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永[1](1977)在《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了解农村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病情况,以利于防治。在76年11月—77年5月,我们在木洞公社中坝大队各生产队串户巡医时,对中坝大队554名社员和当地巴县第六中学648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耳鼻咽喉科的普查,以及对区医院门诊724例耳鼻喉科初诊病人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分三组报导如下:
况光仪[2](1979)在《巴县长生桥地区中小学生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农村儿童青少年学生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发病情况,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于1978年3至8月巡回医疗期间对长生小学、巴县第五中学校,惠民公社中学7
郑言[3](2018)在《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异质性的医学知识,而且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医疗格局。尤其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直接引发中西医学的比较和抉择问题。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医学在异质性的西医学面前表现出明显的颓势,尤其是西医学体制与本土政治的结合使其保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严重挤压了中医学的生存空间。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中医界的焦点从最初对两种医学知识医理层面的比较转为对“废止中医”论的抗争,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模仿西医学体制的尝试。正是在这些探索中,近代中医学体制化才得以实现。本文以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为研究对象,从其社团的组建、中医群体的职业化、学校教育的创办以及中医院的创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近代中医学的整体发展为背景,重点考察其体制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分析影响其体制转型的因素,以期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中医学体制化进程。除此之外,文章还考察了现代国家建设因素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的作用,以此来探讨医学与国家的关系。文章主体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医社团的体制化,主要包括对传统中医群体医疗以及交流模式的考察。通过对传统民间中医群体自组织形态的讨论,分别以构成其主体的“坐堂医”和“游医”为研究对象,呈现出传统医者在医疗活动中的个体性和分散性。传统社会中中医学一直被划归为“技”的范畴,医者行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医术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医者对自己所掌握的医技(包括药方)持有一种保密心理。但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金元时期出现的学派争鸣为传统中医群体的交流构建出新的模式,不仅加深了医者群体间的交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知识的发展。尽管学派的建立为医者的群体性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它主要以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区分标准,缺乏维系学派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使得这些学派间的交流呈现阶段性和无序性。直到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由医者创立的专业组织,代表着传统医者群体社团意识的觉醒。除此之外,西医社团体制在中国的根植为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尤其是中华博医会的创建,拉开了中国近代医学体制发展的序幕,其社团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为中医社团体制化奠定了基础,《博医会报》的刊行成为医学知识交流的新平台。在西医社团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境内建立起为数不少的中医社团,文章选取在中医学体制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三个社团进行重点研究:包括中西医学研究会、神州医学总会和上海医界春秋社。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在体制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组织结构变迁代表的是社团观念的转变。随着中医学在对抗“废止中医”论中的浮沉,一些中医社团也在不断地改变章程和进行改组,本文主要从考察这三个社团组织方式的变化背后带来的社团宗旨的改变进而分析中医群体价值的塑造。除此之外,医学刊物作为社团的喉舌,是其群体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文章在对上述社团的机关刊物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其各自的办刊宗旨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各自在近代中医界的抗争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医群体在致力于近代医学体制化进程中对自身职业化的诉求。传统官医群体的职业认同遵循着较为严格的制度,比如人才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而且他们受制于专门的医政管理机构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医群体的职业化比较完善。鉴于民医的个体性、分散性以及保密性,致使国家在其管理上长期缺位,民间行会制度也只是对开业医生群体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绝大多数民医的职业身份认同来自民众对其医术的认可,而其行医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基本上是依靠医者的品德自律实现的。