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必然性

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必然性

一、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国[1](2012)在《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政治是运用生态学的视角去观察政治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实现生态学与政治学的对接并拓宽和丰富政治学的研究视域。因各国性质、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寻求一个积极、健康、可持续的政治体制,找出构建我国生态政治的根本出路。本文选择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研究为主题,简述了生态政治构建的价值与意义,重点论述了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路径。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简要描述国内外关于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构建生态政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文章以“生态”概念为切入点,对生态政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学中生态政治思想的分析,为后文分析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想历程。本章阐述了我国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中的生态政治思想,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想历程分阶段性进行了述评: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认知阶段;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完善阶段;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全面发展阶段,并揭示了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该部分旨在理论层面上阐明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想历程。第四章,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章指出了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运作低下的五级政权体制;权责不明的党政管理体制;偏离民主精神的立法体制;“官”本位至上的政治;不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等,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为找寻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路径指明了方向。第五章,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路径。首先提出我国构建生态政治的优势所在,并针对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路,最后详细阐述了我国构建生态政治的理想文本:构建中央、省、县三级政权的行政生态;完善部门之间权利相互制衡的权力生态;实现科学民主的立法生态;建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生态;实现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生态,以求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生态政治体制支撑。

周书俊[2](2004)在《选择论》文中指出无论是从人类的生存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交往意义上说,或者是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意义上说,都无法摆脱自我选择。自然的演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我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不断沉积和厚重,选择愈来愈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它必然要求人们给予一种与以往不同而且较为合理的阐释,即从哲学层面上加以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选择论的理论说明,来揭示和论证选择的意义、选择的价值、选择的依据、选择的主体、选择的客体、选择的实现,即通过对选择从何而始,因何而生,谁在选择,怎样选择,选择什么,如何实现等问题的研究,深刻挖掘选择论的理论内涵,揭示出选择论的本质及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而通过对选择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通过对认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我国牢牢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坚定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予科学的回应。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由导论和五章组成。导论,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以及对选择论研究现状,表明选择论在认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我国所处的重要历史方位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脑的反映机制在于主体的内在选择性与客体的统一;而社会历史的发展则具有自然规律的属性,但却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是决定论但却体现出了自我选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导论还概括了选题的主题、立论、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自我存在是自我选择的逻辑起点。自我选择作为哲学范畴,首先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它既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实践过程;它以自我存在为逻辑起点,在选择中又显示出自我的自由和创造性。自我选择的实质在于自我的自由,体现着自我存在的权利;但同时又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受到他我的限制。因此,自我选择不单单是自我自由权利的一个标志,自我选择还应充分考虑他我的存在和选择,确立他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我选择不在于自我的此在,而在于未来。它表现出自我存在的欠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使自我得到充实。自我选择总是在设定、不设定或否定中进行取舍,这种取舍同时又是价值评价与价值实现的过程,其取舍的标准就是“真、善、美”,由此构成了自我选择的价值所在和道德所指,确立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责任。第二章,自我选择的依据。自我存在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任何选择都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人类社会正是在不同时间中的“现实空间”里进<WP=4>行自我选择的,主体的自我选择集中地表现为主体可以突破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而使社会发展呈现非线性轨迹和多样化的辨证图景。自我需要、欲望、愿望是自我选择的内在动力,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任何选择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就在于它不可能摆脱已往的社会历史条件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偶然的选择汇集成为一种合目的的、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章,自我选择的主体。主体的自我选择不单单是由于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也取决于主体自身。选择主体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主体的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是不可分的,但又有差别,具有思维能力的自我才是构成选择主体的本质。主体选择的内在机制决定或影响着自我的选择,自我选择不仅要合情,也要合理;不仅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而且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应在他我之中。主体通过选择内化为固定的原则、观点和习惯,从而形成主观的世界,而主体通过选择外化则形成客观的世界。第四章,自我选择的客体。自我选择的客体分为内在化的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的客体又分为客观实在和虚拟的存在;内在化的客体可分为观念、观点、能力、习惯、意志等等。自我选择一方面是对客体的选择,另一方面又受到客体的制约。在选择的客体意义上充分体现出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在化与外化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而存在,都是由主体的选择而形成的,然而理论的观点必须随实践的观点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自我选择的实现才能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五章,自我选择的实现。自我选择的实现途径一般经过设定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从而达到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实现趋向于主体目的性的选择目标。自我选择实现的模式是一种自稳自组织的过程,它体现了主体选择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热切地渴望着精神家园。自我选择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机遇的把握,而对机遇的把握就是对机遇期的正确选择,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住战略机遇期,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甄世忠[3](1992)在《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文中研究说明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价值范畴,是反映历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则是指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指向能最大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的特定客体;与此同时舍弃那些不能满足甚至危害自身需要、利益的客体。 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管其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存在,都是社会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在考察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时,必须以对主体的这一正确认识为前提。否则,就会得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结论。据此,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

