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论文文献综述)
海丽[1](2019)在《唐宋华山诗研究》文中认为唐宋华山诗异彩纷呈,是岳渎诗中的精品。中国山水蕴藏大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精彩的咏叹,山岳江流在诗人的笔下富有灵性。中国古代关于山水景色的诗歌不可计数。西岳华山作为“五岳”之一,以“奇”和“险”驰名天下。华山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有着深厚的地理意义和文化意义。历代关于华山的诗歌不胜枚举,唐宋时期的华山诗留存下来的尤为多,其中不乏文学史上的名家作品,这些诗歌中也有脍炙人口的篇章。华山诗是华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诗人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着重探讨华山诗的发展脉络、唐宋华山诗中的景观及其审美特征,并对其进行艺术分析,探讨其中的三教文化,发掘其文学、美学、宗教学以及旅游学上的文化意义。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华山诗的发展历程概况,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唐以前的华山诗、唐代华山诗、宋代华山诗、元明清三朝的华山诗。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归纳其发展规律。唐代以前,无论是在狭义的华山诗,还是在广义的华山诗中,“华山”并未凝结成一个专门的书写意象,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古诗中。到了唐代,华山诗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宋代华山诗虽然不及唐代华山诗的总体成就,但同样为华山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宋华山诗的质量最高,内容丰富,流传度广。元明清三朝的华山诗的数量多,甚至有个别诗人因对华山的喜爱创作了大量的华山诗。第二章归纳出唐宋华山诗中的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对其中的审美特征进行提炼。华山诗中的自然景观有峰峦、悬崖、瀑布、树木等;华山诗中的人文景观有华岳庙、云台观、玉泉院、太华书院等,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奇”和“险”为主。“奇”、“险”、“雄”、“绝”、“幽”、“仙”、“清”、“静”是不同唐宋诗人笔下呈现出的景观审美特征。第三章对唐宋华山诗进行艺术分析。唐宋华山诗内容丰富,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是岳渎诗中有特色的华山“画卷”。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唐宋华山诗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并对唐代华山诗和宋代华山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比较。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唐宋华山诗富有变化。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想象、用典、对偶、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其中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语言风格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清丽婉转、豪迈奔放、平白晓畅、隐晦朦胧、枯寂凄冷、活泼戏谑、铿锵愤懑等等。岑参与陆游的华山诗数量多、质量精,以二人的华山诗为例,进行唐宋华山诗的个案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唐宋华山诗中的道文化、佛文化和儒文化。华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但在华山文化中儒、释、道三教文化共生,可以说华山文化多元并存、兼容并包,不仅有极大的深度,而且有海纳百川的广度。华山诗中三教文化汇集、碰撞,交织成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卷。第五章探讨了唐宋华山诗的文学、美学、宗教学以及旅游学上的文化意义。唐宋华山诗在文学上的意义最为突出,在美学上也有关于自然审美上的新的突破。儒、佛、道三教元素都出现于唐宋华山诗中。其中名篇的流传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华山旅游业的发展。唐宋华山诗有助于华山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李也[2](2018)在《清代碑志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书法研究,以往精力集中在关注书家与书法风格上,清代的碑志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清代碑志的特点、形制、书家以及发展轨迹,进而探讨碑志在清代书法上的重要意义。整个清代碑志书家参与者分布广泛,清前期承续明代风格者占以最大宗;之后追慕帝王雅好与馆阁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家的碑志书写风格与独立的书法创作上也存在着种种现象。通过梳理清代碑志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书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对清代碑志在书法学方面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和探索,意在通过书法的客观真实现象来揭示清代碑志书法的规律及特点等。通过对清代碑志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型碑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碑志书法风格经历了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淳朴厚拙、冲突交融的发展现象。这一现象是清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也与清代书坛的发展相一致。清代碑志书法风格的流变至乾嘉以后与清代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相契合,亦是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通过全面归纳清代碑志书法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可补充清代书法史发展。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清代碑志的综合考察,本论文以碑碣与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碑碣在清代碑刻中数量最多,基本承接了前代的碑碣形制,但在碑额上形制比较多样多以螭、龙、麒麟、祥云、花草等雕饰。以示庄重。碑文内容上满汉合璧的书写式样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前朝是未曾以此种比例出现的。墓志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前朝形制的定制,未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碑志在清代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河南、直隶、岭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综合观察碑志的特点后,与书法风格相关照。第二,专一的分析清代碑碣,以其构造和种类切入,考察清代碑刻制度,其中出现了特殊的集字碑等现象。清代立碑颇重装饰性,尤显现在碑额上,当然多语碑额更是清代的特色。第三,专一分析墓志,以形制和类型切入,分典型墓志、碑形墓志、帖形墓志、砖质墓志、瓷质墓志数种。清代墓志往往文辞较多、内容丰富,贯穿整个朝代墓志盖、志文的书写特色形成了官方特点、书家特点等多种式样。第四,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皇室、官宦、遗民书家等等即独立又相互交织。既有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又有受帝王雅好和官方刻帖的影响,加之清代取仕中对书法的重视,文人书碑志受干禄影响较重。