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婧[1](2008)在《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二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一个空前活跃和发展的阶段,群众的经济支付能力、自主择医能力不断提高,医院管理也由粗放型经营转向注重内涵建设、构建集约型医院,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医疗质量的关注。但是,由于医疗服务领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多年来医院之间主要围绕着医疗技术水平而不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展开竞争。尽管医疗技术水平有助于改进医疗质量,但在缺乏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情形下,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失去了内在的推动力。目前,国家、群众和患者都越来越关注医院的医疗质量,但因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特别是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外界难以正确判断医院的医疗质量。这种情形,客观上限制了群众自主择医的权利,国家也没有依据对医院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更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系统安全有效运行。为此,急需一整套客观评价、督查医院医疗质量的方法。本次研究,将以上海市已有医疗质量评价督查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检验这套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研究内容1、分析各个指标的内容效度、信度、督查整改能力和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优劣,进而判断哪些指标是否可以直接推广、哪些需要修正指标内容、哪些需要修正督查方法、哪些需要被替换。2、分析已有指标体系中各个维度的结构效度、信度、督查整改能力,判断指标体系维度划分的优劣。3、分析已有指标体系整体的结构效度、信度、督查整改能力,判断指标体系的优劣。研究方法1.1文献回顾方法文献收集来源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中国、美国等地政府网站和相关研究网站。1.2二次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所使用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下半年,上海市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对69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临床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督察结果确定下来的各项指标的得分。这69所医院包括19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2所三级专科医院,30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4所职工医院,4所部队医院。由于2005年对各项指标得分上限进行了调整,所以虽然临床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的所有指标之和均为100分,但2004和2005年各指标得分上限有所差异。采用SPSS11.0软件对各项指标分值进行描述性分析、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效度检验)。1.3专家咨询方法选择具有多年医疗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工作经验的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为咨询对象,逐一讨论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指标,以及指标计分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改进意见。整个课题先后分四次咨询了33位资深人员,其中20位来自医院,5位来自卫生行政部门,8位来自学术研究机构。研究结果和结论1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1.1可以试验性推广的指标各种台帐建立情况、全院质量讲评活动、门急诊人员资质、急诊留观室管理、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术前小结和术前讨论、术前麻醉访视、术后麻醉访视、术前谈话、输血告知、病情告知委托书、下午下班前查房制度、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行政处罚情况等16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督查整改效果。这些指标、指标内容和相应的督查方法可以试验性地推广到其他地区使用。1.2修正后可以推广的指标医疗工作规章制度落实程度指标,需要加强信度和抽样样本代表性,措施是增加临床医师抽考人数,至少大于4位。门急诊病历书写指标,需要加强信度和抽样样本代表性,措施是增加抽查病历数,至少大于6份,建议8份以上,并固定评审督查专家。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指标,需要加强抽样样本代表性,措施是增加终末病历抽查数,至少大于20份,建议30份以上。1.3需要补充完善后再论证的指标院科二级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指标,信度和督查整改效果较不理想。该指标的具体考核内容需要精练,削减医院内部质量管理的考核内容,使考核内容满足外部评价的要求。基本临床技能掌握指标,信度和督查整改效果均不理想。建议增加抽查的医生数量,至少大于4人,建议6人以上。同时对抽查不合格的医院,要求按照1:10的扩大样本原则选派医生参加基本临床技能培训班,即1个医生不合格,则选派10个医生参加基本临床技能培训班,实行考试通过制度,考试不通过者暂停执业资格。落实医疗纠纷登记制度和整改情况指标,信度为,督查整改效果则因为2005年督查内容有变动显示出负向效果,所以该指标应留待下一步研究继续论证。1.4可以考虑作彻底变更的指标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指标,信度、督查整改效果很不理想,建议扩大督查年限范围,把1年时限调整为3年,或者选用其他指标反映医疗安全。1.5临床工作质量指标体系各维度论证结果医院管理评价维度,稳定性很好,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不明显,属于;结构效度较好,两个公因子可解释该维度下个指标变化的56.6%。门急诊管理评价维度,稳定性一般,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很明显,属于;结构效度很差,维度内四项指标反映的是四个概念。医疗环节质量评价维度,稳定性很好,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明显,属于;结构效度很好,两个公因子可解释该维度下个指标变化的66.2%。医疗终末质量评价维度,稳定性非常好,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不明显,属于☆;结构效度很差,维度内三项指标反映的是三个概念。医疗安全评价维度,稳定性一般,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为负向效果,属于☆☆☆;结构效度很差,维度内两项指标反映的是两个概念。1.6临床医疗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整体论证结果就临床医疗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整体而言,稳定性一般,复测信度为;督促整改作用一般,属于;结构效度尚可,各项指标可归结为九个因子,这九个因子可解释各项指标变化的73.5%。2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由于上海市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还在变动完善阶段,缺乏完整的指标体系可供评价和指标择优。2004年和2005年所应用于实践的、名称基本一致的指标只有6个,而在这6个指标中,每个指标的内涵2005年版本比2004年版本又有所变更和改进,由此造成了指标信度和指标督查整改效果分析结果的失真。因此,拟在2006年的研究中完成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的信度和督查整改效果论证。本次研究将侧重于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结构效度的评价。2004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的八个维度中,除了“补液室工作”维度外,其他七个维度内的指标都不能聚焦于相应的维度内容。可以认为,2004年护理工作质量督查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存在零乱、重复现象,需要进行精简。所以2005年起,对护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简化处理,由8个维度36个指标精简到6个维度15个指标。2005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各维度结构效度较2004年版本有所提高。所形成的6个公因子中,有2个可以找到对应维度(特一级护理维度和三基考试维度),但其他维度的指标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交叉分配现象。提示特一级护理维度和三基考试维度下指标可以推广,但其他指标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3医疗、护理工作质量能为社会认知的部分医疗质量总体或各维度督查得分与社会对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得分无显着相关关系,提示医疗工作质量很难被社会、病人正确认知和比较。社会对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得分与医院等级有着密切关系,提示社会、病人主要是通过医院等级来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被社会感知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急救方面,例如抢救车物品的配置。研究的创新点以往制定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更侧重于征求专家意见,或各指标能否比较全面的覆盖医疗活动,但是对指标分类的科学性和指标的有效性,缺乏充分的检验和论证。