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社区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社区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崔尚梦[1](2021)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高质量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社区规模也逐步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同时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这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旨在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引入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体系。本文以R市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分析,从中分析出现阶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对策建议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本文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R市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对其居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的实际数据及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参与情况及效果,从党委、政府、社会、居民等团体和组织的协同参与度、居民的满意度及对于文化建设的贡献率等方面找到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要从制度建设、多元主体格局和机制打造、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找到破解思路,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张晓琳[2](2021)在《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文中认为单位大院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结合工作单位建设的集住宅、绿地、服务场所于一体的小型社会单元,兼具物质与人文价值,其承载的场所记忆更是塑造地方特色的关键。现有研究多为对空间的定性分析,缺乏对认知主体的关注和对场所构成的细致量化。本文试图从场所记忆感知视角切入,将之与单位大院更新进行关联分析,为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的延续提供理论方法,为老旧住区更新与活力营造、工业文化保护及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提供实践支撑。文章围绕场所记忆、单位大院与感知评价三方面论述,构建感知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更新策略。首先,建构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场所记忆、单位大院相关理论实践,阐述建立关联构建的必要性,明确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内容(记忆主体—大院居民、客体—物质与非物质记忆、基质—城市记忆、媒介—信息来源)与建构过程(感知、储存、组织、再现)。其次,进行实地调研:梳理邯郸市单位大院发展历程与特征,聚焦企业、事业、高校三类单位大院,从职住两方面梳理场所记忆要素。第三,构建量质结合的单位大院场所感知评价体系:质化部分旨在明晰记忆主体构成、偏好与认知渠道;量化部分针对记忆客体,运用层次分析法预设影响因子以初步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影响因子并进行权重赋值与体系修正,最后确定测度方法。第四,发放问卷与数据整理:每类各选取1-2个典型单位大院,运用数理统计工具明晰感知概况,对比分析发现各类单位大院的现状问题,总结更新侧重点。最后,在明确更新原则的前提下,生成延续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分别从场所记忆基质、主体、媒介、客体四方面阐述。本文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理论层面上,将场所记忆理论引入单位大院更新,围绕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概念进行评价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方法上,运用量质结合分析方法科学严谨地构建了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评价体系;研究对象上,丰富了研究版图,首次关注到华北工业城市—邯郸市的单位大院。通过系统整理企业、事业、高校三类单位大院的场所记忆内容,提出针对性更新策略:依托城市记忆工程、提炼意象;重构主体公共性、搭建多维交往平台;拓展记忆渠道,鼓励记忆实践;建构空间可达、环境舒适、活力交往的大院环境设施与涵盖记忆主题、记忆单元、记忆线路、记忆之场的多维叙事场所;丰富活动庆典,重现记忆情境,再造场所认同。最终达到延续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发扬城市特色的目的。

孙玲[3](2021)在《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小,因此有必要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场所,通过社区这一生活化的载体,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将上海建设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以期于2050年全面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列。本文旨在研究,在上海社区治理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助力上海迈进全球卓越城市。本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社区治理等理论,调研上海三个典型社区,提出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全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社区治理理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为研究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阐述上海社区形态变迁和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以及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建国以来,上海社区形态经历了里弄制社区、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三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社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内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迅速在国内传播,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社区,这一覆盖全员的社会场域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第三章主要是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通过对虹口区新市南路社区、浦东碧云社区、松江区松南社区的实地走访调研,分析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第四章系统提出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对策建议。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新加坡社区共同价值观培育的经验;第二部分是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在上海社区治理中,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建议对策。

秦阳[4](2020)在《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北京首都功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交往中心作为首都的核心功能之一被凸现出来。北京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离不开国际化社区建设,尤其是新型国际化社区的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实践的思想对指导当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实践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精神交往是物质关系的产物,交往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交往方式的发展制约着人类解放的进程,生产的普遍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就其现代发展而言:国际交往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是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北京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定位经历了为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等阶段的变化。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也涌现了朝阳麦子店、西城椿树社区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先进社区。这些国际化社区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微观实践,也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落脚点。当前,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集体归属感不强、交往规范还没有真正建立、传统文化特色彰显不够、多元文化主体参与度不高、社区共同体意识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语言沟通仍存在一定困难、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径不丰富、主体性文化建设仍有差距、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亟需提高、未建立起共同的精神纽带。有鉴于此,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新的建设目标,形成多元互鉴的文化共识、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信任与融洽的心理认同、守约与合作的行为认同,从而体现出多元文化包容性强、科学技术支撑性高、思想建设比较完善的特点。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识、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交往规范、搭建智能化的科技文化空间。具体而言,应通过社会网络推动社区交往,以公共行为助力社区参与,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环境,搭建社区多元化公共交往平台,将北京精神融入新型国际化社区,构建国际化社区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探索出国际化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