乾嘉以后,思潮涌动,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碑志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这亦是清代所特有的书法现象。第五,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清代的馆阁体书法以二王为宗,以唐人书法为师,承袭明代之中书体。经过清代帝王和文臣的不断规范,朝廷把书法的公正与否也作为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这样碑志书法就有了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抄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以馆阁体的成因及影响来看书碑志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使之更加立体客观。第六,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清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意识高度自觉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点在碑志书法风格中也有表现。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敦朴厚拙、冲突与交融等等现象在清代碑志书法风中竞相出现,这都离不开这个清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清代书法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清代碑志书法的综合的研究必将促进清代书法史的研究,使清代书法发展的史实、现象更加立体饱满。
赵力光[3](1999)在《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文中研究指明 林则徐,(公元1785-1850)福建候官(今福州)人,字元抚,一字少穆,是鸦片战争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清道光十七年任湖广总督,次年为钦差大臣,于广东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并严设海防,屡败
二、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华山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华山诗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唐以前的华山诗 |
一、先秦的华山诗雏形 |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山诗 |
三、隋代的华山诗 |
第二节 唐代华山诗 |
第三节 宋代华山诗 |
第四节 元明清华山诗 |
一、元代华山诗 |
二、明代华山诗 |
三、清代华山诗 |
第二章 唐宋华山诗中的景观 |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自然景观 |
一、“三峰” |
二、莲花峰 |
三、玉女峰 |
四、华岳仙掌 |
五、毛女峰 |
六、华山松 |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人文景观 |
一、华岳庙 |
二、王母庙 |
三、玉泉院 |
四、云台观 |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中景观的审美特征 |
第三章 唐宋华山诗艺术研究 |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的艺术手法 |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的语言风格 |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的特点 |
第四节 唐宋华山诗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岑参、陆游华山诗研究 |
一、岑参的华山诗 |
二、陆游的华山诗 |
第四章 唐宋华山诗中的道、佛、儒文化 |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道文化 |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佛文化 |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儒文化 |
第五章 唐宋华山诗的意义 |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的文学意义 |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的美学意义 |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的宗教学意义 |
第四节 唐宋华山诗的旅游学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清代碑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材料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代碑志综合考察 |
第一节 清代碑志的继承发展 |
(一)清代碑志的继承 |
(二)清代碑志的发展 |
第二节 清代碑志的地域特点 |
(一)河南地区 |
(二)直隶地区 |
(三)岭南地区 |
第三节 清代碑志的书法地位 |
(一)观照碑帖之变 |
(二)观照变革中的美学思想 |
第二章 清代碑碣 |
第一节 清代碑碣的构造和种类 |
(一)清代碑碣的构造 |
(二)清代碑碣的种类 |
第二节 清代的刻碑制度 |
(一)制石 |
(二)书丹 |
(三)镌刻 |
(四)检校 |
第三节 清代碑额的形制装饰 |
(一)清代碑首形制 |
(二)清代碑额装饰 |
(三)多语碑额 |
第四节 清代碑额书法 |
第三章 清代墓志 |
第一节 清代墓志的形制 |
第二节 清代墓志的类型 |
(一)无盖墓志 |
(二)典型墓志 |
(三)碑形墓志 |
(四)帖式墓志 |
(五)砖质墓志 |
(六)瓷质墓志 |
第三节 清代墓志的构成 |
(一)墓盖的构成 |
(二)墓志的构成 |
第四节 清代志盖书法 |
第四章 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 |
第一节 清代碑志书家的社会分布 |
(一)皇室书家 |
(二)官宦书家 |
(三)遗民书家 |
第二节 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 |
第三节 帝王雅好与官方刻帖 |
第四节 文人干禄与书体选择 |
第五节 碑学兴起与革故鼎新 |
第五章 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 |
第一节 清代碑志中的馆阁书法 |
(一)取法董其昌 |
(二)取法赵孟頫 |
(三)取法欧阳询 |
(四)取法颜真卿 |
(五)取法抄经等 |
第二节 清代“馆阁体”的成因 |
(一)帝王喜好的影响 |
(二)文化政策的推动 |
(三)文书制度的制约 |
(四)审美观念的影响 |
第三节 实用与情性的矛盾 |
(一)书法实用性的扩张 |
(二)书法艺术性的束缚 |
(三)穷则求变 |
第六章 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 |
第一节 率情自然的追求 |
(一)傅山的“四宁四毋”论 |
(二)石涛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论 |
(三)郑板桥的“天真”论 |
(四)金农“自我作古”论 |
(五)梁巘的“勿惑众议”论 |
(六)朱和羹“性灵”说 |
第二节 雅正中和的趋向 |
(一)冯班的“古法”论 |
(二)宋曹的“布置”说 |
(三)王澍的“专精”论 |
(四)笪重光的“规矩”论 |
(五)梁同书的“精熟”论 |
第三节 敦朴厚拙的新声 |
(一)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
(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四)姚孟起“精神”说 |
第四节 冲突与交融 |
(一)反碑 |
(二)崇碑 |
(三)唯碑 |
(四)碑帖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清代碑志书家表 |
2.清代碑志刻工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华山诗研究[D]. 海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2]清代碑志书法研究[D]. 李也. 吉林大学, 2018(04)
- [3]林则徐《游华山诗》墨迹、刻石及和诗[J]. 赵力光. 文博,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