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峨眉紫堇根中生物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琪,袁庆军,郭宁,杨滨,孙奕[1](2021)在《黄连属药用资源及其异喹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黄连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黄连属植物均可作药用,长期应用于临床;然而,近年部分黄连品种的资源破坏、难以种植等因素导致了一些物种几近濒危。黄连的药效成分多为异喹啉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液相-质谱联用(L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等方法可对该类物质进行分析检测。不同品种黄连属植物含有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中国植物志》收载品种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短萼黄连、峨眉野连、五叶黄连和五裂黄连等根茎中主要含有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和非洲防己碱。针对植物异喹啉生物碱(plant isoquinoline alkaloids,PIAs)的药理活性强但制备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用合成生物学深入研究PIAs的合成,将有助于该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该文综述了黄连属药用生物资源、黄连属药用植物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和结构、异喹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及其分析检测的研究进展,为黄连属药用资源的保护及其生物碱类药效成分的充分应用提供参考。
王玺,张智勇,仇萍,彭晓珊,李正,李元祥,李文龙[2](2021)在《青风藤、青藤碱及其相关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青风藤作为传统中药治疗风湿痹病历史悠久,其中所含的青藤碱是祛风止痛的主要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藤碱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戒毒等作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着。临床上已有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正清风痛宁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盐酸青藤碱肠溶片等制剂,但目前治疗手段和药物剂型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存在着提升空间。笔者对近年来相关的文献报道进行调研,对青风藤物质基础、药理作用、生产工艺、制剂研究等进行综述,对其联合用药、先进提取分离技术、新剂型、安全性研究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未来新型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刘久石[3](2019)在《中国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大功劳属(Mahonia)植物隶属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在我国该属约有35种,其中特有23种,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西藏东部)是其分布的多样性中心之一。该属植物中很多物种可做药用,阔叶十大功劳(M.bealei)和细叶十大功劳(M.fortune)的干燥茎作为药材“功劳木”被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台湾十大功劳(M.japonica)、长柱十大功劳(M.duclouxiana)等物种也被收载于各地方药材标准中,多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目赤肿痛、胃火牙痛、疮疖痈肿等。本论文首先对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本草典籍记载、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植物分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化学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和探讨该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对阔叶十大功劳的干燥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24个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为本植物首次分离得到。对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及8个化合物均表现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考察了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25 mg/L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对H20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盐酸小檗碱次之,并呈剂量依赖性。测定了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发现各个浓度的给药组对各炎症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给药浓度为20mg/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能明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IL-1β、TNF-α、NO和PGE2,盐酸小檗碱次之,以上研究为十大功劳属植物抗氧化、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炎活性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参考。对十大功劳属植物进行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将十大功劳属12种植物分成2组,Group Ⅰ和Group Ⅱ,并将Group Ⅱ中物种分为2个亚组,亚组A和亚组B。其中,峨眉十大功劳、小叶十大功劳、长柱十大功劳聚为一组(Group Ⅰ),细叶十大功劳和鄂西十大功劳聚为亚组A,细梗十大功劳、宽苞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台湾十大功劳、小果十大功劳、尼泊尔十大功劳、阿里山十大功劳聚为亚组B。第Ⅱ组(Group Ⅱ)中的物种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各亚组内部物种的化学成分更为接近。结果表明十大功劳属下各物种的化学成分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阐释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表明了植物代谢组研究在化学分类学上的潜在价值。对十大功劳属植物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十大功劳属植物共分成具有很高支持率的两个大分支Ⅰ和Ⅱ,峨眉十大功劳(M.polydonta)、长柱十大功劳(M.duclouxiana)、小叶十大功劳(M.microphylla)聚为一支,为分支Ⅰ,其余多数种聚成分支Ⅱ。