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土壤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土壤物理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陈薪硕,李守定,张晓静,魏勇,李娟,杨蔚,李晓,隋旺华,宋玉环[1](2021)在《行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行星地质学与行星工程学的交叉学科,行星地质工程学科直接支撑行星探测、行星科研站与基地建设、行星资源开发与未来人类移居,相关研究已迫在眉睫。与地球相比,行星地质体在物质、结构与环境3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决定着行星地质体工程特性与地球具有很大的差别,开展行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是准确获取行星地质体工程特性的最直接方式。文章把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任务中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方法分为5类:触探试验、铲斗试验、钻探试验、地球物理探测和摄影测量,分别分析了各类原位测试方法的原理与科学载荷,对比各种方法中不同测试仪器的差异;利用月球工程特性原位测试结果梳理总结了月壤工程特性,包括粒度分布、密度、孔隙比、抗剪性、压缩性和承载力,分析了月壤和火壤工程特性的变化规律,并指出了与地球土壤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未来应以行星探测任务为载体,结合地面低重力模拟测试平台和物理力学本构理论研究,研制小型轻量、自动智能的工程特性原位测试科学载荷,获取更加准确的行星土壤和岩石的工程特性参数,支撑月球科研站、基地建设和火星取样返回等深空探测任务。

王伟[2](2021)在《冻融作用对水分迁移及侵蚀输沙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侵蚀的持续加剧已成为全球关键的环境问题。冻融土壤在融水、风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强烈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之一。黄土高原地区是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强烈的地区之一,冻融侵蚀产沙量在黄河中游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冻融侵蚀的研究滞后于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本文以春季解冻期韭园沟流域的长系列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结合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样地冻融前、后土壤水分变化监测数据,分析冻融作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融水侵蚀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冻融状态和放水流量组合下坡面侵蚀及动力过程;在地形数据基础上,解析冻融作用对水蚀过程水文连通性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法分析侵蚀过程中各时段泥沙特征,明确冻融+水力复合侵蚀过程中的泥沙颗粒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粒级泥沙的搬运方式,本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冻融+水力复合侵蚀的侵蚀过程及其机理,为建立具有物理意义的侵蚀模型奠定基础。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融雪期的径流和含沙量变化与全年相比更加剧烈及冻融过程对土壤含水量迁移的影响。融雪期径流深大小表现为平水平沙年>多水多沙年>少水少沙年,融雪期侵蚀模数亦呈现相同的规律。基于融雪期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发现,平水平沙年的水沙变化规律性较强,而少水少沙年、多水多沙年的水沙规律性变异较大,这也导致融雪期径流与侵蚀特征变化复杂且不稳定。在相同的温度下,坝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坡耕地。在相同土层下,冻结过程中的坝地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速率大于坡耕地;在融化过程中土壤表层含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坝地土壤含水量的增长速率大于坡耕地。相比于坝地,坡耕地的四个土层的土壤水分优先被冻结和融化。(2)明晰了未冻坡面、浅层融化坡面和冻结坡面的侵蚀产沙过程,阐明了冻融作用对坡面不同粒级的泥沙颗粒分选的差异。在1L/min和2L/min的放水流量下,坡面平均侵蚀模数大小依次表现为冻结坡面>浅层融化坡面>未冻结坡面,在4L/min的放水流量下浅层融化坡面的平均侵蚀模数最大。在同一坡面下,侵蚀模数的增长率、径流能耗均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冲刷历时的延长,未冻坡面、浅层融化坡面和冻结坡面的不同粒径泥沙颗粒含量大小均表现出粉粒>沙粒>黏粒。不同情境下黏粒和粉粒相比于原状土均发生了剥离和流失,而沙粒发生沉积。未冻坡面和浅层融化坡面的径流率对黏粒、粉粒和沙粒的富集状况有显着影响。(3)阐明了不同泥沙结构坡面的连通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并从空间三维角度探明了冻融作用对泥沙功能连通过程的影响。在相同放水流量下,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坡面的径流系数随冲刷历时延长而迅速增大,其中冻结坡面的径流系数增幅最为明显;相同土壤冻融状态下,径流系数随着放水流量的增而逐渐增加。根据坡面上高连通区空间分布可知,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坡面泥沙结构连通性明显增强。不同放水流量和土壤冻融状态下,坡面泥沙纵向连通率和垂向连通率均是先增加后趋于平稳,而泥沙横向连通率则表现为先下降后趋于平稳。从泥沙横向连通率来看,试验初期侵蚀形式以面蚀为主;随着试验的进行,坡面侵蚀形式逐渐由面蚀变成细沟侵蚀。不同坡面在不同流量侵蚀下,泥沙纵向和垂向连通性与输沙率的相关性较强,泥沙横向连通性与输沙率的的相关性较弱。(4)阐明了不同融冻坡面下径流能耗的作用机制,建立了基于径流能耗的冻融侵蚀产沙模型,解析了泥沙颗粒搬运机制并定量识别了不同泥沙搬运形式的贡献率。在相同放水流量下,不同冻融坡面径流能耗的平均值大小依次为未冻坡面>浅层融化坡面>冻结坡面。侵蚀模数与径流能耗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对于二元结构的浅层融化坡面而言,1L/min和2L/min放水流量下基于径流能耗的产沙能力相同,4L/min放水流量下基于径流能耗的产沙能力显着增加。在实验条件中,大于60%的泥沙颗粒以悬移/跃移的形式被搬运,约占颗粒含量40%左右的粒径小于0.027mm的泥沙颗粒优先被搬运。对于浅层融化坡面,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最低搬运率的泥沙粒级值逐渐增大,表明以悬移/跃移方式搬运的泥沙颗粒粒径上限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对于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悬移质/跃移质方式搬运的泥沙颗粒的相对贡献率呈现减小趋势,而浅层融化坡面则呈现相反趋势。在相同径流能耗下,冻融作用对坡面侵蚀过程中以悬移质/跃移质方式搬运的泥沙和以滚动方式搬运的泥沙的相对贡献率有显着影响。

