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系葡萄胎1例报告

输卵管系葡萄胎1例报告

一、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陶凤喜[1](1994)在《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山东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陶凤喜异位妊娠为常见病,但输卵管系膜妊娠为葡萄胎者罕见。笔者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26岁,因人工流产后右下腹阵发性隐痛伴恶心2个月,于1990年11月27日入院。住院号352655。以往月经规...

孙艳[2](2004)在《阔韧带内葡萄胎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

刘迪[3](2019)在《2455例妇科急诊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近6年妇科急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妇科急症的种类、发病趋势、发病特点,探讨妇科急症的诊治方法,为年轻医生提供临床资料,提高急诊患者的诊治率,降低临床误诊及漏诊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急诊收入院患者245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6年间年收治妇科急诊患者数量分别为:310例(占12.63%),368例(占14.99%),414例(占16.86%),467例(占19.02%),442例(占18.00%),454例(占18.49%)。妇科急诊人数呈上升趋势。2、将急诊患者的住院时间按季度统计,第一季度660例(占26.88%),第二季度629例(占25.62%),第三季度588例(占23.95%),第四季度578例(占23.54%)。妇科急诊好发于上半年,第一季度为发病高峰期。3、2455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岁,年龄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31.13±9.753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将本组资料进行分组,其中小于10岁年龄组29例(占1.18%),10-19岁年龄组164例(占6.68%),20-29岁年龄组985例(占40.12%),30-39岁年龄组842例(占34.30%),40-49岁年龄组344例(占14.01%),50-59岁年龄组67例(占2.73%),60-69岁年龄组16例(占0.65%),70-79岁年龄组5例(占0.20%),80-89岁年龄组3例(占0.12%)。可见,妇科急诊患者主要集中于20到39岁育龄期女性(占87.42%),其发病高峰年龄为20岁到29岁。4、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按病种统计:妊娠相关疾病1496例,占妇科急诊60.94%,为最常见妇科急诊类型;包括异位妊娠1339例(其中剖宫产瘢痕妊娠76例),占89.50%:其中并发失血性休克117例。流产146例,占9.76%,其中并发失血性休克3例。葡萄胎7例,占0.47%;胚胎残留3例,占0.2%;晚期产后出血伴失血性休克1例,占0.2%。可见,异位妊娠为最常见妊娠相关妇科急症。5、妊娠相关性疾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占87.44%),非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最常见于20-29岁女性(占44.19%),创伤疾病和阴道异物发病年龄集中于0-29岁女性(占82.55%),感染性疾病发病年龄为10-69岁,其中40-49岁73例(占42.20%),为高发年龄段,肿瘤性疾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年龄跨度大,以20-29岁女性最常见(占29.07%);其他类型疾病无明显发病年龄特点。可见,妇科急诊病种的不同年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6、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中已生育1815例,未生育640例,以已生育患者为主。1815例已生育患者中,妊娠相关疾病1219例(占67.16%)、非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232例(占23.44%)、肿瘤性疾病179例(占9.86%)、感染性疾病147例(8.10%)、创伤性疾及阴道异物16例(占0.88%);640例未生育妇科急诊患者中,妊娠相关疾病277例(占43.28%)、非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150例(占23.44%)、肿瘤性疾病110例(占17.19%)、创伤性疾及阴道异物70例(占10.94%)、感染性疾病26例(4.06%)。7、2455例妇科患者中,城市妇女1033例,农村妇女1422例,农村患者多于城市。1033例城市妇科急诊患者中非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及阴道异物构成比率高于农村女性;1422例农村患者在妊娠相关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显着高于城镇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年来妇科急诊患者整体呈上升趋势,好发于上半年,第一季度为发病高峰期。2、妇科急诊患者主要集中于生育期女性,且以农村患者居多。3、不同年龄段妇科急诊疾病特点不同,0-9岁以阴道异物为主,10-19岁以非妊娠相关的出血性疾病为主,20-49岁以妊娠相关疾病为主;中老年女性患者以肿瘤性疾病为主。4、异位妊娠为最常见妇科急症,多需急诊手术治疗。

赵彩甫[4](2019)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PSTT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孕产史、既往有无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HM)病史、月经史、末次妊娠类型、末次妊娠距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数据、病理特点、治疗、预后及特殊情况等。结果: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PSTT患者5例,PSTT占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3.16%。发病年龄介于2147岁,平均年龄32.4岁,均为绝经前的育龄期女性。5例PSTT患者前次妊娠类型分别为1例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3例足月产、1例流产。前次妊娠距发病间隔时间介于125个月,平均间隔时间为13.4个月。5例PSTT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2例,经期延长者1例,人流术后发现宫腔内病灶者1例;双下肢伴眼睑水肿者1例;5例PSTT患者中除病例3因并发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出现高血压、水肿及腹水,其余4例患者均无高血压、水肿及腹水症状。5例PSTT患者行经阴道妇科超声提示5例均有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均可探测到局限性病灶,5例病灶中4例病灶血流丰富,1例病灶血流极丰富;病灶均与肌层界限不清。5例PSTT患者发病时血β-HCG介于218.93011mIU/ML,平均血β-HCG值为1041.62mIU/ML;治疗结束后复查血β-HCG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介于2260天,平均所用时间为35.8天。5例患者碱性磷酸酶检测波动于5896U/L,平均碱性磷酸酶值为76.6U/L,均处于正常范围内。