儒家德性价值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医者将医术标榜为“仁术”,而以德性价值为基础的医德规范散见于各类医书中。近代医学传教士是职业医生的前身,随着传教事业的开展,传教与医疗活动逐渐分离开来,具有医学学位的专业医生成为医学传教活动的主要践行者。为满足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需要,本土西医生的培养提上日程,西医群体职业化进程正式开始。在他们的意识里,医生作为一种职业不仅能为民众解除病痛,还关系到民族的复兴,承担着全民健康的重任。西医群体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对医生职业的内涵和责任更深刻的认识。与西医职业化相伴随的是中医群体为争取行医合法权的论争,随着《医士管理暂行规则》以及《中医条例》的颁布,逐渐确立了中医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中医职业化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三章是对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的研究,首先进行的是传统中医教育方式以及中医人才培养状况的梳理。传统中医教育分为官学教育和民间师徒制传承两种,虽然官学教育机构自南北朝时期被建立后一直处于完善中,学生入学制度、医学分科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等都越来越细化和规范化,但是师徒相授方式没有被摒弃,依然在官学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鉴于官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数量上的局限性,民间师徒制传承是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由于民医的个体性和流动性以及其“技”的归属,使其文字记载资料匮乏,我们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师徒制的类型及特点,尤其对中医学知识的缄默特性与师徒制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方面表明师徒制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近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讨。中医在近代的式微,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因素造成的,尤其是近代中医在瘟疫治疗中的束手无策,致使其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失势,特别是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制建设的提出,彻底将中医学医疗体系排除在外。源自西方的公共卫生概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为了实现全民医疗,国民政府提出创建“公医制度”的理念,并创办公立医科大学培养公共卫生人才。为了挽回发展颓势,中医界在力争学校教育合法权的同时开展了学校教育的各种尝试,并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以及卫生署内中医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中医行政管理体制化的实现。中医教育合法权在全国性的抗争活动中最终获得通过,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被确定下来,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第四章的焦点是近代中医院体制化。首先从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着手考察,分析这种方式下医者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传统公共医疗组织与社会救济的关系。其次通过分析国民对陌生空间的想象式建构,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以及“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梳理近代教会医院体制在中国社会的被接受过程。再次从托管制在医院模式中的运用以及作为医院体制核心的卫生制度入手,分析近代中医院体制在诊疗空间上的转变。最后对中医院与中医学校的关系进行简单探讨,当初嘉约翰创办博济医校是因为医疗人才的供不应求,也就是说是医院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体制的发展。但是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二者的关系似乎是反过来的。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是中医学体制化的核心内容,为此中医界进行了数次全国性的抗争,最后国民政府规定创办学校必须设立附属医院,于是中医院体制的建立在满足提供新式医疗的同时又被赋予协助中医学校取得合法权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医学校与医院的关系是以院带学模式。随着医学体制化的深入,医院与学校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倾向。结语部分对首先影响中医学体制近代转型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即所谓的双动力机制。一般认为学科体制化的动力机制有两种,即权威系统驱动模式和权力系统驱动模式,在实际的体制化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既需要权威系统的行动又需要权力系统的介入。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制度化了的权力是法定的、强制性的,权力系统代表的是官方的价值取向,而制度化了的权威则是非强制性的,代表的是系统成员内部的共同意志。推进中医学体制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包括西医学体制的移植和国家公共卫生体制政策的制定。尤其是本土化了的西医学体制对中医学体制化的影响是直接的,加之它与政治的结合,使它成为阻碍中医学体制化的主要力量。政治权威对医学体制发展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就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皇权政治在中医官学体制化中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传统中医学体制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皇权阶层的需求。