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孔的发育和类型

气孔的发育和类型

一、气孔的发育及其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礼洁[1](2016)在《渤海海域潜山结构解析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渤海海域潜山经历了前中生界的建造作用和中生界以来的破坏作用两大阶段,地层发育分布规律不清楚,岩石分类命名多样化,潜山结构和成因机制不明确,制约了对渤海海域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深入认识。本论文依托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生物化石、周缘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以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对渤海海域潜山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详细的研究了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潜山成因类型,并探讨了不同潜山成因类型的主控因素。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渤海海域古潜山的物质基础是前占近纪地层。通过编制前古近纪地质图认为潜山地层具有受断层控制、环带分布、中部完整、南老北新、东西分带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下盘成山,为凸起区,上盘为凹陷区,前寒武系和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凸起区,而中生界分布在凸起区之间或凹陷区,尤以渤中凹陷地层分布最厚;凸起区主要分布在海域四周,使其地层表现为“前寒武系”单层结构或“前寒武系-古生界”双层结构,而凸起区之间或凹陷区因有中生界的分布,地层垂向结构分别表现为“前寒武系-中生界”双层结构或“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层结构;以南堡凹陷-渤中凹陷为界,南部多分布前寒武系和古生代,北部中生代多;以渤中凹陷-莱州湾凹陷为界,东部主要分布中生界、前寒武系,而西部主要发育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依据褶皱的轴向,渤海海域主要发育有两组,分别是轴向为近EW向和NE-NNE向,且近EW向褶皱受到NE-NNE向褶皱横跨叠加改造,EW向褶皱枢纽改造后分段性明显。依据断层的几何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渤海海域发育有伸展构造、斜滑构造及反转构造。以花岗岩侵位机制中的底劈上涌对潜山构造有重要的塑造作用。综上结论,将渤海海域潜山划分为侵蚀型、挤压型、伸展型、斜滑型、反转型和底辟型六类。另外,从类别上划分为地貌潜山和构造潜山,从潜山位置上把潜山划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槽潜山带、缓坡潜山带和中央走滑潜山带六类,从构造形态上划分为残山、断背山、背斜潜山、断阶潜山、双断山、单断山、负花状、负反转和岩浆作用九小类。渤海潜山成因主要是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定型的近东西向“古亚洲-特提斯构造域”,中生代中、晚期发育的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新生代古近纪断陷定型作用。其中,对潜山内幕起到关键塑造作用的是中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主要体现为:早期断裂对潜山内幕塑造作用明显。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内显着发育有北北东向(或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它们大多数是继承性断裂,继承或部分继承并改造了前古近纪断裂系统。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最早发育,主要于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在南北向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主要表现为与滑脱有关的堑垒组合构造样式,后期被燕山中、晚期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改造,构造样式变得复杂多样化,因此,喜山再活动时则表现为短而不连续的特征,形成叠置堑垒。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则主要是燕山中、晚期形成发展的,因而,对新生代的断陷作用控制表现的更加突出,体现为:一是受中生代北东向郯-庐断裂控制,渤海海域东部以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控盆,主要表现为堑垒组合、翘倾断块、负花状构造样式;二是受先存北西向断裂控制,渤海海域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北西向断裂的控盆作用明显加强,构造样式更加多样化。

梅杨[2](2013)在《内蒙古正镶白旗二叠系地层特征及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正镶白旗测区居内蒙古高原南部,锡林郭勒盟草原南端,主体属丘陵地貌区。山脉多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区内大部分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地层出露较差。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北缘内蒙兴安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内,属内蒙地轴北缘与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南缘,为阴山东西向构造带和大兴安岭隆起褶皱带的联合部位。研究区主要以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上。测区内出露的地层为晚古生代与中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综合区划为:华北地层大区(Ⅴ)-内蒙古草原地层区(Ⅴ3)-赤峰地层分区(Ⅴ33);地层主要发育了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中生代地层区划为:滨太平洋地层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531),主要发育了侏罗系上统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及白音高老组。研究区内对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的划分仍存在不同的分歧,随着对都比等地的矿产地质调查,对原来1:20万划分的侏罗系地层提出了为二叠系的认识,理由有三,其一地层具有低绿片岩相的轻微变质现象;其二主要岩石组合变化快,中性和酸性火山碎屑岩不易划分;其三地层中发育有明显的北东向褶皱。本课题是在对正镶白旗及姜营子等两个测区八个图幅的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研究华北板块北缘二叠系地层特征,通过野外路线踏勘,剖面实测,薄片鉴定及同位素年龄等室内外研究方法,查明二叠系地层的分布,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别是对疑似二叠系地层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地层对比确定地层的年代特征,建立地层层序。对二叠系地层的研究可以揭示本区的地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同时对大兴安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产的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程日辉,任延广,沈艳杰,许中杰[3](2012)在《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冷却单元及地层结构分析》文中提出火山岩冷却单元的识别是火山岩地层和岩相研究的重要环节。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剖面的剖析显示,冷却单元主要存在4种主要的单元类型:碎屑岩型、熔岩型、碎屑岩+熔岩型和熔岩+碎屑岩型。碎屑岩型和熔岩型是端元类型,分别反映蒸汽喷发和岩浆喷发的作用过程;碎屑岩+熔岩型是基本组合单元类型,反映蒸汽-岩浆喷发的连续作用过程;熔岩+碎屑岩型属于改造的或特殊机制的类型。冷却单元本身及其堆叠具有相的意义,是火山岩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因此成为解释火山岩地层结构、了解形成与保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火山岩冷却单元识别与叠置分析,构建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一段的地层结构。

蒋飞[4](2017)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理解储层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基础,是对储层进行合理预测的保障。本文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方法,对火山岩地层、火山岩储层和火山岩气藏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火石岭组火山地层格架,然后在地层格架内开展岩性、岩相、储层发育机理、储层预测的研究,最后探讨本区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通过此次研究,总结了一套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以及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的方法流程。经过论文的详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成果和认识:1.火山层序划分与对比将火山地层层序由大到小划分为火山旋回、冷却单元组、冷却单元。提出冷却单元是火山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沉积体系或砂组,包括熔岩型、碎屑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3种基本类型。冷却单元组是冷却单元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冷却单元组在地震上可以有效识别,可作为地震火山地层的基本单元。火山旋回为冷却单元组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三级层序。通过建立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包括地质、测井、地震),单井层序划分,井震联合地层划分对比,形成了一套类似于砂岩储层中砂组研究效果的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实现了火山地层的对比与编图。据此,在王府断陷火石岭组识别出2个火山旋回和1个火山-沉积旋回,13个冷却单元组和若干个冷却单元。2.岩性岩相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为中性岩和酸性岩,发育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4类,通过岩心和岩屑识别出包括安山岩、粗安岩、流纹岩、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等在内的24种基本岩石类型,其中粗安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火山角砾岩。