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业发展方略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峰[1](2019)在《胡宗宪浙江幕府与文学》文中研究说明自明初到明中期,明代幕府经历了从低谷到复兴的发展过程,胡宗宪浙江幕府作为嘉靖时期重要的军事幕府,对明代抗倭斗争乃至明中晚期文学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宗宪以文官出身,掌管东南抗倭事宜,权势之盛使得无有与其匹敌者,加之胡宗宪礼贤下士、挥金如土,喜好招揽名流入幕为客,一时间聚集了许多当时颇负文名的东南才士,在幕中从事各种文学活动。本文以胡宗宪浙江幕府为研究中心,以胡宗宪幕中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为重点,对胡宗宪幕府与文学状况作系统梳理。本文分为四部分论述胡宗宪幕府及其幕中文学创作:第一章介绍胡宗宪浙江幕府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对幕中的主要活动作了总体概述;第二章着眼于胡宗宪幕府文人群体的概况,分别考察了该群体的人员构成和心理状态;第三章重点论述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和骈文、散文创作,包括在幕创作和离幕后与胡幕生涯有关的创作,对不同题材内容的诗歌分别论述,并论及相关文体的历史影响;最后一部分为余论,讨论幕府现象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走向,并探讨了胡宗宪幕府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眼光研究这一群体的文学创作,对于认识明代中晚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学,具有特别的意义。
王丽丽[2](2018)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宁德实践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更是我国亿万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角并将精准脱贫视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突出强调补齐贫困这块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脱贫攻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以摆脱贫困宁德实践为研究视角,将习近平扶贫思想与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宁德扶贫开发实践所采取的方式及特点,探讨其实践经验,总结其现实的启示,以期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益借鉴,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于良[3](2016)在《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及风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高速发展”迈向“新常态”发展阶段,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可以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有作为。保险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3万亿,同比增长20.02%;保险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2万亿,为优化社会资产配置,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融资效率,我国政府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发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随之放开。自2006年我国保险资金首次开展股权投资至今,股权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范围和投资模式上都取得阶段性进展。至2015年,受政策利好影响,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6398.8亿元,较年初增长59%;投资范围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方式可以涵盖绝大部分产业领域;投资模式上,2015年保险公司通过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尝试由LP向GP转型。然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中保险机构数目占比不足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政府政策支持背后,是什么原因致使保险机构逐渐重视股权投资的同时却又谨慎慢行?为什么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有利于实现交易双方利益共赢?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过程又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以确保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平稳性?本文的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本文系统梳理股权投资的相关概念和现有股权投资研究成果,从股权投资法律法规、股权投资动因、股权投资风险因素、股权投资评估和规避机制多个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为研究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现状、动因和风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其次,本文对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从资产配置、收益水平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通过与国际保险资金股权发展模式的对比,提出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角度,对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进行研究。基于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划分,本文按照“提出理论框架--分析影响路径--实证与案例研究支持”的研究结构,对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进行系统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保险公司具有金融投资机构和法人投资机构双重身份,其股权投资不仅能实现超额收益、分散风险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与被投资公司深度合作,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另外,保险公司股权投资有利于被投资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融资结构。因此,保险股权投资可以实现投资人利益和被投资人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为我国保险机构积极开展股权投资提供理论支持。第四,本文对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可以分为宏观基本面(经济、法律政策、资本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流程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几大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项目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最后,本文结合股权投资风险理论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从组织架构和公司运行两个层面,构建股权投资风险规避机制,并进一步提出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针对投资决策前的逆选择风险,从基本面分析、行业分析和项目风险评估三个层面,构建投资决策研究体系。针对投资决策后的道德风险,从选择投资工具、设计产品结构和投后管理工作几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保险公司开展股权投资活动提供借鉴。
