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AN总线的单片机实验室网络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1](2021)在《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机场道面成型机的开发背景下,本文根据机场施工机械的实际智能化行驶需求,依据总线分布式的理念,设计了履带式智能机械的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对履带式工程机械进行行驶状态运动分析,得到了行驶过程中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参数和左右电机转速间的关系,并且将通过性最好的原地差速转向作为履带式工程机械的转向工况。在考虑滑移滑转情况下得到双边电机转速和横摆角速度的关系,进行Simulink仿真,得到应用于全自动作业模块反馈信号的简化关系式。提出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各模块硬件接口和通讯方式,并以此搭建传感器和人机交互层模块。针对通讯需求,设计了CAN总线协议模块,该模块在硬件设计上有多种可选择的输入接口且具备光耦隔离等特点。软件上使用μC/OS-II操作系统进行多线程编程,实现多个数据通讯端数据帧在多厂商软件协议和CAN自定义协议之间的转换。该系统减轻行驶控制器的工作负担,并且增强了系统的适配性。使用NI-Crio 9042作为行驶控制器,采用状态机的理念设计软件总体框架。软件模块设计中,使用NI-XNET函数库实现CAN总线的全双工通讯,依据CAN协议实现自检警报模块;在手动模式中采用Zigbee进行现场无线通讯,具备机械转场功能同时,设置控制参数可调,便于现场调试;依据横摆角速度简化公式解析出的更精确的反馈信号,通过FUZZY LOGIC和NI Vision工具搭建的基于图像直行纠偏的模糊PID控制,实现全自动行驶模块;通过两级阈值设定,实现基于雷达组的安全制动模块。试制出CAN总线协议模块,搭建试验平台。通过CAN分析软件,验证数据通讯系统的周期上报和交互功能。将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在模拟环境下测试,通过协议模块中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并验证了各个模块的功能。
许连丙[2](2021)在《CAN总线在矿用采掘装备电控系统上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近20年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矿用采掘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一点集中,多点分布"的设计已经成为煤矿采掘装备电控系统发展的趋势,然而众多的分布式电控单元、传感器与整机的控制器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及信息的交互,这些数据信息的交互如果采用线对线的连接,将大大增加系统线束的工作量同时增加设备电控系统的故障点,降低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讨论了CAN总线的应用,为矿用采掘装备分布式系统的发展以及数据、信息的交互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并随着CAN总线器件种类的不断增加,形成采掘装备独特的CAN总线网络。
李恒磊[3](2021)在《客车火灾事故破窗逃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云[4](2021)在《基于电机电流检测方法的DCU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
陈龙[5](2021)在《环卫车辆数据采集及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任重[6](2021)在《基于CAN总线的疲劳驾驶监测装置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宇彤[7](2021)在《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文中认为CAN总线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中最重要的串行通信总线,因CAN总线的可靠性、实时性、互操作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汽车电子部件的通信与控制系统中,CAN总线通信是基于优先级仲裁与调度的通信系统,因此,研究基于CAN总线的调度对提高CAN总线的利用率与系统通信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的CAN总线系统,提出一种模型优化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的CAN总线网络系统的可调度性分析算法,针对两种模型,分析消息的传输特征,分析计算最坏情况响应时间,探讨系统可调度的最小总线速率和最大总线利用率,通过总线利用率研究系统的性能。(2)研究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给不同序列的消息分配合适的优先级,研究FIFO序列导致的优先级倒置的影响,保证系统可调度的情况下,提高总线利用率。(3)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节点排队序列对两种模型的系统性能影响不同,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可以保证CAN总线网络在可调度的情况下,提高总线利用率,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有缓冲区数量、FIFO序列节点数量、节点消息优先级、节点消息数量和节点数量五个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分析研究可调度性算法和最优优先级分配算法为提高总线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该课题的研究对CAN总线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开杨[8](2021)在《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本课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测定,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的水体化学需氧量专项检测系统。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氧化剂对水样进行氧化处理所消耗的氧化剂含量,此含量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各种还原性离子,所以还原性物质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的污染程度。本系统为测定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而设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量高锰酸钾浓度进而得到高锰酸盐指数、实现水体的污染程度的量化。