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用统计的方法对医疗质量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充分的检验和论证,并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这对医疗质量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构建是一个有特色的探索。不足与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一)不足1、由于时间、经费的局限,调查研究样本限于上海市。鉴于我国地域、经济、文化差异,难以完全代表其他地区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2、限于时间和能力,本课题仅对上海市既往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现有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未对指标进行补充,也缺乏对筛选后指标的实际运用和验证,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二)建议1、扩大调查区域,并且对研究的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验证。2、因为已有的部分指标存在重复交叉、有些重要的指标缺失等问题(特别是有关患者医疗安全),所以可以经过专家咨询后,增加一些比较关键的指标然后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检验。
王玉伟[2](2020)在《HN热电厂现场5S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HN热电厂经过20多年的运行,现今面临着机组老化以及北京市消除燃煤发电的巨大压力。目前,厂内燃煤机组作为北京市应急备用电热源,每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运行,由于是应急启动所以对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燃煤机组是公司的盈利主力,能够抓住每年的运行窗口期对公司非常重要。所以需要研究设计一套有效可行的生产现场管理方案,来提高机组的运维质量和稳定性,节约运营成本,增加公司经营利润,圆满完成每年的电热保障任务。本文从HN热电厂实际出发展开研究,结合现场管理与5S理论通过对电厂的实地调研以及对电厂职工的访谈,对电厂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并使用5S管理的方法为电厂设计了一套生产现场管理方案,方案细化到5S中每项活动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确保了方案的可执行性。最后,在厂内选取班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数据对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并总结经验对方案进行补充,进而向全厂推广。论文研究成果可提高HN热电厂生产现场管理水平,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企业现场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提高机组运维质量,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改善经营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5S理论的应用研究,为未来5S管理理论应用于火力发电厂提供有益的借鉴。
俞广鸿[3](1993)在《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台帐(包括日记帐和分类、分户帐),是搞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台帐在微观经济管理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台帐的正确数据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个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它对确定实验室的投资方向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和实验室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素材。多年来,我校也是参考仪器设备的数量与利用率来分析、评估各系、务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和开展科研的情况与水平。通过设备完好率的指标,将反映出各实验室对仪器设备保养及维修的程
杨继红[4](2014)在《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某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分析,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和食品样品抽检结果风险评估,发现该铁路局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探讨该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为提高铁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以某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相关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3类餐饮服务单位基本情况、设施设备、证照制度及台账、加工经营过程和卫生状况进行现场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5类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和食品安全KAP进行问卷调查;抽检2011-2012年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依据国家食品检验评价标准对抽检样品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3类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状况:本研究随机调查餐车84组(44.21%),职工食堂54个(28.42%),伙食团52个(27.37%),共190个。①3类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场所面积满足需要情况,职工食堂占79.6%,餐车占10.7%,伙食团占30.8%;冷藏设备满足需要情况,职工食堂占83.3%,餐车占42.3%,伙食团占31.0%。②餐饮服务许可证持证率,职工食堂为98.1%,餐车为100%,伙食团为86.5%。3类餐饮服务单位餐饮服务有效许可证的持有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伙食团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率低于职工食堂及餐车。③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和培训合格证明持有率,职工食堂为96.3%,餐车为96.4%,伙食团为76.9%;3.类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证明持有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伙食团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及培训证明持有率低于职工食堂及餐车食品从业人员。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齐全比例,职工食堂占40.7%,餐车占51.2%,伙食团占5.8%;食品原辅料进货台帐齐全情况,职工食堂占40.7%,餐车占59.5%,伙食团占1.9%;无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资料,职工食堂占9.3%,餐车占1.2%,伙食团占67.3%。⑤无交叉污染现象结果,职工食堂占85.2%,餐车占90.5%,伙食团占92.3%;无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加工食品,职工食堂占92.6%,餐车占98.8%,伙食团占92.3%。⑥内外环境脏乱比例,职工食堂占3.7%,餐车占0%,伙食团占11.5%;工具设备清洁率情况,职工食堂占90.7%,餐车占96.4%,伙食团占75%;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良好情况,职工食堂占96.3%,餐车占97.6%,伙食团占78.8%。(2)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样品抽检结果:本研究收集2011年抽检检验报告390份,2012年抽检检验报告380份。①按国家食品检验评价标准,2011年抽检1964件食品,合格数为1844件,合格率为93.9%。2012年抽检2466件食品,合格数为2375件,合格率为96.3%;2年间总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食品总合格率高于2011年。②2011年和2012年食品抽检合格率最低的分别是生活饮用水(81.3%)、熟食(71.4%)。除生活饮用水两年间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食品2年间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的生活饮用水合格率高于2011年。③2012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1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的餐车餐饮具合格率高于地面食堂。④2012年餐车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餐车生活饮用水合格率高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3)5类从业人员KAP调查结果:本研究随机抽取1211人,其中,餐饮服务从业人员1180名(97.44%)、卫生监督人员31名(2.56%)。①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和其他人员等5类从业人员中以高中/中专/职高学历为主(48.9%),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84.6%。