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1](198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初稿)》(专辑三)》文中提出 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从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贯穿陕、甘、川三省,全长六百六十八公里,是连结我国西北和西南的交通干线。上旬中央召开杭州会议,讨论了领导生产建设的方法问题,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问题以及技术革命问题等。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批评了一九五六年的反冒进。十一日中央在南宁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一九五六年的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毛泽东提出,一反冒进,人民就泄气,这是个政治问题,以后不要再提反冒进的口号了。这次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工作中急燥冒进的“左”的错误日益发展。另外,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工作方法问题,讨论了一九五八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问
辜林燕[2](2016)在《新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恢复发展研究(1949-1965)》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政府恢复、扶持性的政策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得以较快地复苏。之后,景德镇在借助政府的支持完成一系列诸如“建国瓷”、“出国展览瓷”、“国家用瓷”、“献礼瓷”政治性任务的过程中,快速地将陶瓷手工业从分散、传统、手工制作、经验主导的状态中提升到集约化、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产业。景德镇艺术陶瓷的设计、制作、材料、人员素质和专业教育以此为契机都有了跨越性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但却又同时限定了它发展空间。此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护、发展、提高”、“经济、美观、适用”、“大跃进”、“厚今薄古”、“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等一系列政治的、文艺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也随之不断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空间的边界变换。最后,陶瓷艺术的政治工具性越来越大,而艺术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趋势直到“文革”时期将前期积累的艺术创作条件和环境完全破坏而达到顶峰。
龚育之[3](1991)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三)》文中研究表明 五、关于科学技术论的研究 规划制定以后,研究和讨论开展得较多的,首先是其中的第九类选题,即“作为社会现象的自然科学”。这是因为,随着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自然科学工作相应地也必须有所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这种改革,涉及自然科学工作的政策、方针、规划、组织和管理
徐有威,张志军[4](2021)在《以厂带社:三线建设时期的一次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以厂带社"是我国在三线建设时期所尝试的一次基层管理制度创新。从"厂社结合"的实践经验到"以厂带社,厂社结合"的制度创新,工厂与公社平等的互利合作转而成为工厂全面领导下对公社的管控与支配。"以厂带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厂社管理体制,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该制度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其贯彻执行过程也蕴含了政策制定者对于新制度的美好想象。然而,在进一步的全国推广实践中,这个制度却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状况,由此成为研究者观察这一制度改革的重要切口。
宋绍英[5](1982)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论纲——兼及方法论》文中认为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陷入瘫痪边缘的基础上实现的。战争使日本的国家总财产损失约百分之四十一点五(一千三百四十亿日元),相当于一九三五年以来积累的财产价值的总和,生产指数也极度下降,平均每人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战前的百分之五十,实际消费水平为战前的百分之六十。一九四七年出版的《经济白皮书》在谈到当时的经济实况时说:“政府、企业和家庭皆有赤字。”然而,到一九五五年,工矿业生产指数比一九四六年增长六倍,为一九三四~一九三六年的百分之一百八十点七,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从一
李志英[6](2017)在《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双面相——基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考察(1949-1966)》文中提出增产节约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动生产发展的举措之一。增产节约运动始自1949年,最先发生于东北地区。17年间中共中央先后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领导发动了5次增产节约运动,几乎与17年相伴始终。运动中的增产效果明显,也涌现了诸多节约举措,对于推动工业生产发展,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均确有一定成效。但运动中也因原材料、燃料的浪费、残次品和废品的不断出现而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浪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增产节约的多方面效果。
蔡克勇[7](198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文中研究指明去年三月,华中工学院组织部分党政干部短期脱产学习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为了满足这次学习的需要而编写的讲稿。一年来,本书编者又作了修改补充,先后两次打印成册,征求意见。今年曾相继在湖北省委文教部举办的高等学校政工干部进修班和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南地区高等学校中层干部进修班上讲授过。《简史》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天恩同志的具体指导和帮助,特此表示感谢。《简史》共十六万字,分十章,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高等教育;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等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苏联的高等教育;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书籍较少,因此,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简史》的若干章节。本期刊登的是《简史》的第五章。
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硫酸工业情报站[8](1967)在《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 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主席又说:“人民羣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解放以来,我国硫酸工业已经彻底改变了解放前极端落后的面貌,一
王绍光,黄万盛,单世联,蔡翔,金大陆,徐俊忠,老田,郭春林,贺照田,罗岗[9](2013)在《70年代中国》文中指出由开放时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2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安徽泾县查济村"钟秀梦缘"举行。本届论坛以"70年代中国"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国在70年代的转型,辨明改革开放前后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联系的丰富性及复杂性,淡化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缓冲"左"、"右"的诘抗,拓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尺度。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所有发言者校订。由于篇幅限制,内容略有删节。
