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外国激光》第300期出版

热烈祝贺《外国激光》第300期出版

一、热烈祝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田玉[2](2020)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科技期刊也因此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在使用和推广之后,因其具有多种传播优势迅速获得各个行业的关注。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还处在成长阶段,科技期刊需要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因此,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反馈理论和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探讨期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编辑实践视角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清博大数据微信传播指数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第一章绪论梳理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况,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发展阶段等;第三章借助清博数据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调研;第四章将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运用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并分别在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形象识别VI(Visual Identity)和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第五章提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可以通过三方面得到提升。在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方面,可以从定位理念、内容理念和营销理念三个方面提升。在定位理念识别方面通过鲜明的办刊风格、培养用户思维等策略来提升;在内容理念方面通过学术动态的追踪、关注热点等策略来提升;在营销理念方面提供会员制和构建微信社群等策略来运营。在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方面,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要进行一体化的形象设计,包含头像Logo的独特性设计、“菜单栏”实用性兼美观性设计、“自动回复”的功能性设置、“文章版式”的一体化排版及整体的协调配色。在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方面,主要通过对内行为识别策略和对外行为识别策略来提升,包含稳定微信推送时间及频率、加强微信编辑团队的建设、展开线上知识付费建设、进行微店文创经营以及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整体而言,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可以系统地提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优化路径从构建微信矩阵,实现集群化发展、加强与用户互动、完善评价体系及塑造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品牌等方面展开。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需要运营微信公众号,而对其提出具体的运营策略及优化路径能够帮助其更快地提升运营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胡凯基[3](2017)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社会结构方面,国家权力主动收缩,社会自主性开始成长;社会流动加快;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不同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加大,沿海地区崛起。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政府松开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从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逐级控制农民集体生产核算变为取消人民公社、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自主经营)、城市企业管理(主要是放权让利)、特殊地区管理(主要是设立经济特区)的控制之手,撤回上级对下级和企业、农民个人无偿征调物资的“平调”之手,对社队企业(从1984年起称为乡镇企业)发展伸出扶持之手;社会秩序领域强调安定团结,进行了严厉打击经济和刑事犯罪活动,短时期内显着降低了犯罪发生率;生育领域加大力度推行计划生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然而不完全科学的人口出生率控制目标。政府府强社会弱、政府挤压社会的格局通过政府在保持强大的基础上主动把部分权力退还给社会,培育社会自主生长而开始迈向政府和社会双强的理想格局。在社会生活方面,婚姻恋爱进一步走向自主,商业化色彩变浓,女性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风尚出现了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的转变,长期“左”的文化政策的结束后出现了求知爱美热;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在长期压抑之后显着增长;从相对封闭到对国外、境外各方面的交往大幅增加;精神生活虽有“左”的惯性思维的压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冲击,但总地来说是从禁锢大幅走向解放,帕累托改进带来了的全民满怀希望的可喜局面。在社会心理方面,社会各阶层都有变化,其中最显着的是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私营经济者。农民开始摆脱依附性心理增强自主性心理,开始告别因循泥古追求生产生活的合理化,开始注意追求享受生活。政治上歧视和不信任的消失、对现代化前景的内在认同使知识分子焕发了崇高使命感,满怀热情地投入教育、科研、文化活动。相对于一般工人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快速致富,知识分子收入增长极其缓慢,这种长期存在而从这一时期开始愈益明显的物质生活待遇落差带来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心理失衡。个体私营经济者作为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其自我认同经历了从“边缘的人”到“光彩的人”的转变。在不同地区因为主政者的态度措施不同,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心理也有所不同。这些重大变迁实现了三个突破,即实现了对文革十年极左状态的突破,对1950年代以来传统社会主义中僵化思想与体制的突破,对几千年传统社会习俗指令经济加专制政治残余的突破。这些变迁和突破能够实现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这几年,总的来说,政府和民意实现了良性互动。二是建国前三十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和群众痛感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缺少活力不能再继续下去,也认识到靠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来补救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只能是雪上加霜。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历史中形成的强大的党政军系统的支撑。四是自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现代化因素。五是中国作为几千年来发达的连续文明体所享有的遗产。

