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风湿浸膏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燕[1](2021)在《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探究祖师麻甘草制(炙法、烘法)的炮制工艺;并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探讨祖师麻甘草制品改善弗式完全佐剂混合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2.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3.建立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CIA),通过检测大鼠体重、关节炎评分、足肿胀度、脾脏与胸腺指数、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与X-射线(X-Ray)放射学观察,对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进行对比研究。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IA大鼠踝关节中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大鼠滑膜组织的Toll样受体4(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来初步探讨基于TLR4/NLRP3/NF-κB通路的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治疗CIA大鼠的作用机制。5.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炎症为模型,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增殖率、微板法测定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IL-10的含量、Western-Blot测定细胞的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验证祖师麻甘草制品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53min,炒制温度为150℃,炒制时间为14min。2.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62min,烘干温度为150℃,烘干时间为100min。3.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能显着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评分(AI)、足肿胀度、改善踝关节红肿、关节和关节软骨的病理状况(P<0.05);且祖师麻甘草制品治疗效果与祖师麻生品相比,虽无显着性差异,但总体祖师麻甘草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祖师麻生品。4.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均可调节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分泌,还可显着降低CIA大鼠血清中MMPs与VEGF的水平(P<0.05)。此外,还可能通过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祖师麻炮制品可以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表达(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甘草炙祖师麻与甘草烘制祖师麻的炮制工艺参数。药效学研究表明: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可以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症状,且祖师麻炮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生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发现,祖师麻缓解CIA大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并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与抑制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
邓怡平[2](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李艳[3](2020)在《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Lam.]为芸香科飞龙掌血的干燥根皮,民间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悠久。但飞龙掌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前期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以chemmapper数据库收集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飞龙掌血素和飞龙掌血内酯酮)的潜在结合靶点,整理结果发现:雌激素受体是其中一个关键靶标,而且雌激素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密切相关。基于此,本论文拟探究飞龙掌血中具有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及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的香豆素化合物进行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虚拟对接筛选。本论文运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从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0个:6-(3-乙氧基-2-羟基-3-甲基丁基)-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1)、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2)、飞龙掌血烯醇内酯(3)、飞龙掌血内酯酮(4)、飞龙掌血素(5)、去甲布拉易林(6)、布拉易林(7)、月桔香豆素(8)、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9)、5,7-二甲氧基-8-(O-3-甲基-2-丁烯氧基)-香豆素(10);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茵芋碱(11)、γ-花椒碱(12);苯丙素类化合物1个:(2E)-3-[4-[[(2E)-3,7-二甲基-2,6-辛二烯-1-基]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1-醇(13);其他类化合物1个:三环[7.2.0.02,4]十一烷-5,8-二醇-4,8,11,11-四甲氧基(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二维色谱分离技术对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共得到4个化合物。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旋光等波谱技术结合参考文献数据对照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飞龙掌血内酯-2’-O-β-D-葡萄糖苷(15)、(+)-飞龙掌血内酯3’-O-β-D-葡萄糖苷(16)、(-)-飞龙掌血内酯2’-O-β-D-葡萄糖苷(17)、橙皮苷(18)。其中化合物15,16为新化合物。为了验证chemmapper数据库预测活性靶点的准确性,本论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得到的10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与雌激素受体的晶体结构进行分子对接,依据结合自由能及抑制常数筛选结合力较强的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与其他化合物相比,化合物2(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7(布拉易林)、9[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与雌激素两种不同类型受体蛋白(1ERR、1QKN)的结合自由能较低,推测化合物2、7、9具有较强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本论文首次通过反向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飞龙掌血中香豆素成分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潜在靶点—雌激素受体。首次应用二维色谱分离技术对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进行了分离。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了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虚拟对接筛选,为深入研究开发具有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