近代国家对社会的改革诉求增大,公共卫生体制建设提上日程,鉴于中医学在群体预防层面的劣势,以及国家摒除旧思想、旧文化的政治目标,所以中医学在国家医疗体制中失势了。中医学被排除在国家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之外,这直接激发了中医界寻求改革的动力。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是一种体制转向另一种体制,是并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继承性发展,中医学体制化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李忠萍[4](2014)在《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卫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递嬗,公共卫生渐由社会自发调节、随机应对和慈善救济活动,演变为以卫生行政为主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保障和增进公众健康为旨趣,官方与社会合作推进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成就和租界卫生管理制度的刺激示范,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卫生强国和卫生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以及应对连年疫情的现实需要,国家开始自上而下的卫生行政擘画、建构和实施,现代意义上的以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由此肇端。在此时代诉求和社会趋向的引领下,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商贾辐辏的苏省重地、江南名城——苏州,因应时势,且合于地方防疫、市政建设之需要,遂在官方与社会的协作下,开启公共卫生之端绪,并逐渐粗成体例。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由清末民初的萌发到南京政府十年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战后的粗具体例,主要沿着三个脉络进行: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由卫生行政寓于警政,走向卫生行政与警政相对分离;二、办理模式,由官商合办走向以官办为主社会协作;三、业务内容,由清道防疫扩及其余,粗略形成疫病防治、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婴卫生、学校卫生、卫生教育等多元并进的业务体系。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理路,既有时代共同趋向的投射,又有过程和形式上地方样态的呈现。疫病防治是苏城公共卫生的中心事务,这不仅因为它是时代性的严峻课题,也是水网密布、气候温润的江南城市面临的地方疫情压力所致。近代苏城疫病防治问题上,出现了二元对立的面相:一方面是驱瘟逐疫迎神赛会和挑痧等坊间防疫百态的恣肆,另一方面是官方对落后防疫行为的取缔,并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下,初步形成了一套临时救治与常规预防相结合的急性传染病防控机制。苏城疫病防治上二元对立的面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城公共卫生,实际是在与民俗传统特别是迷信观念和举措的扞格不入中得以曲折演进,并渐入民心的。保障日常清洁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被视为治疫之本,成为苏城公共卫生事务中的基础工作。总其大概,主要涵括街道清洁与垃圾清运、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饮水改良、各类饮食品及其制造经营场所卫生检查与管理等内容。街道清洁上日常与定期的结合,垃圾清运上行政与市场的相配,粪秽运除上加强时间、地点和面相的规范、厕所整改上的化多为少、弃旧迎新,饮水卫生上改良与“革命”的统筹、食品卫生上应时性强、制度化高、消极取缔与积极建设规划的并举,构成了各项业务的典型特质。由于经费的短缺、主事者和执行者的颟顸敷塞、民的痼习、商的玩忽延宕等因素,苏城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举措实际成效并不甚佳,许多规划也无果而终。然而,毫无疑义,在与社会的互动协作乃至冲突抵牾中,官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并尽力付诸实践,一定程度上改良了苏州城市生态环境和日常饮食健康,并多少促进了市民饮食住行卫生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形塑,更从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上推动了苏州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变迁。作为近代公共卫生的长效追求,妇婴卫生、学校卫生等保健事业和卫生教育的渐趋并进,丰富了苏城公共卫生的业务内涵。以“生”的方式嬗变、婴儿健康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妇婴卫生,以学校传染病预防、学生健康检查、学校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卫生,以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教育性与地方化和趣味性相结合为典型特质的民众(或曰社会)卫生教育,其工作开展虽存在设施简陋、业务单一、方式粗糙甚至走过场、普及性不强等诸多局限和不足,但它们确实开启了苏城妇幼保健以及卫生教育事业的端绪,积淀了一定的宝贵经验。这些业务体现了苏地政府维护妇婴健康、增强青少年体格以及培育公众卫生观念习惯的努力和自觉,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社会力量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推进各项公卫事业,与官方互动合作的地方风貌。公共卫生是苏城近代化变迁的产物,又推动了城市社会变迁,并在变迁中曲折演进,公共卫生与苏州城市社会变迁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张力。这种互动关系可以从两点得以管窥:第一,公共卫生的举办推动了市民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嬗变,生命、生活和观念的嬗变又使市民增强了对公共卫生的诉求,进而推动它的演进;第二,公共卫生事务引发了苏城卫生舆论的勃兴,公共舆论又以兼具批判与启蒙功能的苏城特色的“公共领域”形式,鞭策政府、启迪民众、引领社会在公共卫生上通力合作,增强当局的行政自觉及市民的公民性和责任感,进而推动苏州公共卫生乃至整个城市近代化变迁的现实或可能演进。总之,在时代性的公共卫生诉求和发展趋向的影响下,在苏城地方当局的行政努力,及民间社会的积极互动下,时至战后苏城公共卫生体例初具。由于众多瓶颈因素的掣肘,苏城公共卫生又呈现出粗陋面相。且其遭遇的窒碍和困境,在全国多具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城公共卫生发展情状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总体镜像的投射,是其时代共通命运的写照。无论如何,近代苏州乃至中国公共卫生的筚路蓝缕之功可圈可点。