②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其他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心的比例分别为100%、95.9%、91.9%、85.9%和88.0%;90.3%卫生监督执法人员、87.8%专兼职管理人员、83.6%厨师、79.1%服务员和80.6%其他人员认为食品安全的形势逐渐好转。③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其他人员最担心的食品是肉类和乳制品,厨师、服务员最担心的食品是米、面、油;5类人员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农药、抗生素、重金属高残留。④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只有64.5%的人帮助指出问题,29.0%的人能严格考核,仍然有3.2%的人装作没看见。⑤90.3%卫生监督执法人员、67.3%专兼职管理人员、79.0%厨师、77.4%服务人员和67.6%其他人员能从班组集中开会学习中获得食品安全知识。⑥在维权意识方面,当自己和家人遭遇不安全食品侵害时,有25.7%的男性和25.1%的女性表示无可奈何、自认倒霉。结论(1)该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总体可控,但存在设施设备不齐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台帐记录不完善和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隐患;(2)食品抽检合格率总体较高,但是生活饮用水、熟食抽检合格率较低,提示生活饮用水、熟食是该铁路局餐饮服务的高风险食品;(3)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高,但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4)设施设备、操作过程、从业人员素质是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因素。提高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一是加大高风险食品的监管力度;二是提高铁路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抽检绩效;三是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力度:四是加大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五是加强铁路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建设。
刁龙翔[5](2015)在《新建QC实验室GMP管理规范化建设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MP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s,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诞生已五十年,全世界对药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国GMP认证标准逐步提高,而通过GMP认证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所有制药企业必须完成的工作。本论文基于新建实验室的建设,详细阐述了新建实验室的GMP规范化建设方式,对新建实验室流程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准备中国GMP认证、美国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和EU-GMP (European Union-Good Ganufacturing Practice,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过程的整个框架,并介绍了一些迎审技巧和答复整改审计缺陷的实例。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面对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一个崭新的实验室先后顺利通过了中国GMP认证、美国FDA认证、EU-GMP(European Union-Good Ganufacturing Practice,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80多次第三方审计及客户审计,这种建构新实验室的方式期待能对有此需求的制药企业有所帮助,期待能对原料药企业的GMP认证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现场管理、文件管理和人员管理是组成GMP管理的主要因素,本文从这三方面为角度,结合新旧建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围绕不同国家GMP认证的关注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来提升GMP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文件系统的建立GMP要求制药企业人员的任何行为都有法可依,需要有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因此建立正确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是重要的基石,也是GMP审计的重点。本文设计了QC (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实验室所需要的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目录,建立了SOP编写、修订、审批流程,描述了SOP编写方式与内容。设计了检验记录、日志记录、检验报告书等原始记录的创建方式。设计了需要进行验证的不同种类,从方法验证、方法转移验证、温湿度均匀性验证、仪器设备性能验证等方面入手,解决了各种实际问题,符合了GMP的要求,为完善DMF(Drug Master File,药物主控档案)资料做出贡献。从文件发放、使用、用后处理和文件唯一性方面建立了文件管理模式,符合GMP管理。2、现场及操作管理的建设根据实验室的布局原则设计出符合GMP管理的实验室结构。从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标示管理、试剂和试液管理、标准品及对照品管理、取样与留样、偏差调查、洁净区管理、数据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新建QC实验室才能保证药品安全、保证药品质量。在数次的GMP认证中实践证明,这种现场管理模式符合GMP认证要求。3、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是GMP核心重点内容,本文从资质和培训方面构建人员管理,着重解决了如何培训才能符合GMP要求的问题。本文还以官方认证、客户审计和第三方审计的流程模式和检查内容,对比中国GMP认证、美国FDA认证和EU-GMP认证的检查特点,寻找出使新建实验室能同时应对不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方法。总结出迎审三要素:以真实性为原则进行日常管理;以现场卫生、标识、试剂、记录、培训、验证、偏差为角度进行审计准备;以迎审技巧为准则进行GMP现场检查。通过长期的GMP审计经验归纳出了全面的QC审计内容,以此为自查内容,以自查以及客户审计为手段,可迅速找到管理漏洞或不足,督促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缺陷实例进行了整改答复。归纳出整改答复所遵循的一般原则。认识到做好缺陷答复和整改是快速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捷径。
徐玲[6](2010)在《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供需缺口也将逐渐增大,能源和电力供应将面临重要挑战。在此形势下,水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力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水电投资多元化、建设多元化、管理运行多元化,加快了我国水电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型水电站的发展。此外,现代水电站管理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展趋势,都对作为水电站基础性工作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小型水电站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对我国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后,引入全员生产保全(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的思想,提出了研究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的课题。论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水电站安全管理和TPM研究现状、总结了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TPM,提出了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及其特点。本文中的基于TPM的中小型安全管理包括“四大体系,三大机制,一个评价”,其中,“四大体系”是作者结合轨迹交叉理论,将TPM理论、活动内容实施和水电站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从电站现场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人的安全行为控制和安全文化建设四方面设计的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体系;“三大机制”是为了保障以上各体系内容切实实施所建立的组织、制度及激励机制;“一个评价”是从安全人因工程、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方面,设计的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论文最终将以上研究方案内容运用到四川YXW水力发电总厂的电站安全管理中,在实施TPM、提案活动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出发,针对电站现场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电站倒班学习型团队建设、绩效考评激励,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实施。