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数据网(DDN)网络规划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马雷,韩菲[1](2020)在《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探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出1种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系统基站数据的安全传输方法:使用由北斗导航工程实验室,采用国产芯片及国产加密算法自主研发的数据传输安全模块,在不改变当前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系统网络环境的状态下,解决数据传输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问题;给出数据传输安全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并分析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环境;最后对数据传输安全模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完成接收机站端与数据中心端信息的安全传输,实现基站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受控管理。
蒋林涛[2](2019)在《数据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创新是应用和业务创新的基础和使能条件。工业互联网、5G、ICT基础设施三大场景对数据网络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包括确定性的传输、差异化的接入服务、泛在移动支持、内生的安全可信及自治运营维护等。重点分析了当前数据网络存在的问题,指出数据网络分代研究思路,提出"网络5.0"的若干关键技术,最后深入探讨了网络创新平台建设涉及的问题。
项奕[3](2014)在《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邮政各类业务信息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网上业务种类增多、各类生产系统的数据量不断增加。苏州邮政信息网络虽历经多次改造,但是原有三层四级的网络结构对于新业务的开展已经产生了瓶颈,具体表现为:营业前台计算机办理业务速度慢、网络安全性不高、抗灾容灾能力差等,整个网络架构已不能适应业务做大、做强的趋势。为此,苏州邮政提出对信息网进行网络汇聚工程计划,以期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苏州市邮政局网络为背景,通过对网络汇聚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对目前苏州邮政局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苏州邮政网络改造方案、各县局上联网络拓扑改造方案、网络数据安全及流量控制等方案,最后描述苏州邮政网络汇聚方案工程实施的过程以及网络汇集后的运行效果。随着本工程的完成,苏州邮政网络拓扑变得简单化,网络层次实现扁平化,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尤其是降低县中心机房的地位,减少了原有网络多层带来的风险和瓶颈,保障了网点通信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对网点来说,此次改造带来的优势是提升了网络响应速度;对网络管理部门来说,可有效管控生产作业流量,便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何海洋[4](2012)在《基于GPRS技术的放射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放射源在工业、农业、科研、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放射源的丢失、被盗等事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对分布范围广泛、现场环境各异的大量放射源进行实时可靠的监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放射源监控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了传感器检测技术、RFID技术、GPR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剂量监测终端实时获取放射源辐射剂量值和位置信息,RFID阅读器读取安装在放射源底部的电子标签状态信息。现场监测数据通过GPRS发送到远程数据监控中心。当辐射剂量或者电子标签状态异常时,现场进行声光报警,同时监控中心通过GSM Modem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短信,从而实现对放射源的监控与报警。全文研究内容与创新总结如下:1)将GPRS技术应用于放射源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其连接费用低、传输速率高、接入速度快、扩展性好等特点,解决了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的放射源监控数据接入问题;2)设计了基于IOCP机制的数据通信服务程序,解决了监控点增多后系统面临的大规模并发数据通信问题;.3)开发了放射源监控中心软件,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接收、处理、显示、保存,短信报警,环保系统内部的放射源信息同步共享和用户的WEB访问等功能。该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基本满足了环保系统对放射性污染监控的要求,有效提高了环保部门的监控管理水平和效率。
郭玉勇[5](2008)在《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方案规划与实现》文中指出江西移动数据网承担江西移动全部数据的通讯、管理与维护,因此江西移动数据通讯网的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在科学,有效和全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理论、制订网络安全策略、调整网络安全部署,建立完善的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的网络安全体系。本论文以P2DR模型的系统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为指导,结合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的特点,对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与需求分析一致的数据通信网网络安全体系。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相关安全产品的部署,并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江西移动已构建网络系统安全体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架构、实施等过程以及相关技术要点。归纳起来,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P2DR模型的动态网络安全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设计架构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体系奠定技术基础。2.对江西移动数据网络在安全方面的需求进行分层分析,分别从环境和硬件、网络层、操作系统、数据库层、应用层及操作层进行分析,根据需求总结出安全要素,形成安全集成需求框架、制定全网安全策略和安全项目实施方案。3.通过漏洞扫描和评估,找出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设备及系统上的安全漏洞和隐患,采用各种手段清除网络设备、系统主机和各种软件各个层面上的安全漏洞。