研究区发育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进一步识别出13种亚相和25种微相。通过火山作用与冷却单元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溢流作用、空落作用、基浪-热碎屑流作用、侵出作用形成的冷却单元的基本岩性-岩相模式。利用井震资料结合,实现了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的地震有效识别,并以单元组为单元实现了地震-火山岩相的平面编图。3.火山岩储层基本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集空间可以概括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包括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且以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为主。主要发育气孔、粒间孔、晶间孔、冷凝收缩缝、爆炸裂缝、溶蚀孔、构造裂缝和构造-溶蚀缝。储层主要为中孔-较高孔、特低渗-低渗型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10%之间,渗透率以小于0.1×10-3μm2为主。粗安岩段储层物性相对最好,流纹岩段其次,火山碎屑岩段的最差。各类岩石中火山碎屑熔岩的物性最好,其次为火山熔岩,沉火山碎屑岩的物性最差。4.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按地层演化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包含3个阶段。(1)冷却单元阶段,受火山作用和喷发环境等原生作用控制,主要形成气孔、冷凝收缩缝和炸裂缝,集中发育于冷却界面附近,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受坍塌作用、断裂作用和风化作用控制,发育准同生和次生孔缝,主要发育于火山口附近,且集中在风化壳,是火山岩储层的有效发展。(3)埋藏阶段,受成岩作用和断裂作用控制,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构造裂缝集中在断裂带附近发育,对火山岩储层起决定作用。5.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综合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从岩相、储层发育机理、裂缝、地震属性分析、储层反演、储层孔渗饱分布等多方面对火山岩储层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地质-地震综合预测。将预测的储层区划分为四类:Ⅰ类储层区为较高孔-高孔、中渗-高渗或高含气区;Ⅱ类储层区为中孔、低渗或中等含气区;Ⅲ类储层为潜在储层区;Ⅳ类为可能非储层。在冷却单元组13中圈定7个Ⅰ类储层区、5个Ⅱ类储层区和3个Ⅲ类储层区。6.火山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对于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冷却单元是基本的成储单元,且熔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冷却单元有利于形成储层;冷却单元组是基本的成藏单元,且以火山机构为成藏中心;火山旋回是天然气成藏系统,整个火石岭组发育下部和上部两套含气层系,下部含气层系分布在火山旋回1的顶部,上部含气层系主要分布在火山旋回3。流纹岩最有利于天然气成藏,而粗安岩是天然气成藏的主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火山口相,其次是火山斜坡相。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具有“断控-层控-体控”复合的天然气聚集规律。山东屯构造带是天然气主要富集区,而且火山隆起带上主要发育下部含气层系,其边缘至凹地区则发育上部和下部2套含气层系。火山岩气藏在南北方向表现出分区性,包括三个主要成藏区,即北部成藏区、中部成藏区和南部成藏区。整体发育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断块成藏,岩性-断块成藏和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4种成藏模式,且以断块成藏和岩性-断块成藏为主。

喻阳华[5](2015)在《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文中指出赤水河上游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与补水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国酒茅台的酿造环境和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前人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多集中于群落尺度,本研究以赤水河上游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和10个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功能群为尺度转换工具,在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树种适应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结构进行诊断,并提出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取得如下成果:1、植物群落特征根据赤水河上游植被和立地类型的差异,将选取的74个群落样地按TWINSPAN分类方法划分为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和白栎林等17个群系,再按照顺序替代过程划分为灌草、灌丛、灌木、乔林和次顶极5个演替阶段。从17个群系中,选择分布面积较广的柏木林、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撑绿竹林、白栎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马尾松-白栎林和火棘+金佛山荚蒾林共计10个类型开展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研究。随着顺向演替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加、结构愈加复杂。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垂直结构上,灌木层多样性最高、物种组成丰富,但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不高,乔林群落阶的物种组成最丰富,可作为森林群落结构调整的参考依据。2、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叶片含水量为54.44%80.46%,束缚水/自由水为0.0210.07,蒸腾速率为0.051.30 g.cm-2.h-1,水势为-2.43-14.74 MPa,相对水分亏缺为34.74%69.03%,比叶面积为230.15585.39 cm2.g-1,干物质量为8.3931.83。其中:叶片组织含水量与比叶面积、干物质量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干物质量与比叶面积、相对水分亏缺均呈二次函数关系。(2)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光合特性主要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光合生理指标可将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划分为高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和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5种类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率较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3)叶片δ13C值变幅为-26.97‰-31.72‰,均值为(-29.44±1.19)‰,低于我国总体水平。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常态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石灰土、黄壤、石质土和紫色土的植物叶片δ13C值差异均不显着。植物叶片δ13C值与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速率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但与自然含水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4)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适应能力大小为:油桐、撑绿竹、构树、李、柑橘、白栎、柏木、枇杷、金佛山荚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杨梅、黄连木、茶、梧桐、火棘、黄荆、乌桕、慈竹、毛桐、杉木、丝栗栲、南天竹、山胡椒、马桑、杨树、油茶、南酸枣、楝树、香椿、檵木。3、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060 cm根区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12.00357.94 mm,有效贮水量为11.0785.15 mm;其持水速率大于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初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特征,二者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模型。(2)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枯落物的现存量为0.154.50 t.hm-2,自然含水率为10.23%137.66%,饱和持水深为0.041.70 mm,有效拦蓄深为0.021.27 mm,最大失水深为0.010.43 mm。树种枯落物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初期下降更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征。(3)32个树种的叶片最大持水倍数为0.331.59,表面被毛的叶片持水能力相对更强;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与时间呈现出显着的幂函数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逐渐降低。(4)32个树种的胸径/地径、树高和冠长等测树因子与树冠层持水量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可用于估算和预测树冠吸持水分功能。从树冠层来看,毛桐、白栎、柏木等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而马尾松、油桐、楝树和香椿等的持水率较低。