在分支Ⅱ中又分为2个亚支,即亚分支A和亚分支B,以上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传统分类学的观点(Ahrendt系统)。如峨眉十大功劳、长柱十大功劳属于亚组Subsect.Dolichostyles,单独聚为一支(分支Ⅰ)。在分支Ⅱ中,阿里山十大功劳和尼泊尔十大功劳分别属于亚组Subsect.Siamenses和Subsect.Napaulenses可以得到确认。而细梗十大功劳、宽苞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台湾十大功劳分别隶属Subsec.Japonicae、Subsect.Eulongibracteatae和Subsect.Dolichopodae亚组,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类群。整合植物代谢组学和叶绿体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探讨十大功劳属植物、功劳木药材基原物种及其近缘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和化学成分相关性,揭示十大功劳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和化学特征,以及其遗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了十大功劳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为扩大功劳木的药材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合理开发利用本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参考。
赵振宇[4](2019)在《黄连属植物物种鉴定及mini-barcode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关于采摘、使用药用植物的历史,至迟可推至公元前6世纪,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着成,在这部非一时非一人之鸿篇巨着中,有诸多药用植物的记载,如采英(酸模)、采艾(苦艾)、蓷(益母草)、采卷耳(苍耳)、采蝱(贝母)等等。在历史长河中,中药中假药、劣药,以次充好,混入非药用部位等层出不穷,中药鉴定的技术在与假药劣药作斗争中逐渐成长,时至今日,以分子鉴定为代表的鉴定技术是中药鉴定学科的最前沿,其与分子系统学、谱系地理学、群体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迅速推动了中药分子鉴定的发展。黄连作为多基原的中药,其鉴定历来存在着争议。黄连属在国内的物种多数已濒危,其道地性、质量等级和优质基原争议极大。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既是历史名药,又是濒危物种,其与黄连药材的主要基原,原变种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chinensis进化关系如何,关系着黄连药源的药效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因此,本研究通过黄连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建黄连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理清黄连属各物种进化关系、亲缘关系,为黄连属植物分子鉴定建立基础。短萼黄连为味连的一个变种,在实地调查中并未发现过渡形态,即短萼黄连的花萼均长为5-7mm,而味连花萼长则为1cm以上,且味连花萼下垂柔软。短萼黄连繁殖能力弱,要求空气湿度大,光照较弱,但又不能完全没有光照。若目前短萼黄连分布的产区,曾经有味连种植或分布,则不应先于短萼黄连绝迹。黄连属整属均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根据本草考证结果来看,又略有侧重。而由于峨眉黄连和短萼黄连的资源匮乏,特别是峨眉黄连由于其本身分布区域狭窄,加之其对生境要求苛刻,已濒临灭绝。由于前期工作中黄连属植物不能被四段条形码鉴定出来,开发黄连的其他条形码则尤为必要。叶绿体基因组在被子植物中为单系遗传的基因,用于鉴定黄连属这一物种明显随地域分布的属,尤为适当。叶绿体基因组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物种鉴定、濒危植物保护等领域,由叶绿体基因组开发的mini-barcode,往往作为专科专属的最准确的鉴定片段。本研究将对每一个居群的2个个体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开发专属黄连属的mini-barcode。1.黄连属植物(国内)野生资源调研为摸清黄连在我国分布的“家底”,本研究首先对长江以南12个省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在2017-2019两年间,在黄连花期(春节前后)进行了野生及栽培黄连的调研。安徽省黄山市所产的短萼黄连,紧邻黄山风景区,为山的阴面,与当地居民种植茶树相对,海拔783米分布的,居群数目在1000株以上,存在多年生短萼黄连个体,亦存在短萼黄连幼苗,可见当地对短萼黄连保护较好,且短萼黄连在当地繁殖速率正常。福建省建阳区的短萼黄连可以认为只剩下一个居群,且数量较少,物种濒临灭绝。三角叶黄连、峨眉黄连和云南黄连亦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居群数目、分布区域已不容乐观。黄连为栽培或栽培逸生后疑似野生状态。短萼黄连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安徽、江西等省份,最多的省份短萼黄连居群不超过20个,而黄连(俗称“味连”)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省份,云南黄连分布在云南省,三角叶黄连(俗称“雅连”)分布在四川省雅安市瓦屋山、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峨眉黄连生长环境为靠阴的悬崖,对空气湿度要求较其他黄连高。仅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有分布。这种各物种有着明显地域划分的属,为分子鉴定,特别是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黄连属鉴定奠定了基础。2.黄连属系统发育关系重建Xiang等关于黄连属植物,在使用叶绿体的5段条形码(rbcL,trnLintron,trnL-F spacers,trnD-trnT,and trnH-psbA)和一段核基因的条形码(ITS)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仍有许多遗留问题,特别是我国的六个物种(变种)的问题并没有阐释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黄连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建黄连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理清黄连属各物种进化关系、亲缘关系,为黄连属植物分子鉴定建立基础。本研究选取了黄连属植物16个个体进行DNA的提取,叶绿体基因组扩增、回收及测序。邻接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均可成功对黄连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重建。三种方法均成功建立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包括系统树、支序图、圆形分支图等,对黄连属整属的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分析。这些结果与本研究前期工作,Xiang等人对黄连属的分类有较大出入。短萼黄连与黄连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在形态上差异极小,仅萼片的形状和长短有差异。本研究前期工作,Xiang等人对黄连属的分类结果均认为短萼黄连与黄连在分子上距离较远,短萼黄连与峨眉黄连、三角叶黄连亲缘关系近于黄连,这与形态上的结果迥异。而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果支持短萼黄连与黄连为姊妹群,与黄连形态结果符合,而与三角叶黄连、峨眉黄连为邻接群。3.含黄连药品产品的分子鉴定黄连属叶绿体基因组对于属内植物鉴定,以其更大的信息量和准确度重建了分子系统关系,但整个叶绿体基因组的基因,不仅很难获得,而且提取、拼接、校对费时费力,在中药鉴定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整个叶绿体基因组中有较多基因是区分度高的,开发这些基因作为黄连属鉴定的专一条形码,实际意义较大。在125500-130000bp区间,很可能存在黄连属植物的高变区,高变基因为ycf1、trnNGTT、trnRACG、rrn5s、rrn4,5S、rrn23S等。此外,在120000bp附近亦存在很多高变基因,包括ndhD、psaC、ndhG、ndhI、nghH 等等。本研究开发了黄连属mini-barcode,并对含黄连的中成药及其他产品进行了鉴定。4.结论黄连属各物种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已经被完全梳理出来,并开发出了黄连属的专一条形码,以及针对含黄连的中成药或其他产品的mini-barcode,并对这些中成药或其他产品成功鉴定。
