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花岗岩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国外花岗岩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一、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秀华[1](2015)在《机床用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机床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开发方面日趋成熟,但机床基础构件大多仍然是由铸铁铸造或钢材焊接结构制成。虽然铸铁或钢的加工工艺成熟、可加工性良好,但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制备周期较长,不符合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并且其阻尼减振性能接近极值,在动态性能及热稳定性方面已不能满足高速、高精密加工技术要求。因此,研究开发阻尼减振性能优良的新型机床构件材料已迫在眉睫。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是以天然花岗石等无机矿物为骨料,以有机树脂作为粘合剂,通过聚合反应固化成型的一种新型聚合物基多相体材料,其突出特点是阻尼减振性好、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主要用于制造高速和高精密加工机床、激光、电子、医疗等设备的基础构件。但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远低于灰铸铁等金属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量推广和广泛应用。本文以钼纤维作为增强相制备了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钼纤维-环氧树脂基体复合材料为研究体系,以提高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抗压、抗弯强度为研究目标,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界面应力传递及分布机制,深入分析了基体性能、纤维性能、纤维细观结构特征等对复合材料细观及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开发出性能优良的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并以精密雕铣机床床身为例进行有限元模拟,对比研究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和铸铁床身的静、动态性能,验证了采用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制造机床基础构件的优越性以及取代铸铁材料的可行性。(1)基于经典剪滞理论建立钼纤维在埋置状态和拉拔状态下的细观力学模型,推导出复合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时纤维轴向应力以及界面剪应力的计算公式;探讨钼纤维细观结构参数对材料轴向弹性模量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完全粘结状态下纤维埋置长度、纤维体积率和局部脱粘状态下纤维脱粘长度对纤维轴向平均应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向弹性模量随纤维体积率的增大显着增加;随纤维长径比的增大先迅速增加,然后再缓慢增加至某一定值。拉拔状态下界面剪应力随着纤维埋置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纤维轴向平均应力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加,当体积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界面的脱粘破坏发生在纤维的埋置端而不是拔出端。纤维脱粘长度越大,脱粘界面尖端所承受的剪应力越小,界面越容易发生脱粘扩展现象。(2)制备树脂浇注体标准拉伸试样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剂不同质量配比时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分析不同的质量配比对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润湿性能以及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影响;基于润湿理论建立界面粘结强度与粘附功的关系;实验测试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试样上典型测点在任意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值,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随着树脂固化剂配比r的增大,固化物表面自由能先增大后减小,而钼纤维-基体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当r=4时树脂对钼纤维的润湿性能最优。树脂基体的拉伸强度、拉伸强度下应变以及拉伸断裂应力随着配比r的增大先逐渐增大,在r=4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在r=7时达到最小值。钼纤维-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和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抗压、抗弯强度随着配比r的增大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当r=4时力学性能最优。(3)基于不同的纤维表面处理工艺,对比分析表面改性钼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及差异;系统研究纤维表面粗糙度、纤维表面性能对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界面润湿性能以及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界面粘结强度与粘附功的关系方程,二者可用Boltzmann分布函数进行定量表征;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新、旧钼纤维在强界面和弱界面结合状态下对树脂基体的增强效果。相对于新钼纤维,表面改性后的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纤维表面自由能以及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经复合处理(酸化+气相氧化+偶联)的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优。旧钼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比新钼纤维平均提高了16.7%。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界面结合状态下旧钼纤维抵抗基体变形和承受载荷的能力优于新钼纤维;同样的纤维表面状态下强界面结合时基体性能优于弱界面结合。(4)基于异形钼纤维的受力特点构建其拉拔理论模型,推导出各种字母形异形纤维最大拉拔载荷的通用计算公式;通过单纤维拉拔实验获取纤维外形对钼纤维-树脂基体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根据输出的拉拔载荷-位移曲线对普通直线形纤维与异形纤维的拉拔脱粘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系统研究纤维含量、纤维形状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分析异形纤维对树脂基体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异形钼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明显高于普通直线形钼纤维,其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优劣排序为:M形>N形>U形>V形。