顾莉[5](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方思宇[6](2017)在《城市社区典型群体文化活动空间研究 ——以珠海市狮山社区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不应只注重宏观层面的改革和建设,对微观生活的关注同等重要。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社会最小单元,承载着城市居民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不仅是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文化生活场所,还是促进邻里交往培育社区文化的重要舞台。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关注社区居民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的真实体验。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狮山社区为研究对象,以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主要于社区空间中的三类群体及其文化活动空间相互关系为主线,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对社区典型群体文化活动空间特征、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系统研究。论文重点研究三个部分:首先,梳理不同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的建设特点,分析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对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构成要素与功能。归纳与反思现有我国在社区层面的文化活动空间规划建设机制。其次,对狮山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的三要素:活动群体、活动内容、活动空间进行详细介绍,分析三类典型群体,社区老年人、社区少年儿童以及以渔家女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群的文化生活时空特点,文化活动内容和社会关系网络,探讨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对不同群体在文化服务功能、社区交往与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与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总结案例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存在问题并进行客观分析。最后,提出狮山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提出兼具物质性与社会性的规范弹性引导与多元群体共同参与的空间生产对保持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对具体社区实际调研,研究狮山社区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社区中典型群体的文化活动空间,并对其完善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大部分城市更新中的老旧社区以及新建社区的文化活动空间建设提供参考,以满足居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提升社区文化特色与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实现“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发展愿景。

殷豆豆[7](2017)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寓文化在推动高校公寓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等方面的功效愈加突显。党和政府对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也倍加重视,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的不断增加,到相关政策、意见和通知的发布,不断引导高校公寓形成积极健康、严肃活泼和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现状、主体与类型、原则与内容、环境与载体以及机制与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公寓文化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定义为:大学公寓内由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创造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与精神氛围的总和。该定义揭示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界线所在。为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阐述其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主导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人本性、同质性与独特性、生活化与教育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占领先进文化阵地、营造和谐公寓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从实际角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品牌,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等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及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理念定位存在的偏差,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建设活动过程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网络文化中娱乐化信息的消极影响。第三,从主体建设方面界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根据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体划分为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社会主体。根据各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属性将高校公寓文化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自主管理型。第四,从建设的指导依据和内在结构规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的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的原则。从文化形态上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公寓等物质形态类是基础,价值、观念、道德等精神形态类是核心,活动、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是关键,规则、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态是保障。第五,从建设的外部影响和承载的形式探讨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和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顶层政策环境、中层管理环境和基层民主环境。顶层政策环境提供方向性指导,中层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基层民主环境营造浓郁的参与氛围。根据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呈现,本文将建设载体分为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第六,从建设的方式方面解析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根据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功能的不同,将其机制分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本文提出其建设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一元性引领与多元参与相协同、主导型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王依云[8](2016)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文化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社区文化对于凝聚力量、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针对广大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水平落后,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开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扶贫,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如何借助西方丰富的社区文化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思考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综合分析了西方学者的社区文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深入的分析了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营造农村和谐人文环境、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状况,发现现阶段国内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乏、农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比较单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现阶段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基础之上,论文在最后一章提出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即留住乡愁、保护遗产、塑造新风和改善环境。本文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置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之下。随着当今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议题,使得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介入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文化构建应坚持精神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在农村社区文化的具体构建中,提出应从留住乡愁、保护遗产、塑造新风和改善环境四个路径来进行建设。

