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花α-酸、β-酸及主要香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孙娇娇,侯静,彭丹丹,赵育[1](2021)在《不同品种啤酒花对啤酒特征香气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马格努门、萨兹、卡斯卡特和青岛大花4种啤酒花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品种啤酒花在啤酒发酵过程中特征香气物质的演变规律、差异性及其对啤酒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采用(HS-SPME-GC-MS)法对发酵过程中啤酒香气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对比4种啤酒花酿造啤酒的香气物质含量并进行啤酒的理化指标的测定。研究发现,对于4种啤酒花,在发酵过程中里哪醇和卡斯卡特的香叶醇含量下降,而香茅醇、橙花叔醇、乙酸香叶酯、乙酸香茅酯、香叶酸甲酯的含量上升;空白组啤酒在发酵过程中没有检测到单萜醇类,表明单萜醇类的来源是啤酒花;5种啤酒(包括空白组)的香气物质含量和风味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同时,5组啤酒的苦味值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啤酒花的种类对啤酒的苦味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啤酒厂对酒花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冀鹏飞,李璐,刘建波[2](2021)在《酒花干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花作为啤酒酿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啤酒的保存,制造特有泡沫、苦味和香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鲜酒花含水量较高,会引起微生物腐败、颜色降解和化学反应,不能长期储存。干燥是提高酒花贮藏期的有效手段,但酒花中的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易挥发与氧化降解,直接影响酿造啤酒质量。为提高酒花干燥品质,本文综合研究国内外酒花干燥技术最新进展,为生产高品质酒花提供参考。
杨轲[3](2020)在《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花(humulus lupulus L.)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是抗癌物质黄腐酚的重要天然来源。甘肃是国内啤酒花生产的主要区域,但是目前面临品种单一、退化严重、产量低下、品质恶化等问题。因此,研究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优质啤酒花材料,解析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对啤酒花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引进啤酒花种质材料为对象,运用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组织培养、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等技术,进行材料间遗传背景、性状相关性、再生体系建立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等综合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选择60对SSR标记对384份啤酒花种质材料遗传差异、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其中24对SSR标记在材料间表现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啤酒花可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I类1份,II类85份,III类4份,IV类3份,V类291份;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能够划分为2个亚群,分别包含94和290份材料。2.从384份啤酒花材料中选取50份遗传差异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啤酒花材料间农艺性状变异丰富,α-酸含量与测定农艺性状间并无显着相关性,黄腐酚含量受干鲜比、花穗粗和花穗长三项指标影响较大;依据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将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按照“由好到次”聚类,共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类群,第一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包括28份材料;第二类较好,包括6份材料;第三类表现一般,包括12份材料;第四类表现较差,包括3份材料;第五类表现最差,仅有1份材料。3.从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筛选出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28份材料中,按照α-酸含量由高到低原则选取5份材料(PJ105、PJ274、PJ043、PJ028和PJ267),再根据激素诱导生根效果筛选后续研究材料,结果表明,啤酒花枝条扦插最适合的模式为土培扦插,啤酒花种质材料PJ274激素诱导生根率最高,可作为组织培养及后续研究的母体材料。组织培育结果表明,诱导啤酒花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腋芽;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条件为MS培养基+葡萄糖20.0g/L+6-BA 0.1 mg/L+IAA 1.0 mg/L+2,4-D 2.0 mg/L+谷氨酰胺0.002 g/L+PVP 2.0g/L+6.5 g/L琼脂,pH为5.8-6.0;诱导腋芽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激素配比为6-BA 1.0 mg/L+NAA 0.2 mg/L,芽分化率可达66.67%;适合啤酒花腋芽愈伤组织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 0.1 mg/L+IBA 1.0 mg/L,且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80%。4.对啤酒花PJ274雌花序不同成熟时期的花序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00297个unigene,其中68797条unigene得到功能注释,注释率为68.59%,与桑树(Morus alba L.)的序列相匹配的unigene占36.55%。在雌性花序成熟中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14135、4412个;在花序成熟后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9483、8591个,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学过程与响应刺激等过程。在花序成熟中期和后期,鉴定到共同表达上、下调基因分别为1823、1605个。啤酒花苦味酸合成代谢相关途径中的相关基因随着花序的成熟,表达丰度显着变化,以BCAA(支链氨基酸)和MEP(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为主。5.用iTRAQ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啤酒花PJ274雌性花序中苦味酸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相关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6535个蛋白质,成熟中期和后期样品中,分别鉴定到426、726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学代谢途径在成熟过程中发生显着变化,由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蛋白显着富集转变为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蛋白显着富集状态;对萜类、苦味酸和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并鉴定到了参与物质转运途径的相关蛋白质,包括6个ATP结合体蛋白、3个脂转移蛋白和36个参与囊泡转运相关蛋白。