张明智[3](2021)在《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往往造成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而适宜地灌溉管理措施有助于作物实现节水增产高效益。膜下微喷灌采用膜下多组细小微孔出流的方式借助重力和毛管吸力将水分均匀分布于根区土壤,促进作物生长,但其对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膜下微喷灌对作物土壤微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优化设施农业灌溉技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设施农业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番茄试验与多目标优化分析,探究不同灌溉方式(膜下微喷灌、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布设措施(微孔组间距、毛管布置密度)与灌水方案(灌水频率、灌水量)等农艺灌溉管理措施各因素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明确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对番茄产量影响的强度大小;揭示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的影响机理;提出温室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技术体系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膜下微喷灌提高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促进番茄节水增产。膜下微喷灌土壤剖面的湿润峰呈条带状,耕作层(0-40 cm)土壤湿润比较大且灌水均匀度高。适宜土壤水分促使膜下微喷灌番茄的根系形态发育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高水平形态发育的根系代谢旺盛,利于番茄土壤细菌ACE指数(种群丰度)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代谢旺盛根系与稳定细菌群落可增加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活化被番茄根系吸收利用,致使膜下微喷灌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19.39%与4.54%、21.03%与 58.04%。(2)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可改善土壤水气分布,增加土壤氮磷代谢基因丰度,提高作物产量。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不但促使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且降低土壤充水孔隙度。适宜土壤水气环境利于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促使该处理不但提高番茄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而且增加土壤酶活性,加强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提升叶片光合速率,促使微孔组间距30 cm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50 cm约14.15%与11.27%、12.64%与10.35%。(3)一管3行(1根微喷带灌溉3行番茄)毛管布置密度灌溉增加根区土壤水分抑制性,限制作物根系形态结构,降低作物水分利用率。一管2行春番茄与秋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显着高于一管3行6.67%与6.69%。较低的土壤水分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高水平地根系形态发育可增加根系分泌物,促使一管2行灌溉番茄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较低地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酶活性限制番茄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与其形态发育,一管2行布置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一管3行34.76%与15.23%、31.94%与13.91%。(4)灌水频率5 d可增加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加快土壤氮磷周转,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频率3d时土壤湿润体较小且湿润持续期长;灌水频率7 d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湿润与干燥区,导致灌水频率3d、7d番茄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易受低氧与水分胁迫,限制其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番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随较低的土壤细菌氮磷代谢基因丰度而降低不利于土壤氮磷周转,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与叶片净光合干物质积累,导致灌水频率5 d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优。(5)每5 d灌水量为1.00Epan(Epan表示Φ20蒸发皿5 d累计蒸发量)可增强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强度,提高作物产量。1.00Epan灌水量处理下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促使春番茄与秋番茄总根长高于0.70Epan、1.20Epan处理约9.98%与11.06%、2.10%与3.16%。较高的根系形态发育可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根系形态快速发育与土壤细菌的代谢释放出更多土壤酶,较高酶活性促使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正向促进根系形态发育与作物干物质积累。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促使1.00Epan处理提高番茄产量的同时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膜下微喷灌在设施农业灌溉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改变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措施,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分布,改变作物根系生长和作物活性;根系形态的改变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而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影响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设施农业膜下微喷灌应用中选择微孔组间距为30cm的微喷带,采用一管2行铺设模式,灌水频率为5 d,单次灌水量为1.00Epan的灌溉管理措施不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蔺树栋[4](2021)在《膜下滴灌农田水盐肥分布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水资源匮乏,盐碱地分布广泛,导致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低。本论文运用地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度模型、通径分析法以及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对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水盐肥对棉花生长开展研究,为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指导,也为棉花生产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包头湖灌区土壤颗粒组成粉粒变异为弱变异程度,粘粒、砂粒变异为中等偏弱变异程度,Cv值显示砂粒>粘粒>粉粒。