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马传涛[1](2018)在《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及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垄断整个金融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网点作为银行业务经营的窗口和基础,依然是商业银行加速客户关系并保证持续稳定利润来源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银行网点转型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探寻网点转型相关理论基础和具体内涵,分析论证在当前环境下国内银行网点,特别是国有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网点转型的具体方向,并以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实际为案例,对农业银行兖州支行在网点经营方面所面临的处境进行探讨,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的成功经验,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一套涵盖网点规划、功能定位、渠道配置、岗位清分、绩效管理、前后台营销服务流程优化和网点服务文化建设的网点转型实施方案,探寻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主要解决或改进营业网点存在的营销服务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客户管理混乱、价值创造能力差、绩效考核制度缺失等关键问题,并归纳总结阶段性网点转型成果,以便为银行网点转型实践或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银行网点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进行制度、流程、产品等多方面的完善和改进,注重“硬转”和“软转”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统一协调,坚持差异化和标准化并存,要实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同时要坚持网点标准化建设,牢固把握这几个方面,可以有力地支撑农行的基层网点转型的顺利开展。本文将网点转型相关理论引入网点转型具体实施中,将研究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明确网点转型具体措施,形成较强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够对银行网点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李佳[2](2014)在《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艺术中对以生物形态为媒介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就二十一世纪艺术和科技结合的必然性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言。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运用生物形态为媒介的这一现象已然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规避的趋势。自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起,艺术语言的表达就不再单单只倾注于单一的形式和艺术本体。对于媒介和观念的重视,对社会现实、人工与自然以及“生命”的关注和重新审视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议题和创作来源。当然,西方艺术哲学、思想、艺术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出现的生物形态为媒介作品进行思考,并且揭示其中的现实意义和艺术家对传统“生命”知识结构的重新认识。将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和相关话题讨论设为背景,然后把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生命”探索、改造、新的认识和思辨作为主要内容。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媒介表达形式都呈现出了极强的自由行、独特性和多元化,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其中观念探索时更加需要科学理性的哲学思辨意识,对于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的尝试和表达应该注意它其中涉及的跨学科性和生物伦理学。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生物形态为媒介的概念源起和笔者的界定,并交代了生物形态为媒介出现在当代艺术中的缘由。第二章主要以一些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艺术界里引起的艺术批评和话题讨论为主,探讨了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发展的可能性。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在于分析出现在中国新媒体创作中运用到生物形态为媒介的部分典型作品,探讨生物形态为媒介呈现的方式,剖析艺术家作品对艺术、生命知识结构的新解释,并浅析了在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跨学科理论。第四章谈到的是这一新的艺术媒介和创作形式所引发的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使用活体生物媒介的争议,以及“生物”艺术作品带来的当代科技伦理,最后对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形式的走向进行展望。
