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雉鸡(二)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雉鸡(二)

一、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雉类(二)(论文文献综述)

卞进步,李新[1](2005)在《雉类生存现状及其保护》文中研究指明

贝永建[2](2014)在《栖息地破碎化背景下黑颈长尾雉保护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属于世界珍稀濒危雉类,地理分布狭窄,仅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缅甸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人为捕猎,黑颈长尾雉种群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不断锐减,已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近危种(Near Threatened)。本文以分布在广西-贵州两省的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的6县(隆林县、西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天峨县和罗甸县)的4个黑颈长尾雉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线粒体DNA和核DNA微卫星为分子标记,检测黑颈长尾雉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以期为针对该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磁珠富集法构建了黑颈长尾雉微卫星文库,共筛选出12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利用这12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天峨县的16个黑颈长尾雉个体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和分型。结果表明,12对引物扩增条带均呈现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Na)数目为9个(4-13),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0(0.2~0.938)和0.81(0.303~0.925)。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有4个微卫星位点(ShuI-35, ShuI-62, ShuI-51和ShuI-15)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但是没有发现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这12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将对黑颈长尾雉的保护遗传学或者长尾雉属的其它物种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标记工具。2、线粒体DNA数据和微卫星DNA(12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数据分析表明,黑颈长尾雉的田林-隆林-西林种群(TLX)、乐业-下老种群(LX)、罗甸种群(LD)和坡结种群(PJ)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个地理种群73个个体全部扩增成功,获得73条黑颈长尾雉mtDNA D-loop基因全序列(1143bp),检测到58个变异位点,并定义了39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分别为0.812、0.926、0.722和0.905;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0516、0.0075、0.00463和0.01;微卫星DNA的种群杂合度期望值(HE)分别为0.75、0.77、0.79和0.81,观察值杂合度(HO)分别为0.73、0.77、0.83和0.72。3、利用黑颈长尾雉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以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显示黑颈长尾雉4个种群的单倍型并没有按照独自的地理种群聚集在一起,而是互相混合分散的分布在系统进化树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微卫星数据多元协调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A)也显示相同的结果,4个地理种群的73个体相互混合聚在一起,并形成出现独立进化的地理种群单元。通过用STRUCTURE软件对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种群间不存在聚类关系,种群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了种群间个体交流频繁。3、对黑颈长尾雉种群的选择中性检测(neutrality tes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群的Tajima’s D、Fu and Li’s D、Fu and Li’s F、Fu’s Fs statistic等参数均不显着,线粒体DNA中性检测结果为Fu’s Fs=-0.971(p>0.05)和拟合优度检测结果SSD=0.78094表明黑颈长尾雉种群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显着的种群扩张。基于微卫星数据,采用杂合子检验法(Wilcoxon’s Test)及TPM突变模型检测种群近期动态及遗传瓶颈效应,结果表明种群未经历过近期的瓶颈效应,整个黑颈长尾雉种群处于一个稳定状态。4、在种群遗传分化检测中,线粒体DNA序列数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个体之间,达到了98.03%,而种群间的差异仅为1.97%,而微卫星数据分析(AMOVA)结果与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相似,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差异达到97%之多,而种群间的差异仅为3%,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黑颈长尾雉的种群间基因交流非常频繁(表3-10和表3-17)。另外,线粒体DNA和微卫星DNA遗传标记共同分析结果表明,323国道对TLX和LX两个种群之间并没有产生阻隔效应,南盘江、和红水河在LX和LD、LX和PJ、TLX和LD种群之间均没有形成天然的地理阻隔,南盘江和红水河两岸的种群基因交流频繁。此外,本文所研究的黑颈长尾雉4个地理种群之间没有遗传分化,因此,建议把这4个地理种群当做一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管理。5、问卷调查结果说明,民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薄弱以及大量的人为猎捕是导致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因素。为了有效遏制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急需对黑颈长尾雉进行相应保护,主要措施为:(1)重视和加强偏远山区民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2)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对非法偷猎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给予坚决的查处,通过法律手段来震慑各种偷猎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3)加快偏远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尽早的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耕种模式,尽可能的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周鸭仙[3](2019)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调查和监测。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探讨了有蹄类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对不同生境类型选择和利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红外相机监测期间,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3185张,其中鸟类的独立有效照片数941张,兽类2244张。共监测到鸟类56种,隶属于10目25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分别为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草鸮(Tyto longimembris)、领角鸮(Otus sunia)和红角鸮(Otus lettia)。记录到兽类15种,隶属于4目9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种,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鸟类和兽类的物种中相对丰富最高的分别为白鹇和小麂。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反映了年活动格局,2017年7月,白鹇、梅花鹿和小麂出现年活动高峰。2018年4月,白颈长尾雉、梅花鹿和野猪出现年活动高峰。通过2种雉类物种和3种有蹄类物种的空间分布可得,白颈长尾雉和白鹇主要分布在保护周边,梅花鹿和小麂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猪在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和保护区周边呈均匀分布。2.有蹄类活动节律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梅花鹿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凌晨03:00时、18:00-19:00时、早晨06:00时和凌晨04:00时。野猪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傍晚18:00-19:00时、早晨06:00时、早晨06:00时和中午13:00时。小麂在春季和夏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春季在早晨08:00时和傍晚18:00时出现日活动高峰,夏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早晨07:00时和傍晚18:00时,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06:00时。3.不同有蹄类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梅花鹿偏好的生境类型与海拔、草丛、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呈正相关,与水库和竹林呈负相关。野猪喜爱的栖息生境与村庄、水库和灌丛呈正相关,与海拔、草丛和阔叶林呈负相关。小麂偏好与道路的距离近的生境。

