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明,丰帆,张洪伟[1](2020)在《顺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一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孕产妇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主要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后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极为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顺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的诊治过程;同时回顾了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对这一疾病的诊治进行了讨论。
安苗苗[2](2019)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一些少见的疾病,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且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通过收集这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等,进一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误治。二、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利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查询系统,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0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门静脉高压且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住院患者(81例)。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病因诊断、合并症、主诉、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入院后测定的血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凝血像、Child-Pugh分级、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胃镜、治疗及转归。2.方法统计所收集资料中各种病因、各首发症状、其他临床症状、各体征、各影像学表现、各胃镜下表现等发生率及在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得出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三、结果3.1.本研究组81例患者,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56.68±14.34岁,5059岁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大于50岁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6.5%。3.2.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34.6%(28/81)、门静脉血栓形成23.5%(19//81)、特发性门静脉高压22.2%(18/81)、骨髓增殖性疾病9.9%(8/81)。3.3.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较多,主要有腹胀30.9%(25/81)、腹痛22.2%(18/81)、呕血14.8%(12/81);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77.8%(63/81)、乏力72.8%(59/81)、食欲下降56.8%(46/81)、恶心50.6%(41/81)、腹痛46.9%(38/81)、黑便38.3%(31/81)、呕血35.8%(29/81)、消瘦30.9%(25/81)。3.4.本研究组81例患者实验室检查,脾亢43.2%(35/81)、总胆红素升高17.3%(14/8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40.7%(33/8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21%(17/81)、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升高58%(47/81)、白蛋白28-35g/L 38.3%(31/81)、白蛋白小于28g/L 9.9%(8/8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对照值延长有临床意义16.1%(13/81)。3.5.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脾大90.1%(73/81)、无肝硬化影像学改变72.8%(59/81)、有肝硬化影像学改变27.2%(22/81)、腹水64.2%(52/81)、下腔静脉血栓或狭窄35.8%(29/81)、门静脉血栓形成30.9%(25/81)。3.6.本研究组81例患者,68例行胃镜检查,胃镜表现主要有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8%(25/6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2.4%(22/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0.3%(7/68),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占20.6%(14/6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重度多见,分别为22.1%(15/68)和14.7%(10/68),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较少见,其中以轻度多见为8.9%(6/68)。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34/68)比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32.4%(22/68)更多见,静脉曲张破裂13.2%(9/81)、消化性溃疡10.3%(7/68)。3.7.本研究组81例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58%,B级33.3%,C级8.6%。3.8.本研究组81例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有电解质紊乱28.4%(23/81)、胆道感染24.7%(20/81)、肠道感染24.7%(20/81)。3.9.本研究组中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脾大92.9%(26/28)、腹水78.6%(22/28)、腹胀75%(21/28)、乏力64.3%(18/28)、Child-Pugh分级A级64.3%(18/28)、脾亢53.6%(15/28)、食欲下降46.4%(13/28)、恶心35.7%(10/28)、黑便35.7%(10/28)、呕血32.1%(9/28),胃镜表现主要是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1.7%(10/2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41.7%(10/24),并发症不多见,胆道感染10.7%(3/28)、肝肾综合征10.7%(3/28)、肺部感染7.1%(2/28)相对多见。3.10.本研究组19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女比例7:12,平均年龄54.74±16.35岁。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57.9%(11/19)、腹胀15.8%(3/19);在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食欲下降33.3%(6/18);主要的并发症为胆道感染47.4%(9/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腹膜炎36.7%(7/19)、电解质紊乱36.7%(7/19);实验室检查以ALP、γ-GT升高为主,分别为52.6%(10/19)、68.4%(13/19),26.3%(5/19)存在脾亢;影像学除了有血栓形成外还主要有脾大89.5%(17/19)、腹水63.2%(12/19)、门静脉海绵样变42.1%(8/19)、胆囊结石42.1%(8/19)、腹膜炎36.7%(7/19)、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5.8%(3/19);11例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6.4%(4/11)、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36.4%(4/11)、门静脉高压性胃病63.7%(7/11)。