土层深度为0-20 cm和20-40 cm处土壤容重线性模型空间相关程度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他模型表现为强空间相关性;土层深度为40-60 cm处指数模型空间相关程度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他模型表现为强空间相关性。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以及养分含量空间相关程度都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2)在保障出苗基础上,土壤含水量对棉花产量起主要作用,与产量关联度较大月份多集中在5-8月份,土壤含盐量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月份多集中在8月和9月份,但不同年份水盐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另外,7月土壤含氮量和8月土壤含磷量对棉花产量的正直接作用最大,5月、8月土壤含盐量对棉花产量的负直接作用最大。(3)运用Logistic生长模型分析了棉花相对株高(RH)、相对叶面积指数(RLAI)、相对干物质积累量(RD)随有效积温(PGDD)的变化特征,当有效积温分别为793℃左右、1150℃左右、1300℃左右时,棉花RH增长速率、RLAI增长速率、RD增长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棉花生长前期(PGDD小于900℃左右),RH和RLAI的变化率大于RD的变化率;生长后期(PGDD大于900℃左右)RD的变化率大于RH和RLAI的变化率。(4)建立了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膜下滴灌水肥耦合与棉花产量模型。当耗水量在472.52-754.61 mm之间,灌水量在343.58-675.61 mm之间,施肥量在108.82-700.16 kg/ha之间时,棉花理论产量可达到5189.90 kg/ha至7839.60 kg/ha。不同棉区气象因子中平均气压(AAP)、平均最高气温(MAXT)、日照时数(SD)、平均气温(AT)和平均相对湿度(ARH)与棉花产量的关联度较大,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较大,而降雨量(RF)和平均最低气温(MINT)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较小。按月度分析结果显示4、5、10月份AAP与棉花产量的关联度较高;MAXT与棉花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4、5、9、10月份;SD与棉花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4、7、9、10月份;AT与棉花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4、5、6、7月份;ARH与棉花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5月、6月、7月和10月;而RF、MINT与棉花产量关联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6、7、8月份。

喇乐鹏[5](2021)在《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薄层黑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涵哲[6](2021)在《春季解冻期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土体饱和导水率特征》文中研究指明

张露[7](2021)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土壤生态水文效应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杨颖[8](2021)在《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耕地土壤健康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且与生态系统质量密切相关。开展耕地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对于落实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当前国际上土壤健康评价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方法体系,强调基于土壤多功能性的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然而我国目前土壤健康评价方面的工作大多围绕土壤生产功能,难以全面体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亟需开展定量化评估土壤健康相关研究工作。本论文在梳理国际上成熟的土壤健康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耕地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黄淮海平原的封丘、栾城、禹城、商丘和东台等5个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为例,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区的土壤及气候、生物等环境背景数据,构建适合案例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而综合评估各典型农田系统土壤健康状况和分析其变化趋势,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其土壤健康的对策和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遵循“管理目标—土壤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程序,参考德国Müncheberg土壤评价系统,构建了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将土壤多功能性划分为作物生产、持水净水、养分运移与缓冲、碳固存和栖息地与多样性等5项功能。并针对每项功能,分别按照固有属性(I)和动态属性(D)选取对应的基础项指标,然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土壤健康基础评分I值和D值。在此基础上,考虑限制因子的影响程度,分别对I值和D值进行系数修正,并进行加和以获得土壤各功能的总评分。再对5项功能进行加权求和,从而获取土壤健康综合指数值。本论文对于土壤功能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生产功能,而是针对土壤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中将限制因子对固有属性和动态属性的影响进行了区分,不仅能体现土壤基础项指标的贡献,而且能反映不同限制因子的不同作用。(2)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案例区内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水热条件较好,土层深厚,表层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p H介于7.9~8.8之间,整体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处于中等水平,暂无污染风险,耕作潜力较大。通过对封丘、栾城和禹城生态站综合样地和辅助样地土壤指标数据分析发现,各台站综合样地土壤肥力较高,未施肥的01号辅助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样地,而实施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的禹城站02号辅助样地,其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由此可见,案例区内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存在一定差异。