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导轴承跑油原因分析及防止(论文文献综述)
刘加将,袁东,李兵[1](2021)在《立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漏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常见的立式水轮机水导轴承结构,从理论上浅析了水导轴承漏油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四种防止水导轴承漏油的处理方法,对同类水轮发电机组类似问题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霍新新,范寿孝,王晓斌,武中德[2](2021)在《水轮发电机流线型导轴承结构方案优化》文中指出导轴承在水轮发电机组中起径向支撑作用,在轴承表面产生大量的摩擦热,易发生油槽甩油及油雾现象,降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一种流线型导轴承结构优化方案,设计方案从源头上缓解润滑油液面的波动状态,使液面流动状态较为规律和稳定。通过分析导轴承承载性能及受力变形计算,验证优化方案对减弱液面撞击程度、保障有效承载具有可行性。
杨攀,陈怡,潘鹏[3](2021)在《瀑布沟机组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盖板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上导轴承油槽在水轮发电机组中起着给上导轴承润滑降温等重要作用,一旦油槽渗油,将导致轴瓦温度升高,影响机组健康运行或非正常停机。分析瀑布沟机组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结构的特点与渗油原因,对其进行了更新改造。通过优化整个密封结构,增加密封腔数,一腔补气,一腔排油,更利于油雾的有效回收,使油槽密封盖板结构更科学,密封效果更好。
彭祖贤,张华[4](2020)在《水轮机导轴承甩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探讨》文中指出立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导轴承运行中发生甩油是一种常见现象,但瞬间大量润滑油被吸出现象极为少见,针对车坝三级电站#1机组运行中水导轴承因真空影响,润滑油瞬间被吸出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同类型机组运行中,如何避免水导轴承突然缺油导致设备损坏提供了分析解决思路。
欧适,冯继威[5](2020)在《重庆江口水电站3号机组轴承甩油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江口水电站3号机组轴承一直存在甩油、渗油、油雾泄漏现象,对机组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通过分析原因,在3号机组A修过程中采用了接触式油槽密封盖进行处理,彻底解决了机组轴承甩油、渗油及油雾泄漏的长期困扰问题,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李民希[6](2020)在《大型水电站推力/下导油槽甩油分析及处理工艺》文中认为该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推力/下导轴承由于厂家设计原因,在现场安装过程中无法达到设计时的精度,后期运行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甩油。机组投运以后,电厂经过不断分析,弄清了机组推力/下导甩油的2种主要情况,利用机组检修的时机,对机组推力/下导油槽结构进行了多次改造,最终使得机组甩油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基本上消除了推力/下导油槽甩油。
邓尧曦,叶玉麟[7](2020)在《浅析吸排油雾装置在水电站的应用》文中认为水轮发电机组轴承油槽甩油是一种常见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往往采用改善油槽结构或密封方式等,但都不能彻底解决某些甩油现象。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的吸油雾装置是中国水电基础局一种解决油雾现象的新型装置,它从油雾产生机理出发对油雾进行搜集,效果较好。通过对多种类型吸油雾装置的结构和原理研究,应用于某电站的吸油雾装置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名,曹灿,曾勇[8](2020)在《大岗山650 MW水轮发电机组初期运行的基本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大岗山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以来设备所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掌握设备存在的设计规划、产品质量等方面缺陷,并制定专项治理措施,及时消除设备缺陷,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王琪,陈晶晶,蒋璆,刘少伟,杨季松[9](2020)在《抽水蓄能机组导轴承油雾治理实践》文中认为针对惠州蓄能水电厂导轴承油雾严重的问题,从油雾形成机理及泄漏路径分析原因,通过对上下导轴承抽油雾装置进行改造,以及水导轴承加装防油雾装置等措施。