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陆诗怡[1](2019)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诉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诉求及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面推行,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和问题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问题教学视野、问题集合视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视野三个层面,纵向地对问题设计进行一个具体的概念的界定。以问题哲学、系统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和阅读能力层级等学理为支撑,以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现状为起点,讨论了阅读教学问题系统的分类和问题设计原则与方法,也分文体对具体文本的教学问题设计进行了相关的阐释和设计表格建构。本文的研究重点有两部分,一是对问题系统进行分类并探究系统问题的设计依据,二是如何运用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设计表来指导教学实际应用。首先,依据问题的中观特征下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将问题系统类型分为了“问题链”“问题树”“问题表”和“问题网”,它们的构建和使用都是以整体性、层次性、从属性和生本性为原则。相应的,系统问题设计的方法也应从目标的分解、知识的建构和学情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来。其次,本文在问题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建构了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设计表,并在综合考量后采用考试大纲的文体分类,讨论了包含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现代文文本阅读教学和包含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如何使用系统问题设计表进行具体的问题设计。
龚成[2](2019)在《《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建议》文中认为《白杨礼赞》是茅盾于1941年为皖南事变发声、为人民指出“真标”的一篇作品,是他在过去几年里于新疆、延安、重庆等地颠沛流离之后写的这一发自内心的作品,也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篇作品。茅盾后来还特别以“白杨礼赞”为名编了一本散文集。他在这篇散文中“一唱三叹”后痛快直呼对白杨树的赞美,以白杨树表达自己对丰沛、顽强的生命力之讴歌。这样一篇情感真挚充沛、富有文化自信的经典抒情散文被选入了北师大版、苏教版、语文版和现今的部编本教材之中,可见此文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如何在这样一篇具有教学价值的抒情散文中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考量的地方,毕竟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有效优化关于《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的教学。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白杨礼赞》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全面,从中可以看出此文可供教学的内容很多。为保证《白杨礼赞》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这一篇”的独特价值上来,此研究结合学术界分析和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从“由远及近的对象确认”“层递曲折的结构布局”“以小言大的象征蕴藉”“劲健铿锵的音乐语言”四个方面发掘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而选入此文的四种教材由于编写意图不一,在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的导向也就各不相同。这一点可以从《白杨礼赞》在不同教材中所处的学段安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课下注释编撰情况以及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四个方面得以体现。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如此,而一线教师们在《白杨礼赞》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取舍。本项研究按区域性、代表性、层级性三个标准选择的30份教学课例,反映了一线教师们对此文教学内容的取舍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大方向逐渐深入到细微处挖掘教学内容后,整合前文分析、规避教学问题,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了《白杨礼赞》教学内容方面的具体建议:“平凡”与“不平凡”中的生命意识;层递曲折的结构中推进象征蓄势;抓住象征手法的典型刻画开展片段写作;词句的比较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劲健铿锵。
顾晨[3](2018)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想要将“阅读”真正引向“悦读”,使学生拥有自主性、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就应不断革新阅读教学的方式,找到改变现存教学弊端的新路与捷径。笔者以能够于课前活化设计、课中活化思维的教学凭借为研究对象,对阅读文本的处理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共有四部分。绪论点明文章的研究起源、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一章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概述,主要涉及阅读中教学凭借提出的背景、教学凭借的内涵和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意义。第二章明确了阅读教学中教学凭设计的类型和原则。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着重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具体实施,从树立正确运用教学凭借的意识到关注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引入点到不同版块文本中教学凭借的运用策略都做了详尽的研究与论述。以期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条有效教学的道路,培养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善阅读教学。
范晓燕[4](2020)在《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教学现状表明,对于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作品,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并把握文本的内涵,大大弱化了这些作品的价值意义。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力图解决语文课堂中现代散文教学浅表化等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其艺术魅力,真正实现生本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发展审美。因此,探讨深化理解的现代散文指导策略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立足于现代散文的文本特殊性,尝试提出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现代散文学习的要求出发,结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编排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当前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指导策略。第一章,对初中散文教学的课标要求和教材选编进行解读。本章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这三方面展开解读。教材分析部分,则从教材的选篇现状和编排形式两方面分析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的编排特点,为下文指导策略的提出做好铺垫。第二章,进行了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依据课题研究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章,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课前准备策略研究。根据相关的理论和现状的调查,分别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两方面提出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准备策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设计工作”“深度学习资源库的设计”“组建深度学习小组”,学生的课前准备策略包括“明确预习目标”“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第四章,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本章从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出发搭建现代散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的框架,并且结合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大框架下,提出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实施策略的框架由四个关键要素构成:基于理解,强调反思,注重整合,整体评价。基于理解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主要是从“创设优化理解的路径”“创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呼唤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三方面展开指导。强调反思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主要是从“问题驱动思考”“情境增强体认”“方法辅助思考”这三个方面展开指导。注重整合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主要从“在统整中联结知识”“在拓展中发现新知”“在联结中感受意境”这三个方面展开指导。整体评价的现代散文指导策略主要从“单元整合,方法迁移”“三位一体,拓展延伸”“明晰范畴,整体衡量”这三个方面展开评价。本文以学生现代散文学习的全过程为主线,紧密联系“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提出切合实际需要的指导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对现代散文的深度学习。