二、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政治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
        2.1.2 政治
        2.1.3 生态政治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民主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2.3.1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政治智慧
        2.3.2 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民本生态政治智慧
        2.3.3 兼以易别、万物一齐的平等生态政治智慧
    2.4 西方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2.4.1 西方古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2.4.2 西方近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2.4.3 西方现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第3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想历程
    3.1 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认知阶段
        3.1.1 生态政治之生存之本
        3.1.2 生态政治之发展之道
        3.1.3 生态政治之和谐之路
    3.2 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完善阶段
        3.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政治理论
        3.2.2 与时俱进的生态政治理论
        3.2.3 德法兼治的生态政治理论
    3.3 我国生态政治的全面发展阶段
        3.3.1 “一观”统领的生态政治理论
        3.3.2 “七论”细化的生态政治理论
第4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4.1.1 运作低下的五级政权体制
        4.1.2 党政不分的政党领导体制
        4.1.3 偏离民主精神的立法体制
        4.1.4 “官”本位至上的政治
        4.1.5 不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
    4.2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2.1 主观原因
        4.2.2 客观原因
第5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路径
    5.1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优势
        5.1.1 利益一致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
        5.1.2 普遍民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3 团结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1.4 广泛生动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2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思路
        5.2.1 层级结构的缩减
        5.2.2 制衡系统的推进
        5.2.3 有法可依的保证
        5.2.4 政府管理的转化
        5.2.5 资源配置的优化
    5.3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理想文本
        5.3.1 三级政权的行政生态
        5.3.2 制衡监督的权力生态
        5.3.3 科学民主的立法生态
        5.3.4 服务型的政府生态
        5.3.5 公平正义的社会资源分配生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2)选择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 论文立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选择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存在与自我存在
        一、 自我与自我存在
        二、 自我存在的奠基
        三、 自我存在与他我
        四、 自我存在的实现
    第二节 选择与自由
        一、 选择在词源学和词汇学上的涵义
        二、 选择的权利
        三、 自我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
        四、 自我选择中自由的发挥
        五、 选择的发生
    第三节 选择与道德
        一、 选择的伦理意指
        二、 选择的道德原则
        三、 选择的价值建构
        四、 自我选择的价值体现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存在范式
        一、 质、量、度
        二、 肯定与否定
        三、 不可选择
        四、 绝不选择
第二章 选择的依据
    第一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物质性
        一、 选择的客观物质性--境况
        二、 自我选择的时间性
        三、 自我选择的空间性
        四、 选择的生理机能
    第二节 选择的内在原因
        一、 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决定了选择及选择的多样性
        二、 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
        三、 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目的性
        四、 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层次性
    第三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现实性
        一、 思维中的自我选择
        二、 现实中的自我选择
        三、 自我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四、 自我选择的真理取向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一、 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开放性
第三章 选择的主体
    第一节 选择主体的一般概述
        一、 广义上的选择主体
        二、 狭义上的选择主体
        三、 选择的主体与主体的选择
        四、 选择主体自身
    第二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机制
        一、 感知能力
        二、 思维能力
        三、 合乎情理的选择
        四、 不合情理的选择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表现形式
        一、 个人选择
        二、 集体选择
        三、 民族选择
        四、 阶级选择
        五、 国家选择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形成机制
        一、 由地位、荣誉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二、 由自我反思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三、 由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四、 由信仰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第四节 选择主体的外化
        一、 选择主体外化的内涵
        二、 主体选择的外化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
        三、 主体外化的实质
第四章 选择的客体
    第一节 客体与选择的客体
        一、 客体的存在
        二、 选择客体的基本属性
        三、 选择客体的地位
        四、 选择客体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选择的客体--观念
        一、 观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二、 观念的产生及其后果
        三、 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区分
        四、 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三节 客观事物作为选择的客体
        一、 客观事物的实在性
        二、 客观事物被纳入选择对象的几种情况
        三、 客观事物被确定为选择客体的主观化过程
        四、 客观事物作为客体的最终意义
    第四节 选择的客体作为理论和作为实践对于主体的区分
        一、 理论和实践作为选择的客体而存在
        二、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区分
        三、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联系
        四、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与作为主体的选择
第五章 选择的实现
    第一节 选择实现的一般途径
        一、 设定阶段
        二、 实施阶段
        三、 总结阶段
    第二节 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
        一、 自我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
        二、 原始思维模式
        三、 思维控制的感知模式
        四、 思维创造性模式
        五、 科学逻辑验证模式,即至真的欲求
        六、 艺术创造与鉴赏模式,即至美的欲求
        七、 信仰模式,即至善的欲求
    第三节 机遇与对机遇的把握
        一、 选择与机遇
        二、 选择与机遇期
        三、 选择与战略机遇期
        四、 选择的阈限与把握机遇的迫切性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 道路的选择
        二、 后发展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启示与教训
        三、 我国对发展道路的创造性贡献
        四、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五、 中国发展道路的对策选择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研究[D]. 张卫国.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 [2]选择论[D]. 周书俊.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3]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J]. 甄世忠.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4)

标签:;  ;  

从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必然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