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设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通告(论文文献综述)
田华文,魏淑艳[1](2015)在《政策论坛:未来我国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基于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萨巴蒂尔在其倡议联盟理论中提出,政策论坛可成为推动政策学习并引发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为验证该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倡议联盟框架为主要分析工具,通过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过程的解析,发现上述理论假设在我国同样适用,并进一步将其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清晰呈现,即:政策论坛通过推动政策学习导致双方信念体系改变,进而引发政策变迁,整个过程遵循"政策论坛-政策学习-信念改变-政策变迁"的逻辑路线。政策论坛作为政策变迁的驱动力有可控制、能吸收多政策主体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可为政府的政策发展、政策创新以及一些公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当然,政策论坛也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良好的社会基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及特殊的公共问题。当前政策论坛在我国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但未来应是推动我国政策变迁的重要力量。
张帅[2](2013)在《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各大城市当下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和挑战。城市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理,不仅污染居民的生活环境,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生活垃圾如果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则可转变为人们可利用的资源。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由来已久,广州市政府近年来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改变广州市“垃圾围城”的现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较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广州市焚烧发电项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能力和垃圾分类管理实行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上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对台北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分析,对比广州的情况给出启示,并最终提出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建议广州市政府应加快完善垃圾治理的立法、配套法律法规,组建治理垃圾的统一的行政机构,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和公众参与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广州市目前垃圾治理的现状,推动广州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尹瑛[3](2010)在《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传播与行动 ——以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作为体制性利益表达之重要管道的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问题。公众参与是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目的,以对话、协商、沟通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民主形式,同时也是有效避免或化解社会冲突与风险的利益协商机制。由于我国目前很多领域中的公众参与尚缺乏制度化、常规化的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参与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很大程度上均需依赖于大众传媒方能实现,这也就使传媒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即围绕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过程对此进行讨论。研究首先在历史场景中展开对两个案例中公众参与的微观过程的详细叙述;随后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媒介近用状况及其对公众参与活动的现实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关注公众、专家、政府在风险博弈过程中是如何借助媒介争夺自己的话语权的。研究发现,不同案例中公众差异化的媒介近用状况对公众参与路径、方式的选择,以及参与目标设定均具有显着影响。在缺乏媒介支持的条件下,行动抗议常常成为参与者竞逐体制内权力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直接社会冲突的产生,凸显出有效利益协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此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们作为公众利益表达与协商的公共平台并非天然平等、开放、自由的,传统媒体并不必然会积极介入社会运动,而新媒体对底层民众的传播赋权也不是凭借简单的技术上的开放性就能得以实现。要试图理解不同案例中公众媒介近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公众行动所造成的影响,就必须将它们置入一种拓展了的媒体-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就本研究所关注的垃圾焚烧风险决策的公众参与而言,其过程实际上是以公众、专家和政府为主体的三方,就垃圾焚烧风险问题展开博弈的过程。在公众参与的积极推动下,大众传媒不断建构出渐趋完整的风险真相,揭示出被官方和部分专家所遮蔽的垃圾焚烧风险,使政府对决策的反思与调整成为可能。这种传媒公共领域是在实践场景中得以建构的,透过对其话语的微观生产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转型社会下,国家权力结构的影响、利益集团的操纵、媒体体制的限定以及公众内部传播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等均对公共讨论与协商造成了深刻影响。从这个角度说,公众参与所推动的不仅仅是特定决策的民主化,还同时在传播实践中创造出先于体制的自由表达空间,在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建构起传媒的公共性。
郭巍青,陈晓运[4](2011)在《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文中指出通过描述和分析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文章试图解释邻避冲突中民众的环境异议如何可能。环境异议因循风险累积、感知到社会爆发的轨迹。其间,民众规避风险的"反推断"和更为主动的"风险戏剧化"策略(包括经由互联网扩散的"风险图像"和语言"引用")使得国家风险管理的话语和行动失灵,"风险"成为公共主张。广州案例表明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成为城市问题的重要面向,开放的政治是消解异议的可能选择。
