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其在传染病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西花[1](2021)在《基于小波变换的灰色组合模型对传染病的区间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关曼柯[2](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周铭[3](2021)在《蒙特卡洛模拟在FCFF模型中的应用 ——以医疗信息化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医疗行业也开始逐渐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陆续涌现出了以智慧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医疗信息化企业。从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选择收益法对于这类企业的评估有着比较强的适用性。但是因为医疗信息化企业本身具有“轻资产性”的个性特征,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其收益水平造成影响,而传统收益法并未将这类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导致评估出的结果与真实水平有着比较大的偏差。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将蒙特卡洛模拟为基础,针对传统收益法中的FCFF模型(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使其能够更适用于医疗信息化企业的价值评估,进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水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按照五个步骤来进行:第一,就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对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布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了收益法来进行价值评估;第三,以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个性特征为切入点,列出了评估医疗信息化企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并对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水平进行了研究;第四,借助蒙特卡洛模拟弥补了FCFF模型中存在的缺陷,构建了一个适用性更强的价值评估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第五,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医疗信息化企业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的可能性,为行业内的其它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本文最突出的优势为:医疗信息化企业本身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未来阶段的收益会存在一定的波动,传统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则没有考虑到这种波动,会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偏差,而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弥补这种缺陷,提高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李军[4](2020)在《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产业集群表现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集群创新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环境是产业集群内部组织(企业、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间形成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嵌合的动态网络。集群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孕育与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集群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为核心、大范围整合产品价值创造活动网络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因此,研究和探索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对于合理安排产学研协同方式、加快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集群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概念界定。对集群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和运行过程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二是机理分析。对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构成要素、协同类型进行分析。在提出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的基础上,解析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提炼出由集群领军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的3个关键环节。三是关键环节具体研究。1.伙伴选择,设计基于3因素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联盟协同创新伙伴评价测度中;2.契约达成与利益分配,构建产学研竞合博弈模型、改进分配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3.成果扩散,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仿真研究联盟协同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的扩散机理。四是结论及展望。提出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结论如下:集群环境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战略目标制定和成果市场化,促进联盟形成和创新要素集聚。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够为集群领军企业选出适合共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大学或科研院所。改进的ELMAN较BP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伙伴评价数据时,速度和准确性更佳。为促进合作契约达成,须提高协同创新效益、正向激励、协同次数和对局方参与率。基于改进Shapley值模型的利益分配方法是有效的。连接广泛的核心企业,在联盟创新成果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调节参数与集群环境即网络结构优化程度相关。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扩散存在临界值。集群企业节点异质性越强,越利于扩散。本文创新点如下:一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置于集群环境中展开研究。在提炼集群环境概念基础上,初步构建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集群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二是制定一套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方法。构建基于知识能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特色化地将改进的ELMAN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将其应用于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评价测度中。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创新博弈过程研究,提出一种解决利益分配的方法。提出每一次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由合作前的契约达成、合作后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组成。重点在利益分配博弈阶段,构建基于创新增值、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因素的改进Shapley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共同基金的利益补偿方案。四是设计一种研究产业集群中创新扩散问题的方法。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模型。其次运用改进的SIR病毒传播模型,描述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扩散过程中企业个体的微观变化。最后使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该过程。
