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一、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11)在《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铁枢纽的大规模建设当中,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大型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方面还相对不足。因此,以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系统论、可持续交通理论和绿色交通理念为指导,整体考虑高铁枢纽接驳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借鉴传统铁路客站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构筑基于“绿色换乘”的大型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也就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背景研究。首先对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国内外典型的高铁枢纽案例进行了归纳整理。然后分别从对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理论、利用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实现目标的理论、与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本体相关的研究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综述,明确了本次研究的重点,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建构。首先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趋势,提出了高铁枢纽的“绿色换乘”理念,作为当代大型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然后尝试以“绿色换乘”理念为指导,通过区域、城市、枢纽三个不同的层次的研究,从枢纽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合、枢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耦合、枢纽与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结合、枢纽与城市慢行交通的融合、枢纽本体的整合这五个不同方面出发,构建了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大型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框架。第三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以“绿色换乘”理念为指导,在对大量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高铁枢纽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合、高铁枢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耦合、高铁枢纽与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结合、高铁枢纽与城市慢行交通的融合、高铁枢纽本体的整合”这5个方面对大型高铁枢纽交通接驳体系的一体化衔接模式进行了具体可操作的探讨,归纳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

钟远明[2](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李连胜[3](2017)在《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立秋时节,中国焊接协会迎来成立30周年华诞。值此喜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协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30年来,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焊接协会不忘初心,

夏爱民[4](2009)在《新中国60年标准化大事记》文中指出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撰写他们那里六十年来的业绩和辉煌。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标准化期刊,我们示图梳理新中国标准化六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和茁壮成长的历史轨迹。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查资料短缺,在整理仅有的资料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但是,当我们按"年编史"形式,用数字把新中国六十年标准化的足迹串联起来的时候,我们竟然意外地看到了清晰的"脉络"——新中国六十年标准化大事记。

高天鼎[5](2015)在《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人类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不断地试错和纠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共产党国家都曾发生过的大规模冤假错案的现象。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给美国工人通信中所讲的:“历史活动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曲折,有迂回,甚至要付出重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同样充满了艰难曲折。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曾造成过许多冤假错案。从历史上讲,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很多,对于以实现共产主义为革命目标的共产党人,更有其历史探索的特殊性。如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高度集中的制度弊端,激进的阶级斗争思潮等等,都是产生众多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防止再发生这些错误。小至政党、团体,大至民族、国家,都是在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中走向成熟的,可以说,纠错是一项完成其成人礼的活动。纠错活动最主要的政治标志,就是清理和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不仅表现了领导集团具有拨乱反正的睿智和决心,更是对历史负责的郑重态度,也是政治上走向成熟,制度上走向完善,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不断纠正了一些历史上的错误,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纠错机制——干部监督制度和干部审查制度。但是,由于民主建设的滞后,这套纠错制度是很不完善的,不仅长期遗留了许多未解决案件,而且还不断积累了许多新的案件。特别是建国以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以致造成错误的叠加,旧案未销,新案又起,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左”倾路线发挥到了极致,破坏了本不健全的民主法制,造成了全社会的迫害狂潮。政治迫害的范围,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百姓,多达一亿人之众,冤假错案遍布全国。在“文革”结束后,能否彻底解决这些冤假错案的问题,就成为中共能否成功实现历史转折的关键。毛泽东去世之后,继任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等人采取非常手段,一举抓捕了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为了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华国锋一方面积极推动落实干部政策,让一批老干部复出,重回领导岗位,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华国锋又要强调他的继承毛泽东遗志的政治正当性,不能大刀阔斧地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汪东兴还给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设置了“两个凡是”的藩篱。历史转折时期,需要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在这种“乍暖还寒”的背景下,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与随后的中组部部长的任上,率先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号角,推动全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开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内容。首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落实干部政策转变为平反冤假错案,并取得初步进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进入高潮,形成了层层部署、逐级负责,专门机构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党上下一起动手的局面。