赵思远[4](2020)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分布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分布现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选取武陵山脉东段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红腹角雉监测工作,共计投放红外相机90台,探查红腹角雉在保护区主要分布的区域、生境和海拔区间等信息,为保护区后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数据量 在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计投放30台红外相机,累计布设位点35个,累计相机工作日10650 d;共获得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624张,其中红腹角雉的独立有效照片122张,占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总数的7.51%;发现红腹角雉的位点9个,占35个布设位点的25.71%;在湖南八大公山共计投放60台红外相机,累计布设位点60个,累计相机工作日19800 d;共获得动物独立有效照片3748张,其中红腹角雉的独立有效照片192张,占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总数的5.12%。发现红腹角雉的位点16个,占60个布设位点的26.67%。2.主要分布区 在湖北七姊妹山保护区中,红腹角雉呈现出北部核心区重点分布,南部实验区和缓冲区零星分布的特征;.在八大公山保护区中,红腹角雉呈现出西部核心区斗篷山林区重点分布,东部核心区天平山林区有少许分布,中间核心区杉木界林区零星分布。3.主要海拔分布区 武陵山脉的东段红腹角雉主要分布于1400—1800 m海拔区间,在越冬季节会向低海拔区域迁移200 m左右。4.季节性迁移 根据本次红外相机数据结果推测湖北七姊妹山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保护区的红腹角雉存在季节性迁移的情况,即在越冬季节八大公山保护区的红腹角雉会群体会来到七姊妹山越冬,至繁殖季节前后,又返回八大公山保护区进行繁殖。5.主要分布生境 武陵山脉东段的红腹角雉分布以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竹类灌丛分布为主,在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次要分布。

余建平,王江月,肖慧芸,陈小南,陈声文,李晟,申小莉[5](2019)在《利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调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及鸟类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作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浙江省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及鸟类多样性。将整个国家公园划分为267个1km×1km的调查网格,每个网格内设置3个固定调查位点,使用1台红外相机定期在同一网格内的位点之间进行轮换。其中,古田山片区在5年内共完成14轮次调查,古田山以外的区域自2018年7月纳入调查范围,何田、长虹片区完成2次轮换,齐溪片区完成1次轮换。在253个网格内的741个有效位点上共获得140,413个相机工作日的数据,采集兽类和鸟类的照片和视频268,833份,有效探测数74,368次,鉴定出21种野生兽类, 72种野生鸟类, 5种家畜及家禽。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20.4%。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4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9.7%。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9种,近危(NT)的10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21.5%。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大中型兽类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鸟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本次调查获得了国家公园内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为长期科研监测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张正旺,彭建生,王治国[6](2017)在《雉鸡之国》文中研究表明鸡形目:一个古老的鸟类类群自古以来,鸡就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鸡类是我们祖先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人类获取蛋白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后来,我们祖先学会了驯养动物,而鸡就是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家禽。中国是现代家禽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在中国黄河流域有16个地点曾保存有鸡的化石,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

