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长大型模锻锤锤杆的使用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信,张瑞[1](2021)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63吨米上锤头结构改进》文中指出针对63吨米对击锤上锤头的断裂问题,通过UG软件建立63吨米上锤头实体模型,采用ANSYS软件进行模态分析,对上锤头两处圆弧部位进行应力分析,在不影响装备和使用的情况下,对上锤头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上锤头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
孙兴辰[2](2019)在《推土机履带板锻造全过程工艺设计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履带板(Crawler Plate),是工程机械的底盘件之一,是一种易损件。通常使用于挖掘机、推土机、履带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中。履带板形状复杂,各部位截面起伏大,某些部位具有很大的高度落差,成形难度大。目前金属履带板体主要铸造成形,容易出现铸造组织不细密,产品力学性能差,屈服强度低、冲击韧性低、次表强度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使用寿命。本文选取推土机履带板为研究对象,拟采用锻造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AISI-4120铸钢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推土机履带板铸造改锻造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模拟的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规律和机制。首先,针对履带板,设计其锻件图,确定计算毛坯的尺寸,确定终锻模膛的尺寸;对履带板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确定公差、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等,最后完成了锻件图的绘制。然后进行模锻工步的选择,确定毛坯尺寸和下料尺寸,确定锻锤吨位,完成对锻件的工艺方案的确定。根据热锻件图,设计完成终锻模膛。确定飞边槽的尺寸,完成模膛的布排。其次,利用Deform软件,对锻件的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别选取锻件成形质量、上下模具磨损量、锻造成形力、模具应力等作为优化目标,对履带板的成形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获得成形较为理想的锻件。再次,利用Deform,对履带板的锻后微观组织进行模拟,获得特征点处晶粒随变形的变化过程及晶粒尺寸的大小,并研究不同的变形温度,变形速度、摩擦因子和初始晶粒尺寸对锻后晶粒尺寸的影响,分析得到其对锻后晶粒尺寸大小的影响规律。第四,对履带板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淬火和回火后履带板的硬度、等效应力分布及组织的分布情况,并对淬火和回火后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经过热处理后得到的履带板性能符合使用的要求。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姜雪婕[3](2015)在《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及锤头锤杆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对击锤由于其高效、节能和环保等优点,成为替代有砧座锤的理想设备,是锤类锻压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开发和推广液压对击锤会对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国的锻锤大部分以有砧座锤和液气锤为主,对于全液压对击锤的研究还比较少。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以及其它装备制造业等对减少生产成本、减低产品重量、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锻压生产的担子也空前的加大,所以设计开发新型全液压对击锤,对于提高锻锤工作性能、锻压件质量、生产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全液压对击锤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打击能量为75k J的上下锤头对击式全液压对击锤,利用绘图软件UG7.0对机架和不同连接方式的锤头锤杆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1.0为分析工具,对机架部分进行了有限元静态分析、模态分析和瞬态响应分析,得到了机架在静、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和其动态特性;对不同连接方式的锤头锤杆进行了瞬态响应分析,得到了锤头锤杆在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以及应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全液压对击锤机架结构的改进和锤头锤杆连接方式的完善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代元梅[4](2014)在《50kJ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工业和汽车行业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锻压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基础之一,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液压模锻锤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成本低、适用性强的新型机电一体化锻压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打击速度快、节能高效、成形工艺性好并且易于实现程序控制等特点,在锻压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打击能量和打击次数的控制是实现液压模锻锤程序控制的核心技术。打击能量不仅是液压模锻锤进行机械设计时要实现的主要性能参数之一,而且是实现程序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CJ83-50型50kJ液压模锻锤动态系统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输入参数与性能输出参数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显示器输出打击能量与打击时间、回程时间的关系曲线,对比得出最佳方案,为实现液压模锻锤的PLC程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锻锤的液压控制系统和使用要求进行分析和了解,设计出功能完善、高可靠性的PLC控制系统。具体的设计工作包括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并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然后,依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完成PLC控制的程序设计。