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弯强度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当纤维含量为1.2%时强度达到最大值。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M形纤维抵抗基体变形和承受载荷的能力最优。(5)根据精密雕铣机床的实际工况完成床身设计和受力分析;基于建立的铸铁与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有限元模型,分析获得两种材料床身的变形和等效应力分布;基于静力学仿真结果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进行结构改进和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对应床身的模态振型、固有频率及幅频响应曲线,并根据动态特性分析结果研究床身避免共振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相同约束条件下,优化后的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在X、Y、Z方向的变形以及总变形量都明显低于铸铁床身,具有更好的静态性能。优化后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前八阶固有频率比铸铁床身平均提高了约57.5%,其中一阶和二阶振型对精密雕铣机床床身的动态特性影响较大,应有针对性地对床身前端部位进行局部强化。优化后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在X、Y、Z三个方向的最大振幅值均远小于铸铁床身,平均降低约89.1%,其动态性能显着优于铸铁材料床身。

张秉坚,宋跃群[2](1998)在《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的进展——花岗石的防护与加固》文中认为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花岗石材表面处理中防护和加固技术的进展

张子煜[3](2018)在《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刚石具有硬度高、热稳定性好、导热性好等优点,各型固结金刚石线锯已在硅晶体、蓝宝石等材料的高精密切片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实践表明,传统的固结金刚石线锯(树脂或电镀金刚石线锯)表面磨粒结合力来源主要为机械镶嵌作用,存在磨粒把持强度低,磨料及结合剂层容易脱落等缺点,制约了金刚石磨料磨削性能的充分发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活性钎料液相条件下与金刚石及钢丝基体的化学冶金反应,可以实现金刚石与钢丝的高强度钎焊连接,解决了传统固结金刚石线锯磨料把持强度低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完成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开发了可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工艺,设计并搭建了钎焊金刚石线锯自动化制备平台。分析了钎焊金刚石线锯的构成,优选了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的工艺流程,据此设计并搭建了自动化生产平台,确定了每个制备环节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Cu-Sn-Ti合金作为钎料,KSC82碳素钢丝作为基体,金属丝进给速度为17.44mm/s,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功率3kW,保温时间为1.5s较为合理。(2)实现了金刚石磨粒与钢丝基体的高强度连接,并揭示了金刚石磨粒把持力的来源。分析了钎焊热处理对金刚石强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金刚石钎焊形貌、钎焊界面微观结构以及界面新生化合物。结果表明,钎焊热处理过程前后金刚石抗压强度和冲击强度无明显变化,当感应加热功率为3kW,保温1.5s,氩气通入流量为15L/min的条件下可获得较佳的磨粒钎焊形貌,金刚石钎焊界面附近钎料合金具有明显的爬升形态,磨粒实现较高强度的把持。金刚石钎焊界面处TiC新生相的形成是实现金刚石磨粒浸润的根本原因。合金钎料中的Ti元素在金刚石钎焊界面富集偏析,界面新生相TiC为Cu-Sn-Ti合金润湿金刚石磨粒提供了―桥梁‖,界面处TiC以TiCX(X=0.47-0.95)间隙相形式存在。(3)分析了钎料合金表面显色机理,评估了钎焊气氛对金刚石磨粒钎焊效果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不同氩气通入流量条件下线锯表面Cu-Sn-Ti合金层的微观形貌及微区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线锯表面显色的差异取决于工作层合金中的Ti氧化程度。氩气通入流量参数的变化影响钎焊气氛氧分压,直接影响Cu-Sn-Ti合金层表面Ti元素氧化物薄膜的厚度,决定了钎料合金表面的可见颜色类型。当氩气流量小于5L/min时,金刚石钎焊界面Ti元素氧化导致磨粒把持强度大大降低。当氩气流量大于10L/min时,金刚石钎焊界面Ti元素氧化程度明显下降。(4)分析了不同应力载荷条件下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力学性能以及工作层失效特征及机理,为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通过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弯曲疲劳实验及扭转实验,分析了钎焊金刚石线锯在不同的应力载荷条件下力学性能及工作层失效特征。结果表明,钎焊金刚石线锯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以满足花岗岩切片加工的实际需求。线锯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工作层表面的微观裂纹均符合典型的张开型裂纹特征。减小线锯张紧力、弯曲疲劳曲率、提高线锯表面磨料分布的均匀性可以有效的降低线锯工作层表面裂纹发生的概率。(5)制作了长度500m标称直径为1.12mm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将其用于花岗岩板材切片加工试验,验证了该新型金刚石线锯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钎焊金刚石线锯的花岗岩切片加工的效率可以稳定在15mm/min以上,被削材的去除方式为脆性去除。工件进给速度是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钎焊金刚石线锯工作层的磨损方式主要为磨料的磨耗磨损,磨耗的方式主要为正常磨耗、局部破碎或断裂、脱落,脱落的磨粒比例约为14.3%,脱落的机理为弯曲疲劳应力及扭转疲劳应力主导的金刚石磨粒钎焊界面处裂纹的发生及扩展。

张秉坚,宋跃群[4](1998)在《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张秉坚宋跃群花岗石由于其坚固耐久、典雅大方和自然华贵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仅仅经过机械加工的普通花岗石材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目前,在机械加工之后用物理化学方法对表面进行处理已成为花岗石深加工过程的重要工序之一。...