本文的研究方案为其它水电企业实施TPM或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赵岩[7](2003)在《面向ERP环境物料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文中认为物料管理在企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料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挖掘企业蕴藏的巨大潜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但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对于车间层,尤其是车间-工段-班组的车间层物料的控制和处理不是非常完善。针对目前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企业高层(管理层)和底层(控制层)的脱节问题,我们提出了车间生产管理系统。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向上层ERP/SCM提交生产能力、材料消耗、劳动力和生产线运行性能、在制品(Work In Process,WIP)的存放位置和状态、实际定单执行等涉及生产运行的数据;向底层控制系统发布生产指令控制的各种数据。生产管理系统起到了桥梁作用。而本文针对的车间生产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物料管理系统来进行论述的。物流管理在企业中一般分为物料需求,物料采购和库存控制三大部分,而库存管理又是其中的重点。本文结合大连机车厂机二车间的生产现状,在ERP理论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知识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机车厂运行的物料管理系统。 此系统规范了机二车间物料室的业务流程,避免了信息断流。使物料的基础数据与其他计划子系统,工段子系统有了良好的接口。解决了在制品,库存,废品数目不清晰的问题。提高了报表生成和查询的效率,控制了物料发送中的成组发送等问题。 当然系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在展望中提出了对库存量和车间在制品如何优化的问题;提出利用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物料管理的想法等。 这套系统采用结构化系统的分析方法,体系结构为C/S模式。开发平台选用了Microsoft Visual Basic;后台数据库采用的是Microsoft SQL Server7.0。 目前系统在机二车间运行状态良好。
黄愈玲,黄冰,何晖,庞杏林,黎淑端,聂木海[8](2016)在《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按照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设备控制要求[1],检测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活动所要求的检测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正常使用,对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因此,仪器设备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很多环节及方法值得借鉴和探
朱小利[9](2010)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耕地质量和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土地经营规模小,使用率低,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数量平衡是耕地占补平衡的重点,质量平衡被忽略;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整体扩张趋势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无序和粗放用地更为突出;城乡二元用地结构问题较突出,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的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等等。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我国自2001年以来开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利用400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批准实施了3054个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出了新增45.17万公顷耕地的发展目标。这个新增耕地面积数量是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预测数量总和,而目前我国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没有统一方法,各地使用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这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保耕地资源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经济的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体系,弥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领域的空白,有利于科学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有利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测算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耕地整理系数法、综合平衡法、基础设施用地法、测量法、典型抽样法等。这些方法只针对特殊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尚未规定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方法,也没有对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新增耕地面积预测与项目竣工后实际新增耕地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很难掌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否能够实现预定新增耕地目标或目标实际完成情况。文中通过对比分析现有新增耕地测算方法,在借鉴了基础设施用地法和典型抽样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改进典型抽样法进行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力求从理论上保证测算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以重庆市永川区双石镇响滩子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新增耕地的实际测量为例,从而在应用上验证测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以弥补现有测算方法的缺陷,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的理论水平与实际相结合。根据耕地整理系数法计算项目实施前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3.84hm2,与采用典型抽样法计算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2.78hm2比较,两者相差1.06hm2。差异的原因在于耕地整理系数法具有测算原理明确和过程容易的优势,但是过程和结果不能与图形属性信息结合,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偶然误差和必然误差,如整理后的田坎扣除系数根据统计和经验获取,不可能与所有项目完全一致;有时如统计分析数量不够导致错误等。当在项目性质为土地开发或土地复垦时,该测算方法的误差一般较小,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和综合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的复杂性,其过程涉及多项相乘和相加,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分析,显示其误差具有累积效益。根据综合平衡法计算项目实施前的新增耕地面积为:29.78hm2,与采用典型抽样法计算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2.78hm2比较,两者相差3hm2。差异的原因在于这种方法可以局部反映地类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图件结合反映部分地类变化,如用红色表示耕地增加来源、用蓝色表示耕地减少部分。但是,由于图形比例尺的局限性,部分线状地物新增耕地面积不能在图形上显示。同时,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缺少详细计算过程,有时会产生数据不准确现象,如故意增加来源于线性地物的耕地数量以及在地类面积确认上尽量减少石坎、沟渠以及道路等占用土地面积等。根据基础设施用地系数法计算项目实施前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3.90hm2,与采用典型抽样法计算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2.78hm2比较,两者相差1.12hm2。差异的原因在于该方法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操作工程相对复杂,适合于丘陵地区。基础设施用地系数法有详细计算过程,计算数据从施工或竣工验收测量中获取,计算结果与项目实施工程结合紧密,能将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纳入到项目验收体系,使图件和数据更加有机结合,如图件无法表示的道路、沟渠等线性地物可以从测算过程中得到反映。根据测量法计算项目实施前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4.37hm2,与采用典型抽样法计算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2.78hm2比较,两者相差1.59hm2。差异的原因在于该方法对外业技术要求比较高,操作工程相对复杂,误差来源比较多样化。根据典型抽样法法计算项目实施前的新增耕地面积为:41.41hm2,与采用典型抽样法计算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为:32.78hm2比较,两者相差8.63hm2。差异的原因在于该方法如果在抽样时存在人为因素,就会降低新增耕地测算结果的精度。