5例PSTT患者中有2例经子宫切除标本确诊,3例经宫腔镜或者刮宫标本确诊、后均行二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大体标本:所有标本均为子宫切除标本,子宫呈不同程度且不规则增大,4例均可见子宫肌层内形态不规则的结节样病灶、与周围子宫肌层分界不清,部分可见坏死及出血区域,光镜检查可见大小不一的中间型滋养细胞(Intermediate Trophoblastic,IT),可见核分裂像,4例均可见CKpan阳性(100%),HCG局灶阳性3例(75%)、阳性1例(25%),4例均行ki-67指数检测,3例ki-67指数介于1030%,1例ki-67指数大于75%。病例3是1例以TMA为首发临床症状的罕见的PSTT患者,其首发表现是双下肢伴眼睑水肿,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贫血、蛋白尿、尿潜血、腹水、肾功能异常等肾脏受损的症状,首诊于肾内科,行肾脏活检病理诊断为:1、妊高症性肾损害2、TMA,常规肾内科治疗患者症状未见好转,转入我科行子宫切除术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故该病例确定为以TMA为首发临床表现的PSTT患者。除1例转上级医院未明确分期,其余4例均为FIGOⅠ期。4例PSTT患者随访时间介于14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5个月,均未见复发。小结:PSTT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罕见的GTN,我院PSTT患者占GTN的3.16%。PSTT可继发于各种类型妊娠,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少部分患者表现为TMA等非原发疾病的症状,血β-HCG一般呈轻度升高或阴性,临床上易出现漏诊及误诊。PSTT对化疗不敏感,首选的治疗方案为子宫切除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应辅以化疗,大部分预后良好。第二部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并发肾脏疾病的文献总结目的:因我院病例中包含一例并发肾脏疾病的PSTT患者、临床罕见,故本部分研究总结各数据库中并发肾脏疾病的PSTT的病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并发肾脏疾病的PSTT的文献资料并提取相关数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提取数据包括:所并发肾脏疾病的类型、年龄、孕产史、末次妊娠类型、末次妊娠距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尿蛋白、尿潜血、血白蛋白,有无血压增高、血脂增高、水肿、腹水、肾功能损害等、肾脏活检情况、血β-HCG值及其变化、确诊方式、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化疗情况、术中情况、术后病理、FIGO分期、随访时间及结果等资料。结果:本部分研究共纳入中英文文献共15篇、共统计18例病例。18例PSTT并发的肾脏疾病包括:11例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5例为TMA,1例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1例为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18例患者发病年龄介于204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1.67岁,均为绝经前女性。18例患者中有15例描述了前次妊娠类型及前次妊娠距发病时间,其中12例前次妊娠类型为足月产、2例为流产者、1例为HM、3例前次妊娠类型不详。前次妊娠距发病时间介于2周54个月,平均间隔时间为17.5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可为不规则阴道出血、闭经、阴道排液、腹胀、水肿、血压升高、血尿、发现腹部包块等其中一种或多种,其中大部分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13例PSTT患者行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其中2例24h尿蛋白定量>7g/24h,另外11例24h尿蛋白定量介于2.0712.3g/24h。18例PSTT患者中有27.8%尿潜血阳性(5/18),13例患者尿潜血阴性(72.2%)。16例PSTT患者血白蛋白值介于1628.2g/L,平均血白蛋白值为21.97g/L。18例患者中有10例血压有不同程度升高(55.6%)。18例患者中血脂正常及血脂升高者分别均有9例(50%)。行肾脏穿刺活检者有10例(55.6%)。18例患者中发病时血β-HCG值介于40.856773mIU/ML,平均血β-HCG值为1107.87mIU/ML。13例术后血β-HCG值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介于3天300天不等,平均血β-HCG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为48.1天。18例PSTT患者中确诊方式为刮宫或者宫腔镜者11例(61.1%),子宫全切者6例(33.3%),患者死亡后尸检确诊者1例(5.6%)。只有4例患者术前行化疗,其中2例行EMA-CO方案(依托泊苷/VP-16+甲氨蝶呤/MTX+放线菌素-D/AcT-D-长春新碱/VCR+环磷酰胺/CTX)化疗1次(11.1%),1例行AcT-D+VCR+CTX化疗1次(5.6%),1例行MTX肌肉注射(5.6%)。术后只有7例行化疗(38.9%)。17例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手术,部分患者保留双附件或单侧附件,1例未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子宫呈不同程度增大,病灶可位于宫腔或位于肌层,侵犯肌层深度不一。大部分病灶与肌层界限欠清,可见局灶出血及坏死区域。所有病例病理诊断均为PSTT,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HCG大多呈阴性或弱阳性,HPL大多呈阳性,ki-67指数可为阴性或介于1030%。核分裂像偶见或介于24个/10HPF,大多小于5个/10HPF。根据2000年FIGO分期,18例患者中各有1例为FIGOⅡ期(5.6%)及FIGOⅢ期(5.6%),其余16例患者均为FIGOⅠ期(88.8%)。18例PSTT患者中失访3例,2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术后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感染,一共随访病例13例(72.2%),随访时间介于26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0.62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小结:PSTT并发肾脏损害的病例十分罕见、如TMA,患者往往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腹水、蛋白尿等肾内科症状合并妇科症状,部分病例以肾脏受损为首发临床表现,往往导致临床的误诊误治。此类肾脏疾病在原发病灶切除后可逐渐缓解,临床只需对症治疗即可。提示我们对生育期女性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的患者,如相应科室治疗无效,应考虑其他系统疾病的可能,及时做好肿瘤的筛查。结论:PSTT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罕见的GTN,临床上易出现漏诊及误诊。PSTT可继发于各种类型妊娠、以足月产最为多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血β-HCG一般呈轻度升高或阴性,少部分患者表现为TMA等非原发疾病的症状。病理组织学为PSTT诊断的“金标准”。PSTT对化疗不敏感,首选的治疗方案为子宫切除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应辅以化疗。PSTT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发生宫外转移。PSTT并发肾脏损害的病例十分罕见,此类肾脏疾病往往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在原发病灶切除后可逐渐缓解。对生育期女性表现为肾脏受损的患者,如相应科室治疗无效,应考虑妇科疾病的可能。