苗晓鹏,韩玉坤,杨保平[5](2012)在《C92K-125全液压模锻锤锻打工况多体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全液压模锻锤在锻造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冲击现象以及U型机身上多个部位易出现裂纹等问题,首先建立了C92K-125型模锻锤三维几何模型;添加了运动副和主运动,进行了运动学模拟、干涉碰撞检查和机构运动的合理性分析;参照几何模型并针对模锻锤的实际锻打工况,建立了全部由六面体网格组成的模锻锤包括工件的非线性多体有限元模型,并提交LS-DYNA求解,得到了打击过程中主要部件锤杆和机身上应变、应力的变化情况,为液压模锻锤的结构优化设计和打击过程中的能量、温度精确控制提供了依据。
谢苗[6](2012)在《大型液气锤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型锻造设备工作中振动冲击大、精确控制难的问题,以液气锤为对象,研究了锻造设备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控制策略与控制技术。通过对液气锤原系统和工况分析,提出了以大流量三级插装阀组为执行元件控制液气锤进排油过程,实现液气锤控制中的快速响应;设计了一种定位悬锤、泄漏主动补偿的液压控制回路,实现了液气锤任意行程打击并保障了工作的安全性;设计了液气锤控制系统的检测回路,分别对液压系统的输出油液压力、工作腔的气体压力和锤头提升高度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打击工况的安全检测;设计了基于打击数据样本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PLC控制策略,提出了液气锤的有效打击时间控制方法,实现液气锤打击的自动控制。根据液气锤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工况特性,将液气锤整机动力学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机械系统(含气压系统)、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基于不同工况分别研究了各子系统及其主要元器件的数学模型和动力学特征,并构建了相应工况下的各子系统及其主要元器件的动力学模型和液气锤整机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和计算方法。研究了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数字仿真方法,利用仿真软件分别对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液压系统及其主要元器件大流量插装阀的动力学特性、控制系统主要元件的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利用子系统仿真数据和液气锤设计参数,建立液气锤整机系统动力学特性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了影响系统动态特性的因素,仿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比较,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液气锤动态特性的控制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有效打击、有效打击时间、可控性和可控域概念,通过试验建立了不同打击工况下的有效打击数据样本。导出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规则,并利用样本中数据对网络结构进行训练,通过仿真确定了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定性。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到40t·m液气锤技术改造中,经过一个月的试生产后转入正式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应用20个月,效果良好,误差均控制在0.03s以内,证明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张银娟[7](2010)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锻造工艺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领域,一个国家的锻造生产能力及其工艺水平,对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是难以估量。虚拟样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日趋广泛,虚拟样机是物理样机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现,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领域的综合发展与应用,是企业以信息集成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制造理念。本文就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精确控制这一实际课题,介绍了液压模锻锤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液压模锻锤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数学模型,同时分析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系统上的应用,对液压模锻锤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的运动工况分析等方面作深入研究。本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方面:(1)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模型液压模锻锤的打击能量对于模锻锤来说是重要参数,不仅是机械设计要考虑的主要性能参数,而且是液压控制系统选型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结合机械动力学一般原理,建立液压模锻锤的打击能量的数学模型,并依据该打击能量模型对工况进行实验分析,此模型对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及打击次数的程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液压模锻锤虚拟样机动态仿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物理样机试验、模型试验外,人们逐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样机试验方法。