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得出改进基础设施用地法汲取了典型抽样法和基础设施用地法的优点,综合考虑了丘陵地区地貌特点,其计算过程详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适合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的测算。典型抽样法方适用区域范围最广,但通常要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杨俊伟[10](2010)在《基于Java平台的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绝缘子及瓷套是变电站运行的重要组成设备,起着支撑导线和绝缘作用。对绝缘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关系着整个电网安全。随着国家对电力系统信息化的投入加大,实现绝缘子的高效管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具有相当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整个绝缘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包括三个大的部分:系统UI设计、后台数据库管理和系统核心业务设计。系统UI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用性,降低工作人员的使用难度,采用完全的图形化界面来实现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系统图形化界面让系统操作人员通过点击设备了解整个变电站的所有设备的当前状态,同时提供对供电局所辖变电站分布的了解,以及对变电站信息的可视化管理等。系统的UI设计是采用Java编程语言,并基于Netbeans开发平台所提供的模块化套件达到快速稳定的系统开发。后台数据库管理部分主要完成了绝缘子数据数据库的设计,数据持久化设计等操作。数据库采用了系统使用单位提供的正版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经过分析变电站绝缘子信息系统涉及到的各个对象,找到实体之间的E-R关系,再根据映射关系设计相对应的实体,完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在数据持久化设计方面,对面向对象技术与关系数据库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对象、关系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映射策略。通过对现行各种持久化技术的比较,选择了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Hibernate持久层框架。系统核心业务设计主要完成了网络功能、分级权限、可扩展能力、台帐功能、数据导入功能分析与设计。网络功能主要是要实现网络共享的功能。分级权限是完成系统使用人员的权限分级。可扩展能力是完成将来对新增设备或变电站的数据管理。台帐功能完成完成对35KV以上的绝缘子设备的台帐管理,包括检索、记录、统计等操作。数据导入功能则主要是完成系统与超声波探伤仪的接口和数据交换。系统核心业务的设计也是采用Netbeans平台提供的模块套件开发方式完成对各个核心业务模块的封装。整个软件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的调试,能正常稳定的运行于Windows和Linux操作平台,此系统现已交付公司使用。从公司的反馈信息来看,系统工作稳定、界面美观,完成了预先提出的基本功能。
二、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质量的概念 |
(二) 医疗(服务)质量的概念 |
(三) 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基本情况 |
(四) 本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二)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一部分 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及探讨 |
一、医疗质量的具体内涵 |
(一) 衡量医疗质量的维度 |
(二) 影响医疗质量的五要素 |
(三) 有关医疗安全的新观念 |
二、医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一) 医疗质量三级结构 |
(二) IS09000 族质量标准 |
(三) JCI 医院评审标准 |
(四)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过程管理和实时控制方式 |
(五) 全面医疗质量管理 |
(六) 持续质量改进 |
(七) 临床路径管理 |
(八) 6 Sigma 管理 |
(九) 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 |
三、构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探讨 |
(一) 评价的主体 |
(二) 评价的形式 |
(三) 评价的指标 |
四、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 保障医疗安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
(二) 保障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
(三) 护理管理评价体系 |
第二部分 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的工作实践 |
一、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评价的实践 |
二、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指标评分办法 |
(一) 医院管理 |
(二) 门急诊管理 |
(三) 医疗环节质量 |
(四) 医疗终末质量 |
(五) 医疗安全 |
(六) 医政执法 |
三、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实践 |
四、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指标评分办法 |
(一) 护理管理 |
(二) 分级护理 |
(三) 抢救物品保管 |
(四)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
(五) 三基考试 |
(六) ICU 床护比 |
第三部分 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一、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
(一) 临床医疗工作各指标信度 |
(二) 临床医疗工作各指标督查整改效果 |
(三) 临床医疗工作各维度信度 |
(四) 临床医疗工作各维度督查整改效果 |
(五) 临床医疗工作各维度结构效度 |
(六) 社会群众对医院医疗质量判断的影响因素 |
二、医院临床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一) 医院管理 |
(二) 门急诊管理 |
(三) 医疗环节质量 |
(四) 医疗终末质量 |
(五) 医疗安全及行政执法 |
(六) 医院临床工作质量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及分析 |
三、临床工作质量指标体系论证结论 |
(一) 可以试验性推广的指标 |
(二) 修正后可以推广的指标 |
(三) 需要补充完善后再论证的指标 |
(四) 可以考虑作彻底变更的指标 |
(五) 临床工作质量指标体系各维度论证结果 |
(六) 临床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整体论证结果 |
第四部分 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一、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
(一) 护理工作各指标信度 |
(二) 护理工作各指标督查整改效果 |
(三) 护理工作2004 年各维度结构效度 |
(四) 护理工作2005 年各维度结构效度 |
二、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一) 护理工作各指标内容效度分析 |
(二) 护理工作各指标信度及整改效果分析 |
(三) 护理工作全部指标的总体分析及结构效度分析 |
三、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论证结论 |
(一) 2004 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各维度结构效度论证 |
(二) 2004 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整体结构效度论证 |
(三) 2005 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各维度结构效度论证 |
(四) 2005 年护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整体结构效度论证 |
(五) 护理工作质量能为社会感知的部分 |
第五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果和结论 |
二、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 |
三、本研究的创新 |
四、不足与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 |
(一) 不足 |
(二)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件 |
(2)HN热电厂现场5S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场管理的发展 |
1.2.2 5S管理在国外的发展 |
1.2.3 5S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现场管理和5S管理的概念 |
2.1.1 现场管理的概念 |
2.1.2 5S管理的概念 |
2.2 现场管理理论 |
2.2.1 现场管理的内容 |
2.2.2 现场管理的目的 |
2.2.3 现场管理的任务 |
2.3 5S管理理论 |
2.3.1 5S管理的原则 |
2.3.2 5S管理的内容 |
2.3.3 5S管理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N热电厂生产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 |
3.1 HN热电厂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HN热电厂生产组织结构及相关部门职责 |
3.1.3 HN热电厂生产检修流程 |
3.2 对HN热电厂现场管理的调研情况 |
3.2.1 生产指标情况 |
3.2.2 等级检修管理情况 |
3.2.3 设备维护情况 |
3.2.4 安全指标情况 |
3.2.5 技术文件情况 |
3.2.6 人力资源情况 |
3.2.7 现场情况 |
3.2.8 对厂内生产和管理人员走访发现的情况 |
3.3 HN热电厂现场管理存在问题的总结 |