高建津,刘洁华,王晓岩[5](2013)在《阔韧带侵蚀性葡萄胎破裂的彩超表现1例》文中提出患者女,44岁。平素月经规律,4~5 d/30 d。3个月前因停经40~50 d,尿HCG阳性,于当地医院行人工流产术,自述吸出物可见绒毛。18 d前阴道再次出血,量较多,未见烂肉样及水泡样组织排出,尿HCG阳性,当地医院考虑不全流产,行清宫术。10 d前下腹持续坠痛,加重2 h入院。查体:Bp 90/60 mm Hg(11.91/7.98 kPa)。内诊:子宫前位,质硬如孕10周大小,表面光滑,压痛明显。左附件可

夏红[6](2013)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女性盆腔动脉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动脉系统,尤其是髂内动脉分支密集、起源复杂、迂曲多变、动脉细小,一直是解剖学和妇产科研究的难点及重点。不同个体之间盆腔动脉存在差异,个别甚至出现明显的变异,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固定的标准,因而对盆腔动脉系统的认识需要提高到个体化和立体化的概念上。对女性盆腔动脉的研究,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和计算机X射线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经济,但不能连续立体的显示盆腔血管图像,成像质量受检查者技术的影响较大。DSA一直被作为动脉研究的“金标准”。但DSA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临床上仅用于计划行选择性动脉栓塞的病人中。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和计算机X射线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为在体血管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基础。近年来,有学者利用MRA技术对在体盆腔动脉血管网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Naguib等利用MRA技术成功构建了拟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患者的盆腔动脉血管网,将MRA图像与UAE插管密切相关的髂内动脉分支相比,发现具有很高的符合率。2010年Mori等对比非增强MRA与DSA中子宫动脉起源的显示率,结果MRA中有97%子宫动脉起源显示清晰,认为利用MRA构建的盆腔动脉血管网可以较好的显示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等与UAE密切相关的粗大血管。但MRA成像区域相对较小,难以同时显示盆腔外的供血情况,如一些子宫肌瘤存在来自肾动脉来源的卵巢动脉供血,盆腔MRA图像难以将肾脏和盆腔图像同时包括。而且MRA所示的血管图像,仅显示血管,周围骨性参照以及病种图像难以同时显示,使得血管的辨认过程较为困难。CTA是在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血管成像技术,由于拥有相对无创、简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点,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特别是64层螺旋CT由于达到了真正的各向同性,使得CTA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学者利用该技术对人体多个部位如头颅、甲状腺等的动脉血管网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更有研究表明其在心脏及脑动脉血管网的显示方面基本可以替代传统的DSA技术。借鉴CTA技术在心脏及脑动脉等血管网中的成功应用,为人体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将该技术应用于盆腔血管形态学的研究并不多。2006年国内学者使用16层螺旋CT构建了16名正常受试者(不分男女)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的3-4级分支,但由于CT设备的限制,未能显示出较为细小的子宫动脉血管网。2011年另一学者基于64层CTA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170例妇科住院病人的CTA进行女性髂内动脉解剖学分型,但未提供盆腔内其它细小侧枝血管的解剖、变异和影像学资料。2011年国外学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成像方式CTA及DSA)对21例男性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认为CTA较MRA可以更好地显示精细的盆腔动脉血管网,较DSA更加快捷。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影像解剖资料,特别是对盆腔动脉的细小侧枝血管,如闭孔动脉、髂腰动脉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遗憾的是,该研究受试对象仅为男性。因此,对于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详实的CTA影像解剖资料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在原有女性在体盆腔血管CTA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T自带三维重建技术,通过观察分析33例成年女性正常盆腔动脉血管的CTA图像,对成年女性正常盆腔动脉的各级分支血管,尤其是细小侧枝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毗邻结构等进行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以识别盆腔内动脉血管的CTA表现,为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女性盆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平台,为妇科介入放射治疗及腹腔镜微创手术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第一章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目的:基于CTA数据集,利用CT自带三维重建技术,构建33例成年女性正常盆腔动脉血管网,对女性盆腔动脉的各级分支血管,尤其是细小侧枝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毗邻结构等进行解剖形态学特点的研究,以识别盆腔动脉血管的CTA表现,为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女性盆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平台,为妇科介入放射治疗及腹腔镜微创手术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青年志愿者、番禺中心医院体检科、泌尿外科及胃肠外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因各种原因行中下腹部CTA检查的33例成年女性正常盆腔(无盆腔疾病和手术史,CTA结果提示无盆腔病变)的CTA数据。年龄20岁~61岁,平均(37.36±11.97)岁。所有受试对象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盆腔血管三维重建,数据采集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或手术。该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我院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所指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设备:(1)CT扫描仪:日本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仪(探测器组合为0.5mm×64)。(2)双筒高压注射器:美国MEDRAD公司。(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Aquilion64层螺旋CT自带Start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4)优维显(370mg/ml):德国先灵公司生产。(5)CT阅片软件:中国华海医信Med Viewer影像工作站。3.CT扫描参数设定及扫描方法:检查前禁食4h-6h,适度充盈膀胱(未予其他特殊处理)。