彭瑶[4](2016)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行业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个快速消费、快速阅读的年代,互联网的阅读模式近乎取代了纸质媒体的阅读模式。纸质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广告份额下滑、读者群流失、财务数据不理想等症候群都显而易见。当下媒体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纸质媒体转型浪潮的出现。顺应时代进步,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新闻职业操守,保留报纸原本的优势,淘汰落后的产能,开拓新的市场已经成为纸媒不可推卸的责任。行业报处于整个报纸生物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媒体队伍中比较特殊的一支,一般来说,行业报的读者群基础薄弱、社会资源不够丰富、内容偏专业性,使得行业报的积极转型变得更为迫切和需要。除此之外,行业报还面临着政策变化、宏观经济、业内唱衰之声等多方客观压力,走出困境、突出重围、重获新生是所有行业报的愿景,不断推陈出新成为转型一种常态。为读者而生,也为读者而变。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困难重重,然而行业报转型的突破点依然存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行业报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产品非常有利。技术升级也为行业报的经营模式转变、结构重组、渠道拓展、新产业链的诞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新媒体成为许多行业报未来的转型方向。利用好各方资源,立足行业、走向市场,是新媒体时代行业报所要经受住的考验。
刘阳[5](2013)在《时间作业成本法在保险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间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国家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在企业中尤其是保险公司中更多地起到了在成本方面的核算与相关成本的管理的作用。它在时间驱动作业为轴心的背景下,依照资源动因理论,将资源相关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体系下,然后再基于作业动因的前提下,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是服务上。和传统成本法相比较,我们发现时间作业成本法更加地科学、合理。从时间作业成本法所运用的范围来看,它已经从初期的制造业,拓展到金融、保险等领域。譬如,花旗银行、明信保险公司等都已经将时间驱动作业法作为整个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具有成本结构错综、间接成本大的特征,其对于不同的险种而言,也存在着内在的差异性。因此,将间接成本分配于各个险种的过程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成本动因在整个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显然强化了时间以及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那么,相应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巧妙地运用到我国保险公司中去呢?本文以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为例,展开了相关的分析。本文首先对时间作业成本法的涵义以及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情况(包括理论基础、时间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还研究了作业成本法相关的理论内容(包括基本定义、理论基础、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步骤),还包括作业成本法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及其理论成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次,介绍了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所执行的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即凸显出保费收入的唯一性标准。这会对险种成本加以歪曲,从而对产品成本的信息发布产生失真的后果。其次,还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其实质在于分配标准和成本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保险公司产品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结合前面的作业成本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观点:即应该在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引入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接着,本文设置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A保险公司承保中的应用方案,主要有期初准备工作以及收集数据具体的应用步骤。将相关的资源费用归纳为6大类,然后得出相关的资源动因以及作业动因。最后,分析时间作业成本法对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展开了成本核算的过程,并将相应的结果和原来的成本法的结果展开了平行的比照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张卫总[6](2013)在《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管理研究 ——以A公司欺诈管理的实证分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保险行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正步入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机动车辆的普及日益增加,汽车保险在30年间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频频见诸报端的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现象却如蛀虫般与之相生相伴。可以说,保险业的历史有多长,保险欺诈就有多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机动车辆保险欺诈在实证和理论上的研究,首先,从保险欺诈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后果危害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保险欺诈的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其次,从保险公司的维度,分析A公司车辆保险欺诈管理的现状,基于LOGIST回归模型的应用,利用SAS工具对A公司近5年来的车险理赔的欺诈案件进行单因素和双因素分析,找出理赔欺诈管理的主要风险识别因子,提出A公司理赔欺诈识别的公司策略;最后,本文结合A公司的实证分析,为行业和公司层面加强欺诈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对欺诈管理带来变革的意义。本文基于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管理进行介绍,侧重在数据分析层面对欺诈管理上的研究,通过对保险欺诈管理上的研究,对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的提升提供了新型的管理思路,也为保险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但基于国内保险公司的数据积累不充分,数据质量不健全,保险理赔中的变量的探索和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使用质量。
张顺[7](2013)在《中国国家反恐战略研究(2001-2011)》文中认为“9·11”后,反恐成为全球多个大国的重要任务。中国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并在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反恐工作。但中国至今没有公布一部明文的国家反恐战略。本文通过研究发现,2001-2011年间,中国虽然没有公布过明文的国家反恐战略,但国家对反恐工作的认识和一系列部署,已经形成了实际操作意义上的国家反恐战略。本文继而以战略理论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反恐工作。从中国反恐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入手,发现了中国处于一个国际凝聚反恐共识、美国等大国呼吁反恐合作的国际反恐环境中;同时,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国内反恐环境中,恐怖主义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十年间,中国确立了国家反恐战略的指导思想、根本目标、指向对象,以及重点领域。中国的反恐指导思想,结合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即注重预防、打击并举的思想。在深层次的思考中,中国还考虑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以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中国也很明确的把“疆独”、“藏独”等制造恐怖活动的组织列为打击对象,把边境地区以及城市,作为反恐的重点领域。而中国积极开展反恐,目标在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就是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在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反恐部署方面,中国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国设立了反恐协调机构。同时,中国的法律制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配合反恐工作的开展,使中国的反恐更加有法可依,对恐怖分子的处置更加有法律依据,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反恐国际公约。在经济方面,中国为防范恐怖主义活动资金而制定了《反洗钱战略》,并为反恐投入了大量经费。在军事层面,中国积极开展军事演练,提升军队的反恐能力;在外交层面,中国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优势,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多个国家开展“反恐外交”。中国反恐战略显示了全面性、持续性、坚定性。同时,中国反恐战略的优势和劣势也有所显现。优势之一是国家有打击恐怖势力的强有力部署和强大国力支持,劣势之一是美国等国家依然未全力支持中国的反恐,中国也难以制止“东突”等恐怖势力在境外的活动。中国的反恐战略总体而言是有成效的,但“3·14”“7·5”等事件的发生说明中国反恐战略的部署还有不足。