同时,利用P2DR模型动态网络安全体系理论和技术为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构筑了增强的安全防护体系。本文工作获得了以下成果:1.将P2DR模型的动态网络安全体系成功地应用于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系统,增强了移动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2.建立完善的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3.实现全网统一的管理员身份鉴别/授权/审计系统的部署;我们利用RADIUS和S/KEY(或Secure ID)技术相结合的集中认证办法满足江西移动骨干网对于网络设备身份认证的需求。使用主机设备的本地认证和加密通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防止口令窃听等网络攻击,在保证网络身份认证安全有效的原则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资源,节省企业开销。4.实现全网统一配置和管理的防病毒系统的部署;系统采用领先的TVD防病毒套件实现全网的统一配置和管理的防病毒系统。5.运用集中管理的入侵检测系统;从骨干结点的Real Secure WorkgroupManager,对其下级各结点进行统一的Sensor监控策略配置,Sensor所发现的安全事件将实时地报告给Manager;对各个Sensor安全特征库的升级也可以从Manager统一分发完成。
徐红梅[6](2008)在《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化是物流系统高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和物流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整个物流活动中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集成和各物流子系统的协作与整合,同时可为物流平台各层次的用户主体提供基于全系统范围的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论文依托吉林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结合吉林省物流系统的发展实际,对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对论文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二章在对基于系统动力学对物流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结果,第三章给出了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特征及作用,明确了吉林省搭建共用信息平台的必然性及用户的信息需求;第四章提出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构建,详细分析了功能模块的信息流程,构筑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结构框架和逻辑框架;第五章提出了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并深入分析了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数据流程;面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车辆监控调度模块的开发设计,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车辆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采用免疫单克隆算法和蚁群算法对基本路径优化问题、客户需求可分的路径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结合案例与标准测试问题进行了算法有效性验证;第六章针对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辅助决策功能,提出三阶段方法对运输企业联盟建立过程中合作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七章对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通信网络与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对其他城市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傅剑[7](2006)在《电信数据网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和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电信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放开,各大运营商之间形成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包括市场推广、业务实施、运行维护到售后服务。从市场推广角度而言,关注重点为如何快速推出新颖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电信业务;从业务实施角度而言,关注重点为如何快速有效的完成新业务的实施;从运行维护角度而言,关注重点为如何保证整个网络高效可靠运转,第一时间发现并排除网络故障、优化性能瓶颈,降低运维成本;从售后服务角度而言,关注重点为如何保证对客户服务承诺的实现,使客户能够真正感觉享受到优质服务。 然而,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在网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表现为网络运行维护流程不顺,缺乏高效而成熟的管理维护工具;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设备需要不同的系统管理,不同系统之间没有关联性,只能独立的衡量某台设备或者某个专业网络的运行情况;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往往滞后于业务开发的步伐,客户服务针对性不强,不能够深入地体现出大客户服务的服务水平。 本论文在对电信数据网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上,针对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考虑:首先为电信数据网提供集中的告警监视功能,将不同厂商、不同类型设备的告警整合处理后按重要等级发布,从而理顺网络运维流程,进而以最快速度解决网络故障;设计高效稳定的性能分析功能,从全网的角度整合网络资源,对全网的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发现网络中的瓶颈部分予以优化,从而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减少无谓的网络建设成本投入;设计端到端客户业务管理功能,提高后台运维支撑前台市场的能力,通过对客户业务与网络设备的关联,找到大客户业务在网络中的硬件设备,对这些设备重点监控维护,从而保证对客户服务承诺的实现。