3.4 HN热电厂生产现场实施5S管理必要性分析 |
3.4.1 HN热电厂生产现场实施5S管理的必要性 |
3.4.2 HN热电厂5S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N热电厂5S现场管理方案的设计 |
4.1 HN热电厂生产检修现场管理方案设计的原则 |
4.2 HN热电厂5S管理的基本思路 |
4.3 HN热电厂5S管理的具体方案设计 |
4.3.1 教育的方案设计 |
4.3.2 整理的方案设计 |
4.3.3 整顿的方案设计 |
4.3.4 清扫的方案设计 |
4.3.5 清洁的方案设计 |
4.3.6 素养培训的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N热电厂5S现场管理方案的实施 |
5.1 5S现场管理开展前的准备 |
5.2 5S现场管理方案实施过程 |
5.2.1 教育方案的实施 |
5.2.2 整理的方案实施 |
5.2.3 整顿的方案实施 |
5.2.4 清扫的方案实施 |
5.2.5 清洁的方案实施 |
5.2.6 素养培训的方案实施 |
5.3 在厂内选取班组试点实施 |
5.3.1 试点实施情况 |
5.3.2 5S管理方案在厂内试点实施的结果 |
5.4 5S现场管理方案的补充措施 |
5.4.1 提升领导重视程度 |
5.4.2 细致安排各阶段工作 |
5.4.3 营造文化氛围激发人员积极性 |
5.4.4 加强检查和考核 |
5.4.5 引入PDCA循环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HN热电厂5S试点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4)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调查 |
1.4.2 铁路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抽检结果风险评估 |
1.4.3 铁路局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调查 |
1.4.4 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对策研究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餐饮服务单位 |
2.1.2 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 |
2.2 研究方法 |
2.2.1 食品抽检 |
2.2.2 问卷调查 |
2.2.2.1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
2.2.2.2 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的调查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三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设施设备 |
3.1.2.1 基本情况 |
3.1.2.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设施设备情况 |
3.1.3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证照制度及台帐 |
3.1.3.1 基本情况 |
3.1.3.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证照制度及台帐比较 |
3.1.4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加工经营过程 |
3.1.4.1 基本情况 |
3.1.4.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加工经营过程情况 |
3.1.5 三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卫生状况 |
3.1.5.1 基本情况 |
3.1.5.2 3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卫生状况 |
3.2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抽检情况 |
3.2.1 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
3.2.1.1 2011年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
3.2.1.2 2012年抽检各类食品总合格率 |
3.2.1.3 2011年与2012年食品总合格率比较 |
3.2.2 抽检各类食品合格率比较 |
3.2.3 2011年与2012年餐车与地面食堂餐饮具合格率比较 |
3.2.4 2011年与2012年餐车与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合格率比较 |
3.3 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KAP情况 |
3.3.1 基本情况 |
3.3.2 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 |
3.3.2.1 基本情况 |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
(2)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
(3) 不同文化程度对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情况 |
3.3.2.2 食品安全知识正确率比较 |
3.3.3 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
3.3.3.1 基本情况 |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
(2) 不同学历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情况 |
3.3.3.2 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
(2) 不同学历人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比较 |
3.3.4 食品安全行为 |
3.3.4.1 基本情况 |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
(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情况 |
3.3.4.2 食品安全行为比较 |
(1) 不同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
(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
(3) 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比较 |
4 讨论 |
4.1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现状 |
4.2 2011~2012年食品抽检 |
4.3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KAP |
4.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
5 建议 |
5.1 理顺监管体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5.2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管理考核办法 |
5.3 整合伙食团资源,加大投入,改善硬件 |
5.4 提高食品抽检绩效,有效分享资源 |
5.5 强化培训,提升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
5.6 开展专项检查和监测抽检 |
5.7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
5.8 实施量化管理,提升监管效率 |
5.9 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加工经营条件 |
5.10 注重诚信,形成闭环管理 |
6 结论 |
7 本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新建QC实验室GMP管理规范化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国外GMP发展史 |
2 国内GMP发展史 |
3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3.1 立题依据 |
3.2 研究思路 |
3.2.1 新版GMP改进内容 |
3.2.2 建立文件系统 |
3.2.3 建设规范的现场及操作 |
3.2.4 人员管理 |
3.2.5 审查 |
第二章 新建实验室GMP规范化建设与实施 |
1 文件系统 |
1.1 文件的建立 |
1.1.1 SOP编写 |
1.1.1.1 SOP编写、修订与审批程序 |
1.1.1.2 SOP内容 |
1.1.1.3 SOP种类 |
1.1.2 原始记录的建立 |
1.1.2.1 检验记录和公用记录的建立 |
1.1.2.2 检验报告书模板的建立 |
1.1.3 验证的建立 |
1.1.3.1 验证的种类 |
1.1.3.2 验证的流程 |
1.1.3.3 验证实例一分析方法验证 |
1.1.3.4 验证实例二 方法转移验证 |
1.1.3.5 验证实例三 温湿度均匀性验证 |
1.1.3.6 验证实例四 仪器设备性能验证 |
1.2 文件的管理 |
1.2.1 唯一性 |
1.2.1.1 SOP唯一性 |
1.2.1.2 原始记录唯一性 |
1.2.1.3 检验报告书唯一性 |
1.2.2 文件发放 |
1.2.2.1 SOP的发放 |
1.2.2.2 原始记录的发放 |
1.2.3 文件使用 |
1.2.3.1 SOP使用 |
1.2.3.2 原始记录使用 |
1.2.3.3 检验报告书 |
1.2.4 使用后处理 |
1.2.4.1 SOP的处理 |
1.2.4.2 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书的处理 |
2 现场及操作管理的建设 |
2.1 实验室布局原则 |
2.2 检测仪器及检测设备管理 |
2.2.1 安装与使用前准备 |
2.2.2 安装确认 |
2.2.3 检定(校准) |
2.2.4 起草操作维护规程 |
2.2.5 日常管理 |
2.3 标识管理 |
2.3.1 取样、分样、留样标识 |
2.3.2 仪器设备标识 |
2.3.3 自动进样器瓶号的标识 |
2.3.4 分析用玻璃容器的标识 |
2.3.5 坩埚类耐高温容器的标识 |
2.4 试剂、试液管理 |
2.5 标准品及对照品管理 |
2.6 取样与留样 |
2.6.1 取样 |
2.6.2 留样 |
2.6.2.1 批批留样 |
2.6.2.2 长期稳定性留样 |
2.7 实验室偏差调查 |
2.7.1 第一阶段偏差调查 |
2.7.1.1 分析人员 |
2.7.1.2 产品存在明显问题 |
2.7.1.3 实验室明显错误 |
2.7.2 第二阶段偏差调查 |
2.7.3 第三阶段偏差调查 |
2.7.3.1 调查性检测 |
2.7.3.2 复验 |
2.7.3.3 重新取样的检验 |
2.7.4 制定适宜的纠正预防措施 |
2.8 洁净区管理 |