3.11.本研究组18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患者,平均年龄56.68±14.34岁,男女比例1:2。首发临床表现主要有呕血44.4%(8/18)、腹胀16.7%(3/18),病程中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77.8%(14/18)、黑便66.7%(12/18)、呕血66.7%(12/18)、腹胀61.1%(11/18)、恶心55.6%(10/18)、腹痛33.3%(6/18)、食欲下降33.3%(6/18)、消瘦27.8%(5/18)。实验室检查脾亢55.6%(10/18)、ALP升高33.3%(6/18)、白蛋白28-35g/L 44.4%(8/18),γ-GT升高27.8%(5/18)、AST及ALT升高27.8%(5/18)。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脾大88.9%(16/18)、腹水38.9%(7/18)、胆囊结石27.8%(5/18)、肝硬化影像学改变11.2(2/18)。胃镜表现主要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0%(9/18)、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44.5%(8/18)、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44.5%(8/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8.9%(7/18)、静脉曲张破裂33.3%(6/18)。3.12.骨髓增殖性疾病、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是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更为少见的病因;乏力、腹痛、腹胀、恶心、脾大、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少,是本研究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四、结论1.具有门静脉高压表现,而无肝硬化影像学的改变且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要高度警惕非肝硬化性的门静脉高压。2.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主要病因依次为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特发性门静脉高压、骨髓增殖性疾病,而左侧门静脉高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肝多囊病、肝小静脉阻塞、门静脉癌栓、门静脉海绵样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更少见。3.本组81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性别在患病率中无明显差异;大于5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同,无明显临床体征;并发症较少见,胆道感染、肠道感染相对常见,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更少见。
董大维[3](2018)在《CT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导致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所致小肠坏死的CT征象,评估CT判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所致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检索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临床或/和CT检查诊断为急性SMVT的急腹症患者,将手术结果或非手术治疗后复查诊断SMV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17例,年龄1488岁(平均51.8±16.7)岁;就诊时均有腹痛伴突然加重病史,并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及发热、白细胞增高及D-二聚体增高,发病时间8h15d,中位时间6d。再根据是否手术切除坏死/缺血小肠将SMVT患者分为肠坏死组和可逆性肠缺血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溶栓治疗有效而确诊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小肠坏死将57例入组患者分为可逆性小肠缺血组(n=36)和小肠坏死组(n=21),根据静脉血栓范围分成三型,并对小肠缺血的CT征象进行评分。两组间静脉血栓分型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临床资料和CT征象评分差异首先利用单因素分析,再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小肠坏死的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及非手术治疗后随访复查证实急性SMVT患者共57例:可逆性肠缺血36例,临床症状及CT征象好转,随诊时间6m20m。小肠坏死组21例,5例经手术切除证实;其余16例小肠坏死患者溶栓治疗无效,血栓存在和反复肠梗阻1个月以上,最后10例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证实,其余6例随诊2-4个月后复查CT证实治疗无效,其中3例已在发病后第3、4和8个月时死亡;对于发病后多次复查CT的患者,CT资料的选取原则如下:溶栓患者入组的CT资料选取溶栓治疗前最后一次CT检查资料,溶栓治疗效果评价选取治疗后、出院前最后一次复查CT资料;手术治疗患者取术前最后一次CT资料。SMVT范围可作为小肠坏死独立预测因素(rs=0.087、P=0.000)。肝硬化(P=0.001)、易栓症(P=0.002)、缺少侧支循环(P=0.000)、肠壁强化程度减低(P=0.000)和平扫血栓呈高密度(P=0.000)与小肠坏死高度相关。结论:CT可准确预测急性SMVT导致的肠坏死;根据SMVT的部位和范围进行分型,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分析血栓范围及肠缺血CT征象与临床出现肠坏死的相关性,评估CT预测肠壁坏死的诊断能力,研究提示急性SMVT范围广泛,同时累及SMV近、远端及末端属支可作为小肠坏死独立预测因素,肝硬化、易栓症患者、侧支循环少、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平扫血栓呈高密度等征象与出现肠坏死高度相关;而血栓范围局限于SMV主干和/或肠系膜静脉二级以上属支,小肠缺血经抗凝治疗均可恢复。
刘凯[4](2017)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近几年间我们中心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经验方案,评价溶栓抗凝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构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从而避免传统开腹结扎造模对机体带来的手术应激,分析评价ASMVT的病理生理学发展;3.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检测疾病早期的血清学指标,评估溶栓治疗对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4.分析溶栓药物t-PA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分析其抗纤维化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博士课题研究方法遵循转化医学思想,首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问题,进而构建动物模型,观察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规律以及早期的血清学指标变化,评估溶栓治疗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结果:1.