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铭明,武亮,陈健云,孙胜男[1](2015)在《坝体—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地震动分析》文中指出为明确地震中坝体—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相互作用下坝体的反应,将泥沙淤积层作为粘性、可压缩及大密度流体,考虑柔性地基作用建立了二维计算模型。本模型计算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相一致:柔性地基与淤积层都能够降低库坝系统的共振频率及反应幅值。此外,本文提出的方法简单、编程方便及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较方便地应用到混凝土坝体非线性动力响应计算中。
王铭明[2](2012)在《高重力坝抗震措施及坝体—库水—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加速水电能源等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已经列入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这也是保证我国能源供给、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大批高混凝上坝已建、正建、拟建于我们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也是地震活跃地区。本文为了研究重力土坝强震下非线性动力反应、损伤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震加固措施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坝体动力模型破坏试验,并数值重构重力坝动力模型试验验证其纬果的可靠性;从动水压力模型试验着手,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重力坝与库水相互作用,并通过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库水及淤积层对高重力坝动力反应的影响。本文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仿真混凝土材料长方体立柱试件地震破坏试验,研究该模型材料在动力作用下的损伤特性、机理及形态;从而为更好的应用仿真混凝土材料于动力模型破坏试验中再现混凝土原型坝体的动态特征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仿真混凝土材料脆性过大的特性,进行了向仿真混凝土中添加软粘土或橡胶颗粒材料使其降脆增韧的两种方法的试验研究;(2)进行了非完全相似条件的理论推导,提出了通过追求断裂特性相似以解决模型材料应变比尺λc≠1时相似要求的处理技巧;通过数值重构地震动力模型试验可知,在试验设备及条件、模型材料不完全满足相似要求的情况下,根据非完全相似条件设计模型,并采取一定的相似技巧,模型试验是可以得到稳定可靠地试验结果的:(3)为了研究强震下坝体动力反应、破坏形态及抗震措施效果,进行了有、无抗震配筋措施的重力坝动力模型破坏对比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重力坝抗震的薄弱环节位于坝颈部位,对其配筋可以提高坝体抗震性能。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与基于能量等效的钢筋混凝土模型进行了强震下有、无抗震配筋措施重力坝动力响应、坝体内部应力分布以及损伤分布的数值分析。采用流固耦合模型模拟上游库水作用,计算结果发现,与试验结果相同,对坝体抗震的薄弱部位配筋虽不能提高起裂加速度,但是对控制裂缝的张开度,阻止裂缝向把体内部延伸有明显作用。这对保持强震下混凝土坝的整体性是有积极作用的;(4)进行了振动台上重力坝-库水系统动力模型试验,测得大坝自振频率及上游面动水压力。将试验结果与模拟库水作用的流固耦合模型及附加质量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流固耦合模型结果与试验测得结果十分一致,而附加质量模型夸大了库水对坝体结构动力作用的影响。因此,基于库水有限元的流固耦合模型应该是研究坝体-库水相互作用问题的首选方法。采用数值重构动水压力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采用自来水模拟地震作用下库水对坝体作用效果引起误差的原因。模型试验的数值重构分析发现水体密度及可压缩性是产生上述误差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了修正误差的可行性方法。(5)对5种不同高度的重力坝分别采用流固耦合模型进行了坝体-库水系统相互作用的时域地震动分析。将算得动水压力结果与Westergaard公式解相比较可知,约70m高的低重力坝采用Westergaard公式计算动水压力就能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对于160m以上的中高重力坝,采用流固耦合模型计算库水作用及坝体动力响应较为接近现实情况。地基性质对200m级高坝库水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计算坝体与库水相互作用时地基作用不可忽略;对于70m高的低坝,地基作用可以不用考虑;由于动水压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Westergaard公式的修正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原公式引入了坝体高度修正项、坝体弹性修正项、库底吸收修正项。修正的Westergaard公式解与流固耦合结果及以往文献的试验及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为明确地震中重力坝-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下坝体的反应,将泥沙淤积层作为粘性、可压缩及大密度流体,考虑柔性地基作用建立了二维的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模型计算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相一致:柔性地基与淤积层都能够降低库坝系统的共振频率及反应幅值。该模型方法简单、编程方便及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较方便的应用到混凝土坝体非线性动力响应计算中。
李扬杰[3](2008)在《造纸黑液制备重金属吸附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作为造纸工业的副产品,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使得大量的木质素被白白的浪费。本论文通过酸析法从造纸黑液提取木质素,然后用甲醛对木质素进行改性,再用于吸附Cu2+,Ni2+、Zn2+、pb2+、Cd2+五种重金属离子,探索木质素用于制备重金属吸附剂上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木质素提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H值对木质素提取得率的影响最明显,温度、加热时间和沉淀时间对木质素提取得率的影响较小,较适宜的酸化pH值、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沉淀时间分别为3.0、50℃、45min和60min。2、对木质素改性的影响因素进分析,结果表明木质素和甲醛反应时,温度是影响木质素接枝率的最主要因素,反应时间和反应pH值是第二因素,甲醛投加量是第三因素,催化剂的投加量对接枝率的影响最小。在单因素实验得较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甲醛投加量和催化剂投加量分别为100℃、180min、7.0、0.9mol和1.0g。