高歌[7](2017)在《云南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和血雉的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雉类是鸟类中的重要类群,我国雉类种类丰富,是全球雉类物种最多的国家。繁殖是鸟类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部分,鸟类繁殖生物学特征和巢址选择的研究对鸟类物种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于2015年和2016年繁殖季,在云南高黎贡山高山极端环境中对珍稀濒危雉类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旨在记录2种高山珍稀濒危雉类的繁殖资料和探讨白尾梢虹雉种群数量稀少与自身繁殖因素的关系,为保护高黎贡山高山珍稀濒危雉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在野外观察记录到白尾梢虹雉繁殖雄鸟的打斗行为和求偶炫耀行为。打斗行为可分为飞行打斗和地面打斗2种类型;求偶类型为典型的正面型,记录到3种类型、4个动作,求偶者包括成年雄性和亚成体雄鸟。研究期间共找到白尾梢虹雉3个繁殖巢,其中1巢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利用。根据繁殖巢数据,白尾梢虹雉窝卵数为2.75?0.5枚(n=4);孵化率为100%(n=11);卵长径为66.32?1.76 mm(n=11),短径为45.80?1.49 mm(n=11)。白尾梢虹雉孵化全由繁殖雌鸟完成,孵化期孵卵雌鸟具有较长的离巢间隔,2次/天或间隔0–2天离巢觅食一次。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和结合实地观察发现白尾梢虹雉雏鸟早成性较强,生长同步性较差,不同巢雏鸟可相差1个多月,雏鸟至少需要2年才达到性成熟。本研究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血雉的交配行为视频,视频数据显示血雉雌鸟主动发起交配请求。找到繁殖巢10个,其中5个弃巢,血雉在高黎贡中段的窝卵数为5.86?1.07枚(n=7),孵化率为95%(n=41);卵长径为48?2.12 mm(n=26),短径为32.82?0.75 mm(n=26)。血雉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雌鸟每天长时间离巢觅食1次,平均离巢时长358.5?57.64 min(n=36)。红外相机监测雏鸟生长发育情况表明,雏鸟生长发育比较同步,7月份是高黎贡山的血雉雏鸟快速生长期,雏鸟10月份可长成与成年极其相似的体型和羽色,当年的雏鸟在来年可达到性成熟参与繁殖。根据6个巢的数据表明,白尾梢虹雉的巢址选择在悬崖直立面凹陷平台,巢位于平台内,为刨成的椭圆形的坑,巢坑紧贴岩壁,内有少量枯草、虹雉毛铺垫。筑巢平台大小为0.4 m2左右,距离地面高6.97?1.49 m(n=3)。20个血雉巢址数据表明,高黎贡山的血雉巢位于箭竹林内小空地边缘的土坎、石坎、草墩、枯木基部的浅洞穴中。在巢址选择中,血雉对隐蔽因子、地形因子、巢洞因子、方向因子4个综合因子进行了选择。白尾梢虹雉和血雉的巢址在筑巢地上发生了分化,白尾梢虹雉筑巢筑巢地为悬崖平台,血雉的巢址筑巢地则为土坎、石坎、草墩、枯木基部的浅洞穴。巢址微生境因子中,白尾梢虹雉和血雉在垂直可见度、草本盖度、海拔和灌木盖度4个因子变量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筑巢地的完全不同,使得白尾梢虹雉和血雉能共同繁殖于高黎贡山高山环境中。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与同域分布的血雉相比窝卵数小、雏鸟性成熟晚、巢址选择严格和巢址资源稀缺是限制白尾梢虹雉种群数量发展的自身繁殖因素。白尾梢虹雉稀缺的巢址资源,导致具有在繁殖期存在小范围内巢密度高、繁殖期巢址争夺剧烈、巢址的重复利用等可能,适宜巢址地的保护,对保护白尾梢虹雉尤为重要。