(5)32个树种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排序为杉木、南天竹、毛桐、梧桐、杨树、慈竹、黄荆、杨梅、撑绿竹、香椿、檵木、枫香、茶、丝栗栲、马尾松、枇杷、油茶、白栎、山胡椒、金佛山荚蒾、楝树、盐肤木、柑桔、柏木、南酸枣、火棘、黄连木、构树、乌桕、李、马桑、油桐,包括低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Ⅰ、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Ⅱ、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Ⅲ、高截留-低拦蓄-高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Ⅳ、高截留-中拦蓄-高根区孔隙-高水源涵养Ⅴ、中截留-中拦蓄-中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Ⅵ、中截留-高拦蓄-中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Ⅶ7组水源涵养功能群。4、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能力及调整对策研究区10个主要森林类型可以包括4种结构类型,分别是低持水竹灌林(火棘+荚蒾林、撑绿竹林)、中持水针叶林(杉木林、马尾松-白栎林)、中高持水针叶林(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高持水针阔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白栎林)。不同植被水源涵养结构类型调整方向应以高一级演替的结构功能为目标。低持水竹灌林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Ⅶ的物种为主,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Ⅴ、Ⅳ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或针叶林发展;针叶林功能群结构类型主要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的物种组成,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Ⅳ、Ⅴ和Ⅵ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发展;高持水针阔林类型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Ⅳ、Ⅵ的物种为主,应维持现有林分。研究区80160 m2林窗的数量及面积比例、林窗内光度值、土壤养分水平和环境综合指数均较高,幼苗个体密度最高,更有利于幼苗更新。

杨凯凯[6](2019)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松辽盆地火山岩油气主要储集在原生孔隙和裂缝内不同,准噶尔盆地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油气储集在顶部的风化蚀变带内,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因此,对成岩作用,尤其是晚期成岩作用的研究是揭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形成机理的关键。成岩作用的研究离不开岩石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铺垫。因为,不同岩性的成岩作用类型不尽相同,火山岩经历次生改造时间的长短也会造成火山岩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的差异。鉴于此,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特征、年代学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3个方面入手,对其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为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1.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发育特征通过岩心和野外样品描述、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分析,运用“成岩方式-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三级火成岩分类方案,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岩性发育及次生改造特征。研究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包括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等4大类。火山熔岩进一步细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10种基本岩石类型;火山碎屑熔岩包括玄武质集块/角砾/凝灰熔岩、玄武质/安山质/粗面质隐爆角砾岩等14种基本岩石类型;火山碎屑岩包括玄武质集块/角砾/凝灰岩、安山质集块/角砾/凝灰岩等11种基本岩石类型;沉火山碎屑岩包括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2种基本岩石类型。此外,还发育少量浅成岩类,包括辉绿岩和粗面斑岩2种基本岩石类型。从岩石大类来看,巴塔玛依内山组以火山熔岩为主,占比68%,其次为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别占比14%和16%,此外可见少量浅成侵入岩和沉火山碎屑岩。从岩石成分来看,以中性岩和酸性类为主,分别占比34%,基性岩类相对较少,且呈现出底部以基性岩为主,向上中性岩类增加,顶部以酸性岩为主的特征。具体岩石类型来看,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分别占比25%和24%,其次为玄武岩,占比12%。各种岩石类型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次生改造,中、基性火山岩气孔多被充填形成杏仁构造,中酸性、酸性岩则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常见,此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作用在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中也较常见。2.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上覆的石钱滩组地层进行系统取样,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和鉴定等方法,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并对相关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在双井子巴塔玛依内山组剖面取得的8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47.9±7.7Ma、336.6±2.7Ma、348.7±2.9Ma、335.2±1.9Ma、339.1±1.5Ma、327.9±1.5Ma、340.7±1.4Ma、和318.7±4.2Ma;在白碱沟巴塔玛依内山组剖面取得的1件火山岩样品锆石U-Pb年龄为333.8±4.6Ma;在双井子地区石钱滩组灰岩样品中挑选出4颗完整的牙形刺化石,分属于2个属,分别为Idiognathodus和Streptognathodus,其中,Idiognathodus最早出现在巴什基尔期晚期,繁盛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至早二叠早期;Streptognathodus则是晚石炭世晚期的标准化石,常见于卡西莫夫期至格舍尔期。这与火山岩年龄测试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是穿时的,从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连续发育,并不局限于早石炭世或晚石炭世,这一结论在双井子和白碱沟地区均成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可以将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年龄限定在348.7Ma和300.4Ma之间。此外,在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中取得的1件粗面斑岩侵入岩年龄为255.9Ma,这是首次在研究区发现二叠纪侵入岩,也是目前准噶尔地区发现的最年轻的古生代火成岩;根据年龄测试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可以确定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准噶尔洋盆闭合时间在泥盆世法门期和348.7Ma之间;火山岩年龄样品中出现大量的捕获锆石,其年龄介于354.7971.2Ma,这与盆地周缘的岛弧火成岩或代表大洋岩石圈的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非常一致,推测形成巴塔玛依内山组火成岩的岩浆所穿越的盆地基底可能主要由古生代岛弧体系和残余的大洋岩石圈构成,同时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以样品描述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运用面孔率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分析、电子探针分析(EPMA)、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储集空间发育特征,选取充填和蚀变两种晚期成岩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确定了充填和蚀变成因,并对其储层意义进行了分析。(1)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及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早期成岩作用和晚期成岩作用两类,早期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斑晶炸裂作用、准同生期热液沉淀结晶作用、熔结作用、隐爆作用、早期压实胶结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脱玻化作用、充填作用、蚀变作用、压实胶结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等。在这些成岩作用中,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斑晶炸裂作用、隐爆作用、脱玻化作用、蚀变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等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类,其中,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杏仁体内孔、石泡空腔孔、杏仁体收缩孔、粒间孔、收缩缝(网状收缩缝、层面节理缝、柱状节理缝和球状节理缝)、解理缝和斑晶炸裂缝;次生储集空间包括:脱玻化孔、溶蚀孔(包括斑晶内溶蚀孔、基质内溶蚀孔、杏仁体内溶蚀孔)、溶蚀缝、构造缝、充填残余构造裂缝、充填溶蚀构造裂缝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残留的有效储集空间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具体来看,残存的孔隙类储集空间以斑晶溶蚀孔和基质内溶蚀孔最为常见,原生气孔已经消失不见,被绿泥石、方解石和玉髓等次生矿物部分或全部充填;裂缝类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充填残余构造裂缝、溶蚀缝和解理缝为主,同样以次生裂缝为主。(2)火山岩气孔充填类型、成因及储层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气孔充填矿物有石英、方解石、沸石、绿鳞石、绿泥石、皂石等。