回顾5年间收治的ASMVT患者,总结其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临床特征,在阶梯式治疗模式的指导下,68例患者单纯腔内治疗24例,手术治疗19例,腔内联合手术治疗25例,其中暂时性腹腔开放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97.6%。与单纯手术治疗组相比,腔内联合手术组小肠切除范围明显减少。明确了联合式的阶梯治疗对于ASMVT患者地预后是有益的。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成功构建了 ASMVT的大动物模型,避免了传统手术结扎造模对机体的应激打击,极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模型基础。3.ASMVT的早期血清学指标中,IFABP敏感性最高,在2h即刻达到高峰;其次是GST于6h达到最高值,D-二聚体和D-乳酸在8h后最高;最后是乳酸脱氢酶反应时间最慢。早期的溶栓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改善肠管血供,对轻度缺血的肠管有保护作用。4.t-PA与IFABP有着正相关的关系,t-PA可能会对缺血肠管起着保护作用。TGF-β和α-SMA与t-PA的表达呈负相关,t-PA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的作用。结论:及时的诊断以及合理地选择溶栓治疗,能改善ASMVT的肠功能损害,溶栓药物t-PA的合理应用会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作用。
刘彦玲,谢苗荣,王艳,李科,王国兴,邓彦俊,吴兰[5](2016)在《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加深临床医生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深入认识,为今后降低误诊率及提高诊疗有效率提供经验教训.方法:结合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胰腺炎的年轻患者的诊断,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近20年该病的发病、诊疗及死亡等情况.结果:凡是可造成身体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常规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多被误诊为常见急腹症;大部分确诊时已肠坏死;术后未予抗凝治疗及出现合并症为常见死因.结论:通过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的报告及文献复习,加深了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认识,对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教训.
何磊,文刚,刘少军,孟翔凌,张长乐,徐阿曼[6](2016)在《脾切除断流术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23例,其中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史病人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1±4)岁,26例病人均有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腹痛(。100%),恶心、呕吐21例(80.8%),腹泻18例(69.2%),血便15例(57.7%),肠梗阻21例(80.8%),腹腔血性渗出液22例(84.6%),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6例病人中,入院时误诊22例,误诊率84.6%,CT确诊12例,剖腹探查手术确诊14例;行抗凝治疗治愈4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22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症状无特异性,存在诸多陷阱和误区,误诊率高,医生对本病的深刻认识和重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崔明[7](2016)在《3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溶栓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讨论MVT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了解目前诊疗的现状,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指导临床工作,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并进一步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溶栓方案疗效及其并发症,明确介入溶栓治疗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MVT病例。收集资料较完整的患者37例。将37例患者按不同溶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I组16例患者为经外周静脉溶栓组,II组21例患者为经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组。观察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两种溶栓治疗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1、本组病例资料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4例,男女患者之例1.6:1。其中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45.1±13.00)岁。2、本研究中37例MVT患者中,10例患者无明显诱发MVT的病史,27例存在诱发MVT的相关病史,其中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9例,肝癌患者1例,脾切除术手术史4列,既往患者有VTE病史8例,蛋白C、蛋白S缺乏1例,抗凝血酶-III活性<83%患者11例,长期口服雌激素患者4例,合并妊娠期患者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1例。3、37例MVT患者均以腹痛临床表现就诊,自出现临床表现到就诊平均天数(9.3±5.2)天,腹痛主要集中在脐周及中上腹部28例(75.7%),下腹部疼痛3例(8.1%),全腹部疼痛6例(16.2%)。出现腹胀34例(91.9%),出现恶心、呕吐10例(72.9%),肛门停止排气排便8例(22.2%),便血6例(16.2%),腹泻3例(8.1%)。初步诊断明确MVT患者13例,24例(64.9%)第一诊断误诊。4、37例MVT患者中,D-二聚体(D-Dimer)检查明显升高的34例(91.9%)。30例病例行彩超检查,其中19(61.3%)例有阳性表现,进一步完善腹部CTA检查明确诊断呢,无假阳性病例。35例均于外院或本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2例行腹部MRI检查明确诊断。5、37例患者中,经外周静脉溶栓溶栓治疗16例,治疗后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时间(3.7±1.1)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9.1±3.5)天,治疗过程中有4例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部紧张等腹膜炎表现转手术开腹治疗,术中均可见坏死肠管,行坏死肠断切除。经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21例,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时间2.0(2.0)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3±4.7)天,治疗过程中无症状逐渐加重转手术治疗。两种溶栓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并发症。统计学分析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症状缓解较外周静脉溶栓症状缓解时间早(P=0.005<0.05),且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较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高(P=0.028<0.05),两种溶栓治疗方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412>0.05)。结论:1、临床工作中对MVT初步诊断确诊率不高,容易延误诊治。2、临床常见高危因素有肝硬化门合并脉高压引起血液瘀滞、腹部感染、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以及口服避孕药等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腹部外伤及手术等。3、不明原因腹痛伴有D-Dimer明显升高,应提高警惕注意鉴别此病。如高度怀疑MVT的患者,增强CT、MRI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超声检查可作为对该疾病筛查及复查手段。4、经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较经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能较早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疗效更确切,能进一步降低开腹手术风险。