翁晓雨[5](2020)在《基于统计和数学模型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研究及分析》文中指出什么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这些问题的研究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使用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收集到的数据而言,根据数据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能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1.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2016年体质测试中引体向上与其他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引体向上成绩建立模型,结合控制变量法以期为大学生提高引体向上成绩提出具体可实施建议.2.从EPS网站的中国卫生数据库中提取甲、乙、丙三类共40种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数月度数据,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键入Eviews,进行清理和分析.使用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收集的数据,评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这两个政策对传染病发病数的影响.3.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可分类以及类间人群的影响及流动规律,建立微分方程系统,通过分析此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以及在平衡点处可能出现的折分支、后向分支等,对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体育锻炼趋势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吴淼[6](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赵冰[7](2019)在《基于EEMD和随机分形算法的SVR在网络舆情预测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关键工具。这使得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舆情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影响范围。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可以有助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中,预测网络舆情趋势是控制网络舆情的关键步骤之一。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的预测可以协助政府或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控和提前做好舆情控制工作的准备。所以,构建准确的网络舆情预测模型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在近几年,机器学习方法在网络舆情预测上的应用得到高度关注,如支持向量回归。但是网络舆情走势复杂,并可能伴有噪声,单纯的机器学习方法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另外,机器学习方法之身有较多参数,并且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提出三个有效的改进策略,来提高支持向量回归的网络舆情预测精度。针对网络舆情具有噪声的特点,本文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原始网络舆情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子序列,并以自适应的方式,获取最优子序列数量,对各个子序列进行支持向量回归建模和重构,用于网络舆情预测。不同种类核函数,以及不同参数使得支持向量回归具有不同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本文融合各个核函数,并采用随机分形算法对参数进行优化,提出新的多核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用于网络舆情预测。另外,本文将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和多核支持向量回归以双循环的方式组合为一个网络舆情预测模型。其中,内循环采用随机分形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外循环对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子序列数量进行调整。为验证本文提出的三种网络舆情预测模型实际的预测效果,本文收集了“一带一路”和“里约奥运会”的百度指数和微指数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拟合建模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种模型在总体预测精度上均优于单纯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其中,组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和多核支持向量回归的模型具有最优的预测效果。
李楠楠[8](2019)在《中药木蝴蝶总黄酮抗肝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流控细胞生物芯片技术的木蝴蝶抗肝肿瘤活性物质发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81874342)的一部分。本课题在实验室前期开展的木蝴蝶有效组分提取纯化及其药效筛选研究基础上,采用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木蝴蝶抗肿瘤有效组分总黄酮类进行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及谱效关系研究,明确其抗肝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验证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的体内、外抗肝肿瘤作用;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相关基因蛋白等多角度阐释木蝴蝶抗肝肿瘤有效组分总黄酮类抗肝肿瘤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木蝴蝶作为抗肝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HPLC法,开展木蝴蝶水、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研究,并对木蝴蝶苷B进行含量测定;基于木蝴蝶水、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软件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开展木蝴蝶总黄酮类成分与抗肝肿瘤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2.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采用Hoechst 33342/PI染色法,以细胞凋亡/坏死率为考察指标,开展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作用的影响研究;以细胞相对迁移率为考察指标,开展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人肝癌细胞HepG2迁移作用的影响研究。