张曼[3](2013)在《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而作为对这种新兴创作趋势的研究,本文则以符号化的“建筑语言”为切入点,并通过探讨建筑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以及对新型技术策略与美学观念的考量,从而建构一种以“语言学转向”影响下所出现的“符号学转向”与“美学转向”为哲学基础、数字化建构及复杂性科学为技术与理论基础的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审美研究体系,并借此分析在后工业社会、数字化建造以及后现代哲学的现实语境中,引发这种新兴建筑思潮的深层原因,以及基于新型创作理念下所出现的各项美学规律与审美活动。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语言学分析语言的方式,分析建筑符号的语言系统所具备的美学品质,从而以元美学作为技术路线,试图藉由美学原理、对象描述、艺术技巧描述、心理描述以及审美评价的逻辑建构,对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并以此选用当代语言哲学中语体学、语汇学、语构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五项理论分支,不但强调结合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的美学概念,探讨建筑符号所应遵循的美学原理,而且还建构起包括描述构件元素形式的建筑语汇符号、描述构件组织关系的建筑语构符号、描述构件观念内容的建筑语义符号,以及描述构件存在现象的建筑语用符号在内的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言系统及其在艺术创作中所开展的诸项审美活动。作为对上述四种建筑符号类型发生审美活动所呈现美学特征的分析,本文则借助艺术符号美学与现象学中表象、意象、幻像及本象的美学概念,从而不但指出建筑语汇符号与元素形式的物象表现、建筑语构符号与组织关系的意象表现、建筑语义符号与观念内容的幻像表现、建筑语用符号与存在现象的本象表现之间具备的对应关系,而且还藉此分析与梳理建筑语汇符号物象表现、建筑语构符号意象表现、建筑语义符号幻像表现以及建筑语用符号本象表现所指代的新兴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审美体系及其艺术创作的美学表现进行系统建构与理性表达。
刘觐军,钱文美[4](2002)在《效益从何而来——荆门市分行经营管理实践探析》文中提出 2001年荆门市分行紧紧围绕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正确处理改革、管理、发展、质量、效益的关系,全面进行资源、经营、机构、理念等方面的整合,殚精竭虑,真抓实干创造了骄人的经营业绩。年末,该行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30556万元,新增35727万元,增幅为36.7%,完成年计划的241.39%,市场份额增加1.62个百分点,新增份额为20.40%,各项存款完成计划在省分行排名第一;外币存
杨昆[5](2000)在《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文中研究指明 一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张涤生教授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自晋北的电视编导。这位编导的孩子已10岁,生下来就少于左耳,只有几颗小肉疙瘩长在头颅一边。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个孩子是患了先天性鳃弓畸形的左外耳缺失。张涤生教授告诉女编导,现在孩子的年龄还小,可以等上三四年再进行手术。待到孩子头面部
二、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网点转型相关理论及经验借鉴 |
2.1 网点转型相关概念和内涵 |
2.1.1 网点转型相关概念 |
2.1.2 网点转型的内涵 |
2.2 网点转型相关理论 |
2.2.1 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理论 |
2.2.2 服务利润链模型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4 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经验借鉴 |
2.4.1 国外银行网点转型经验 |
2.4.2 国内银行网点转型经验 |
2.5 小结 |
第3章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经营情况现状分析 |
3.1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情况介绍 |
3.1.1 发展现状 |
3.1.2 网点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3.2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经营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兖州区域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环境 |
3.2.2 兖州区域内银行同业竞争情况 |
3.3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经营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网点组织结构情况 |
3.3.2 农业银行网点发展政策背景 |
3.4 小结 |
第4章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方案设计 |
4.1 网点转型的基本思路 |
4.2 网点转型的目标 |
4.3 网点转型具体实施措施 |
4.3.1 优化网点人力资源配置 |
4.3.2 提升网点现场管理标准 |
4.3.3 规范网点服务营销流程 |
4.3.4 加强贵宾客户营销维护 |
4.3.5 完善网点员工绩效考核 |
4.4 小结 |
第5章 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的阶段性效果评价 |
5.1 网点转型的成果归纳总结 |
5.2 网点转型中的新问题和应对策略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论文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
2. 研究背景 |
3. 研究意义 |
一、“生物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演进 |
1.1 以生物形态作为媒介的源起及笔者对其的界定 |
1.2 拓展中的艺术世界 |
1.2.1 传统媒介的突破和新媒介的出现 |
1.2.2 当代艺术遭遇社会和文化 |
1.3 当代艺术进入新造物时代 |
1.3.1 当代科技是艺术造物的推动力 |
1.3.2 新媒介实验的另类可能性 |
二、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的相关话题讨论 |
2.1 张海涛:“生物.生态” |
2.2 李山:作为一种语言,它颠覆了我们的思想 |
2.3 王南溟:“生物艺术之后,学科化与新实践” |
2.4 王大宙:艺术走向生物 |
三、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中运用的部分案例及其跨学科性 |
3.1 生物形态为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下的新体验 |
3.1.1 李山“南瓜计划” |