田雯[5](2020)在《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施行,语文课程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语文阅读教学在课程层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阅读教学在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困境与盲点。梳理于漪等教育改革先锋的阅读教学实践特色和教学理念,也是化解阅读教学实践困境和盲点的重要路径。不同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都有其发展的困境,都需要突破困境的勇气。于漪老师亲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令人堪忧的“育分”现象,阅读教学目的迷失,但她向传统“借”智慧、立足当下、破旧立新,求实创新,开创了适应当时阅读教学现状,真正对学生有益的阅读教学特色。于漪老师这种开阔创新的精神、阅读教学特色以及关于阅读教学的探索经验仍然滋养着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正是于漪老师的求实创新,2018年12月18日,她获颁“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9日,于漪老师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因此,笔者决定以于漪的阅读教学特色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探索其阅读教学特色的现实应用,全面探究其阅读教学特色的魅力。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课例分析法,从阅读教学理念、阅读实践操作、阅读教学风格三个方面静态展现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第二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思辨总结法,从多个角度探寻了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的渊源。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和教学设计法,结合对当下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归纳于漪阅读教学特色在当前实践中的内容选择、设计思路、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通过对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个案探索,主要产生如下意义:一是真正地关注“人”,做真正的有人文关怀的语文教育,于漪老师所倡导的“教文育人”以及她所倡导的“情美教学”都在彰显着一种“全然为了学生的教育”;二是为语文教师的实践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帮助,于漪老师的阅读教学特色以及阅读教学实践已经十分系统完满,对于语文教师搭建整体的阅读教学框架十分有益处,对于学生的阅读困境也可“对症下药”;三是于漪老师阅读教学特色对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如今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是国民共识,而在如今快餐文化、碎片知识以及各种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于漪老师所倡导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阅读教学教育,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在过程中滋养学生的精神和内心世界。
任艳[6](2020)在《群文阅读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语言自然恳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情感真挚。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散文,着力让学生学习一些行文谋篇布局的技巧,同时积累独特的生活感悟,接受美的熏陶。从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来看,散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阅历不太深厚,文学鉴赏能力不足,初中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特点、谋篇布局、深邃意境理解有限,散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倡导多篇文本阅读,关注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将群文阅读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中,可根据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人文精神议题组合多篇散文文本;在议题贯通、内在关联、立足学情的基础上开放文本;就群文异同点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的问题;合理选用单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分享等课堂范式;创设情境、抓住议题,找到群文核心细节,在集体建构中融合学生智慧;在达成共识过程中,唤醒学生在散文表达、语言、意境方面的审美体验。这样的散文教学方式有助于初中学生重视散文的个性特征,提高学生散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有助于教师主动开发散文教学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群文阅读时间安排、散文读写结合使用、群文阅读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应用研究希望改进初中散文群文阅读教学,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散文的语言、表达,感悟其深邃意境,促进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陈喆[7](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冯婷[8](2020)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结合当下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等领域兴起的“课内外整合”理念,对初中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分析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体系,探索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并概括相应的课型设计要素。其次,尝试归纳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实施原则与基本流程,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整合,尽可能为基于初中统编教材的课内外阅读整合提供思路与方法。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以语文教材为依托的课内外阅读整合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其次,归纳与课内外阅读整合相关的研究综述,了解研究现状;最后,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概述及理论研究部分,这一章首先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包括“课内外阅读”、“整合”等,然后围绕整合阅读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展开论述,使得研究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初中统编教材的阅读模块展开分析,涉及单元体例、单元提示、选文系统的分析,力图为课内外阅读整合提供教材支撑。第四章在对初中统编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包括单元整合与单篇整合,并围绕整合提出三种基本的课型设计,且立足教材针对每一种课型都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要素。第五章主要是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流程,首先论述阅读整合的实施原则,包括计划性、重组性、增效性等;其次,围绕原则制定基本操作流程,并且在基本流程的论述中,笔者将会结合具体的教材文本进行阐释,力求提出有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杨道麟[9](2011)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就是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它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为旨归。