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完成;中共十二大以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继续深入,重点转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至中共十三大之前,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案得到了全面清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完成。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历时十年之久,清理的大量案件不可胜数。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全力支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数以十万计的一线干部积极努力,保证了平反冤假错案的顺利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部署,是有重点分阶段展开的:首先解决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穿插处理“文化大革命”前和建国前的历史案件。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基本完成后,重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一些重大案件和重要人物的平反工作,做过多次结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完成,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历史进程中,胡耀邦功不可没。1977年后,胡耀邦历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中纪委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中宣部部长、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先后主持中组部、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日常工作,曾亲自主持平反一大批冤假错案,批示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在他其主持中组部工作期间,为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后来在中央领导岗位上,胡耀邦也一直关注并指导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进程,参与领导制订了《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参与指导了对林彪、“四人帮”集团的“两案”审判工作,为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胡耀邦还关注许多具体案件,作出了许多指示,为一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本研究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梳理20多年来关于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重点专题的综合分析,指出目前学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明确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重点介绍“文化大革命”及之前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冤假错案的形成和中共为此而开展的三次大范围的纠正工作;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政治形势,华国锋和中共中央的政治态度,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的背景,以及从落实干部政策转向平反冤假错案的变化。第三章主要内容是:1977年到1978年期间,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和中组.部部长任上,为平反冤假错案、重新确立全党思想路线的推动作用,在组织领导平反工作中取得的初步进展,以及他在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推动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努力。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胡耀邦参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参与领导“两案”审判工作等。在此前后,平反冤假错案全面展开,为刘少奇、瞿秋白、习仲勋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恢复了名誉,为全国各地各部门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作了平反决定。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处理地下党、肃反、肃托等建国前历史积案,由政法系统经办的一些冤假错案,“文革”重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革遗留问题处理”等,以及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完成情况。结语部分:分析了平反冤假错案与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的关系。中共在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对左倾路线有了更深刻认识,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成为全党和全民的共识。

李玉静[6](2013)在《动态》文中研究指明High-rank高层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21日,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2个成员国5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探讨全民终身学习在城市发展繁荣与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张弛[7](1991)在《铁路大事记摘编(1990年7~12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7月3~7日,广深线160km/h准高速铁路论证会在广州举行,铁道部副部长屠由瑞出席会议并讲话。△7月5日,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主持召开北京西站建设会,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等参加了会议。△7月11日,大秦线二期工程举行铺轨仪式,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等出席。△7月17日,贵昆铁路电气化开通典礼在昆明站举行,云南省省长和志强等省政府领导和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等同志参加了庆祝典礼。△7月,齐齐哈尔车辆工厂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这在全路是第一家。△8月16~18日,全路行车安全工作会议

齐向阳[8](2002)在《第21次中日铁路合作事务级协商会议暨中日铁路技术信息交流会在京举行》文中研究指明

李进[9](1993)在《铁路工程测绘工作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铁路工程测绘工作,是铁路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先行性的工作。建设铁路从路网规划开始,设计、施工直至交付运营,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准确的测量绘图资料作为依据,都需要有测绘工作的密切配合。在铁路运营阶段,需要定期进行测量,以便掌握线路状态,及时组织维修。旧线的技术改造,测绘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陈泊昊[10](2016)在《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和俄罗斯既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两个最大的经济转轨国家。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作为比邻大国,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且互补性也很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未彻底中断。苏联解体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被视为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96年,中俄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强调双边经贸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此后,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尤其是普京任总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再加上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得贸易与投资合作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彼此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对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随着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政治上俄罗斯也限入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困境,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谷底,短期内这种关系难以根本改善。