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许念一[1](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王爱云[2](2014)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既是对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扬弃。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其中的合理部分,扬弃、摒弃其中的激进、错误主张,使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上最辉煌的一章。论文以1949-198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和改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中的缺陷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语言文字工作有所启示。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的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的历史。先是梳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五四时期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改革思潮和文字改革运动中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情况,然后追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思想和理论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所推行的文字改革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当代中国开展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战略认识。一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理论、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理论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等;二是阐述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主要分析当时中共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拼音化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记述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梳理中共在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文字改革工作如何掀起高潮、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在低潮中蹒跚前行,展现新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第四章考察1979-1986年党对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进行的反思和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方针的调整。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是否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工作等问题的反思,以及根据新形势需要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所做出的调整,包括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制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完成文字改革工作的拨乱反正;召开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重点由文字改革转向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章按专题概述1986年以后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由于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作全面深入研究,而是从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并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积极开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新局面这五个方面来概述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第六章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作出总体评价。论文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成就和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分析当代文字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继续探索,即“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如何大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
王露莹[3](2011)在《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到现行汉字,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到如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汉字发展的历史,总体趋势是简化。汉字简化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着作和研究汗牛充栋。汉字简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方便教学。不论是古代语文教育还是现代语文教育,识字写字教学都是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本文旨在从汉字教学这个角度来研究汉字简化的得与失。第一章主要介绍汉字简化的历史,重点介绍近现代汉字简化的历程。第二章讨论当前由汉字简化引起的争议的缘由,并从对汉字简化方法的研究中,探讨当前汉字简化字体系存在的不足,对汉字简化字的存废问题作出辩证思考。第三章介绍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从回顾传统的汉字教学,到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汉字繁简字的教学优劣中,总结出几种适合现代语文教学各个阶段汉字教学的策略。第四章就当前汉字简化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汉字简化字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并对今后汉字简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宋紫筠[4](2017)在《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语言文字政策的发展演变,是语言文字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文化制度建设的需要。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持续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实践的指导以及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研究当代语言文字政策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论文正文由以下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当代语言文字政策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史资料的梳理,根据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发布的时间线,划分为建国时期、特殊时期、改革开放后和新世纪以来四个时期进行叙述,重点突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行、推广普通话、推进汉字简化等方面。第二章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基于第一章的文献资料梳理,第二章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和《语法修辞讲话》四个切入点来论述当代语言文字政策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与推行、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对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普及语法修辞知识,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第三章关于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影响的思考。由于语言文字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实现途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等诸多因素,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也必须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思考。本章主要从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制约因素,以及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大纲(课程标准)为标志的语文纲领性文件制定的促进,对语文教材建设的促进,对语文评价规范性的促进,对语文教育主导价值的促进。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语文教学的导向性的制约,对语文生活化的制约,对语文教育活动的制约。当代语言文字政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应当是立足规范领域、立足便捷领域、立足美感领域。