彻底解决了油雾治理的难题,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果表明,导轴承防油雾装置的改造是有效的,为其他电站导轴承油雾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赵宇彤[10](2020)在《棉花滩水电站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这一战略的实施,水电以其特有的能源清洁、可再生、基本无污染,运营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优势成为了国家不遗余力、大力开发的对象。国家在“十三五”电力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水电,统筹开发与外送”,把水电建设首次排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因此,研究水电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清洁高效性是发展水电应该重视的问题。推力轴承作为立式水电机组的“机械心脏”,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国内外水电站机组的推力轴承油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甩油及油雾逸出的问题,始终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此问题严重威胁着水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污染机组及运行环境。本文以福建省棉花滩水电站为工程背景,以二号机组的推力轴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推力轴承油槽甩油及油雾逸出的情况,研究分析推力轴承油槽产生油雾的原因,结合实际运行情况与哈尔滨创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制定以下解决措施。(1)对推力轴承油槽进行整体加高;(2)加装接油槽;(3)研制开发一套新型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本文将着重介绍新型防油雾逸出装置的组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该装置主要由密封系统、油雾自动处理系统、控制系统这三部分组成。密封系统中的T形密封环和Y形气密封板是由非金属高分子合成的化学材料,T形密封环和Y形气密封板分别在轴向、径向多层交替布置,阻止油雾顺着主轴,从推力油槽盖与主轴的缝隙处逸出。油雾自动处理系统配合密封系统使用。主要包括送气装置、油雾自动处理装置、接油观察箱。该系统的作用是将机组在运行中油槽内产生的油雾收集在一起,经冷凝过滤后送回油槽内。该装置在处理油槽内的油雾的同时还实现了润滑油的再利用。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实现防油雾逸出装置中送气装置、油雾自动处理装置、供油装置、接油观察箱的自动控制。为观察密封材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形变量、最佳工作状态,检验该新型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中密封系统的密封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试验及研究分析,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水导轴承跑油原因分析及防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导轴承跑油原因分析及防止(论文提纲范文)
(1)立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漏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水导轴承结构介绍 |
2 水导轴承转动油盆漏油原因 |
2.1 结构设计不合理 |
2.2 循环过程存在漏油 |
4 防止甩油方法 |
5 结语 |
(2)水轮发电机流线型导轴承结构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导轴承结构 |
2 流线型导轴承结构设计 |
3 油槽流动状态仿真分析 |
4 导轴承承载性能分析 |
5 结语 |
(3)瀑布沟机组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盖板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盖板改造前基本情况 |
2 新型结构油槽盖板密封技术 |
3 改造后的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盖板 |
4 结 语 |
(4)水轮机导轴承甩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水导轴承及主轴密封结构及工作原理 |
3 原因分析 |
4 解决思路 |
(5)重庆江口水电站3号机组轴承甩油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重庆江口水电站3号水轮发电机组轴承密封现状 |
3 漏油原因分析 |
3.1 油槽密封盖板的漏油原因 |
3.2 上导挡油管的漏油原因 |
4 机组轴承密封的改造 |
4.1 油槽密封盖板的处理 |
4.1.1 油槽密封盖座圈 |
4.1.2 密封环 |
4.1.3 定位密封环 |
4.1.4 油雾呼吸器 |
4.2 对上导挡油管漏油的处理 |
5 应用运行情况 |
6 结语 |
(6)大型水电站推力/下导油槽甩油分析及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站推力/下导油槽结构介绍 |
2 水电站推力/下导油槽甩油原因分析 |
2.1 油槽内甩油 |
2.2 油槽外甩油 |
3 油槽甩油处理工艺 |
3.1 内甩油处理工艺 |
3.2 油槽改造工艺 |
4 油槽甩油状态下机组运行的注意事项 |
5 结语 |