本文介绍了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液压模锻锤三维机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运动分析作详细研究,该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模锻锤的设计制造方法,不仅能够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要求的样机,而且能通过设置锤头运动次数、运动频率、回程高度等参数,满足锻件对打击能量的具体要求,为打击能量的预选提供可靠依据,并为下一步实现打击能量的精确控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根据实际液压模锻锤的工作原理,建立锤头的运动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实验仿真,分析液压模锻锤打击过程运行状态,得出锤头运动状态的运动位移、运动速度、打击能量的关系曲线,为实际工作中设定打击能量的大小和打击次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打击能量的精确控制能避免多余的打击的能量,为设备程序控制提供直接依据,并能实现节能降耗,从而有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王卫东[8](2009)在《数控全液压模锻锤及其生产线在锻造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数控全液压模锻锤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锻设备,它是一种打击能量和打击工序可以数字化控制的锻造设备。过去模锻生产线由于主机无法实现数控,因而,根本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如今生产线采用数控全液压模锻锤为主机进行锻造,打击能量可以数字化控制,配合先进的机械手上下料,即可进行自动化生产。
马文元[9](2007)在《50KJ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锻锤是多种锻压设备的先驱,而液压模锻锤是一种新型的锻压设备。它的优点是:高效节能、振动小、噪音低、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打击能量对于液压模锻锤来说是核心性能参数,它不仅是机械设计要实现的性能参数,而且是程序控制的关键所在。对液压模锻锤的打击能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实现该设备打击能量的程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一方面通过对CJ83-50型50KJ液压模锻锤在不同充气压力、回程高度、装模高度、弹簧刚度系数和锻模重量等因素对打击能量的影响的分析,建立了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数学模型,并以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得出在不同的初始充气压力及装模高度下的打击能量与打击行程的关系曲线,经过测定打击速度的方法验证打击能量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为设备程序控制提供直接依据;另一方面利用能量原理建立起设备打击能量与锻件吸收能量之间关系(打击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铜柱镦粗法测定有用功的方式进行了验证,是对该设备打击能量进行预选的基础。
李付国,黄吕权[10](1994)在《锤杆动态应力的理论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应力波理论,分析研究了锤杆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锤杆承受纵向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动态数学模型。经过多种冲击负荷作用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相吻合并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因而从理论上解决了锤杆动态应力的计算问题。指出了一种能够提高锤杆使用寿命有的效途径。
二、延长大型模锻锤锤杆的使用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长大型模锻锤锤杆的使用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63吨米上锤头结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上锤头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 上锤头有限元分析 |
2.1 建立上下锤头实体模型 |
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2.2.1 网格划分 |
2.2.2 网格类型 |
2.2.3 材料属性 |
2.3 上下锤头打击过程边界条件 |
2.4 应力分析 |
3 上锤头结构改进 |
3.1 确定结构改进方向 |
3.2 二种不同截面的对比 |
4 对改进后的实体模型进行应力分析 |
4.1 改进后的实体模型 |
4.2 计算R280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 |
4.3 对比结构改进前后的应力情况 |
5 结论 |
(2)推土机履带板锻造全过程工艺设计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履带板概述 |
1.2 履带板结构与用途 |
1.2.1 履带板的结构 |
1.2.2 履带板的用途 |
1.3 履带板用材料 |
1.4 履带板制造工艺概述与发展 |
1.4.1 概述 |
1.4.2 工艺缺陷 |
1.5 履带板国内外发展概况 |
1.5.1 履带板国内发展概况 |
1.5.2 履带板国外发展概况 |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2 选题意义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 |
2.1 工艺分析 |
2.2 锻件图的绘制 |
2.2.1 分模面的选择 |
2.2.2 计算锻件质量 |
2.2.3 分模线形状 |
2.2.4 确定锻件公差 |
2.2.5 模锻斜度的确定 |
2.2.6 确定圆角半径 |
2.3 模锻工步的选择 |
2.3.1 制坯工步 |
2.3.2 制坯工步的选择 |
2.3.3 切边 |
2.4 锻锤吨位的确定 |
2.5 坯料尺寸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履带板锻造模具设计 |
3.1 终锻模膛的设计 |
3.1.1 热锻件图的绘制 |
3.1.2 飞边槽的确定 |
3.2 制坯模膛设计 |
3.2.1 压扁台的设计 |
3.3 模膛的布排 |
3.3.1 模膛中心与锻模中心 |
3.3.2 制坯模膛布排原则 |