黄腾飞[10](2018)在《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开展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以备战和调整工业布局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即为三线建设。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国防建设都有重大的影响。三线有大小三线之分,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建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1964年三线建设的决策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究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详细梳理福建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对福建小三线的职工的生活、心态进行考察分析。最后,力图对福建小三线建设进行考量,探究福建小三线建设的特殊性,成效和偏差,以此,为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借鉴。
二、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恢复发展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与选题的意义 |
1.2 本研究领域的现状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1.4 概念界定 |
2 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产业恢复期 |
2.1 一九四九年前景德镇的瓷业概况 |
2.2 一九四九年后的恢复期 |
2.2.1 瓷业凋敝的状况 |
2.2.2 恢复市场信心的举措 |
2.2.3 瓷业合作社及地方国营瓷厂 |
2.2.4 陶瓷艺术风格延续 |
3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的“一五”时期 |
3.1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全面合营 |
3.2 贯彻一五计划和双百方针 |
3.2.1 艺术家的经济地位保障 |
3.2.2 艺术家的政治地位保障 |
3.2.3 对外交流合作 |
3.2.4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建立 |
4“建国瓷”的试制及其影响 |
4.1 建国瓷的缘起 |
4.2 建国瓷项目的多方面影响 |
4.2.1 将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相结合 |
4.2.2 初步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 |
4.2.3 重塑瓷都形象 |
4.2.4 提高瓷艺人员的艺术修养 |
4.2.5 陶瓷科研体系的形成 |
4.2.6 将艺术性确立为景德镇瓷业的竞争核心 |
5 一九五八至一九六零年“大跃进”时期 |
5.1“一五”计划的成果 |
5.2“大跃进”的历史背景 |
5.3“大跃进”时期景德镇瓷艺的特点 |
5.3.1 瓷艺创作求大求多 |
5.3.2 题材内容的实主义与革命主义 |
5.3.3 产品创作注重实用亲民 |
5.3.4 生活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5.3.5 学院艺术人才的崛起 |
5.3.6 传统艺术仍有活力 |
5.3.7 艺术批评风气直率 |
5.4 陶瓷艺术意识形态化的原因 |
6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五年的“二五”计划 |
6.1 新“八字”方针 |
6.2 自我反省与改进 |
6.3 陶瓷教育成果的显现 |
6.4 传统题材创作近乎绝迹 |
6.5 瓷业科教体系被破坏 |
7 十七年的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双面相——基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考察(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 |
1、第1次增产节约运动, 发生于1949—1952年。 |
2、第2次增产节约运动。 |
3、第3次增产节约运动发生于1959年。 |
4、第4次增产节约运动, 发生于1960—1961年。 |
5、第5次增产节约运动发生于1963—1965年, 是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提出并开展的。 |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积极效果和环保价值 |
三、增产节约运动的浪费面相 |
1、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浪费。 |
2、残次品、废品不断出现, 造成了大量浪费。 |
3、贪新贪大图省事, 喜用新设备。 |
4、库存积压带来的浪费。 |
(9)70年代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革”中的“新思潮” |
二、“文革新政”和70年代 |
三、70年代的伦理记忆与日常生活 |
四、70年代的制度遗产 |
五、70年代与“三农”问题 |
七、“文革”结束及“新时期”开始的历史—观念意涵 |
(10)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
二、论文选题之缘由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三线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三线建设原因 |
(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 |
(二) 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
第二节 三线决策过程 |
(一) 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
(二) 福建小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确立 |
第三节 福建进行三线建设的客观条件 |
(一) 生产条件 |
(二) 工业基础 |
第二章 福建小三线建设历程 |
第一节 小三线的部署 |
(一) 领导机构的成立 |
(二) 勘测选址 |
(三) 劳动力的投入 |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建设起伏 |
(一) 艰苦创业(1965.5-1966.11) |
(二) 步履艰难(1966.12-1969.3) |
(三) 热火朝天(1969.3-1972.12) |
(四) 犹豫彷徨(1973.1-1978.12) |
第三章 福建小三线职工考察 |
第一节 小三线的民生问题 |
(一) 后勤保障 |
(二) 卫生医疗 |
(三) 子女教育 |
第二节 迁厂动员下的职工心态分析 |
(一) 革命狂热型 |
(二) 利益驱动型 |
(三) 拱手听命型 |
(四) 迫不得已型 |
第四章 福建小三线考量 |
第一节 福建小三线的特殊性 |
(一) 后方建设起步早 |
(二) 二三线区分不明显 |
(三) 思想戒备高 |
(四) 备战经验丰富 |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取得成效 |
(一) 改善福建经济布局 |
(二) 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 |
(三) 培育了一批人才 |
第三节 福建小三线的偏差 |
(一) 选址缺乏科学性 |
(二) 夸大主观能动性 |
(三) 生活保障脱节 |
第四节 启示 |
附录一: 1964年福建省行政区划 |
附录二: 内迁福建小三线企业名称 |
附录三: 福建小三线军工厂厂名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初稿)》(专辑三)[J]. 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 计划经济研究, 1983(26)
- [2]新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恢复发展研究(1949-1965)[D]. 辜林燕.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 [3]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三)[J]. 龚育之.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1(03)
- [4]以厂带社:三线建设时期的一次改革探索[J]. 徐有威,张志军. 开放时代, 2021(05)
- [5]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论纲——兼及方法论[J]. 宋绍英. 外国问题研究, 1982(01)
- [6]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双面相——基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考察(1949-1966)[J]. 李志英. 晋阳学刊, 2017(02)
- [7]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J]. 蔡克勇. 高等教育研究, 1982(02)
- [8]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我国硫酸工业技术发展概况[J]. 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硫酸工业情报站. 硫酸工业, 1967(02)
- [9]70年代中国[J]. 王绍光,黄万盛,单世联,蔡翔,金大陆,徐俊忠,老田,郭春林,贺照田,罗岗. 开放时代, 2013(01)
- [10]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黄腾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