刘泽畅[4](2020)在《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灵魂原料”,在啤酒风味的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国,但国产啤酒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加之近些年啤酒花“间种”、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啤酒厂对国产啤酒花产品的信心严重不足。虽然行业内早已制定出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标准,但已无法满足目前啤酒酿造行业对获取啤酒花产品真实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国产啤酒花的品种和品质特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啤酒花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现行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在对啤酒花中不同类别的重要功能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法构建国产啤酒花的指纹图谱,系统阐释我国主产啤酒花的品种、品质特性及酿造性能,探究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并针对不同目的建立国产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模型,旨在为我国啤酒花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领域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优化建立了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分析方法。以札一啤酒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挥发性组分进行检测,确定出以水果香、花香、草本、木质和辛辣风味为典型风味的50种特征化合物;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了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确定出23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进而采用因子权重分析确定出β-罗勒烯、大根香叶烯、γ-杜松烯、2-甲基-3-丁烯-2-醇、6-甲基庚酸甲酯、异丁酸庚酯,6种化合物为影响札一啤酒花香气特征一致性的变异组分。通过与世界知名品种香型啤酒花对比,表明札一啤酒花的香气特性优异,并在整体香气风格上与着名的优质香型啤酒花萨兹相似。2、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新鲜度判别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新鲜度札一啤酒花中的30种共有挥发性组分,25种组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储藏后显着降低,含氧化合物的含量随之升高,证明氧化是啤酒花在储藏过程中风味品质劣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不同新鲜度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新鲜度啤酒花之间存在明显的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且第一主成分是判别啤酒花新鲜度的关键向量;确定了在储藏过程中,札一啤酒花风味的劣变特征为新鲜啤酒花所呈现的水果风味被逐渐增强的草本和木质香风味所掩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新鲜度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出β-石竹烯、β-法尼烯、α-葎草烯、β-香叶烯、4-癸酸甲酯和香叶酸甲酯等6种化合物为关键判别因子。3、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品种和掺伪判别方法。通过对三种国产啤酒花中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共鉴定出84种化合物;其中,28种为三个品种啤酒花中的共有挥发性组分,而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不同品种啤酒花的主要差异性组分;进而基于此分析结果确定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风味特征。采用相似度分析法对啤酒花的品种差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判别啤酒花的品种,但无法判别掺伪情况。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发现不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并确定出19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品种和掺伪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品种判别和样本预测能力,并确定了不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4、建立了基于矿物元素的啤酒花原产地判别方法。对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矿物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采用HCA和PCA构建的啤酒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矿物元素指纹分化”,6种元素为其关键构建因子,该模型的产地预测正确率可达100%。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原产地和品种判别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确定了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以及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初步明确了矿物元素与啤酒花品质特性之间的关联。5、建立了啤酒花基于矿物元素和啤酒花苦味酸的生长特性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和品种国产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22种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矿物元素积累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中对Sr、Na、Rb、Li、Ba、Ga、Co和V元素的积累受种植地的影响较大。PCA结果表明,啤酒花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与种植地和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其中,Mg、K、Li和Na元素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性,而Al、Pb和V元素则与啤酒花的成熟度相关性显着。通过对生长期内啤酒花苦味酸组分含量/比例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确定出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苦味酸积累规律和最佳采摘期;其中,合葎草酮和合蛇麻酮在α-酸和β-酸总含量中的比例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基本保持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和V元素有利于啤酒花苦味酸的合成。6、基于8种萜烯醇立体异构体的转化评价了五种国产啤酒花的酿造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啤酒花在萜烯醇异构体的分布上差异显着,也使得风味特征具有较大差别;其中,R-里那醇、香叶醇和R-β-香茅醇是所有啤酒花的共有组分,而里那醇在所有啤酒花中仅存在单一构型。采用模拟酿造实验初步确定了啤酒花中萜烯醇异构体在煮沸过程中的转化行为,其中,S-里那醇和橙花醇是所有啤酒花煮沸体系中的共有组分,而S-β-香茅醇和(2E,6E)-法尼醇对体系基本没有风味贡献。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煮沸时间以及啤酒花品种的选择对调控体系的香气特征起到重要作用;HCA和PCA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煮沸时间对不同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影响,确定出香叶醇、R-β-香茅醇、(2Z,6E)-和(2E,6E)-法尼醇是不同类别啤酒花煮沸体系的差异性组分;橙花醇、R-里那醇和S-里那醇则是衡量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风味特征变异的关键指标。
古文杰[5](2020)在《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啤酒花被誉为“啤酒的灵魂”,在啤酒酿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啤酒花中大量的活性成分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β-酸是啤酒花软树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癌等生物活性,但是其化学性质活泼,不稳定,且难溶于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β-酸的应用。为了改善β-酸的稳定性和水溶性,扩大β-酸及啤酒花的应用范围,本论文以环糊精(CD)为主体分子,β-酸为客体分子,制备了五种β-酸/环糊精包合物,采用紫外光谱(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形成的包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探究了包合物的形成对β-酸的稳定性,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在对比了包合物的溶解度和包合率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了研磨法制备β-酸/羟丙基-β-CD(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而将制备的β-酸/HP-β-CD包合物添加到鲜榨苹果汁中,考察其在水基食品体系的保鲜效果。