本系统适用于地表水与饮用水的污染程度测定,可提高检测精度、节约人力。系统分为检测终端、服务端和用户终端三部份。检测终端由MCU部分、化学过程控制部分、通信部分和触摸显示屏组成。检测终端负责化学过程控制与样本的学需氧量检测,并通过触摸屏进行人机交互,用户可通过触摸屏查看数据、配置参数。服务端负责接收并储存检测终端上传的数据和用户终端上传的配置数据。用户终端负责从服务端取回数据,使用图形化交互界面进行数据的处理与显示,并可以对检测终端进行配置并将配置数据上传至服务端。整个系统按照物联网架构开发,实现了在线检测,其中检测终端使用以太网接入物联网。系统硬件与软件都采用模块化开发,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拓展性。本系统适用于饮用水、地表水等轻度污染水源的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检测终端使用525nm波长光源测量高锰酸钾溶液吸光度得出溶液浓度。该系统测得的高锰酸钾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呈线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酸盐的要求。
陈亚雷[9](2021)在《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将汽车行车信息实时显示在平台上,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服务。论文结合在线车载诊断、GPS定位、车辆事故预警、GPRS无线传输、服务器系统研发、PC端软件开发、手机APP开发等技术,研发具备实时车况监测、故障诊断、定位跟踪、车辆事故预警、行车历史数据查询、车队管理和精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联网服务平台。首先,根据驾驶人、车队管理机构、汽车4S店三个主体的需求和车联网服务平台研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智能车载终端、云服务器、服务端平台三部分组成的车联网服务平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对OBD诊断系统接口、OBD故障码、OBD-II通信协议,CAN总线通信以及CAN总线报文结构等车载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硬件设计方案构建了智能车载终端硬件电路总体设计图,确定了硬件芯片具体型号,设计了最小系统电路、OBD数据采集电路、GPS定位电路、GPRS通信电路、稳压电路和陀螺仪模块电路,对各个模块进行软件程序调试,并将各模块集成为智能车载终端。对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和陀螺仪模块以及集成后的智能车载终端分别进行了多次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模块性能良好,可以实现行车数据的采集与上传。再次,利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完成了服务器的开发,将所开发的服务器部署在阿里云服务器上,对云服务器端口进行了配置,完成数据库的创建,将接收到的智能车载终端所上传的数据信息实时存入数据库中,车联网服务平台可以随时访问数据库。并通过提取智能车载终端上传到数据库中里程数据,设计了动态里程预测算法,分析车辆到达维护保养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以便汽车4S店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最后,面向驾驶人用户、车队管理机构和汽车4S店分别开发了车联网服务平台。针对个人用户开发设计了“智能出行”手机移动端APP;针对车队管理公司和汽车4S店用户开发设计了“智能车联网平台”PC端网页版软件。此服务平台可以为驾驶人提供行车数据查询、定位信息查询、故障诊断查询、事故预警等服务;为车队管理机构提供车队车辆管理、实时车况查询、历史记录查询等服务;为汽车4S店提供客户车辆精准服务信息。
马俊源[10](2021)在《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数据分析记录仪广泛应用在农业研究、食品、医药、化工、气象、环保、电子、实验室等领域中。工程车辆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其对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实时性极为苛刻,因此工程车辆对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具有迫切需求。工程车辆在资源采集、物料运输、建筑工程等领域中作用巨大,现今的工程车辆由于具备的传感器、各种电子设备的丰富,进行数据采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数据记录仪上传速度与存储容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提速,尤其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记录仪本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数据记录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数据记录仪的设计研究,对于保障工程车辆系统的稳健运行,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功能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物联网工程车辆的数据记录,设计了一套由采集器和中控台两部分组成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了能够实时的反应工程车辆状态,提高数据上传速度与存储效率,本文将车载数据记录仪分为两个主要设计内容:用于采集车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器和用于展示数据与人机交互操作的中控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根据车载平台的应用环境,对多种无损压缩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数据的传递速度与存储效率是受到硬件制约的,但是可以利用数据压缩算法,用减小数据体积的方式,间接增加数据上传与存储的效率。以采集器上传时对数据压缩的实时性要求以及中控台数据存储的压缩效率要求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比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哈夫曼编码、LZO编码等无损压缩算法,最终实现了适用于中控台的高效率压缩算法哈夫曼编码和适用于采集器的注重实时性的LZO编码算法程序。最后提出了针对本数据记录平台的算法改进和两种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硬件方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采用双路CAN总线满足了对工程车辆信号源的采集需求;通过USB有线与蓝牙无线通讯,满足上传数据到中控台或PC的功能。