李思源[8](2020)在《基于红外相机的湖南莽山、雪峰山鸟类多样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保护程度下的鸟类资源、分布以及多样性状况,2016年12月-2019年8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雪峰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各选择60个位点,使用红外相机对其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基于红外相机收集的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两地的地栖鸟类日活动节律进行核密度分析,并探讨了一种新的群落相似度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三个方面。1.莽山累计调查了45 590个捕获日,共拍摄到鸟类独立有效照片978张,共8目18科37种鸟类,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林鸮(Strix aluco)、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峰山累计调查了41 974个捕获日,共拍摄到鸟类独立有效照片1 221张,6目13科28种鸟类,其中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林鸮(Strix aluco)、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利用MATLAB软件成功对莽山白鹇和雪峰山白鹇、红腹锦鸡的活动节律进行了核密度分析,得到三者日活动节律的核密度曲线,对他们的活动模式进行了比较,三组样本的活动模式均为昼行性,活动时间都是从早上日出开始,日落结束;莽山的白鹇活动呈双峰型,上午10:00和下午16:00为活动的高峰期;雪峰山的白鹇和红腹锦鸡的活动模式则呈现单峰型,白鹇活动高峰在上午10:00,红腹锦鸡的活动高峰在下午17:00,认为是因为两者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和物种间的竞争导致了活动时间的分配产生明显的分化。利用程序实现了不同活动节律曲线重叠系数计算,莽山白鹇和雪峰山白鹇的重叠系数为0.906,雪峰山红腹锦鸡与白鹇活动曲线的重叠系数为0.813。3.参考丁增发在森林群落相似度SI的计算方法,对本次调查设置的6个样地间鸟类群落的相似系数进行试验,发现这个群落相似系数的区分度符合样地之间的差异情况。莽山保护区内两个样地的群落相似度非常高(98%),而位于保护区边缘的塘坊样地的鸟类群落与保护区内的两个样地的群落相似度则略低,相似性系数低于90%。雪峰山保护区情况复杂,三个样地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三个样地间的相似度也均在95%左右。两不同保护区的样地间的相似系数均低于80%。在本研究中,该计算方法的区分度更高,且表现出的差异也符合预期结果。

丁叶多[9](2014)在《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文中指出重点鸟区(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s,IBAs)是国际鸟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依据受胁鸟类的现状、分布和栖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划定的上万处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鸟类栖息地。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地区,其保护成效可反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本研究应用Arc GIS9.3软件及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512个重点鸟区的保护情况,结果显示:重点鸟区在中国大陆保护情况良好,受保护面积所占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89个重点鸟区处于完全或部分保护状态,占大陆地区重点鸟区总数的75.98%,其中307个重点鸟区被各级自然保护区完全保护,82个重点鸟区被各级保护区部分保护。84个重点鸟区未被自然保护区保护,未保护率为16.41%。39个重点鸟区被保护情况不详。有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50%以上的重点鸟区受到完全保护。河南省重点鸟区保护比例最高,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重点鸟区保护情况欠佳。我国提出的划定生态红线意义重大,对我国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维护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红线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其中,生态功能红线又分为生态服务保障红线、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本文以7种雉类为例,研究了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划定。在CGCM2模型A2气候情景模拟下,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7种雉类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和2050年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2个气候时期的研究物种分布情况,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专家意见划定了保护红线区域。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共划定了72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5471.71km2;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共划定了30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2318.01km2;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共划定了29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6953.18km2;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共划定了81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7310.80km2;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共划定了33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2934.85km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共划定了66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4497.66km2;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共划定了65个保护红线区,占地60411.07km2。气候模拟下的七种雉类保护红线区分析对这些物种的保护管理有指导价值,而且对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红线区研究有借鉴意义。

包新康,刘乃发,顾海军,周晓雯[10](2008)在《鸡形目鸟类系统发生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形态学、行为学、分子系统发生等方面研究成果,对世界鸡形目鸟类科的系统关系以及属、种间系统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侧重介绍与我国鸡形目鸟类相关类群的系统发生研究现状。与传统的系统关系比较,新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凤冠雉科和冢雉科不再是互为姊妹群;传统分类中的雉族和鹑族被证明并非单源而是多源的;雉族的原鸡属与鹑族的竹鸡属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灰山鹑、火鸡和松鸡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可能很近。分子进化的研究表明雉科各属的起源主要集中在上新世。

