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态预测与地震学专业会议在京召开

地下水动态预测与地震学专业会议在京召开

一、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江在雄[1](2007)在《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实践》文中认为记述了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四川群测群防、专群结合预测预报地震的典型事例,特别对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群测群防的作用作了反映。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时间四川群测群防、专线结合地震工作实践作了评析和认识。

李瑞芬,高伟[2](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著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罗灼礼,王伟君[3](2008)在《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文中研究指明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认为: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异常现象的突发性、差异性、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场,源"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源"关系,它具有"混沌"性能。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准确地说,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块、带、源、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只有在整体上,从时间、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制约、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每一步骤的决策,无论是警报发布、级别调整、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对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

吴锦秀[4](1979)在《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文中提出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周玉凤[5](2012)在《《地震战线》与地震预报知识的普及》文中研究说明"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6](2007)在《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文中认为地球物理学是地学和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地球物理研究的问题涉及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和对其外层空间的认识,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环境的监控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新兴学科很快得到发展,同时也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边金鸾[7](2004)在《水文学发展回顾及展望》文中提出水文学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她不仅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水利科学的技术基础。水文学史是研究水文科学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到目前为止,水文史的系统研究仍是一项空白。此文就水文学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20世纪以前世界水文科学的历史中,古代中国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一些水文理论与知识。通过对古代史书记录的内容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水文知识的运用,对水文测量、河川径流的描写、分类记录、水沙关系以及水文循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一些经验公式和理论的提出为水文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国际水文发展过程中,水文循环、水文输移、水文统计、水文模拟技术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经验公式发展迅速,经过总结和发展,水文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中的理论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越来越精细。关于水文学的机遇问题以及水文学是科学还是技术的争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水文科学进入20世纪以来,水文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文计算方向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与国际水文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在水文循环、水文模型、水库调度、全球变化、水问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果。 21世纪,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区域化、全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圈与生物圈、地圈、大气圈等相互联系等,必将成为21世纪水文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方向。

鄂竟平[8](2020)在《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月9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总结2019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

张炜[9](2018)在《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单学科深入研究、多路探索、综合研究与预测是梅先生探索地震预报的重要科学思路。在缅怀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仅以水文地球化学为例谈她对单学科的理解与重视,并以自身经历与感受对该学科的发展加以回顾和展望。1《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序言1988年我们完成了《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编著,请梅先生写了序[1]。从1988年4月1日她写的序言中可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10](2006)在《河北省40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文中认为40年来,河北的防震减灾工作在中国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地震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为建立、推进和发展我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九五”、“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加大投入、夯实监测预报基础,加强综合防御、依法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绩。认真、全面、科学地对河北省40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于我们发扬成绩、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前兆复杂性问题的讨论
    1.1 前兆异常复杂性的实质
    1.2 “地震预报”的含义
    1.3 长、 中、 短、 临预报相结合是地震预报重要技术途径
        1.3.1 关于长期预测思路
        1.3.2 关于中短期预测、 判断
        1.3.3 关于短期、 临震预测
    1.4 块、 带、 源、 兆协同分析预报是地震预报的关键
        1.4.1 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的新理解
        1.4.2 短期、 临震异常现象的“场、 源”关系
        1.4.3 地震前兆复杂性产生的深刻根源
2 政府对地震预报、 预警、 预防与社会影响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
    2.1 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
    2.2 地震预报本身同样也需面对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3 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预警的困难
        2.3.1 “地震灾害预警”的含义
        2.3.2 地震灾害 “震前”预警的主要的困难