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且位于床面中央,双手抱头,双腿伸直并拢,扫描范围从第4腰椎中段至股骨大转子下3cm。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采用0.5×64排探测器组合,层厚0.5mm、层间距0.3mmm,准直螺距0.984,球管旋转一周时间0.4s。先行常规平扫,再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进行团注非离子碘造影剂优维显370(Ultravist含碘370mg/ml),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5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以相同速率加注生理盐水20ml。应用对比剂示踪法在腹主动脉分叉上缘层面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动态监测CT值,设定当ROI内CT值达到200Hu后3s为采集点,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5s。4.后期处理:将扫描后的断层图像发送至Start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重建方法为:①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②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③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VR)。根据以上三种重建方法,调整不同域值和模式,重建出满意的CTA图像,依据系统解剖学知识,对影像在三维空间做任意角度的观察,分析盆腔血管的全貌,观察盆腔动脉的显示情况和形态学差异。5.影像判断标准及分析项目:全部动脉血管鉴定均参考妇产科临床解剖学图谱、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及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图谱等。全部CTA图像均经两位影像科资深医生评估并达成一致。分析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各级分支显示情况,包括双侧髂总动脉的长度,双侧髂内动脉的开口位置和分支类型,双侧子宫动脉的起源、开口显像类型及走形,两侧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髂腰动脉、闭孔动脉、脐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正中动脉、卵巢动脉等的起源、走形、及毗邻情况。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R×C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年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的CTA构建情况:33例全部成功构建出完整的盆腔动脉血管网图像。该血管网图像清晰逼真、形态规则、走行自然、立体感强。可以清楚地显示生理状态下的腹主动脉、直肠上动脉、髂总动脉、骶正中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髂内动脉前干的子宫动脉、闭孔动脉、脐动脉、膀胱上动脉及膀胱下动脉、髂内动脉后干的髂腰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骶外侧动脉、阴部内动脉、股动脉及其分支的腹壁下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内动脉、阴部外动脉、股深动脉、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等。通过对CTA图像进行任意的缩放及3600旋转,能够清晰地辨认出盆腔动脉及其4~5级血管分支的开口、起源、走形及毗邻关系。2.髂总动脉长度变化分型根据左右髂总动脉的长度及两者间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1)两髂总动脉颇长型:3例,占9.1%。(2)两髂总动脉甚短型:1例,占3.0%。(3)髂总动脉左长于右型:13例,占39.4%。(4)髂总动脉右长于左型:1例,占3.0%。(5)左右髂总动脉等长型:15例,占45.5%。3.髂内动脉的解剖(1)髂内动脉的开口位置及高度测量:髂内动脉开口位于第五腰椎体上1/2至第一骶椎下1/2之间。比较两侧髂内动脉开口的高度,右侧高于左侧者占42.4%(14/33),左侧高于右侧者占6.1%(2/33),双侧同一高度者占51.5%(17/33)。(2)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参考Adachi分型方法,依据髂内动脉的三大分支(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的组合情况,将髂内动脉分为五大类型:Ⅰ型:髂内动脉先发出臀上动脉,后发出臀下阴部干;Ⅱ型:髂内动脉依次发出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Ⅲ型:髂内动脉先发出臀干,后发出阴部内动脉;Ⅳ型:髂内动脉发出一个总干,总干再分出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Ⅴ型:臀下动脉有2支,两支起源不一致,一支起自臀上动脉,另一支与阴部内动脉共干。本研究33例成年女性正常盆腔动脉血管网,仅见Ⅰ型、Ⅱ型及Ⅲ型,未见Ⅳ型及V型。在前3种分型中,左侧髂内动脉分支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63.6%(21/33)、30.3%(10/33)及6.1%(2/33),右侧分别为:69.7%(23/33)、21.2%(7/33)及9.1%(3/33)。其中63.6%(21/33)的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分型相同,对比双侧髂内动脉各种分型所占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98,P=0.171)(3)髂内动脉后干分支的CTA表现:22例CTA图像(66.7%)可显示出髂腰动脉,它是髂内动脉最高位的分支,最常见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及后干。24例CTA图像(72.7%)可辨认出骶外侧动脉,该动脉最常见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末端,其次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33例受试者共66支闭孔动脉,55支(83.3%)均可清晰显示。闭孔动脉起源变异较大,绝大部分起自髂内动脉或其分支,其余部位是臀上动脉、臀下阴部动脉干、髂内动脉主干、臀下动脉等。66支(100%)臀上动脉全部显示,臀上动脉为髂内动脉后干的终末分支,也是髂内动脉最大的分支。从CTA图像可见,该动脉绝大部分起自髂内动脉主干,仅7.5%的受试者与臀下动脉组成臀干。(4)髂内动脉前干分支的CTA表现:脐动脉是髂内动脉主干的延续,近侧端发出膀胱上动脉,然后分成2-3支垂向内下,达耻骨上支上方,弯向内下方。66支阴部内动脉均可清楚显示。它是髂内动脉前干两条末梢分支中的较小分支,常与臀下动脉共干,其次是单一干起始,极少数与臀上动脉共干。臀下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最大的末梢分支,多数与阴部内动脉共干起自髂内动脉前干,部分以1支单干起自髂内动脉。4.子宫动脉的解剖:(1)子宫动脉的起源:66支(100%)子宫动脉均可显示开口、走行、粗细及主要分支。子宫动脉起源变异比较大,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31支(左侧15支,右侧16支),占47.0%;起源于臀下动脉阴部干20支(左侧11支,右侧9支),占30.3%;起源于脐动脉11支(左侧6支,右侧5支),占16.7%;起源于阴部内动脉1支(右侧1支),占1.5%;其余起源为臀上动脉或臀下动脉等,共3支(左侧1支,右侧2支),占4.5%。本研究中51.5%(17/33)的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2)子宫动脉的开口显像类型:Ⅰ呈锐角51支(左侧25支,右侧26支),占77.4%;Ⅱ呈直角3支(左侧3支,右侧0支),占4.5%;Ⅲ呈旋转状9支(左侧4支,右侧5支),占13.6%;Ⅳ呈螺旋状3支(左侧1支,右侧2支),占4.5%5.