2.8.1 洁净级别区域 |
2.8.2 洁净标准 |
2.8.3 检测周期 |
2.8.4 QC洁净室要求 |
2.9 数据管理 |
2.9.1 软件验证 |
2.9.1.1 验证内容 |
2.9.1.2 引用标准 |
2.9.1.3 验证过程 |
2.9.2 日常管理 |
3 人员管理 |
3.1 资质 |
3.2 培训 |
3.2.1 培训级别 |
3.2.2 培训计划 |
3.2.3 培训格式 |
3.2.4 培训内容 |
3.2.5 微生物专业培训 |
3.2.6 仪器分析专业培训 |
3.2.7 新调入人员培训流程 |
4 小结 |
第三章 审计 |
1 认证流程 |
1.1 企业申请 |
1.2 部门审查 |
1.3 现场审查 |
1.4 审计整改 |
1.5 审查公告 |
2 认证特点对比 |
2.1 中国GMP认证 |
2.2 FDA认证 |
2.3 EU-GMP认证 |
2.4 客户审计及第三方审计 |
2.5 内审方法 |
3 迎审准备及经验体会 |
3.1 迎审准备 |
3.1.1 现场卫生 |
3.1.2 现场标识 |
3.1.3 现场仪器设备 |
3.1.4 现场试剂 |
3.1.5 检验记录 |
3.1.6 培训记录 |
3.1.7 验证 |
3.1.8 偏差 |
3.1.9 废旧物品 |
3.1.10 以前提出过的缺陷 |
3.1.11 真实性 |
3.2 迎审技巧和注意事项 |
4 审计案例及整改答复 |
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完成的文章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 |
(6)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电站安全管理及TPM 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站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2 TPM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课题来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及解决思路 |
2.1 中小型水电站概述 |
2.2 我国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 |
2.2.1 我国中小型水电站管理模式 |
2.2.2 我国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 |
2.3 我国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2.4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模式及其总体思路 |
2.4.1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模式的提出 |
2.4.2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的特点 |
2.4.3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模式总体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 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
3.1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现场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
3.2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设备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
3.2.1 设备台帐管理 |
3.2.2 设备巡视点检 |
3.2.3 设备维护保养 |
3.2.4 设备缺陷管理 |
3.3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人的安全行为控制体系设计 |
3.3.1 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
3.3.2 安全管理培训体系 |
3.3.3 绩效考评体系 |
3.4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 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机制设计 |
4.1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组织设计 |
4.2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制度设计 |
4.3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激励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 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综合评价 |
5.1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5.2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 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应用案例分析 |
6.1 YXW 水力发电总厂概况 |
6.2 YXW 水力发电总厂电站安全管理现状 |
6.3 YXW 水力发电总厂电站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
6.4 YXW 水力发电总厂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的应用 |
6.4.1 实施前准备 |
6.4.2 组织的建立 |
6.4.3 现场安全管理 |
6.4.4 制度的建立 |
6.4.5 人的安全行为控制 |
6.4.6 设备安全管理 |
6.4.7 安全文化建设 |
6.4.8 电站安全综合评价 |
6.5 YXW 水力发电总厂基于TPM 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实施效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表 |
B. 中小型水电站安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过程 |
C. 2009 年YXW 电站三级安全评价指标隶属度表 |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
(7)面向ERP环境物料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企业生产管理中物料管理概述 |
1.1 传统的企业物料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
1.1.1 生产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1.1.2 物料管理概述 |
1.1.3 国内外物料管理模式概览 |
1.2 物料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关系 |
1.2.1 物流的概念 |
1.2.2 物流的分类 |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以物料管理为核心的ERP理论 |
2.1 ERP的概念和产生阶段 |
2.1.1 ERP的概念 |
2.1.2 ERP的产生历史和现状 |
2.1.3 详细介绍ERP的各个发展阶段 |
2.2 现代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分析和研究 |
2.2.1 SAP公司R/3简介 |
2.2.2 Baan公司介绍 |
2.2.3 利玛公司简介 |
第三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
3.1 信息系统 |
3.1.1 信息系统的概念 |
3.1.2 信息系统的发展 |
3.2 管理信息系统 |
3.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
3.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
3.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
3.3.1 方法、模型、工具和技术 |
3.3.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三种方法和步骤 |
3.4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
3.4.2 数据库模型 |
3.5 生产管理系统中物料管理子系统的软件技术分析 |
3.5.1 生产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
3.5.2 生产管理系统与物料管理系统的关系 |
3.5.3 简介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 |
第四章 车间物料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
4.1 车间物料管理系统需求调查 |
4.1.1 机二车间生产与管理现状 |
4.1.2 车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车间物料管理子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 |
4.2.1 车间物料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4.2.2 物料处理子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及数据传递关系 |
4.2.3 用户界面设计 |
4.3 物料管理子系统的开发 |
4.3.1 物料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确定和软件工具的选择 |
4.3.2 部分软件模块的功能介绍 |
4.4 物料管理系统的软件特点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8)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设备的采购 |
1.1 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 |
1.2 内部论证 |
1.3 预算编制 |
1.4 专家论证 |
1.5 采购 |
1.6 设备的验收 |
1.7 仪器设备台帐的建立 |
2 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
2.1 设立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保管人员 |
2.2 仪器设备标识管理 |
2.2.1 仪器设备唯一性标识 |
2.2.2 仪器设备功能状态标识 |
2.3 仪器设备的使用 |
2.4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