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它还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一个急切需要探讨的领域。然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一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长期由于缺乏真正的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总是游移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之外。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视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影视课”、或过分强调听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音乐课”、或过分强调文学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表演课”而导致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趣味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娱乐课”、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育美课”、或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情感课”而导致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智能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语言课”、或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政治课”、或过分强调唯美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欣赏课”而导致的弊端,试图从美学视野真正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了的“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德育的“善”,还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美育的“美”,从而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以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本文除引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和结语“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之外,拟从以下三个部分予以详细论述:第一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聚(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和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内容之三:完整的语文教学等)等方面。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三:美感存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等)等方面。第三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等)等方面。
陈虹[10](1994)在《“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文中认为《白杨》(小语第九册)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树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创业者.全文没有一句话直接赞扬边疆建设者,但读完全文却能体会到赞颂边疆建设者这一中心思想.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所在.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是文章的象征手法.兄妹的议论,点出了白杨的外形特征——挺直、高大;父亲的评议,揭示了白杨的内在气质——坚强不屈.作者巧妙地把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内在气质与具备这种气质的建设者聚集在同一个焦点上,使入和物的特征、气质、品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二、“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诉求 |
1.1.2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1.3 基于部编初中教材的全面推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
1.3.2 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
1.3.3 关于问题系统的研究 |
1.4 拟采取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2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研究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问题设计 |
2.1.2 问题系统 |
2.2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的学理关系 |
2.2.1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同问题哲学之间的关系 |
2.2.2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同系统论之间的关系 |
2.2.3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之间的关系 |
2.2.4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同阅读能力层级之间的关系 |
2.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的现状分析 |
2.3.1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缺乏较统一的理论规范 |
2.3.2 阅读教学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混乱无序 |
2.3.3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内容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的理解分析 |
2.3.4 阅读教学问题形式上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
3 系统观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理论建构 |
3.1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的形成规律 |
3.1.1 掌握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是建构问题系统的基石 |
3.1.2 统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建构问题系统的途径 |
3.1.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建构问题系统的重要参照 |
3.2 阅读教学问题系统的类型 |
3.2.1 问题的类型 |
3.2.2 问题链 |
3.2.3 问题树 |
3.2.4 问题表 |
3.2.5 问题网 |
3.3 系统观下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
3.3.1 整体性原则 |
3.3.2 层次性原则 |
3.3.3 从属性原则 |
3.3.4 生本性原则 |
3.4 系统观下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方法 |
3.4.1 以目标的分解设计问题 |
3.4.2 以知识的建构设计问题 |
3.4.3 以学情的开发设计问题 |
4 系统观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实施 |
4.1 系统问题设计表 |
4.1.1 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设计表的构建 |
4.1.2 语文阅读教学系统问题设计表的使用建议 |
4.2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 |
4.2.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问题系统 |
4.2.2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问题系统 |
4.2.3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问题系统 |
4.3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 |
4.3.1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问题系统 |
4.3.2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问题系统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
第一节 由远及近的对象确认 |
第二节 层递曲折的结构布局 |
第三节 以小言大的象征蕴藉 |
第四节 劲健铿锵的音乐语言 |
第二章 《白杨礼赞》的教材编撰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四种教材中《白杨礼赞》的编撰情况及分析 |
一、学段安排情况及分析 |
二、单元编排情况及分析 |
三、课下注释编撰情况及分析 |
四、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及分析 |