二、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雉类(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雉类(二)(论文提纲范文)

(2)栖息地破碎化背景下黑颈长尾雉保护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黑颈长尾雉研究进展
        1.1 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
        1.2 人工饲养和繁殖
        1.3 再引入研究
        1.4 栖息地特征及选择
        1.5 食性研究
        1.6 生存状况
        1.7 遗传多样性研究
    2 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3 保护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选择
        3.1 线粒体DNA(mtDNA)标记
        3.2 核DNA微卫星标记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桂西北雉类资源保护意识调查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当地的雉类资源状况
        3.3 当地居民对雉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3.4 经济收入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雉类保护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黑颈长尾雉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仪器与试剂
        2.3 黑颈长尾雉微卫星位点筛选
        2.4 线粒体控制区(D-Loop)的PCR扩增
        2.5 微卫星的扩增和分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样品数量和分布
        3.2 富集法对SSR富集文库的构建
        3.3 微卫星引物设计、最适温度梯度试验及引物多态性检测结果
        3.4 种群基因分型及位点多态性
        3.5 线粒体控制区(D-Loop)的PCR扩增
        3.6 基于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的黑颈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3.7 基于微卫星数据的黑颈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4 讨论
        4.1 遗传多样性
        4.2 黑颈长尾雉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基因流
        4.3 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4.4 种群瓶颈效应
第四章 保护单元的划分及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3)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外相机技术及其应用
        1.1.1 红外相机技术
        1.1.2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
        1.1.3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活动节律中的应用
        1.1.4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中的应用
    1.2 桃红岭保护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
        2.1.2 气候水文
        2.1.3 植被类型
        2.1.4 生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法
        3.1.1 红外相机野外布设
        3.1.2 红外相机设置
    3.2 遥感数据获取
        3.2.1 生境因子数据获取
        3.2.2 生境变量数据提取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桃红岭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4.1.1 鸟类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富度
        4.1.2 雉类物种的活动格局与空间分布
        4.1.3 兽类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富度
        4.1.4 有蹄类物种的活动格局与空间分布
        4.1.5 鸟类与兽类物种积累曲线
    4.2 有蹄类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4.2.1 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
        4.2.2 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4.2.3 相同季节不同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差异
    4.3 有蹄类生境选择和利用
        4.3.1 桃红岭保护区植被覆盖特征
        4.3.2 不同植被类型的拍摄分析
        4.3.3 有蹄类生境利用
        4.3.4 有蹄类物种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保护区鸟兽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5.2 雉类和有蹄类物种活动格局分析
    5.3 雉类和有蹄类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5.4 有蹄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性差异
    5.5 生境因子对有蹄类生境选择的影响
6 结论与保护管理建议
    6.1 结论
    6.2 保护与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分布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外相机陷阱法在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
    1.2 开展雉类调查的重要性
    1.3 红腹角雉简介
    1.4 红腹角雉的研究现状
    1.5 武陵山脉主要区域红腹角雉分布现状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武陵山脉
        2.1.1 分支
        2.1.2 武陵山脉主要涉及县域
    2.2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点
        2.2.3 保护区范围
        2.2.4 土壤
        2.2.5 旅游资源
        2.2.6 动物资源
        2.2.7 植物资源
    2.3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1 地形地貌
        2.3.2 气候特点
        2.3.3 保护区范围
        2.3.4 土壤
        2.3.5 旅游资源
        2.3.6 动物资源
        2.3.7 植物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布设和数据回收
    3.2 数据处理
        3.2.1 相对丰富度指数
        3.2.2 月相对丰富度指数
        3.2.3 日活动节律分析
        3.2.4 不同海拔梯度下的相对丰富度指数
        3.2.5 植被类型选择分析
        3.2.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和分析
    4.1 七姊妹山保护区监测结果及分析
        4.1.1 七姊妹山保护区红腹角雉分布特征
        4.1.2 七姊妹山保护区红腹角雉RAI值和MRAI值分析
        4.1.3 七姊妹山保护区红腹角雉TRAI值分析
        4.1.4 七姊妹山保护区红腹角雉越冬季和非越冬季TRAI分析
        4.1.5 七姊妹山保护区越冬季海拔因素对红腹角雉影响分析
        4.1.6 七姊妹山保护区红腹角雉雌雄对生境选择分析
    4.2 八大公山保护区监测结果及分析
        4.2.1 八大公山红腹角雉分布
        4.2.2 八大公山保护区红腹角雉RAI值和MRAI值分析
        4.2.3 八大公山保护区红腹角雉TRAI值分析
        4.2.4 八大公山保护区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红腹角雉TRAI分析
        4.2.5 八大公山保护区繁殖季海拔因素对红腹角雉的影响
        4.2.6 八大公山红腹角雉雌雄对生境的选择
    4.3 八大公山保护区和七姊妹山保护区对比分析
        4.3.1 TRAI值对比分析
        4.3.2 MRAI值对比分析
        4.3.3 海拔区间对比分析
5. 总结
    5.1 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地理分布
    5.2 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海拔分布
    5.3 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季节性迁移
    5.4 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不同生境分布
    5.5 保护建议
    5.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自动相机调查细则》
附录 B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部分红腹角雉照片
附录 C 红外相机位点信息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利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调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及鸟类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方案设计
    1.2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
    2.1兽类物种多样性与组成
    2.2鸟类物种多样性与组成
3讨论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6)雉鸡之国(论文提纲范文)