可分为单成分杏仁体和复成分杏仁体两种,以复成分杏仁体为主。单成分杏仁体有石英和绿鳞石两种,复成分杏仁体分为以下10种:石英→沸石;方解石→石英;石英→皂石→石英;皂石→石英→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石英;石英→绿鳞石→皂石;绿鳞石→绿泥石→石英;皂石→沸石;绿鳞石→绿泥石→皂石;绿鳞石→皂石。气孔内充填的绿泥石形成温度介于84.7-123.6℃之间,为低温充填。结合对火山岩杏仁体形成时间、组成矿物、元素构成、杏仁体边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杏仁体为后生低温流体成因,成因模式如下:1)气孔和微裂缝形成,为杏仁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和物质运移通道;2)宿主岩石在后期低温流体的作用下发生溶蚀、蚀变,为杏仁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富含离子的低温流体在气孔内沉淀结晶形成杏仁体。充填作用使火山岩储层质量变差,70.2%的原生气孔被全部充填,29.2%的原生气孔被部分充填。综合来看,94.5%的原生气孔储集空间丧失。气孔被充填后残存的杏仁体内孔、杏仁体收缩孔仍具储集能力,此外溶蚀作用和蚀变作用产生的溶蚀孔也对气孔体积的减少起到补偿作用。(3)火山岩蚀变类型、成因及储层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类型有皂石化、伊丁石化、绿鳞石化、黑云母化、磁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黏土化、碳酸盐化、脱玻化和硅化等11种;运用MFW蚀变图解来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蚀变程度是行之有效的。根据MFW图解和W值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特征:整体属于新鲜至部分蚀变,少部分全部蚀变或蚀变程度较高;盆内火山岩蚀变程度较盆缘火山岩略高;酸性岩的蚀变程度高于中、基性岩。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可分为两种模式:沿裂缝蚀变和沿结晶环带蚀变,两种蚀变的发生均与裂缝和热液等流体密切相关。其成因模式可总结如下:1)火山岩内部形成了裂缝,为热液等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2)富含各种离子的热液流体在裂缝处与矿物作用,在溶蚀易蚀变矿物的同时,沿裂缝沉淀出方解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3)随蚀变作用的进行,蚀变作用向矿物核部发展,直至矿物全部蚀变为次生矿物。蚀变作用可以使致密的火山物质变得疏松多孔。随基性到酸性火山岩蚀变程度的增加,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物性变好。脱玻化作用可使储层孔隙度增加15%,渗透率呈指数增加;绿泥石化作用可以使火山岩储层的面孔率增加9.19%-15.98%。

徐宏节[7](2010)在《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储层识别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火山岩储层的研究已经成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目前火山岩储层已经成为火山岩发育地区油气勘探中最重要的新领域。所以开展火山岩储层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为例,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火山岩储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岩芯观察、分析化验与测试、室内编图和综合研究,并根据近几年获得的新资料,在分析研究区的构造与沉积特征之后,重点采用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的方法开展火山岩储层识别及评价研究。经过一系列努力攻关,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及进展:(1)松辽盆地发育于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关闭形成的褶皱造山带之上,其基底发育的NNE、NNW和EW向三组深断裂,其成因和郯庐断裂系北段燕山期的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有关。早燕山期NNE向基底断裂的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对盆地基底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其派生的NNE、NNW向的共轭剪破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近SN向追踪张裂体系对断陷盆地构造几何学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断陷期主要NNE、NNW和SN向断裂都是沿这些早期破裂面在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拆离作用下形成的。长岭和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整体均可分为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构造反转阶段。长岭断陷断陷期主要发育NNE、NNW和EW三个方向同沉积正断层,它们在断陷期具有强烈的伸展活动。其中NW向断裂伸展活动在火石岭期比较显着,可能是NNE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的结果;至沙河子期和营城期转为EW向至NWW-SEE向伸展拆离,地壳伸展率超过20%,伸展量平均15km。深大断裂控制区域火山岩分布,复合断裂控制火山口分布,区域节理控制火山岩储层分布。(2)长岭、十屋凹陷断陷层内部可划分为火石岭组(K1h)、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c)、登娄库组(K1d)。其中前3个层系是3次断陷幕的沉积响应,后者为断坳过渡时期的沉积产物。断陷层系中发育了与裂陷背景相关的沉积体系类型,如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间为湖泊沉积体系;早期发育冲积扇,晚期发育辫状河冲积平原等,它们在空间上有机配置,反映了裂谷盆地的正断层边缘和缓坡边缘分别对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作用,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3)长岭断陷火山岩的主要类别为流纹岩、凝灰岩、安山岩、玄武岩、火山岩角砾岩、侵入岩。长岭断陷火山岩具有两种喷发方式——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并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火山岩相主要发育溢流相和爆发相,溢流相和爆发相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出现。酸性岩类的流纹岩储层储集物性最好,流纹质凝灰岩次之,安山岩等中基性岩类较差。储集空间以溶孔、原生气孔、构造缝为主,其孔缝组合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火山岩储层孔隙度分布在4%~10%之间,绝大多数渗透率介于0.06~0.26μm2,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火山岩的储集物性受岩性-岩相、喷发旋回、成岩作用、构造运动等控制。溢流相的上部、下部、爆发相的热碎屑流亚相以及火山岩通道相是较好的储集相带。(4)从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地震属性等三个不同角度对长岭断陷腰英台工区营城组的火山岩储层进行了预测,识别出18个较确切的勘探目标。基本形成了一套松南断陷层火山岩储层识别及评价技术系列。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联合解释,宏观确定火山岩分布范围;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资料,进行火山岩体识别、单井岩相分析和岩性岩解释,研究火山岩体及其岩性、岩相特征,精细刻画勘探目标;运用属性分析、波形分类、地震反演和烃类检测等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火山岩储层预测,寻找有效火山岩储层;针对松南深层火山岩岩性复杂、双重介质,通过综合研究和实际验证,选择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核磁共振(CMR-PLUS)、元素俘获测井(ECS)、偶极子声波(DSI)、阵列侧向(HRLA)等先进的测井技术来进行火山岩岩性划分、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评价。

衣健[8](2010)在《松南气田火山机构精细解剖及火山机构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松南气田火山岩岩性、岩相研究出发,将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分成5大类12小类,以酸性岩为主。岩相分为四相九亚相,通过钻井岩心、岩屑、测井、地震等方法可以在井上和剖面上识别该区的岩性和岩相。本次研究采用旋回-亚旋回-期次三级划分方案,通过不同级别地质界面的识别结合岩性、岩相分析将松南气田火山岩分为四个旋回、六个亚旋回和24个期次,以旋回界面作为划分火山机构的时间阁架,以亚旋回界面作为相邻准同期火山机构分界面,共将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划分为7个火山机构(VE-1VE-7)。根据其成分和火山锥体数目可分为单锥复合火山机构(VE-2、VE-3)、单锥熔岩火山机构(VE-6)、多锥复合火山机构(VE-1)、多锥熔岩火山机构(VE-4)、无锥碎屑岩火山机构五类(VE-5、VE-7)等五类。其规模以VE-4、VE-7最大,VE-5、VE-6较小。在火山机构内幕研究中,以期次作为地震上控制岩性、岩相、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最小单元,在期次的限定下,结合钻井对岩性、岩相、储层在剖面上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松南气田火山机构中不同岩性、岩相均呈层状展布,成储有利相带喷溢相上部亚相在VE-4火山机构中厚度最大,延伸最远;热碎屑流亚相在VE-7火山机构中延伸较远,全区分布稳定。储层物性以VE-4火山机构最好,VE-7、VE-6火山机构次之、VE-5最差。在火山机构内部,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储层物性最好,远源相带最差。根据初步建立的松南气田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储层分为四类,一、二两类为有利储层,一类储层主要分布于VE-4中,二类储层主要分布于VE-4、VE-7两个火山机构中。