白露[5](2019)在《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和欧洲唐松草(T.aquilegifolium L.)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属(Thalictrum)植物,二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存在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等地。瓣蕊、欧洲唐松草均为多年生野生草本花卉,园林、药用、食用等价值高、效用大,当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化学成分等方面。本试验选取瓣蕊唐松草、欧洲唐松草的根、茎、叶三部分,运用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等将其进行植物解剖,对二者作比较研究。同时观察其物候期,并结合植物解剖比较结果,在生境、演化地位、引种驯化等方面作详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呈深波状不规则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二者栅栏薄壁组织1-2层,海绵薄壁组织发达,有明显胞间隙。前者下表皮气孔密度231个/mm2,栅海比95.64%,叶片结构疏密度50.96%。后者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02个/mm2,栅海比79.47%,叶片结构疏密度55.15%。瓣蕊、欧洲唐松草叶脉均在远轴端隆起,且欧洲唐松草隆起更加明显,二者叶脉中央有1束维管束,由1层维管束鞘包围。瓣蕊唐松草维管束中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4-16,管径为10.66±2.50μm,欧洲唐松草维管束的木质部导管列数为10-12,管径8.95±1.57μm。气孔密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疏密度、导管列数及管径等表明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结构相似,二者亲缘相近的同时又有种间差异,且后者更加耐阴。2、两种植物的茎均中空,由表皮、皮层、维管束构成。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茎表皮细胞为1层,皮层向内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呈内外两环排列,内环较大,外环较小。瓣蕊唐松草内外两环维管束数目基本相同为18-23束,呈相间排列。欧洲唐松草内环维管束为13-14束,外环维管束较多,为21-23束,两束大的内环维管束中间排列1-2束小的外环维管束。二者作为双子叶植物却出现单子叶植物特征,说明其有所进化。3、瓣蕊、欧洲唐松草初生根木质部二原型,发育方式为外始式。前者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后者初生、次生木质部导管类型均为网纹及环纹导管。瓣蕊唐松草次生根中导管管径19.87±5.13μm,欧洲唐松草次生根导管管径较小为15.79±5.26μm。二者次生根中厚壁组织束数基本相同,但欧洲唐松草单束厚壁组织所占面积较大,可获得更好机械支持。因此,欧洲唐松草比瓣蕊唐松草耐阴性更强,且可获得较高株型。4、两种唐松草属植物为中生植物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耐阴性,且生命力顽强。瓣蕊、欧洲唐松草茎中的维管束均呈内外两环相间排列的解剖学特征,证明了二者相近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依据。本试验也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为二者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园林绿化广泛应用。
张久旭[6](2019)在《基于质—效关联的黄连采收加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等多方面因素均与中药材的质量息息相关。黄连是多基源多产区的大宗药材,临床使用频率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但产地及其产区采收加工方法差别较大,质量一直难以得到保证,亟待进行统一研究并建立相关标准操作规程。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质量-药效关联的方法,以黄连性状特征,药效成分、生物评价为研究指标,三者结合共同探讨黄连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方法对黄连质量的影响,为黄连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黄连药材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内容与结果1.不同产地黄连的质量差异性研究从主产区重庆、四川、湖北基地采挖黄连样品,提取不同产地样品的长度、单个重量、分枝数等形性指标,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样品7种生物碱(木兰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小檗碱)的含量,共同探讨不同产地黄连样品的质量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产地的黄连样品差异性较大,重庆黄连枝条比较长,一般为6~10cm,枝条数目较少,大多数为2~5枝,且枝条弯曲程度小,枝条之间缝隙较大,几乎无残留毛须,表面呈灰黄色到黄色不等,非洲防己碱含量较低;四川黄连与重庆黄连较为相似,枝条较重庆黄连粗短,一般为5~8cm,枝条数目少多为单枝连,残留毛须少,表面呈灰黄色到黄色不等,巴马汀、小檗碱含量较高;而湖北黄连枝条最短,一般为2~5cm,枝条数目较多,大多数为在6枝以上,且枝条弯曲紧紧簇拥在一起,表面颜色呈灰黄色,有的样品表面部分呈焦黑色,木兰花碱、小檗碱含量相对较低。2.不同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化学成分研究本实验所用黄连样品均采集于湖北利川。以不同采收年限或同一生长年限下不同采收月份的黄连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中起主要药效的7种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分别分析了每一种生物碱随着生长年限与生长月份的变化,全面探讨了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积累过程。表小檗碱和盐酸黄连碱在6年时的含量最高,其他5种生物碱均在第5年时含量最高。木兰花碱、药根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与小檗碱都在同一年的10月份含量累积达到最大值,盐酸黄连碱在9月份、10月份含量较高,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含量在逐渐下降,尤其在10月份之后下降的更加显着,而非洲防己碱在各个月份中含量变化不明显。