第二节 《白杨礼赞》在四种教材中教学内容之比较与分析 |
第三章 《白杨礼赞》教学课例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白杨礼赞》教学课例中的教学内容摭谈 |
一、关于《白杨礼赞》主题方面的教学内容 |
二、关于《白杨礼赞》艺术特色方面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白杨礼赞》教学课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多且空——学习方向模糊不明 |
二、教学内容“向外跑”——教学内容游离不定 |
三、重内容轻形式——语言分析粗略浅显 |
四、忽视“朗读”的重要性——文本品读少趣寡味 |
第四章 《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梳理及建议 |
第一节 《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梳理 |
一、被教材和教师吸纳的学术界成果 |
二、未被教材和教师吸纳的有价值的学术界成果 |
第二节 《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建议 |
一、“平凡”与“不平凡”中的生命意识 |
二、层递曲折的结构中推进象征蓄势 |
三、抓住象征手法的典型刻画开展片段写作 |
四、词句的比较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劲健铿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附录 |
附录1 :四种教材单元导语和课前提示汇总 |
附录2 :四种教材关于《白杨礼赞》作者与背景介绍 |
附录3 :四种教材相同词语的课下注释情况 |
附录4 :四种教材不同词语的课下注释情况 |
附录5 :四种教材课后习题汇总 |
附录6 :30份《白杨礼赞》教学课例汇总 |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概述 |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提出背景 |
一、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提出的理论背景 |
二、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提出的现实背景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内涵 |
一、凭借的概念界定 |
二、“教学凭借”的概念 |
三、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概念 |
第三节 教学凭借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
一、巧用教学凭借,使文本理解深化 |
二、巧用教学凭借,使教学难点易化 |
三、巧用教学凭借,使思维能力强化 |
四、巧用教学凭借,使教学资源多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设计的类型和原则 |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设计的类型 |
一、设计动态化的教学活动 |
二、设计静态化的教学材料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设计的原则 |
一、意图明确性 |
二、内容合理性 |
三、方法恰当性 |
四、比重适度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树立正确运用教学凭借的意识 |
一、以“凭借”为抓手,启发诱导 |
二、以“凭借”为窗口,向外拓展 |
三、以“凭借”为桥梁,走向创新 |
第二节 关注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引入点 |
一、教学凭借引入的“天时”不可失 |
二、教学凭借引入的“地利”不可误 |
三、教学凭借引入的“人和”不可略 |
第三节 不同版块中文本的教学凭借运用策略 |
一、正式课文中教学凭借的使用 |
二、诵读欣赏文本中教学凭借的使用 |
三、名着阅读教学中教学凭借的使用 |
四、课外阅读文本中教学凭借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4)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课标要求和教材选编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现代散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
一、从课程目标与内容看初中现代散文教学 |
二、从教学建议看初中现代散文教学 |
三、从评价建议看初中现代散文教学 |
第二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编排分析 |
一、初中现代散文的选篇现状 |
二、初中现代散文的编排形式 |
第二章 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意义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数据统计 |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三、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四、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应用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课前准备策略 |
第一节 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 |
二、深度学习资源库的设计 |
三、组建深度学习小组 |
第二节 学生的课前准备策略 |
一、明确预习的目标 |
二、掌握预习的方法 |
三、养成预习的习惯 |
第四章 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基于理解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
一、创设优化理解的路径 |
二、创建对话交流的平台 |
三、呼唤学生的情感共鸣 |
第二节 强调反思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
一、以问题驱动思考 |
二、以情境增强体认 |
三、以方法辅助思考 |
第三节 注重整合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
一、以单元整合联结知识 |
二、以拓展整合探寻情感 |
三、以主题整合比较阅读 |
第四节 整体评价的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
一、单元互通,方法迁移 |
二、三位一体,拓展延伸 |
三、明晰范畴,整体衡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二: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
致谢 |
(5)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探析 |
第一节 于漪阅读教学理念探寻 |
一、阅读教学目的:教文育人 |
二、阅读教学方式:情美教学 |
三、阅读教学内容:寓道于文 |
四、阅读教学训练:语言+思维 |
第二节 于漪阅读教学实践匠心 |
一、“三步走”:阅读教学价值的确定 |
二、“三设计”:阅读教学环节的展开 |
三、“二模式”:阅读教学类型的凝练 |
第三节 于漪阅读教学风格 |
一、阅读教学语言:纯净优美 |
二、阅读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
三、阅读教学关系:彼此协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渊源探寻 |
第一节 基于传统的赓续与继承 |
一、理念上对传统的赓续与继承 |
二、实践上对传统的批判与发展 |
三、方法上对传统的亲近和融合 |
第二节 基于现实的关注与发展 |
一、破旧立新,针砭阅读教学时弊 |
二、关注现实,顺应语文实践需要 |
三、且行且思,寻找阅读教学真义 |
第三节 基于国外理论的借鉴与改造 |
一、苏联丰富教育教学的滋养 |
二、马克思实践观和人本论的启发 |
三、欧美教育理论有选择性地拿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现实应用 |
第一节 起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究 |
一、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现状 |
二、初中语文学生阅读学习的现状 |
三、当前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实践: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践步骤 |
一、内容选择:稳扎稳打,挖掘价值 |
二、设计思路:确定教法,全面育人 |
三、实施策略:以情激情,立体施教 |
四、阅读扩展:创设活动,内外联动 |
第三节 应用: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践应用 |
一、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内容选择 |
二、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设计思路 |
三、基于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实施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群文阅读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群文阅读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初中散文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群文阅读与初中散文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 |
2.1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标 |
2.1.1 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 |
2.1.2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
2.2 初中散文教学的内容 |
2.2.1 现代散文的特点 |
2.2.2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学 |
2.3 现行的初中散文教学方法 |
2.3.1 介绍背景,反复朗读 |
2.3.2 抓住线索,品味词句 |
2.3.3 分析语言,探寻意境 |