(7)浅析吸排油雾装置在水电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雾形成的原因 |
2 油雾的泄漏处理措施 |
2.1 设置呼吸器 |
2.2 改善油槽内部结构 |
2.3 改善密封 |
2.4 加装油雾吸收装置 |
3 吸油雾装置的分类 |
3.1 平压式和负压式吸油雾装置 |
3.2 壁挂式和直排式吸油雾装置 |
4 某电站吸油雾装置改造 |
5 结 语 |
(8)大岗山650 MW水轮发电机组初期运行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岗山水电站机组、主变结构特点 |
2 曾经出现的重点问题 |
(1) 机组顶盖排水泵启动频繁 |
(2) 下导、推力轴承油雾较大,吸排油雾装置效果不明显[4-5] |
(3) 水导瓦温及油槽温度偏高 |
(4) 主变压器低压侧与IPB连接处导体、外壳温度报警 |
3 处理经验及探讨 |
4 结 语 |
(9)抽水蓄能机组导轴承油雾治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导轴承抽油雾装置组成及作用 |
2 运行中的问题 |
3 原因分析[3-10] |
3.1 水导油盆盖与大轴非接触式密封甩油 |
3.2 上下导轴承非接触式密封油雾逸出 |
4 改造方案[11-17] |
4.1 上下导轴承接触式密封改造 |
4.2 水导轴承防油雾腔及接触式密封改造 |
5 实施效果 |
6 结 语 |
(10)棉花滩水电站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推力轴承油槽甩油及油雾逸出的问题分析 |
2.1 推力轴承概述 |
2.1.1 推力轴承类型 |
2.1.2 推力轴承的作用和技术要求 |
2.1.3 推力轴承的结构 |
2.2 棉花滩水电站机组推力轴承 |
2.3 推力轴承油槽内润滑油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
2.4 棉花滩水电站机组甩油及油雾逸出的原因 |
2.4.1 内甩油的原因 |
2.4.2 外甩油的原因 |
2.5 棉花滩水电站机组甩油及油雾逸出的危害 |
2.6 解决措施 |
2.6.1 加高推力轴承油槽 |
2.6.2 加装接油槽 |
2.6.3 研制开发一套新型防油雾逸出装置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 |
3.1 防油雾逸出装置结构 |
3.2 密封系统 |
3.2.1 密封系统的结构 |
3.2.2 密封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3 密封系统的辅助装置-供油装置 |
3.2.4 密封系统的材质 |
3.3 油雾自动处理系统 |
3.3.1 油雾自动处理系统的结构 |
3.3.2 油雾自动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 控制系统 |
3.4.1 控制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3.4.2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3 控制箱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密封材料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地点 |
4.2 试验目的 |
4.3 试验台的组成 |
4.4 试验准备 |
4.4.1 密封系统各部件的安装 |
4.4.2 密封系统的检查与使用 |
4.5 试验方法 |
4.6 试验内容 |
4.7 试验结果分析 |
4.8 试验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推力轴承油槽甩油及油雾逸出的原因 |
5.1.2 解决推力轴承油槽甩油及油雾逸出的措施 |
5.1.3 防油雾逸出装置的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四、水导轴承跑油原因分析及防止(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式水轮机水导轴承漏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 刘加将,袁东,李兵.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1(10)
- [2]水轮发电机流线型导轴承结构方案优化[J]. 霍新新,范寿孝,王晓斌,武中德. 黑龙江电力, 2021(04)
- [3]瀑布沟机组上导轴承油槽密封盖板改造[J]. 杨攀,陈怡,潘鹏. 水电与新能源, 2021(07)
- [4]水轮机导轴承甩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探讨[J]. 彭祖贤,张华. 水电与新能源, 2020(10)
- [5]重庆江口水电站3号机组轴承甩油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 欧适,冯继威. 机械工程师, 2020(10)
- [6]大型水电站推力/下导油槽甩油分析及处理工艺[J]. 李民希.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0(09)
- [7]浅析吸排油雾装置在水电站的应用[J]. 邓尧曦,叶玉麟. 水电与新能源, 2020(05)
- [8]大岗山650 MW水轮发电机组初期运行的基本经验[J]. 刘名,曹灿,曾勇. 西北水电, 2020(02)
- [9]抽水蓄能机组导轴承油雾治理实践[J]. 王琪,陈晶晶,蒋璆,刘少伟,杨季松.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2)
- [10]棉花滩水电站机组推力轴承防油雾逸出装置的研究[D]. 赵宇彤.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