李子田[9](2016)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区承担着我国城市社会细胞的重要角色,成为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它标志了城市城镇化进程和文明程度,是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前提,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权利的坚实保障,是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必经之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空间,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建设城市社区文化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根据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观念滞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投入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文化活动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等原因,导致了以下问题:一是社区文化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社区之间的社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等。二是社区居民参与率低。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活动主体不均、社区居民参与率低,辖区单位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等。三是政府职能部门与居委会职权不明晰。主要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与居委会权责不明确,社区文化间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结构不合理等。四是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主要包括邻里熟悉度低、交往甚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为深入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确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原则,明确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第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社区文化资源。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有效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第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提高社区主体参与率。要以人为本、提升社区活动吸引力,积极引导、广邀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共建,推崇社区特色、打造“一区一品”活动;第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规章制度,规范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要健全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素质、整合人力资源;第四,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高居民社区共建意识。要加强分类指导、传递正能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平台、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整体人文素养、注重社区文化教育。

姚自杰[10](2015)在《治理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社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治理单位,城市居民日常参与的文化活动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在社区中进行;另一方面,如何通过社区这个文化阵地加强对人们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建设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时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宣传落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本文运用治理的理论,特别是多中心治理理论,围绕参与城市社区文化的各参与主体,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关于如何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本文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阐述,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做了说明,对国内外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分析和陈述。第二章主要是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做了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本文要选用的治理理论做了重点的解析。第三章结合实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及其角色地位、参与方式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分析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内在原因。以上述分析为基础,第五章提出了若干关于如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二、社区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1.学术价值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选题的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城市社区
        2.城市社区文化
        3.社区文化建设
    (二)理论基础
        2.协同治理理论
二、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考察
    (一)R市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概述
    (二)R市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1.基于文化建设内容的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2.基于文化建设主体的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三、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2.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低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不开阔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渠道单一
        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力量薄弱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R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参与主体的共建意识及认识程度不够
        2.建设体制由政府单一管理到社会共同治理的理念还不深入
        3.建设制度及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协同治理视角下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制度性、规范性
        1.制度建设:各级部门上下“一盘棋”
        2.规划建设:多方参与、长远规划
    (二)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多元主体格局和机制
        1.参与主体: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2.建设形式:从政府管理到多方共同治理
        3.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文化建设
    (三)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重视对现有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培训
        2.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针对社区工作者的访谈提纲)
致谢

(2)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创新点
        1.4.1 研究理论层面
        1.4.2 研究方法层面
        1.4.3 研究对象层面
    1.5 核心问题
        1.5.1 确定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内容
        1.5.2 构建场所记忆感知综合评价体系
        1.5.3 形成延续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综述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对比研究法
        1.6.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1.6.5 交叉研究法
    1.7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框架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研究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场所文脉理论
        2.1.2 集体记忆理论
        2.1.3 单位共同体理论
        2.1.4 其它相关理论
    2.2 场所记忆概念解析
        2.2.1 场所记忆的界定
        2.2.2 场所记忆的特征
        2.2.3 场所记忆的作用
        2.2.4 场所记忆的构成要素
        2.2.5 场所记忆的认知过程
        2.2.6 场所记忆的相关实践
    2.3 单位大院概念解析
        2.3.1 单位与单位大院
        2.3.2 单位大院空间布局
        2.3.3 单位大院职能类型
        2.3.4 单位大院保存现状
    2.4 场所记忆与单位大院更新的关联构建
        2.4.1 单位大院延续场所记忆的必要性
        2.4.2 场所记忆引入单位大院更新的挑战与机遇
    2.5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的构成
        2.5.1 记忆基质——单位大院区域历史环境
        2.5.2 记忆主体——单位大院居民
        2.5.3 记忆媒介——场所认知渠道
        2.5.4 记忆客体——单位大院场所环境要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单位大院概况梳理
    3.1 邯郸城市空间特色与工业文脉
        3.1.1 城市空间特色
        3.1.2 工业文脉
    3.2 邯郸市单位大院发展历程及类型分布
        3.2.1 发展历程
        3.2.2 类型及分布特征
    3.3 单位大院物质记忆要素
        3.3.1 生产工作区物质记忆要素
        3.3.2 生活区物质环境要素
    3.4 单位大院非物质记忆要素
        3.4.1 生产工作区非物质记忆要素
        3.4.2 生活区非物质记忆要素
    3.5 单位大院更新实践历史调查
        3.5.1 邯钢百家村生活区更新实践
        3.5.2 铁路大院更新实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框架构建
    4.2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概况问卷设计
        4.2.1 评价理论方法
        4.2.2 评价内容确定
    4.3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量化评价体系构建