吴颜雄[9](2011)在《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文中认为本文以松辽盆地深层(营城组及火石岭组)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露头剖面和盆地内密井网区岩心岩屑、测井、地震资料,用火山岩地质、油气储层、地球物理和多元统计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火山机构和储集空间精细研究,进而在“组/段—旋回—期次—储渗单元”的火山地层格架下,对火山岩的储层结构及其储渗单元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露头剖面丰富的资料建立了火山机构-岩相模式,表征了火山机构和岩相的规模及内部叠置,对盆内火山岩地震相的解译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167块代表性样品的面孔率测量,得出并讨论了不同种岩性、亚相的储集空间构成及其差异。综合分析储集空间类型与孔隙结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储集性能较好的岩性。储渗单元研究的关键问题是隔挡层的识别和类型划分,火山岩储渗单元的隔挡层有两种。露头或取芯段储渗单元类型可以用孔缝单元进行表征,全井段储渗单元可借助物性及测井参数通过数学手段识别。每个储渗单元具有不同的储渗配置关系。储渗单元分布受岩性岩相及其构造控制。从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岩作用方面探讨了储层的控制因素,通过成岩-孔缝演化研究,理清了火山岩中原生孔缝和次生孔缝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

孙耀庭[10](2017)在《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潍北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昌潍坳陷东北部,面积约880km2,是郯庐断裂带内部一个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孔三段发育了巨厚的火山岩,对其成因机制、储层发育规律及油气成藏特征缺乏深入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储层类型的油气勘探进程。针对上述问题,综合运用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对火山岩储集体的形成机制、成岩演化、储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形成于古新世中晚期,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全线碰撞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郯庐断裂带营潍段发生强烈左旋走滑拉分,走滑断裂的强烈活动与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大面积喷发。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可以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7个期次,火山溢流相熔岩层垂向可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亚相,储集空间主要由原生气孔和风化淋滤缝和构造裂缝构成。遭受强烈风化作用的溢流旋回上部亚相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型为主,是最优质的储层类型;北部洼陷带属于水下喷发环境,储层物性较差,南部斜坡带和灶户断鼻带属于陆上喷发环境,物性较好。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经历了同生成岩、表生成岩、埋藏成岩和构造回返及再沉降4个成岩演化阶段,表生成岩阶段的风化淋滤和晚埋藏成岩阶段的断裂作用及溶蚀作用对火山岩储层影响最为显着,结合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确定灶户断鼻带和南部斜坡带东段是最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油源对比表明;孔二中下亚段部分优质暗色泥岩为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北部火山岩提供了部分油气;孔二中上亚段油页岩和灰质泥岩为南部斜坡带和灶户断鼻带南部孔三段火山岩的主力烃源岩,断距较大的反向断块与2套主力烃源岩直接对接,形成良好的圈源配置;断层和风化壳形成的输导网络提供了有利的油气运移条件;孔二中下亚段暗色泥岩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发育北部洼陷带近源相控成藏模式、灶户断鼻带断鼻带断-相双控成藏模式和南部斜坡带断控成藏模式,指出灶户断鼻带和南部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

二、气孔的发育及其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孔的发育及其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海域潜山结构解析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3.2 潜山研究现状
        1.3.3 渤海海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6.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潜山地层特征
    2.1 区域地层特征
        2.1.1 太古界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构造层的划分
    2.4 地层特征
        2.4.1 岩石地层研究
        2.4.2 年代地层研究
        2.4.3 生物地层研究
        2.4.4 地震相研究
        2.4.5 电性特征研究
        2.4.6 单井地层划分
        2.4.7 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潜山构造特征及其类型
    3.1 褶皱构造
        3.1.1 近EW向褶皱
        3.1.2 NNE-NE向褶皱
    3.2 断裂构造
        3.2.1 断层基本特征
        3.2.2 构造样式
    3.3 岩浆活动
    3.4 潜山类型
第4章 渤海海域潜山动力学机制
    4.1 平衡剖面原理
        4.1.1 假设条件及几何模型
        4.1.2 平衡剖面恢复步骤
        4.1.3 伸展率概念
    4.2 平衡剖面分析
    4.3 潜山发育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4.3.1 深大断裂和陆内周边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4.3.2 深部动力学机制
    4.4 潜山发育的动力学机制
        4.4.1 晚元古代-晚古生代海盆建造阶段
        4.4.2 中生代三叠纪印支运动发育阶段
        4.4.3 中生代早、中侏罗世内陆盆地发育阶段
        4.4.4 中生代晚侏罗-白垩世走滑裂陷盆地发育阶段
        4.4.5 前古近纪构造对新生代盆地的控制和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内蒙古正镶白旗二叠系地层特征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及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特征
    2.4 构造特征
第三章 二叠系地层层序及其特征
    3.1 二叠系地层单位分布组成及特征
        3.1.1 二叠系的地层系统
        3.1.2 华北板块二叠系地层序列及特征
        3.1.3 华南板块二叠系地层序列及特征
        3.1.4 测区内二叠系地层序列及特征
    3.2 测区内二叠系地层剖面测制
        3.2.1 安叶村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中统额里图组实测剖面(P8)
        3.2.2 南沟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火山机构实测剖面(P9)
        3.2.3 张盖湾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实测剖面(P12)
        3.2.4 太平嘎营子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实测剖面(P13)
        3.2.5 那马尔扎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实测剖面(P14)
        3.2.6 东阿贵格图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实测剖面(P15)
        3.2.7 都比大队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实测剖面(P6)
    3.3 二叠系地层岩石类型特征及特征
        3.3.1 二叠系地层中岩浆岩岩石特征
        3.3.2 二叠系地层中沉积岩岩石特征
        3.3.3 二叠系地层中变质岩岩石特征
        3.3.4 二叠系地层层序划分
第四章 区域地层对比
    4.1 姜营子等幅区域地质背景
    4.2 区域地层对比
        4.2.1 二叠系下统额里图组
        4.2.2 二叠系中统于家北沟组
        4.2.3 柱状图对比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5.1 本区地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
    5.2 区域矿产
    5.3 二叠系地层研究对大兴安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产的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冷却单元及地层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火山岩冷却单元及其类型
2 盆地中的火山岩冷却单元
    2.1 连井剖面
    2.2 地层结构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火山地层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王府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2.1.3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2.2 王府断陷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深层油气地质概况
第3章 火山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3.1 火山地层单元及地层层序
        3.1.1 冷却单元概念及含义
        3.1.2 冷却单元概念运用的意义
        3.1.3 冷却单元基本类型
        3.1.4 火山地层层序级次与特征
    3.2 火山地层层序识别方法
        3.2.1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质识别
        3.2.2 火山地层层序的测井识别
        3.2.3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震识别
    3.3 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3.3.1 火山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流程
        3.3.2 单井地层划分
        3.3.3 井震联合地层划分与对比
    3.4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地层剖析
    小结
第4章 火山岩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特征
    4.1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4.1.1 火山岩分类与命名