(3)从土壤物理、化学等指标的时间变化来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各站点土壤容重总体变化不大,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仅少数样地个别指标有所下降。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施肥、耕作等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禹城站2015年NPP值与2000年相比提升了87.5%,增幅最大。总体而言,经过长期的土壤治理和保护性耕作,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4)土壤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案例区各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健康水平整体较好,其中商丘站土壤健康状况相对最优,而东台滩涂地区土壤盐碱化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土壤健康综合评分偏低。封丘站土壤生产功能评分最高,生产力最大。从变化趋势来看,经过30多年的耕作和管理,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商丘站土壤健康评分提升速度最快,2015年综合样地土壤健康评分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提升了72.3%。栾城站土壤健康较为稳定且处于较优水平。封丘和禹城地区历史上曾受盐碱化威胁,经过盐碱土改良和中低产田改造,土壤健康水平也获得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24.9%和36.0%。东台地区水热条件较好,近年来土壤健康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其土壤健康综合指数仍偏低,盐碱化是其主要限制因子。进一步对土壤碳固存功能和生产功能进行验证,R2分别达到0.64和0.56,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较为合理。本论文对国际已有土壤评价框架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并分析了案例区土壤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为相近区域土壤健康管理提供一定支撑。

高阿娟[9](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成效显示种植特色经果林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土壤养分的改良功不可没,经果林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给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刺梨种植过程中存在水肥施用不合理问题,导致刺梨果实品质降低。对喀斯特刺梨植株进行不同水肥处理,将水肥耦合对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合起来,对刺梨果实品质的提升、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水肥耦合有关研究理论、刺梨生长需水需肥规律、刺梨果实生理学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刺梨管理过程施肥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0年通过对刺梨种植地野外考察、选取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对研究区内60株刺梨植株进行水肥配施、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8个刺梨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单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并通过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机理-机制-技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通过刺梨水肥耦合试验,阐明水肥耦合下刺梨土壤理化性质、刺梨果实品质的特征,揭示不同水肥处理对刺梨土壤环境、刺梨果实品质的影响,评价适宜刺梨提高果实品质的水肥配比,提出适宜刺梨生长的水肥耦合技术,集成刺梨品质优化调控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在水肥处理和CK下均表现出逐层递减的垂直分布规律,水肥处理可以显着影响刺梨根部土壤理化性质(P<0.05),显着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P<0.05),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在该实验中,土壤p H基本不随灌水施肥量变化,说明灌水施肥处理均未对刺梨的土壤生长环境造成影响,除p H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施肥水平升高,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研究中发现,土壤养分对灌水的响应较为复杂且不同肥力条件下差异较大,通过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配施,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改善。两个研究区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在W2条件下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达到最大,继续增大灌水量到W3水平,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降低,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两个研究区刺梨地土壤肥力影响显着(P<0.05),进一步说明通过灌水施肥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2两个研究区刺梨在同一灌水或施肥条件下,果实品质指标随施肥或灌水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低水处理下的刺梨果实品质指标明显高于高水处理,在W2F2(中水中肥)处理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多表现为极显着:各水肥处理下果实品质指标含量增加,且均在W2F2(中水中肥)表现最高,W3F1(高水低肥)表现最低,且低于CK处理,说明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果实品质指标的积累,提高刺梨果实的糖酸比等品质。W3(高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增多,土壤养分随含水量淋溶至深层土壤,而刺梨植株根系较浅,吸收到的养分较少,导致刺梨植株生长缓慢,影响刺梨果实品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下土壤养分指标与刺梨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通过水肥处理影响土壤环境,而土壤环境又通过影响刺梨植株生长,进而影响果实品质。3以刺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含水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黄酮、多酚为综合评价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两个研究区不同水肥处理刺梨各果实品质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均显示W2F2(中水中肥)处理得到刺梨果实品质最好,W3F1(高水低肥)处理最差:水肥配施对刺梨果实指标均具有显着影响,随着水肥施用量增多,刺梨果实各指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在适宜刺梨生长的范围内,增加水肥施用量对果实品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超过该范围则会对果实品质产生负效应。