陆娟[8](2006)在《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依托吉林省项目《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结合吉林省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主要研究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第三章提出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构建,详细分析了功能模块的信息流程,构筑了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结构框架和逻辑框架;第四章研究了基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第五章对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通信网络与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尚需研究的内容。本论文的研究为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推广至各个城市的平台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庆芳[9](2004)在《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智能运输系统(ITS)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ATMS系统实现了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及应用,实现了交通管理从简单静态管理到智能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交通信息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被出行者、司机、交通管理者、交通研究人员及相关政府机构所共享和利用,从而实现了大交通系统的动态优化运行,有效地满足了公众对交通系统发展的需求。ATMS 是指先进的交通监测、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是ITS的核心组成部分。ATMS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它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视频监控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系统集成,使得交通运输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电视监控、交通事故发现和救援与交通信息服务等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和指挥管理。ATMS另一特征是信息高速集中传输与快速处理。ATMS由于运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快速、实时准确,提高了控制的实时性,城市ATMS的应用使交通管理系统中交通参与者与道路以及车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最终达到缩短行程时间、减少道路拥挤和阻塞、减少交通事故、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交通流合理分布、平稳运行的目的。ATMS的开发与应用是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对ATMS的各相关部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重点侧重于与共用交通信息平台的建立紧密相关几个问题:信息采集与处理,共用信息平台的设计,ATSM的实施规划与运行管理等基础性问题。本论文的结构是按照信息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来组织的,即:首先从ATMS的信息需求分析入手,进而研究了ATMS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以及ATMS系统实施管理等内容。论文的章节结构是按照这个框架来组织的。第一部分,本文研究了ATMS的信息需求及相关问题。ATMS是交通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用户可以分成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他们对交通信息有各自的需求。文中以深圳市为背景,分析了ATMS的各种用户对交通信息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交通信息的需求体系,明确了ATMS的基本功能,<WP=147>界定了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的范围,分析了基础交通信息的属性。进而在众多交通信息需求中,对需要融合处理的交通信息进行了识别,并设计了层次化的基础交通信息融合系统结构。第一层,对由各种检测器采集的基础交通参数进行融合处理,其目的是提高交通参数的准确性和精度。第二层,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利用各种输入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各类用户提供面向应用的、更有决策价值的交通信息。这个层次化的融合系统结构使交通信息处理过程更清晰、更易于实现。第二部分,本文对基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进行了研究。基础交通信息按照其变化的频率不同可以分成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静态交通信息主要通过传统的调查法采集,或者从其它系统接入,一般采用人工录入方式存入静态交通信息数据库。而动态交通信息则主要通过各种交通信息检测器实时采集。本文分析了感应线圈检测器、磁力检测器器、道路管检测器、压电检测器器、微波雷达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红外线检测器、噪声检测器、视频图像检测器和复合型检测器等常用动态交通信息检测器的特性及适用的场合。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可检测数据类型、检测数据精度、易于安装与维护、费用、环境影响等几项指标,对各种检测器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适合于ATMS的交通信息检测器选择程序,为ATMS信息采集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三部分,在基础交通信息处理方面,本文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研究。包括:预处理方法、基础交通参数融合处理和综合交通信息处理方法研究。由于交通信息采集的环境比较恶劣,不能保证检测器所采集到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正确的,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异常数据处理和缺失数据的补充处理。本文研究了阈值法、交通流机理法、置信距离检验法、格拉布斯准则、有序样本聚类算法、自相关分析、遗传算法等预处理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算法的特点以及适用场合,并构造了一种适合交通信息预处理的“阈值法-交通流机理法”相结合的组合的异常数据剔除算法,并选择时间序列算法作为缺失数据补充方法。这些方法原理简单、运算速度快,符合交通信息实时处理的要求。基础交通参数融合处理,是对多传感器采集到的基础交通参数进行加工,目的是提高基础交通参数的精度。本文设计了几种基础交通参数融合算法。(1)基于统计原理的路段平均速度组合融合算法。利用分批估计原理对路段某断面时间平均速度进行融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自适应加权平均算法再对路段区间平均速度进行融合处理,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这种组合速度融合算法比简单平均算法误差更小,算法更有效。(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交通流<WP=148>量融合算法。算法中设计了一个“3-1”结构(3个输入值,一个输出值的神经网络结构)和三个“2-1”结构(含义同前)的网络,分别对多传感器采集到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并且对融合结果进行了比较。算法验证结果表明“3-1”结构的网络融合精