张卫莉[8](2011)在《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他在《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中做出的以经济现代化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进行研究。但是为了获得关于孙中山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全景而不至于将其战略构想碎片化地就事论事,尊重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也会适当援引其他必要资料在相关思想主题上做相应延伸。本论文力求探求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全貌并揭示其经济思想中的规律性认识,但是同时,考虑到孙中山经济思想内容的丰富庞杂,限于篇幅和能力,本论文不可能做到穷尽其所有主题和观点、理论与实践。本论文选定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基本问题中的几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如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孙中山的产业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等。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史论相结合的方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以传统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以线为主,点面结合,从多个角度对于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提出尊重历史真实、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论文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出发,剖析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思想渊源,分析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简要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等。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和评价。由此更能说明本论文研究主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相应研究内容设计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综述。此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部分:第一个子部分专门研究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和哲学基础。此部分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20世纪之交的影响中国的各西方经济思想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形成的影响,探讨孙中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系统观、知行观和民生史观,揭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中的科学认知和实践精神,揭示孙中山实业计划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和以人为本特征。本部分的研究构成对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第二个子部分专门研究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浩大繁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从较为综合的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到孙中山的产业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和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各方面进行研究,并构筑其理论体系,并认为其实际上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战略支持性制度体系。通过研究,该部分认为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高度相当显着,这一部分构成后面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评论。主要是对孙中山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评价。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理论,可将之概括为:以振兴中华、求富求强为最高目标,以民生主义为经济建设的总纲领,以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基本方针,以对资本主义扬“善”避“恶”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以科学规划、富有系统性为特征的经济建设方案,以及实事求是、尊重国情下的前瞻性和首创性的中国的经济现代转型发展理论。以国家富强,民生畅遂为目标的博大精深的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继续深入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姜宏[9](2011)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三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刘志博[10](2011)在《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仍然明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虽然在我国有关医疗机构的监管法律制度从1951年就开始实施,并且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于1994年实施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医疗机构的管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过对现有的医疗机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政府职能不明;公立医院过度行政化、运营效率低下;私营医院地位尴尬、生存困难;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的政府监管不力、社会监管缺失;医学教育与培训质量不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事实上,医疗机构法律制度应该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政府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对医疗机构的设立与运营有审批和监管的权力,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应发挥主要作用;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更好的体现其公益性和社会功能,在现代医院运营机制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可靠、适度的医疗服务;患者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确保自身接受医疗服务的自由选择权与知情同意权等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