研究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展周期仅一年,因此应至少再进行两年试验,结合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取样分析,考虑如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年际变化对刺梨生长的影响,综合确定适宜刺梨的水肥配比。通过构建刺梨果实销售、深加工产品流通模式,形成完整的石漠化生态治理衍生产品产业链,促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高效发展。4在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喀斯特石漠化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的现有刺梨施肥、灌溉技术,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刺梨灌水改良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现有施肥技术多以简易器具辅助施肥,劳动强度较大,综合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刺梨施肥改良技术,实现翻土开沟、深度可调的目的,克服施肥量不好控制、施肥不精确的问题;对于喀斯特地区灌水多采用漫灌或人工浇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刺梨灌溉改良技术,控制流速和整体流量,同时解决刺梨灌溉方式中存在根系湿润范围小,不能对根系进行精准灌溉的问题。

蔡路路[10](2021)在《喀斯特典型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难题,限制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威胁着农业、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水文过程引起的土壤侵蚀是石漠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水作为土壤侵蚀的动力和养分流失的载体,又是喀斯特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裂隙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空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裂隙土壤的水分-养分流失/漏失是当前喀斯特地区的突出问题,威胁着生态系统安全,探究喀斯特典型裂隙的土壤水分运移和养分迁移机制对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地理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的水土漏失、同位素质量守恒以及养分流失等理论,针对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机制的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选择毕节撒拉溪高原山地、花江高原峡谷和施秉山地峡谷作为研究区,在2018~2020年开展裂隙发育特征调查和典型裂隙土壤采样,分析了土壤性质与养分特征,利用50个土壤水分传感器对每个研究区的3条典型裂隙土壤水分持续6~12个月监测,通过野外监测方法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阐明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阻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1)发现了不同地貌背景下的典型喀斯特裂隙结构特征参数具有明显差异,裂隙土壤理化性质也存在差异,探讨了喀斯特水文对裂隙结构参数的影响。毕节研究区裂隙深度浅、宽度较窄,花江裂隙垂直细长,施秉深度较深,宽度大;花江峡谷地区,不同海拔发育的裂隙结构参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较高海拔,裂隙深度浅、数量少;中海拔裂隙深、宽度大;低海拔数量多、深度浅及宽度窄的裂隙。不同研究区、相同研究区不同海拔间的水文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可能是裂隙发育结构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花江裂隙土壤容重显着低于毕节和施秉,土壤总孔隙度各研究区差异不大,土壤砂粒、粘粒含量在不同研究区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但花江粉粒含量显着高于毕节和施秉。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浅层土壤养分明显高于深层,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毕节>花江>施秉,但没有显着差异;但由于研究区植被状况差异性,有机碳同位素存在显着差异。(2)揭示了不同地貌背景的裂隙土壤水分动态具有相似规律,明确了典型裂隙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程度。不同研究区的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整体上均表现为由裂隙土壤顶部向底部逐渐降低。裂隙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干湿交替特点,且对气温、降水响应敏感,在夏季主要受到降雨影响,而冬春则受到气温和降雨的双重影响。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速度表现暴雨>大雨>中雨>小雨,但小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对典型降雨的响应分析,发现土壤水分对响应规律为累积降雨量越大、响应时间一般越短;峰值累积降雨量越大,到达峰值的时间也越短,所以浅层裂隙土壤对降雨响应比深层更敏感。(3)揭示了喀斯特典型裂隙土壤的水分运移过程,分析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裂隙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敏感,降雨是裂隙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利用二元线性混合模型研究表明,降雨对裂隙浅层土壤水分的贡献高于深层。降雨后不同水分路径的不δD和δ18O富集程度均表现为土壤水>凋落物>岩壁流>穿透雨>降雨,由此说明降雨到土壤水经历了降雨→穿透雨→岩壁流→凋落物→土壤水的运移过程。裂隙土壤的水分运移过程具有复杂性,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土壤水分监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水分运移过程。不同裂隙的土壤水分运移特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岩石裸露对降雨再分配、优先流的存在以及其它水文路径的补给等综合因素决定导致了裂隙水分运移过程存在差异。(4)揭示了雨季前后可溶性碳氮的迁移量,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可溶性碳氮的关系,阐明了水分运移和土壤性质对可溶性碳氮、溶质运移的影响机制。由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运动,会导致裂隙土壤可溶性养分发生迁移损失。经历雨季的土壤水分的运动,土壤可溶性养分由于淋溶而损失,且表现为浅层高于深层,其中DOC平均可减少15.17~28.70%,DON可减少14.42~29.03%。雨季前后的土壤可溶性碳氮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的养分含量本底值从根本上决定了可溶性养分的迁移量,而裂隙土壤性质则通过影响水分运移进而对可溶性养分、溶质迁移产生影响。土壤水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直观反映了土壤可溶性养分以及盐基离子的动态迁移过程,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运移是土壤溶质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二、土壤物理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物理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行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行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方法