        4.1.2 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特征
    4.2 火山岩岩相特征
        4.2.1 火山岩相基本类型
        4.2.2 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
        4.2.3 火山岩相基本模式
        4.2.4 岩性与岩相综合模式
    4.3 火山岩相的地震相解释
        4.3.1 地震参数的地质解释
        4.3.2 火山岩相—地震相解释
        4.3.3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
    4.4 基于冷却单元组的火山机构刻画
        4.4.1 火山机构定义与内涵
        4.4.2 火山机构识别与划分
        4.4.3 火山机构与冷却单元组、火山旋回的内在联系
        4.4.4 火山机构平面分布
    小结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机理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5.1.1 原生储集空间
        5.1.2 次生储集空间
    5.2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对比分析
        5.2.1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5.2.2 单元组物性对比分析
        5.2.3 岩石物性对比分析
    5.3 火山岩储层类型
        5.3.1 火山岩储层现有分类及特征
        5.3.2 王府断陷火山岩储层分类
    5.4 基于火山地层框架的储层发育机理
        5.4.1 冷却单元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2 冷却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3 埋藏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小结
第6章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
    6.1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思路与方法
    6.2 裂缝分布与预测
        6.2.1 基于成像测井的裂缝发育规律
        6.2.2 基于地震属性的裂缝预测
    6.3 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
        6.3.1 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预测
        6.3.2 火山岩储层波阻抗反演预测
    6.4 储层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4.1 孔、渗、饱数据准备与获取
        6.4.2 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5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结果
    小结
第7章 天然气成藏特征
    7.1 气藏基本特征
        7.1.1 地层
        7.1.2 构造
        7.1.3 岩性-岩相
        7.1.4 储层
        7.1.5 含气性
    7.2 天然气富集规律
    7.3 天然气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分析
        7.3.1 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模式
        7.3.2 断块成藏模式
        7.3.3 岩性-断块成藏模式
        7.3.4 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模式
    7.4 天然气富集区预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1 研究现状
        2 立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赤水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
    第一节 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
        1 水源涵养林类型
        2 主要水源涵养林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演替阶段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1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结构特征
        2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
        3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
    第一节 水分生理特征
        1 水分生理特征
        2 植物叶片水分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节 林窗光环境与水源涵养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更新
        1 林窗大小特征
        2 林窗光照强度分布
        3 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类型
        4 林窗土壤养分特征
        5 林窗环境综合指数
        6 森林更新规律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
        1 植物叶片 δ~(13)C值特征
        2 叶片功能性状对其 δ~(13)C值的影响
        3 地貌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4 土壤类型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5 叶片 δ~(13)C值与持水性能的关系
        6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特征
        1 判断矩阵的构造
        2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3 树种适应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
    第一节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功能
        1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能力
        2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与失水过程
    第二节 树种枯落物持水功能
        1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基本特征
        2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动态特征
    第三节 树冠层持水功能
        1 叶片持水功能
        2 枝条持水功能
        3 树冠层持水功能
    第四节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功能群
        1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
        2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群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能力与调整对策
    第一节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1 不同森林类型基本特征
        2 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第二节 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
        1 林地土壤层持水能力
        2 林分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3 林冠层截留能力
    第三节 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对策
        1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结构类型调整目标
        2 树种适应性及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 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关键技术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讨论
    3 展望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6)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1.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研究现状
        1.2.1.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龄研究现状
        1.2.1.3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1.4 火山岩储层晚期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概况
    2.2 盆地基底、演化及地层特征
        2.2.1 盆地基底
        2.2.2 盆地演化
        2.2.3 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分类方案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分类方案
    3.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2.1 火山熔岩
        3.2.2 火山碎屑熔岩
        3.2.3 火山碎屑岩
        3.2.4 沉火山碎屑岩
        3.2.5 浅成岩
    3.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发育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龄及地质意义
    4.1 样品分析测试
        4.1.1 样品采集
        4.1.1.1 火山岩年龄样品
        4.1.1.2 牙形刺样品
        4.1.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4.1.2.1 年代学方法
        4.1.2.2 牙形刺样品处理方法
    4.2 测试结果
        4.2.1 锆石和年代学特征
        4.2.1.1 锆石特征
        4.2.1.2 年代学特征
        4.2.2 牙形刺样品处理结果
    4.3 地质意义
        4.3.1 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时代归属