2.4 初中散文教学的困境 |
2.4.1 散文言说对象外在化 |
2.4.2 散文情感概念化 |
第3章 群文阅读的提出及其意义 |
3.1 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一统整模式 |
3.1.2 读者回应理论和阅读交易理论 |
3.1.3 文本互织理论 |
3.2 群文阅读的特征 |
3.2.1 多文本阅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
3.2.2 阅读策略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
3.3 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
3.3.1 确定议题 |
3.3.2 集体建构 |
3.3.3 达成共识 |
3.4 初中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3.4.1 有利于丰富学生散文阅读量和阅读方式 |
3.4.2 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散文语言表达 |
3.4.3 有利于学生细致体察散文独特情感 |
3.4.4 有利于提高教师散文教学能力 |
第4章 群文阅读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
4.1 议题组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4.1.1 表达方式议题 |
4.1.2 语言特点议题 |
4.1.3 人文议题 |
4.2 开放文本,开发散文教学资源 |
4.2.1 散文文本议题贯通 |
4.2.2 散文文本内在关联 |
4.2.3 散文文本立足学情 |
4.3 设计问题,确定思考方向 |
4.3.1 设计比较性的问题 |
4.3.2 设计迁移性的问题 |
4.3.3 设计冲突性的问题 |
4.4 选择范式,灵活创设散文课堂 |
4.4.1 单篇带多篇 |
4.4.2 群文齐读 |
4.4.3 群文分享 |
4.5 集体建构,融合学生智慧 |
4.5.1 创设情境,熟悉散文 |
4.5.2 抓住议题,寻找关键 |
4.5.3 围绕问题,集体建构 |
4.6 达成共识,唤醒学生审美体验 |
4.6.1 共识中悟散文表达之美 |
4.6.2 共识中品散文语言之美 |
4.6.3 共识中感散文意境之美 |
4.7 积极反思,提高教学效能 |
4.7.1 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
4.7.2 要重视读写结合 |
4.7.3 要处理好群文阅读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
一、选择范围 |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
二、总结 |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
一、分析哪些方法 |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朗读法 |
(二) 追问法 |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小组讨论法 |
(二) 情景模拟法 |
(三) 游戏、比赛法 |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绘画法 |
(二) 听写法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1.3 选题的创新性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课内外阅读结合方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的研究 |
1.2.3 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对教师要求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课内外阅读整合概述及理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课内外阅读 |
2.1.2 整合 |
2.1.3 “整合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 |
2.2 重要理论研究 |
2.2.1 赫尔巴特科目中心整合论 |
2.2.2 布鲁纳认知结构整合论 |
2.2.3 人本主义认知-情意整合论 |
3 初中统编版教材阅读模块分析 |
3.1 阅读单元体例分析 |
3.1.1 教读课文 |
3.1.2 自读课文 |
3.1.3 课外阅读 |
3.2 阅读单元提示分析 |
3.2.1 强调人文素养 |
3.2.2 强调能力训练点 |
3.3 阅读选文系统分析 |
3.3.1 选文重在凸显文本经典性 |
3.3.2 选文重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
3.3.3 选文重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
4 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
4.1 单元+单元整合 |
4.1.1 单元整合的内涵 |
4.1.2 课内单元间的整合 |
4.1.3 课内单元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
4.2 单篇+单篇整合 |
4.2.1 单篇整合的内涵 |
4.2.2 课内单篇间的整合 |
4.2.3 课内单篇与课外单篇的整合 |
4.3 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本方法 |
4.3.1 求同式整合 |
4.3.2 比异式整合 |
4.3.3 整篇(部)课外拓展式整合 |
5 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实施原则与基本流程 |
5.1 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实施原则 |
5.1.1 注重课内外阅读整合的计划性 |
5.1.2 注重课内外阅读资源的重组性 |
5.1.3 注重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增效性 |
5.1.4 注意课内外知识类型的匹配度 |
5.1.5 注意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容量度 |
5.2 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本流程 |
5.2.1 聚焦知识,明确整合 |
5.2.2 重组文本,优化整合 |
5.2.3 具体实施,落实整合 |
5.2.4 教学反馈,反思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 |
一、研究缘起 |
(一) 语文教育的发展期待美学 |
(二) 语文教育的美学理论贫瘠 |
(三) 语文教育的美学实践困惑 |
二、研究对象 |
(一) 突破"褊狭观点"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 |
(二) 突破"偏颇见解"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 |
(三) 突破"形左实右"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 |
三、研究意义 |
(一) 面对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应做出的必然选择 |
(二) 落实"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四、研究方法 |
(一) 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 |
(二) 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 |
(三) 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
上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 |
第一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 |
第一节 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 |
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二、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三、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二节 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结 |
一、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二、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三、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三节 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 |
一、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二、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三、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二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 |
一、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 |
二、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 |
三、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 |
四、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 |
一、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 |
二、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 |
三、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 |
四、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 |
一、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 |
二、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 |