卵巢动脉:33例受试者中,显示卵巢动脉者4例,占12.1%。33例受试者共66支卵巢动脉,共有4支卵巢动脉显影(左侧3支,右侧1支)。卵巢动脉的显示率为6.1%(4/66)。结论:1.基于64层螺旋CT数据,应用CT自带软件,可以构建出理想的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是研究在体女性盆腔动脉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2.基于64层CTA构建的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为盆腔动脉形态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影像解剖学依据,为盆腔微创手术和盆腔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个体化的准确的形态学依据,为临床医生对盆腔血管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技术,为个体化治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临床应用第一节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血管网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及意义目的:利用21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患者的64层CTA数据集,采用CT自带软件进行盆腔动脉血管网重建,研究产后出血盆腔动脉血管网构建的方法及意义,观察分析卵巢动脉在产后出血中参与病变供血的情况。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番禺中心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因各种原因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经药物、按摩子宫、清宫等)而行盆腔64层CTA检查的患者21例(合并胎盘植入3例),全部患者于剖宫产术后或分娩后24h内出血大于500mL,经常规保守治疗后阴道出血未减少或减少后再次出血增多。年龄21岁~34岁,平均(27.24±3.45)岁。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9例;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14例;宫缩乏力13例,胎盘因素6例,软产道裂伤1例,子宫切口血肿1例。出血量565ml-330ml,平均(813.10±182.08)ml。2.仪器与方法:患者扫描前无需特殊处理。其余均同第一章。3.图像后处理:同第一章。4.统计学方法同第一章。结果:21例患者全部成功构建出完整的盆腔动脉血管网,血管网血管边缘清晰、形态规则、走行自然、立体感强,通过任意缩放及360°旋转观察,可以清晰地显示髂内动脉及其3-4级血管分支,可对包括卵巢动脉在内的所有盆腔血管进行三维显像。21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的CTA图像中可显示出卵巢动脉,占57.1%,21例患者共42支卵巢动脉,其中两侧显示卵巢动脉共12支,左右单侧显示共6支,卵巢动脉的显示率为42.9%(18/42)。在显示卵巢动脉的12例患者中,CTA图像见卵巢动脉管径增粗,直径在2.0mm~11.6mm之间,其中2例患者OA异常怒张,见卵巢静脉提前显影,提示存在卵巢动静脉畸形。结论:1.基于64层CTA数据集可以构建出理想的产后出血患者的盆腔动脉血管网,为产后出血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技术,为介入手术前评估提供了解剖学依据。2.卵巢动脉参与产后病变的供血,可能是导致常规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不能控制出血的原因之一。第二节64层螺旋CT重建供血动脉在巨大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A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盆腔肿瘤进行盆腔动脉三维重建,通过观察肿瘤的血管及供血动脉显示情况,评价该技术在巨大盆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方法:1.一般资料搜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A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女性盆腔巨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年龄27岁-54岁,平均(41.73±8.58)岁。肿块大小8.5cm~27.0cm,平均(13.64±6.07)cm。子宫肌瘤4例,卵巢肿瘤7例(包括浆液性囊腺瘤1例,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1例,浆液性囊腺癌2例,粘液性囊腺癌2例,转移性卵巢癌1例)。临床症状:腹部包块、腹胀腹痛、下坠感、月经异常、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仪器与方法:同第一章。3.图像后处理:同第一章。4.供血动脉判断标准:动脉增粗,分支伸入瘤体内呈网格状或放射状分布者,称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主要由子宫动脉子宫支(uterine branch, UB)供血被认为肿瘤来源于子宫。肿瘤主要由卵巢动脉(ovarian artery, OA)和/或子宫动脉卵巢支(ovarian branch, OB)供血,被认为肿瘤起源于卵巢。5.统计学方法:同第一章。结果:1.11例患者均成功构建出完整的盆腔动脉血管图像,血管边缘清晰、形态规则、空间立体感强、走行自然,可任意缩放,360°旋转观察盆腔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情况。11例患者血管图像均能清楚的显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子宫动脉卵巢支或卵巢动脉。11例患者均显示出供血动脉。2.巨大子宫肌瘤:4例。肿瘤最大直径8.5cm~27.0cm,平均(14.63±8.38)cm。血管后处理重建均显示肿瘤存在单侧或双侧UB供血,发生率为100%(4/4),其中1例由双侧UB及右侧OA共同参与供血,发生率25.0%(1/4),表现为双侧UB及OA末梢分支于瘤体。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4/4)。3.巨大卵巢肿瘤:7例,肿瘤最大直径9.0cm~22.0cm,平均(13.07±5.04)cm。7例患者均显示供血动脉,其中两侧显示3例,单侧显示4例,共10侧。血管后处理重建显示UB、OB及OA共同参与供血2侧,OA、OB共同供血3侧,OA供血1侧,OB供血4侧。OA供血发生率为50.0%(5/10),OB供血发生率为90.0%(9/10)。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10/10)。结论:基于64层螺旋CT数据,利用MPR及VR等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地显示巨大盆腔肿瘤的供血动脉,对巨大盆腔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第三节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盆腔动脉血管网的构建及意义目的:利用CTA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患者的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探讨该血管网在CSP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番禺中心医院妇科住院并行盆腔CTA检查的5例CSP患者的CTA数据集。5例患者年龄28岁~37岁,平均(33.40±3.58)岁。孕次3次~6次,平均(4.20±±1.30)次。产次1次~3次,平均(1.80±0.84)次。5例患者均有停经史,最短34天,最长112天,平均(68.6±31.9)天,此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平均(4.94±4.32)年。2.