2.5仪器设备的维修 |
2.6 仪器设备降级、调拨和报废 |
3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管理 |
3.1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需求的提供 |
3.2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 |
3.3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实施 |
3.4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结果确认 |
3.5 可疑测量的追溯 |
4 期间核查 |
4.1 制定期间核查计划 |
4.2 组织实施 |
5 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估 |
5.1 绩效自评估 |
5.2 绩效考评 |
5.3 考评结果 |
6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
6.1 仪器设备建档 |
6.2 设备使用部门必须保存仪器设备的记录 |
7 讨论 |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意义与目标 |
1.3 概念与内涵 |
1.3.1 概念 |
1.3.2 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测算内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 |
1.4.2 国外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区的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
1.4.3 国内土地整理的发展 |
1.4.4 国内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区的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
1.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政策演变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现状分析 |
2.1 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源 |
2.2 我国现有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分析 |
2.2.1 耕地整理系数法 |
2.2.2 综合平衡法 |
2.2.3 基础设施用地系数法 |
2.2.4 测量法 |
2.2.5 典型抽样法 |
2.2.6 农民承包经营面积测算法 |
2.2.7 新增耕地面积特殊情况处理 |
2.3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
2.3.1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的主要难点 |
2.4 完善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的建议 |
2.4.1 制订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 |
2.4.2 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 |
2.4.3 制定耕地质量标准 |
2.4.4 对作业单位及人员加强技术培训 |
2.4.5 加强技术保障 |
2.4.6 制定保障措施 |
第3章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及精度评定 |
3.1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基本原则 |
3.2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基本要求 |
3.3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基本方法 |
3.3.1 低山丘陵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 |
3.3.2 平原地区土地整理建成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
3.3.3 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或复垦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
3.3.4 平原土地开发或复垦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
3.4 建成区新增耕地面积精度评定 |
第4章 研究区域新增耕地面积测算研究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
4.1.2 项目区地形地貌 |
4.1.3 项目区气候 |
4.1.4 项目区土壤 |
4.1.5 项目区水文 |
4.1.6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
4.1.7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4.1.8 项目区分坡度面积 |
4.2 项目施工前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
4.2.1 耕地整理系数法 |
4.2.2 综合平衡法 |
4.2.3 基础设施用地系数法 |
4.2.4 测量法 |
4.2.5 典型抽样法 |
4.2.6 农民承包经营面积测算法 |
4.2.7 新增耕地面积特殊情况处理 |
4.3 项目施工后新增耕地面积测算 |
4.3.1 新增净耕地测算方法与过程概述 |
4.3.2 新测净耕地系数计算表及样方图 |
4.3.3 净耕地系数计算过程 |
4.3.4 新增耕地面积计算 |
4.3.5 项目区分权属新增耕地面积计算 |
4.4 项目实施前后新增耕地面积差异原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Java平台的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2 课题建设目标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本文的章节安排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1.4 本人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整体框架模型 |
2.2.1 系统软件架构 |
2.2.2 业务流程结构 |
2.3 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选型分析 |
2.3.1 系统体系架构选型 |
2.3.2 系统开发语言选型 |
2.3.3 开发平台选型 |
2.3.4 数据库和持久化框架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 UI 设计与实现 |
3.1 Netbeans 模块套件开发 |
3.2 系统UI 的总体分析与设计 |
3.3 系统图形化界面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核心业务设计与实现 |
4.1 核心业务模块概述 |
4.2 绝缘子对象图形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元件定义与XML 元件文件格式定义 |
4.2.2 XML 文件的解析 |
4.2.3 元件渲染的编程实现 |
4.3 台帐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手工数据录入模块 |
4.5 探伤仪数据导入及比较模块 |
4.5.1 探伤仪接口的设计 |
4.5.2 探伤仪数据导入与比较的代码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数据管理层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数据库建模与实现 |
5.1.1 基本数据实体建模 |
5.1.2 关系数据库详细设计及实现 |
5.2 持久化对象与映射的实现 |
5.2.1 Hibernate 持久化技术简介 |
5.2.2 Hibernate 实体类设计 |
5.2.3 实体映射文件编写 |
5.2.4 Hibernate 配置文件编写 |
5.3 会话处理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的测试概述 |
6.2 搭建使用环境 |
6.2.1 服务器配置 |
6.2.2 客户端配置 |
6.3 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本论文总结 |
7.2 展望未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 |
四、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文婧.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2]HN热电厂现场5S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D]. 王玉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加强实验室台帐管理的体会[J]. 俞广鸿.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3(04)
- [4]某铁路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D]. 杨继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新建QC实验室GMP管理规范化建设与实践[D]. 刁龙翔. 山东大学, 2015(02)
- [6]基于TPM的中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研究及应用[D]. 徐玲. 重庆大学, 2010(04)
- [7]面向ERP环境物料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 赵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 [8]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法探讨[J]. 黄愈玲,黄冰,何晖,庞杏林,黎淑端,聂木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09)
-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D]. 朱小利. 西南大学, 2010(08)
- [10]基于Java平台的绝缘子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杨俊伟. 重庆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