郭巍青,陈晓运[5](2011)在《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文中提出从政策过程看,广州市的抗议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是公众以"政策上的反对派"身份发动政策辩论、参与政策过程的典型体现。反对焚烧的公众围绕垃圾处理政策进行辩论,开展公民创议运动,并通过"向上引用"、"风险戏剧化"和"WUNC展示"等策略,进入政策过程。在全球风险政治的框架下,公民创议运动体现了国家、市场和社会围绕政策过程的复杂互动。广州案例表明垃圾议题下的抗争行动具备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公民能力的提升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唐昊玲[6](2017)在《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环保教育基地的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各大城市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量,严重影响着全世界的环境水平与生活质量,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正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各个国家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实践和研究表明,将生活垃圾焚烧并发电是目前最好处理办法之一,该技术实现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减少土地占用量,同时能够利用燃烧而再生电资源,开发新型环保能源,可以有效地处理由垃圾带来的各种困境,减轻社会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随着垃圾焚烧技术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家大力推荐使用的垃圾处理手段,该环保产业受到全球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按广州城镇目前的垃圾增长速度计算,现存填埋场以及小型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施很快就不足以处置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所以市政府拟建广州最大型焚烧项目的计划迫在眉睫,由于群众误解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由此引起的污染后果,由此引发的群众抵触抗议事件频发,已严重影响了将来垃圾焚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导致垃圾焚烧厂难以选址或停建,因垃圾焚烧项目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不仅发生在广州而是全国各大城市均有这种情况。本篇论文根据现如今的生活环境,着重分析了以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典型事例的景观研究,希望通过多个角度和方法,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景观转变为“环境保护科学普及教育示范园区”,向社会各界展示垃圾焚烧的工艺技术,利用推广和普及垃圾焚烧处理的环保科普教育知识,以此缓解公众疑虑,解除社会矛盾,这不仅填补目前环保教育场所的缺失,更为寻找一条适合生态工业、人文工业的设计和建设之道路,同时改善垃圾焚烧发电场所的周边环境和生态,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采用文献与理论研究、调查与分析研究、比较与借鉴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景观设计作为研究的实践依据,归纳出垃圾焚烧电厂景观环境存在的共性因素,总结垃圾焚烧发电厂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从中找出适合该范畴的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增加和补充景观研究范畴中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张紧跟[7](2017)在《制造同意:广州市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在治理邻避冲突的实践中,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三管齐下的运作策略,即为消解公众疑虑而营造认知性同意、对操作程序的"查漏补缺"获得公众对政府操作过程的同意、开放公共政策过程以吸纳公众参与等三种方式推进预定政策目标。这种"制造同意"在地方政府的权威式主导与公众的自愿性同意之间建立了平衡性联系,是地方政府主动开放政策过程吸纳公众参与的创新性治理。因此,邻避冲突治理取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与公民社会成长的制度化良性互动。
黎志勇[8](2013)在《邻避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广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加之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加,邻避现象日益加剧。一方面人们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增加,同时其对周边环境的负外部性效应也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加,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使这些公共设施的选址更加困难,邻避冲突日益凸显。近几年,我国发生了许多由邻避现象引起的公民维权事件。但是,政府在解决“邻避现象”的问题中显得经验不足和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政府陷入困境,未能达成共识,以至于无法解决问题。地方政府急需一套有效的应对方法。因此,对“邻避现象”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邻避现象的概念、本质及其特征,并描述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广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情况的描述,阐明在邻避现象中,政府、专家、居民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态度。再次,在阐述广州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困境表现的基础上,总结出广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案例中邻避现象产生的五大主要原因:公共理性的缺失、专家的中立性不足、项目利益的极大不均衡、传统政策制定模式的固有缺陷、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最后,从公共政策、专家评审机制、环境权利、政策制定、风险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培育公共理性、建立中立性的专家评议机制、建立环境公益损害补偿机制、建立“公民参与”的新型政策模式、并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希望能为我国地方政府缓解和解决当前的“邻避现象困境”提供借鉴。