岳婷婷[4](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沈唯[5](2013)在《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旨在系统深入探讨上海设计的历史成就及其文化意蕴。上海文化及其设计成就,无疑是中国设计文化走出古典,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重大标志性的事件,如何合理完整地把握其生理机质和文化底蕴是当代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属于个案性研究——即以淮海路设计文化为核心探讨上海设计文化问题。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大地,在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中,在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张力中,铸造着经典与辉煌;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城市,在城市功能的几度重大变化中,在城市形态层层叠叠的构筑中,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海派”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在设计传播的来来往往中,彰显着包容与创新的气魄与精神,闪耀着追求时尚与摩登的精雅光芒。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梳理上海传统设计的过程中对上海设计艺术的优秀传统作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掘上海传统设计艺术的优秀成果,扬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寻求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注入创新的设计活力,使上海的设计艺术既具有丰厚的历史文脉,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简要归纳了上海设计的主要特征,即现代性、物质化、海派设计文化表现等。第二、“城市形态:淮海路的成长”主要探讨上海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淮海路的形态设计史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第三、“街道美学:淮海路景观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欧陆风情以及襄阳公园、国泰电影院等景观设计艺术的表现手段。第四、“视觉权力:淮海路广告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广告设计中的身体美学表现、视觉构成法则应用以及霓虹灯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段。第五、“民生器用:淮海路器物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器物设计中的国内外器物设计传播特点、交通工具设计发展特征以及照明设计的艺术表现。第六、“城市意象:淮海路设计的变迁”主要探讨了城市意象中淮海路设计以上海工商业发展作为基础的特点、视觉与文化交融的特点以及时尚与高雅交融的特点。第七、“设计之都:上海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要素与可能性探索”主要探讨了上海设计面向未来的“生态”、“传统”、“智慧”、“视觉”、“美育”等要素的和谐发展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梳理与勾勒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的发展轮廓,并研究其主要特征。第二、重点研究上海淮海路设计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淮海路上部分重要设计实例的艺术特色。第三、从对上海淮海路设计文化的研究引申出对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思考以及对上海设计创新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张林[6](2013)在《《天文爱好者》杂志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评述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天文爱好者》杂志(以后简称《天文爱好者》)自1958年创刊一直延续至今,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天文科普期刊。其在创刊初期即得到广大的科学家和科普界人士的重视,并为广大的天文爱好者们所欢迎。它的定位为面向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天文爱好者、学生和干部的通俗性质的天文刊物,以普及天文知识,推动天文普及工作,培养天文爱好者等为目标,在读者群中有较广泛的影响。所以,作为研究天文科普史,面向广大天文爱好者科技传播的资料,《天文爱好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本文基于创刊后的前十年《天文爱好者》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为材料,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及统计法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首先介绍了《天文爱好者》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背景和现状以及创新之处,创刊的时代背景。随后对《天文爱好者》创刊前的天文期刊的编辑与发行情况、天文知识普及状况进行了回顾,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该刊创办的时代背景、缘由、办刊宗旨。第三章以时间为主线,对《天文爱好者》的发展状况及历史沿革进行了整理和详述。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天文爱好者》自创刊后到“文革”爆发前夕这段时期内,创刊人和刊内有代表性的作者及其作品。第五章从1958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里,对《天文爱好者》所刊载的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简要综述和评介。第六章的结语中对《天文爱好者》内所载文章的特点和它的历史作用做了总结性评价。

马成福,王安民[7](2008)在《宝石花之歌——长庆采油五厂跨越百万吨纪实》文中认为有一种花很美丽,人人都非常喜欢她。她开放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但她的根却扎在几千米的地层深处。她能使铁牛耕耘在田野,汽车奔忙在道路上,能使飞机翱翔在蓝天,轮船航行在大海,能使各种机械永不