3.3.3 钳口设计 |
3.3.4 锁扣的设计 |
3.3.5 模膛壁厚S_0的确定 |
3.3.6 模块尺寸的确定 |
3.4 切边模的设计 |
3.4.1 切边力的计算及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
3.4.2 切边凸凹模间隙 |
3.4.3 切边凹模设计 |
3.4.4 切边凸模设计 |
3.5 模具二维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坯料加工过程优化 |
4.1 Deform简介 |
4.2 前处理设置 |
4.2.1 模型导入 |
4.2.2 网格划分 |
4.2.3 参数设定 |
4.2.4 材料选择 |
4.2.5 边界设定 |
4.2.6 模型定位 |
4.3 初步模拟结果 |
4.3.1 加热过程 |
4.3.2 坯料转移过程 |
4.3.3 坯料与下模接触过程 |
4.4.飞边形状的优化 |
4.4.1 制定因素水平表 |
4.4.2 正交表设计 |
4.4.3 正交试验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模具寿命的优化 |
4.5.1 制定因素水平表 |
4.5.2 正交表设计 |
4.5.3 正交试验 |
4.5.4 实验结果分析 |
4.6 锻造成形力的优化 |
4.6.1 制定因素水平表 |
4.6.2 正交表设计 |
4.6.3 正交试验 |
4.6.4 实验结果分析 |
4.7 模具应力的优化 |
4.7.1 制定因素水平表 |
4.7.2 正交表设计 |
4.7.3 正交试验 |
4.7.4 实验结果分析 |
4.7.5 实验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观组织的模拟及参数优化 |
5.1 微观组织的模拟 |
5.2 温度变化的影响 |
5.3 上模速度的影响 |
5.4 摩擦的影响 |
5.5 初始晶粒尺寸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履带板热处理工艺及数值模拟 |
6.1 履带板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
6.2 热处理工艺的模拟 |
6.2.1 淬火工艺模拟结果 |
6.2.2 回火工艺模拟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及锤头锤杆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液压对击锤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有限元法概述 |
1.3.1 有限元法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 |
1.3.2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采取的研究方案、方法 |
第2章 75kJ全液压对击锤的结构设计 |
2.1 75kJ全液压对击锤的工作原理 |
2.2 75kJ全液压对击锤的结构特点 |
2.3 上、下锤头质量、打击速度和时间的计算 |
2.3.1 上、下锤头质量、打击速度的计算 |
2.3.2 打击时间的计算 |
2.4 液压缸内径和活塞杆直径的确定 |
2.5 液压缸、活塞杆的设计与校核 |
2.5.1 液压缸与活塞杆的设计 |
2.5.2 液压缸与活塞杆的校核 |
2.6 机架的设计与校核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的静力分析 |
3.1 对击锤机架的结构分析方案 |
3.2 机架的受力分析 |
3.3 机架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
3.3.1 机架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3 加载及求解 |
3.4 静态计算结果分析评价 |
3.4.1 无偏载时的应力应变分析 |
3.4.2 左右偏载时的应力应变分析 |
3.4.3 前后偏载时的应力应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的模态分析 |
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4.1.1 模态分析概述 |
4.1.2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3 模态分析的应用 |
4.1.4 ANSYS模态分析 |
4.2 对击锤机架的模态分析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施加边界条件并求解 |
4.2.3 模态扩展 |
4.2.4 观察计算结果 |
4.3 模态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5.1 瞬态动力学分析概述 |
5.1.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求解方法 |
5.1.2 ANSYS瞬态响应分析的基本过程 |
5.2 机架的瞬态响应分析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求解方法的选择 |
5.2.3 施加时间历程载荷并求解 |
5.3 瞬态响应结果的分析 |
5.3.1 左右偏载 |
5.3.2 前后偏载 |
5.4 机架在静、动态载荷下计算结果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75kJ全液压对击锤锤头锤杆的有限元分析 |
6.1 对击锤锤头锤杆连接方式的选择 |
6.1.1 整体式锤头锤杆结构的确定 |
6.1.2 分开式锤头锤杆结构的确定 |
6.2 对击锤锤头锤杆的结构分析方案 |
6.3 不同连接方式锤头锤杆的瞬态响应分析 |
6.3.1 模型的建立 |
6.3.2 施加时间历程载荷并求解 |
6.4 锤头锤杆的瞬态计算结果分析 |
6.4.1 观察计算结果 |
6.4.2 不同连接方式锤头锤杆的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50kJ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液压模锻锤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液压模锻锤国外发展现状 |
1.2.2 液压模锻锤国内发展现状 |
1.2.3 液压模锻锤的发展趋势 |
1.3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简介及优势 |
1.3.1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简介 |
1.3.2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优势 |
1.4 PLC 控制系统的简介及优势 |
1.4.1 PLC 控制系统的简介 |
1.4.2 PLC 控制系统的优势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模锻锤仿真分析与 PLC 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CJ83-50 型 50kJ 液压模锻锤的简介 |
2.1.1 50kJ 液压模锻锤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
2.1.2 液压模锻锤的工作原理 |
2.1.3 50kJ 液压模锻锤的主要参数 |