这使得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大大增强,并开始实施经济"向东看"战略,注重融入亚太经济,更加看重俄中经济合作,尤其是更加关注俄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务实经贸合作的加强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入世既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给两国带来了新挑战,中俄两国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开展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农业、科技、投资、金融、地方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从长期看,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定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并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主要是从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入手,深入分析中俄贸易合作状况和投资合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中俄经贸合作的如下特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合作规模较小、边境贸易增速较快、地方政府助推部门和地区经济合作等特点。第二,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加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当本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时,合作双方才能够不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两国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同步得到提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林业合作、旅游合作、交通与物流等各领域的合作状况。第三,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及其对中俄两国的深刻影响;二是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三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挑战。第四,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认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强、政治关系良好、地缘优势明显、两国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及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五,分析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涉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足见其重要程度。本文对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分析预测了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如下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的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对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速铁路
        1.2.2 高铁客运枢纽
        1.2.3 交通接驳概念群
        1.2.4 换乘概念群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高铁枢纽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世界高铁枢纽发展历程
        2.1.1 高速铁路的源起和发展
        2.1.1.1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阶段及特征
        2.1.1.2 国内高速铁路建设概况及前景
        2.1.2 高铁客运枢纽的建设
        2.1.2.1 国外高铁客运枢纽的建设概况
        2.1.2.2 国内高铁客运枢纽的建设现状
        2.1.2.3 案例研究相关启示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影响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1 系统论
        2.2.1.2 可持续交通理论
        2.2.1.3 绿色交通理念
        2.2.2 利用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实现目标的理论
        2.2.2.1 节点—场所理论
        2.2.2.2 圈层发展理论
        2.2.3 与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本体相关的研究
        2.2.3.1 国外研究
        2.2.3.2 国内研究
        2.2.3.3 研究现状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建构
    3.1 “绿色换乘”的概念及内涵
        3.1.1 “绿色换乘”的概念
        3.1.2 “绿色换乘”的内涵
        3.1.2.1 哲学内涵
        3.1.2.2 功能内涵
        3.1.2.3 经济内涵
        3.1.2.4 社会内涵
        3.1.2.5 环境内涵
        3.1.2.6 空间内涵
    3.2 高铁枢纽交通接驳体系的理论建构
        3.2.1 高铁枢纽交通接驳体系构成及内涵
        3.2.1.1 宏观区域层面
        3.2.1.2 中观城市层面
        3.2.1.3 微观枢纽层面
        3.2.2 高铁枢纽交通接驳体系的基本特性
        3.2.2.1 协调性
        3.2.2.2 开放性
        3.2.2.3 多样性
        3.2.2.4 结构性
        3.2.2.5 一体化
        3.2.2.6 安全性
        3.2.2.7 低碳性
        3.2.2.8 高效性
        3.2.2.9 公平性
        3.2.2.10 和谐性
        3.2.3 影响高铁枢纽交通接驳体系建构的因素
    3.3 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的基本原理
        3.3.1 系统原理
        3.3.2 语境协调原理
        3.3.3 技术支撑原理
        3.3.3.1 生态技术支撑
        3.3.3.2 信息技术支撑
        3.3.3.3 结构技术支撑
    3.4 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的实施程序
        3.4.1 高铁枢纽客流需求预测
        3.4.1.1 高铁枢纽客流特征
        3.4.1.2 客流预测关键指标
        3.4.2 设施规模需求分析
        3.4.2.1 铁路车场规模分析
        3.4.2.2 交通接驳设施规模分析
        3.4.2.3 其它换乘设施规模分析
        3.4.3 交通接驳规划方案设计
        3.4.4 仿真模拟评估
        3.4.4.1 仿真模拟评价概述
        3.4.4.2 仿真模型及软件综述
        3.4.4.3 仿真模拟评价标准
        3.4.4.4 仿真模拟评估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枢纽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合
    4.1 高铁枢纽与公路客运的一体化衔接
        4.1.1 高铁与公路客运的协同发展途径
        4.1.2 高铁枢纽与长途客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4.1.2.1 长途客站的布局原则
        4.1.2.2 一体化衔接布局模式
        4.1.3 高铁枢纽与长途客站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4.1.3.1 基于换乘设施的换乘模式
        4.1.3.2 基于站场布局的的换乘模式
        4.1.4 长途客站与市内公交的一体化衔接换乘
    4.2 高铁枢纽内部铁路间的一体化衔接
        4.2.1 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4.2.1.1 国外高铁运输组织模式
        4.2.1.2 国内高铁运输组织模式
        4.2.2 我国高铁与其它铁路换乘的必要性分析
        4.2.3 高铁与其它铁路站场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4.2.3.1 平面分离式布局
        4.2.3.2 平面毗邻式布局
        4.2.3.3 立体叠合式布局
        4.2.4 高铁与其它铁路客流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4.2.4.1 站台换乘模式
        4.2.4.2 换乘层换乘模式
    4.3 高铁枢纽与航空客运的一体化衔接
        4.3.1 高铁和航空:竞争or 合作?