3.采用DEN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以脏器指数、肝脏病理切片、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AFP/ALT/AST等酶含量为指标,开展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HPLC-QTOF-MS技术,并使用Agilent 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 12.6软件结合相关数据库,分析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干预后DEN肝癌大鼠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及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方面阐释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抗肝肿瘤的作用机制。5.应用Illumina二代测序仪及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分别进行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DEN肝癌大鼠肝脏组织中转录组基因(mRNA)及非转录组基因(microRNA)表达的影响研究,寻找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干预后差异表达的mRNA和microRNA,并进行GO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从基因组学方面阐释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抗肝肿瘤的作用机制。6.采用PT-PCR和Western Blot法,开展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DEN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相关分子靶点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建立了8个不同产地木蝴蝶水、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木蝴蝶苷B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木蝴蝶水提取物中木蝴蝶苷B的含量分别为13.98、12.94、20.34、16.83、15.78、15.37、18.44、15.78 mg·g-1,不同产地木蝴蝶醇提取物中木蝴蝶苷B的含量分别为17.65、26.45、30.99、27.62、23.46、22.62、30.42、24.03 mg·g-1;经灰色关联度软件分析可知,木蝴蝶总黄酮中5种主要单体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关联度顺序为:木蝴蝶苷B>白杨素-7-O-β-D葡萄糖酸酐>木蝴蝶苷A>黄芩素>白杨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木蝴蝶总黄酮中5种主要单体成分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关联度顺序为:木蝴蝶苷B>黄芩素>木蝴蝶苷A>白杨素>白杨素-7-O-β-D葡萄糖酸酐。2.设计并制作了用于药效筛选研究的微流控芯片,应用该芯片进行的体外药效实验结果表明: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对人肝癌HepG2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8.42%、76.69%。设计并制作了用于细胞迁移研究的微流控芯片,应用该芯片进行的体外迁移实验结果表明:木蝴蝶总黄酮、木蝴蝶苷B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迁移的作用,相对迁移率最高分别为8.06%、8.85%。3.建立了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基于DEN大鼠肝癌模型的体内药效研究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肝组织表面红润光滑、质地柔软,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表面密布瘤状结节,个别瘤体直径超过1 mm,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各组大鼠肝组织与模型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鼠的脾指数,提高大鼠的胸腺指数;木蝴蝶总黄酮和木蝴蝶苷B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鼠血清中AFP、ALT、AST、TNF-α、IL-12的水平,能够增加大鼠血清中IL-2的水平。4.根据HPLC-QTOF-MS结果,借助相关数据库等分析鉴定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干预后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蝴蝶总黄酮干预后大鼠血浆中共有285种代谢物发生变化,其中上调的有41种,下调的有244种,如Arachidonic acid、Prostaglandins、N-arachidonoyl L-serine等,推测木蝴蝶总黄酮对DEN肝癌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色氨酸代谢、胆汁酸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丝氨酸代谢等途径有关;木蝴蝶苷B干预后大鼠血浆中共有201种代谢物发生变化,其中上调的有34种,下调的有167种,如Arachidonic acid、Prostaglandins、PA(16:0/18:1(11Z))、Prostaglandin E2(PGE2)等,推测木蝴蝶苷B对DEN肝癌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胆汁酸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Ca离子信号通路、磷脂酶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途径有关。5.Illumina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显示,木蝴蝶总黄酮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有1491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739个基因上调,752个基因下调;将给药后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相关通路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木蝴蝶总黄酮干预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花生四烯酸代谢、Wnt signaling pathway、Angiogenesis pathway、PI3 kinase pathway、TCA cycle and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等代谢或信号通路相关。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芯片扫描结果显示,木蝴蝶总黄酮干预后有82个microRNA(miRNA)发生变化,其中有23个miRNA上调,59个miRNA下调;木蝴蝶苷B干预后有89个miRNA发生变化,其中有36个miRNA上调,53个miRNA下调。经木蝴蝶总黄酮、木蝴蝶苷B共同调控的miRNA有36个,其中有29个下调,7个上调;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MAPK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α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各给药组能不同程度的降低PI3K、p38 mRNA的表达,能增加Akt、PTEN、Caspase 9、Caspase 3 mRNA的表达;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各给药组能不同程度的降低PI3K、p38、p-p38、TGF-β、p-Akt蛋白质的表达,能增加PTEN、Caspase 9、Caspase 3蛋白质的表达。结论1.不同产地木蝴蝶水、醇提取物中木蝴蝶苷B含量最高的产地均为湖南张家界,且醇提取法得到提取物中的木蝴蝶苷B含量高于水提取法。各单体成分中与抗肝肿瘤药效相关性最大的为木蝴蝶苷B。2.