李文涛[5](2011)在《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至今,汉语言文字的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质疑”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规范化”工作着眼于汉语言文字使用的具体问题;随着“规范化”研究的深入,学界发现“规范化”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汉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所有问题,研究者们增添一些原则、标准来完善他们的学说,力求“规范化”可以兼顾所有。到了21世纪,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出新的理念和新的理论课题。本研究可以分成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汉字及苏俄的文字改革历史进行回溯并作出评价,同时在对20世纪的三次语言运动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有关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七大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七大问题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简化汉字的不合理性、普通话测试的利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通用规范汉字》;第三部分是在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在考察语言的自然生态和语言演化关系以及印刷体和手写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汉语言文字“示范化”的理念,力求解决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政府并不能强行干预汉字简化工作,文字的变动不居弊大于利,政府对语言文字的“干预”的负面影响很大。白话文运动体现出“五四”时期语言政策的失衡,大众语运动可以看做是白话文运动完全否定文言文、不符合汉语发展自然规律的“不良反应”,从推广普通话运动中可以看出“认同的需要”和“相互理解的需要”的对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国家对汉语言文字使用的一种行政干预的表现,《通用规范汉字》缺乏民众基础。语言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语言的自然演进不能够受到强制的人为干预。“规范化”与“示范化”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植根于“政府干预”和“民间学习”之间的关系。“政府干预”与“民问学习”又遵循矛盾统一的理论。文章旨在提出研究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以求合理的解释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是本论文研究成果的重要价值。
刘晓明[6](2013)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文中认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大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改革运动,深刻触及了语言文字的诸多核心问题,拓展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语法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近代科学语言学的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对汉字改革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构建科学汉字史的需要,同时关系到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等众多现实问题;系统梳理既往历史,发掘其间经验教训,是深化语言文字本体研究的需要,也是当前语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为止,一部全面、客观的汉字改革史尚处空白,本文拟就此做初步尝试。借助有关汉字改革的概论性、史料性、专题性论着,参考当时的报纸、期刊、呈帖、会议决议、政府公文、书信札记等零散资料,依据运动的主流形式,分为相关系列专题,运用史论结合法与比较分析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与研究,力求写出一部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与理论价值的汉字改革史。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切音字运动:结合时代背景,系统介绍切音字运动者的各自方案及其在社会推行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从民众心理接受程度、受教对象成分组成、办学经费来源、学后实际用途、社会朝野态度等几个方面辩证考察切音字的传播实效;深入分析运动中所涉及的汉字的本质与功用、汉字的繁难与优劣、国语方言的对立与统一、语言文字的脱节与一致、切音方案的深入与浅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二、注音字母运动:梳理注音字母制定过程中学理论争的核心矛盾以及操作层面的主要问题;考察注音字母的社会推行情况及其正式公布后自身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分析注音字母得以成功的深层原因与学术启示。三、简体字运动:从理论探讨、编制字表、社会推行等角度整理简体字运动史况;分析简体字运动的积极意义及其影响深远的各种遗留问题。四、国语罗马字运动:详细讲述国语罗马字制定过程中长期的理论探讨以及各种方案的研制;阐释国语罗马字的社会推行概况及其难以推行的社会原因与学理因素;分析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五、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梳理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外的研制与施行情况;介绍其引入国内之后的理论宣传与舆论打造等全面开展情况;详细考察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构建汉字改革史,需要宏观视野、理性思辨与独到角度,限于本人的学识与精力,文章存在诸多不足,今后定会不断做出修正与完善。
崔明海[7](20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在汉字拼音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未解决的情况下,为了更快地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进行汉字简化成为共产党人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汉字简化改革主要由语言文字研究专家主导,在顺应群众需求的同时,并没有因过分追求简化而走向"民粹"路线。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和推行过程中,文字改革工作者以"约定俗成"为基本原则,参考了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简体字的研究成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分批推行,维护了汉字本身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是支持汉字简化改革的,推行简化字有利于识字扫盲,进一步增强工农群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但亦有一些知识分子对简化字产生疑义。1957年的政治运动中断了文字改革中的思想争鸣,客观上损害到这项改革的合法性,并进而影响到现今汉字简繁之争。