    1.1 触探试验
    1.2 铲斗试验
    1.3 钻探试验
    1.4 地球物理探测
    1.5 摄影测量
2 月壤与火壤的物理力学特性
    2.1 月壤的粒度
    2.2 月壤的密度
    2.3 月壤的孔隙比
    2.4 月壤的抗剪性
    2.5 月壤的压缩性
    2.6 月壤的承载力
    2.7 火壤的物理力学特性
3 结论与建议

(2)冻融作用对水分迁移及侵蚀输沙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冻融过程及其对侵蚀影响
        1.2.2 水沙连通性
        1.2.3 冻融侵蚀泥沙特征及搬运机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与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原位监测
    2.3 实验设计
    2.4 数据分析及计算
        2.4.1 流域融雪期水文特征
        2.4.2 土壤冻结特征分析
        2.4.3 侵蚀动力分析
        2.4.4 泥沙颗粒粒径分析
3 融雪期流域泥沙和土壤水分特征
    3.1 融雪期流域水文特征
        3.1.1 径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
        3.1.2 融雪侵蚀特征
    3.2 坝地和坡耕地的初始冻结特性
    3.3 冻融阶段中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过程
        3.3.1 冻融阶段中土壤温度变化过程
        3.3.2 冻融过程土壤温度的变异性
        3.3.3 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
    3.4 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再分配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冻融作用对坡面侵蚀过程及颗粒分选的影响
    4.1 不同坡面处理下泥沙输移及地貌形态特点
        4.1.1 不同坡面处理下泥沙输移特点
        4.1.2 不同冻融坡面下的侵蚀形态特征
    4.2 冻融/水蚀作用对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
        4.2.1 冻融/水蚀作用对泥沙颗粒含量的影响
        4.2.2 冻融/水蚀作用下黏性颗粒含量变化规律及成因
    4.3 冻融/水蚀作用对侵蚀泥沙中颗粒富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冻融作用和流量耦合作用下坡面水沙连通性变化
    5.1 水沙连通性研究方法
        5.1.1 水文连通性
        5.1.2 泥沙结构连通性
        5.1.3 泥沙三维功能连通性
    5.2 冻融作用和流量耦合作用下水文连通性变化
        5.2.1 简化水文曲线
        5.2.2 相对地表连接函数
    5.3 冻融作用和流量耦合作用下泥沙结构连通
    5.4 冻融作用和流量耦合作用下泥沙三维功能连通性
        5.4.1 泥沙纵向连通率
        5.4.2 泥沙横向连通率
        5.4.3 泥沙垂向连通率
    5.5 泥沙连通性与输沙率的相关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冻融作用对侵蚀泥沙颗粒搬运分选特性的影响
    6.1 径流能耗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6.2.1 径流能耗的变化
        6.2.2 径流能耗的空间分布特征
    6.2 侵蚀模数和径流能耗的关系
    6.3 冻融/水蚀作用对侵蚀泥沙颗粒搬运机制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膜下微喷灌技术
        1.2.2 灌溉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2.3 灌溉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灌溉对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2.1.2 许昌市灌溉试验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2.1 灌溉方式试验设计
        2.2.2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布设措施试验设计
        2.2.3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灌水方案试验设计
        2.2.4 基于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物理特性
        2.3.2 土壤化学特性
        2.3.3 土壤微生物
        2.3.4 土壤酶性活性
        2.3.5 番茄生长
    2.4 数据分析
        2.4.1 基础分析
        2.4.2 综合评价法分析
        2.4.3 空间分析法
        2.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热分布
        3.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p H的影响
        3.3.1 灌溉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灌溉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3 膜下微喷灌土壤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4.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群落细菌功能的影响
    4.4 土壤微环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相关分析
        4.4.1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4.2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1 灌溉方式对根际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2 膜下微喷灌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1 灌溉方式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6.1.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2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株
        6.2.1 灌溉方式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冠层湿度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1 灌溉方式对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1 灌溉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的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影响