履行监督者的职能,通过民间团体或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运营情况、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研究中可以发现,高效、合理的医疗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社会公众的权责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医疗机构运营的独立性与科学性;强有力、科学、高效的监管制度;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惠及全民、个人承担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为此,在对我国目前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医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制定一部《医疗机构法》来对我国医疗机构的性质、政府定位、准入机制、运营机制、患者权益、医疗广告、教学与培训、监管体系及处罚程序等进行严格的规范,以促进医疗改革的深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保险业发展方略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业发展方略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胡宗宪浙江幕府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胡宗宪浙江幕府的兴起与幕中活动 |
第一节 明嘉靖倭患与胡宗宪幕府的兴起 |
第二节 幕中活动 |
第二章 胡宗宪浙江幕府的文人群体概况 |
第一节 幕府文人群体的构成 |
第二节 幕府文人心态 |
第三章 胡宗宪浙江幕府文人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幕府文人的骈文与散文创作 |
第三节 幕府文学创作的特点 |
余论 |
第一节 幕府现象与政治之关系及其历史走向 |
第二节 胡宗宪幕府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宁德实践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的相关研究 |
(三) 文献评述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的指导思想 |
第一节 《摆脱贫困》中的扶贫思想 |
一、“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 |
二、“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
三、“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 |
四、“经济大合唱”的工作方法 |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一、善于分类施策,注重精准发力 |
二、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推进扶贫工作 |
三、坚持合力扶贫,形成大扶贫格局 |
四、夯实基层组织,筑牢脱贫攻坚堡垒 |
第二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历程与方式 |
第一节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历程 |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背景 |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过程 |
第二节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方式 |
一、旅游扶贫,景区带村 |
二、党建扶贫,稳固一线 |
三、产业扶贫,三产联动 |
四、移民搬迁,造福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成效与经验 |
第一节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成效 |
一、贫困程度显着减轻 |
二、经济实力有效增强 |
三、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
第二节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特点 |
一、在扶贫路径的探索上坚持因地制宜 |
二、在扶贫工作的部署上突出农民增收 |
三、在扶贫动力的培育上注重激发内劲 |
四、在扶贫重点的把握上紧抓“造福工程” |
第三节 习近平扶贫思想在宁德实践的经验 |
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
二、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帮扶相结合 |
四、坚持就地脱贫与改变环境相结合 |
第四章 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对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
第一节 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
一、贫困人口规模大是脱贫攻坚的严峻挑战 |
二、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突出困难 |
三、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瓶颈 |
第二节 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启示 |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
二、以人民主体性为根本,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
三、以“精准”为主线,提高扶贫工作的真正成效 |
四、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共赢 |
五、以凝聚各方力量为合力,营造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股权的含义及其性质 |
2.1.2 股权投资的定义、特征、分类与一般流程 |
2.1.3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运作模式与原则 |
2.1.4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风险管理 |
2.2 文献综述 |
2.2.1 股权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
2.2.2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动因 |
2.2.3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风险因素 |
2.2.4 股权投资风险评估机制 |
2.2.5 股权投资风险规避机制 |
2.2.6 小结 |
第3章 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
3.1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保险资产配置概述 |
3.1.2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 |
3.1.3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
3.2 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发展历程 |
3.3 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发展现状 |
3.4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3.4.1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面临的挑战 |
3.4.2 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发展趋势 |
3.5 国际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发展概述 |
3.5.1 全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及其监管 |
3.5.2 不同国家地区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及其监管 |
3.5.3 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与国际比较 |
第4章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动因分析 |
4.1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的理论基础 |
4.1.1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内部效应 |
4.1.2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外部效应 |
4.1.3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协同效应 |
4.2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路径 |