李海英[8](2015)在《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雷艳[9](2013)在《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了孔子学院。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仍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当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如何使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更有效,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快地掌握汉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课题。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汉字。当前,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着述颇丰,但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实践结合得还不够。综合考虑汉字别于拼音文字的认知特点和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如何把汉字本体研究的相关成果有效地应用于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中,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对“对外汉字教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对汉字本体研究领域以及对外汉字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对汉字研究成果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评述,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主要针对对外汉字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形势下对外汉字教学中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第二至七章,分别从汉字性质论、汉字构形论、汉字演变论、汉字繁简论、汉字层次论、汉字系统论等六方面对汉字本体研究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分别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中。第八章为《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最低入门等级300汉字为对象,从几个角度对这300个汉字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分析,同时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有效探索适合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软件设计。第九章为《结语》,主要认为:(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汉字教学,开设独立的汉字课,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2)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汉字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汉字教学效果,由此对汉语国际推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3)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可从汉字性质论、汉字构形论、汉字层次论、汉字演变论、汉字繁简论、汉字系统论等六方面进行归纳。(4)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中时,应该注重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5)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应突出针对性及实用性,所编的教材应能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加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多样化,以降低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畏难情绪。(6)在具体的汉字教学设计中,应该照顾汉字是形、音、义三方面的结合体的特点的基础上,适当侧重对字形、字音的教学。(7)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利用汉字本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科学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苏文正[10](2007)在《汉字简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简化是汉字使用和汉字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现象,对汉字简化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汉字发展演变的某些内在规律的认识,并有助于汉字的规范化和文字学理论的建设。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概述了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的总体情况:汉字简化现象、汉字简化历史以及当前简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汉字简化的含义重新进行确立。第二章针对当前简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对汉字简化进行再认识,并分门别类逐一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章针对当前简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汉字简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简化的新思路:简化应遵循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并对每一个建议做了更为深入、更为详细地探讨和分析。
二、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
一、何为“语言规划” |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
一、切音字运动 |
二、“万国新语”之争 |
三、汉字简化思潮 |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
一、汉字地位 |
二、汉字字音 |
三、汉字字形 |
四、汉字字量 |
五、汉字教育 |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香港、澳门地区 |
二、台湾地区 |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日本 |
二、韩国 |
三、新加坡 |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
第一节 划分依据 |
一、“范畴”与“类型” |
二、理论依据 |
三、现实依据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
一、显隐之辨 |
二、存废之争 |
三、文字平等 |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
一、汉字统一 |
二、汉字改良 |
三、汉字标准 |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
一、汉字强权 |
二、汉字启蒙 |
三、汉字能力 |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
一、汉字交流 |
二、汉字教学 |
三、汉字推广 |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政治思考 |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
第二节 社会思考 |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
二、地名用字规范 |
三、人名用字规范 |
四、网络用字管理 |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
第三节 教育思考 |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
第四节 传播思考 |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部分 |
二、论文部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2. 海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视野 |
1.1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1.1 清末文字改良主义思潮与实践 |
1.1.2 20世纪初激进主义文字改革主张及汉字存废之争 |
1.1.3 四时期至二三十年代涌动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 |
1.2.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关注 |
1.2.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
1.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试验拉丁化新文字 |
1.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
1.3 本章小结 |
2 当代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1 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2 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 |