3、对木质素改性物进行耐酸碱性实验,结果显示木质素改性物难溶于酸性溶液中,易溶于碱性溶液中。对改性前后的木质素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木质素表面出现更多的孔隙结构,经计算,木质素改性物的比表面积达到56.11 m2/g,比未改性前的24.50m2/g增加了31.61m2/g4、对改性前后的木质素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比较改性前后的木质素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木质素改性物的0-H基团的吸收峰明显增宽,在1219 cm-1附近的C-0基团吸收峰基本消失。5、对影响木质素改性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吸附时间是影响木质素吸附过程首要因素,pH值是第二因素,而重金属初始浓度是第三因素,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小。对影响木质素改性物吸附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适宜的吸附时间、pH值、吸附温度分别是120min、7.0和25℃。6、对改性前后的木质素吸附容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木质素对重金属的吸附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对重金属Pb2+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55.47mg/g,对重金属Ni2+的吸附容量最小,只有25.14mg/g,而对Cu2+、Zn2+、Cd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35.41mg/g、30.35mg/g、40.37mg/g。7、对木质素改性物吸附的重金属进行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当HCl浓度达到1.5mol/L时,重金属离子的解吸接近平衡。对木质素改性物进行连续四次的吸附—解吸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结果显示对五种重金属离子的第四次吸附量只比第一次的吸附量分别减少3.71mg、3.34mg、5.35mg、4.81mg、5.35mg,说明木质素改性物的连续使用稳定性比较高。同时,木质素改性物的解吸率也比较高,达到90%以上。
广西林科所[4](1979)在《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造纸黑液的排放量很大,长期污染着河水,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渔业的发展。为了减少废液的污染和充分利用林区的小径材和枝桠材,我们广西林科所和东笋造纸厂从1971至1976年对硫酸盐法造纸黑液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先后经过实验室小试和中间试验,制成了主产品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和两种副产品甲硫醚及甲硫醇。其中甲硫醚得率达到黑液干物的2%,硫醚氧化后得到的二甲基亚砜达到了纯度为98%的工业品二级。甲硫醇得率约为黑液干物的1%,用甲硫醇制出的蛋氨酸,经南宁六·二六制药厂检验,
广西林科所[5](1977)在《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和上级党委的关怀和厂、所党总支和革委会的直接领导和热情支持下,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制造出有价值的产品为目标。由百色东笋纸厂、百色地区化肥厂和广西林科所共同组成了两个三结合综合利用小组。从1972年开始进行“常压法用硫酸盐造纸黑液制二甲基亚砜”的扩大试验。到1976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所[6](1977)在《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的教导,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造出有价值的产品为目标,由百色东笋纸厂、百色地区化肥厂和区林科所共同组成了两个三结合的综合利用小组,紧密依靠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发扬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从1972年至1976年
二、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坝体—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地震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库水—淤积层模型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2库水、淤积层及地基对坝体动力反应的影响 |
2.1模型参数与输入激励 |
2.2计算结果分析 |
3结论 |
(2)高重力坝抗震措施及坝体—库水—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强震下混凝土坝动力响应的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2.2 混凝土坝抗震数值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坝抗震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坝-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仿真混凝土材料动态特性及塑性改善的试验研究 |
2.1 仿真混凝土材料动力破坏特性及尺寸效应研究 |
2.1.1 试验概况、相似比尺及原材料配比 |
2.1.2 测量仪器的布置及输入激励 |
2.1.3 试验结果分析 |
2.1.4 小结 |
2.2 仿真混凝土材料降脆增韧试验研究 |
2.2.1 塑性仿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
2.2.2 橡胶仿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
2.2.3 小结 |
3 非完全相似条件及模型试验可靠性数值重构研究 |
3.1 非完全相似条件下模型试验的处理方法 |
3.1.1 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条件 |
3.1.2 非完全相似定律 |
3.1.3 混凝土结构动力破坏模型的相似条件 |
3.1.4 简化材料破坏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
3.2 数值重构分析非完全相似模型试验可靠性 |
3.2.1 坝体原-模型试验数值重构结果分析 |
3.2.2 其他相似比尺的进一步研究 |
3.2.3 小结 |
4 混凝土重力坝抗震配筋加固措施的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仿真混凝土模拟钢筋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2.3 配筋量的相似关系推导 |
4.3 有无抗震配筋措施重力坝的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
4.3.1 模型设计与试验仪器设备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3.3 小结 |
4.4 混凝土重力坝抗震配筋加固措施的数值模拟 |