黄小平,胡迪琴[9](2002)在《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分析广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余泥渣土等管理与处置现状,揭示广州市现有固体废物管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分析表明,近年广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所回升;1999年危险废物实现零排放,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置率达100%;居民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为26%,加快了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和建设;余泥渣土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市区余泥渣土排放工地申领排放证率保持100%。存在问题包括管理上欠长远规划、处置技术落后、二次污染、资源回收率低、资金匮乏等,尤其缺乏对危险废物、废旧电池的集中处置机构。
薛安邦[10](2020)在《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文中认为邻避效应(NIMBY)是指公众在其社区面临不受欢迎的项目时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态度和反对策略。公众通常会认为这些“有害”设施对社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要建在他们家的附近。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问题日益突显,伴随着公众权力意识的增长,邻避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邻避效应的成因及化解路径,是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对邻避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提出环境正义理论应作为邻避效应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介绍了环境正义的起源、内涵、发展,并阐述了评价环境正义的三个维度: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分配正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邻避效应下的环境正义问题。再次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案例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列举了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方及其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包括环保、监管、知情权、参与权、诉求表达机制等,以此形成对该案例的全面阐述。然后结合对案例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根据环境正义的三个维度分析了案例中邻避效应形成的原因,包括对弱势群体环境权益不尊重与漠视的承认不正义;知情权、参与权及诉求表达机制缺失的程序不正义;环境权责分配不公的分配不正义。最后提出了邻避效应的一般化解策略,首先要坚持规划与立法相结合的承认正义;其次要坚持信息公开与有效参与相结合的程序正义;最后应坚持环境监管和补偿相结合的分配正义。
二、关于建设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通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设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通告(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论坛:未来我国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基于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倡议联盟理论与政策论坛 |
3 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
4 广州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的逻辑过程与动力分析 |
4.1 政策子系统、倡议联盟及其信念体系 |
4.1.1广州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子系统及倡议联盟划分 |
4.1.2 两大联盟的信念体系 |
4.2 政策学习的发生 |
4.2.1 基础性条件具备 |
4.2.2 政策论坛推动政策学习发生 |
4.3 信念体系的改变 |
4.4 政策变迁发生 |
5 结论与讨论 |
(2)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研究 |
1.2.2 关于垃圾分类的研究 |
1.2.3 关于垃圾治理理念的研究 |
1.2.4 关于广州市垃圾治理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相关理论概述 |
1.4.1 治理理论 |
1.4.2 循环经济理论 |
1.4.3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5 邻避效应 |
第二章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2.1.1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目标 |
2.1.2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原则 |
2.1.3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2.1.4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
2.2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新实践 |
2.2.1 兴建多项垃圾处理设施 |
2.2.2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
2.2.3 部分片区试点实行垃圾费征收新政策 |
2.3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
2.3.1 治理垃圾的行政效率低 |
2.3.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步履维艰 |
2.3.3 卫生填埋处理能力接近设计极限 |
2.3.4 垃圾收运设施设备配套不足 |
2.3.5 垃圾分类市民参与率有待提高 |
2.4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
2.4.2 “邻避效应”延误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进程 |
2.4.3 经费配套不足 |
2.4.4 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不高 |
第三章 台北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 |
3.1 台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 |
3.2 台北市生活垃圾治理成功实践分析 |
3.2.1 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机构 |
3.2.2 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类别设置 |
3.2.3 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制度 |
3.3 台北市生活垃圾治理实践对广州市的启示 |
3.3.1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由“处理”向“治理”转变 |
3.3.2 垃圾治理的相关政策应循序系统推进 |
3.3.3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
第四章 改善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建议措施 |
4.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