李罗洪[10](2003)在《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目的就是为从事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提供一套参考方法,使他们能参照本文陈述的观点和方法,去努力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二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支付成本。顾客价值包括产品的品牌、产品的适应性、产品的可使用性及产品的时效性。顾客支付成本不仅包括制造成本,而且还包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及使用成本。第三章就MP9400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从产品的立项、开发及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阐述MP9400在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方面的考虑和做法,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并建议一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方法。在总结具体产品竞争力成败经验的基础上,第四章提出了适合中国大多数生产性企业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法,那就是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全面的成本控制,并且企业在某一阶段应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并不断地改进。
二、数字数据网(DDN)网络规划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数据网(DDN)网络规划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安全分析 |
2 数据传输信息加密模块设置 |
3 网络数据安全传输拓扑结构 |
3.1 安全模块管理功能 |
3.2 安全模块芯片 |
3.3 密钥体系 |
4 安全模块关键技术配置 |
5 数据安全传输的工作原理 |
6 实验与结果分析 |
6.1 安全模块输入输出数据验证 |
6.2 数据中心接收数据正确性验证 |
6.3 数据安全传输模块对时延影响 |
7 结束语 |
(2)数据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顶层设计和网络解耦 |
3 网络分层与数据网的物理实现 |
3.1 OSI 7层模型 |
(1)物理层 |
(2)链路层:点到点复用 |
(3)网络层 |
(4)传送层 |
(5)会话层 |
(6)表示层 |
(7)应用层 |
3.2 顶层设计和物理实现 |
(1)顶层设计 |
(2)数据网与传送网 |
4 数据网络的分代 |
5 第五代数据网(网络5.0)的应用场景 |
5.1 5G |
5.2 工业互联网 |
(1)智能化生产 |
(2)网络化协同 |
(3)个性化定制 |
(4)服务化延伸 |
5.3 ICT基础设施 |
6 第五代数据网络的技术需求 |
(1)可信和安全问题 |
(2)超大连接数和确定性问题 |
(3)网络可知可管可控问题 |
(4)移动性管理问题 |
(5)虚拟网的问题 |
7 第五代数据网络的体系架构 |
(1)数据网络的组网架构 |
(2)数据网的网络架构 |
8 网络的创新平台 |
9 结束语 |
(3)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企业网络架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二章 汇聚方案分析与设计 |
2.1 苏州邮政网络现状 |
2.1.1 苏州邮政综合网现状 |
2.1.2 苏州邮政金融网现状 |
2.1.3 苏州邮政网络拓扑结构 |
2.2 当前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项目改造的目标 |
2.3.1 优化通信线路配置 |
2.3.2 简化网络结构便于维护管理 |
2.3.3 解决网络设备更新问题 |
2.3.4 优化视频及监控系统 |
2.4 项目改造设计原则 |
2.4.1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
2.4.2 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
2.4.3 经济性和适用性原则 |
2.4.4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汇聚方案技术综述 |
3.1 汇聚方案技术分类 |
3.2 业务隔离技术 |
3.2.1 ACL 技术 |
3.2.2 VLAN 技术 |
3.2.3 BGP/MPLS VPN 技术 |
3.2.4 VRF 技术 |
3.3 VRRP 技术 |
3.4 QoS 技术 |
3.4.1 IPPrecedence 的设置 |
3.4.2 拥塞避免机制 |
3.4.3 队列输出管理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汇聚改造方案 |
4.1 汇聚方案概述 |
4.1.1 业务隔离方案论证 |
4.1.2 线路改造方案论证 |
4.1.3 组网方案论证 |
4.1.4 设备选型 |
4.2 网络拓扑方案论证 |
4.2.1 核心上联区网络拓扑改造方案 |
4.2.2 核心下联区网络拓扑改造方案 |
4.2.3 业务互通防火墙区连接拓扑方案 |
4.2.4 市中心核心区网络拓扑方案 |
4.2.5 改造后整体网络拓扑综述 |
4.3 路由设计方案 |
4.3.1 OSPF 规划原则 |
4.3.2 市局路由规划 |
4.3.3 网点路由规划 |
4.3.4 路由优化建议 |
4.4 QoS 规划 |
4.4.1 业务流量分析 |
4.4.2 实施部署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汇聚方案改造实施 |
5.1 网络改造实施方案要点 |
5.1.1 地址规划 |
5.1.2 对业务影响降到最低原则 |
5.1.3 制定应急方案 |
5.2 市中心网络实施步骤 |
5.2.1 新设备按部署上架 |
5.2.2 搭建配置要点 |
5.2.3 应急措施 |
5.2.4 实施切换方案并测试 |
5.3 网点网络实施步骤 |
5.3.1 路由器上架及搭建配置要点 |
5.3.2 调试配置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网络汇聚方案问题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GPRS技术的放射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放射源的定义与应用意义 |
1.1.2 放射源失控的危害性 |
1.1.3 放射源的分类与分级 |
1.1.4 放射源在线监控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在放射源监控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放射源监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放射源监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GPRS技术的放射源监控系统实现 |
2.1 系统整体结构 |
2.2 放射源现场数据监测系统 |
2.2.1 剂量监测终端设备 |
2.2.2 RFID防盗报警装置 |
2.3 放射源监测数据传输系统 |
2.4 放射源远程数据监控中心 |
2.4.1 数据监控服务器平台 |
2.4.2 数据同步共享平台 |
2.4.3 Web服务器平台 |
2.4.4 短信报警系统 |
2.5 放射源防盗报警技术 |
2.6 系统优势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GPRS数据通信系统设计 |
3.1 数据通信系统技术需求 |
3.2 数据通信的技术选择 |
3.2.1 DDN专线 |
3.2.2 数传电台 |
3.2.3 以太网技术 |
3.3 基于GPRS的数据通信技术 |
3.3.1 GPRS无线通信终端 |
3.3.2 通信协议设计 |
3.4 数据通信测试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放射源数据监控中心设计 |
4.1 数据监控中心技术需求 |
4.1.1 数据接收的技术需求 |
4.1.2 数据共享的技术需求 |