4.4.1 坝体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
4.4.2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
4.4.3 重力坝无有配筋措施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4.4.4 小结 |
5 重力坝动水压力模型试验研究 |
5.1 动水压力模型试验 |
5.1.1 模型试验设计 |
5.1.2 试验结果分析 |
5.1.3 附加质量模型折减方法 |
5.1.4 小结 |
5.2 数值重构动水压力模型试验研究 |
5.2.1 数值重构动水压力模型试验分析 |
5.2.2 解决库水模拟误差的方法 |
5.2.3 小结 |
6 重力坝-库水-淤积层-地基相互作用研究 |
6.1 Westergaard公式与流固耦合模型 |
6.1.1 Westergaard动水压力公式 |
6.1.2 坝体-库水流固耦合模型 |
6.2 不同高度等级重力坝-库水-地基相互作用比较研究 |
6.2.1 频率分析 |
6.2.2 坝体动水压力分析 |
6.2.3 位移分析 |
6.2.4 加速度响应分析 |
6.2.5 柔性地基对低坝及高坝动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
6.2.6 上游倾斜面对低坝及高坝动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
6.2.7 小结 |
6.3 westergaard修正公式的研究 |
6.3.1 Westergaard公式的修正 |
6.3.2 小结 |
6.4 重力坝-水库-淤积层-地基系统地震动分析 |
6.4.1 二维库水-淤积层模型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6.4.2 库水、泥砂层及地基对坝体动力反应的影响 |
6.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参与基金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造纸黑液制备重金属吸附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 |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1.1.2 重金属废水对人体的危害 |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方法 |
1.2 造纸黑液的来源和对环境的危害 |
1.2.1 造纸黑液的来源 |
1.2.2 造纸黑液对环境的危害 |
1.2.3 造纸黑液的处理方法 |
1.3 木质素 |
1.3.1 木质素的性质 |
1.3.2 木质素的分类 |
1.3.3 木质素的应用 |
1.3.4 木质素的改性 |
1.3.5 用木质素制备水处理剂的探索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木质素的提取 |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主要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酸析条件的测定 |
2.2.2 酸析工艺路线 |
2.2.3 木质素的提纯 |
2.2.4 木质素中有机物含量的测定 |
2.2.5 过滤液的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pH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2.3.2 温度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2.3.3 加热时间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2.3.4 沉淀时间对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2.3.5 木质素的提纯 |
2.3.6 木质素中有机物的测定 |
2.3.7 过滤液的处理 |
小结 |
3 木质素的改性及改性产物性能测定 |
3.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木质素改性原理 |
3.2.2 木质素接枝率的确定 |
3.2.3 单个反应因素对木质素接枝率的影响 |
3.2.4 木质素改性影响因素正交实验分析 |
3.2.5 木质素的机械稳定性 |
3.2.6 木质素改性物的耐酸碱性 |
3.2.7 木质素改性物的电子显微镜分析 |
3.2.8 木质素的比表面积测定 |
3.2.9 木质素改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个反应因素对木质素接枝率的影响 |
3.3.2 木质素和甲醛反应因素正交实验分析 |
3.3.3 木质素的机械稳定性 |
3.3.4 木质素改性物的耐酸碱性 |
3.3.5 木质素的比表面积测定 |
3.3.6 木质素改性物电子显微镜分析 |
3.3.7 木质素改性物红外光谱分析 |
小结 |
4 木质素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 |
4.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单一影响因素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分析 |
4.2.2 木质素改性物对重金属吸附的正交实验分析 |
4.2.3 木质素改性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测定 |
4.2.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4.2.5 木质素的解吸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一影响因素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影响 |
4.3.2 木质素改性物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正交实验 |
4.3.3 木质素改性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测定 |
4.3.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4.4.5 木质素的解吸 |
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论文的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坝体—库水—淤积层—地基系统地震动分析[J]. 王铭明,武亮,陈健云,孙胜男.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1)
- [2]高重力坝抗震措施及坝体—库水—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 王铭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1)
- [3]造纸黑液制备重金属吸附剂的研究[D]. 李扬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4]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J]. 广西林科所. 林化科技, 1979(03)
- [5]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J]. 广西林科所. 广西化工技术, 1977(Z1)
- [6]消除造纸黑液污染的新途径——常压法用造纸黑液制甲硫醚、甲硫醇和石油钻井泥浆降粘剂扩大试验报告[J].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所. 广西林业科技资料, 197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