4.3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基于保险公司利益的平安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
4.3.2 基于被投资公司利益的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风险评估体系 |
5.1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影响因素的风险识别 |
5.1.1 宏观基本面风险 |
5.1.2 行业风险 |
5.1.3 投资项目风险 |
5.1.4 投资流程风险 |
5.1.5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委托-代理风险 |
5.2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风险评估体系 |
5.2.1 股权投资风险评估模型的数理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型 |
5.2.2 构建股权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
5.2.3 构建间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风险评估体系 |
5.3 小结 |
第6章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风险规避机制 |
6.1 保险股权投资内部控制框架 |
6.1.1 内部控制机制设计思路 |
6.1.2 内部控制框架的层级 |
6.2 投资前期风险防范机制 |
6.2.1 建立投资决策研究体系 |
6.2.2 选择附加投资工具 |
6.3 投资后期项目管理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行业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媒介生态学 |
二、报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
三、行业报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行业报的生态环境研究 |
第一节 行业报的历史生态位 |
第二节 行业报现阶段的生态位 |
一、行业报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行业报的经济生态环境 |
第三节 行业报的生态位优势 |
一、受众市场细分的优势 |
二、行业资源的优势 |
三、产业政策的支撑优势 |
第二章 行业报基于现实需要的转型 |
第一节 行业报融入新媒体的转型探索 |
一、转型的物质基础——技术升级 |
二、转型的核心——内容 |
三、转型的关键——追求服务的附加值 |
第二节 转型探索中行业报的困惑 |
一、企业报道比例大 |
二、内容趣味性不足 |
第三章 网络生态环境下行业报的转型策略 |
第一节 媒介形态:从一纸向多屏发展 |
第二节 内容生产:从行业向专业发展 |
一、内容具备专业水准 |
二、报纸做减法,更适应新媒体阅读 |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行业资源 |
四、积极回应网络热点,做深度报道 |
第三节 商业模式:从二次销售向多次销售发展 |
一、搭建社交平台,做中介 |
二、形成品牌效应,发展新的营销产业链 |
三、服务至上,提升体验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时间作业成本法在保险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时间作业成本法应用的理论基础 |
2.1 时间作业法的相关理论简述 |
2.1.1 时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涵 |
2.1.2 时间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方法 |
2.1.3 时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核算模型 |
2.1.4 时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
2.2 时间作业成本法在保险业的应用 |
2.2.1 有效地估算每单位时间的成本数据 |
2.2.2 估计作业的时间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分析 |
3.1 A保险公司公司简况 |
3.2 A保险公司承保风险 |
3.2.1 A保险公司承保风险的外在风险 |
3.2.2 A保险公司承保风险的内在风险 |
3.3 A保险公司不同成本项目的构成比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时间作业法分析 |
4.1 时间作业成本法在A公司承保项目中的可行性分析 |
4.2 时间作业成本法在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中的意义 |
4.3 时间作业成本法在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应用的思路分析 |
4.4 时间作业成本法在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中应用方案设计 |
4.4.1 承保风险控制的内容 |
4.4.2 收集数据 |
4.4.3 A保险公司承保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步骤 |
4.4.4 A保险公司承保项目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4.5 具体承保项目计算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管理研究 ——以A公司欺诈管理的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保险欺诈概述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理论研究 |
2.2.2 国外实证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理论研究 |
2.3.2 国内实证研究 |
2.4 述评 |
3 车辆保险欺诈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后果分析 |
3.1 保险欺诈成因分析 |
3.1.1 险种本身的原因 |
3.1.2 被保险人(投保人)方面 |
3.1.3 保险人方面 |
3.1.4 中介方方面 |
3.1.5 社会环境方面 |
3.2 表现形式分析 |
3.2.1 购买保单时 |
3.2.2 出险报案时 |
3.2.3 索赔申请时 |
3.3 危害分析 |
3.3.1 保险人遭所受危害分析 |
3.3.2 其他投保人所受危害分析 |
3.3.3 保险经营制度的危害分析 |
4 欺诈管理研究的实证分析 |
4.1 A公司的欺诈管理现状 |
4.2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
4.3 总体数据情况 |
4.4 建模样本的筛选 |
4.5 X变量生成 |
4.6 变量筛选 |
4.7 建模结果 |
4.7.1 模型变量的确定 |
4.7.2 双变量分析 |
4.8 模型检验 |
4.8.1 K-S指标 |
4.8.2 提升率 |
4.8.3 变量稳定性分布 |
5 应用策略分析 |
5.1 公司层面应用策略研究 |
5.2 行业层面应用策略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中国国家反恐战略研究(2001-201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二、文献综述与评估 |
三、研究创新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五、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一章 战略理论与恐怖主义概念 |
第一节 战略理论的定义、范围与评估 |
第二节 恐怖主义的定义、根源与种类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反恐战略的初步探讨 |
第二章 中国反恐战略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国际环境 |
第二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国内环境 |
第三章 中国反恐战略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主要目标 |
第三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指向对象 |
第四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重点领域 |
第四章 中国反恐战略的权力运作 |
第一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政治部署 |
第二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军事部署 |
第三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经济部署 |
第四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外交部署 |
第五章 中国反恐战略的优劣和成效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优劣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反恐战略的成效分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说明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日本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