牛蕴[8](2004)在《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为《金融理论与实践》出版300期而作》文中提出

蔡尚伟[9](2003)在《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文中提出“城市文化与报业”的研究是一项横跨城市研究、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城市文化与报业”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化城市文化研究与发展传媒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若干对新、旧城市关系中的经典代表——重庆、成都为实证考察的对象,还会对区域传播学与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发展有所启迪。由于前人几乎没有在本领域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在相关研究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学术尝试。 本文包括《前言》、《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精神与报纸——以身份意识为中心》、结语共六部分。 《前言》主要对本项研究的意义、学术背景、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及研究难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一章《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对重庆、成都的现代化进程及这个进程中的报业发展的轮廓进行了一次勾勒,揭示出政治、经济条件对报业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并且力争恰如其分地对城市文化与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一个宏观的梳理。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重庆、成都曲折而多维的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漫长过程。特别是重庆,由一个四川东部的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逐渐跃升为整个四川的物流中心,经济辐射能力逐渐扩展到整个四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后来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共和国时期的西南大区所在地、中央直辖市,以后又随着大区的撤消恢复为省辖市,到1997年终于成为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城市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相反,成都的地位一直相对稳定,作为多年的四川的政治中心,汉文化在西南的聚集中心,它以历史文化之都的形象稳定地成为重庆关注、排斥、疏离、超越的对象。两个城市的关系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二者发展的直接的背景性因素,二者在共同的城市现代化的路途上互相观望互相调整,最终互相促进了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样的宏观线索也深刻地影响着两地传媒的发展。本章分为“近现代传媒的诞生与早期重庆、成都的城市现代化 (1897—1 937)”、“抗战开始后重庆城市的变化与报业的发展 (1937—1949)”、“在政治风云中的城市及纯政治性报纸(1949—1978)”、“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发展与报业的辉煌”、“重庆的直辖与报业的勇猛精进”等几个部分,按照成都、重庆城市发展的进程及两座城市报业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对重要的城市文化形态文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文学是作为报纸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报纸给了文学生长发育的空间。从早期重庆成都的报纸开始,就给文学提供了众多的园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由于四川成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重庆成为首都,自然也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重庆、成都报纸的文学园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建国以后成都重庆报纸的文学园地也一度十分发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纯文学在报纸上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报时代的“群众”副刊文学是对传统党报文学的改进,而以华西都市报为龙头,推进了市民副刊文学的发展,成都商报的报刊文学向大众文化的方向走得更远,传统的文学在报纸上渐渐身影模糊,彻底大众化后的报纸副刊文学存在着式微与泛化的双重走向。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成都重庆的报纸培育了大量的作家及诗人的成长,其中不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重量级人物如李劫人、流沙河等。当然,报纸也培养了大批的文学作者,对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抗战时期报纸援助贫病作家为典型,也可以看出报界帮助文学界的光荣传统。而由于非常时期的历史错误,报纸也曾给作家带来灾祸,当然,严格说来,报纸在其中也是受害者。作为双向关系的另一面,一百余年来,作家、诗人进入重庆成都的报界,也给两座城市的报纸不断带来生机,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报纸与文学潮流的关系也十分紧密,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多家报纸参与了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以及与“战国派”的论争等,对当时的文学思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现代成都、重庆城市文化史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知青文学潮,它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于报纸的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章《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对在现代文化机构中处于中枢地位的大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的考察。大学的发展对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甚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学为报纸提供了一个由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市民所构成的报业市场,这是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成都重庆地区大学与报纸的紧密关系从早期报纸《渝报》、《蜀学报》与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的经典关系就开始了。民国时期,成都、重庆的大学生参与报纸的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学生报纸对改良?