设计了基于IMX6UL的数据记录仪中控台,其中,蓝牙无线模块实现了和采集器的实时无线通讯;触摸显示器实现了中控台作为上位机终端的人机交互功能;4G模块实现了中控台联网功能。软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了采集器与中控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实现。采集器软件结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I以及STM32的性能特点,在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上完成了μC/OS-III的移植,并编写了μC/OS-III下的CAN总线设备和无线网络等驱动程序,完成了满足采集器需求的应用程序设计。中控台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对中控台的功能进行开发,包括基于QT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流程、数据压缩存储功能的实现、数据上传的实现等。本文最后设计了针对数据记录仪功能与性能的测试。通过对数据记录仪的数据压缩性能的实测,LZO编码的压缩速度为微秒级,满足采集器的实时性要求,提高了数据上传效率;通过哈夫曼编码算法对实际工程车辆数据进行压缩,平均压缩率约为37%,改进后的哈夫曼编码完全适用于中控台,有效压缩了采集数据,节约大量SD卡空间。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准确清晰,与信号源完全一致;中控台与采集器通讯及时,传输数据完整无误;中控台的人机交互界面工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数据记录仪采集系统工作良好、运行稳定,适用于工程车辆应用环境。
二、基于CAN总线的单片机实验室网络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AN总线的单片机实验室网络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N总线研究现状 |
1.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行驶控制系统的开发背景 |
2.1.1 机场道面履带式工程机械结构 |
2.1.2 机场道面成型机动力系统 |
2.1.3 机场道面成型机作业工况 |
2.1.4 机场施工环境条件 |
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需求分析 |
2.3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
2.3.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2.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方案设计 |
2.3.3 履带式工程机械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仿真分析 |
3.1 履带式工程机械直线行驶运动学分析 |
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转向行驶分析 |
3.2.1 转向中心在履带内侧 |
3.2.2 转向中心在履带外侧 |
3.3 履带式工程机械大半径转向Simulink仿真分析 |
3.3.1 驱动电机系统模块 |
3.3.2 高低速分析模块 |
3.3.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模块 |
3.3.4 履带式工程机械仿真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AN总线协议的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
4.1 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 |
4.2 数据通讯系统模块搭建 |
4.2.1 避障雷达模块 |
4.2.2 编码器模块 |
4.2.3 摄像头模块 |
4.2.4 横摆角速度模块 |
4.2.5 Zigbee通讯模块 |
4.2.6 警报模块 |
4.3 CAN总线协议模块硬件设计 |
4.3.1 CAN协议模块主控制器电路设计 |
4.3.2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4.3.3 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4.3.4 电源部分电路设计 |
4.3.5 芯片外设电路设计 |
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4.1 μC/OS-II操作系统 |
4.4.2 输入接口软件配置 |
4.4.3 输出接口软件配置 |
4.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设计 |
5.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选型 |
5.2 行驶控制器基于状态机软件总体设计 |
5.3 自检警报模块功能实现 |
5.3.1 CAN总线自检 |
5.3.2 数据通讯端自检 |
5.3.3 工业摄像头自检 |
5.3.4 故障信息处理 |
5.4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实现 |
5.4.1 CAN数据帧接收 |
5.4.2 行驶控制器状态信息数据帧发送 |
5.4.3 电机控制数据帧发送 |
5.5 全自动作业模块履带同步功能实现 |
5.5.1 牛顿迭代法软件实现 |
5.5.2 模糊PID控制器软件实现 |
5.6 全自动作业模块直行纠偏功能实现 |
5.6.1 图像采集软件实现 |
5.6.2 采集图像处理软件实现 |
5.6.3 直线拟合软件实现 |
5.6.4 纠偏策略软件实现 |
5.7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6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与分析 |
6.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6.1.1 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搭建 |
6.1.2 通讯测试系统 |
6.2 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 |
6.2.1 数据通讯端周期上报功能验证 |
6.2.2 数据通讯端交互功能验证 |
6.3 行驶控制器模块功能验证 |
6.3.1 安全警报模块功能验证 |
6.3.2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
6.3.3 全自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
6.3.4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CAN总线在矿用采掘装备电控系统上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AN总线介绍 |
1.1 CAN总线组成 |