        4.3.1 评价内容具体化
        4.3.2 影响因子预设与评价体系预构建
        4.3.3 影响因子筛选与评价体系修正
        4.3.4 确定测量方式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评价数据分析
    5.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5.1.1 企业单位大院
        5.1.2 事业单位大院
        5.1.3 高校单位大院——河北工程大学家属院
        5.1.4 评价数据来源
    5.2 记忆主体分析
        5.2.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5.2.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5.2.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5.2.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5.2.5 现状问题总结
    5.3 记忆媒介分析
        5.3.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5.3.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5.3.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5.3.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5.3.5 现状问题总结
    5.4 记忆客体感知量化分析
        5.4.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5.4.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5.4.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5.4.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5.4.5 现状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6.1 更新原则
        6.1.1 以人为本
        6.1.2 延续承启
        6.1.3 协调适宜
        6.1.4 灵活多样
        6.1.5 物质与非物质并重
    6.2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现状问题及对策
    6.3 基于记忆基质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6.3.1 依托记忆工程,开展记忆延续行动
        6.3.2 提炼城市意象符号,编制场所记忆语汇
        6.3.3 建设城市范围内的单位大院记忆名片
    6.4 基于记忆主体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6.4.1 鼓励老年群体参与营造
        6.4.2 搭建多维居民交往平台
        6.4.3 设立“政府—居民—社会”组织联结模式
    6.5 基于记忆媒介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6.5.1 拓宽宣传手段与力度
        6.5.2 扩充记忆载体品类
        6.5.3 鼓励自筑、共筑、公助的记忆实践
    6.6 基于记忆客体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6.6.1 空间可达性
        6.6.2 环境舒适性
        6.6.3 空间交往性
        6.6.4 历史记忆感知度
        6.6.5 场所认同感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A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概况问卷
附录 B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因素专家问卷
附录 C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测度问卷
附录 D 邯郸市各类单位大院记忆要素整理
附录 E 邯郸市邯钢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数据整理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市社区
        二、社区治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
第二章 上海社区变迁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里弄制社区特点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里弄制社区的特点及里弄组织的兴起与建立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里弄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第二节 单位制社区的兴起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单位制社区的兴起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单位制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第三节 商品房社区的兴起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推广
        一、商品社区的兴起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商品房社区的宣传和推广
        三、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第三章 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社区实证调研的基本信息
        一、样本的选取与调查过程
        二、设定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测指标
    第二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有成效
        一、社区资源丰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社区培育意识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三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困境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
        二、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有待丰富
        三、社区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待加强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需要加强
    第四节 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成因
        一、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的成因分析
        二、社区宣传方式不丰富的成因分析
        三、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的成因分析
        四、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需要强化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优化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借鉴国外社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经验
        一、新加坡基层社区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二、上海社区与新加坡社区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针对上海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如何标本兼治
        一、提升社区事务的参与度
        二、创新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四、完善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观测指标
    二、访谈提纲
访谈实录 浦东碧云社区

(4)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范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交往实践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二、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
        三、交往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交往实践促进世界历史形成
    第二节 交往实践理论与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
        一、国际交往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是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机遇
    第一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二、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变化
        二、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第三章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归属感不强
        二、交往规范还没有真正建立
        三、传统文化特色彰显不够
        四、多元文化主体参与度不高
        五、社区共同体意识没有形成
    第二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语言沟通仍存在一定困难
        二、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径不丰富
        三、主体性文化建设仍有差距
        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成效不足
        五、未建立起共同的精神纽带
第四章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特点
    第一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文化共识:多元互鉴
        二、价值认同:命运共同体
        三、心理认同:信任与融洽
        四、行为认同:守约与合作
    第二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多元文化包容性强
        二、科学技术支撑性高
        三、思想建设更为完善
第五章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第一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识
        二、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交往规范
        三、搭建智能化的科技文化空间
    第二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社会网络推动社区交往
        二、公共行为助力社区参与
        三、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环境
        四、共识共建共治共享
        五、搭建社区多元化公共交往平台