4.1.3 数据访问的技术需求 |
4.2 基于IOCP的数据通信服务程序 |
4.2.1 大规模数据通信 |
4.2.2 基于IOCP的数据通信 |
4.2.3 监控中心数据库 |
4.3 数据同步共享平台设计 |
4.3.1 环保监控系统广域网架构 |
4.3.2 数据同步共享平台结构 |
4.3.3 数据共享平台程序设计 |
4.4 数据监控WEB服务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应用 |
5.1 放射源监控系统实际应用举例 |
5.2 放射源监控系统推广应用展望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方案规划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网络安全表述模型—P~2DR模型 |
2.1 数据网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 |
2.1.1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
2.1.2 网络安全“三元论”理念 |
2.2 P~2DR模型概述 |
2.3 P~2DR模型“四要素” |
2.3.1 Po1icy(安全策略) |
2.3.2 Protection(保护) |
2.3.3 Detection(检测) |
2.3.4 Response(响应) |
2.4 P~2DR模型的数据通信网络安全 |
第三章 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3.1 环境和硬件 |
3.1.1 安全问题 |
3.1.2 环境和硬件安全需求框架 |
3.2 网络层安全 |
3.2.1 安全问题 |
3.2.2 网络层安全需求框架 |
3.3 操作系统层安全 |
3.3.1 安全问题 |
3.3.2 操作系统层安全需求框架 |
3.4 数据库层安全 |
3.4.1 安全问题 |
3.4.2 数据库层安全需求框架 |
3.5 应用层安全 |
3.5.1 安全问题 |
3.5.2 应用层安全需求框架 |
3.6 操作层(人,组织)安全 |
3.6.1 安全问题 |
3.6.2 操作层安全需求框架 |
第四章 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
4.1 环境和硬件层安全方案设计 |
4.2 网络层安全方案设计 |
4.2.1 网络设计中的安全措施 |
4.2.2 网络层设计中网络设备的安全保证 |
4.2.3 网络层设计中业务服务质量的保证 |
4.2.4 网络层设计中网络管理系统的辅助功能 |
4.3 操作系统层安全方案设计 |
4.3.1 主机安全 |
4.3.2 主机安全风险评估 |
4.3.3 主机入侵监测 |
4.3.4 身份认证 |
4.3.5 信息加密 |
4.3.6 主机病毒防护 |
4.4 数据库层安全方案设计 |
4.5 应用层安全方案设计 |
4.5.1 应用层设计中的安全考虑 |
4.5.2 业务质量和安全的监控与评估 |
4.5.3 用户身份的安全认证与授权 |
4.6 操作层安全方案设计 |
4.6.1 网络安全总则 |
4.6.2 网络安全人员组织管理规章 |
4.6.3 网络安全紧急响应指南 |
第五章 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方案的实施 |
5.1 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技术方案的实施概述 |
5.2 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扫描与评估 |
5.2.1 评估的目标 |
5.2.2 评估的实施流程和方法 |
5.2.3 扫描、审计 |
5.3 网络安全加固 |
5.3.1 主机安全加固 |
5.3.2 主机安全加固脚本 |
5.3.3 数据库安全加固 |
ORACLE数据库 |
5.3.4 防火墙设备安全加固 |
PIX防火墙 |
NETSCREEN防火墙 |
5.4 网络安全产品的部署 |
5.4.1 防火墙系统的部署 |
5.4.2 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评估系统的部署 |
5.4.3 全网统一的管理员身份鉴别/授权/审计系统的部署 |
5.4.4 全网统一配置和管理的防病毒系统的部署 |
5.5 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
5.5.1 备份策略 |
5.5.2 灾难恢复 |
5.5.3 江西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备份部署 |
5.6 江西移动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5.7 安全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
5.7.1 总体结果描述 |
5.7.2 测试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江西移动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2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运输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吉林省物流系统发展状况剖析 |
2.1 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吉林省物流系统发展现状 |
2.3 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 |
2.3.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2.3.2 物流系统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2.3.3 物流系统流图及参数分析 |
2.3.4 主要变量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3.1 物流信息 |
3.1.1 物流信息的内涵 |
3.1.2 物流信息分类 |
3.1.3 物流信息的特征 |
3.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
3.2.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 |
3.2.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特征 |
3.2.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意义 |
3.3 吉林省构建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4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信息需求分析 |
3.4.1 用户定义 |
3.4.2 服务主体 |
3.4.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特征 |
3.4.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信息需求分析 |
3.4.5 共用物流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分析 |
4.1.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要求 |
4.1.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总体功能 |
4.1.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构建 |
4.1.4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2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
4.2.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总体要求 |
4.2.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原则 |
4.2.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结构框架设计 |