杨玲飞[8](2016)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与治疗2、分析影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共5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2、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手术或溶栓治疗,并进行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1例确诊ASMVT的临床资料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为(48±15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0小时-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首诊误诊为非血运障碍性肠梗阻、胃肠炎、胰腺炎、腹膜炎、阑尾穿孔、胆囊炎、腹腔感染等共27例,误诊率达到53%。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腹部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对ASMVT确诊率达96%(48/50)。51例患者中,25例接受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术后复发6例,其中死亡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及后继抗凝治疗,复发3例,死亡0例。3、对影响随访完整的46例ASMV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血栓性疾病史、发病至治疗时间、抗凝治疗时间<6个月、肠坏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发病至治疗时间>72h是ASMVT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对腹部急症并既往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脾脏切除术后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并选择腹部增强CT为首选的辅助检查,合理选择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通过对独立高危因素的确立,可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来预测其远期预后,并实施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王刚[9](2014)在《SMVT对肠粘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SMVT)是一种起病较慢、病情发展迅速的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本病属于外科急腹症,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与腹部其它疾病难以鉴别。早期做出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反映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血液指标十分重要。研究SD大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SMVT model)建立后D-乳酸(d-lactate)、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随静脉结扎的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SMVT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研究D-乳酸与DAO在SMVT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在250~300g范围内,随机分为肠系膜上静脉结扎0h、4h、12h、24h、48h、72h组和假手术组。在各个组别的不同时间点采集下腔静脉血。静置数分钟后,分离血浆,利用分光光度计速率测定法检测血D-lactate水平及DAO活性;在采血的同时取受累回肠组织2.0cm,HE染色,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对大鼠肠粘膜组织损伤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1结扎术后4h、12h、24h、48h、72h与假手术组相比,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2肠系膜上静脉结扎24hDAO达到峰值,随后DAO水平下降;3结扎术后4h、12h、24h、48h、72hD-乳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4肠系膜上静脉结扎48hD-乳酸达峰值,随后D-乳酸水平下降;5肠系膜上静脉结扎的时间与肠粘膜组织损伤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0.911,P<0.01)。结论1DAO、D-乳酸在反映SMVT导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中有着重要意义;2本实验揭示了SMVT发生后血DAO、D-乳酸的变化规律,这可能对SMVT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3DAO、D-乳酸可能是反映SMVT导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较敏感的血液指标。
黄浩珈[10](2014)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外科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2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降低病死率。方法:研究对象选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接受外科治疗的27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白细胞、CK、CK-MB的升高(P<0.05)是MVT患者肠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关键。
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顺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一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
讨 论 |
(2)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标准 |
3.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CT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导致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图像分析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小肠坏死与血栓范围的关系 |
1.2.2 临床资料和CT征象与可逆性、小肠坏死相关性研究 |
1.2.3 5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范围与治疗方式及预后 |
1.2.4 36例无肠坏死患者与21例肠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
1.2.5 36例无肠坏死患者与16例反复肠梗阻后肠切除患者比较 |