        六、北京精神融入新型国际化社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6)城市社区典型群体文化活动空间研究 ——以珠海市狮山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社区重要性日益凸显
        1.1.2 文化需求结构转变: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
        1.1.3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阐述
        1.3.1 社区与城市社区
        1.3.2 典型群体
        1.3.3 社区文化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空间
    1.4 文献综述
        1.4.1 城市社区系统结构研究
        1.4.2 社区文化活动研究
        1.4.3 城市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研究
        1.4.4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1.4.5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1.5 理论基础
        1.5.1 简·雅各布斯“城市多样性”理论
        1.5.2 罗杰·巴克“行为场所”理论
        1.5.3 杨·盖尔“空间交往行为”理论
        1.5.4 交往规划和合作规划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演进历程与规划机制
    2.1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演进历程
        2.1.1 阶段一:以“单位制”为主建设阶段
        2.1.2 阶段二:住房商品化下的建设阶段
        2.1.3 阶段三:以城市社区为基层单元的建设阶段
        2.1.4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演进特点
    2.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功能
        2.2.1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构成要素
        2.2.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功能
    2.3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规划机制
        2.3.1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分级
        2.3.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配置
        2.3.3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规划机制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狮山社区典型群体文化活动空间总体特点
    3.1 狮山社区概况
        3.1.1 社区地域基础
        3.1.2 社区典型性
    3.2 狮山社区典型群体
        3.2.1 老年人群特点
        3.2.2 少年儿童人群特点
        3.2.3 渔家女人群特点
        3.2.4 三类群体典型性分析
    3.3 狮山社区文化活动特点
    3.4 狮山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特点
        3.4.1 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建设背景
        3.4.2 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狮山社区典型群体与文化活动空间互动分析
    4.1 典型群体文化生活时空特点
        4.1.1 个体层面典型群体文化生活时空路径
        4.1.2 整体层面典型群体文化生活时空分异
    4.2 典型群体文化活动内容与空间关系
        4.2.1 典型群体活动组织方式
        4.2.2 典型群体活动内容与空间功能的关系
    4.3 典型群体社区交往网络关系
    4.4 社区文化活动空间问题与分析
        4.4.1 特殊边缘群体的文化权利困境
        4.4.2“多元共处”的文化活动空间
        4.4.3“和而不同”的文化活动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优化与持续发展
    5.1 狮山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优化具体策略
        5.1.1 保障渔家女文化文化活动空间
        5.1.2 既有文化活动空间的优化
        5.1.3 小尺度弹性空间营造
        5.1.4 促进群体共融的文化服务
        5.1.5 小结:“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空间
    5.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可持续发展
        5.2.1 社区文化设施规划规范弹性指导
        5.2.2 社区多元角色参与的空间建设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
        (二)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 规范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三) 同质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四) 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 占领高校文化阵地
        (二) 营造和谐公寓氛围
        (三)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二) 建设品牌逐渐涌现
        (三) 建设方法不断创新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
        (二) 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
        (三) 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
        (四) 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建设理念定位的偏差
        (二) 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
        (三) 活动过程的负面因素
        (四)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一) 建设中的学校主体
        (二) 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
        (三) 建设中的社会主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
        (一) 高校主导型
        (二) 企业主导型
        (三) 校企合作型
        (四) 自主管理型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二)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
        (三)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四) 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二) 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三) 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四) 高校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与载体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
        (一) 顶层政策环境
        (二) 中层管理环境
        (三) 基层民主环境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态
        (一) 活动载体
        (二) 管理载体
        (三) 传媒载体
        (四) 网络载体
第六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
        (一) 引导机制
        (二) 动力机制
        (三) 协作机制
        (四) 保障机制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一) 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
        (二) 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
        (三) 一元性引领与多元性参与相协同
        (四) 主导性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
        (五) 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文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缘起
    2.1 本文主要概念解读释义
        2.1.1 社区
        2.1.2 社区文化
        2.1.3 农村社区文化
    2.2 理性思考
        2.2.1 西方学者的社区文化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文化建设理论
    2.3 现实诉求
        2.3.1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2.3.2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内容与意义
    3.1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内容
        3.1.1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物质文化
        3.1.2 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3.1.3 以规章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文化
        3.1.4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行为文化
    3.2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意义
        3.2.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2 建设农村社区和谐人文环境
        3.2.3 解决转型期农村面临的问题
        3.2.4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3.2.5 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4.1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原则
        4.1.1 精神性
        4.1.2 人本性
        4.1.3 多元性
        4.1.4 地域性
        4.1.5 开放性
    4.2 新农村社区文化构建的路径
        4.2.1 留住乡愁
        4.2.2 保护遗产
        4.2.3 塑造新风
        4.2.4 改善环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本文结构和内容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
        2.1.1 社区的概念
        2.1.2 文化的概念
        2.1.3 城市社区文化的概念
    2.2 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