吕贵萍[4](2020)在《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未明确,是世界性难题。藏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见解,属藏医“黄水病”范畴。由于藏族地区高寒、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即“黄水病”的患病比较广泛。藏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发展了许多富有特色、疗效显着的复方制剂。复方乳藤胶囊是由乳香、诃子、决明子、黄葵子、宽筋藤、独一味、打箭菊等七味藏药组方,是藏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组成的用于治疗黄水病的方剂,但其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本文采用整方研究法,通过热回流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藏药复方乳藤胶囊的浸膏进行了提取,得到了三个不同极性的有效部位,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釆用硅胶柱层析法、MCI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2D NMR,MS,UV等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1)、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醛(2)、3α-羟基-甘遂-8,24-二烯-21-酸(3)、3β,25-二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4)、3α,25-二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5)、3-羰基-25-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6)、乳藤A(7)、乳藤B(8)、3α-乙酰基-24,25-二羟基-甘遂-8-烯基-21-酸(9)、3-羰基-甘遂-8,24-二烯-21,23-内酯(10)、3-羰基-甘遂-7,9(11),24-三烯-21,23-内酯(11)、3α-乙酰基-甘遂-8,24-二烯-21,23-内酯(12)、3-乙酰基-11-羰基-β-乳香酸(13)、β-乳香酸(14)、9,11-去氢-β-乳香酸(15)、α-乳香酸(16)、nephthenol(17)、acetyl incensole oxide(18)、incensole(19)、populeuphrines A(20)、isonincensole acetate(21)、13-羰基-verticilla-4(20),7,11-三烯(22)、6α-羟基-15-(3-甲基-2-丁烯基)-异香木兰烷(23)、橙黄决明素(24)、钝叶决明素(25)、大黄酚(26)、大黄素甲醚(27)、没食子酸(28)、补骨脂酚(29)。化合物类型主要为三萜类(1-16),二萜类(17-23),蒽醌类(24-27),其他类(28-29),其中化合物2、4-9、12、22-23为新化合物。为评价29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使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通过Griess法测定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表明:给药浓度为20μM时,29个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无细胞毒性,存活率均大于80%,但对NO的抑制率均小于50%。将分离得到的29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CCK-8法研究探讨了29个化合物对人多形性恶性胶质瘤T98、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给药浓度为20μM时,29个化合物对以上3种肿瘤细胞,均无抗明显的增殖活性,其抑制率均小于50%。
苏敏[5](2020)在《苗药滚山珠抗肿瘤活性及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山珠,为泽马陆科(Zephroniidae)锯刺马陆属(Prionobelum)黔锯刺马陆(Prionobelum qianensis Chen)的干燥全虫,栖息于山坡较潮湿处、枯枝腐叶或石块下,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及江浙地区。《中华本草-苗药卷》、《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等书籍中记载,滚山珠以全虫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散瘀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和骨折肿痛等病症。在民间,特别是贵州苗族地区,滚山珠在肿瘤方面更是疗效显着[3]。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滚山珠物质基础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其在抗肿瘤方面的药理、药效也无从考究,因此,本文就滚山珠的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急性毒性及物质基础等方面对滚山珠药材开展探索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苗药滚山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1)采用MTT法,通过人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株NCI-H1650、人卵巢腺癌细胞株OVCAR3、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株分别对苗药滚山珠粗提物(PQ-T1、PQ-T2、PQ-T3、PQ-T4、PQ-T5、PQ-T6、PQ-T7、PQ-T8)进行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PQ-T3对三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好;(2)对苗药滚山珠提取物(PQ-T3)进行分段萃取,获得滚山珠药材分段萃取部位(PQ-PW、PQ-NB、PQ-EA),采用MTT法通过各肿瘤细胞株对PQ-PW、PQ-NB、PQ-EA(相同浓度:1000μg·m L-1)进行体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Q-EA活性较好,抑制率依次分别为95.04%、97.79%、96.92%;(3)对PQ-EA进行不同浓度(1000、500、125、31.25、7.81μg·m L-1)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给药24 h后PQ-EA对三种癌细胞均呈现一定抑制作用,且浓度呈计量依赖性抑制NCI-H1650、OVCAR3、MKN45的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276.41、235.75、48.79μg·m L-1。2. 苗药滚山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1)选取PQ-EA为供试药,并通过人胃癌细胞MKN45建立体内移植瘤裸鼠模型,对成瘤裸鼠相对肿瘤体积、相对肿瘤增值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径口灌胃14d后,高、中、低剂量组PQ-EA及卡培他滨阳性对照组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抑瘤率分别为45.86%、40.80%、35.74%、63.34%,与模型组肿瘤体积比较,高剂量组及阳性组肿瘤体积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有效抑制实体瘤增殖,中、低剂量组效果不佳,但能看出其有明显抑制趋势;(2)对成瘤裸鼠体质量进行考察,结果显示,PQ-EA治疗组裸鼠体质量与模型组裸鼠体质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肝、肾脏器指数及相关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裸鼠肝、肾脏器指数无明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与模型组相比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阳性组、高剂量组Crea水平明显上升(P<0.05)。3. 苗药滚山珠急性毒性实验(1)预实验:考察PQ-T3、PQ-EA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剂量分别为:338.96、555.66、793.80、1134.00、1620.00 mg·kg-1,单次灌胃给药,观察给药后14 d内各小鼠体征有无变化并记录有无死亡。结果显示,PQ-T3、PQ-EA均未引起小鼠死亡,说明两种提取物毒性较小,进行最大耐受量实验;(2)最大耐受量实验:通过一般观察、测定小鼠血常规(WBC、RBC、HGB、PLT)、生化指标(BUN、DBIL、ALP、LDH、ALT、Crea、AST)及内脏器官(心、肝、肾)的病理形态学检查对苗药滚山珠PQ-T3、PQ-EA进行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小鼠一般行为无明显变化,且饲养14 d内无小鼠死亡情况;测定小鼠血常规均无明显异常;测定小鼠生化指标无显着生物学意义的影响,其中对生化指标中DBIL含量有所影响,肉眼观察实质内脏器官无明显异常;组织病理学切片表明,PQ-T3、PQ-EA对小鼠肝脏有轻度损伤,对小鼠心脏、肾脏无明显影响。4. 苗药滚山珠物质基础研究在已筛选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基础上,对滚山珠乙酸乙酯部位(PQ-EA)进行分离纯化工作,结果获得10个较纯化合物,但由于仪器条件与时间限制,仅对PQ-1号单体进行结构解析,未能对其余化合物作进一步纯化及结构鉴定工作。
沈嘉艳[6](2020)在《益肾健脾泄浊汤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泄浊汤治疗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脾肾不足、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该方对GN患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完善中医药防治GN的理论及科学内涵,探索有效方药,为相关中医药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1.临床试验:纳入72例痛风性肾病(脾肾不足、痰湿瘀阻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益肾健脾泄浊汤组)36例、对照组(非布司他片组)36例。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舌脉象以及SUA、SCr、尿蛋白、尿RBC等检验结果的参数变化。2.动物实验: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非布司他片组),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每组动物予自由饮水进食适应性喂养1周后,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按奚氏造模法(酵母粉+腺嘌呤)复制GN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予非布司他片灌胃给药,实验组分别予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低剂量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毛色、神态和行为活动度等一般情况。