1.2 CAN总线的技术优势 |
2 CAN总线在矿用采掘装备上的应用 |
2.1 CAN总线在掘进机电控系统上的应用 |
2.2 CAN总线在连采机的应用 |
2.3 CAN总线在采煤机上的应用 |
3 CAN总线对采掘装备发展的影响 |
3.1 CAN总线对采掘装备电控系统发展的影响 |
3.2 CAN总线对采掘装备电控系统功能模块发展的影响 |
3.3 CAN总线对采掘装备工频控制回路发展的影响 |
3.4 CAN总线对矿用传感器智能化发展的影响 |
3.5 CAN总线对智能集控阀组发展的影响 |
3.6 CAN总线对矿用采掘装备执行部件发展的影响 |
4 结束语 |
(7)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网络概述 |
2.1 网络的概述 |
2.1.1 总线网络简介 |
2.1.2 总线网络的特点 |
2.2 CAN总线网络的概述 |
2.3 CAN总线网络协议结构 |
2.4 CAN通信网络结构 |
2.5 CAN网络节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总线网络模型 |
3.1 CAN模型参数 |
3.2 CAN总线网络调度模型 |
3.2.1 理想通信模型 |
3.2.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通信模型 |
3.3 CAN总线的结构 |
3.3.1 CAN总线初始化 |
3.3.2 同步触发机制 |
3.3.3 优先级仲裁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网络可调度性分析 |
4.1 理想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 |
4.1.1 理想模型的优先级序列分析 |
4.1.2 理想模型的FIFO序列分析 |
4.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 |
4.2.1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优先级序列分析 |
4.2.2 仅有一个缓冲区的模型的FIFO序列分析 |
4.3 对称可调度性分析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N总线优先级分配 |
5.1 相邻优先级可调度性分析 |
5.2 最优优先级分配 |
5.2.1 传输截止时间单调优先级排序 |
5.2.2 相邻优先级分配 |
5.3 优先级倒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N总线网络性能实验研究 |
6.1 实验平台的选择 |
6.2 两种模型对比实验 |
6.2.1 可调度性实验 |
6.2.2 系统性能实验 |
6.3 理想模型下FIFO序列影响因素实验 |
6.3.1 节点消息优先级影响 |
6.3.2 消息数量影响 |
6.3.3 节点数量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 |
2.1.2 非功能性需求 |
2.2 方案设计 |
2.2.1 化学过程控制方案 |
2.2.2 溶液浓度测量方案 |
2.3 模块选型 |
2.3.1 光源模块选型 |
2.3.2 光通量传感器选型 |
2.3.3 主控模块选型 |
2.3.4 通信模块选型 |
2.3.5 模数转换模块选型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结构 |
3.2 检测终端设计实现 |
3.2.1 检测终端硬件设计 |
3.2.2 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
3.3 服务端软件设计实现 |
3.3.1 服务端软件结构 |
3.3.2 服务端软件设计 |
3.4 用户终端软件设计实现 |
第四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4.1 检测终端调试 |
4.1.1 电路调试 |
4.1.2 光路调试 |
4.1.3 温度控制调试 |
4.1.4 步进电机驱动调试 |
4.1.5 检测终端联调 |
4.2 服务端和用户端软件调试 |
4.2.1 服务端应用程序调试 |
4.2.2 用户终端应用程序调试 |
4.3 系统测试 |
4.3.1 光路功能测试 |
4.3.2 温控功能测试 |
4.3.3 整机功耗测试 |
4.3.4 高锰酸钾标准曲线测定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检测终端硬件 PCB 图与实物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车联网服务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
1.2.1 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车联网服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汽车企业的车联网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发的车联网服务产品 |
1.3 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联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及车载诊断技术分析 |
2.1 车联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
2.2 车载诊断技术分析 |
2.2.1 OBD系统概述 |
2.2.2 OBD-Ⅱ诊断系统接口 |
2.2.3 OBD-Ⅱ故障码 |
2.2.4 OBD-Ⅱ通信协议标准 |
2.2.5 CAN总线通信技术 |
2.2.6 CAN总线报文结构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车载终端的设计 |
3.1 智能车载终端设计的总体框架 |
3.2 核心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核心控制器的选择 |
3.2.2 STM32F103C8T6 简介 |
3.2.3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4 主控芯片引脚连接 |
3.3 OBD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3.1 OBD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3.2 OBD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3.4 GPS定位模块的设计 |
3.4.1 GPS定位模块的选择 |
3.4.2 GPS定位模块硬件设计 |
3.4.3 GPS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
3.4.4 GPS定位芯片性能测试 |
3.5 陀螺仪模块设计 |
3.5.1 预警数值的确定 |
3.5.2 陀螺仪模块的选择 |
3.5.3 陀螺仪模块性能测试 |
3.6 GPRS通信模块的设计 |
3.6.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3.6.2 通信模块的选择 |
3.6.3 GPRS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6.4 GPRS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6.5 GPRS芯片通信测试 |