        4.3.1.1 高铁与航空的竞争
        4.3.1.2 高铁与航空的合作
        4.3.2 “航空+高铁”联运模式概述
        4.3.2.1 “航空+高铁”联运的内涵
        4.3.2.2 “航空+高铁”联运的特征
        4.3.2.3 “航空+高铁”联运的意义
        4.3.3 基于“空铁联运”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4.3.3.1 高速铁路网与机场的衔接
        4.3.3.2 高铁站与航站楼的一体化衔接
        4.3.4 基于“空铁联运”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4.3.4.1 普通值机模式
        4.3.4.2 “零米支线飞行”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枢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耦合
    5.1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衔接
        5.1.1 城市轨道交通的概述
        5.1.1.1 相关概念界定
        5.1.1.2 起源及发展现状
        5.1.2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衔接的意义
        5.1.3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
        5.1.3.1 平行接驳方式
        5.1.3.2 交叉接驳方式
        5.1.3.3 综合接驳方式
        5.1.4 高铁枢纽与城轨站点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5.1.4.1 重合式布局
        5.1.4.2 半重合式布局
        5.1.4.3 并列式布局
        5.1.5 高铁枢纽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5.1.5.1 换乘大厅换乘
        5.1.5.2 同站台换乘
    5.2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衔接
        5.2.1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衔接的意义
        5.2.2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原则
        5.2.3 高铁枢纽与公交线网的衔接布局
        5.2.3.1 集中式布局
        5.2.3.2 分散式布局
        5.2.3.3 复合式布局
        5.2.4 高铁枢纽与公交场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5.2.4.1 蓄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
        5.2.4.2 公交站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
        5.2.5 高铁枢纽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5.2.5.1 基于换乘设施的换乘模式
        5.2.5.2 基于场站布局的换乘模式
    5.3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一体化衔接
        5.3.1 高铁枢纽与出租衔接的意义及前景
        5.3.1.1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衔接的意义
        5.3.1.2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接驳的前景
        5.3.2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衔接原则
        5.3.3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场站的一体化衔接布局
        5.3.3.1 站点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
        5.3.3.2 待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
        5.3.4 高铁枢纽与出租车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5.3.4.1 纯地面层换乘
        5.3.4.2 纯地下层换乘
        5.3.4.3 高架落客+地下载客
        5.3.4.4 高架落客+地面载客
    5.4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一体化衔接
        5.4.1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衔接前景及意义
        5.4.2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衔接原则
        5.4.3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停车场的衔接布局
        5.4.3.1 结合站前广场布局
        5.4.3.2 结合站房布局
        5.4.3.3 结合周边建筑布局
        5.4.4 高铁枢纽与社会车辆的一体化换乘模式
        5.4.4.1 纯地下层换乘
        5.4.4.2 纯地面层换乘
        5.4.4.3 高架落客+地下载客
        5.4.4.4 高架落客+地面载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铁枢纽与周边快速集散系统的结合
    6.1 高铁站区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的组织
        6.1.1 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组织原则
        6.1.2 外围快速集散系统组织模式
        6.1.2.1 双环模式
        6.1.2.2 半环模式
        6.1.2.3 单环模式
    6.2 高铁站区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组织
        6.2.1 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构成
        6.2.2 高架进站系统的布局模式
        6.2.2.1 封闭循环式布局
        6.2.2.2 开放式布局
        6.2.3 内部快速集散系统的组织模式
    6.3 内外快速集散系统接口的组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铁枢纽与城市慢行交通的融合
    7.1 高铁枢纽与步行交通的融合
        7.1.1 枢纽与步行交通衔接概述
        7.1.2 站区周边步行系统的建构
        7.1.2.1 空中步行连廊
        7.1.2.2 地面连续步道
        7.1.2.3 地下步行街
        7.1.3 穿越站区的步行系统建构
        7.1.3.1 高架铁路模式
        7.1.3.2 铁路下沉模式
        7.1.3.3 地下通道模式
        7.1.3.4 高架步道模式
        7.1.4 站区内部步行系统的建构
        7.1.4.1 站前广场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7.1.4.2 传统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特征
        7.1.4.3 我国高铁枢纽站前广场特征
        7.1.4.4 高铁枢纽站前广场规划原则
        7.1.4.5 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2 高铁枢纽与自行车交通的衔接