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磨法制备了β-酸/α-CD、β-酸/β-CD、β-酸/γ-CD、β-酸/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和β-酸/HP-β-CD五种包合物,并采用UV、FTIR、XRD、SEM、1H NMR等测试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紫外光谱中,β-酸的水溶液在全波长扫描范围内无明显吸收,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紫外光谱与β-酸甲醇溶液的谱图相似;红外光谱图中可发现,包合物中β-酸的-OH伸缩振动吸收带变宽且峰强度发生改变,C-H键和C=O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明显变弱;X-射线衍射图显示,在包合物的衍射图中,β-酸的特征衍射峰已经消失;且包合物的衍射图与β-酸、环糊精以及物理混合物的衍射图均存在差异;包合物的微观形貌和β-酸、环糊精以及物理混合物的扫描电镜图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在包合物的扫描电镜图中,β-酸特征长条状结构和环糊精(以HP-β-CD为例)典型的球状结构均不存在;核磁谱图也可以看到形成包合物后β-酸的化学位移发生了改变。因此,综合上述五种测试表征结果,可以证明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2、各种包合物的形成对β-酸的稳定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合物的光稳定性较好,以β-酸/TM-β-CD包合物、β-酸/HP-β-CD包合物最为突出。(2)随温度的升高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逐渐下降;在相对较低的温度(30-60°C)下,与β-酸相比,包合物的热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当温度超过70°C,β-酸的保存率下降明显(p?0.05);但即使温度达到90°C以上时,β-酸/环糊精包合物中的β-酸的保存率也明显高于未包合样品。(3)包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24 h内β-酸的保存率均可达到75%以上。3、制备的五种包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β-酸/HP-β-CD包合物、β-酸/α-CD包合物清除DPPH·效果较好,但不及对照品芦丁。在OH·清除能力评价体系中,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清除能力依次为:β-酸/HP-β-CD包合物≈β-酸/α-CD包合物>β-酸/TM-β-CD包合物>β-酸/β-CD包合物≈β-酸/γ-CD包合物。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中,β-酸/TM-β-CD包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好,β-酸/β-CD包合物的活性最差,这可能是由于其溶解度较低造成的。4、制备的五种包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包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阪崎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五种包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37.5?g/m L,且该浓度下包合物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β-酸甲醇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次之,除β-酸/γ-CD包合物外,其余包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也可达到37.5?g/m L。5、在初步比较了五种包合物的溶解度和包合率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了β-酸/HP-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增加了β-酸的溶解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磨温度和研磨时间对包合率的影响显着(p?0.05);β-酸/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包合条件为:主客分子质量比1:40、温度20°C、时间105 min,此条件下β-酸/H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到72.11%,其它几种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也有所提高,依次为71.58%(TM-β-CD包合物)、64.22%(β-酸/α-CD)、61.09%(β-酸/β-CD包合物)和46.98%(β-酸/γ-CD包合物)。上述结果为β-酸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6、将制备的β-酸/HP-β-CD包合物应用于鲜榨苹果汁的保鲜中,结果表明,β-酸/HP-β-CD包合物的添加,抑制了苹果汁中微生物的滋生;延缓了其中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低浓度包合物组体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上述三种评价指标的效果与对照组山梨酸钾相当或略好。但β-酸/HP-β-CD包合物的添加无法改善苹果汁的澄清度;降低苹果汁的褐变度;在降低Vc的损失方面也无明显作用。
于佳俊,Daniel C.Sharp,Yan Ping Qian,Jeff Clawson,Thomas H.Shellhammer[6](2020)在《酒花颗粒,超临界酒花浸膏和酒花糟对拉格啤酒酒花香气和萜类化合物含量的贡献》文中提出热衷于创造如美式印度淡色艾尔啤酒的前沿酒花风格啤酒的酿酒师,通常在麦汁煮沸结束时或之后添加酒花,以避免香气挥发,从而产生强烈的酒花香。然而,先前研究已经证明,尽管存在煮沸麦汁的挥发作用,但是煮沸锅煮沸前期添加酒花仍可以促进酒花香。非挥发性衍生酒花香的前驱体,特别是糖苷,在煮沸过程中可以存留并经过水解以释放能够促进香气的挥发性的苷元。为了研究这些不同啤酒花成分对煮沸酒花香啤酒的香气贡献,使用Citra,Simcoe,Centennial和Cascade品种酒花的颗粒、超临界CO2提取物和酒花残留物酿造12种单一酒花中试规模(3 hL)啤酒。酒花颗粒,提取物和残留物添加由在60min煮沸中添加5min组成。通过搅拌棒吸附萃取,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进行啤酒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分析啤酒中常见的萜类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里那醇,E,β-石竹烯,α-蛇麻烯和α-萜品醇。此外,使用描述性感官分析评价啤酒。描述性感官数据表明了在酒花品种和产品处理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酒花残留物酿造的啤酒具有明显的酒花香,这表明酒花残留物中存留的水溶性成分可能有助于啤酒的酒花香。酒花残留物处理方式的酒花香强度和性质因酒花品种而呈特异性。然而,与酒花颗粒和提取物处理方式相比,酒花残留物中的水溶性成分对啤酒香气强度的增加贡献较小。
韩治磊[7](2017)在《比利时小麦啤酒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橙皮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资源,很早就作为中药药方中的一种药引。现因其气味香浓,便经常用于食用饮料和日常饮食中。芫荽的果实胡荽籽,因其在食物、烟草和日化中具有浓郁的香气,且微辣,已得到普遍的应用。以大麦芽、未发芽小麦、特种麦芽、啤酒酵母、啤酒花、干橙皮和胡荽籽等为酿造原料,采用上面发酵工艺所酿制而成的小麦啤酒,具有一股比利时小麦啤酒风味的特点。本文对啤酒四大原料中的麦芽、水进行了理化分析,并通过50L的小试实验和两吨的中试实验,着重探讨阐明麦芽汁的糖化制备工艺、啤酒的发酵工艺以及成熟啤酒的贮酒冷藏等工艺的操作要点,主要探讨干橙皮的添加比例、添加方法,以及啤酒花卡斯卡特的添加比例对成品啤酒风味的影响。经过50L的小试实验和2T的中试实验,最终确定采用升温浸出糖化法糖化麦汁,其最佳原料配比为(按质量百分比),大麦芽、未发芽小麦和燕麦的用量分别为55%、40%和5%。麦汁的最佳糖化工艺设置为:45℃(30 min),53℃(30min),65℃(50 min),72℃(35 min且碘检正常)和78℃(20 min),第一道麦汁需回流过滤,麦汁持续保压煮沸90分钟。麦汁煮沸结束后立即加入干橙皮最佳,且添加量为1 g/L较宜,啤酒花卡斯卡特的添加量0.05%较为适宜。本实验采用一罐发酵法发酵麦汁,操作方便,且能减少麦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避免麦汁的氧化。麦汁发酵温度控制在19.5℃至20℃,最高压力控制在0.12MPa左右,所得的由干橙皮和芫荽子酿造的比利时风味小麦啤酒口味纯正,有十分明显的橘香味和芫荽的辛辣味。通过感官品评,两吨中试实验制成的成熟啤酒具有浓厚的橘香般香味和淡淡的苦味,口感醇厚清爽,啤酒的外观颜色较浅,二氧化碳含量高,杀口力十足;在理化指标方面,啤酒的原麦汁浓度为11°P,苦味质为1012 IBU,色度约为1825 EBC,其最终发酵度约为67%70%。本文采用气质联用仪对成熟啤酒的香味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气质联用分析研究表明,添加了芫荽子和橙皮,并且由杜门斯啤酒酵母NO.303发酵产生的小麦啤酒更具比利时风味特色,酵母产生的香蕉般的酯香和橙皮的清香味以及芫荽子的辛辣味,三者合理的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口感饱满清爽,泡沫细腻洁白且缓慢落下、香味扑鼻。中试实验(2吨)可作为模板应用推广到实际工业生产当中。