连续给药21天后,麻醉下行腹主动脉采血及取材,检测大鼠的SUA、SCr、BUN,对大鼠肾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用ELISA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ROS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试验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益肾健脾泄浊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非布司他片组(P<0.01)。两组患者的SUA、SCr、尿蛋白、尿RB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SCr、尿RBC下降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肝功(AST、ALT)方面均未见明显异常。2.动物实验结果:(1)大鼠血尿酸和肾功能检测结果: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非布司他片组)均可降低GN模型大鼠SUA、BUN水平(P<0.01,P<0.05),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剂量组可降低GN模型大鼠SCr水平(P<0.01),低剂量组大鼠SCr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肾脏外观及病理切片检测结果: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非布司他片组)均可改善GN模型大鼠肾脏外观和病理损伤情况,中剂量组病变相对最轻。(3)大鼠肾脏组织ROS表达情况检测结果:益肾健脾泄浊汤高、中剂量组可降低GN模型大鼠肾脏ROS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非布司他片组)和益肾健脾泄浊汤低剂量组的大鼠肾组织ROS表达水平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健脾泄浊汤可改善G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SUA、SCr和尿蛋白、尿RBC水平,对痛风性肾病患者肾功能产生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痛风性肾病(脾肾不足、痰湿瘀阻证)临床用药的参考。2.益肾健脾泄浊汤可有效降低GN模型大鼠的SUA、BUN、SCr水平,对其肾脏病理有改善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影响肾脏ROS的表达水平有关。
缪晓冬[7](2020)在《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73885)及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No.FJGJS-2015-12)的支持下完成,主要围绕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优化,有效部位配伍对缺血性中风的改善作用与机制研究等,以期为该药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了乳香和没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分析发现,乳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乳香酸类成分,包括五环三萜、大环二萜类成分等;没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而以倍半萜类成分为主。现代药理活性研究表明,乳香、没药均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为乳香、没药的进一步开放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认识、病因病机及中风损伤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该疾病与去极化、钙超载、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等关系密切,为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二、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1.乳香-没药配伍的中医临床应用特点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乳香、没药药对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规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乳香、没药的2236首方剂信息读取出来。统计出乳香-没药的配伍比例有50种,其中1:1、2:1、1:2、2:3、3:2、5:3、3:4等7个比例出现频次较高,而以1:1形式配比的方剂高达1863首,故进一步围绕乳香-没药为1:1的方剂,对其所治疗疾病的科属、方剂功效和剂型及其网络关联性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发现,乳香、没药配伍多用于外科疾病,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敛疮生肌、止痛、祛风、消痈散结、解毒、接骨续筋等,主要剂型为散剂、丸剂、膏剂等。2.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溶出分析应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1:1、1:2、2:1、2:3、3:2、3:4、5:3)的化学成分溶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的化学成分溶出量不同,且配伍比例为1:1和2:1时溶出化学成分种类最为丰富,成分含量最高或较高。3.乳香中乳香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采用UPLC-TQ/MS检测,以乳香中13个乳香三萜酸类成分(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3α-乙酰甘遂-7,24-二烯-21-酸、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α-羟基甘燧烷-7,24-二烯-21-酸、11-酮基乳香酸、3-O-乙酰基-α-乳香酸、3α-乙酰氧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甾二烯-21-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甲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乳香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纯化乳香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95%乙醇20倍量回流提取4次,每次62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以碱液pH为12~13溶解,在0~4℃用酸液pH<2酸沉30 min为最佳纯化工艺,乳香三萜酸类成分纯度可达73.87%。4.没药中倍半萜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采用UPLC检测,以没药中2个倍半萜(2-甲氧基-8,12-环氧吉马烷-1(10),7,11-三烯-6-酮、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马烷-1(10)-烯-6-酮)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没药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硅胶柱层析法纯化没药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92%乙醇7倍量回流提取2.5 h/次,提取2次为最佳提取工艺;将乙酸乙酯部位用300-400目硅胶纯化,上样量为1:40,先用石油醚(PE)除杂,再用石油醚-乙酸乙酯(PE:EA)20:1的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3-6 BV为最佳纯化工艺,倍半萜类成分纯度可达 61.43%。三、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1.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采用中脑动脉闭塞(MCAO)建立SD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即模型大鼠出现提尾时损伤对侧前肢不能伸直;向损伤侧旋转;向对侧倾倒;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不清等。以乳香总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BA-MS)的不同配伍比例(10:1、5:1、20:1,由药材配伍比例1:1、1:2、2:1折算)每天给药两次,给药3天后,收集血浆、尿液及脑/肺样本,分别进行生化指标测定、脑梗死面积测定,脑、肺组织病理学分析及Western blot法分析脑组织中AngI/AngII/Tie2信号通路与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组化分析TDP-43,NeuN,TGF-β1,VWF和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A-MS给药后能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形态水肿,神经元丢失,核固缩程度,改善肺泡结构;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和Ang/Tie信号通路,从而降低相关神经炎症因子(IL-1β、nNOS)、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的表达和促进相关血管生成生长因子(ET-1、VEGF、PDGF、AngⅡ、PAI-1)的表达,发挥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其中H10:1与H20:1效果最佳。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调节作用与机制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的不同配伍比例(BA-MS)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作用,对大鼠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发现配伍比例在H10:1和H5:1的效果最好,鉴定出了 21种内源性代谢物(血浆9种,尿液12种),并进一步构建出14条相关代谢通路(影响值大于0.1),即视黄醇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生物素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泛酸和CoA生物合成,醚脂类代谢,鞘脂类代谢,半乳糖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其中以亚油酸代谢途径可能性最大(impact=1)。