3.1.2 “微生物”媒介的艺术世界 |
3.2 “延展生命”:2011国际新媒介艺术三年展 |
3.2.1. 临界之境“人工生命” |
3.2.2. 惊异之感“人类感官” |
四、“生物媒介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争议与展望 |
4.1 关于使用活体媒介与非活体媒介的争论 |
4.2 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与当代科技伦理问题 |
4.3 当代艺术对生物形态为媒介的再审视与展望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致谢 |
(3)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1.1.2 结合现状提出相关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1.2.1 “语言学转向”下的符号学研究 |
1.2.2 基于符号学对建筑符号学的研究 |
1.2.3 “美学转向”下的建筑美学研究 |
1.2.4 艺术符号学与建筑符号美学研究 |
1.2.5 当代语境下的建筑符号美学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界定 |
1.3.2 元美学作为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课题相关的理论与概念界定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结构 |
第2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创作语境的美学转向 |
2.1 后工业社会西方建筑符号美学的结构转型 |
2.1.1 从“技术生态性”到“生态技术性” |
2.1.2 从“复杂简单性”到“复杂组织性” |
2.1.3 从“矛盾对立性”到“矛盾调和性” |
2.2 数字建造下西方建筑符号美学的机制转化 |
2.2.1 表皮符号与建筑信息的一体关联 |
2.2.2 结构符号与建筑形态的参数关联 |
2.2.3 系统符号与建筑意义的差异关联 |
2.2.4 观念符号与建筑存在的互动关联 |
2.3 后现代哲学西方建筑符号美学的范式转换 |
2.3.1 后结构主义与建筑符号暂息化 |
2.3.2 新存在主义与建筑符号异质化 |
2.3.3 接受美学与建筑符号非物质化 |
2.3.4 建设性哲学与建筑符号简约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体创作的美学原理 |
3.1 描述建筑构件元素形式的语汇符号 |
3.1.1 建筑符号表达的图形信息 |
3.1.2 指代建筑范式的术语代码 |
3.1.3 当代科学艺术的操作媒介 |
3.2 描述建筑构件组织关系的语构符号 |
3.2.1 建筑符号表达的层级信息 |
3.2.2 指代建筑构成的逻辑代码 |
3.2.3 转换生成语法的操作媒介 |
3.3 描述建筑构件观念内容的语义符号 |
3.3.1 建筑符号表达的文本信息 |
3.3.2 指代建筑观念的心理代码 |
3.3.3 格式塔心理学的操作媒介 |
3.4 评价建筑构件存在价值的语用符号 |
3.4.1 建筑符号表达的场域信息 |
3.4.2 指代建筑系统的文化代码 |
3.4.3 逻辑演绎法则的操作媒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汇形式的物象表现 |
4.1 建筑语汇符号物象形式的原初性识别 |
4.1.1 自然谱系的趣味对照 |
4.1.2 都市体系的文本对照 |
4.1.3 群体关系的举隅对照 |
4.2 建筑语汇符号物象形式的隐喻性创造 |
4.2.1 “意义比较”的修辞策略 |
4.2.2 “意义联想”的情感需求 |
4.2.3 “意义偏离”的互动认知 |
4.3 建筑语汇符号物象形式的装饰性拓展 |
4.3.1 形态发生中的符号差异性 |
4.3.2 空间整合中的符号暧昧性 |
4.3.3 结构表现中的符号仿造性 |
4.4 建筑语汇符号物象形式的功能性更新 |
4.4.1 表皮肌理的拟仿式操作 |
4.4.2 构造节点的整生式操作 |
4.4.3 设备线路的协同式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构形式的意象表现 |
5.1 建筑语构符号表层结构的“构式消解” |
5.1.1 点元素构成的非均质处理 |
5.1.2 线元素构成的非线性处理 |
5.1.3 面元素构成的非平面处理 |
5.1.4 块元素构成的非标式处理 |
5.2 建筑语构符号深层结构的“印迹联想” |
5.2.1 与内容相分离的形式系统 |
5.2.2 过程而非结果的开放系统 |
5.2.3 基于非标变形的结构系统 |
5.3 建筑语构符号双阶结构的“图解生成” |
5.3.1 “数理关系”的图解构成 |
5.3.2 “逻辑关系”的图解追踪 |
5.3.3 “转换关系”的图解释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义形式的幻像表现 |
6.1 建筑语义符号在形式系统中的开放性 |
6.1.1 建筑基本功能的抽象展现 |
6.1.2 建筑艺术外延的抽象增生 |
6.1.3 建筑内核文化的抽象赋义 |
6.2 建筑语义符号在空间体验中的交互性 |
6.2.1 “文案编排”的期待与投射 |
6.2.2 “发生装置”的盲点与冲突 |
6.2.3 “召唤结构”的领悟与完型 |
6.3 建筑语义符号在场域情境中的关联性 |
6.3.1 建筑与地表信息的同化联结 |
6.3.2 建筑与景观信息的同化联结 |
6.3.3 建筑与城市信息的同化联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当代西方建筑符号语用形式的本象表现 |
7.1 建筑语用符号对城市空间的真实认知 |
7.1.1 “毯式建筑”的系统关联符号 |
7.1.2 “巨构建筑”的系统整合符号 |
7.1.3 “公园建筑”的系统交流符号 |
7.2 建筑语用符号对设计行为的批判认知 |
7.2.1 “从构成到生成”的适宜选择 |
7.2.2 “从物质到信息”的复杂建构 |
7.2.3 “从规范到实验”的创新探索 |
7.3 建筑语用符号对感知结构的释义认知 |
7.3.1 物质空间媒介符号的视觉感知 |
7.3.2 盲域空间观念符号的心理感知 |
7.3.3 叙事空间文本符号的体验感知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银行兖州支行网点转型研究[D]. 马传涛.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 [2]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D]. 李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3]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D]. 张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效益从何而来——荆门市分行经营管理实践探析[J]. 刘觐军,钱文美. 国际金融, 2002(03)
- [5]拓展中的再造生命工程[J]. 杨昆. 中国保健营养,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