徐海宁[8](2017)在《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氢β-酸(HH)是啤酒花中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的氢化衍生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尤其在抗李斯特菌、普通变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等食品腐败菌方面作用突出。但HH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在水基食品体系的使用。重要的是,HH不具有啤酒花活性成分所呈现的强烈苦味,但却保持了其它各种生理活性,有些活性甚至更强。因此,若能改善HH的水溶性,则有望将其应用到各种食品体系起到抑菌防腐作用,这不仅拓宽了啤酒花的应用领域,也为食品体系提供了一个安全、天然来源的防腐剂。论文以HH为原料,通过7种环糊精(CD)包合HH来改善其水不溶性的缺点,对制得包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优化了HH-2-甲基-β-环糊精(HH-M-β-CD)和HH-γ-环糊精(HH-γ-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而确定制备7种包合物的工艺参数;考察了包合物与饮料中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协同抗氧化性并研究了其抑菌性和稳定性能。主要工作如下:用水浴法、微波法、超声波法、研磨法制备环糊精包合物,确定最佳制备方法为研磨法;对研磨法获得的7种包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HH相比,包合物在紫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处发生了红移。红外光谱上HH分子内的特征吸收峰在包合物中未显示,但在混合物中能明显观察到;且在5001000 cm-1处,HH没有吸收峰,而在包合物和环糊精中有明显的吸收峰,说明HH与环糊精包合过程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结合形成了包合物。X射线衍射图也可观察到,HH的晶型结构在包合物未显示,混合物是HH与环糊精衍射峰的叠加;同时扫描电镜图也观察到了HH、环糊精、包合物、混合物均呈现出不同的形貌。通过TLC层析图可以进一步证明HH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且包合前后HH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温度、时间以及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影响的基础上,综合环糊精的结构差异,分别采用正交实验对HH-M-β-CD包合物和hh-m-γ-cd包合物进行制备工艺的优化。最终确定hh-m-β-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包合温度30℃,研磨时间90min,主客分子比1:80;hh-γ-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包合温度60℃,研磨时间60min,主客分子比1:40。鉴于两者优化工艺不同,最后分别在2组最优工艺条件下比较了其它6种包合物的包合率大小,最终确定,除hh-m-β-cd外,其余6种包合物均选择hh-γ-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参数。上述7种包合物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的大小不同,以hh-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最大,为0.821mg/ml(以hh计),hh-γ-cd包合物次之;hh-α-cd包合物最小,为0.147mg/ml(以hh计)。抗氧化评价的结果表明,7种hh包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oh和dpph·能力,且清除活性均好于同浓度下未包合的hh及对照品bht。在此基础上,以协同系数(se)为指标,苯甲酸钠为对照,研究hh-m-β-cd、hh-γ-cd、hh-羟丙基-β-环糊精(hh-hp-β-cd)、hh-2,3,6-三甲基-β-环糊精(hh-tm-β-cd)包合物与食品添加剂vc、nacl、柠檬酸、蔗糖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oh体系中,各种包合物与vc/nacl/蔗糖组成的双组分体系有较好的协同抗氧化性;但包合物/柠檬酸的双组分体系和包合物/vc-nacl-蔗糖的多组分体系则无协同抗氧化性。而dpph·体系中,除包合物/蔗糖的双组分体系外,其他双组分和多组分体系均具有较好的协同抗氧化作用。另外,对照品苯甲酸钠与4种食品添加剂所形成的双组分体系中均无协同抗氧化作用。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下,7种包合物含量均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但不明显,仅hh-α-cd、hh-β-cd和hh-dm-β-cd包合物的保存率低于hh甲醇溶液,其他包合物的保存率差异不大;下降幅度均为避光<自然光<紫外光,说明包合物对紫外光较为敏感,更适宜避光保存的食品体系。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在50℃以下,包合物比较稳定;在温度小于80℃处理1h后,包合物的保存率大约为初始值的80%左右,大于80℃后,包合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快;120℃处理10min和1h,其保存率分别在70%和40%左右,说明高温长时间处理对包合物有一定的影响,而高温短时间处理对其影响不显着,可以应用到食品工业中。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影响的结果表明,pH在311范围内,包合物的保存率均在95%以上,酸碱性不影响包合物的稳定性。而Vc、NaCl、柠檬酸、蔗糖等4种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对包合物的稳定性也没有影响。对7种包合物的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7种包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抑菌作用具有持久性,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大肠杆菌。其中,HH-M-β-CD、HH-2,6-二甲基-β-环糊精(HH-DM-β-CD)、HH-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其他包合物及对照品HH丙酮溶液,且对两细菌的MIC均为8.0μg/mL。经酸碱处理后,与未处理组比较,在pH>6的条件下,3种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增强,在pH<6的条件下,其抑菌活性减弱;温度和紫外线对3种包合物抑菌活性无影响。
姜柳,李霞辉,乔桢,王如意,李根,倪萍,舒刚[9](2017)在《啤酒花浸膏抗油脂氧化性能的测定》文中认为试验了解啤酒花浸膏抗氧化的生理活性,为开发天然油脂抗氧化剂提供参考。采用DPPH法测定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啤酒花浸膏浓度、油脂种类、增效剂及人工合成抗氧化剂的抗油脂氧化效果。0.02%啤酒花浸膏对4种食用油脂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且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效果,其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啤酒花浸膏添加量达0.10%时抗氧化效果最佳;0.02%维生素C、0.02%柠檬酸及0.02%酒石酸对0.02%啤酒花浸膏的抗氧化作用均有协同增效作用;与合成抗氧化剂相比啤酒花浸膏添加量达0.10%时,抗氧化效果优于0.02%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将啤酒花浸膏添加到油脂中,既能起到抗氧化作用,延长含油食品的保质期,又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王亚南[10](2016)在《啤酒花总黄酮连续提取及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制备》文中研究指明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重要原料,对啤酒风味形成和保鲜均有重要作用。啤酒花富含黄酮和精油,具有广谱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近年来随啤酒花机械采摘技术发展,富含黄酮和精油的残次啤酒花剧增。为充分利用啤酒花资源,开发残次啤酒花的应用研究十分必要。鉴此本课题研究使用超声负压连续提取联合减压水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啤酒花总黄酮及啤酒花精油,并对精油进行微胶囊制备。最后采用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等技术分别对样品进行表征。课题以提取时间、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等进行回流提取和超声负压连续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负压连续提取单因素条件为65.0min,55.0℃,75.0%,1:20,70.0W时,总黄酮提取率较高;50.0min,50.0℃,60.0%,1:20,60.0W时,粗提物纯度较高。正交实验条件组合为56.0℃、75.0%、1:14、70.0W时,总黄酮提取率为85.07%。条件组合为52.0℃、66.0%、1:14、80.0W时,粗提物纯度为23.51%。对比两种提取方法,超声负压连续提取提取时间和温度都明显趋好,有效减少了提取过程中活性成分损失,为啤酒花精油提取提供了有利条件。然后应用大孔树脂对总黄酮进行纯化研究,筛选出FL-2、FL-3等综合性能较好的树脂。啤酒花精油提取结果及气质联用仪分析表明:减压水汽蒸馏精油提取率2.19%,产品色泽浅,易分离。同时蒸馏萃取精油提取率2.30%,淡黄色,易残留有机溶剂。萃取精油特征物质与文献中啤酒花酒花精油成分一致。说明啤酒花总黄酮和精油联合提取方案可行。最后采用复凝聚法以β-环糊精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以吐温80、丙三醇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啤酒花精油微胶囊。结果表明,每100.0mL溶液复合乳化剂用量为2.02.5mL;T80:丙三醇为0.8:1.2;β-环糊精:壳聚糖为5:2;温度35.040.0℃;芯壁比为1:5;pH为11.00时,微胶囊颗粒均匀,球形度好。本课题研究了一种对残次酒花总黄酮进行连续提取并联合提取精油及精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促进了啤酒花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啤酒花总黄酮提取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有效的避免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失活。可以解决啤酒花长期单一初级应用问题并为其工业化开发提供参考。