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具有很好的体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3.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具有很好的体内抗肝肿瘤作用,在提高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DEN肝癌大鼠体内代谢物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胆汁酸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Ca离子信号通路、磷脂酶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途径有关。5.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对DEN肝癌大鼠体内转录组基因和非转录组基因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能与花生四烯酸代谢、Wnt signaling pathway、Angiogenesis pathway、PI3 kinase pathway、TCA cycle and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αsignaling pathway等代谢或信号通路相关。6.木蝴蝶总黄酮及木蝴蝶苷B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可能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p38 MAPK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靶点有关。
李桦楠[9](2018)在《我国不同城市群空间格局下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城市群已然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极,科学的交通规划是保持其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推动力,需求分析则是这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支撑性研究内容,是体现交通需求特征的有效途径,也为后续交通建设时序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同时,相较于城市交通需求而言,城市群内的旅客城际出行需求存在其自身的特性,而且在整体发展水平、空间发展格局、资源空间配置、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引起不同城市群内出行需求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在分析城市群空间格局和其对交通需求特征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改进,将辐射模型和kriging插值应用于“单核”和“多核”城市群内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的定量分析,并建立了交通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研究方法,实现交通需求研究向指导交通建设的落地应用。首先,为了分析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差异性,选取我国6个典型的城市群为例,通过2015年统计数据的分析,对各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有了初步的把握。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提取城镇用地范围,并将1995、2000、2005、2010、2015年的提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分析,从城镇用地规模、扩展速度、扩展方向、聚集度4个角度分析典型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演化阶段和扩展趋势,并基于景观格局量化指标得到划分“单核”和“多核”城市群的空间格局的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学及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定性分析城市群空间格局对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传导机理;并从造成城市群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因素——资源优势和人均资源占有率入手,定性分析空间格局的差异性对城市群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的差异化影响,并提出了不同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下基于资源优势和人均资源占有率对出行个体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客运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后续基于不同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单核”和“多核”的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定量分析提供支撑。其次,根据城市群空间格局对客运需求特征的影响的定性分析结果,以人口表征“单核”城市群内各地区的地区发展水平、需求发生强度、需求吸引强度,综合考虑需求分析模型的适用性,提出一种基于辐射模型和kriging空间插值相结合的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方法。依据模型的构建目标,在论述了模型适用性条件下,对辐射模型变量i地区人口 m,、j地区人口nj、i到j距离为半径的圆内区域剔除i和j地区人口后的人口总和sij重新赋予物理意义,并形成了模型变量获取及模型求解的工作流程。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并根据空间插值结果,得到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该特征提出交通规划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再次,通过城市群空间格局对客运需求特征的影响的定性分析结果可知,与“单核”城市群不同的是,“多核”城市群中存在两个或多个核心地区,核心地区之间存在竞合关系,使得对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的影响更为复杂,因此需对辐射模型进行针对性改进:一是引入表征地区发展水平M、需求发生强度P、需求吸引强度A指标作为模型的限制变量;二是引入断裂弧理论和方法,将变量M作为划分各地区之间强弱影响范围的权重,得到变量sij。在形成了模型变量获取及模型求解的工作流程基础上,以成渝城市群为实例进行改进辐射模型的求解及有效性验证,并将改进模型的求解结果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进而得到实例的需求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为为交通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最后,以需求分析成果向交通规划进行实证推广为目的,提出一套基于改进的流量阻断模型的交通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研究方法。该方法将城市和其之间的交通线路抽象为点和边,构成抽象网络,从网络拓扑结构和线路运输流量两个层面分析规划线路对网络整体运输能力的贡献程度,以贡献度作为判断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的依据。以成渝城市群2015~2020年的城际铁路规划线路为实例,综合考虑单条和多条规划线路、规划线路对现有路网和未来规划建成路网的影响2方面条件,设定四种情景进行分析求解,通过多情景结果综合给出建设时序结论,为交通建设工作科学有序的展开提供成果支持。