        2.2.1 地域性
        2.2.2 继承性
        2.2.3 共享性
        2.2.4 多元性
    2.3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2.3.1 社区整合功能
        2.3.2 社区沟通功能
        2.3.3 行为规范功能
        2.3.4 发展促进功能
    2.4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4.1 区位理论
        2.4.2 社会体系理论
        2.4.3 治理理论
    2.5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5.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5.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3章 湘潭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卷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3.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3.1.2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试调研
        3.1.3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供给调查
        3.2.1 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构和人员调查
        3.2.2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情况调查
        3.2.3 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调查
        3.2.4 城市社区文化宣传方式和效果调查
        3.2.5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规章制度调查
    3.3 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需求状况调查
        3.3.1 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感知调查
        3.3.2 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活动需求调查
        3.3.3 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求调查
    3.4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查
        3.4.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
        3.4.2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调查
第4章 湘潭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湘潭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社区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
        4.1.2 社区居民参与率低
        4.1.3 政府职能部门与居委会权责不明晰
        4.1.4 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
    4.2 湘潭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体思想观念滞后
        4.2.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
        4.2.3 投入机制不健全
        4.2.4 运行机制不完善
        4.2.5 文化活动及建设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第5章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5.1 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确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长效性
        5.1.1 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5.1.2 科学经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热情
        5.1.3 搭建平台,合作共享周边社区文化资源
    5.2 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度
        5.2.1 以人为本,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认同感
        5.2.2 携手共建,发挥驻区单位影响力
        5.2.3 打造特色,抓住“一区一品”切入点
    5.3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文化规范化建设
        5.3.1 明确建设主体,找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出发点
        5.3.2 完善法规制度,抓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支撑点
        5.3.3 培养人才队伍,把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着力点
    5.4 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社区意识
        5.4.1 加大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2 增进交流,培养城市社区文化归属感
        5.4.3 保障教育,激发城市社区文化生命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湘潭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10)治理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本文的创新点
        2、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 相关概念
        1、社区
        2、社区文化及其主要内容
    (二) 治理理论
        1、治理理论的产生
        2、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3、多中心治理理论
        4、治理理论应用于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可行性
三、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研究——实例考察
    (一) 洪山街道城市社区基本情况
    (二) 洪山街道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参与主体
        1、社区“两委”
        2、社区居民
        3、业主委员会
        4、社区文化社团
        5、物业管理公司
        6、驻区企事业单位
    (三) 洪山街道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1、社区居民与社区“两委”的关系
        2、社区居民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3、社区居民与社区文化社团的关系
        4、社区居民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
        5、社区居民与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四) 洪山街道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社区文化设施硬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培育出了一大批社区文体活动骨干分子和活跃团体
        3、公共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4、洪山街道优秀社区文化活动案例集锦及点评
        5、辖区居民满意度相对较高
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一)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社区“两委”的支持力度不够
        2、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3、业主委员会参与的层次较浅
        4、群众文化团体培育不到位
        5、物业管理公司对商业因素考量过重
        6、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缺乏稳定性
    (二)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1、基层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街道和社区“两委”的力量不足
        3、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不强
        4、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的适应性不够
        5、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且总体不足
        6、绩效考核不全面或流于形式
五、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社区文化协同建设体系
    (一) 加强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 借鉴高校社团模式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团体
    (三) 努力培养居民的公共精神
    (四)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五) 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多中心的资源聚合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社区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R市为例[D]. 崔尚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D]. 张晓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上海社区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研究[D]. 孙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D]. 秦阳.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 [6]城市社区典型群体文化活动空间研究 ——以珠海市狮山社区为例[D]. 方思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7(03)
  • [7]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殷豆豆. 武汉大学, 2017(06)
  • [8]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文化构建研究[D]. 王依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D]. 李子田. 湘潭大学, 2016(02)
  • [10]治理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 姚自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社区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