二、啤酒花α-酸、β-酸及主要香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花α-酸、β-酸及主要香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品种啤酒花对啤酒特征香气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啤酒酿造工艺流程[10-11] |
1.3.2 啤酒花及酒样中啤酒花特征物质的提取与检测[12] |
1.3.3 啤酒理化指标测定 |
1.3.4 感官鉴评[17-18]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啤酒花特征香气组分对比 |
2.2 特征香气物质在啤酒发酵过程中演变规律 |
2.3 啤酒中啤酒花特征香气物质组分分析 |
2.4 成品啤酒感官品评及理化指标分析 |
3结论 |
(2)酒花干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酒花干燥特点 |
2 酒花主要干燥技术 |
2.1 自然阴干 |
2.2 常温气流干燥 |
2.3 热风干燥 |
2.4 微波真空干燥 |
2.5 冷冻干燥 |
3 干燥对酒花品质的影响 |
3.1 干燥对酒花苦味物质的影响 |
3.2 干燥对酒花精油的影响 |
3.3 干燥对酒花色泽的影响 |
4 结论与展望 |
(3)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生物学特征 |
1.1.1 系统分类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种质资源分布 |
1.1.4 有效化学成分 |
1.2 分子标记技术与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2 分子标记技术 |
1.2.3 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啤酒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组织培养 |
1.3.1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1.3.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历程 |
1.3.3 啤酒花组织培养研究 |
1.4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
1.4.1 转录组学研究 |
1.4.2 蛋白组学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384份啤酒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1.3 DNA制备 |
2.1.4 SSR分析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2.2.2 聚类分析 |
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2 群体结构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啤酒花表型特征与品质性状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农艺性状测定 |
3.1.4 品质性状测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啤酒花不同材料的性状特征 |
3.2.2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2.3 啤酒花品质构成因子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啤酒花绿枝扦插和不同外植体筛选及再生体系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4.1.3 啤酒花扦插移栽及生理指标测定 |
4.1.4 啤酒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4.1.5 不定芽的诱导 |
4.1.6 生根培养与炼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生根率材料筛选 |
4.2.2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发芽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
4.2.4 各培养体系下啤酒花PJ274生理指标变化 |
4.2.5 不同碳源对PJ274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6 不同激素配比对PJ274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7 啤酒花PJ274腋芽诱导愈伤组织激素配比优化 |
4.2.8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腋芽愈伤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4.2.9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4.2.10 试管苗移栽炼苗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RNA提取及cDNA文库构建 |
5.1.2 转录组测序 |
5.1.3 unigene功能注释和编码区预测 |
5.1.4 unigene的 TF编码能力预测和SSR检测 |
5.1.5 unigene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1.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转录本de novo组装和BGISEQ-500 测序质量评估 |
5.2.2 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 |
5.2.3 花序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4 q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结果 |
5.3 讨论 |
5.3.1 BGI-500 RNA-Seq为啤酒花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录组数据 |
5.3.2 啤酒花花序成熟过程中生物学变化特征分析 |
5.3.3 苦味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蛋白质提取及iTRAQ标记 |
6.1.2 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和LC-ESI-MS/MS分析 |
6.1.3 蛋白质鉴定、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啤酒花雌花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 |
6.2.2 样品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6.2.3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 |
6.3 讨论 |
6.3.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6.3.2 异戊烯基特异代谢途径 |
6.3.3 与转运相关的蛋白质 |
6.4 结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4)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啤酒花概述 |
1.2.1 啤酒花的化学组成及作用 |
1.2.2 啤酒花的产业概况 |
1.3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概况 |
1.3.1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定义和发展 |
1.3.2 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
1.3.3 我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现状 |
1.3.4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方法的建立和实施 |
1.3.5 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1.4 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
1.4.1 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 |
1.4.2 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札一啤酒花挥发性指纹图谱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方法学考察 |
2.3.2 札一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
2.3.3 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建立 |
2.3.4 因子权重分析 |
2.3.5 札一啤酒花与世界几个重要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新鲜度的判别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
3.3.2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的风味特征 |
3.3.3 无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