以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研究基础,以7种生物碱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进一步探讨了黄连传统加工方法、现代机械明火加工方法与自然干燥法以及不同温度真空干燥箱干燥法对黄连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下干燥的黄连样品总生物碱含量接近自然干燥黄连样品的含量,且含量最高,在60~120℃下的黄连样品的单个生物碱含量有升高也有降低,但是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在150℃和200℃时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小檗碱含量都显着下降。3.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粉末颜色研究通过对黄连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发现:高温干燥下的黄连样品断面颜色变化较大,由黄色或橙黄色变为红棕色,且部分化学成分也随之变化,揭示黄连粉末颜色与化学成分有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2批黄连样品粉末颜色的L*、a*、b*值和7种生物碱的含量,并采用SPSS24.0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找到黄连化学成分与颜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黄连粉末颜色的色度值与7种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L*值与a*值都只与药根碱呈显着相关关系,而与其他6种生物碱无明显相关关系;b*值与药根碱、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都呈显着相关关系,b*值越大,黄连粉末颜色更接近于橙黄色,这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越高;而a*值与L*值受化学成分影响较小,可能与黄连其他类化学成分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产地加工时的干燥温度对颜色值影响较大,干燥的温度越高,粉末颜色越偏于红棕色,b*值也随着温度的增加明显呈下降趋势。4.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抗菌作用研究本章实验以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黄连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标仪分别测定空白组与各实验组的四种代表性肠道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液的OD值,绘制菌群的生长曲线,进一步探讨采收期与产地加工方法对黄连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黄连提取物对两种肠道致病菌肠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采收期的黄连样品对肠杆菌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抑制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2)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连样品提取物对肠球菌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与空白组比较P≤0.01),且不同生长年限的样品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说明肠球菌为黄连提取物的敏感菌。2)对两种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作用的影响均为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在0~4h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趋势,但是在4h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逐渐转变为抑制作用趋势,0~4h内各给药组间的促进效果差异性不明显: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4h后,各给药组间的抑制效果与促进作用相反: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3)不同加工方法的黄连提取物对四种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同。机械明火加工、150℃干燥、200℃干燥的样品对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给药组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给药组对肠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其他给药组相比,高温干燥的样品抑制作用较弱;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除(200℃干燥组)各给药组均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趋势,而200℃干燥的样品在任何时间段内均无促进作用。4)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黄连生物效价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由分析结果可知,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对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生长影响的贡献率比较大,木兰花碱和药根碱对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生长影响的贡献率较大。结论本次实验研究了三个主要产地黄连样品在外观性状以及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性,并通过形性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共同探讨了黄连采收期以及产地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生长年限以及采用高温加工方法的黄连样品化学含量相对较低,对四种肠道菌无论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效果均不明显。综上所述,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份采收5年生黄连。根据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需求,建议黄连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将晒至微干的鲜黄连,摊开在干燥箱内,温度低于40℃烘干,待样品含水量低于12%时,取出样品,反复撞净泥沙与须根,使黄连样品表面呈黄色或黄褐色,要求无粗皮,无断节,无焦枯。
