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德、美、英、法的其它六种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内燃机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山,朱桢干,赵炳森[1](1981)在《内燃机车电力传动与液力传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内燃机车采用电力传动还是液力传动,是牵引动力改革发展内燃机车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作出比较,我们收集了几个国家在六十年代铁路现代化时期发展内燃机车的情况和选用电力传动与液力传动的经验,对现有干线内燃机车的功率和能源消耗做了比较,并对调车机车也作了比较等,现分述于后。(一)六十年代大功率内燃机车采用双柴油机与传动方式的变迁
乔英忍[2](1977)在《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国外一些国家铁路的牵引动力现代化进入了新的时期,内燃机车的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阶段。蒸汽机车从1829年正式运用算起,在做了近150年的重大贡献后,正在纷纷退役。目前,许多国家的铁路已经停止了蒸汽机车的运用,而以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代之。美、英、法等国家内燃机车的数量已经饱和,其发展重点转移到了努力提高内燃机车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方面。值此转折时刻,从总的方面回顾一下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展望将来的趋向,显得很有必要。
韩才元[3](1988)在《当代世界内燃机车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1985年9月曾撰写了“当代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一文。后经整理以《国外内燃机车》杂志编辑部文章发表于1986年第1期。此为上文的续篇。主要是对上文的补充,同时着重介绍了1985年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发展。本文还谈到我国铁路和内燃机车的发展情况。
赵炳森,顾秉刚[4](1980)在《从内燃牵引的经济账看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 铁路牵引动力改革——用内燃、电力牵引代替蒸汽牵引,不仅是要用先进的技术来装备铁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牵引型式的改变,提高运输能力,节省能源,节省人力,降低运输成本,获取最大的技术经济效果。因此,进行牵引动力改革要算经济账,按经济规律办事。我国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工作从1958年开始以来,二十多年中,在造、修、用和科研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经验,对运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机车质量低,可靠性差,零部件寿命短以及机车运用,维修和运输组织等方面
龙洙[5](1981)在《我国调车内燃机车应大力发展液力传动》文中研究表明液力传动节省铜、成本低、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液力传动调车机车带有工况机构,低速时效率高、起动牵引力大.我国已研制成功了一种称为液力换向的内燃调车,可以自动地减速、停车和换向,操纵方便,能使调车作业能力提高20~30%. 本文叙述液力传动内燃调车的主要优点,对我国内燃调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调车机车的负荷率极低,采用双机组可节约燃料20~35%.本文认为大功率调机最可取的方案是用两台12V180柴油机设计制造一种双机组的6轴机车.本文最后还对我国最近打算设计制造2000马力电力传动调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张正楠[6](1979)在《内燃机车“交-直-交”电传动的特点和基本原理》文中指出异步电动机,特别是鼠笼式的,由于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所以机车工程技术人员早就想把它用于驱动机车。但又由于其本身性能不适于牵引,而需要特殊的调速手段,所以,只有到七十年代有了大功率晶闸管之后,才把它付诸实现。本文主要介绍这种电传动与液力传动及“交-直”电传动相比有何特点、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远景机车中能起的作用,以此给出“交-直-交”电传动的一个概貌。
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7](1977)在《内燃机车铝散热器试验研究及维修》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先后自行设计、试制成功了很多种新型内燃机车,其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东凤4型4000马力和北京型3000马力内燃机车已投入批量生产。随着我国铁路牵引动力革命的飞跃发展,新造机车和原有机车中,散热器的需要量日益增多,耗铜量越来越大。几年来,
关福佑[8](1980)在《我国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发展的探讨》文中指出 一、前言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它把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有机地沟通起来,促使四个现代化更快地发展。而铁路牵引动力的现代化又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必须走在前面。我国的铁路牵引动力应该如何发展才最合理,又能上得快呢?这是很多同志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国从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
方举[9](1979)在《我国铁路技术政策若干问题刍议》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一种适于远距离、高速度、大运量、及全天候的陆地运输方式。我国幅员辽阔,铁路在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1978年中央铁路完成的旅客运输量占各种现代化运输客运量的31.9%,次于公路运输,居第二位,但它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占总周转量的62.6%,远高于公路运输。中央铁路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占各种现代化运输货运量的
曹峰毓[10](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二、西德、美、英、法的其它六种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内燃机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德、美、英、法的其它六种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内燃机车(论文提纲范文)
(10)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
(一) 写作思路 |
(二) 框架结构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西德、美、英、法的其它六种4000马力和4000马力以上的内燃机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燃机车电力传动与液力传动[J]. 王德山,朱桢干,赵炳森. 内燃机车, 1981(05)
- [2]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J]. 乔英忍. 国外内燃机车, 1977(06)
- [3]当代世界内燃机车的发展[J]. 韩才元. 内燃机车, 1988(02)
- [4]从内燃牵引的经济账看其发展前景[J]. 赵炳森,顾秉刚. 内燃机车, 1980(03)
- [5]我国调车内燃机车应大力发展液力传动[J]. 龙洙. 内燃机车, 1981(Z1)
- [6]内燃机车“交-直-交”电传动的特点和基本原理[J]. 张正楠. 内燃机车, 1979(04)
- [7]内燃机车铝散热器试验研究及维修[J]. 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 内燃机车, 1977(02)
- [8]我国铁路牵引动力现代化发展的探讨[J]. 关福佑. 内燃机车, 1980(02)
- [9]我国铁路技术政策若干问题刍议[J]. 方举.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79(02)
- [10]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