3.3.4 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品种和掺伪情况的鉴别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
4.3.2 三个品种啤酒花挥发性组分的类别比较 |
4.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矿物元素对啤酒花原产地的判别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矿物元素分析的标准曲线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
5.3.2 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中矿物元素的总体特征 |
5.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
5.3.4 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5.3.5 啤酒花中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对啤酒花生长特性的评价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2.2 仪器与试剂 |
6.2.3 实验方法 |
6.2.4 主成分分析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啤酒花在生长期内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 |
6.3.2 主成分分析 |
6.3.3 啤酒花最佳采摘期的确定 |
6.3.4 生长期内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系列组分的相关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萜烯醇异构体对啤酒花酿造性能的评价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7.2.2 仪器与试剂 |
7.2.3 实验方法 |
7.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7.2.5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HS-SPME-Es 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7.3.2 八种萜烯醇异构体在不同品种啤酒花中的分布 |
7.3.3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整体风味的变化 |
7.3.4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萜烯醇异构体的转化行为 |
7.3.5 化学计量学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论文中挥发性组分信息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啤酒花概述 |
1.3 β-酸的制备及分析 |
1.3.1 β-酸简介 |
1.3.2 β-酸的分离与提纯 |
1.3.3 β-酸的检测方法 |
1.4 β-酸的生物活性 |
1.4.1 抗氧化活性 |
1.4.2 抑菌活性 |
1.4.3 抗炎活性 |
1.4.4 抗癌活性 |
1.4.5 镇定作用 |
1.4.6 其他 |
1.5 β-酸的应用 |
1.5.1 β-酸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1.5.2 β-酸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1.5.3 β-酸在制糖工业中的应用 |
1.5.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1.6 环糊精及环糊精包合物 |
1.6.1 环糊精(Cyclodextrin,CD)及其衍生物 |
1.6.2 环糊精包合物技术 |
1.6.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6.4 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
1.6.5 环糊精包合技术的应用 |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β-酸的分离与纯化 |
2.2.2 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3 β-酸/环糊精包合物制备 |
2.2.4 包合物中β-酸含量的测定及包合率的计算 |
2.2.5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包合物中β-酸的含量及其包合率 |
2.3.3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
2.3.4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红外光谱 |
2.3.5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X-射线衍射图 |
2.3.6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扫描电镜结果 |
2.3.7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 |
2.4 结论 |
第3章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及生物活性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
3.2.2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性研究 |
3.2.3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光照对β-酸/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 温度对β-酸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3 酸碱度对β-酸/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4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性研究 |
3.3.5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
3.4 结论 |
第4章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测定 |
4.2.2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包合率的计算 |
4.2.3 β-酸/HP-β-CD包合物的工艺优化 |
4.2.4 正交实验设计 |
4.2.5 优化工艺条件下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测定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及包合率 |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3 正交实验法优化β-酸/HP-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 |
4.3.4 优化工艺条件下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 |
4.4 结论 |
第5章 β-酸/HP-β-CD包合物在鲜榨苹果汁中的应用 |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2 实验部分 |
5.2.1 鲜榨苹果汁的制备 |
5.2.2 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
5.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5.2.4 可滴定酸的测定 |
5.2.5 澄清度的测定 |
5.2.6 褐变度的测定 |
5.2.7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5.2.8 菌落总数的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果汁中Vc含量的变化 |
5.3.2 果汁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
5.3.3 果汁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
5.3.4 果汁澄清度的变化 |
5.3.5 果汁褐变度的变化 |
5.3.6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5.3.7 鲜榨果汁中菌落数的变化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比利时小麦啤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啤酒的发现与简介 |
1.1.1 啤酒酿造原材料介绍 |
1.1.2 啤酒的营养价值 |
1.2 啤酒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1.2.1 世界啤酒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1.2.2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1.3 小麦啤酒简介 |
1.3.1 比利时小麦啤酒概述 |
1.3.2 德式小麦啤酒和美式小麦啤酒概述 |
1.4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4.1 立题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啤酒生产原料的检测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质检测 |
2.3.2 麦芽分析 |
2.3.2.1 夹杂物的测定 |
2.3.2.2 大麦芽水分的测定 |
2.3.2.3 千粒重的测定 |
2.3.2.4 麦芽脆度检测 |
2.3.2.5 糖化时间与过滤速度的测定 |
2.3.2.6 麦芽色度、煮沸色度、浊度的测定 |
2.3.2.7 麦芽pH的测定 |
2.3.2.8 浸出物的测定 |