诊断标准:①剖宫产史和停经史;②阴道流血:自然情况下淋漓出血或大出血,人流术中大量出血不止药流无胚胎组织排出,清宫时大出血不止;③腹痛:无或轻微;④血清β-hCG升高;⑤超声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宫腔及宫颈管内均未见妊娠囊、妊娠囊位于子宫峡部且峡部肌层变薄;或妊娠囊和膀胱之间缺乏子宫肌层或肌层有缺陷;彩色多普勒提示孕囊或包块周围血流丰富、高速。3.治疗经过:1例患者合并不完全子宫破裂急诊行子宫下段疤痕部位切开取胚术,1例行腹腔镜下子宫下段疤痕部位切开取胚术,2例接受MTX治疗。1例因经济困难要求返回当地医院治疗。4.仪器与方法:同第一章。5.图像后处理:同第一章。6.统计学方法同第一章。结果5例CSP患者均成功构建出完整的盆腔动脉血管网图像,图像血管边缘清晰、形态规则、空间立体感强、走行自然,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骨盆的骨性结构、骶髂关节、骶尾关节、耻骨联合等,也能够真实地再现生理状态下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等血管分支。通过对血管网立体结构任意缩放,360°旋转,可以清楚的显示疤痕妊娠病灶的血管分布、血供丰富程度。结论:基于64层CTA数据集可以成功构建出CSP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为CSP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第四节64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子宫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与三维重建技术诊断2例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患者的资料,旨在探讨64排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UAVM的临床价值。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例UAVM患者的64排螺旋CT数据集.例1:38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个月,加重1天”入院。患者G2P1A1,2年前因左宫角妊娠行人流术,因组织物残留又行两次清宫,清宫后彩超CDFI呈五彩镶嵌信号。入院后彩超示左宫角内液性暗区,CDFI呈五彩镶嵌信号。盆腔CT左附件-子宫壁间见不规则团状异常粗大瘤样血管影。动脉期血管即显影且浓密,供血源于左侧髂内动脉分支,经明显增粗的左侧卵巢静脉回流入左侧肾静脉,薄层重建后确诊为UAVM。初步诊断:不规则阴道流血查因:子宫动静脉畸形。患者坚决要求切除子宫。术中见左侧宫角处见一圆形腔隙,25mm×25mm,与宫腔有管道相通,左侧宫角处肌壁间血管丰富,左侧阔韧带内血管、左侧子宫动静脉明显增粗,怒张。病理检查:左侧宫角处肌壁间血管畸形,丰富,符合子宫动静脉畸形诊断。例2:28岁,因“咳嗽伴下腹胀1月,阴道流血25天”入院。患者G2P1A1,剖宫产及人流各1次。盆腔CT示子宫190mm×160mm×80mm,子宫壁均匀变薄,子宫内部蜂窝状密度影,增强后内见不均匀蚯蚓状强化,肿瘤右供血动脉明显增粗迂曲。双肺有散在多个类圆形结节样密度增高影。血HCG:541.62IU/L,孕酮163.27μg/L。初步诊断:绒毛膜癌,多发肺转移瘤。予EMA-CO方案化疗,2天后自行排出2500ml葡萄籽样物。复查B超示宫腔内大量异常回声,予清宫术,术中出血约300ml。复查血常规,HB:63g/L, PLT6×10^9/L。血HCG:884679IU/L。立即转ICU抢救,严密监测病情后好转。病理提示完全性水泡状胎块,滋养叶细胞轻度增生。考虑病情复杂,追加1mm薄层重建,确诊为侵蚀性葡萄胎合并UAVM。1.仪器与方法:同第一章2.图像后处理:同第一章。结果:2例患者经CTA均明确诊断为UAVM。2例患者盆腔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重建图像显示血管连续,血管壁光滑,走行自然,分支清晰。通过任意缩放及360°旋转图像,可以确定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毗邻的血管、骨结构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提供清晰立体的影像资料,对UAVM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全文小结:1.基于64层CTA数据集,应用CT自带软件,可以构建出一定的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个体化、准确的解剖学依据。2.基于64层CTA构建的盆腔动脉血管网模型,是研究活体女性盆腔动脉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3.基于64层CTA数据集,可以构建出理想的产后出血的盆腔动脉血管网,为产后出血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技术。卵巢动脉参与产后病变的供血,可能是导致常规栓塞两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不能控制出血的原因之一。4.64层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清楚显示巨大盆腔肿瘤的供血动脉,能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5.基于64层CTA数据集,可以构建出个体化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的盆腔动脉血管网,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形态学参考。6.64排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提供清晰立体的影像资料,对子宫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胡玲洁,胥俊清[7](2020)在《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与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与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输卵管妊娠行手术治疗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对照组4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前及术后1、3、12 h血清HCG水平、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不良反应及随访期间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卵管通畅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后1、3、12 h血清HCG水平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P<0.01),且两组各时间点血清HCG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正常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未妊娠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宫外孕效果优于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且生育功能保存较传统术式好,值得在临床宫外孕手术治疗中推广应用。