杜晶晶[5](2013)在《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21世纪新形势下,对军队医疗的研究,特别是对高原基层部队官兵的卫生服务的对比研究,能够为部队卫生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及其宏观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驻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军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将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状况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并对影响高原官兵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满足广大官兵的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提高原边防军人生存质量,促进的军人健康。对象与方法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藏地区和滇南边防官兵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0年9-10月间对西藏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共调查驻拉萨和岗巴官兵550名,有效问卷544份,有效率为98.91%。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35;于2012年12-2013年2月对滇南地区共调查412名官兵,有效应答为387人,有效应答率为93.90%。调查对象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3.49岁。信息采集通过现场调查及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两周患病和最近一年患慢性病情况以及对部队卫生医疗服务满意度等。统计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以及t检验等。结果研究表明:两周患病率是反映疾病发生强度良好指标,西藏地区官兵的两周患病率为36.40%,滇南地区边防军人的两周患病率为39.80%,均明显高于2008年全国居民两周患病率18.90%;西藏官兵一年内慢性病检出率为58.50%,其中消化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23.2%和22.5%;滇南官兵一年内慢性病检出率为48.80%,其中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突出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46.00%和13.80%。两周患病未就诊率西藏地区为47.00%,滇南地区为41.60%,其中未就诊的都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自我恢复。结论西藏和滇南官兵健康状况水平总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且都处于良好水平,但相对低于平原一般人群。西藏军人自测生理健康以呼吸系统、胃肠道等疾病较突出,滇南地区军人以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突等疾病更为突出。高原环境对军人的生理、心理影响较复杂,应对高原官兵出现的一些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策略还不完善,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地区官兵的特殊性对其深入了解和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原及滇南边防官兵健康水平。当前两地区部队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相关的卫勤保障措施,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其还不够完善,而且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后期的卫勤保障方面,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高原官兵健康,从而提升部队官兵综合作战力。
二、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从个体到群体: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 |
1.1 传统中医群体的自组织形态 |
1.1.1 “坐堂医”与“游医”交织的医疗网络 |
1.1.2 学派构建出的交流网络 |
1.1.3 一体堂宅仁医会的组织运行 |
1.2 近代医学社团的创办 |
1.2.1 中华博医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
1.2.2 《博医会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
1.2.3 中华博医会的影响 |
1.3 中医群体的价值塑造 |
1.3.1 中西医学研究会与西医知识的传播 |
1.3.2 神州医学总会与中医职业利益的争取 |
1.3.3 上海医界春秋社与中医学术的唤醒 |
1.4 中医学刊物与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宣传 |
1.4.1 《中西医学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
1.4.2 《神州医药学报》与中医学术的整理 |
1.4.3 《医界春秋》与中医合法地位的争取 |
1.5 小结 |
第二章 从自律到他律:近代中医职业化 |
2.1 传统中医职业身份的认同与管理 |
2.1.1 官医与医政管理机构 |
2.1.2 民医行为规范与行会 |
2.2 近代医生的职业化 |
2.2.1 传教士医生的双重身份 |
2.2.2 专业医生与职业化伦理规范 |
2.2.3 自由职业群体与中医职业意识 |
2.3 行医资格与中医职业化 |
2.3.1 《医士管理暂行规范》与中医行医资格 |
2.3.2 中央国医馆与中医管理 |
2.3.3 《中医条例》与执业规范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从师徒制到学校制: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 |