        4.3.2 准噶尔地区岩浆活动时限
        4.3.3 卡拉麦里洋盆闭合时间
        4.3.4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
    4.4 小结
第5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5.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成岩演化过程
    5.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2.1 早期成岩作用类型
        5.2.2 晚期成岩作用类型
    5.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3.1 原生储集空间
        5.3.2 次生储集空间
    5.4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充填作用研究
    6.1 取样位置及研究方法
        6.1.1 取样位置
        6.1.2 研究方法
    6.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气孔充填类型
        6.2.1 单成分杏仁体
        6.2.2 复成分杏仁体
    6.3 讨论
        6.3.1 火山岩杏仁体成因探讨
        6.3.1.1 杏仁体的形成温度
        6.3.1.2 杏仁体的形成时间
        6.3.1.3 杏仁体的成因模式
        6.3.2 气孔充填的储层意义
    6.4 小结
第7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蚀变作用研究
    7.1 取样位置和研究方法
        7.1.1 取样位置
        7.1.2 研究方法
    7.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作用类型
    7.3 讨论
        7.3.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蚀变程度
        7.3.1.1 蚀变参数的选取
        7.3.1.2 蚀变程度的确定
        7.3.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模式和成因
        7.3.2.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模式
        7.3.2.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的成因探讨
        7.3.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的储层意义
        7.3.3.1 脱玻化作用的储层意义
        7.3.3.2 绿泥石化作用的储层意义
        7.3.3.3 火山岩蚀变程度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7)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储层识别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研究概况
    1.2 国内外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松辽盆地火山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1.4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松南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盆地构造分区
        2.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分区及其构造特征
    2.3 长岭断陷区域地质条件
        2.3.1 长岭断陷层构造特征
        2.3.2 长岭断陷构造演化史
        2.3.3 断陷期地层及沉积特征
        2.3.4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基本特征
第3章 火山机构与火山岩喷发期次
    3.1 火山机构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3.1.1 火山机构定义
        3.1.2 典型现代火山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1.3 盆地古火山机构研究进展
        3.1.4 火山机构分类
    3.2 长岭断陷火山机构特征
        3.2.1 松辽盆地剖面残留古火山机构
        3.2.2 火山机构特征
        3.2.3 长岭断陷火山机构物理模型
    3.3 火山岩期次
        3.3.1 盆地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地质内涵
        3.3.2 盆地火山岩喷发旋回期次划分与识别方法
    3.4 火山岩发育背景及喷发模式的探讨
        3.4.1 松辽盆地火山岩发育背景
        3.4.2 松辽盆地火山岩喷发模式
        3.4.3 长岭断陷火山岩喷发模式
    3.5 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研究
        3.5.1 松辽盆地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研究
        3.5.2 长岭断陷火山岩喷发期次的研究
第4章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岩相特征
    4.1 长岭断陷火山岩岩石类型
        4.1.1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4.1.3 火山岩岩性的测井识别
    4.2 长岭断陷火山岩相的识别与相模式建立
        4.2.1 长岭断陷火山岩相的基本类型
        4.2.2 长岭断陷火山岩相的识别
        4.2.3 火山岩单井相分析
    4.3 长岭断陷火山岩地震相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4.3.1 火山岩地震相研究方法
        4.3.2 火山岩地震相划分
        4.3.3 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
    4.4 长岭断陷火山岩相模式的建立
第5章 长岭断陷火山岩分布预测
    5.1 地震反射特征识别长岭断陷火山岩
        5.1.1 层面特征
        5.1.2 内部反射特征
    5.2 地球物理反演识别火山岩分布
        5.2.1 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
        5.2.2 STRATA 反演的基本流程
        5.2.3 地质统计学反演
    5.3 应用地震属性预测火山岩分布
        5.3.1 地震属性的提取与优选
        5.3.2 长岭断陷火山岩平面分布
第6章 火山岩储层的裂缝预测
    6.1 裂缝的岩芯观察
    6.2 测井资料定性识别裂缝
    6.3 地震属性预测火山岩裂缝空间分布
第7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
    7.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7.1.1 火山岩的孔缝类型
        7.1.2 火山岩储层的孔缝组合类型
    7.2 火山岩储层的物性特征
        7.2.1 岩样分析的物性特征
        7.2.2 毛管压力曲线所表征的储集特征
    7.3 火山岩储层参数的定量计算
        7.3.1 火山岩储层孔隙度计算
        7.3.2 火山岩储层渗透率计算
    7.4 火山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
        7.4.1 岩性—岩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7.4.2 喷发旋回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7.4.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7.4.4 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8章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与评价
    8.1 基于火山机构的储层预测
    8.2 基于火山岩相的储层预测
    8.3 基于地震属性的火山岩储层预测
    8.4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目标综合预测
    8.5 火山岩储层物性分类
    8.6 火山岩储层单井综合评价
    8.7 长岭断陷东部有利火山岩储层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松南气田火山机构精细解剖及火山机构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2.1 腰英台地区勘探现状
        0.2.2 目前取得的成果
        0.2.3 存在的问题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研究思路
    0.5 完成的工作量
    0.6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1章 松南气田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腰英台深层构造所处的长岭断陷区域地质概况
        1.2.1 长岭断陷断裂发育特征
        1.2.2 长岭断陷构造分区
        1.2.3 长岭断陷构造发育史
        1.2.4 长岭断陷断陷期地层发育特征
第2章 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岩性、岩相及分布特征
    2.1 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体系
        2.1.1 火山岩岩性分类体系
        2.1.2 火山岩岩相分类体系
    2.2 松南气田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岩性特征
        2.2.1 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成份特征
        2.2.2 松南气田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2.2.3 松南气田不同井区火山岩岩性分布比例特征
    2.3 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岩相特征
        2.3.1 松南气田火山岩岩相特征
        2.3.2 松南气田单井火山岩岩相划分
        2.3.3 松南气田不同井区火山岩岩相分布比例
第3章 松南气田火山岩旋回、期次及火山机构划分
    3.1 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旋回期次地质内涵及划分方法
        3.1.1 火山喷发旋回、期次的含义和研究进展
        3.1.2 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期次旋回划分的地质内涵
        3.1.3 研究区旋回-亚旋回-期次的划分方法
    3.2 松南气田火山岩期次-旋回划分
        3.2.1 松南气田钻井火山岩期次旋回特征