        7.2.1 自行车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7.2.1.1 自行车交通的优势
        7.2.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7.2.2 B+R: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
        7.2.3 影响高铁枢纽自行车客流分担率的因素
        7.2.3.1 枢纽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
        7.2.3.2 停车设施规模的确定
        7.2.3.3 停车设施管理
        7.2.4 自行车停车场与高铁枢纽的衔接布局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铁枢纽本体的整合
    8.1 枢纽本体概念的产生
    8.2 本体发展历程回顾
        8.2.1 国外发展阶段及特征
        8.2.1.1 起源阶段(1830~19 世纪中期)
        8.2.1.2 发展阶段Ⅰ(19 世纪中至20 世纪初)
        8.2.1.3 发展阶段Ⅱ(20 世纪20~60 年代)
        8.2.1.4 成熟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8.2.2 国内发展阶段及特征
        8.2.2.1 第一阶段(1949~1980)
        8.2.2.2 第二阶段(1980~2002)
        8.2.2.3 第三阶段(2003~今)
    8.3 本体换乘空间设计
        8.3.1 换乘空间设计趋势
        8.3.1.1 站房空间通过化
        8.3.1.2 站场重要性提升
        8.3.1.3 服务设施完善化
        8.3.2 通过式布局模式
        8.3.2.1 完全通过式布局
        8.3.2.2 “通过+等候”式布局
        8.3.3 立体化流线组织
    8.4 本体商业空间设计
        8.4.1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策
        8.4.2 前期商业策划研究
        8.4.3 商业空间布局模式
        8.4.3.1 与换乘空间并置的集中布局
        8.4.3.2 与换乘空间结合的分散布局
    8.5 本体建筑形态创作
        8.5.1 地域性理念的生成机制及内涵
        8.5.2 在建筑形态创作中的表达
        8.5.2.1 探索自然环境
        8.5.2.2 关注人文环境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一、机务
        二、工务
        三、财务
        四、行车
        五、警务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三、“美援”的落差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一、工程缘起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一、缺煤的广东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一、财政极度困难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1984~1986
    1987
    1991
    1992
    1993
    1997
    1998~2000
    2001
    2002
    2005
    2010
    2014
    2015
    2016
    2017
2 历届领导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理事长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秘书长
3 工作成果回顾
    3.1 引领行业发展
        3.1.1 编制行业规划, 引导行业发展
        3.1.2 参与标准修订
        3.1.3 国家职业大典修订
    3.2 推动技术发展
        3.2.1 开展质量评比, 组织焊接技能比赛
        3.2.2 推广节能、节材、高效焊接设备及材料, 推荐优质产品
        3.2.2. 1 大力推广CO2气体保护焊新技术
        3.2.2. 2 大力推广可控硅节能弧焊电源
        3.2.2. 3 国产逆变电源的生产考核及产品推荐工作
        3.2.2. 4 新能源丙烷气体代替乙炔气切割技术
        3.2.2. 5 开展机器人焊接应用技术推广
        3.2.3 组织技术交流, 推广先进焊接技术
        3.2.3. 1 推动焊接设备技术进步
        3.2.3. 2 推动焊材技术稳步发展
        3.2.3. 3 推广应用先进切割设备
        3.2.3. 4 焊接机器人产业长足发展
        3.2.3. 5 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
        3.2.3. 6 推动油田管道技术发展
    3.3 提供优质服务
        3.3.1 调研行业信息, 提供决策依据
        3.3.2 信用等级评价
        3.3.3 品牌培育
        3.3.4 行业表彰活动
        3.3.5 组建专家技术委员会, 提供重大科技成果及技术鉴定
        3.3.6 创办行业权威网站
        3.3.7 编辑出版刊物 服务行业大众
        3.3.8 推进“中机云创平台”项目合作
        3.3.9 建立焊接专利成果展
    3.4 开展教育培训
        3.4.1 开展培训认证
        3.4.2 培训基地建设
    3.5 服务平台建设
        3.5.1 中国焊接之桥行业发展论坛
        3.5.2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3.5.3 全国焊接材料行业大会
        3.5.4 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
        3.5.5 2016首届焊割行业创新发展论坛
    3.6 加强交流合作
        3.6.1 国内交流
        3.6.2 国际交流
4 各分支机构特色活动
    4.1 焊接设备分会
        4.1.1 承办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4.1.2 主办两会论坛
        4.1.3 分会会员大会
        4.1.4 建立“中国焊接装备网”
        4.1.5 标准制修订工作
    4.2 焊接材料分会
    4.3 切割分会
    4.4 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
    4.5 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
    4.6 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
    4.7 能源装备专业委员会
    4.8 造船与海洋工程专业委员会
    4.9 油田与管道建设专业委员会

(5)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 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研究中的重点专题
        (三)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共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及纠正机制
    一、中共建政前的冤假错案及纠正机制
        (一) 中共建政前的冤假错案
        (二) 中共建政前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二、建国前十七年的冤假错案概述
        (一) 中共建政初期的冤假错案问题
        (二) 1960年代初期的纠错工作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概述
        (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