3.1 传统官学教育体制与师徒制 |
3.1.1 “学在官府”制度与中医官学教育 |
3.1.2 师徒制与中医人才培养 |
3.1.3 中医学缄默特性与师徒制 |
3.2 近代西医教育体制与公共卫生建设 |
3.2.1 西医教育体制的移植 |
3.2.2 公医人才的培养与西医教育 |
3.2.3 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 |
3.3 中医学校教育体制化 |
3.3.1 利济医学堂模式 |
3.3.2 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 |
3.3.3 构建中医学科体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从家庭到医院:近代中医院体制化 |
4.1 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 |
4.1.1 “家庭”空间的营造 |
4.1.2 社会救济与传统公共医疗组织 |
4.2 近代医疗空间的转换 |
4.2.1 教会医院与国民想象式空间的建构 |
4.2.2 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 |
4.2.3 “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 |
4.3 中医院之设 |
4.3.1 托管制度与医院模式 |
4.3.2 卫生制度的引入 |
4.3.3 以学兴院与以院带学模式 |
4.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演进 |
第一节 行政机构:从“警”“卫”一体到“警”“卫”分离 |
一、时代诉求与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建构 |
二、卫生行政寓警政:从苏省巡警总局到吴县公安局 |
三、卫生行政与警政:吴县卫生院与吴县警察局 |
第二节 办理模式:从官商合办到官办为主 |
一、公共卫生上的国家与社会 |
二、清末民初苏城公共卫生办理上的官商合作 |
三、从官商合办到官办为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创建及变迁 |
第三节 业务内容:由清道防疫扩及其他 |
一、清道是要务 |
二、以防疫为中心 |
三、公共卫生事业体系粗具 |
小结 |
第二章 核心事务:疫病防治 |
第一节 传统的延续:坊间防疫百态 |
一、驱瘟逐疫 |
二、挑痧 |
三、政府和舆论的反应 |
第二节 现代防疫之临时救治:以时疫医院为中心 |
一、时疫医院的设立与宗旨 |
二、时疫医院的运作与演变 |
第三节 现代防疫之常规预防 |
一、传染病月报 |
二、灭蝇运动 |
三、预防接种 |
小结 |
第三章 基础工作: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 |
第一节 街道清洁和垃圾清运 |
一、日常与定期:街道清洁 |
二、行政与市场:垃圾清运 |
三、官与民:“灰码头”难除 |
第二节 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 |
一、出粪之约:时间、地点和面相 |
二、私与公:取消粪段 |
三、官与商:厕所改良 |
第三节 饮水卫生 |
一、饮水不洁:河·井·老虎灶 |
二、饮水改良:取缔、管理和疏浚 |
三、饮水“革命”:自来水的规划 |
第四节 食品卫生 |
一、病从口入:苏城食品卫生不良情状 |
二、应时文章:各类饮食品及其场所管理 |
三、官商博弈:从取缔宰作到筹办公共屠宰场 |
小结 |
第四章 长效追求:妇婴卫生、学校卫生和卫生教育 |
第一节 妇婴卫生 |
一、稳婆杀人 |
二、“生”的嬗变:新式接产的推行 |
三、卫生盛会:婴孩健康比赛 |
第二节 学校卫生 |
一、注意学校环境卫生 |
二、预防学校传染病 |
三、实施学生健康检查 |
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 |
第三节 卫生教育 |
一、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 |
二、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合作 |
三、教育性与地方化、通俗化和趣味性的结合 |
小结 |
第五章 公共卫生与苏州城市社会变迁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市民生命、生活和观念之嬗变 |
一、政治的视角:卫生行政干预下的嬗变 |
二、经济的视角:卫生广告促销里的嬗变 |
三、日常的视角:民生万花筒中的嬗变 |
第二节 公共卫生与公共舆论:苏城卫生舆论的勃兴 |
一、地方报刊与苏城卫生舆论建构 |
二、批判与启蒙兼具的卫生舆论内涵 |
三、公共舆论、“公共领域”视角的解读 |
小结 |
结语 |
一、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粗陋面相 |
二、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的发展瓶颈 |
三、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时代命运和历史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5)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健康状况调查对比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比较 |
第三章 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 |
3.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分析 |
3.2 一年内住院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地区官兵健康水平共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4.2 对策与建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巴县木洞地区农村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调查报告[J]. 张成永. 重庆医药, 1977(S1)
- [2]巴县长生桥地区中小学生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调查报告[J]. 况光仪. 重庆医药, 1979(04)
- [3]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D]. 郑言. 山西大学, 2018(04)
- [4]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D]. 李忠萍. 苏州大学, 2014(04)
- [5]西藏官兵与滇南边防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对比研究[D]. 杜晶晶.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