且相关性分析,提示给药干预后,可能通过调节亚油酸的代谢来降低IL-1β和VW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性中风的改善作用。3.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通过16S rDNA测序的方法研究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的不同配伍比例(BA-MS)对缺血性再灌注的MCAO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从门分类水平到属分类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在门水平上,H5:1显着降低MCAO大鼠放线菌门和无壁菌门;在属水平上,H20:1显着降低杜氏藻属,臭味菌;H5:1显着升梭状芽胞杆菌、柯林斯氏菌、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norankfLachnospiraceae和gnorankoMollicutesRF39;H10:1、L10:1、H5:1、H20:1显着降低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YXY显着升高Pygrnaiobacter。可见,BA-MS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总体而言,H5:1的效果最佳。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的6种短链脂肪酸(SCFAs)进行测定。模型组大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含量较假手术组相比显着下降。给药后,H5:1组对逆转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内容物乙酸和丙酸含量作用显着,说明其可能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道内容物中乙酸和丙酸的水平实现对缺血性中风肠道损害的改善作用。肠道微生物与SCFA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异戊酸(IVA)与norankfLachnospiraceae、clostridiumsurico1呈正相关(r≥0.4);乙酸(AA)与乳酸杆菌属呈正相关(r≥0.4),乙酸(AA)、丙酸(PA)、丁酸(BA)与副萨特氏菌属呈负相关(r≤-0.4)。提示H5:1组可能是通过提高乳酸杆菌属和norankf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副萨特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实现对缺血性中风肠道损害的改善作用。四基于细胞模型的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的生物效应与机制探讨1.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MTT法评价7个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1:1、2:1、1:2、2:3、3:2、5:3、3:4)和有效部位(10:1、20:1、5:1、20:3、15:1、50:3、15:2)对 LPS 诱导的 PC12 细胞损伤;通过ELISA分析对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8以及疼痛指标ENK、SP物质评价7个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表明7个不同配比提取物和有效部位对LPS环境下的PC12细胞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IL-6有非常显着的抑制活性(P<0.001),且配伍比例为1:1和5:3的效果较优。2.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影响研究通过建立LPS诱导BV2细胞的神经炎症模型,MTT分析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配伍(BA-MS)不同比例对BV2细胞的毒性,q-PCR法测定IL-1β、IL-6、iNOS mRNA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法分析TLR4/NF-κB/PI3K/AKT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当浓度大于12.5 ug·mL-1,BV2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且BA-MS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IL-1β、IL-6、iNOS mRNA 的表达和减弱 p-NF-κB/NF-κB、p-AKT/AKT、TLR4等蛋白表达,以及促进p-PI3K蛋白表达,其中5:1效果最佳。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通过UPLC-TQ/MS测定的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配伍(BA-MS)不同比例的含量,与生化指标(第四章第二节)构建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获得对神经炎症起治疗作用的重要贡献成分,并对获得的贡献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表明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烯-6-酮(2-methoxy-5-acetoxy-fruranogermacr-1(10)-en-6-one)、3α-乙酰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α-acetyl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11-酮基-乳香酸(11-keto-boswellicacid)、3-乙酰-11-酮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是贡献的活性成分,且作用于31个神经炎症相关靶点,其中PI3K、AKT、IL-6已在第四章第二节证实了;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的Toll样信号通路。
杨哲[8](2020)在《加味清络饮治疗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加味清络饮是清络饮的优化处方,本研究旨在验证加味清络饮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取30只雄性SD大鼠,然后将这些大鼠平均分为5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其他4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牛Ⅱ型胶原蛋白造模,造模后其中三组分别给予清络饮(QLY)、加味清络饮(JWQLY)、甲氨喋呤(MTX)治疗,另1组留作模型对照组。再对CIA大鼠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综合性评价分析,这些指标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一般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形态学指标、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等。结果:(1)在一般生理指标上,治疗组大鼠的生理状态较CIA模型组大鼠良好;(2)在形态学指标上,治疗组大鼠的足爪关节炎症指数及肿胀度较CIA模型组大鼠偏低;(3)在组织病理学指标上,QLY与JWQLY能够减少CIA大鼠关节滑膜炎性浸润、改善关节腔狭窄、改善关节骨质破坏,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在关节保护方面JWQLY比MTX更具优势;(4)组织免疫学指标上,QLY、JWQLY、MTX均能够有效抑制滑膜组织中pp65蛋白的表达;(5)在血清生物标志物上,QLY、JWQLY、MTX均能够有效降低炎症标志物TNF-α水平、抑制血管新生因子VEGF、COX-2表达、抑制PI3K/AKT、SphK/S1P信号通路,在免疫调节上,QLY与MTX能够有效抑制IL-17A表达,JWQLY既能上调IL-35表达,亦能抑制IL-17A表达。结论:经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对CIA模型大鼠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的是JWQLY,它可以有效缓解CIA大鼠关节病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WQLY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IA大鼠体内TNF-α水平、调节Th17/Treg的平衡、降低体内血管新生因子VEGF、COX-2的水平、抑制体内PI3K/AKT、NF-κB、SphK/S1P信号通路的多靶点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CIA大鼠关节滑膜炎症,可以更好地保护CIA大鼠的关节;JWQLY与QLY相比在免疫调节与血管新生方面更具优势;JWQLY的组方思路为临床中药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杨洋[9](2019)在《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指出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Gentiana macrophylla)植物,以根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祛风除湿、清虚热、退湿热的功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现大叶秦艽药材新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发挥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本论文以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大叶秦艽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和结晶法从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33个化合物,以波谱分析(MS和NMR)和对照品对照分析对这33个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叶秦艽中分离鉴定,分别为:6′-O-乙酰龙胆苦苷、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马钱苷酸、乌苏醇、山楂酸、1α,2α,3β,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5-formylisochromen-1-one和原儿茶醛,上述12个成分中5-formylisochromen-1-one、二十一烷酸和棕榈酸乙酯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另有2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Gentimacroside、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獐牙菜苷、栎樱酸、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秦艽酰胺、红白金花内酯、红白金花酸、蔗糖和龙胆三糖。