田秀秀[8](2018)在《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破裂是产科危急重症之一,严重危及母婴生命,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瘢痕子宫的再次妊娠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子宫破裂发生率有增多趋势,而且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多种多样,本文旨在总结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预治措施及预后,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2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高危因素、临床特点、防治措施及预后。结果:本文报道2例子宫破裂患者均为育龄经产妇,年龄小于35岁,1例既往有输卵管切除史,距此次妊娠间隔2年余,1例既往有子宫肌瘤剔除病史,距此次妊娠间隔1年余。2例患者妊娠均大于30周,首发症状均表现为下腹痛,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子宫破裂,1例表现为腹痛伴急性胎儿窘迫,术前已考虑子宫破裂,2例患者均行子宫破裂修补术,术后恢复可,母婴结局均良好。结论:子宫破裂临床特点千变万化,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表现不典型病例易被忽略。既往有子宫及子宫附件相关手术史再次妊娠是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应详细了解手术经过,加强孕期管理和监护,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子宫破裂,避免漏诊和误诊。

王锦[9](2016)在《宫角妊娠6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宫角妊娠属特殊类型异位妊娠,临床较少见,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误诊误治。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较其他异位妊娠破裂时间晚,但一旦破裂,出血汹涌,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且随着宫腔疾病的增加、生殖干预技术的应用,使得宫腔原有的孕育状态被打破,增加了宫角妊娠的发生几率。为研究近年来宫角妊娠患病情况的发展规律,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手段,对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宫角妊娠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病例的诊疗过程,归纳总结宫角妊娠的治疗规律,从而为规范化诊疗宫角妊娠提供理论方案。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研究方法,对先后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1例宫角妊娠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患者的基本生理状况、患病过程以及诊疗过程,从中发现规律。根据该61例患者采取治疗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四组,分别是单纯药物治疗组、B超指导下清宫组、宫腹腔镜手术组、开腹手术组,从而研究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和预后。1例入院后自然流产不纳入分组。为了分析寻找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数据,对于各组病例的各项实验数据进行专业的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01—2015.10宫角妊娠病例共61例,首诊为宫角妊娠者46例,诊断率75.4%,误诊率24.5%。入院时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11例,仅有腹痛症状13例,腹痛伴有阴道出血8例,腹痛伴失血性休克6例,仅有少量阴道不规则出血者23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0.69±6.77)岁;孕次16次;孕次为1次者17例,其余44例;有盆腹腔手术史者17例;做过宫腔手术者44例;6例有宫内节育环,5例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2例;宫角妊娠发生在左侧者20例,右侧者41例。按照治疗手段分组后,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为1组,有病例4例;B超引导下清宫组为2组,共有患者9例;宫腹腔镜组为3组,有32例,占52.46%;开腹手术组为4组,15例,占24.59%;此外,对组间各病例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包块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数据表明除包块大小及术中出血外,其他各因素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发现,选择开腹手术的病例中大多因为包块过大。虽各组间住院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从均值看3组住院时间最短。结论:宫角妊娠是少见的异位妊娠,发病率低,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较易误诊。随着宫角妊娠患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关注宫角妊娠。宫角妊娠治疗呈多样化,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四种常用治疗方式:单纯药物治疗损伤小、费用低、但住院时间长,且成功率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损伤大,适用于宫角妊娠破裂出血的严重患者。宫腹腔镜手术为本院最常见治疗方式,宫腹腔镜手术及B超引导下清宫术相对于开腹手术,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包块较小、未破裂型的早期宫角妊娠。

刘凤永[10](2006)在《中国人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国人卵巢动脉(OVA)的血管造影解剖,包括OVA的起源、走行、分布、管径、与腰椎和邻近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为选择性OVA插管治疗提供信息。 资料和方法:对138例患者进行了OVA造影术,平均年龄44.6岁(16~66岁)。96例因盆腔或妇产科疾病做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化疗栓塞,42例为无盆腔或妇产科疾病患者。针对患者的原发疾病,按常规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后做腹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OVA造影,观察OVA的起源、走行、分布、管径及参与盆腔疾病的供血情况。 结果:(1)138例中,102例两侧OVA选择性插管成功,36例单侧插管成功。OVA直接发自腹主动脉前外侧壁者占96.1%,异位开口发生率为3.9%,包括发自副肾动脉2例、肠系膜下动脉(IMA)和肾上腺下动脉各1例。(2)两侧OVA开口在同一水平者占41.2%,左侧OVA开口高于右侧者占56.9%,右侧高于左侧者占2.0%。(3)96.4%的OVA开口于腰2椎体上缘~腰3椎体下缘之间,左侧OVA开口在腰2椎体下缘~腰3中部者占70.6%;右侧开口在腰2下缘~腰3椎体下缘者占76.0%。(4)98.6%开口低于肠系膜上动脉,98.2%低于肾动脉开口,左侧OVA开口高于肠系膜下动脉开口者占96.9%、右侧OVA开口高于肠系膜下动脉开口者占81.3%。(5)在盆腔疾病组,至少有一侧OVA参与盆腔疾病供血者占34.4%。无盆腔疾病组中,左侧OVA直径为0.9(0.9±0.3)mm、

二、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阔韧带内葡萄胎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3)2455例妇科急诊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综述
    1.1 常见妊娠相关妇科急症
        1.1.1 异位妊娠
        1.1.2 早期流产
        1.1.3 葡萄胎
    1.2 非妊娠相关的出血性疾病
        1.2.1 卵巢黄体破裂
        1.2.2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1.3 肿瘤性疾病
        1.3.1 卵巢肿瘤并发症
        1.3.2 输卵管系膜囊肿
    1.4 感染性疾病
        1.4.1 盆腔炎性疾病
        1.4.2 巴氏腺脓肿
    1.5 会阴、阴道创伤性疾病