张秉坚,宋跃群[5](1998)在《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二)——改善花岗石板材的表面装饰效果》文中认为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石材表面处理中改善花岗石材表面装饰效果的技术

邵靖[6](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包晓晖[7](2016)在《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文中认为石材在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运用广泛,不仅诠释了北京优秀遗产建筑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追求,并且见证了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百余年来社会历史的演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20世纪历史建筑的逐步重视,修复工程日渐增加,然而目前的修复工作是建立在简易诊断和粗放修复的基础上,由于病理诊断不准,修复技术策略选择不当,严重影响了这类建筑的修复效果,并最终导致了“修复性破坏”。实践证明,对于20世纪遗产建筑,不可能套用业已成熟的常规的修复方式,而必须在准确诊断病理的前提下对其劣化现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估分析,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结论,指导修复工作的进行,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遗产建筑的文物价值,进而充分发挥20世纪遗产建筑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应有作用。鉴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劣化现象和机理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量化分析的评估体系,对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进行了评价分析。全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包括介绍本文的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概念诠释、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指出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的难点之处,明确其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并且列出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选用类型总结与北京优秀遗产建筑实例调研。全面梳理了北京20世纪优秀遗产建筑中石材的使用、常见应用部位、种类和生产情况,在此基础上实例调研诊断外立面石材病害,并总结出劣化原因。第三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典型劣化机理概念界定以及分类分级的研究。在第二章北京遗产建筑保存名录及未登记建筑普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一个二级石材劣化分类分级体系。该体系由5个组群、15种典型类型组成。第四章为石材外立面劣化机理评价方法研究。针对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评价,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构建过程,通过对每项指标进行单因子分析与多因子分析,定量的划分外立面危险区域,通过指定公式,运用天正建筑软件、EXCEL表格等软件计算出每个典型劣化类型的劣化评价指数,定量的评价石材的保存现状和破坏程度。以北京王府井东堂为实例,对该教堂正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做出评价,并分析结果。第五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技术导则。提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原则、劣化等级、适宜性的修复方法与石材劣化修复工序的整体方案流程建议。第六章为国内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优秀工程案例分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北京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天津原金城银行等三个案例项目的建筑概况、修复做法和修复效果。最后是本文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并得出结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最后说明尚待完善的核心内容。

成帅[8](2011)在《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文中认为近代历史性建筑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形成,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得到认同,对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类建筑大多已百岁,自然衰退与人为的不当损害或忽视使部分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劣化迹象,因此对其进行维护与维修也逐渐成为减缓其劣化进程的要求。但目前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却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与不平衡。本文试图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近代历史性建筑的材料、要素与构建方法,常见的检测技术,探讨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劣化迹象与成因,进而针对具体劣化问题,归纳保护维修实践的案例,寻求常用的、合宜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借鉴国内外较先进的保护维修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特点来兼收并蓄的分析采纳国际上常见的维修技术,并分析部分以往不恰当的维修方法及后果,为将来成功的维护与维修提供技术参考。论文中穿插结合作者参与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与原浙江兴业银行的维修工程实践,作为重要的案例,同时针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组成部分的特点,兼收国内外的部分保护修复案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通过上述工作,对维护与维修技术相关的问题与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对具体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提示。当然由于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包含范围广泛,设计领域诸多,庞大复杂,其难度非常大,故本文主要还是择取较广泛常见的建筑材料与要素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来择要分析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保护实践有借鉴作用。

陈伟军[9](2018)在《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历史上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率先开启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西建筑文化缓慢融合。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文化强势锲入,带来了欧洲的工业革命成果,中外建筑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形成了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基于“建筑就是建造”的理念,文章从建造的本源出发,选择与欧洲工业革命成果最为密切的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展开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文章从时间的维度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把明末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到清代广州十三行这段近代前期的历史纳入研究的视野,并重点阐述近代以来粤、港、澳及沿海开埠城市和侨乡地区的建筑结构发展概况,结合对历史、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关于结构特征的研究,文章分别从结构材料、结构构造、施工工艺三方面展开,构建了相互补充的研究框架。