(二)大叶秦艽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ELSD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建立一种以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马钱苷酸和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特征性成分评价大叶秦艽药材质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该地区不同产地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表明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在价值。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PLC-ELSD方法,经色谱条件优化,测定并采集10批大叶秦艽药材的色谱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建立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对照品对照分析,对特征图谱中8个共有特征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确认为: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胡萝卜苷、栎樱酸和β-谷甾醇。通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对应化学成分的确认,为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三)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大叶秦艽醇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经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给药后,模型小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型脂肪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降低。进一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能减轻NAFLD小鼠肝脏脂肪蓄积,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肝脏炎症(TNF-α、IL-6、XBP1、P-IKK alpha/beta、P-JNK1/2/3)的发展,缓解肝脏胰岛素抵抗(P-IRS1),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水平(GSH、NO、SOD、GSH-px和CAT),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它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以及对肝脏JNK和IKK信号通路和XBP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四)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陕西秦岭不同产地10批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并选取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为药效指标,以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降低率与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中8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0批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给药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以关联度大小为评价指标,表明龙胆苦苷所对应的色谱峰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和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说明龙胆苦苷可能为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五)龙胆苦苷对NAFLD的改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小鼠NAFLD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龙胆苦苷给药显着缓解果糖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抑制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龙胆苦苷明显减轻果糖引起的小鼠肝脏气球样变性和脂肪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尿酸生成(XO)、提高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水平(MDA、SOD、GSH-px、CAT和Nrf2)、调节肝脏脂肪代谢(FAS、SREBP-1和ACC1)和抑制肝脏炎症(TNF-α和IL-6)发展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大叶秦艽药材中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所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运用HPLC-ELSD建立其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具有改善作用,以谱效关系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可能是其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对小鼠NAFLD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龙胆苦苷在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含量很高,且按照新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龙胆苦苷具有很好的成药性,有望开发为治疗NAFLD的新药。
鲍佳音,包海鹰,杨树东,王辉[10](2019)在《蜜环菌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肿胀度的测量、全身关节炎指数评分、体重及体态变化、免疫脏器指数、炎性踝关节切片的形态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等指标来考察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5个不同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蜜环菌甲醇提取物对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甲醇组能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脏和胸腺萎缩,并能抑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E2的分泌,抑制大鼠踝关节炎细胞的形成。因此蜜环菌提取物中甲醇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治疗效果最显着。
二、类风湿浸膏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浸膏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炙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实验 |
2.4 工艺验证 |
3.结果 |
3.1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 讨论 |
第二章 甘草烘制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 |
3.结果 |
3.1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讨论 |
第三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抗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比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炮制品的制备 |
2.2 药液的制备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4 体重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2.5 影像学评估 |
2.6 踝关节组织病理切片 |
2.7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大鼠一般体征的变化结果 |
3.2 大鼠足肿胀度与AI评分结果 |
3.3 大鼠脏器指数结果 |
3.4 影像学评价大鼠踝关节损伤影响 |
3.5 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讨论 |