武杰[10](2018)在《基于承灾体区域特征的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升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围绕如何降低各类灾害事件给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甚至降低灾害事件发生的损失风险,应急管理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尤其是在事前对灾害损失风险的评估研究显得极为迫切。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灾害系统中的承灾体为核心,展开了对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首先,对本文的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如灾害系统论、灾害风险定义及评估等理论)展开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承灾体区域特征”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然后,基于前文对承灾体的梳理内容,分别讨论了每一类承灾体在不同的灾害事件中所体现的易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相关的经济、人口等宏观数据,使用SOM网聚类算法,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承灾体易损性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承灾体易损性水平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灾害损失风险水平也存在差异性。其次,对承灾体间的关联特征展开了研究。承灾体之间的关联类型、关联程度,因承灾体类别、灾害类型、承灾体影响范围等因素而有所差别,故而该部分首先从几类不同的典型突发事件中,提取出了承灾体损失链,并通过承灾体的各种损失形式总结出三种状态:正常、受损、损毁,然后从宏观层面完成了区域灾害损失风险的评估。最后,根据前文对承灾体易损性和承灾体间关联的分析,将区域灾害损失风险评估模型具体化。然后根据前文我国不同地区承灾体易损性水平和关联度水平的分析结果,设计了不同的仿真情景,验证了本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基于承灾体的区域特征,分别对承灾体易损性和承灾体间关联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这两方面对区域灾害损失风险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可用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来认识区域灾害风险,同时也可为区域灾害事件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其在传染病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其在传染病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蒙特卡洛模拟在FCFF模型中的应用 ——以医疗信息化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研究 |
1.2.2 蒙特卡洛模拟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1.2.3 自由现金流模型在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中研究 |
1.2.4 概括性评论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难点 |
1.4.1 文章的创新点 |
1.4.2 文章的难点 |
2 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
2.1 医疗信息化行业及发展现状 |
2.1.1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概念 |
2.1.2 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 |
2.2 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
2.3 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
2.3.1 医疗信息化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
2.3.2 影响医疗信息化企业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
3 蒙特卡洛模拟对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改进 |
3.1 传统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概述 |
3.1.1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基本模型 |
3.1.2 参数的确定 |
3.1.3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中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3.2 蒙特卡洛模拟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1 蒙特卡洛模拟的简介 |
3.2.2 蒙特卡洛模拟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优势 |
3.2.3 蒙特卡洛模拟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3.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改进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构建 |
3.3.1 随机变量的选取 |
3.3.2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确定 |
3.3.3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检验 |
3.3.4 改进医疗信息化行业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构建 |
3.3.5 模拟运算过程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概况 |
4.2 传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 |
4.2.1 自由现金流的预测 |
4.2.2 折现率的选取 |
4.2.3 评估结果 |
4.3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改进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 |
4.3.1 变量的概率分布和取值的确定 |
4.3.2 卫宁健康实体价值模拟运算过程 |
4.4 结果比较分析 |
4.5 模型应用前景 |
5 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1.2.3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集群环境”的概念 |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类别 |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协同学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2.2.5 复杂网络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机理分析 |
3.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研究基础 |
3.1.1 特征和功能 |
3.1.2 构成要素 |
3.1.3 协同类型 |
3.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 |
3.2.1 系统结构 |
3.2.2 内涵解释 |
3.3 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互作用机理 |
3.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协同影响 |
3.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析 |
3.4.2 风险对产学研之间创新协同的影响分析 |
3.5 研究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选择 |
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必要性分析 |
4.2 伙伴选择的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
4.3.1 指标体系构建 |
4.3.2 测度方法选择 |
4.4 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伙伴选择测度模型构建 |
4.4.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 |
4.4.2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4.5 实证分析 |
4.5.1 评价指标测度表设计 |
4.5.2 原始数据获取与处理 |