李琪[7](2019)在《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质量评价及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檗皮为临床常用藏药材,藏文译音“给尔驯(?)”、“吉尔哇(?)”等,目前收载于《藏药标准》及《部颁标准·藏药分册》附录中。《藏药标准》记载:“小檗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常用于痢疾、尿路感染、肾炎、结膜炎等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藏药小檗皮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并具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小檗皮为典型的多基原藏药材,其基原品种的混乱必然影响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化学成分、抗糖尿病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小檗皮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定向分离及鉴定小檗皮中含量较高的未知化学成分,建立同时测定藏药小檗皮中多种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2.比较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化学成分及抗糖尿病的药效差异。3.揭示小檗皮主流基原品种匙叶小檗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小檗皮中含量较高的未知成分进行定向分离,并通过MS、NMR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皮4个基原品种(甘肃小檗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m.、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和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采用化学计量学(PCA、PLS-DA)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找出种间差异成分。2.采用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比较小檗皮4个基原品种抗糖尿病的药效差异。3.采用1H-NMR对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匙叶小檗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找到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揭示匙叶小檗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结果:1.从小檗皮中定向分离得到2个化学成分,鉴定为蟾毒色胺内盐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小檗皮4个基原品种中6种成分(蟾毒色胺内盐、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90、22.81、46.60、5.15、2.34、25.41 mg·g-1,其中木兰花碱的含量最高,小檗碱次之,巴马汀的含量最低。小檗皮4个基原品种间的6种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种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成分为药根碱、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小檗碱。此外,6种化学的总含量大小依次为:匙叶小檗≥甘肃小檗>鲜黄小檗>刺红珠。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大鼠FBG、GSP、Ins、TNF-α、IL-1β、IL-6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给药30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匙叶小檗(SY)组和甘肃小檗(GS)组大鼠FBG、GSP、Ins、HOMA-IR、TNF-α、IL-1β、IL-6均明显降低,ISI明显升高,刺红珠(CHZ)组GSP、HOMA-IR、TNF-α、IL-1β明显降低,而鲜黄小檗(XH)组各指标有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匙叶小檗和甘肃小檗的抗糖尿病活性最强,刺红珠次之,鲜黄小檗作用最弱。4.根据1H-NMR方法共鉴定了28个代谢产物,并从中筛选出了与匙叶小檗抗糖尿病相关的9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异亮氨酸、缬氨酸、脂质、氮乙酰基糖蛋白、乙酰乙酸、氧化三甲胺、甜菜碱、葡萄糖。此外,找到了匙叶小檗抗糖尿病的潜在代谢通路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论:1.蟾毒色胺内盐和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均为首次从小檗皮药材及小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小檗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3.综合考虑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药效评价结果,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药材的质量优劣依次为:匙叶小檗≥甘肃小檗>刺红珠>鲜黄小檗。4.匙叶小檗抗糖尿病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异生、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有关。
段宝忠[8](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陈茜[9](2015)在《《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翻译实践报告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日语医学科普文本的汉译》文中提出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所选源语文本为日语版『タケダ生薬·汉方薬药典』的节选,译入语为汉语。本篇医学科普文本是《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节选部分。该药典是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编纂,面向广大日本民众的科普性读物,语言活泼、通俗易懂。本次所翻译的节选部分字数约24,000字,原文材料涵盖了常见的中药药材,详细地介绍了药材的植物特征、产地、药性、适用症状、化学成分组成以及相关中药小知识。汉语译文约17,000字。译文力求在内容信息上与原文对等的同时,并力求达到与原文相似的科普文本的语言风格。本篇报告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本文本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综述了本次翻译实践所运用的功能翻译理论--弗米尔目的翻译理论。再次,结合目的翻译理论,分别从科普文本的标题、句型、词汇三个层面详细地分析了本科普文本翻译实践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最后,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仍待解决的问题。本翻译实践报告在对科普文本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目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科普文本的指导作用,以期对日语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以及日语科普文本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谢道涛[10](2014)在《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千金藤属(Stephania Lour.)