鸡形目:一个古老的鸟类类群
中国:野生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野外生存状况各不相同
珍稀濒危种类的保护和研究

(7)云南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和血雉的繁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中国鸡形目鸟类简介
        1.1.2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研究现状
        1.1.2.1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概况
        1.1.2.2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研究概况
        1.1.2.3 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繁殖生态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简介
        1.2.1 白尾梢虹雉
        1.2.2 血雉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类型
    2.3 植被情况
    2.4 鸟类多样性
        2.4.1 物种组成
        2.4.2 鸟类分布
3 繁殖生物学特征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域选定
        3.2.2 找巢
        3.2.3 繁殖行为观察
        3.2.4 卵及雏鸟测量
        3.2.5 孵卵节律监测
        3.2.6 野外工作执行
    3.3 结果
        3.3.1 白尾梢虹雉繁殖生物学特征
        3.3.1.1 繁殖时间
        3.3.1.2 雄鸟打斗和求偶行为
        3.3.1.3 卵特征和孵卵行为
        3.3.1.4 出雏和雏鸟特征
        3.3.1.5 雌鸟孵卵期间其它个体行为
        3.3.2 血雉繁殖生物学特征
        3.3.2.1 繁殖时间
        3.3.2.2 交配和雄鸟打斗行为
        3.3.2.3 卵特征和孵卵行为
        3.3.2.4 出雏和雏鸟特征
        3.3.2.5 弃巢
    3.4 讨论
        3.4.1 白尾梢虹雉繁殖生物学特征
        3.4.1.1 繁殖时间纬度梯度差异
        3.4.1.2 初生雏鸟发育较完全
        3.4.1.3 孵卵雌鸟长离巢间隔
        3.4.1.4 合作繁殖现象
        3.4.2 血雉繁殖生物学特征
        3.4.2.1 繁殖时间差异
        3.4.2.2 不同海拔亚种生殖对策
        3.4.2.3 孵卵雌鸟长时间离巢觅食
        3.4.2.4 高弃巢率
4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雏鸟生长发育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雏鸟生长发育监测
        4.2.2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白尾梢虹雉雏鸟生长发育
        4.3.2 血雉雏鸟生长发育
    4.4 讨论
        4.4.1 红外相机技术在雉类雏鸟生长发育研究中的运用
        4.4.2 白尾梢虹雉雏鸟生长发育
        4.4.2.1 照片拍摄情况和亲鸟育雏投入
        4.4.2.2 亚成体换羽及羽色延迟发育现象
        4.4.3 血雉雏鸟生长发育
        4.4.3.1 雏鸟同步生长
        4.4.3.2 雏鸟快速生长期
5 巢址选择与分化
    5.1 前言
    5.2 方法
        5.2.1 野外数据采集
        5.2.1.1 巢参数测量
        5.2.1.2 巢址微生境测量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白尾梢虹雉巢和巢址特征
        5.3.1.1 巢
        5.3.1.2 巢址特征
        5.3.1.3 巢址选择
        5.3.2 血雉巢和巢址特征
        5.3.2.1 巢
        5.3.2.2 巢址特征
        5.3.2.3 巢址选择
        5.3.3 巢址分化
    5.4 讨论
        5.4.1 白尾梢虹雉巢址特征与选择
        5.4.1.1 筑巢地和坡向的选择
        5.4.1.2 巢址选择严格和巢址资源稀缺
        5.4.2 血雉巢址特征与选择
        5.4.2.1 巢址特征
        5.4.2.2 巢址选择
        5.4.3 巢址分化与共存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致谢