4.1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疗法 |
4.2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常用动物模型 |
4.3 甘草炙祖师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模型治疗作用 |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的祖师麻甘草制品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0、IL-1β表达的测定 |
2.2 血清免疫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
2.3 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大鼠踝关节NLRP3、NF-κB表达 |
2.4 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蛋白表达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2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风湿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踝关节内NLRP3、NF-κB表达的影响 |
3.4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的表达 |
4.讨论 |
第五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改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 |
2.方法 |
2.1 祖师麻不同提取物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上清液的制备 |
2.4 LPS诱导Raw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CCK8法测定Raw264.7细胞系的存活率 |
2.6 细胞上清液中NO与炎性因子的含量测定 |
2.7 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
2.8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活力和NO含量的影响 |
3.2 祖师麻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祖师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穿心莲简介 |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
2.3.5 提取率计算 |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
2.4 实验结果 |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
3.3.2 DAS-Man的制备 |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粒径检测 |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
4.3.7 热重分析(TG) |
4.3.8 溶剂残留检测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粒径检测结果 |
4.4.2 扫描电镜结果 |
4.4.3 透射电镜结果 |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
4.4.7 热重分析结果 |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
5.3.3 溶出度检测 |
5.3.4 释放率检测 |
5.3.5 稳定性检测 |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
5.3.7 体外毒性检测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
5.4.3 溶出度检测 |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
5.4.7 毒性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
6.3.3 组织分布测定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
7.3.3 含量测定 |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
7.4.4 MPO含量测定 |
7.4.5 NO含量测定 |
7.4.6 TNF-α含量测定 |
7.4.7 IL-6含量测定 |
7.4.8 IL-1β含量测定 |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仪器 |
8.3 实验方法 |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
8.3.3 样品处理 |
8.3.4 含量测定 |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4.1 小鼠存活数量 |
8.4.2 小鼠DAI评分 |
8.4.3 小鼠结肠形态 |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
8.4.6 MPO含量测定 |
8.4.7 NO含量测定 |
8.4.8 TNF-α含量测定 |
8.4.9 IL-4含量测定 |
8.4.10 IL-1β含量测定 |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材 |
2 试验方法 |
2.1 飞龙掌血提取与液液分配 |
2.2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分析 |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 |
结果与讨论 |
1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分离条件优化 |
1.1 洗脱时间优化 |
1.2 流动相配比优化 |
2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合物结构鉴定 |
3.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合物核磁谱图数据 |
第二部分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材 |
2 实验方法 |
2.1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分析 |
2.2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分离 |
结果与讨论 |
1 液相分析条件优化 |
1.1 洗脱时间优化 |
1.2 流动相配比优化 |
2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二维色谱分离方法分离化合物 |
2.1 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
2.2 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 |
3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合物结构鉴定 |
4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合物核磁谱图数据 |
第三部分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合物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处方及其各组方药化学成分分析 |
1.2.1 处方 |
1.2.2 各味药材化学成分概况 |
1.3 本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复方化学成分研究 |
2.2.1 结果与讨论 |
2.2.2 实验部分 |
2.2.3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三章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
3.1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抗炎活性研究 |
3.1.1 前言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部分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ABBREVIATIONS |
(5)苗药滚山珠抗肿瘤活性及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动物药研究现状 |
1.1.1 蛤蟆油 |
1.1.2 乌梢蛇 |
1.1.3 麝香 |
1.1.4 鹿茸 |
1.1.5 其他动物药 |
1.2 动物药抗肿瘤活性研究 |
1.2.1 体外抗肿瘤活性 |
1.2.2 体内抗肿瘤活性 |
1.2.3 临床用动物药 |
1.3 动物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
1.3.1 药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3.2 现代分离纯化技术 |
1.4 马陆类动物研究进展 |
1.4.1 马陆类动物简介 |
1.4.2 马陆类动物研究 |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苗药滚山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药材 |
2.1.4 细胞来源 |
2.2 实验方法 |
2.2.1 供试药制备 |
2.2.2 细胞培养 |
2.2.3 MTT法测定供试药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苗药滚山珠提取方法的筛选 |
2.3.2 苗药滚山珠活性部位的筛选 |
2.3.3 不同浓度PQ-EA对 NCI-H1650、OVCAR3、MKN45 癌细胞的影响及IC50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苗药滚山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1.4 细胞株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准备 |
3.2.2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2.3 实验分组及药物处理 |
3.2.4 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的计算 |
3.2.5 肿瘤抑制率、相对肿瘤体积及脏器指数的计算 |