4.2.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框架设计 |
4.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系统设计分析 |
4.3.1 软硬件设计原则 |
4.3.2 软硬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车辆监控调度模块的路径优化算法 |
5.1 车辆监控调度模块的开发 |
5.1.1 模块结构设计 |
5.1.2 模块工作流程 |
5.2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提出 |
5.3 车辆路径优化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5.3.1 C-W 算法 |
5.3.2 遗传算法 |
5.3.3 模拟退火算法 |
5.4 免疫单克隆算法 |
5.4.1 免疫单克隆算法简介 |
5.4.2 免疫单克隆算法基本原理 |
5.5 基于免疫单克隆算法的车辆路径优化 |
5.5.1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描述 |
5.5.2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
5.5.3 基于免疫单克隆算法的车辆路径优化 |
5.5.4 算例验证 |
5.6 客户需求可分的路径优化(SDVRP)蚁群算法 |
5.6.1 问题描述 |
5.6.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
5.6.3 SDVRP-建模和求解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辅助决策功能模块的运输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
6.1 运输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 |
6.2 运输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三阶段模型 |
6.2.1 ANP 法评价备选企业的综合素质 |
6.2.2 DEA 法计算备选企业的相对效率 |
6.2.3 0-1 整数规划法组合选优 |
6.3 算例设计 |
6.3.1 基于 ANP 法的备选企业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建立 |
6.3.2 DEA 法计算备选企业的相对效率 |
6.3.3 0-1 整数规划法组合选优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通信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 |
7.1 平台对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 |
7.2 通信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
7.2.1 有线通信方式 |
7.2.2 无线通信方式 |
7.2.3 通信方式的比较 |
7.2.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通信方式选择原则 |
7.3 平台网络拓扑结构 |
7.4 网络安全技术 |
7.4.1 网络防病毒技术 |
7.4.2 防火墙技术 |
7.4.3 数据加密技术 |
7.4.4 身份验证技术 |
7.4.5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7)电信数据网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综合网管发展状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2.2 系统设计特点 |
2.3 系统功能设计 |
2.3.1 数据采集 |
2.3.2 拓扑视图 |
2.3.3 告警管理 |
2.3.4 性能管理 |
2.3.5 业务管理 |
2.3.6 系统管理 |
第3章 系统功能实现 |
3.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1.1 设备发现模块 |
3.1.2 设备采集模块 |
3.1.3 功能实现界面 |
3.2 拓扑视图子系统 |
3.2.1 界面元素模块 |
3.2.2 布局管理模块 |
3.2.3 功能实现界面 |
3.3 告警监控子系统 |
3.3.1 告警处理模块 |
3.3.2 告警声音模块 |
3.3.3 功能实现界面 |
3.4 性能分析子系统 |
3.4.1 分发处理模块 |
3.4.2 前端显示模块 |
3.4.3 功能实现界面 |
3.5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5.1 业务解析模块 |
3.5.2 功能实现界面 |
3.6 系统管理子系统 |
3.6.1 权限管理模块 |
3.6.2 功能实现界面 |
第4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依托的课题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简述 |
1.2.2 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简述 |
1.2.3 吉林省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
1.2.4 吉林省构建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必然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信息需求分析 |
2.1 物流信息 |
2.1.1 物流信息的内涵 |
2.1.2 物流信息分类 |
2.1.3 物流信息的特征 |
2.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
2.2.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 |
2.2.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特征 |
2.2.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意义 |
2.3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信息需求分析 |
2.3.1 用户定义 |
2.3.2 服务主体 |
2.3.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特征 |
2.3.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信息需求分析 |
2.3.5 共用物流信息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分析 |
3.1.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要求 |
3.1.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总体功能 |
3.1.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构建 |
3.1.4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3.2 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
3.2.1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总体要求 |
3.2.2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原则 |
3.2.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结构框架设计 |
3.2.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逻辑框架设计 |
3.3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软硬件系统设计分析 |
3.3.1 软硬件设计原则 |