2.2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的理论基础 |
2.2.1 SIMULINK 仿真的定义 |
2.2.2 SIMULINK 仿真的基本原理 |
2.2.3 SIMULINK 仿真的具体步骤 |
2.3 PLC 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
2.3.1 PLC 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PLC 控制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50kJ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理论分析 |
3.1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预选的系统方案设计 |
3.2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研究 |
3.2.1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
3.2.2 理论研究方案 |
3.3 打击能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1 建立打击能量与打击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
3.3.2 建立打击能量与回程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
3.4 基于 MATLAB/SIMULINK 的仿真分析 |
3.4.1 打击能量与打击时间之间关系的仿真曲线 |
3.4.2 打击能量与回程时间之间关系的仿真曲线 |
3.4.3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50kJ 液压模锻锤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
4.1 50kJ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案 |
4.1.1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
4.1.2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 50kJ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液压模锻锤主电路电气原理图 |
4.2.2 PLC 控制系统的选型及硬件设计 |
4.2.3 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点的分配与硬件连接 |
4.3 液压模锻锤 PLC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分析 |
4.3.1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2 主电机启动程序设计 |
4.3.3 提锤、悬锤的程序设计 |
4.3.4 手动、脚踏及自动打击的程序设计 |
4.3.5 冷却电机的程序设计 |
4.3.6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5)C92K-125全液压模锻锤锻打工况多体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模锻锤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1.1 模锻锤的结构组成 |
1.2 模锻锤工作原理 |
1.3 模锻锤的主要参数 |
2 模锻锤的多刚体动力学分析 |
3 模锻锤的多柔体动力学分析 |
3.1 模锻锤动态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3.2 模型所用材料及本构关系 |
(1) 机身。 |
(2) 锤杆。 |
(3) 模具、锤头、横梁和油缸。 |
(4) 工件。 |
3.3 载荷与边界条件 |
3.4 结果分析 |
3.4.1 模锻锤模拟锻打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 |
(1) 工步1。 |
(2) 工步2。 |
(3) 工步3。 |
3.4.2 分析结果评价 |
(1) 锤杆。 |
(2) 锤头。 |
(3) 机身。 |
4 结论 |
(6)大型液气锤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锻造设备发展历史 |
1.3 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2 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3 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问题的提出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节 |
2 液气锤液压和控制系统设计 |
2.1 液气锤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
2.2 技术升级后液气锤构成及功能 |
2.2.1 液压与密封系统 |
2.2.2 控制系统 |
2.3 本章小节 |
3 液气锤动力学建模 |
3.1 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 |
3.1.1 锤头系统动力学建模 |
3.1.2 锤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3.1.3 锻打过程动力学建模 |
3.2 液压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插装阀组动力学建模 |
3.2.2 蓄能器动力学建模 |
3.2.3 液压管路动力学建模 |
3.2.4 液压系统整体动力学建模 |
3.3 主要控制元件建模 |
3.3.1 PLC 响应特性建模 |
3.3.2 电磁换向阀建模 |
3.4 本章小节 |
4 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
4.1 机械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
4.1.1 仿真软件简介 |
4.1.2 机械系统仿真内容 |
4.1.3 液气锤支撑件等效刚度与阻尼研究 |
4.1.4 落锤过程动力学特性仿真 |
4.1.5 回程过程动力学特性仿真 |
4.1.6 打击过程动力学特性仿真 |
4.1.7 打击完成后锤体系统振动仿真 |
4.1.8 偏载力作用下机架动力学仿真 |
4.1.9 仿真结果分析 |
4.2 液压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
4.2.1 AMESim 软件简介 |
4.2.2 插装阀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
4.2.3 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4.2.4 不同因素对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 控制系统响应特性仿真研究 |
4.3.1 PLC 响应特性仿真 |
4.3.2 电磁换向阀动态特性仿真 |
4.4 系统动力学仿真 |
4.4.1 不同打击参数下的系统动力过程分析 |