3.2.6 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作 |
3.2.7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Q-EA对体内移植瘤裸鼠的抗肿瘤活性 |
3.3.2 一般体征观察 |
3.3.3 PQ-EA对体内移植瘤裸鼠体质量的影响 |
3.3.4 PQ-EA对体内移植瘤裸鼠肝、肾脏的影响 |
3.3.5 PQ-EA对体内移植瘤裸鼠肝、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苗药滚山珠的急性毒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药品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预实验 |
4.2.2 最大耐受量实验 |
4.2.3 一般观察 |
4.2.4 小鼠体质量的考察 |
4.2.5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
4.2.6 心、肝、肾脏器指数的计算 |
4.2.7 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作 |
4.2.8 统计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一般观察 |
4.3.2 药物对小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
4.3.3 药物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4.3.4 药物对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5 药物对小鼠心、肝、肾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苗药滚山珠活性部位初步分离纯化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药材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苗药滚山珠提取方式的选择 |
5.2.2 苗药滚山珠初提取 |
5.2.3 PQ-EA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
5.3 结果 |
六章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苗药滚山珠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6.1.2 苗药滚山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6.1.3 苗药滚山珠的急性毒性研究 |
6.1.4 苗药滚山珠优选部位初步分离纯化研究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益肾健脾泄浊汤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益肾健脾泄浊汤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疗效判定标准 |
4.1 疾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 |
6.3 两组患者经治后临床资料及对比 |
6.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7.小结 |
第二部分 益肾健脾泄浊汤对痛风性肾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和作用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器材 |
2.实验药物的制备 |
2.1 高酵母饲料的制作 |
2.2 中药(益肾健脾泄浊汤)浸膏的制备 |
2.3 大鼠和人给药量的换算 |
3.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分组 |
3.2 实验动物造模 |
3.3 实验药物干预 |
3.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5 标本的采集 |
3.6 指标检测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5.1 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
5.2 大鼠肾脏外观 |
5.3 对大鼠肾脏指数的影响 |
5.4 对大鼠血尿酸的影响 |
5.5 对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
5.6 对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
5.7 对大鼠肾脏组织ROS表达水平的影响 |
6.小结 |
讨论 |
1.中医对GN的认识 |
2.ROS之于GN |
3.脾肾不足、痰湿瘀阻病机的提出 |
4.益肾健脾泄浊汤组方分析 |
5.益肾健脾泄浊汤各单味药药理探讨 |
6.课题结果分析 |
6.1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6.2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7.研究特色 |
8.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关于GN病名的认识 |
2.中医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之论述 |
2.2 近代医家之见解 |
3.辨证论治 |
3.1 分期论治 |
3.2 分证论治 |
4.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乳香、没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乳香-没药配伍的中医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溶出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乳香中总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没药中倍半萜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调节作用与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细胞模型的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的生物效应与机制探讨 |
第一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加味清络饮治疗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学术背景 |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现状及进展 |
1.3 传统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
1.4 痹病治疗新思想与加味清络饮 |
2 本课题的研究设想、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价值 |
2.1 研究设想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研究价值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4 治疗药物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胶原性大鼠关节炎(CIA)模型的制备 |
2.2 大鼠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一般生理指标观察 |
2.3.2关节肿胀度评估 |
2.3.3关节炎症指数评估 |
2.4 血液采集及组织器官处理 |
2.5 血清ELISA检测 |
2.6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生理指标 |
2 大鼠足爪形态学表现 |
3 治疗对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影响 |
4 治疗对大鼠关节滑膜免疫组织化学影响 |
5 治疗对大鼠血清标志物水平变化的影响 |
5.1 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表达情况 |
5.2 免疫细胞因子IL-17A与IL-35表达情况 |
5.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环氧化酶-2(COX-2)表达情况 |
5.4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表达情况 |
5.5 鞘氨醇1磷酸(S1P)表达情况 |
讨论 |
1 加味清络饮的组方思路 |
2 一般生理指标分析 |
3 炎症指标分析 |
4 免疫指标分析 |
5 血管新生指标分析 |
6 PI3K-AKT信号通路 |
7 Sph K/S1P信号通路 |
8 加味清络饮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滑膜细胞代谢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加味清络饮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大叶秦艽概述 |
1 本草记载 |
2 大叶秦艽植物形态 |
3 大叶秦艽药材特征 |
4 大叶秦艽的分布 |
5 大叶秦艽药材的栽培与采收 |
6 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 |
7 秦艽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
8 小结 |
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
1 NAFLD的发病特点 |
2 现代医学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 |
3 中医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
4 NAFLD的药物治疗 |
5 小结 |
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
1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2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
3 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四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一 引言 |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药材 |
2 器材 |
3 试剂 |
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1 提取 |