三、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 |
第三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 |
一、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 |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 |
三、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 |
一、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 |
二、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 |
三、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 |
一、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 |
二、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 |
三、语文教育内容之三:完整的语文教学 |
中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 |
第四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 |
一、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 |
二、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 |
三、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 |
一、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
二、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 |
三、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 |
一、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 |
二、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 |
三、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 |
第五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 |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 |
二、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 |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 |
一、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 |
二、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 |
三、语文教育存在之三:美感存在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 |
一、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 |
二、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 |
三、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 |
第六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 |
一、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 |
二、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 |
三、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 |
一、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 |
二、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 |
三、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 |
一、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 |
二、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 |
三、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 |
下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 |
第七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 |
一、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 |
二、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 |
三、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 |
一、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 |
二、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 |
三、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 |
一、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 |
二、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 |
三、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 |
第八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
一、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 |
二、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 |
三、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 |
一、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 |
二、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 |
三、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 |
一、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 |
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 |
三、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 |
第九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 |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 |
一、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 |
二、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 |
三、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 |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 |
一、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 |
二、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 |
三、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 |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 |
一、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 |
二、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 |
三、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 |
结语 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 |
一、语文教育学者的古今融会力 |
二、语文教育学者的中西贯通力 |
三、语文教育学者的实践透视力 |
四、语文教育学者的理性思辨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与设计研究[D]. 陆诗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白杨礼赞》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建议[D]. 龚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凭借研究[D]. 顾晨. 苏州大学, 2018(04)
- [4]初中现代散文深度学习指导策略研究[D]. 范晓燕.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于漪阅读教学特色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应用研究[D]. 田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6]群文阅读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任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研究 ——以统编教材为例[D]. 冯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 杨道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桥梁”连接物与人——谈《白杨》一课的难点突破[J]. 陈虹. 云南教育, 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