2.2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文字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2.2.1 新中国建设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 |
2.2.2 拼音化文字改革的世界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全面展开 |
3.1 设立机构,高屋建瓴、全盘规划文字改革 |
3.1.1 文字改革机构的设立 |
3.1.2 文字改革方针和方案的确定 |
3.1.3 整风运动中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 |
3.1.4 中共中央调整确定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
3.2 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文字改革工作的高潮 |
3.2.1 《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 |
3.2.2 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 |
3.2.3 汉语拼音广泛应用 |
3.3 文字改革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 |
3.3.1 修订《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 |
3.3.2 汉字整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
3.3.3 推广普通话工作持续进行 |
3.3.4 扩大汉语拼音应用,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 |
3.4 “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文字改革在低潮中蹒跚 |
3.4.1 文字改革的中断与周恩来努力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
3.4.2 拟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3.4.3 重新恢复推广普通话 |
3.4.4 恢复推行汉语拼音,努力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
3.4.5 启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4 文字改革的拨乱反正和调整 |
4.1 文字改革工作的复苏 |
4.1.1 充实文字改革领导机构,重申文字改革方针 |
4.1.2 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4.1.3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提”教学实验 |
4.1.4 各行各业踊跃推广普通话 |
4.1.5 汉字信息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
4.2 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和反思 |
4.2.1 改革开放对文字改革提出新要求 |
4.2.2 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 |
4.2.3 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 |
4.2.4 对文字改革的再思考 |
4.3 文字改革工作的里程碑 |
4.3.1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
4.3.2 废除“二简字”,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
4.4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 |
5.1 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
5.1.1 调整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
5.1.2 与时俱进,创新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
5.1.3 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
5.1.4 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
5.2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
5.2.1 推普工作方针的调整 |
5.2.2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举措 |
5.3 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
5.3.1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
5.3.2 整理现行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
5.4 继续完善并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 |
5.4.1 发布、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
5.4.2 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
5.4.3 扩大汉语拼音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
5.5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着 |
5.6 本章小结 |
6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总体评价 |
6.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 |
6.1.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扬弃与发展 |
6.1.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 |
6.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
6.2.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
6.2.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慎重而严谨 |
6.3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成就 |
6.3.1 对推进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6.3.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
6.3.3 对汉字和华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
6.3.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
6.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不足 |
6.4.1 文字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的毛病 |
6.4.2 汉字简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
6.4.3 文字改革工作一度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 |
6.5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启示 |
6.5.1 文字改革必须处理好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6.5.2 文字改革必须遵循文字发展规律 |
6.5.3 文字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
结束语 积极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 |
1. 关注社会语文生活,积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
2. 继续推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科学发展 |
3.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汉字简化的历史过程 |
第一节 汉字简化的历史回顾 |
一、相关概念 |
二、汉字简化的历史 |
第二节 近现代汉字简化的历程 |
一、开始阶段(清末—1949年) |
二、发展阶段(1949年—1955年) |
三、成熟阶段(1956年—1986年) |
第二章 当前对汉字简化的再争议 |
第一节 关于汉字简化正反方的意见 |
一、主张废除简化字的观点 |
二、反对废除简化字的观点 |
第二节 简化字不该废除 |
一、简化字方便了“写” |
二、简化字方便了“读” |
三、简化字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
第三章 简化字和汉字教学 |
第一节 汉字教学概述 |
一、古代汉字教学 |
二、建国后汉字教学 |
第二节 简化字更适合现代汉字教学 |
一、从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点来看,现代汉字教学要用简化字 |
二、从繁体字与简化字教学效果来看,现代汉字教学要简化字 |
三、从中国国情来看,现代汉字教学要用简化字 |
第三节 语文学习各个阶段汉字教学的策略 |
一、义务教育阶段要做到“识简写简,多识少写” |
二、高中阶段要做到“识繁写简,繁体字多识少写” |
三、大学阶段(汉语言专业)要做到“繁简通识,繁简转换” |