4.2 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 |
4.2.1 行政职能统一归口管理 |
4.2.2 厘清政府管理职能 |
4.2.3 完善市场参与机制 |
4.2.4 建立经费的保障机制 |
4.3 推动公共项目决策的民主化 |
4.3.1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4.3.2 探索建立补偿机制 |
4.3.3 拓展公民参与的途径 |
4.4 提升垃圾的分类管理工作 |
4.4.1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宣传教育 |
4.4.2 改善垃圾按量收费的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传播与行动 ——以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案例叙述:公众参与的传播实践 |
第一节 六里屯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 |
一、遗留问题 |
二、旧患新伤:垃圾焚烧风险及其问题化 |
三、维权行动 |
四、从维权到参与 |
第二节 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 |
一、媒体报道中被问题化的政府决策 |
二、影响政府决策 |
三、设定政府议程——垃圾处理政策的公开辩论 |
第二章 传播权利的竞逐——媒介近用差异与公众参与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六里屯案例:媒介近用困境与公众的协商策略 |
一、媒介近用困境的表现及原因 |
二、媒介近用困境下公众的协商策略 |
第二节 番禺案例:以媒体为中介的公共讨论的展开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共鸣 |
二、媒体介入对公共讨论品质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话语权的争夺-公众参与过程中的风险博弈 |
第一节 官方话语中"消失的风险" |
一、官方话语的"遮蔽性" |
二、传播资源控制与风险遮蔽的实现 |
第二节 权力与利益操纵下的专家话语 |
一、专家话语与官方话语的"合谋" |
二、利益集团游说与专家话语的"被收编" |
第三节 策略性的公众话语 |
一、抽象风险的具象化 |
二、揭露被遮蔽的风险 |
三、行动作为话语 |
本章小结 |
结论:构建公众有效参与的协商平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 言 |
二、风险建构、知识与定义争夺 |
三、异议的轨迹 |
(一) 风险的累积 |
1.新技术及其风险:李坑的表述 |
2.国家项目与明星社区 |
3.政府的“安全叙事” |
(二) 风险的感知 |
1.选址我家后院 |
2.李坑的“证据” |
3.媒体的分化 |
4.专家的分裂 |
(三) 风险的“社会爆发” |
1.利益链曝光:官僚、专家与厂商联盟 |
2.偶然事件:李坑焚烧厂的爆炸 |
3.焦虑社群的集体行动 |
四、为什么异议? |
(一) 国家的“风险管理” |
1.话语的失灵 |
2.行动的失效 |
第一, 冷处理。 |
第二, 软暴力。 |
第三, 强硬表态。 |
(二) 民众的风险感知 |
1.知识争议与反推断 |
2.风险图像:受害的身体 |
3.语言引用与互联网 |
五、总结与讨论 |
(一) 总结 |
(二) 讨论 |
(5)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硬币的另一面 |
二、政策过程:反烧派、政策架构与反烧运动 |
(一) “反烧派”:政策领域中的反对派 |
(二) 垃圾处理的“政策架构” |
(三) 政策审议:“反烧派”挑战“政策架构” |
三、风险政治、合法性与公民创议运动 |
四、社会运动中的“民用武器” |
(一) 向上引用与网络 |
(二) 风险戏剧化 |
(三) WUNC展示 |
五、结语 |
(6)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环保教育基地的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社会意义 |
1.1.2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背景 |
1.2.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本体的介绍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界定 |
1.2.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检索法 |
1.3.2 实地调研法 |
1.3.3 系统整合法 |
第二章 探究李坑项目与公众冲突的内外原因 |
2.1 心理因素 |
2.1.1 公众对环境权利的认知 |
2.1.2 公众对污染源的认知 |
2.2 经济因素 |
2.2.1 公众对利益损害的认知 |
2.2.2 公众对利益共享的渴求 |
2.3 信任危机 |
2.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自身技术的局限性 |
2.4.1 焚烧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 |
2.4.2 二次污染处理设备运作费用比较昂贵 |
2.4.3 建设与运作管理要求比较高 |
第三章 降低民众忧患意识的对策探析 |
3.1 以景观营造功能来均衡项目及公众的利益 |
3.2 以景观营造手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
3.3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景观的营造理念 |
3.4 当前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原则初探 |
3.5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专项景观规划的原则 |
3.5.1 生态性 |
3.5.2 观赏性 |
3.5.3 参与性 |
3.5.4 教育性 |
3.5.5 多样性 |
3.6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污染源治理展示措施 |
3.6.1 固体废弃物在环保教育基地景观中的循环利用展示 |
3.6.2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废水的循环利用展示 |
3.6.3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对噪音和废气的治理措施 |
3.7 环保教育基地景观的营造策略 |
3.7.1 空间塑造策略 |
3.7.2 道路景观策略 |
3.7.3 区域景观策略 |
3.7.4 视觉景观策略 |
第四章 李坑项目的现状调研 |
4.1 李坑项目周边环境及场地条件 |
4.1.1 自然条件 |
4.1.2 项目的规划现状 |
4.1.3 李坑项目道路绿化现状 |
4.1.4 李坑项目厂内绿化景观现状 |
4.2 李坑项目环境受垃圾焚烧技术的产污环节影响分析 |
4.3 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4.4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
第五章 李坑项目综合设计 |
5.1 项目定位及规划构思 |
5.2 李坑项目交通组织规划 |
5.3 项目功能总规划 |
5.4 植物配置升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制造同意:广州市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
二、案例回溯:从邻避冲突到制造同意 |
(一)邻避抗争使项目暂时搁置 |
(二)2010年重启议程中的调适 |
(三)项目重新选址并赢得“同意” |
三、广州市政府如何制造公众同意 |
(一)改变公众认知 |
(二)完善操作程序 |
(三)吸纳公众参与 |
四、结论与讨论:制造同意的潜力与限制 |
(8)邻避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广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邻避”的相关概述 |
2.1 “邻避”的相关理论 |
2.1.1 “邻避”的概念 |
2.1.2 邻避现象的特征 |
2.1.3 邻避现象的分类 |
2.2 邻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
2.2.1 地域空间 |
2.2.2 环境权利 |
2.2.3 利益因素 |