激光情报编委会[10](1991)在《第四届激光情报编委会会议纪要》文中指出由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光学学会与深圳市光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激光诞生三十周年"座谈会,于1990年11月27日在深圳市银河宾馆召开。广州、深圳、港澳地区与上海的光学和激光界人士及激光情报编委会委员共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王大珩在会上作了讲话。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邓锡铭、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刘颂豪、深圳市光学行业协会章锦鸿及部分国内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报告,广州、香港及其它与会代表在会上踊跃发言,畅谈激光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并提出对我国激光发展的见解与建议,会议热烈隆重,生动活泼。本刊本期将其主要内容全文发表,其中领导讲话与座谈发言全系记录稿。由于条件有限,未请有关同志过目,如有错误,由本刊负责。

二、热烈祝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烈祝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研究
        二 我国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三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企业识别系统CIS
        二 信息反馈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概况
    第一节 科技期刊及微信公众号概述
        一 科技期刊的概述
        二 微信公众号的概述
    第二节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阶段
        一 起步阶段
        二 成长阶段
    第三节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一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优势
        二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困境
第三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样本调研
    第一节 调研对象样本选取
        一 样本选取的原则
        二 样本选取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 样本WCI指数情况
        一 清博大数据WCI
        二 样本WCI指数
    第三节 样本数据分析
        一 样本类型分析
        二 推送频次分析
        三 文章内容分析
    第四节 调研样本小结
        一 样本在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 样本在运营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间
第四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
    第一节 理念识别MI策略
        一 独特定位理念,突出专业特色
        二 优质内容策划,体现期刊价值
        三 营销理念革新,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节 视觉识别VI策略
        一 头像设计醒目独特
        二 优化菜单栏和自动回复
        三 文章版式设计简洁新颖
        四 丰富图片表现形式
    第三节 行为识别BI策略
        一 对内行为识别策略
        二 对外行为识别策略
第五章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微信矩阵,实现集群化发展
        一 组建差异化子账号
        二 加入微信矩阵联盟
    第二节 增强互动交流,提升用户好感度
        一 运用新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二 跨平台营造作者、刊者、读者、审者学术圈
        三 推广普及科学传播,提升用户科学素养
    第三节 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运营质量
        一 运用微信传播指数WCI
        二 制定合理的KPI考核指标
        三 结合微信运营软指标评价
    第四节 打造微信品牌,助力期刊转型
        一 强化品牌传播意识,反哺科技期刊
        二 提升新媒体素养,加强编辑人员培训
        三 传播期刊价值理念,实现品牌价值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结构变迁
    一、国家权力与社会
        (一) 经济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二) 社会秩序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三) 生育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二、地区发展差距变动
        (一) 三类乡村发展差距变动
        (二) 沿海崛起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变迁
    一、婚姻恋爱
        (一) 进一步走向自主
        (二) 商业化加剧
    二、社会风尚