2.1.2 前苏联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研究 |
2.1.3 欧洲及德国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
2.1.4 美国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评价 |
2.3.1 对国外研究的评价 |
2.3.2 对国内研究的评价 |
第三章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和哲学基础 |
3.1 孙中山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3.2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形成的影响 |
3.2.1 儒家经典反映出的经济思想的影响 |
3.2.2 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
3.2.3 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影响 |
3.3 19-20世纪之交影响孙中山的各西方经济思想 |
3.3.1 西方非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
3.3.2 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
3.4 丰富的革命实践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
3.5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 |
3.5.1 进化论思想 |
3.5.2 "知难行易"的知行学说 |
3.5.3 民生史观 |
第四章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
4.1 《实业计划》体现出来的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
4.2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特点 |
4.2.1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
4.2.2 以振兴中华、求富求强为最高目标 |
4.2.3 以民生主义为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
4.2.4 以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基本方针 |
4.2.5 以对资本主义扬"善"避"恶"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 |
4.2.6 以科学规划,富有系统性为特征的经济建设方案 |
4.2.7 实事求是、尊重国情下的前瞻性和首创性 |
4.3 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综述 |
4.4 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
4.5 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为经济近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 境 |
4.6 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思想 |
第五章 孙中山的产业经济思想 |
5.1 孙中山的农业经济发展思想 |
5.2 孙中山的工业经济发展思想 |
5.3 孙中山的商业经济发展思想 |
5.3.1 农“经”商“纬”的“同功论” |
5.3.2 推行保商善法和利商发展的各种经济主张 |
5.3.3 要建立全国的“商业系统” |
5.4 工商业发展中的“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问题 |
第六章 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
6.1 中国经济发展区划的构想 |
6.2 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的设计 |
6.3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对策 |
6.4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七章 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 |
7.1 孙中山的财政思想 |
7.2 孙中山的货币思想 |
7.3 建立金融机构“刻不容缓” |
第八章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8.1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的提出 |
8.2 “开放主义”与维护主权的认识与实践 |
8.3 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 |
第九章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评价 |
9.1 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
9.2 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一种现代转型发展理论 |
9.3 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
第十章 结论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2.1 论文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 |
2.1.2 产业集聚 |
2.1.3 企业集群 |
2.1.4 规模经济 |
2.1.5 范围经济 |
2.2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述评 |
2.2.1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产业区经济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2.2.5 区域创新理论 |
2.2.6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 |
2.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类型划分 |
2.3.1 按组织形式划分 |
2.3.2 按与市场的关系划分 |
2.3.3 按形成机制划分 |
2.3.4 按现代化程度划分 |
2.4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优势分析 |
2.4.1 提高企业竞争力 |
2.4.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
2.4.3 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
2.4.4 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
第3章 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评析 |
3.1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简介 |
3.1.1 辽宁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3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4 内蒙古东部中小企业集群 |
3.2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现存问题 |
3.2.1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
3.2.2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
3.2.3 对外贸易额度偏小 |
3.2.4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
3.2.5 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
3.3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症因分析 |
3.3.1 集群化成长存在制度障碍 |
3.3.2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
3.3.3 招商引资存在政策偏误 |
3.3.4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案例典示 |
4.1.1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
4.1.2 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 |
4.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 |
4.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成功范例 |
4.2.1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
4.2.2 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
4.2.3 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 |