隶属于防己科(Menispermaceae)蝙蝠葛族(Trib. Menispermeae),世界范围内约60种,《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共有39种和一变种,近年来又有一新种报道,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千金藤属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植物类群,其中多数种类可供药用。然而,该属的某些药用种类被过度开采,属下的分类仍存在争议。为此,我们在调查我国千金藤属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分子系统学、化学分类学和传统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千金藤属的分类,为该属药用资源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1中国千金藤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原植物鉴定广泛查阅各地标本馆和文献的采集资料,前往广西省、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和重庆市等分布区对千金藤属植物进行了野外资源调查,共采集并鉴定了该属30种植物的53个样品,涵盖了属下的各亚属和组,为分类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充足的样本,也对该属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2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对千金藤属植物的细胞核ITS和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并以序列信息为基础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中,三个亚属有明显的区分,与传统分类学一致;但亚属下的组间划分不明显,不同组的种混杂现象严重,推测亚属下的组可能并非单系类群。分类位置有争议的江南地不容(S. excentrica Lo)聚在了山乌龟亚属。3千金藤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的定性分析及分布规律以生物碱类成分为指标,建立了千金藤属植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方法和HPLC定性分析法,测定了该属植物根部位中的生物碱,直观分析了色谱峰的分布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色谱信息作进一步分析,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初步探讨该属植物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属下分为三个亚属是合理的,但亚属下的组难以区分;江南地不容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归在山乌龟亚属的类群中。4 中国千金藤属分类学探讨根据分子系统学和化学分析的研究结果,结合文献报道,对中国千金藤属的分类进行综合探讨。我们认为,将千金藤属分为三个亚属是合适的,但难以进一步分为合理的组;江南地不容应置于山乌龟亚属,这与《中国植物志》的归属一致;此外,对该属其他的分类问题也作了探讨。
二、峨眉紫堇根中生物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峨眉紫堇根中生物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属药用资源及其异喹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连属药用生物资源 |
1.1 黄连属药用植物资源 |
1.2 异喹啉类生物碱在黄连属植物中的分布 |
2 黄连属药用植物的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 |
3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
3.1 小檗碱等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 |
3.2 异喹啉生物碱在细胞中的异源合成 |
3.3 异喹啉生物碱在微生物中的异源合成 |
4 异喹啉生物碱的分析方法与代谢组研究 |
4.1 液相色谱-质谱(LC-MS) |
4.2 核磁共振波谱 |
4.3 高效液相色谱 |
4.4 黄连中生物碱的代谢组学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2)青风藤、青藤碱及其相关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风藤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1.1 青风藤物质基础 |
1.2 青风藤的质量控制方法 |
2 SIN的研究进展 |
2.1 药理作用 |
2.1.1 镇痛作用 |
2.1.2 抗炎作用 |
2.1.3 免疫抑制作用 |
2.1.4 抗肿瘤作用 |
2.1.5 促组胺释放作用 |
2.1.6 戒毒作用 |
2.1.7 其他药理作用 |
2.2 SIN的分离纯化工艺 |
3 SIN相关制剂 |
4 前景展望 |
4.1 青风藤复方制剂的开发 |
4.2 SIN制剂的联合疗法 |
4.3 SIN的高效提取分离技术 |
4.4 SIN的生物化学合成及结构修饰 |
4.5 盐酸青藤碱新剂型开发 |
4.6 青风藤及其相关制剂的安全性提升 |
4.6.1 青风藤及其相关制剂的不良反应 |
4.6.2 预防措施及剂型优化探讨 |
5 讨 论 |
(3)中国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十大功劳属植物研究进展 |
一、功劳木药材的本草考证及该属物种的传统应用 |
二、十大功劳属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三、十大功劳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四、十大功劳属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五、总结 |
第二章 阔叶十大功劳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一、阔叶十大功劳的化学成分研究 |
二、阔叶十大功劳的生物活性研究 |
三、功劳木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三章 十大功劳属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讨论 |
第四章 十大功劳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讨论 |
第五章 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4)黄连属植物物种鉴定及mini-barcod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黄连的道地性及功效考证 |
第三节 黄连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黄连属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
第一节 黄连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DNA的提取 |
3. PCR扩增与产物回收 |
4. 测序文库构建与测序 |
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和注释 |
6.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 |
第二节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建黄连属系统发育树 |
1. NJ法建树 |
2. ML法重建系统发育树 |
3. BI法重建系统发育树 |
第三节 结论 |
第三章 黄连属mini-barcode实际应用 |
第一节 mini-barcode设计 |
第二节 DNA的提取 |