        (一)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
        (二) 从文化压抑到求知爱美热
        (三) 消费增长
        (四) 对国外、境外交往增加
    三、精神生活
        (一) 从禁锢走向解放
        (二) 帕累托改进带来的全民希望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心理变迁
    一、农民心理变迁
        (一) 从依附性到自主性
        (二) 从因循泥古到合理化转向
        (三) 开始追求享受生活
    二、知识分子心理变迁
        (一) 使命感勃发
        (二) 物质待遇影响
    三、个体私营经济者心理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一、选派过程
        二、留学实践
        三、历史影响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一、留学性质
        二、经费财源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一、研习科系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三、地域分布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一、规模
        二、内部构成
        三、毕业去向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一、语言关
        二、生活关
        三、学业关
        四、社交关
        五、情感关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
    2.1 上海设计现代性的诞生
    2.2 上海设计物质化的滥觞
    2.3 上海海派设计文化的表现
    2.4 上海设计与城市功能的变化
    2.5 上海设计:在技术、审美与社会变迁中的发展
第三章 城市形态:淮海路的成长
    3.1 城市形态变迁中的上海道路
    3.2 淮海路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整体设计分析
    3.3 淮海路形态构成的设计要素分析
    3.4 淮海中路行号录变迁与形态设计
第四章 街道美学:淮海路景观设计变迁与考察
    4.1 霞飞路到淮海路的变迁——老上海记忆的设计文脉
    4.2 淮海路设计:彰显吃、穿、住的欧陆风情
    4.3 襄阳公园与复兴公园设计的法式风格
    4.4 重要街景节点:国泰电影院的装饰设计艺术
第五章 视觉权力:淮海路广告设计变迁与考察
    5.1 视觉中的身体美学:杭稚英的月份牌广告设计
    5.2 视觉构成法则的应用:淮海路的画报广告设计
    5.3 视觉的秩序与璀璨:淮海路的霓虹灯广告设计
第六章 民生器用:淮海路器物设计变迁与考察
    6.1 国内外器物设计传播中的淮海路
    6.2 上海器物设计传播中的淮海路
    6.3 交通工具设计的功能美学
    6.4 温暖与精雅:透射照明设计的欧陆气息
第七章 城市意象:淮海路设计的变迁
    7.1 工商业的崛起:城市意象中的上海设计变迁
    7.2 视觉与文化交融:城市意象中的淮海路设计变迁
    7.3 时尚与高雅交融:城市意象中的淮海路设计特征
第八章 设计之都:上海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要素与可能性探索
    8.1 上海设计创新的“生态”要素
    8.2 上海设计创新的“传统”要素
    8.3 上海设计创新的“智慧”要素
    8.4 上海设计创新的“视觉”要素
    8.5 上海设计创新的“美育”要素
    8.6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与上海设计发展的可能性探索
小结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附1:上海近现代设计主要设计师、设计作品、设计理念等
附2:上海设计文化大事记
附1、附2的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6)《天文爱好者》杂志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评述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天文爱好者》的编辑与发行情况
    2.1 《天文爱好者》创刊前天文知识传播的载体状况回顾
    2.2 北京天文馆和《天文爱好者》的创刊
    2.3 《天文爱好者》创刊的时代背景
    2.4 创刊经过及办刊宗旨
第3章 《天文爱好者》的发展演变过程
    3.1 为天文科普开创的第一个阵地(1958.4~1960.6)
    3.2 经济困难时期导致的第一次停刊(1960.6~1963.6)
    3.3 克服困难后的再次发行(1963.7~1966.6)
    3.4 十年浩劫,再遭重创(1966.7~1978.6)
    3.5 第二次复刊后的稳定繁荣——继往开来(1978.7~)
第4章 《天文爱好者》创刊者和作者及作品统计
    4.1 畴界老牛——陈遵妫与《天文爱好者》
    4.2 卞德培简介及其在《天文爱好者》所发作品评述
    4.3 李元生平介绍与其在《天文爱好者》内所发文章统计
第5章 《天文爱好者》(1958~1966)的作品发展
    5.1 1958年——创刊年的《天文爱好者》
    5.2 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的《天文爱好者》内容介绍
    5.3 1960年——困难时期中的《天文爱好者》内容介绍
    5.4 1963年——复刊后的《天文爱好者》内容分析
    5.5 1964年——平稳发展中的《天文爱好者》内容分析
    5.6 1965年——渐趋成熟中的《天文爱好者》内容分析
    5.7 1966年——暴风雨来临前的《天文爱好者》内容分析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其他工作
致谢