        6.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1 灌溉方式对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
    6.7 综合评判
        6.7.1 基于TOPSIS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番茄的综合评价
        6.7.2 膜下微喷灌温室番茄最优布设措施模型评判
        6.7.3 基于空间法分析对温室番茄最优灌水方案方案的优化
    6.8 膜下微喷灌土壤微环境与温室番茄生长的相关关系探究
        6.8.1 土壤微环境与番茄生长相关性分析
        6.8.2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土壤微环境、作物根系与植株生长对产量的影响
    6.9 讨论
        6.9.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0 本章小结
7 基于不同区域的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验证
    7.1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2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7.3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7.4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膜下滴灌农田水盐肥分布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肥运移特征研究进展
        1.2.2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特性研究进展
        1.2.3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2.4 水肥耦合及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的研究进展
        1.2.5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方案与数据收集
        2.2.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2.3.1 空间变异理论
        2.3.2 灰色系统理论
        2.3.3 通径分析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农田土壤水盐肥时空分布特征
    3.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1.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统计特征
        3.1.2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
    3.2 土壤含水量时空分布特性
        3.2.1 土壤含水量特性统计特征
        3.2.2 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特征
        3.2.3 棉花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定量评估
    3.3 土壤含盐量时空分布特性
        3.3.1 土壤含盐量特性统计特征
        3.3.2 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异特征
        3.3.3 棉花生育期土壤盐分变化过程定量评估
    3.4 土壤铵态氮时空分布特性
        3.4.1 土壤铵态氮特性统计特征
        3.4.2 土壤铵态氮空间变异特征
        3.4.3 棉花生育期土壤铵态氮变化过程定量评估
    3.5 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特性
        3.5.1 土壤硝态氮特性统计特征
        3.5.2 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特征
        3.5.3 棉花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变化过程定量评估
    3.6 土壤速效磷时空分布特性
        3.6.1 土壤速效磷特性统计特征
        3.6.2 土壤速效磷空间变异特征
        3.6.3 棉花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变化过程定量评估
    3.7 本章小结
4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棉花生长特征定量评价
    4.1 土壤水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4.1.1 土壤水盐与棉花产量灰关联分析
        4.1.2 土壤水盐与棉花产量通径分析
    4.2 土壤水盐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4.2.1 土壤水盐肥与棉花产量灰关联分析
        4.2.2 土壤水盐肥与棉花产量通径分析
    4.3 棉花生长特征定量评价
        4.3.1 有效积温计算方法和Logistic模型
        4.3.2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4.3.3 棉花株高变化特征
        4.3.4 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4.3.5 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土壤水肥和气象因子作用的区域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定量评估
    5.1 土壤水肥耦合与产量模型
    5.2 气象因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5.3 土壤水肥和气象因子作用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与土壤健康概念
        1.2.2 土壤功能及分类
        1.2.3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1.2.4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1.2.5 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价系统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黄淮海平原
        2.1.2 野外台站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样地
    2.2 研究数据
        2.2.1 动态监测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基础地理数据
        2.2.4 其他资料和数据
    2.3 基础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与方法
    3.1 总体框架
    3.2 评价指标选取
    3.3 综合评价方法
    3.4 限制因子乘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健康指标特征及其变化
    4.1 土壤健康指标统计分析
        4.1.1 自然地理特征
        4.1.2 物理指标
        4.1.3 化学指标
        4.1.4 生物指标
        4.1.5 污染指标特征
    4.2 土壤健康指标变化特征
        4.2.1 物理指标变化
        4.2.2 化学指标变化
        4.2.3 生物指标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