2.3.2.9 麦芽ɑ-氨基氮的测定 |
2.3.2.10 麦芽含氮量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水质报告 |
2.4.2 麦芽检测结果分析 |
2.5 本章结论 |
第3章 比利时风味小麦啤酒酿造工艺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实验试剂和菌种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啤酒酵母杜门斯No.303 的扩培 |
3.3.2 糖化麦汁的制备 |
3.3.2.1 麦汁糖化工艺 |
3.3.2.2 麦汁过滤、煮沸及麦汁后处理 |
3.3.3 啤酒发酵工艺 |
3.3.4 啤酒发酵液及嫩啤酒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
3.3.4.1 发酵液及嫩啤酒pH的测定 |
3.3.4.2 发酵液及嫩啤酒中酵母数的测定 |
3.3.4.3 发酵液及嫩啤酒中糖度的测定 |
3.3.4.4 发酵液中双乙酰的测定 |
3.3.4.5 发酵液与嫩啤酒中酒精的测定 |
3.3.4.6 发酵液及嫩啤酒中氨基氮的测定 |
3.3.4.7 发酵液及嫩啤酒的绝对粘度和运动粘度的测定 |
3.3.4.8 发酵液及嫩啤酒中泡持性的测定 |
3.3.4.9 成熟啤酒苦味质的测定 |
3.3.5 成品啤酒卫生标准与感官评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比利时风味小麦啤酒生产工艺参数确定 |
3.4.2 啤酒发酵液及嫩啤酒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3 成品比利时风味干橙皮啤酒质量指标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不同酵母类型的比利时小麦啤酒中试实验及香气成分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糖化工艺流程与计算 |
4.3.1 中试2吨实验糖化工艺流程 |
4.3.2 中试2吨实验糖化工艺计算 |
4.3.3 糖化工艺流程 |
4.3.4 麦汁过滤、煮沸及麦汁后处理 |
4.4 啤酒发酵工艺 |
4.5 啤酒风味物质分析 |
4.6 不同酿酒酵母成品啤酒的感官品评 |
4.7 结果与分析 |
4.7.1 中试2吨实验糖化工艺计算结果 |
4.7.2 中试2吨实验苦味值计算结果 |
4.7.3 啤酒风味物质分析结果 |
4.7.4 成品啤酒感官品评结果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花 |
1.1.1 啤酒花软树脂的抑菌活性 |
1.1.2 啤酒花多酚的抑菌活性 |
1.1.3 啤酒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
1.1.4 啤酒花精油的抑菌活性 |
1.2 软树脂β-酸的再利用 |
1.3 六氢β-酸的生理活性 |
1.3.1 抗菌作用 |
1.3.2 抗肿瘤、抗癌作用 |
1.3.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1.3.4 降血糖作用 |
1.3.5 其他作用 |
1.4 六氢β-酸的安全性评价 |
1.5 环糊精包合物 |
1.5.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概述 |
1.5.2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3 包合物的检测手段 |
1.6 抑菌方法的研究进展 |
1.6.1 牛津杯法 |
1.6.2 滤纸片法 |
1.6.3 比浊法 |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六氢β-酸包合物含量的测定 |
3.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 |
3.2.1 水浴法 |
3.2.2 微波法 |
3.2.3 超声波法 |
3.2.4 研磨法 |
3.3 七种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3.4 七种包合物的的分析与表征 |
3.4.1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3.4.2 红外光谱测试 |
3.4.3 X射线衍射测试 |
3.4.4 扫描电镜测试 |
3.4.5 薄层色谱法测试 |
3.4.6 包合物溶解度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六氢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 不同制备方法的比较 |
4.3 包合物的分析与鉴定 |
4.3.1 包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
4.3.2 包合物的红外可见光谱图 |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
4.3.4 扫描电镜观测 |
4.3.5 薄层色谱法分析(TLC) |
4.3.6 包合物水溶性的测定 |
5 结论 |
第三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六氢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3.3 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率的测定 |
3.4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3.4.1 HH-M-β-CD包合物单因素的考察 |
3.4.1.1 HH-M-β-CD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1.2 HH-M-β-CD包合物的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1.3 HH-M-β-CD包合物的包合温度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2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选 |
3.5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3.5.1 HH-γ-CD包合物单因素的考察 |
3.5.1.1 HH-γ-CD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1.2 HH-γ-CD包合物的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1.3 HH-γ-CD包合物的包合温度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选 |
3.6 确定7种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
4 结果与分析 |
4.1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1 单因素对HH-M-β-CD包合物包合效果的影响 |
4.1.1.1 主客分子比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1.2 包合时间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1.3 包合温度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2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 |
4.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4.2.1 单因素对HH-γ-CD包合物包合效果的影响 |
4.2.1.1 主客分子比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1.2 包合时间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1.3 包合温度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 |
4.3 制备7种包合物工艺的确定 |
5 结论 |
第四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与食品添加剂的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样品的配制 |
3.1.1 六氢β-酸甲醇溶液的配制 |
3.1.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及食品添加剂水溶液的配制 |
3.1.3 双组份复配溶液的配制 |
3.1.3.1 ·OH体系双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3.2 DPPH·体系双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4 多组份复配溶液的配制 |
3.1.4.1 ·OH体系多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4.2 DPPH·体系多组分溶液的配制 |
3.2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2.1 ·OH体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2.2 DPPH·体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3 抗氧化协同系数(SE)的计算 |
3.4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4.1.1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食品添加剂单组份体系清除·OH的能力 |
4.1.2 双组份复配体系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3 多组分复配溶液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 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4.2.1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食品添加剂单组分体系清除DPPH·的活性 |