(9)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城市文化与报业”研究的意义
        1、城市化及城市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
        2、“城市文化与传媒”研究的价值
    二、为何选取两个城市?
        1、成渝两市城市文化与报业的代表性
        2、对于发展“区域传播学”与“比较传播学”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难度
        1、综合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2、在思辩与实证之间倾向后者
        3、文献综述
        4、研究难度
第一章 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
    第一节 近现代传媒的诞生与早期重庆、成都的城市现代化(1897——1937)
        一、新潮中的重庆、成都近代化与近代报纸的诞生
        二、重庆、成都在曲折中的发展与现代报纸的全面开花
    第二节 抗战开始后重庆城市的变化与报业的发展(1937——1949)
        一、抗战时期重庆城市的突变
        二、陪都时代重庆报业的异常繁荣
        三、陪都报业对重庆现代化及本土报业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在政治风云中的城市及纯政治性报纸(1949——1978)
        一、解放后报纸性质的统一
        二、纯政治性报纸对城市化的曲折影响
        三、城市工业化——后来报纸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发展与报业的辉煌
        一、城市的初步发展与晚报的黄金时代
        二、城市的大发展与都市报时代的到来
        三、成都的报业竞争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重庆的直辖与报业的勇猛精进
        一、重庆直辖与城市发展
        二、直辖后重庆报业的重大变化
        三、重庆报业的局限性与未来空间
第二章 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
    第一节 作为文学园地的报纸
        一、早期重庆成都报纸的文学园地
        二、抗战以后重庆成都报纸文学园地的繁荣
        三、建国后成都重庆报纸的文学园地
    第二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都重庆的报刊文学
        一、晚报时代与“群众”副刊文学
        二、都市报时代与市民副刊文学
        三、报纸副刊文学的彻底大众化及式微与泛化
    第三节 报纸与文学界的关系
        一、报纸培养现代作家
        二、报界帮助文学界
        三、非常时期:报纸给作家带来不幸
        四、作家诗人进入报界,给报纸带来生机
    第四节 报纸与文学潮流
第三章 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
    第一节 经典关系:从尊经书院与《渝报》、《蜀学报》开始
    第二节 成都、重庆的大学生与报纸
        一、在校大学生从事报纸工作
        二、成都重庆的大学毕业生服务于两地报界乃至全国报界
    第三节 大学教师与报纸
        一、民国大学教师参与报纸工作的普遍性
        二、大学教师参与报纸的精英文化背景
    第四节 大学的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成都重庆的报业发展
        一、民国时期重庆成都的大学新闻教育与研究
        二、建国后成都重庆的新闻教育与研究
    第五节 报纸对大学的注视与介入
        一、大学作为报纸的重要传播资源和传播内容
        二、报纸对大学的影响
第四章 现代城市文化精神与报纸——以身份意识为中心
    第一节 重庆、成都城市意识的发展在报纸上的体现
        一、早期报纸上的城市意识
        二、重庆独立意识的萌芽
        三、建市以后重庆、成都城市意识的发展
        四、陪都时代重庆成都报纸上的城市意识
        五、重庆直辖后城市意识的爆发
    第二节 报纸与重庆城市文化身份
        一、报纸对重庆文化的认知及重庆报纸的“文化焦虑”
        二、报纸对重庆文化的大力建构
    第三节 成都报纸对“历史文化”的守望与反思
        一、杨森“新政”拆城与报纸的反应
        二、“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皇城的消失与报纸的无力
        三、成都报纸保护城市文化的努力
        四、报纸对城市文化的大反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声明
后记

四、热烈祝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及优化研究[D]. 李田玉. 郑州大学, 2020(03)
  • [3]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D]. 胡凯基. 安徽大学, 2017(07)
  • [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5]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D]. 沈唯. 上海大学, 2013(04)
  • [6]《天文爱好者》杂志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发展、评述及影响[D]. 张林.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2)
  • [7]宝石花之歌——长庆采油五厂跨越百万吨纪实[J]. 马成福,王安民. 报告文学, 2008(07)
  • [8]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为《金融理论与实践》出版300期而作[J]. 牛蕴.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07)
  • [9]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D]. 蔡尚伟. 四川大学, 2003(02)
  • [10]第四届激光情报编委会会议纪要[J]. 激光情报编委会.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1(05)

标签:;  ;  ;  ;  ;  

热烈祝贺《外国激光》第300期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