    5.1 土壤健康评价
        5.1.1 指标分级与权重确定
        5.1.2 限制因子乘数的设定
    5.2 土壤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
        5.2.1 土壤健康及变化
        5.2.2 评价结果验证
        5.2.3 土壤健康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三)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 文献获取与论证
        2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拟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实验分析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及果实品质特征
    (一)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环境特征
        1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物理指标
        2 水肥处理下刺梨地土壤化学指标
    (二)水肥耦合处理下刺梨果实品质特征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水肥耦合处理刺梨果实品质与土壤环境相关分析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四 水肥耦合与刺梨果实品质提升耦合机制
    (一)刺梨土壤环境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二)刺梨果实品质对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
        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喀斯特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刺梨水肥适宜用量评价
        3 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适宜用量综合评价
五 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现有技术
        1 刺梨施肥技术
        2 刺梨灌溉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水肥耦合关键技术研发
        1 刺梨施肥改良技术
        2 刺梨灌溉改良技术
    (三)喀斯特地区刺梨水肥配置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喀斯特典型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
    (二)喀斯特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研究
    (三)喀斯特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
    (四)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研究进展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及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实验分析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三 裂隙发育与裂隙土壤性质
    (一)裂隙发育特征
        1 裂隙结构特征参数统计
        2 不同海拔裂隙结构特征
        3 喀斯特水文对裂隙发育影响
    (二)裂隙土壤理化性质
        1 裂隙土壤物理性质
        2 裂隙土壤化学性质
    (三)不同研究区裂隙土壤性质差异
        1 不同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差异
        2 不同研究区化学性质差异
四 裂隙土壤水分动态
    (一)裂隙土壤水分动态
        1 毕节研究区裂隙土壤含水量动态
        2 花江研究区裂隙土壤含水量动态
        3 施秉研究区裂隙土壤含水量动态
    (二)土壤水分对降雨强度的响应
        1 典型裂隙土壤水分对小雨的响应
        2 典型裂隙土壤水分对中雨的响应
        3 典型裂隙土壤水分对大雨的响应
        4 典型裂隙土壤水分对暴雨的响应
五 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
    (一)基于氢氧同位素的裂隙土壤水分运移
        1 降水与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2 降雨对裂隙土壤水分贡献
        3 裂隙土壤水分运移过程
    (二)土壤养分与溶质迁移
        1 裂隙土壤可溶性养分迁移特征
        2 可溶性养分与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 裂隙土壤溶质迁移过程
    (三)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
        1 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土壤水分运移对养分和溶质迁移的影响
        3 对水土漏失阻控与植被恢复的启示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土壤物理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星地质工程原位测试方法[J]. 陈薪硕,李守定,张晓静,魏勇,李娟,杨蔚,李晓,隋旺华,宋玉环.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5)
  • [2]冻融作用对水分迁移及侵蚀输沙过程的影响[D]. 王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D]. 张明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膜下滴灌农田水盐肥分布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D]. 蔺树栋.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薄层黑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D]. 喇乐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春季解冻期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土体饱和导水率特征[D]. 李涵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7]陕西关中地区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土壤生态水文效应评价[D]. 张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基于多功能性的耕地土壤健康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D]. 杨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9]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刺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究[D]. 高阿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喀斯特典型裂隙土壤水分运移与养分迁移研究[D]. 蔡路路.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土壤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