4.5.3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分析 |
5.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概念解析 |
5.2 两阶段博弈特点分析 |
5.3 竞合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
5.3.1 博弈模型构建 |
5.3.2 契约达成条件分析 |
5.4 分配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
5.4.1 基本Shapley值分配模型 |
5.4.2 改进的Shapley值分配模型设计 |
5.4.3 案例计算及分析 |
5.4.4 集群共同基金补偿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仿真研究 |
6.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的含义 |
6.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思想 |
6.3 病毒传播模型和复杂网络建模的适用性分析 |
6.3.1 病毒传播模型适用性分析 |
6.3.2 复杂网络建模适用性分析 |
6.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
6.4.1 集群企业演化网络建模 |
6.4.2 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
6.5 仿真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指标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统计和数学模型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性和不足 |
第二章 灰色关联理论分析男大学生引体向上成绩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数研究 |
3.1 模型介绍 |
3.2 数据选取 |
3.3 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仓室模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趋势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平衡点的存在性 |
4.3 平衡点的稳定性 |
4.4 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 |
4.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
2.1.3 生态位理论 |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
2.3.1 国外实践 |
2.3.2 国内实践 |
2.3.3 发展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1.1 时代背景 |
3.1.2 空间结构 |
3.1.3 总体特征 |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2.1 时代背景 |
3.2.2 空间结构 |
3.2.3 总体特征 |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3.1 时代背景 |
3.3.2 空间结构 |
3.3.3 总体特征 |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4.1 时代背景 |
3.4.2 空间结构 |
3.4.3 总体特征 |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
4.1.1 生态要素梳理 |
4.1.2 生态总体格局 |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
4.3.4 市域生态问题 |
4.3.5 生态影响机制 |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
4.4.1 生态环境评价 |
4.4.2 绿地建设评价 |
4.4.3 生态建设问题 |
4.4.4 生态影响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
5.1.1 发展目标导向 |
5.1.2 发展阶段划分 |
5.1.3 发展考评体系 |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
5.4 本章小结 |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
6.4.3 “后评估”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
7.1 技术创新 |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
7.2 体制创新 |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发表论文 |
2.参编论着 |
3.参与课题 |
4.参与研究项目 |
附录 |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
(7)基于EEMD和随机分形算法的SVR在网络舆情预测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1.2.2 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 |
1.2.3 网络舆情的预警与监测 |
1.2.4 网络舆情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适应子序列EEMD-SVR预测模型 |
2.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概述 |
2.1.1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
2.1.2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
2.2 支持向量回归概述 |
2.2.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
2.2.2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
2.2.3 线性支持向量机 |
2.2.4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2.2.5 支持向量回归 |
2.3 相空间重构概述 |
2.3.1 相空间 |
2.3.2 AIC信息准则概述 |
2.4 自适应子序列EEMD-SVR |
2.5 自适应子序列EEMD-SVR实例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FS-MSVR模型 |
3.1 随机分形算法 |
3.2 SFS-MSVR方法步骤 |
3.3 SFS-MSVR实例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EMD-SFS-MSVR模型 |
4.1 EEMD-SFS-MSVR方法步骤 |
4.2 EEMD-SFS-MSVR实例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对比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型评价指标介绍 |
5.3 “一带一路”百度指数实例对比 |
5.4 “一带一路”微指数实例对比 |
5.5 “里约奥运会”百度指数实例对比 |
5.6 “里约奥运会”微指数实例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中药木蝴蝶总黄酮抗肝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木蝴蝶抗肝肿瘤物质基础分析 |
第一节 木蝴蝶水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二节 木蝴蝶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三节 木蝴蝶水、醇提物木蝴蝶苷B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四节 木蝴蝶醇提物谱效关系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药效芯片木蝴蝶总黄酮类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 |
第二节 基于迁移芯片木蝴蝶总黄酮类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
第二节 基于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木蝴蝶总黄酮类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代谢组学DEN肝癌大鼠模型评价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木蝴蝶总黄酮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木蝴蝶苷B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基因组学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转录组测序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差异基因筛选研究 |