第三节 含黄连产品PCR |
第四节 构建系统发育树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唐松草属植物的概述 |
1.2 植物比较解剖学的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物候期的调查 |
3.2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生境的调查 |
3.3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解剖结构的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物候期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
4.2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叶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
4.3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茎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
4.4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根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生境关系 |
4.5 瓣蕊唐松草和欧洲唐松草的解剖结构比较及其演化地位 |
4.6 引种驯化的依据及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基于质—效关联的黄连采收加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二、黄连采收加工研究进展 |
三、基于色度学原理的颜色分析方法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
四、肠道菌群与中药治疗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产地黄连的质量差异性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不同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有效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粉末颜色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抗菌作用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3 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黄连药效与主要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
4.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质量评价及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藏药小檗皮化学成分的制备分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小檗皮未知成分的确定 |
2.2 提取与分离 |
2.3 结构鉴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中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考察 |
2.2 对照品贮备溶液的制备 |
2.3 线性范围考察 |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稳定性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9 样品含量测定 |
2.10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檗皮中6种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 |
3.2 小檗皮4个主流基原品种的6种成分比较研究 |
第三章 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抗糖尿病药效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 实验剂量 |
1.3 实验动物、高脂饲料及场地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2.4 指标检测 |
2.5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常规观察 |
3.2 对大鼠空腹血糖(FBG)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清胰岛素(Ins)及相关指数的影响 |
3.4 对大鼠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影响 |
3.5 对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评价 |
4.2 对大鼠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影响 |
4.3 对大鼠血清胰岛素(Ins)及相关指数的影响 |
4.4 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 |
4.5 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抗糖尿病药效作用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匙叶小檗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及试剂、实验剂量、实验动物、高脂饲料及场地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3 指标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血清核磁图谱归属 |
3.2 多元统计分析 |
3.3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
3.4 代谢通路网络图 |
3.5 差异代谢物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各组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确定 |
4.2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相关分析 |
4.3 差异代谢物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1.1 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研究 |
1.2 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抗糖尿病药效评价研究 |
1.3 基于代谢组学的匙叶小檗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
2 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檗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
1 引言 |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
3 数据样本描述 |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采集方法 |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
2.2.1 傣药植物资源 |
2.2.2 傣药动物资源 |
2.2.3 傣药矿物资源 |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3 结论 |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数据库构成 |