1.2.6 21例肠缺血/坏死立即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临床特征比较 |
1.2.7 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缺血的相关性 |
1.2.8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累及脾静脉血栓致脾梗死 |
1.3 讨论 |
1.3.1 SMVT的临床特征与小肠坏死的相关性 |
1.3.2 肠系膜静脉血栓范围与小肠坏死的关系 |
1.3.3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CT特征及其对小肠坏死的预测价值 |
1.3.4 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范围分段的基础及意义 |
1.3.5 急性肝内门静脉及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分析及预后 |
1.3.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相关影像诊断进展、治疗方式 |
1.3.7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MSCT征象分析 |
1.3.8 研究的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APVT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分类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ASMVT的阶梯式治疗总结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腔内微创方法构建ASMVT动物模型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ASMVT病理生理学探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导管溶栓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t-PA与远期肠管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录:中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
致谢 |
(5)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近20年相关文献复习 |
2.1 数据资料来源 |
2.2 入选条件 |
2.3 提取数据 |
2.4 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表现 |
3.2 形成原因 |
3.3 辅助检查 |
3.4 治疗 |
(1)药物治疗 |
(2)介入治疗 |
(3)手术治疗 |
(4)术后抗凝治疗 |
3.5 误诊原因 |
3.6 建议 |
(6)脾切除断流术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3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溶栓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研究对象 |
1.2、一般资料 |
1.3、临床表现 |
1.4、实验室检查 |
1.5、影像学检查 |
1.6、治疗 |
1.7、随访 |
1.8、统计学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一般资料 |
2.2、MVT诱因 |
2.3、MVT患者临床表现 |
2.4、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
2.5、治疗结果 |
2.6、随访 |
3、讨论 |
3.1、概述 |
3.2、诱因 |
3.3、临床表现 |
3.4、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
3.5、治疗 |
3.6、研究不足及展望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实验室检查 |
1.4 影像学检查 |
1.5 预后危险因素 |
1.6 统计处理 |
2 治疗 |
3 结果 |
3.1 治疗结果 |
3.2 随访 |
3.3 危险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SMVT对肠粘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与材料 |
1.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1.3 动物及分组 |
1.1.4 建立 SMVT 模型、标本采集 |
1.1.5 小肠组织学观察结果判断标准 |
1.1.6 DAO 和 D-乳酸测定的实验原理 |
1.1.7 目标检测 |
1.1.8 受累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术后一般情况 |
1.2.2 大体观察 |
1.2.3 组织病理学变化 |
1.2.4 大鼠肠系膜上静脉结扎后血浆 DAO 活性的变化 |
1.2.5 大鼠肠系膜上静脉结扎后血浆 D-乳酸水平的变化 |
1.2.6 肠系膜上静脉结扎时间与肠粘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 |
2.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分类 |
2.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
2.3 MVT 的发病情况 |
2.4 MVT 的病因 |
2.5 MVT 的病理生理 |
2.6 MVT 的诊断 |
2.6.1 MVT 的临床表现 |
2.6.2 MVT 的血液学指标检测 |
2.6.3 腹部 X 线检查 |
2.6.4 超声检查 |
2.6.5 腹部 CT |
2.6.6 血管造影 |
2.6.7 其他检查手段 |
2.7 MVT 的治疗 |
2.7.1 MVT 的抗凝溶栓治疗 |
2.7.2 MVT 的介入治疗 |
2.7.3 MVT 的手术治疗 |
2.8 MVT 的预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外科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方法 |
4、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顺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一例及文献复习[J]. 张文明,丰帆,张洪伟. 腹部外科, 2020(04)
- [2]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D]. 安苗苗.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3]CT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导致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D]. 董大维.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4]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D]. 刘凯. 南京大学, 2017(08)
- [5]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J]. 刘彦玲,谢苗荣,王艳,李科,王国兴,邓彦俊,吴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05)
- [6]脾切除断流术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J]. 何磊,文刚,刘少军,孟翔凌,张长乐,徐阿曼. 腹部外科, 2016(04)
- [7]3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溶栓治疗分析[D]. 崔明.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8]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因素的分析[D]. 杨玲飞. 浙江大学, 2016(02)
- [9]SMVT对肠粘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刚.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1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外科治疗分析[D]. 黄浩珈.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标签:静脉血栓形成论文; 门静脉系统论文; 门静脉高压论文; 下肢静脉血栓症状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