结构材料是结构体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进步是一切结构技术发展的基石,文章以材料分类展开研究,分别阐述了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材料特性,以及对应的建筑类型和结构体系的转变,呈现近代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构构造是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适应材料特性的组合与构成关系,其造型和机理直接影响建筑的立面形象,是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工艺是建造的具体实施,外来技术必然要与本土工艺发生融合,呈现“土洋结合”的地域性特征。文章指出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原则性条款作为保护利用的依据,并强调结构特征保护的重要性和前提性。其次在传统局部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解决原结构未能满足现行规范及新的使用要求的问题;基于“利用有益于保护”的国际共识,在遵守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空间改造的可行性策略。最后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差距,指出保护程序的标准化是确保保护效果可控的有效手段,在分阶段阐述保护的具体内容、法定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作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全过程管控的标准化文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做了总结。文章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从结构的全新视角研究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特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深入阐述和系统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重新认识结构特征之于建筑形态的审美价值,指出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并为近代建筑分类、断代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3)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家规范,提出了结构保护、空间改造与可持续利用的九大原则和解决方案,制定了旨在推进保护利用标准化程序的《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以确保实施效果的可控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喻竹[10](2019)在《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石材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建筑设计师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石材加工工艺不断更新,石材从板材向异型石材发展,同时随着装饰行业的发展,石材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相对其他室内装饰材料来说,石材以其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虽然许多建筑材料生产商想以高科技手段来仿造石材之美,却难及石材神韵之万一。石材所表现出来的富丽堂皇,又使石材常常作为室内装饰档次的象征。但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石材的运用又往往被石材的高成本所限制。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是管理的核心。室内装饰效果和目标成本如何平衡,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呈现最佳的装饰效果,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以石材为亮点的高档室内装饰设计中,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章介绍研究的背景,高档室内装饰设计中石材运用的特点和目标成本控制的要求和意义,分析了石材成本的组成及石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为本次研究的重点部分,分别对石材优化设计方法的各个分项进行了探讨。在本章中首先探讨了基于设计要素的优化设计方法,再深入到设计技术规范,然后回归到石材本体,最后延伸到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利用,提出石材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最后一章中选取某接待中心、会所项目和某酒店项目为例,首先介绍了其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及原则,然后通过对原室内装饰设计方案的介绍,提出了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方法,最后列举基于各项石材设计优化方法的综合运用策略,在符合原室内装饰设计风格、满足装饰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目标成本的控制。本文通过对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高档室内装饰设计中石材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策略,并为高档室内装饰设计中石材优化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机床用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2.1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特点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组分构成与制备工艺
        1.3.1 骨料系统
        1.3.2 树脂系统
        1.3.3 增强纤维
        1.3.4 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4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1.4.1 细观力学性能表征
        1.4.2 宏观力学性能表征
    1.5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界面应力传递机制
    2.1 引言
    2.2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机理
    2.3 埋置状态下的钼纤维-基体应力传递机制
        2.3.1 理想钼纤维增强基体应力传递和轴向弹性模量预测
        2.3.2 考虑纤维末端应力的钼纤维增强基体应力传递
        2.3.3 结果与分析
    2.4 拉拔状态下的钼纤维-基体应力传递机制
        2.4.1 钼纤维粘结/脱粘时的应力分布
        2.4.2 纤维细观结构参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体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界面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3.2.1 微脱粘法
        3.2.2 单纤维拉拔法
        3.2.3 纤维临界长度断裂法
    3.3 润湿理论及表征
        3.3.1 接触角
        3.3.2 表面自由能与粘附功
    3.4 实验方法
        3.4.1 粘附功测试
        3.4.2 基体单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3.4.3 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测试
        3.4.4 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力学强度测试
        3.4.5 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试样典型测点载荷-应变测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树脂固化剂配比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5.2 树脂固化剂配比对润湿性的影响
        3.5.3 树脂固化剂配比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3.5.4 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与粘附功关系初探
        3.5.5 树脂固化剂配比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3.5.6 不同固化剂含量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载荷-应变分析与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表面性能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表面处理对钼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2.1 酸化处理对钼纤维结构和性能影响
        4.2.2 气相氧化处理对钼纤维结构和性能影响
        4.2.3 偶联处理对钼纤维结构和性能影响
    4.3 实验方法