3.3.2 软硬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
4.1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提出 |
4.2 车辆路径优化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4.2.1 C-W 算法 |
4.2.2 遗传算法 |
4.2.3 蚂蚁算法 |
4.2.4 模拟退火算法 |
4.3 免疫单克隆算法 |
4.3.1 免疫克隆算法简介 |
4.3.2 免疫单克隆算法基本原理 |
4.4 基于免疫单克隆算法的车辆路径优化 |
4.4.1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描述 |
4.4.2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
4.4.3 基于免疫单克隆算法的车辆路径优化 |
4.4.4 算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通信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 |
5.1 平台对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 |
5.2 通信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
5.2.1 有线通信方式 |
5.2.2 无线通信方式 |
5.2.3 通信方式的比较 |
5.2.4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通信方式选择原则 |
5.3 平台网络拓扑结构 |
5.4 网络安全技术 |
5.4.1 网络防病毒技术 |
5.4.2 防火墙技术 |
5.4.3 数据加密技术 |
5.4.4 身份验证技术 |
5.4.5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ATMS产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 |
1.4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基础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ATMS的信息需求分析及信息融合系统结构研究 |
2.1 ATMS的交通信息需求分析 |
2.2 需要融合处理的交通信息识别 |
2.3 基础交通信息融合系统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基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
3.3 动态交通信息检测器性能分析 |
3.4 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优化选择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础交通信息预处理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异常交通数据预处理方法 |
4.3 缺失交通数据预处理方法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础交通参数信息融合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一种基于统计原理的组合平均速度融合算法 |
5.3 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交通流量融合算法 |
5.4 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传感器交通流量融合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通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
6.1 概述 |
6.2 路段行程时间预测方法研究 |
6.3 基于模糊推理的道路交通事件识别融合算法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共用交通信息平台研究 |
7.1 共用交通信息平台基本概念 |
7.2 共用交通信息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 |
7.3 共用交通信息平台的物理结构设计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ATMS的实施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
8.1 ATMS的实施策略与实施规划 |
8.2 ATMS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制定程序 |
8.3 ATMS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
8.4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 |
9.2 ATMS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序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角度 |
第二章 产品竞争力分析概论 |
第一节 产品顾客价值 |
第二节 产品品牌 |
第三节 产品适应性 |
第四节 产品可使用性 |
第五节 产品时效性 |
第六节 顾客支付成本 |
第三章 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一节 DDN数字数据网简介 |
第二节 MP9400研发背景 |
第三节 MP9400的客户价值 |
第四节 MP9400的成本 |
第五节 MP9400市场竞争力提高 |
第四章 怎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第一节 价值链管理的启发 |
第二节 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条件—市场调研与分析 |
第三节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 |
第四节 建立全面成本控制,优化产品成本结构。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数字数据网(DDN)网络规划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探究[J]. 马雷,韩菲. 导航定位学报, 2020(03)
- [2]数据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蒋林涛. 电信科学, 2019(08)
- [3]苏州邮政网点网络汇聚方案设计与实现[D]. 项奕.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4]基于GPRS技术的放射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海洋. 浙江大学, 2012(07)
- [5]江西移动数据网网络安全方案规划与实现[D]. 郭玉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6]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徐红梅. 吉林大学, 2008(11)
- [7]电信数据网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和设计[D]. 傅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3)
- [8]吉林省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陆娟. 吉林大学, 2006(10)
- [9]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杨庆芳. 吉林大学, 2004(02)
- [10]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培育[D]. 李罗洪.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