第二节 基于非转录组测序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差异基因筛选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相关基因蛋白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相关基因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节 基于相关蛋白木蝴蝶总黄酮类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分析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我国不同城市群空间格局下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研究范围界定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相关基础理论 |
1.2.2. 城市群空间格局分析 |
1.2.3. 城际客运交通需求分析 |
1.2.4. 城市群交通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 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旅客城际出行需求差异化分析 |
2.1. 我国城市群空间格局分析 |
2.1.1. 城市群属性数据分析 |
2.1.2. 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差异化分析 |
2.2. 城市群空间格局对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影响分析 |
2.2.1. 城市群空间格局对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2.2.2. “单核”城市群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定性分析 |
2.2.3. “多核”城市群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特征定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单核”城市群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 |
3.1. 需求特征分析方法 |
3.1.1. 模型选择 |
3.1.2. 空间插值方法选择 |
3.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3.2.1. 基础数据 |
3.2.2. 模型变量 |
3.3. 实例应用 |
3.3.1. 研究对象 |
3.3.2. 模型求解与验证 |
3.3.3. 空间插值分析 |
3.3.4.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核”城市群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 |
4.1. 模型改进基本思想 |
4.2. 模型改进基本方法 |
4.2.1. 引入复合变量 |
4.2.2. 优化s_(ij)变量,形成s_(ij)'变量 |
4.3. 辐射优化模型构建与变量处理 |
4.3.1. 辐射优化模型构建 |
4.3.2. 模型变量处理 |
4.4. 实例应用 |
4.4.1.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4.4.2. 改进模型求解及空间插值分析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城市群内交通规划线路建设时序分析 |
5.1. 模型方法 |
5.1.1. 流量阻断模型 |
5.1.2. 模型改进 |
5.2. 模型求解方法与有效性验证 |
5.2.1. 模型求解方法 |
5.2.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5.3. 实例应用 |
5.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5.3.2. 模型求解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承灾体区域特征的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灾害风险及其评估研究 |
1.2.2 承灾体及其特征研究 |
1.2.3 承灾体易损性研究 |
1.2.4 承灾体间关联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出发点及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区域灾害损失风险研究基础及研究框架 |
2.1 灾害损失风险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灾害系统论 |
2.1.2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
2.2 灾害损失视角下的区域特征内涵界定 |
2.3 区域灾害损失风险评估角度及框架 |
3 承灾体易损性特征研究 |
3.1 承灾体类别梳理 |
3.2 承灾体易损性特征分析 |
3.3 基于SOM网的区域承灾体易损性水平相似性分析 |
3.3.1 方法介绍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
3.3.3 我国不同地区承灾体易损性水平聚类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承灾体间关联特征研究 |
4.1 基于典型突发事件的承灾体损失链分析 |
4.2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算法的区域承灾体整体关联度分析 |
4.2.1 区域承灾体整体关联度水平评估方法 |
4.2.2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算法介绍 |
4.2.3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4 我国不同地区承灾体间整体关联度评估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区域灾害损失风险评估仿真实验 |
5.1 区域灾害损失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2 仿真区域及相关参数说明 |
5.2.1 仿真区域说明 |
5.2.2 承灾体易损性特征参数说明 |
5.2.3 承灾体间关联特征参数说明 |
5.3 基于承灾体区域特征分析结果的仿真实验 |
5.3.1 仿真实验程序流程设计 |
5.3.2 仿真情景及其参数设置 |
5.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区域承灾体易损性指标数据 |
附录B 我国区域承灾体间关联指标数据 |
附录C 承灾体间的距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其在传染病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小波变换的灰色组合模型对传染病的区间预测研究[D]. 张西花.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蒙特卡洛模拟在FCFF模型中的应用 ——以医疗信息化企业为例[D]. 周铭.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 李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统计和数学模型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研究及分析[D]. 翁晓雨. 安徽大学, 2020(07)
- [6]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EEMD和随机分形算法的SVR在网络舆情预测上的应用研究[D]. 赵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中药木蝴蝶总黄酮抗肝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楠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我国不同城市群空间格局下旅客城际出行需求空间维特征分析[D]. 李桦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10]基于承灾体区域特征的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D]. 武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