        4.3.1 新、旧钼纤维表面粗糙度的测试
        4.3.2 粘附功测试
        4.3.3 单根钼纤维抗拉强度测试
        4.3.4 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测试
        4.3.5 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测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新、旧钼纤维表面形貌AFM分析
        4.4.2 纤维表面性能对润湿性影响
        4.4.3 纤维表面性能对拉伸强度影响
        4.4.4 纤维表面性能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4.5 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与粘附功关系分析
        4.4.6 纤维表面性能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4.5 新、旧钼纤维增强基体有限元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强界面结合状态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5.3 弱界面结合状态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纤维形状对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纤维形状分类
    5.3 异形钼纤维拉拔理论模型
        5.3.1 拉拔模型的建立
        5.3.2 异形钼纤维最大拉拔载荷的计算
        5.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异形钼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实验研究
        5.4.1 实验材料
        5.4.2 试样制备及测试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钼纤维拉拔脱粘过程
        5.5.1 直线形钼纤维拉拔脱粘过程
        5.5.2 异形钼纤维拉拔脱粘过程
    5.6 异形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5.6.1 异形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强度测试
        5.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异形钼纤维增强基体有限元分析
        5.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7.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造花岗石精密雕铣机床床身静动态性能分析及优化
    6.1 引言
    6.2 精密雕铣机床床身设计
    6.3 精密雕铣机床床身受力分析
        6.3.1 工件-工作台-导轨受力分析
        6.3.2 横梁-立柱受力分析
        6.3.3 龙门座螺栓组连接受力分析
    6.4 人造花岗石精密雕铣机床床身静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
        6.4.1 床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4.2 静力学仿真结果及分析
        6.4.3 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床身结构优化
    6.5 人造花岗石精密雕铣机床床身动态性能分析
        6.5.1 精密雕铣机床床身模态分析
        6.5.2 精密雕铣机床床身谐响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已发表英文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固结金刚石线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1.1 树脂金刚石线锯
        1.1.2 电镀金刚石线锯
        1.1.3 钎焊金刚石线锯
    1.2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优势
    1.3 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1.4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及平台设计
        1.4.2 金刚石钎焊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对钎焊过程的影响
        1.4.3 钎焊金刚石线锯力学性能及工作层失效机理分析
        1.4.4 钎焊金刚石线锯切割性能实验研究
第二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制备工艺及平台设计
    2.1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构成
    2.2 钎焊金刚石线锯原材料
        2.2.1 金刚石
        2.2.2 钎料合金
        2.2.3 金属丝基体
    2.3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流程设计
        2.3.1 钎焊前处理工艺
        2.3.2 钎焊热处理工艺
        2.3.3 钎焊后处理工艺
    2.4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系统设计
        2.4.1 金属丝自动进给系统设计
        2.4.2 金刚石线锯钎焊前处理系统
        2.4.3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平台
        2.4.4 钎焊惰性气氛保护系统
        2.4.5 钎焊金刚石线锯强韧化处理
    2.5 感应加热钎焊工艺参数
        2.5.1 钢丝进给速度
        2.5.2 电源输出功率
        2.5.3 氩气流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钎焊金刚石力学性能及钎焊界面分析
    3.1 钎焊热处理对金刚石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金刚石热处理前后静压强度
        3.1.2 金刚石冲击韧性
    3.2 金刚石润湿机理
        3.2.1 润湿方式
        3.2.2 金刚石钎焊润湿机制
    3.3 金刚石与钎料理论界面反应及机理
        3.3.1 金刚石与钎料理论界面反应及生成物
        3.3.2 金刚石钎焊理论界面反应动力学
    3.4 金刚石钎焊界面结构及组织分析
        3.4.1 金刚石钎焊形貌
        3.4.2 钎焊金刚石剪切断裂特征
        3.4.3 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特征
        3.4.4 金刚石钎焊界面反应产物分析
    3.5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界面的影响
        3.5.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3.5.2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微观结构的影响
        3.5.3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Sn-Ti钎料中钛元素氧化现象分析
    4.1 试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4.2 工作层表面氧化现象分析
        4.2.1 线锯工作层表面氧化形貌
        4.2.2 线锯工作层合金表面能谱分析
    4.3 钎料合金表面显色理论
        4.3.1 钛元素氧化着色理论
        4.3.2 钛元素氧化热力学判据
    4.4 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力学性能研究
    5.1 钎焊金刚石线锯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5.1.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1.2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5.1.3 线锯拉伸性能变化机理
        5.1.4 钎焊金刚石线锯拉伸断口分析
        5.1.5 基于拉伸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工作层裂纹特征
    5.2 钎焊金刚石线锯弯曲疲劳力学性能研究
        5.2.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2.2 Cu-Sn-Ti合金表面弯曲疲劳裂纹发生及扩展机理
        5.2.3 金刚石钎焊界面处弯曲疲劳裂纹的发生及扩展
        5.2.4 线锯工作层弯曲疲劳裂纹发生与弯曲半径的关系
        5.2.5 线锯表面弯曲疲劳裂纹扩展机理
    5.3 钎焊金刚石线锯扭转力学性能研究
        5.3.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3.2 线锯表面裂纹与扭转角的关系
        5.3.3 基于扭转的线锯工作层表面应力状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加工性能试验研究