4.3 中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启示 |
4.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
4.3.2 强化公共部门的支持及指导 |
4.3.3 营造集群内良好的发展环境 |
4.3.4 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 |
5.1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推进 |
5.1.1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
5.1.2 推动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
5.1.3 优化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 |
5.1.4 完善企业融资对策 |
5.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5.2.1 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
5.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
5.2.3 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
5.2.4 推进企业产业链整合 |
5.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5.3.1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
5.3.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
5.3.3 突破服务业人才的“瓶颈” |
5.3.4 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4.1 发挥企业家领导才能 |
5.4.2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
5.4.3 创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
5.4.4 注重企业品牌文化 |
5.5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
5.5.1 完善东北地区经贸条件 |
5.5.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
5.5.3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
5.5.4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 |
5.6 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5.6.1 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 |
5.6.2 提高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
5.6.3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5.6.4 促进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主要内容与结构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医疗机构法律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征 |
一、医疗服务的商品性 |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
一、政府的权利 |
二、政府部门的义务 |
第三节 医疗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
一、医疗机构的权利 |
二、医疗机构的义务 |
第四节 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
一、患者的权利 |
二、患者的义务 |
第五节 社会公众的权利与义务 |
一、社会公众的权利 |
二、社会公众的义务 |
第六节 医疗机构法律制度法律主体的联系 |
一、法律关系综述 |
二、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关系 |
三、医疗机构与患者的法律关系 |
四、政府与患者的关系 |
第二章 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综述 |
第一节 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变迁与现状 |
一、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变迁 |
二、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相关规定 |
一、医疗机构的分类 |
二、医疗机构的设立与审批 |
三、医疗机构的运营机制 |
四、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 |
五、医疗机构与医疗广告 |
六、医疗教学与培训 |
七、医疗机构的监管 |
八、医疗保障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缺陷与成因 |
一、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缺陷 |
二、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一、美国的医疗体系 |
二、美国的医疗改革 |
三、美国医疗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英国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一、英国的医疗体系 |
二、英国的医疗改革 |
三、英国医疗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新加坡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一、新加坡的医疗体系 |
二、新加坡医疗体系的特点 |
三、新加坡医疗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一、台湾地区医疗体系 |
二、台湾地区医疗体系面临的问题 |
三、台湾地区的经验对内地医疗改革的启示 |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体系比较分析 |
一、目前香港地区的医疗体系 |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体系面临的问题 |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体系对内地医疗改革的启示 |
第四章 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立法展望 |
第一节 从法律层面完善医疗机构法律制度 |
一、完善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二、完善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二节 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立法方向 |
一、立法目的与原则 |
二、立法形式 |
三、规划与审批制度的完善 |
四、现代医疗机构运营机制的建立 |
五、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
六、监管体系的完善 |
七、医疗广告的监管 |
八、医疗教学与培训制度的完善 |
九、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保险业发展方略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胡宗宪浙江幕府与文学[D]. 王晓峰. 宁波大学, 2019(06)
- [2]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宁德实践及其启示[D]. 王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我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动因及风险研究[D]. 于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4]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行业报转型研究[D]. 彭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5]时间作业成本法在保险公司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阳.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管理研究 ——以A公司欺诈管理的实证分析为例[D]. 张卫总. 浙江大学, 2013(02)
- [7]中国国家反恐战略研究(2001-2011)[D]. 张顺. 复旦大学, 2013(03)
- [8]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 张卫莉. 西北大学, 2011(08)
- [9]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08)
- [10]医疗机构法律制度研究[D]. 刘志博.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