        (二)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落实干部政策工作
第二章 从落实干部政策到平反冤假错案
    一、落实干部政策工作面临的政治形势
        (一) 落实干部政策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二) “两个凡是”的提出及影响
        (三) 老干部的复出与拨乱反正中坚力量的形成
    二、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
    三、从落实干部政策转向平反冤假错案
第三章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序曲(1977-1978)
    一、中组部拨乱反正的初步实现
        (一) 召开整风会议,整顿组织部门
        (二) 建立健全平反冤假错案的组织机构
        (三) 召开疑难案例座谈会
        (四) 创办《组工通讯》
        (五) 与时俱进地调整审干政策
    二、全党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一) 中央党校的“三次路线斗争”讨论
        (二)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三、平反冤假错案的起步
        (一)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的平反
        (二) “彭黄张周”冤案的初步平反
        (三) 复查“四清”运动中的冤案
        (四) “恶攻”案件的初步处理
        (五) 内蒙三大冤案的平反
        (六) 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初步平反
        (七) 为右派分子摘帽、改正
    四、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突破口
        (一) 平反冤假错案成为中央工作会议的重要主题
        (二) 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及舆论宣传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平反冤假错案的全面展开(1979-1982)
    一、奠定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础的两件大事
        (一) 进行“两案”审判
        (二) 通过《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中共高级领导人的平反
        (一)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二) 为瞿秋白恢复名誉
        (三) 为“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平反
        (四) 为习仲勋所涉一系列冤案平反
    三、全国各地、各部门重大事件的平反
        (一) 为中组部冤案平反
        (二) 为文艺界冤案平反
        (三) 解决“一月夺权”的问题
        (四) 为部分民族地区冤假错案平反
        (五) 为潘汉年冤案平反
    四、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第五章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完成(1983-1987)
    一、从平反冤假错案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处理
        (一) 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
        (二) 解决肃反、肃托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 全面复查纠正政法系统经办的冤假错案
        (四) 广西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工作
    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基本完成
结语
参考文献

(6)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High-rank高层
    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
Ministry部委
    农业部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第九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落幕
    中荷职教政策对话及合作研讨会召开
    百名骨干技工院校校长参加高级研修
    首届职教与国际贸易对话活动举办
Research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2011) 》首发式在常州举行
Institution机构
    中华职教社举办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会2013学术年会暨中华职业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
    中国职教学会主办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
    中国职协召开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2013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
    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主办首届中德国际教育论坛
    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School学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联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江苏紫琅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企业老总当兼职教授
Enterprise企业
    全国首个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帝奥电梯与南通农职院合作办学
Local各地
    山东三部门联合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上海举行信息工作推进和中职校校长会议
    湖北省召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座谈会
    福建省首届高职招生考试启动
    天津迎来首批职业教育留学生
    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成立
    吉林省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Oversea国际
    欧盟提出新的技能发展目标
    英国努力改进继续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需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路径
    世界银行提出技能短缺是影响就业创造的一个障碍
    菲律宾为学生提供免费技能评估
    英国雇主重视职业资格的价值
    澳大利亚为离校者提供免费行业培训
    乌干达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资
    奥巴马宣布新的生涯和技术教育拨款项目
    图说/欧盟发布成人与继续教育新战略

(10)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贸易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3 地缘经济理论
    2.4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4.1 自由贸易区理论