        3.2.2 松南气田火山岩旋回-亚旋回-期次连井对比及井震联合对比
    3.3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划分
        3.3.1 火山机构的定义
        3.3.2 火山机构的分类
        3.3.3 研究区火山机构划分
第4章 火山机构内幕及储层特征
    4.1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岩性、岩相特征
        4.1.1 盆缘火山机构岩性岩相量化表征
        4.1.2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内部岩性、岩相半定量表征
        4.1.3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内部相带特征
    4.2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储层特征
        4.2.1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储集空间类型
        4.2.2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储层物性特征
        4.2.3 松南气田火山机构不同类型储层分布特征
        4.2.4 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 火山岩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山岩储层识别方法
        1.2.2 火山岩相模式
        1.2.3 火山岩储集空间研究
        1.2.4 储渗单元/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火山岩分布特征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1.1 松辽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2.1.2 松辽盆地结构
        2.1.3 松辽盆地基底特征
    2.2 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建造特征
        2.2.1 火山岩空间分布特征
        2.2.2 火山岩时代分布特征
        2.2.3 火山岩成因背景讨论
    2.3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火山岩分布特征
        2.3.1 断陷内晚中生代火山岩区域分布特征
        2.3.2 露头区火山岩分布简介
        2.3.3 火山岩分布与断裂的关系
第3章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
    3.1 地质识别: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3.1.1 火山岩岩石化学分类
        3.1.2 岩心/岩屑观察和薄片鉴定法
    3.2 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岩性、结构和孔缝
        3.2.1 不同岩性的常规测井响应
        3.2.2 ECS测井识别
        3.2.3 成像测井(FMI)
        3.2.4 测井识别火山岩流程
    3.3 地震响应特征:识别火山机构相带
        3.3.1 松辽盆地断陷地层序列及其地震反射层
        3.3.2 火山岩系地震相-地质属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空间展布及其刻画
    4.1 火山岩纵向序列特征:火山岩喷发旋回、期次及内部叠置关系
        4.1.1 火山岩喷发旋回期次特征
        4.1.2 火山岩相的叠置关系
    4.2 火山机构空间展布特征
        4.2.1 平面分布
        4.2.2 纵向分布
    4.3 火山岩相空间展布特征
        4.3.1 露头区火山岩相展布特征
        4.3.2 火山岩相空间分布模式
        4.3.3 密井网区火山岩相展布特征
    4.4 火山机构及岩相规模
        4.4.1 火山机构规模
        4.4.2 火山岩相规模
第5章 火山岩储集空间构成及储集性能分析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构成特征
        5.1.1 不同岩性储集空间构成
        5.1.2 不同岩相储集空间构成
        5.1.3 火山岩储集空间变化趋势
    5.2 火山岩的储集空间分布模式
    5.3 储集空间与孔隙结构的对应关系
        5.3.1 粗孔喉型
        5.3.2 中-粗孔喉型
        5.3.3 偏粗孔喉型
        5.3.4 细孔喉型
        5.3.5 极细孔喉型
    5.4 火山岩储集空间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5.4.1 火山岩孔隙度分布特征
        5.4.2 火山岩渗透率分布特征
    5.5 火山岩储集性能分析
第6章 火山岩储渗单元研究
    6.1 火山岩储渗单元概念
        6.1.1 储渗单元地质内涵
        6.1.2 储渗单元储渗配置模式
    6.2 火山岩储渗单元隔挡层特征
        6.2.1 隔挡层地质特征
        6.2.2 隔挡层评价标准
        6.2.3 隔挡层测井识别
    6.3 储渗单元划分方法
        6.3.1 露头区研究思路
        6.3.2 密井网研究思路
        6.3.3 多元统计方法在储渗单元划分中的应用
    6.4 露头区储渗单元划分结果
        6.4.1 营一D1钻孔储渗单元识别
        6.4.2 露头剖面储渗单元划分
    6.5 密井网储渗单元划分结果
        6.5.1 取芯段储渗单元划分
        6.5.2 全井段储渗单元划分
        6.5.3 储渗单元分布特征
    6.6 火山岩储渗单元与油气显示关系
    6.7 火山岩储渗单元控制因素
        6.7.1 岩性岩相控制
        6.7.2 构造作用控制
        6.7.3 成岩作用的控制
第7章 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及其成岩演化
    7.1 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7.1.1 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对储层的控制
        7.1.2 晚期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7.3 主要成岩作用的测井响应特征
        7.3.1 挥发份的散逸作用:原生气孔发育带
        7.3.2 构造作用:构造缝发育带
        7.3.3 风化淋滤作用:风化壳
        7.3.4 溶蚀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
        7.3.5 蚀变作用:溶蚀蚀变带
    7.4 火山岩储集空间演化序列:成岩作用阶段和成岩演化
        7.4.1 同生成岩阶段
        7.4.2 表生风化淋滤阶段
        7.4.3 早埋藏阶段(营城组末期——生烃前)
        7.4.4 中埋藏阶段(生烃期)
        7.4.5 晚埋藏阶段(天然气运移注入期)
        7.4.6 溶蚀作用成岩阶段的归属
        7.4.7 碳酸盐充填/交代成岩阶段的归属
        7.4.8 成岩作用演化
    7.5 火山岩储集空间展布特征
        7.5.1 储集空间纵向分布
        7.5.2 储集空间横向展布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火山岩成因与分布特征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火山岩年代学分析
    2.4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2.5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2.6 火山岩分布特征
    小结
第三章 火山溢流相旋回与期次划分
    3.1 火山岩相特征
    3.2 火山溢流相旋回与期次特征
    3.3 火山溢流相期次划分方法
    3.4 火山溢流相旋回与期次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孔三段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及预测
    4.1 火山岩储层特征
    4.2 火山岩储层成岩演化
    4.3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4.4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及预测
    小结
第五章 孔三段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5.1 油气藏类型及空间分布
    5.2 油气源条件
    5.3 油气运移条件
    5.4 储盖组合配置
    5.5 油气成藏史分析
    5.6 火山岩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5.7 有利勘探方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气孔的发育及其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海域潜山结构解析及成因机制研究[D]. 刘礼洁.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2)
  • [2]内蒙古正镶白旗二叠系地层特征及对比[D]. 梅杨.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5)
  • [3]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冷却单元及地层结构分析[J]. 程日辉,任延广,沈艳杰,许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5)
  • [4]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D]. 蒋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5]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D]. 喻阳华. 贵州大学, 2015(03)
  • [6]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 杨凯凯. 吉林大学, 2019(11)
  • [7]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火山岩储层识别及评价研究[D]. 徐宏节.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1)
  • [8]松南气田火山机构精细解剖及火山机构对储层的控制作用[D]. 衣健. 吉林大学, 2010(09)
  • [9]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D]. 吴颜雄. 吉林大学, 2011(10)
  • [10]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D]. 孙耀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  

气孔的发育和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