4.4.2 系统打击运动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
5.1 监控对象及参数确定 |
5.2 有效打击与可控性研究 |
5.3 有效打击数据样本建立 |
5.4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设计 |
5.4.1 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 |
5.4.2 多变量系统结构 |
5.4.3 变结构模糊神经网络设计 |
5.4.4 模糊神经网络训练及系统仿真 |
5.5 本章小节 |
6 工程应用 |
6.1 应用背景 |
6.2 工程试验 |
6.2.1 打击过程动力学试验 |
6.2.2 棒料打击试验 |
6.2.3 安装座和安装边打击试验 |
6.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7)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模锻锤概况 |
1.2 模锻锤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模锻锤发展趋势 |
1.4 选题意义 |
1.5 课题研究方案和组织结构 |
1.5.1 研究方案 |
1.5.2 组织结构 |
2 液压模锻锤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液压模锻锤的工作方式 |
2.2 液压模锻锤的结构特点 |
2.2.1 结构组成 |
2.2.2 结构特点 |
2.3 模锻锤液压控制系统概述 |
2.3.1 液压控制系统的分类 |
2.3.2 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 |
2.3.3 液压控制系统的优点 |
2.4 液压模锻锤工作过程 |
2.5 小结 |
3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 |
3.1 研究打击能量的必要性 |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 基于 MATLAB/SIMULINK 的模锻锤液压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3.1 SIMULINK 软件介绍 |
3.3.2 模锻锤液压控制系统建模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4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模锻锤 |
4.1 计算机辅助设计 |
4.2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4.2.1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
4.2.2 虚拟样机分析软件的相关技术 |
4.3 基于 SOLIDWORKS 的液压模锻锤模型 |
4.3.1 SOLIDWORKS 软件介绍 |
4.3.2 模锻锤机械系统建模 |
4.3.3 动态仿真分析 |
4.3.4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50KJ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液压模锻锤的基本特点 |
1.2 液压模锻锤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液压模锻锤发展概况 |
1.2.2 国内液压模锻锤的发展概况 |
1.3 液压模锻锤的发展趋势 |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J83-50 型50KJ液压模锻锤 |
2.1 工作原理 |
2.2 结构形式及结构特点 |
2.2.1 结构形式 |
2.2.2 结构特点 |
2.3 液压模锻锤的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数学模型 |
3.1 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的研究方案 |
3.1.1 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 |
3.1.2 理论研究方案 |
3.2 打击能量数学模型 |
3.2.1 打击能量数学模型的初步建立 |
3.2.2 打击能量与回程高度的关系 |
3.2.3 打击能量与初始充气压力的关系 |
3.2.4 打击能量与模具参数的关系 |
3.2.5 打击能量与弹簧的关系 |
3.2.6 打击能量数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分析 |
4.1 SIMULINK仿真基础 |
4.1.1 仿真的基本步骤 |
4.1.2 SIMULINK简介 |
4.1.3 SIMULINK系统仿真原理 |
4.1.4 SIMULINK建模方法 |
4.2 SIMULINLK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模锻锤打击效率数学模型 |
5.1 分析及计算方案一 |
5.2 分析及计算方案二 |
5.3 打击效率的数学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打击能量及打击效率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
6.1 实验测试原理 |
6.1.1 设备打击能量的测试原理 |
6.1.2 有用变形功的测试原理 |
6.2 实验测试方法 |
6.2.1 打击速度的测定方法 |
6.2.2 有用变形功的测定方法 |
6.3 试验测试结果 |
6.4 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延长大型模锻锤锤杆的使用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63吨米上锤头结构改进[J]. 李志信,张瑞.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1(06)
- [2]推土机履带板锻造全过程工艺设计及质量控制的研究[D]. 孙兴辰. 山东大学, 2019(09)
- [3]75kJ全液压对击锤机架及锤头锤杆的有限元分析[D]. 姜雪婕. 燕山大学, 2015(12)
- [4]50kJ液压模锻锤控制系统的研究[D]. 代元梅. 吉林大学, 2014(10)
- [5]C92K-125全液压模锻锤锻打工况多体动力学分析[J]. 苗晓鹏,韩玉坤,杨保平. 锻压技术, 2012(06)
- [6]大型液气锤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 谢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4)
- [7]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D]. 张银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8]数控全液压模锻锤及其生产线在锻造行业的应用与发展[A]. 王卫东. 第六届华北(扩大)塑性加工学术年会文集, 2009
- [9]50KJ液压模锻锤打击能量研究[D]. 马文元. 吉林大学, 2007(03)
- [10]锤杆动态应力的理论分析[J]. 李付国,黄吕权. 机械工程学报,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