        2.4.2 关税同盟理论
        2.4.3 共同市场理论
        2.4.4 经济联盟
        2.4.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3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与特点
    3.1 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
    3.2 贸易合作状况
        3.2.1 货物贸易合作
        3.2.2 服务贸易合作
        3.2.3 贸易结构
    3.3 投资合作的进展
    3.4 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3.4.1 经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3.4.2 政府主导并带动大项目合作
        3.4.3 双方投资合作发展缓慢
        3.4.4 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3.4.5 "省州结对合作"助推中俄地区经济合作
4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主要领域及发展特点
    4.1 能源合作成效显着
        4.1.1 石油合作
        4.1.2 天然气合作
    4.2 金融合作日益深化
    4.3 科技合作潜力巨大
        4.3.1 科技合作机制
        4.3.2 科技合作状况
    4.4 农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4.4.1 农业合作状况
        4.4.2 农业贸易与投资
        4.4.3 林业合作发展状况
    4.5 旅游合作前景看好
    4.6 交通与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5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5.1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合作
        5.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5.1.2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
        5.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
    5.2 俄罗斯"入世"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
        5.2.1 俄罗斯"入世"进程
        5.2.2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5.2.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5.3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与中国的新机遇
        5.3.1 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
        5.3.2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战略为中国带来了新机遇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的经贸合作
        5.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5.4.2 "欧亚经济联盟"
        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
6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6.1 助推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
        6.1.1 良好政治关系奠定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
        6.1.2 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关键
        6.1.3 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保障
        6.1.4 互补性较强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经贸合作水平
        6.1.5 地缘优势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6.2 阻碍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6.2.1 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6.2.2 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须完善
        6.2.3 俄罗斯政策法规多变
        6.2.4 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局
        6.2.5 中国商品的质量须进一步提升
        6.2.6 "中国威胁论"带来负面影响
7 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7.1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势
    7.2 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7.2.1 发挥市场机制在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7.2.2 力促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7.2.3 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
        7.2.4 继续深化中俄金融合作
        7.2.5 加强农业合作
        7.2.6 加强能源合作
        7.2.7 促进旅游合作
        7.2.8 加强交通与物流合作
        7.2.9 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合作
8 结论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研究[D]. 王晶. 天津大学, 2011(06)
  • [2]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3]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李连胜.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7(05)
  • [4]新中国60年标准化大事记[J]. 夏爱民. 标准生活, 2009(10)
  • [5]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D]. 高天鼎.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3)
  • [6]动态[J]. 李玉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13(33)
  • [7]铁路大事记摘编(1990年7~12月)[J]. 张弛. 中国铁路, 1991(04)
  • [8]第21次中日铁路合作事务级协商会议暨中日铁路技术信息交流会在京举行[J]. 齐向阳. 中国铁道科学, 2002(02)
  • [9]铁路工程测绘工作的发展[J]. 李进. 铁道工程学报, 1993(02)
  • [10]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D]. 陈泊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TGV机车车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