    6.1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参数
    6.2 试验条件及方法
        6.2.1 加工试验对象
        6.2.2 试验设备
        6.2.3 加工试验参数
    6.3 基于金刚石线锯的材料去除机理
        6.3.1 基于单颗磨粒的材料脆性去除机理
        6.3.2 基于线锯的材料去除模型
        6.3.3 不同加工参数条件下磨粒平均切深的理论计算
        6.3.4 花岗岩材料去除脆塑性转变临界条件
    6.4 花岗岩切片加工质量分析
        6.4.1 切片表面形貌
        6.4.2 加工参数对切面平面度影响
        6.4.3 加工参数对切面粗糙度影响
    6.5 钎焊金刚石线锯失效形式研究
        6.5.1 金刚石磨料磨损特征
        6.5.2 金刚石脱落失效机理
        6.5.3 钎料层磨损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2.2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体系与适宜性修复存在的问题
        1.2.3 量化技术手段与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结合的可行性
        1.2.4 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本项目中“20世纪遗产建筑”的定义
        1.4.2 本项目中“建筑外立面”定义
        1.4.3 本项目中“病害、风化、腐蚀、劣化”定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5.1 国内关于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现状
        1.5.2 国内关于遗产建筑保护的量化评价研究现状
        1.5.3 国内关于遗产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
        1.5.4 现存问题
    1.6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6.1 国外关于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现状
        1.6.2 国外关于遗产建筑保护的量化评价研究现状
        1.6.3 国外关于遗产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
        1.6.4 现存问题
    1.7 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对象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的创新点
    1.8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8.1 研究课题的方法
        1.8.2 研究框架
    1.9 小结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选用类型与实例调研
    2.1 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类型与主要特性
        2.1.1 饰面石材类型
        2.1.2 砌筑石材类型
    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石材使用发展概述
    2.3 北京20世纪优秀遗产建筑调研
    2.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石材的应用
    2.5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病害损毁调查
        2.5.1 调查的方法
        2.5.2 调查的范围与内容
        2.5.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调查案例分析
    2.6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病害诊断
        2.6.1 石材被污染或发生病变的主要内因
        2.6.2 石材病变的主要外因
    2.7 小结
第3章 石材劣化概念界定及劣化类型分类分级研究
    3.1 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劣化的常见病变类型判断
    3.2 国外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3.3 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类型的分类分级研究
        3.3.1 组群
        3.3.2 典型类型
    3.4 外立面石材劣化程度标准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石材外立面劣化机理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学在遗产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4.2 评价对象、目的、原则、技术路线
        4.2.1 评价对象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4 评价内容和技术路线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容与过程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2 指标因子选定与层次结构构建
        4.3.3 劣化评价指数界定
        4.3.4 评价分级
        4.3.5 CAD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及工作流程
    4.4 实例分析
        4.4.1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工作内容
        4.4.2 评价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技术导则
    5.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等级与修复方法
    5.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原则
    5.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要素的分析
    5.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指导步骤
        5.4.1 第一步——背景调研
        5.4.2 第二步——照片汇编
        5.4.3 第三步——建筑石材劣化状况测绘
        5.4.4 第四步——石材检测与建筑检测
        5.4.5 第五步——环境因素调查
        5.4.6 第六步——预加固
        5.4.7 第七步——清洗试验
        5.4.8 第八步——正式清洗
        5.4.9 第九步——涂杀菌剂
        5.4.10 第十步——建筑石材排盐
        5.4.11 第十一步——加固
        5.4.12 第十二步——石材表面防护
        5.4.13 第十三步——日常保养维护
        5.4.14 第十四步——石材修补、强化
        5.4.15 第十五步——预防性保护
        5.4.16 第十六步——资料汇编与归档
    5.5 施工过程的监管
    5.6 小结
第6章 国内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工程案例评析
    6.1 北京东交民巷天主教堂的修复工程
        6.1.1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概况
        6.1.2 教堂外立面破损状况评估
        6.1.3 教堂保护修复的技术策略
    6.2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修复工程
        6.2.1 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概况
        6.2.2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破损状况
        6.2.3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修复原则评析
        6.2.4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修复技术方案
    6.3 天津原金城银行历史性修复工程
        6.3.1 天津原金城银行概况
        6.3.2 天津原金城银行外立面石材破损状况
        6.3.3 天津原金城银行外立面修复技术策略
    6.4 小结
课题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第一批)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释义
        1.1.2 研究对象与框架
        1.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相关理论
    2.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1.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
        2.1.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2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与原则