3.7 电源模块设计 |
3.8 智能车载终端模块集成 |
3.8.1 串口资源分配 |
3.8.2 模块集成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3.9 本章小结 |
4 服务器的开发 |
4.1 服务器开发工具选择 |
4.2 云服务器端口配置 |
4.3 云服务器数据接收 |
4.4 云服务器数据库创建 |
4.5 精准服务模块动态里程预测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PC端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 |
5.1 开发工具、框架及数据获取 |
5.2 开发功能 |
5.2.1 车辆管理机构功能 |
5.2.2 汽车4S店企业功能 |
5.3 系统流程图 |
5.3.1 车辆管理机构流程图 |
5.3.2 汽车4S店企业流程图 |
5.4 系统设计 |
5.4.1 车队管理 |
5.4.2 车辆管理 |
5.4.3 车辆车况信息 |
5.4.4 车辆定位 |
5.4.5 故障信息 |
5.4.6 行驶记录 |
5.4.7 行驶轨迹 |
5.4.8 精准服务 |
5.5 车队管理机构服务平台 |
5.5.1 车队管理 |
5.5.2 车辆管理 |
5.5.3 查看车辆信息 |
5.5.4 显示车辆车况 |
5.5.5 显示车辆定位信息 |
5.5.6 查看车辆故障信息 |
5.5.7 查看车辆行驶记录 |
5.6 汽车4S店服务平台 |
5.6.1 车队管理 |
5.6.2 车辆管理 |
5.6.3 精准服务 |
5.7 本章小结 |
6 手机移动端车联网服务平台开发 |
6.1 开发工具、框架及数据获取 |
6.2 开发功能 |
6.3 系统用例图 |
6.4 系统流程图 |
6.5 系统设计 |
6.5.1 注册模块 |
6.5.2 登录模块 |
6.5.3 行车行驶数据模块 |
6.5.4 车辆定位模块 |
6.5.5 获取故障码模块 |
6.5.6 车辆预警模块 |
6.5.7 传感器模块 |
6.6 驾驶人服务平台 |
6.6.1 注册登录界面 |
6.6.2 行车数据界面 |
6.6.3 故障检测界面 |
6.6.4 车辆预警界面 |
6.6.5 传感器数据界面 |
6.6.6 汽车定位界面 |
6.6.7 帮助界面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数据库 |
附录二 雪佛兰汽车保养表 |
(10)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数据采集记录仪研究现状 |
1.2.1 数据记录仪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数据记录仪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记录仪的总体设计 |
2.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及技术参数 |
2.1.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 |
2.1.2 数据记录仪技术参数分析 |
2.2 数据记录仪总体方案 |
2.3 数据记录仪关键技术 |
2.3.1 CAN总线车辆信息采集技术 |
2.3.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
2.3.3 数据压缩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记录仪压缩算法选取实现 |
3.1 压缩算法概述 |
3.2 压缩算法分析 |
3.2.1 香农编码算法 |
3.2.2 费诺编码算法 |
3.2.3 哈夫曼编码算法 |
3.2.4 LZO编码算法 |
3.3 数据压缩算法实现 |
3.3.1 采集器LZO压缩算法实现 |
3.3.2 中控台哈夫曼压缩算法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记录仪硬件设计 |
4.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硬件设计 |
4.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硬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记录仪软件设计 |
5.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软件设计 |
5.1.1 硬件驱动程序 |
5.1.2 μC/OS-III系统搭建 |
5.1.3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应用层软件设计 |
5.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软件设计 |
5.2.1 Linux移植 |
5.2.2 QT概述与环境搭建 |
5.2.3 GUI界面设计 |
5.2.4 主程序设计 |
5.2.5 4G联网程序 |
5.2.6 中控台采集器通讯协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平台设计 |
6.2 功能测试 |
6.2.1 CAN数据采集测试 |
6.2.2 采集器与中控台通讯测试 |
6.2.3 中控台人机界面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实现哈夫曼算法代码 |
附录B 采集器中控台通讯关键代码 |
附录C LZO算法测试代码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CAN总线的单片机实验室网络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D]. 张腾. 浙江大学, 2021(01)
- [2]CAN总线在矿用采掘装备电控系统上的应用与发展[J]. 许连丙. 机电工程技术, 2021(08)
- [3]客车火灾事故破窗逃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李恒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4]基于电机电流检测方法的DCU研究与设计[D]. 李云.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5]环卫车辆数据采集及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陈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基于CAN总线的疲劳驾驶监测装置故障诊断研究[D]. 任重.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FIFO和优先级序列CAN总线系统研究[D]. 冯宇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8]水体化学需氧量检测系统设计[D]. 刘开杨.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D]. 陈亚雷. 烟台大学, 2021(09)
- [10]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D]. 马俊源.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