(8)基于红外相机的湖南莽山、雪峰山鸟类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
        1.2.1 多样性研究
        1.2.2 活动节律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及水文特征
        2.1.3 植被类型及植物资源
        2.1.4 动物资源
    2.2 雪峰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植被类型及植物资源
        2.2.4 动物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监测方案
    3.2 相对丰富度指数
    3.3 相似度分析
    3.4 物种的活动节律分析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监测结果
    4.1 物种组成
        4.1.1 莽山国家级保护区鸟类组成
        4.1.2 雪峰山县级保护区鸟类组成
        4.1.3 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比
    4.2 日-种关系
    4.3 鸟类多样性差异对比
        4.3.1 莽山国家级保护区不同生境及海拔的鸟类多样性比较
        4.3.2 雪峰山县级保护区不同生境及海拔的鸟类多样性比较
    4.4 基于MATLAB的核密度日活动节律分析
        4.4.1 模型选择及窗宽设置
        4.4.2 莽山鸟类日活动节律
        4.4.3 雪峰山鸟类日活动节律
        4.4.4 日活动节律比较
5 讨论
    5.1 拍摄情况
    5.2 活动节律及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分析
    5.3 两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重点鸟区(IBAs)研究进展
        1.1 国际鸟类联盟
        1.2 重点鸟区(IBAs)概述
        1.3 全球IBAs发展情况
    2 生态红线概述
        2.1 背景介绍
        2.2 生态红线的发展历程
    3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3.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3.2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3.3 气候变化与物种分布关系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我国重点鸟区(IBAs)保护情况分析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BAs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2 IBAs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3 IBAs在市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4 IBAs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5 未被保护及保护情况不祥的重点鸟区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七种雉类的保护红线划定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评估
        2.2 白颈长尾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3 斑尾榛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4 黑颈长尾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5 黄腹角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6 白腹锦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7 红腹角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8 红腹锦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我国重点鸟区(IBAs)保护情况
        1.2 七种雉类保护红线划定
    2 讨论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鸡形目鸟类系统发生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的系统关系
2 松鸡科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
3 雉科内的系统发生研究
    3.1雉类和鹑类的多源性
    3.2 雉科内其它类群的系统发生探讨
4 鸡形目鸟类部分类群的起源时间
5 我国鸡形目鸟类资源与系统发生研究前景

四、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雉类(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雉类生存现状及其保护[J]. 卞进步,李新. 中国家禽, 2005(18)
  • [2]栖息地破碎化背景下黑颈长尾雉保护遗传学研究[D]. 贝永建. 安徽大学, 2014(08)
  • [3]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D]. 周鸭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4]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武陵山脉东段红腹角雉分布初步探究[D]. 赵思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利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调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及鸟类多样性[J]. 余建平,王江月,肖慧芸,陈小南,陈声文,李晟,申小莉. 生物多样性, 2019(12)
  • [6]雉鸡之国[J]. 张正旺,彭建生,王治国. 森林与人类, 2017(02)
  • [7]云南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和血雉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 高歌. 西南林业大学, 2017(12)
  • [8]基于红外相机的湖南莽山、雪峰山鸟类多样性比较[D]. 李思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D]. 丁叶多.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10]鸡形目鸟类系统发生研究现状[J]. 包新康,刘乃发,顾海军,周晓雯. 动物分类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雉鸡(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