4.2.2 双组分复配体系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3 多组分复配体系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3 抗氧化协同系数的计算 |
4.3.1 双组分复配体系协同系数的计算 |
4.3.2 多组分复配体系协同系数的计算 |
5 结论 |
第五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培养基的配制 |
3.2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配制 |
3.3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的测定 |
3.3.1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及六氢β-酸抑菌活性的测定 |
3.3.2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 |
3.3.2.1 光照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2 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3 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4 食品添加剂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4 三种环糊精包合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3.5 三种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研究 |
3.5.1 温度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3.5.2 p H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3.5.3 紫外线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的测定及培养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4.2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评价 |
4.2.1 光照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2 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3 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4 食品添加剂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3 三种包合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4.4 三种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评价 |
4.4.1 温度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4.4.2 酸碱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4.4.3 紫外线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啤酒花浸膏抗油脂氧化性能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花浸膏的制备。 |
1.2.2 体外抗氧化值测定 |
1.2.2. 1 试验原理 |
1.2.2. 2 测定方法 |
1.2.3 油脂抗氧化性测定 |
1.2.3. 1 啤酒花浸膏对不同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
1.2.3. 2 不同量啤酒花浸膏对油MAX的抗氧化效果 |
1.2.3. 3 增效剂对啤酒花浸膏抗氧化效果的影响 |
1.2.3. 4 啤酒花浸膏与合成抗氧化剂效果比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外抗氧化值测定 |
2.2 啤酒花浸膏对不同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
2.3 不同量啤酒花浸膏对猪油的抗氧化效果 |
2.4 增效剂对啤酒花浸膏抗氧化效果的影响 |
2.5 啤酒花浸膏与合成抗氧化剂比较 |
3 结论 |
(10)啤酒花总黄酮连续提取及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啤酒花所含活性物质 |
1.2 啤酒花粗提物产品 |
1.3 啤酒花生物活性 |
1.4 啤酒花总黄酮提取方法 |
1.5 啤酒花黄酮纯化方法 |
1.6 啤酒花黄酮检测方法 |
1.7 啤酒花精油提取方法 |
1.8 微胶囊制备方法 |
1.9 微胶囊特性及表征 |
1.10 微胶囊制备材料 |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啤酒花总黄酮提取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啤酒花中其他物质含量测定 |
2.2.2 残次啤酒花总黄酮提取 |
2.2.3 标准溶液及总黄酮最大吸光度确定 |
2.2.4 芦丁溶液标准曲线绘制 |
2.2.5 粗提取物不溶性杂质及总黄酮红外光谱鉴定 |
2.2.6 总黄酮纯度测定 |
2.2.7 残次啤酒花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残次啤酒花中各组分物质含量 |
2.3.2 残次啤酒花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2.3.3 残次啤酒花回流提取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2.3.4 残次啤酒花总黄酮超声减压连续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3.5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醇不溶物含量 |
2.3.6 总黄酮红外光谱分析 |
2.4 超声减压连续提取正交试验分析 |
2.5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啤酒花总黄酮大孔树脂纯化实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设备 |
3.1.3 树脂参数 |
3.2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实验方法 |
3.2.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3.2.2 树脂重量折算系数 |
3.2.3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 |
3.2.4 大孔树脂洗脱试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3.3.2 乙醇浓度对树脂吸附率的影响 |
3.3.3 pH对树脂洗脱效果的影响 |
3.3.4 时间对大孔树脂洗脱性能的影响 |
3.3.5 pH对大孔树脂洗脱效果的影响 |
3.3.6 乙醇浓度对大孔树脂洗脱性能的影响 |
3.4 各树脂对啤酒花总黄酮纯化率 |
3.5 本章小结 |
4 残次啤酒花精油提取及微胶囊制备 |
4.1 试验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减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啤酒花精油 |
4.2.2 SDE法提取啤酒花精油 |
4.2.3 啤酒花精油提取率测定 |
4.2.4 啤酒花精油气质联用成分分析 |
4.3 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制备 |
4.3.1 复凝聚法制备啤酒花精油微胶囊 |
4.3.2 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包埋率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啤酒花精油紫外最大吸收波长扫描及吸光度曲线绘制 |
4.4.2 啤酒花精油提取率影响因素及分析 |
4.4.3 提取啤酒花精油气质联用成分分析 |
4.4.4 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制备质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四、啤酒花α-酸、β-酸及主要香精油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啤酒花对啤酒特征香气物质的影响[J]. 王茜,孙娇娇,侯静,彭丹丹,赵育. 农产品加工, 2021(17)
- [2]酒花干燥技术研究[J]. 冀鹏飞,李璐,刘建波. 酒·饮料技术装备, 2021(02)
- [3]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D]. 杨轲.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D]. 刘泽畅. 新疆大学, 2020(06)
- [5]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古文杰. 新疆大学, 2020(07)
- [6]酒花颗粒,超临界酒花浸膏和酒花糟对拉格啤酒酒花香气和萜类化合物含量的贡献[J]. 于佳俊,Daniel C.Sharp,Yan Ping Qian,Jeff Clawson,Thomas H.Shellhammer.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2020(05)
- [7]比利时小麦啤酒工艺研究[D]. 韩治磊.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6)
- [8]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D]. 徐海宁. 新疆大学, 2017(02)
- [9]啤酒花浸膏抗油脂氧化性能的测定[J]. 姜柳,李霞辉,乔桢,王如意,李根,倪萍,舒刚. 饲料研究, 2017(07)
- [10]啤酒花总黄酮连续提取及啤酒花精油微胶囊制备[D]. 王亚南.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