2.2 物种鉴定系统 |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
2.3.1 菩提树 |
2.3.2 玫瑰茄 |
2.3.3 佛肚树 |
2.3.4 马缨丹 |
2.3.5 木豆 |
2.3.6 腊肠树 |
2.3.7 白花蛇舌草 |
2.3.8 大叶千斤拔 |
2.3.9 美登木 |
2.3.10 三对节 |
2.3.11 桢桐 |
2.3.12 南山藤 |
2.3.13 糖胶树 |
2.3.14 古山龙 |
2.3.15 波罗蜜 |
2.3.16 云南斑籽 |
2.3.17 木棉 |
2.3.18 长春花 |
2.3.19 灯油藤 |
2.3.20 臭牡丹 |
2.3.21 地涌金莲 |
2.3.22 叶下珠 |
2.3.23 黄花夹竹桃 |
2.3.24 垂序商陆 |
2.3.25 地胆头 |
2.3.26 马莲鞍 |
2.3.27 铁刀木 |
3 小结 |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
1 总论 |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DNA提取 |
1.1.3 PCR扩增 |
1.1.4 数据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样本材料 |
2.1.2 药材样本 |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
2.3.讨论 |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
2.3.2 DNA片段筛选 |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
2.4 结论 |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
3.3 结论 |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
4.1 材料 |
4.1.1 材料来源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4.2.4 HRM分析 |
4.3 结论 |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
5.1 材料 |
5.1.1 材料来源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NJ树聚类分析 |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5.2.4 HRM分析 |
5.3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与创新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1 傣药资源概况 |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
1.2 傣药资源特色 |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9)《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翻译实践报告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日语医学科普文本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任务简介 |
2.1 文本介绍 |
2.2 科普文本的定义 |
2.3 科普文本的特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功能翻译理论 |
3.3 翻译策略的选择 |
3.3.1 科普文本的预期目的 |
3.3.2 科普译文的读者对象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标题的翻译 |
4.1.1 注释法 |
4.1.2 艺术加工 |
4.1.3 加译法 |
4.2 句子的翻译 |
4.2.1 注释法 |
4.2.2 艺术加工 |
4.2.3 减译法 |
4.3 词语的翻泽 |
4.3.1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3.2 非专业术语的翻译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翻译心得 |
5.2 翻译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10)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千金藤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原植物鉴定 |
1 资源调查与样品采集 |
2 原植物鉴定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分子系统学 |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千金藤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的定性分析及分布规律 |
第一节 生物碱类成分的微波辅助提取法 |
1 仪器、材料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生物碱类成分的HPLC定性分析及分布规律 |
1 材料、仪器和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千金藤属分类学探讨 |
1 千金藤属与轮环藤属的关系 |
2 千金藤属下等级的划分 |
3 左旋四氢巴马汀在化学分类中的作用 |
4 江南地不容的分类学位置问题 |
5 其他部分种的分类位置探讨 |
本章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1:千金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微波辅助提取在植物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图 |
四、峨眉紫堇根中生物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属药用资源及其异喹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 王安琪,袁庆军,郭宁,杨滨,孙奕.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4)
- [2]青风藤、青藤碱及其相关制剂的研究进展[J]. 王玺,张智勇,仇萍,彭晓珊,李正,李元祥,李文龙. 中国药学杂志, 2021(02)
- [3]中国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 刘久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黄连属植物物种鉴定及mini-barcode研究[D]. 赵振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5]唐松草属两种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D]. 白露.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质—效关联的黄连采收加工方法研究[D]. 张久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藏药小檗皮不同基原品种的质量评价及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D]. 李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翻译实践报告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日语医学科普文本的汉译[D]. 陈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10]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 谢道涛. 复旦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