第四章 从语文教学角度对汉字简化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汉字简化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
一、约定性 |
二、稳定中求发展 |
三、优化与简化并存 |
第二节 对以后汉字简化的几点建议 |
一、总结经验教训 |
二、遵循汉字的规律 |
三、坚持简化中的优化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语言文字政策的发展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语言文字政策 |
一、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 |
二、制订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三、推广普通话 |
四、推进汉字简化工作 |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语言文字政策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语言文字政策 |
一、颁布和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二、修订并出版《现代汉语词典》 |
三、“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 |
四、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召开 |
五、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六、《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发布 |
七、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
八、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发展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语言文字政策 |
第二章 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语拼音方案》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 |
二、《汉语拼音方案》对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内容的影响 |
三、《汉语拼音方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推广普通话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一、推广普通话的历程 |
二、推广普通话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汉字简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一、汉字简化的特点 |
二、汉字简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第四节 普及语法修辞知识的影响 |
一、《语法修辞讲话》的出版 |
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颁布 |
三、“淡化语法教学”的争论 |
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 |
第三章 关于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影响的思考 |
第一节 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 |
一、对大纲(课程标准)为标志的语文纲领性文件制定的促进 |
二、对语文教材建设的促进 |
三、对语文评价规范性的促进 |
四、对语文教育主导价值的促进 |
第二节 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因素 |
一、对语文教学的导向性的制约 |
二、对语文生活化的制约 |
三、对语文教育活动的制约 |
第三节 当代语言文字政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 |
一、立足规范领域 |
二、立足便捷领域 |
三、立足美感领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汉字规范化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普通话推广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汉字改革运动与苏俄文字改革 |
第一节 汉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字简化与政府的强行干预 |
第三节 苏俄语言文字改革及其影响 |
第三章 20世纪的三次语言运动 |
第一节 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 |
第二节 三十年代解放区的大众语运动 |
第三节 五十年代以来的推广普通话运动 |
第四章 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讨论 |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七大问题 |
第二节 汉字简化:得失之辨 |
第三节 普通话测试:利弊之辨 |
第四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行政表现 |
第五节 《通用规范汉字》:一厢情愿 |
第五章 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示范化 |
第一节 语言的自然生态和语言演化 |
第二节 文字的印刷体与手写体 |
第三节 历史上的"示范化"和"规范化" |
第四节 语言文字"示范化"的理念 |
第五节 示范化和规范化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范围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范围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具体操作 |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
一 研究综述 |
二 存在问题 |
第一章 切音字运动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运动史况 |
一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着述 |
二 推行情况 |
第三节 切音字运动涉及的核心问题与矛盾 |
一 汉字的本质与功用 |
二 汉字的繁难与优劣 |
三 言文的脱节与一致 |
四 国语方言的对立与统一 |
五 方案的深入与浅出 |
第四节 切音字运动的意义 |
第二章 注音字母运动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方案制定 |
一 概况 |
二 学理论争的核心问题 |
三 操作层面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推行与修订情况 |
一 制定初期的艰难情形 |
二 正式公布后自身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三 正式公布后的社会推行 |
第四节 注音字母得以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
第三章 简体字运动 |
第一节 运动背景 |
第二节 运动概况 |
一 理论探讨 |
二 编制字表 |
三 社会推行 |
第三节 简体字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
第四章 国语罗马字运动 |
第一节 方案制定 |
一 理论探讨 |
二 方案研制 |
第二节 社会推行 |
一 法定公布 |
二 社会推行 |
三 难以推行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历史意义 |
第五章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运动概况 |
一 国外研制与施行 |
二 国内引进与传播 |
第三节 历史意义与局限 |
文章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拼音化视野中汉字简化改革的重新提出 |
二 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及其出台 |
三 社会反响与官方回应 |
余 论 |
(8)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分类 |
1.2.1 语言规划的界定 |
1.2.2 语言规划的类型 |
1.2.3 本体规划及其地位 |
1.3 研究材料与思路 |
1.3.1 研究材料 |
1.3.2 研究框架 |
1.4 理论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
2.1 语言规划国际研究 |
2.1.1 早期 |
2.1.2 质疑期 |
2.1.3 复兴期 |
2.2 语言规划国内研究 |
2.2.1 国内研究中的概念说明 |
2.2.2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前 |
2.2.3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后 |
2.3 本体规划研究 |
2.3.1 国际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 |
3.1 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组成因素 |
3.1.1 语言规划系统的构成 |
3.1.2 语言实践 |
3.1.3 语言意识 |
3.1.4 语言规划(语言管理) |
3.2 语言意识与语言规划 |
3.2.1 语言意识影响语言规划的路径 |
3.2.2 语言规划观 |
3.3 语言规划观的类型 |
3.3.1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规划 |