        1.5.1 会阴或阴道裂伤发病的解剖学特点
        1.5.2 会阴、阴道裂伤的诊治
    1.6 阴道异物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妇科急诊患者的发病趋势及相关因素变化
        3.1.1 年收治妇科急诊患者情况
        3.1.2 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的婚育情况
        3.1.3 妇科急诊发病季度分布情况
        3.1.4 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年龄情况
        3.1.5 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的职业
    3.2 2455例妇科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
        3.2.1 妊娠相关疾病
        3.2.2 非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
        3.2.3 肿瘤性疾病
        3.2.4 感染性疾病
        3.2.5 创伤性疾病及阴道异物
        3.2.6 其他疾病种类
    3.3 不同妇科急症的发病情况及特征
        3.3.1 2012 -2017年间妇科急诊病种的变化情况
        3.3.2 妇科急诊不同病种与患病年龄的分布关系
        3.3.3 是否生育与不同妇科急诊疾病类型的比较
        3.3.4 不同妇科急诊病种的城乡差异
    3.4 妇科急诊的临床特征
        3.4.1 妇科急诊患者的临床表现
        3.4.2 妇科急诊发病常见诱因
        3.4.3 妇科急诊患者患病部位的分布情况
        3.4.4 各疾病患病部位分布情况
    3.5 妇科急诊的治疗方案及其特征
        3.5.1 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比较
        3.5.2 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
        3.5.3 不同类型疾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对比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妇科急诊的发病情况分析
    4.2 常见妇科急诊疾病种类
        4.2.1 异位妊娠
        4.2.2 自然流产
        4.2.3 卵巢破裂
        4.2.4 卵巢肿瘤并发症
        4.2.5 急性盆腔炎性疾病
        4.2.6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4.2.7 会阴或阴道裂伤
        4.2.8 阴道异物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并发肾脏疾病的文献总结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血管网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64层螺旋CT重建供血动脉在巨大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节 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盆腔动脉血管网的构建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节 64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子宫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小结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7)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与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三个时间点血清HCG水平比较
    2.3 两组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及随访期间妊娠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8)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病例资料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3 讨论
    3.1 子宫破裂的发病率
    3.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3.2.1 瘢痕子宫
        3.2.2 非瘢痕子宫
    3.3 子宫破裂类型及临床表现
        3.3.1 子宫破裂的类型
        3.3.2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3.4 子宫破裂的辅助检查
    3.5 子宫破裂的处理原则
    3.6 子宫破裂的预防
        3.6.1 产前预防
        3.6.2 产时预防
        3.6.3 产后预防
    3.7 子宫破裂的预后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历

(9)宫角妊娠6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人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与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中国人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正文参考文献
正文附图及说明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输卵管系膜葡萄胎1例报告[J]. 陶凤喜. 新医学, 1994(01)
  • [2]阔韧带内葡萄胎1例并文献复习[J]. 孙艳. 安徽医学, 2004(01)
  • [3]2455例妇科急诊临床病例分析[D]. 刘迪. 吉林大学, 2019(12)
  • [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总结[D]. 赵彩甫.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阔韧带侵蚀性葡萄胎破裂的彩超表现1例[J]. 高建津,刘洁华,王晓岩.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02)
  • [6]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盆腔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夏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7]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与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比较[J]. 胡玲洁,胥俊清.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06)
  • [8]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 田秀秀. 厦门大学, 2018(07)
  • [9]宫角妊娠6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D]. 王锦.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10]中国人卵巢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D]. 刘凤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标签:;  ;  ;  ;  ;  

输卵管系葡萄胎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