2.2.4 风险因素 |
第三章 广州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困境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
3.1 广州垃圾焚烧场项目的概况 |
3.1.1 项目的背景介绍 |
3.1.2 项目的进展情况 |
3.1.3 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态度 |
3.2 广州垃圾焚烧场项目邻避困境的表现 |
3.2.1 对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质疑 |
3.2.2 居民对专家的不信任 |
3.2.3 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
3.2.4 居民强烈的抗争行为 |
3.2.5 邻近区域的连锁反应 |
3.3 广州垃圾焚烧场项目邻避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
3.3.1 公共理性的缺失 |
3.3.2 专家的中立性不足 |
3.3.3 项目利益的极大不均衡 |
3.3.4 传统政策制定模式的固有缺陷 |
3.3.5 风险控制的缺乏和失效 |
第四章 化解广州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困境的有效对策 |
4.1 培育公共理性 |
4.1.1 培育政府的公共理性 |
4.1.2 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 |
4.2 建立中立性的专家评议制度 |
4.2.1 建立“利益中立”的专家团队 |
4.2.2 建立居民申请专家回避制度 |
4.2.3 建立专家鉴证人的论证制度 |
4.3 完善利益损害补偿机制 |
4.3.1 国外环境补偿机制的经验 |
4.3.2 完善我国利益损害补偿机制 |
4.4 建立“公民参与”的新型政策运行模式 |
4.4.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4.4.2 理顺公民参与渠道 |
4.4.3 构建民意回应机制 |
4.5 加强垃圾焚烧项目的风险管理 |
4.5.1 制定综合的风险管理规划 |
4.5.2 加强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 |
4.5.3 强化风险监控与风险应急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工业固体废物 |
1.2 危险废物 |
1.2.1 医疗垃圾 |
1.2.2 工业危险废物 |
1.3 生活垃圾 |
1.4 建筑余泥渣土 |
2 对策建议 |
2.1 完善和加强广州市固体废物法规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
2.2 开展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控制固体废物产生 |
2.3 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积极推广综合利用技术,减少污染 |
2.4 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
2.5 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重建示范工程 |
2.6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
(10)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研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邻避效应与环境正义 |
一、邻避效应概述 |
(一)邻避效应内涵 |
(二)邻避设施负外部效应:环境风险 |
二、环境正义理论概述 |
(一)环境正义的起源 |
(二)环境正义理论的内涵与维度 |
三、邻避效应下的环境正义问题 |
(一)环境弱势群体 |
(二)邻避效应背后的环境不正义 |
第三章 案例描述: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 |
一、案例发生的背景 |
二、案例描述 |
(一)事件发生原因 |
(二)事件进展 |
(三)事件中主要矛盾方与利益诉求 |
(四)事件结果 |
第四章 案例分析:邻避事件中的环境不正义 |
一、访谈设计 |
二、环境正义理论下的案例分析 |
(一)承认不正义:对弱势群体环境权益的不尊重与漠视 |
(二)程序不正义:知情权、参与权及诉求表达机制的缺失 |
(三)分配不正义:环境权责的不公平分配 |
第五章 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的化解策略 |
一、坚持规划和立法相结合的承认正义 |
(一)转变规划理念,保障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 |
(二)从法律层面将环境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
二、坚持信息公开与有效参与相结合的程序正义 |
(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二)完善公共参与制度和诉求反馈机制 |
三、坚持环境监管和补偿相结合的分配正义 |
(一)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强对既有邻避设施的监管 |
(二)完善补偿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截止2016年底全国垃圾焚烧厂分布表 |
2.访谈提纲 |
(1)访谈提纲1(政府及企业相关人员) |
(2)访谈提纲2(六合区居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关于建设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通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论坛:未来我国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基于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的案例研究[J]. 田华文,魏淑艳. 公共管理学报, 2015(01)
- [2]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 张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3]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传播与行动 ——以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D]. 尹瑛. 武汉大学, 2010(05)
- [4]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J]. 郭巍青,陈晓运. 公共行政评论, 2011(01)
- [5]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J]. 郭巍青,陈晓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6]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环保教育基地的景观研究[D]. 唐昊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7]制造同意:广州市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策略[J]. 张紧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邻避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广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D]. 黎志勇. 广州大学, 2013(04)
- [9]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对策[J]. 黄小平,胡迪琴. 生态科学, 2002(02)
- [10]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D]. 薛安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