3.3.2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相关因素的规划 |
3.3.3 语言规划观的其他视角 |
3.4 语言舆情与语言规划 |
3.4.1 什么是语言舆情 |
3.4.2 语言舆情的分类 |
3.4.3 语言舆情是语言规划的实践基础 |
3.4.4 语言舆情是对语言规划的反馈和评估 |
第四章 语言规范化建设阶段(1949-1985)的本体规划 |
4.1 语言本体规范初建时期(1949-1965) |
4.1.1 语言舆情分析 |
4.1.2 主要的政策规划 |
4.1.3 主要的培育规划 |
4.2 语言本体规范停建时期(1966-1976) |
4.2.1 语言舆情分析 |
4.2.2 本体规划进程 |
4.3 语言本体规范重建时期(1977-1985) |
4.3.1 语言舆情分析 |
4.3.2 本体规划内容 |
4.3.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第五章 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1986-2005)的本体规划 |
5.1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前期 |
5.1.1 语言舆情分析 |
5.1.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5.1.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5.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后期 |
5.2.1 语言舆情分析 |
5.2.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5.2.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第六章 柔性语言规范建设阶段(2006-)的本体规划 |
6.1 语言舆情分析 |
6.1.1 宏观舆情 |
6.1.2 中观和微观舆情 |
6.2 本体规划的内容 |
6.2.1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
6.2.2 领域语言规范化 |
6.2.3 培育规划 |
6.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
6.3.1 主要活动、事件 |
6.3.2 特点分析 |
第七章 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的变化与趋势 |
7.1 语言规划观的嬗变 |
7.1.1 “语言问题规划观”主导 |
7.1.2 语言规划的第一次转向:从“问题观”到“资源观” |
7.1.3 语言规划的第二次转向:从“资源观”到“服务观” |
7.1.4 本体规划的理论创新及其与“服务观” |
7.2 本体规划内容发展趋势 |
7.2.1 政策规划 |
7.2.2 语言培育规划 |
第八章 本体规划调查及当代本体规划的缺弊 |
8.1 本体规划调查 |
8.1.1 调查范围和方法 |
8.1.2 调查问卷的构成 |
8.1.3 被调查对象信息 |
8.1.4 调查数据与分析 |
8.2 当代本体规划的缺环与问题 |
8.2.1 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 |
8.2.2 本体规划内容的失衡 |
8.2.3 本体规划施行效果不足 |
第九章 自媒体背景下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 |
9.1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特征 |
9.1.1 自媒体语境的形成 |
9.1.2 当代公共话语的主要特征 |
9.2 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 |
9.2.1 确立母语规划观 |
9.2.2 进一步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 |
9.3 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
9.3.1 遵循科学的本体规划原则 |
9.3.2 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 |
9.3.3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 |
第十章 结语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政策规划·语言信息化规范、标准 |
附录二 本体规划调查问卷[卷一/卷二] |
致谢 |
(9)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 |
2 汉字性质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2.1 汉字性质研究综述 |
2.2 汉字性质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影响 |
3 汉字构形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3.1 汉字构形论概述 |
3.2 汉字构形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
4 汉字演变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4.1 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演变规律 |
4.2 汉字演变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 |
5 汉字繁简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5.1 汉字繁简论概述 |
5.2 汉字繁简论与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 |
6 汉字层次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6.1 汉字层次论概述 |
6.2 汉字层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
7 汉字系统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
7.1 汉字系统论概述 |
7.2 汉字系统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
8 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300汉字”的教学为例 |
8.1 教学内容分析——“300汉字”教学材料的编写 |
8.2 “300汉字”教学设计方案 |
8.3 教学软件设计 |
9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形近字组繁简对照表 |
附录3: 常见因同音代替产生的多音(义)字表 |
附录4: G 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
附录5: 汉字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 |
(10)汉字简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及汉字简化概念的确认 |
第一节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
1 汉字简化现象 |
2 汉字简化历史 |
3 当前简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
第二节 汉字简化概念的确认 |
第二章 对汉字简化必要性的再认识 |
第一节 汉字简化的矛盾规律 |
第二节 汉字简化与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
第三章 当前简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从简化方式、特点看简化之不足 |
第二节 由简化引发的其它问题 |
第三节 从当前简化用字看简化问题 |
第四章 对简化字的反思和新思路 |
第一节 对汉字简化的反思 |
1 汉字简化应遵循汉字的发展规律 |
2 汉字简化 亟待规范 |
第二节 汉字简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对今后简化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四、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2]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 王爱云. 武汉大学, 2014(06)
- [3]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D]. 王露莹. 扬州大学, 2011(04)
- [4]当代语言文字政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研究[D]. 宋紫筠. 扬州大学, 2017(02)
- [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 李文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6]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D]. 刘晓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J]. 崔明海. 史林, 2020(01)
- [8]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D]. 李海英. 南京大学, 2015(02)
- [9]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D]. 雷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5)
- [10]汉字简化问题研究[D]. 苏文正. 兰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