2 粗分 |
3 粗分后各部分的分离 |
4 纯度分析 |
四 结构鉴定 |
五 讨论 |
1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2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 |
第三章 大叶秦艽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引言 |
第Ⅰ部分大叶秦艽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
一 引言 |
二 材料、仪器和试剂 |
1 材料 |
2 仪器和试剂 |
三 方法 |
1 色谱条件 |
2 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方法学考察 |
四 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
五 讨论 |
1 洗脱条件的选择 |
2 检测方法的选择 |
3 测定结果 |
第Ⅱ部分 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一 引言 |
二 药材、仪器和试剂 |
1 药材 |
2 仪器和试剂 |
三 实验方法 |
1 色谱条件 |
2 参照物溶液制备 |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 方法学考察 |
四 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
2 建立药材指纹图谱 |
3 计算相关系数 |
4 共有特征色谱峰的鉴别 |
五 讨论 |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2 共有色谱峰的确认 |
3 洗脱条件的选择 |
4 参照峰的选择 |
六 结论 |
第Ⅲ部分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作用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药物 |
二 实验过程 |
1 溶液配制 |
2 动物分组和给药 |
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4 肝脏中TNF-α和IL-6 的测定 |
5 肝组织中GSH、NO、CAT、SOD和 GSH-px的测定 |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
7 H&E染色 |
8 油红O染色 |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
10 数据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体重的影响 |
2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影响 |
3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 的影响 |
5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6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
7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8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 讨论 |
1 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 |
2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
3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展 |
4 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发展 |
5 肝脏氧化应激与NAFLD的发展 |
6 JNK和 IKK蛋白与NAFLD的发展 |
7 XBP1 蛋白与NAFLD的发展 |
第五章 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 |
一 引言 |
二 药理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药理实验过程 |
3 药理实验结果 |
三 谱效关系分析 |
1 药效指标的选取 |
2 数据分析 |
3 灰度关联计算结果 |
四 讨论 |
1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谱效关系的研究 |
2 药效指标的选取 |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谱效关系分析 |
4 数据无量纲化 |
5 基于关联度对大叶秦艽药材抗NAFLD的主要药效物质探讨 |
第六章 龙胆苦苷抗NAFLD的作用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材料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过程 |
1 动物分组和给药 |
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3 肝脏TNF-α和IL-6 的测定 |
4 肝组织中MDA、SOD、CAT和 GSH-px的测定 |
5 肝脏中XO活性的测定 |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
7 H&E染色 |
8 油红O染色 |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1 数据分析 |
四 实验结果 |
1 果糖对小鼠体重、血清代谢参数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
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体重和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
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组织重量的变化 |
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
5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6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
7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影响 |
8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9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
10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11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1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FAS表达的影响 |
1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SREBP-1 表达的影响 |
1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ACC1 表达的影响 |
五 讨论 |
1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
2 肝脏脂肪蓄积与NAFLD的发展 |
3 龙胆苦苷调节SREBP-1、FAS和 ACC1 的表达 |
4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过氧化应激 |
5 尿酸与NAFLD的发展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蜜环菌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动物: |
1.1.2 仪器和试剂: |
1.1.3 试验药物: |
1.2 方法 |
1.2.1 模型的建立: |
1.2.2 分组及给药: |
1.2.3行为及体态观察: |
1.2.4 足肿胀度测量: |
1.2.5 全身关节炎指数评分: |
1.2.6 大鼠免疫脏器指数: |
1.2.7 蜜环菌提取物对AA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PGE2、NO及NOS的影响: |
1.2.8 HE染色: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蜜环菌提取物对行为体态及体重的影响 |
2.2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2.2.1 对原发性足肿胀的影响: |
2.2.2 对继发性足肿胀的影响: |
2.3 对AA大鼠关节炎指数的影响 |
2.4 对AA大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2.5 对AA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2.6 对AA大鼠血清中NO、NOS和PGE2水平的影响 |
2.7 对佐剂性关节炎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3 讨论 |
四、类风湿浸膏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晓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D]. 李艳. 青岛大学, 2020(01)
- [4]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吕贵萍.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5]苗药滚山珠抗肿瘤活性及物质基础研究[D]. 苏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益肾健脾泄浊汤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动物实验研究[D]. 沈嘉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D]. 缪晓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加味清络饮治疗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杨哲.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D]. 杨洋. 西北大学, 2019(04)
- [10]蜜环菌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J]. 鲍佳音,包海鹰,杨树东,王辉. 菌物学报,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