        2.2.1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
        2.2.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原则
    2.3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2.3.1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材料选择
        2.3.2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选择
第三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维护与维修技术
    3.1 近代历史性屋顶的意义
    3.2 近代历史性屋顶形式、要素与覆面材料
        3.2.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类型
        3.2.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主要要素与细部
        3.2.3 近代历史性建筑坡屋顶的覆面材料
    3.3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与劣化迹象
        3.3.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
        3.3.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劣化迹象与成因
    3.4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维护、维修与替换
        3.4.1 屋顶维护、维修与替换的方式选择
        3.4.2 屋顶的历史研究
        3.4.3 历史性屋顶维护措施
        3.4.4 历史性屋顶的维修与替换
第四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砖砌外墙维护与维修技术
    4.1 建筑用砖的历史
    4.2 近代建筑砖砌体的特征认识
        4.2.1 砖的类型
        4.2.2 砖的形状、尺寸与色彩
        4.2.3 砖砌体的砌筑方式
        4.2.4 灰缝砂浆和外形
    4.3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劣化问题的识别
        4.3.1 砖砌外墙的检查
        4.3.2 砖砌外墙的劣化迹象
        4.3.3 砖砌外墙的检测技术
        4.3.4 砖砌外墙的结构问题
        4.3.5 砖砌外墙的劣化成因
    4.4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4.4.1 砖砌外墙的结构缺陷处理与加固措施
        4.4.2 砖砌外墙的维修措施
        4.4.3 砖砌外墙的清洗技术
第五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5.1 外墙石材的分类与性质
        5.1.1 天然饰面石材分类
        5.1.2 砌筑石材
    5.2 外墙石材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5.2.1 实心石质墙
        5.2.2 饰面厚石板
        5.2.3 饰面薄石板
    5.3 外墙石材劣化病害与检测技术
        5.3.1 石材劣化病害
        5.3.2 石材检测技术
    5.4 近代历史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
        5.4.1 维修工作的说明
        5.4.2 外墙石材的维修措施
        5.4.3 外墙石砌体重嵌灰缝
        5.4.4 石材墙面的清洗技术
        5.4.5 外墙石材的加固保护
第六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木构件与铁件维护与维修技术
    6.1 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1.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1.2 木构件检查与检测
        6.1.3 木构件的替换与维修技术
    6.2 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2.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2.2 历史性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岭南”的地域概念
        1.2.2 “近代”的时间概念
        1.2.3 “结构”的广义概念
        1.2.4 研究重点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
        1.3.2 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
        1.3.3 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文献查阅
        1.4.2 调研测绘
        1.4.3 分类比较
        1.4.4 案例实证
第二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概述
    2.1 中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回顾
    2.2 明清两代岭南传统建筑构建方式的转变
        2.2.1 竹筒屋——砖木结构的雏形
        2.2.2 西关大屋——混合结构的发展
    2.3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
    2.4 明清时期澳门建筑结构的发展
        2.4.1 贸易与宗教的兴发
        2.4.2 西洋风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4.3 华洋融合的结构特征
        2.4.4 “中体西用”的技艺输出
    2.5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结构的发展
        2.5.1 十三行的空间布局
        2.5.2 早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748-1822年)
        2.5.3 中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22-1840年)
        2.5.4 后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40-1856年)
    2.6 近代早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840-1911年)
        2.6.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殖民城市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2.6.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沙面租界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2.6.3 教会建筑与西洋砖石结构的发展
        2.6.4 早期钢结构的应用
    2.7 近代中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11-1937年)
        2.7.1 清水红砖混合结构在文教、居住建筑的广泛应用
        2.7.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发展
        2.7.3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2.7.4 大跨度钢结构
        2.7.5 岭南侨乡新型结构的发展
    2.8 近代后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37-1949年)
    2.9 岭南近代建材工业的发展
        2.9.1 机制红砖
        2.9.2 水泥
        2.9.3 钢铁
    2.10 近代岭南中外建筑工程师概况
        2.10.1 近代早期西方建筑工程师对岭南建筑结构发展的贡献
        2.10.2 近代中、后期岭南本土建筑工程师队伍的崛起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近代砖石结构建筑
    3.1 砖、石材与砂浆
        3.1.1 砖
        3.1.2 石材
        3.1.3 砂浆
    3.2 砖石的砌筑方式
        3.2.1 砖墙
        3.2.2 石墙
        3.2.3 灰缝
    3.3 基座
        3.3.1 基座的功能
        3.3.2 石砌基座
        3.3.3 清水红砖基座
        3.3.4 仿石基座
    3.4 结构柱
        3.4.1 清水红砖柱式
        3.4.2 西方古典柱式
        3.4.3 其它现代风格柱式
    3.5 拱券
        3.5.1 中外拱券发展简史
        3.5.2 岭南近代拱券结构的发展
        3.5.3 拱券的力学与技术特征
        3.5.4 拱券的造型与艺术特征
    3.6 楼面结构
        3.6.1 木梁板结构
        3.6.2 型钢梁结构