(7)水文学发展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水文学史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20世纪前世界水文发展史
    2.1 水文起源与人类社会
        2.1.1 水文测量
        2.1.2 河川径流
        2.1.3 水沙关系
        2.1.4 水文循环
        2.1.5 水文知识的运用
    2.2 奠基时期(公元1400~1900年)
        2.2.1 测量仪器
        2.2.2 水文测量
        2.2.3 水文学理论和公式
第3章 20世纪国际水文发展史
    3.1 20世纪国际水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3.1.1 经验阶段(1900~1930年)
        3.1.2 推理阶段(1930~1950年)
        3.1.3 理论化阶段(1950~1975年)
        3.1.4 计算机化阶段(1975~2000年)
    3.2 20世纪国际水文学发展几个方面的回顾
        3.2.1 水文循环方面
        3.2.2 水文输送方面
        3.2.3 水文统计方面
        3.2.4 水文技术方面
        3.2.5 其他方面
    3.3 20世纪水文学研究方法
        3.3.1 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3.3.2 水文实验
        3.3.3 流域水文模拟
        3.3.4 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的结合
    3.4 20世纪国际水文动态
第4章 20世纪我国水文发展史
    4.1 我国水文工作发展概况
        4.1.1 建国前(1900~1949年)
        4.1.2 迅速发展(1950~1957年)
        4.1.3 曲折前进(1958~1978年)
        4.1.4 改革开放(1979~2000年)
    4.2 20世纪我国工程水文学研究进展
        4.2.1 水文测验
        4.2.2 水文预报
        4.2.3 水文分析计算
    4.3 20世纪我国水文科学研究进展
        4.3.1 水文循环研究
        4.3.2 流域水文模型
        4.3.3 全球变化研究
        4.3.4 水库调度研究
        4.3.5 水问题研究
    4.4 水文分支学科的兴起
第5章 水文科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 国际水文科学活动中的新问题
        5.1.1 水文科学中的机遇问题
        5.1.2 水文教育问题
    5.2 水文科学性质及发展方向
        5.2.1 水文学定义
        5.2.2 水文学术界的争论
    5.3 21世纪水文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21世纪水文学的展望
        6.2.1 水文信息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6.2.2 水文尺度问题的研究
        6.2.3 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基础研究
        6.2.4 水文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2019年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水利工程补短板提速提质
    (二)水利行业强监管有力有效
    (三)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二、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三、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水利各项工作
    (一)抢抓机遇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短板
        1. 聚焦六个方向,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狠抓四个环节,提高补短板的质量和水平
    (二)持续发力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1. 突出六大领域,推动行业强监管取得更大成效
        2. 紧盯四个风险,保持行业强监管的高压态势
        3. 打牢四个基础,推动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三)坚定不移推动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9)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序言
2 回顾水化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
    2.1 利用地下水化学方法探索地震前兆的早期调研与实践-初期探索阶段
    2.2 第1代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台网的建立与观测资料的积累-顺利发展时期
    2.3 唐山地震监测预报过程回顾与反思-再思考与再认识阶段
    2.4 唐山地震后的深入总结和重要课题的攻关研究阶段
        2.4.1 强震震例总结与强震前兆特征的研究
        2.4.2 地震观测过程中干扰因素的研究
        2.4.3 地震预报方法的全面清理攻关研究
        2.4.4 全国水化地震观测台网的重新调整与改造-第2代水化地震观测台网的优化建设
        2.4.5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
        2.4.6 水化地震预报新项目探索
        2.4.6. 1 选择与深大断裂有关、与现代构造运动有关、反映深部信息的组分进行实验研究
        2.4.6. 2 选择对温度、压力变化灵敏的气体组分进行实验观测
        2.4.7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理论的深入攻关研究
    2.5 深入开展水化地震前兆的理论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机理的探索
        2.5.1 大型人工爆破试验
        2.5.2 水压致裂试验
        2.5.3 室内模拟试验
    2.6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6.1 与苏联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
        2.6.2 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
        2.6.3 与日本的合作
        2.6.4 其他国家
3 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水文地球化学单学科地震前兆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3.2 加强用于短临预报的水化新项目的观测与研究
    3.3 强化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和台网建设与管理
    3.4 水化观测仪器的改进与研制

(10)河北省40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监测工作的发展
    1.1 多路探索, 大打人民战争—开创阶段
    1.2 优化观测, 规范管理—发展阶段
    1.3 数字化、网络化—提高阶段
        (1) 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系统。
        (2) 数字强震台网系统。
        (3)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系统。
        (4) 通信网络系统。
2 分析预报工作的进展
    2.1 广泛实践—起步阶段
        2.1.1 地震活动性预报研究
        2.1.2 地震前兆预报研究
        2.1.3 其他预报研究
    2.2 深入研究—发展阶段
        2.2.1 地震活动性预报研究
        2.2.2 地震前兆预报研究
        2.2.3 综合预报及中长期研究
        2.2.4 地方地震研究
    2.3 理论探讨—提高阶段
        2.3.1 地震预报科学研究
        2.3.2 地震预报技术系统
        2.3.3 地震预测效果
3 震灾预防工作的开展
    3.1 法制框架日趋完善
        3.1.1 法制建设
        3.1.2 执法队伍及培训
        3.1.3 执法监督
    3.2 管理体制日趋健全
        3.2.1 行政审批
        3.2.2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
    3.3 社会防御体系不断加强
        3.3.1 防震减灾宣传
        3.3.2 地震群测群防
        3.3.3 城乡震害防御
4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4.1 地震应急工作实践
        4.1.1 政府的组织指挥
        4.1.2 军队的抢险救援
        4.1.3 灾民的自救互救
    4.2 地震应急预案与演练
    4.3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4.3.1 组织指挥系统
        4.3.2 应急技术系统
        4.3.3 应急预案体系
        4.3.4 应急队伍建设
5 40年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经验
    5.1 党和政府重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5.2 依法管理防震减灾是加强综合防御的根本保障
    5.3 抓住地震现场不放是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5.4 夯实监测预报基础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5.5 依靠现代科技是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5.6 专业队伍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力量
    5.7 广泛参与是防震减灾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6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6.1 依托科技, 创新地震观测途径
        6.1.1 优化调整和完善地震观测网络
        6.1.2 依靠高科技发展地震观测技术
        6.1.3 实现网络化的地震信息服务
    6.2 深入探索, 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6.3 依法管理, 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6.4 依靠社会, 推进地震应急工作

四、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实践[J]. 江在雄. 四川地震, 2007(01)
  • [2]《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3]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J]. 罗灼礼,王伟君. 地震, 2008(01)
  • [4]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在京召开[J]. 吴锦秀. 地震地质, 1979(04)
  • [5]《地震战线》与地震预报知识的普及[J]. 周玉凤.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01)
  • [6]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A].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 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 2007
  • [7]水文学发展回顾及展望[D]. 边金鸾. 武汉大学, 2004(04)
  • [8]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鄂竟平. 中国水利, 2020(02)
  • [9]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J]. 张炜.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4)
  • [10]河北省40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J].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华北地震科学, 2006(02)

标签:;  ;  ;  ;  ;  

地下水动态预测与地震学专业会议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