        3.6.3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3.7 屋顶结构
        3.7.1 屋架结构
        3.7.2 挑檐结构
        3.7.3 平屋顶结构
    3.8 红砖结构典型案例——岭南大学教会学校建筑
        3.8.1 岭南大学近代建筑概况
        3.8.2 清水红砖砌筑结构特征
        3.8.3 混凝土结构特征
        3.8.4 中式屋顶的西方演绎
        3.8.5 小结
    3.9 全石结构典型案例——圣心大教堂
        3.9.1 建设背景与建筑概况
        3.9.2 历次结构维修情况
        3.9.3 主体结构特征
        3.9.4 构造与工艺特征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近代新型结构建筑
    4.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1.1 过渡时期沙面建筑的混合框架特征
        4.1.2 长堤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仿石结构特征
        4.1.3 骑楼建筑的框架化发展特征
        4.1.4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仿木结构特征
    4.2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开平碉楼
    4.3 钢铁结构
        4.3.1 早期建筑中的西洋铸铁构件
        4.3.2 近代钢构件制作与连接工艺特征
        4.3.3 钢屋架及其造型的多样化特征
        4.3.4 轻钢塔架
        4.3.5 钢结构桥梁
        4.3.6 高层钢结构——爱群大酒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5.1 关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地区规范
        5.1.1 《威尼斯宪章》(全文详见附录一)
        5.1.2 《奈良真实性文件》(全文详见附录二)
        5.1.3 国家法规
        5.1.4 广东地区法规
        5.1.5 保护与利用原则总结
    5.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的标准化程序
        5.2.1 任务书的制定
        5.2.2 前期调研
        5.2.3 中期设计与审批
        5.2.4 后期实施
    5.3 岭南近代建筑各类结构的劣化机理与保护措施
        5.3.1 木结构
        5.3.2 砖石结构
        5.3.3 钢铁结构
        5.3.4 混凝土结构
    5.4 基于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体系重构
        5.4.1 原有结构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5.4.2 结构构件保护加固的局限性
        5.4.3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理与现实意义
        5.4.4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则
        5.4.5 结构体系重构的具体方法
        5.4.6 局部保护与整体建构的关系
    5.5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结构空间改造
        5.5.1 国内外关于历史文物建筑改造利用的观点
        5.5.2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界定
        5.5.3 结构空间改造的原则
        5.5.4 结构空间改造的方法
    5.6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与文化性
        6.1.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
        6.1.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地域性
        6.1.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文化性
    6.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
        6.2.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特征
        6.2.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性特征
        6.2.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6.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6.3.1 保护利用原则
        6.3.2 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与改造利用策略
        6.3.3 保护与利用标准化——《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6.4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威尼斯宪章》
    附录二 :《奈良真实性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石材成本分析及石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石材成本分析及差异对比
        2.1.1 石材自身的价格
        2.1.2 石材的加工成本
        2.1.3 石材不同安装方式价格分析
        2.1.4 石材产量对价格的影响
        2.1.5 石材后期维护成本
    2.2 石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2.1 石材分类及标准不规范,选用难度大
        2.2.2 设计初期无设计优化意识,成本控制与设计脱节
        2.2.3 室内设计师石材知识匮乏
        2.2.4 重石材质量轻施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材的基本设计优化方法
    3.1 室内设计定位优化
    3.2 石材选材优化
        3.2.1 结合设计风格选材
        3.2.2 结合项目档次选材
    3.3 石材厂商选优
    3.4 石材应用部位优化
        3.4.1 石材常见应用部位
        3.4.2 石材应用部位效果调整
    3.5 石材表现形式化繁为简
        3.5.1 避免特殊工艺,简化造型
        3.5.2 创新表现形式,节约石材资源
    3.6 石材安装方式优化
    3.7 石材通病防治,减少维护成本
    3.8 石材新工艺的应用
        3.8.1 人造石的应用
        3.8.2 其他新工艺的应用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材设计优化实例分析
    4.1 某接待中心、会所项目实例分析
        4.1.1 项目概况及定位
        4.1.2 项目石材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4.1.3 项目优化设计后成本控制效果对比
    4.2 某酒店项目实例分析
        4.2.1 项目概况及定位
        4.2.2 项目原设计石材成本分析
        4.2.3 项目优化设计后成本控制效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床用钼纤维增强人造花岗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 任秀华. 山东大学, 2015(04)
  • [2]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的进展——花岗石的防护与加固[J]. 张秉坚,宋跃群. 石材, 1998(02)
  • [3]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D]. 张子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4]国外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J]. 张秉坚,宋跃群. 新型建筑材料, 1998(01)
  • [5]花岗石表面处理研究进展(二)——改善花岗石板材的表面装饰效果[J]. 张秉坚,宋跃群. 石材, 1998(06)
  • [6]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7]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D]. 包晓晖.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8]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D]. 成帅. 天津大学, 2011(05)
  • [9]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D]. 陈伟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基于成本控制的石材优化设计方法[D]. 喻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国外花岗岩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