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维伟[1](1978)在《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文中提出某地下厂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封闭式框架结构(图1)。厂房由两跨组成:主跨11米、付跨8米;顶板混凝土厚1.2米,厂房内净空高度20米。象这样的结构,顶板自重大,相当于每平米3吨,净空又高,跨度又大,要进行模板的支设困难是很多的。在工程指挥部党委领导下,组成了"三结合"模板设计小组,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该工程的顶板支模工程。
陈维伟[2](2010)在《工程实践科技系列讲座(3) 大跨度桁架支模和混凝土叠合浇筑施工工艺简介》文中指出陈维伟先生是《建筑工人》杂志的老读者,从业50年,在建筑领域的设计、施工、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退休后,陈先生又重返校园,为建筑工程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开展了一系列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本系列讲座即是陈先生结合自己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同学们开设的工程实践教学科技系列课程,在征得陈先生同意后,我们选登讲座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大跨度桁架支模和混凝土叠合浇筑施工工艺简介》是作者针对大跨度架空支模施工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以飨广大读者。
刘盛[3](2015)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及安全控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生活中对大空间建筑需求的提高,车站、剧院、购物中心、地标性纪念建筑等大型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建设中。这些建筑多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在其施工过程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这种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便得到了更多的应用。然而由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技术和管理不够规范,坍塌事故成为了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一大问题。本文介绍了轴心受压构件的欧拉公式和计算长度的概念,列表给出了轴心受压杆件两端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计算长度系数。介绍了规范中立杆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模型和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安庆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某一梁下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为例,详细分析了它的具体设计情况,并依照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算出设计方案是符合规范要求的。然后从工程结构数值分析的角度,选取适当的模型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进行分析计算,求得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接近,小于规范限定值很多,均符合规范要求。这两种方法同时也是工程实际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验证方法。通过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阐述构建和分析模型的步骤,建立了高大模板工程的安全评价体系,包括:设计方案、现场施工和安全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十一项影响因素。以安庆市体育中心的高大模板工程为例,分析评价其安全状态。其评价结果比较合理,说明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列出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一些典型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事故,具体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将时下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材料、设计、施工和监管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然后从: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施工中的安全控制;应急预案与政府监管这三个大的方向详细给出了对高大模板工程的安全控制所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希望今后含有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工程都能加以重视。
丁颖[4](2018)在《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亟待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与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共同决定了住宅高层化、工业化这一发展方向。为完善我国高层住宅的技术体系、改变技术同质化倾向、改进原有粗放的管理模式,探索让普通民众乐于接受、适合国情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调查、结合建筑实例进行跨学科的探索,提出一套符合当前愿景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论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外、国内高层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程,研究设计与建造模式以及相关技术体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通过比较与分析,找出我国已有体系的不足,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面向建造的产品设计理论及整套标准化设计、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及既有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新型建造模式理论,在当前钢筋混凝土现浇建造的四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并进行技术优化,探索新型现浇工业化建造方法,并提出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原理;此外,以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撑,进行BIM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编码新方法,为设计—建造一体化协同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论文从设计与建造模式的角度出发,梳理了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的技术脉络,提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面向建造工业化的产品设计模式的整套设计方法论,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构建了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建造模式理论,提出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原理,拓展了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提出设计—建造全过程协同的理论,并进行基于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构件编码的新方法,为我国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王磊[5](2014)在《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技术与经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浇空心楼盖的出现和应用,成为混凝土楼盖形式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它所具备的节能、节材的特点,顺应了国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绿色建筑的趋势,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所研究的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结构就是一种新型空心楼盖结构形式,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中按一定规则放置一定数量的CBM内模,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空心的新型空心楼盖。目前已经在很多房屋建筑工程中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处在发展初期,国内相关文献中重点是对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结构设计原理的研究,而有关其经济技术角度的深度研究还较少,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施工工艺也不成熟。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构造原理、构造特点和内模产品的材料特性,并与其他楼盖形式进行对比,总结出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工程实例和资料收集整理,总结出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通过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在不同类型建筑物中的应用实例,提取大量的实际工程数据和试算数据,与普通楼盖形式进行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比对,分析归纳出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最佳适用范围,为以后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刘粹[6](2015)在《不同覆土厚度下地下车库楼盖选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位运行,人多、车多、车位少,已是国内各大中城市的通病,停车难成了城市发展的”顽疾”。对于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稀少的现状,开发和建设地下车库成了解决当前停车问题的有效途径。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特别是大空间、大跨度的地下空间越来越倍受关注。地下车库作为解决途径之一,可以缓解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稀少的现状。众所周知,楼盖体系的自重和造价在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地下车库楼盖结构形式复杂多样。地下车库楼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上部承担的荷载主要有覆土荷载和消防车荷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做到地下车库楼盖方案设计与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充分掌握各种楼盖结构体系的特点,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权衡利弊、因地制宜,从而优选出最佳地下车库楼盖方案。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并参考其他相关规定条文,选取三种常见车型,考虑汽车行驶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及对比常用柱网取值,得到最优柱网的建议参数。覆土厚度直接影响结构用钢量和基础挖深等多项结构指标,因此是影响地下车库楼盖选型和楼盖造价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影响覆土厚度的因素加以分析,选取合理的覆土厚度范围对楼盖结构形式加以分析计算。本文以某工程实例为背景,利用PKPM软件,对不同覆土深度下的主次梁结构、井字梁结构、无梁楼盖和加腋大板楼盖等四种常用地下车库楼盖结构方案的经济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设计结果对四种结构形式地下车库楼盖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确定各地下车库楼盖结构体系的材料用量、工程造价等经济指标。最后,综合不同结构形式地下车库楼盖材料用量、工程造价、使用功能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地下车库楼盖方案比选方法。讨论了各方案的优劣,确定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方案,为设计阶段的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3)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及安全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支模的研究背景 |
1.1.2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发展 |
1.2.2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理论 |
2.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计算理论 |
2.1.1 压杆稳定与欧拉公式 |
2.1.2 压杆端部约束及计算长度 |
2.2 规范中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方法 |
2.3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 |
2.3.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原理 |
2.3.2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的分析模型 |
2.3.3 多节间连续压杆的弹性屈曲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支模支撑体系工程实例及数值模拟 |
3.1 高支模实例计算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游泳馆梁板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
3.1.3 游泳馆高支模设计验算 |
3.2 高支模体系数值模拟 |
3.2.1 ANSYS功能与软件结构 |
3.2.2 ANSYS软件的技术特点 |
3.3 现场实例的有限元分析 |
3.3.1 单元的选取 |
3.3.2 模型的建立 |
3.3.3 模型的约束方式及荷载的施加 |
3.3.4 模型的模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 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事故与分析 |
5.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事故例举与分析 |
5.2 现阶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6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控制 |
6.1 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
6.1.1 材料质量的控制 |
6.1.2 加强方案编审批及施工人员的管理 |
6.1.3 技术准备 |
6.2 施工中的安全控制 |
6.2.1 管理层人员组织及职责分工 |
6.2.2 施工工序控制 |
6.2.3 支撑架的搭设要求 |
6.2.4 检测与监控 |
6.3 应急预案与政府监管 |
6.3.1 应急预案 |
6.3.2 政府监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宅的高层化和高层住宅的工业化趋势 |
1.1.2 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反省与思考 |
1.1.3 我国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1.1.4“唯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困惑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工业化 |
1.2.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工业化 |
1.2.3 工业化住宅与装配式住宅 |
1.2.4 高层住宅 |
1.2.5 高层工业化住宅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1 住宅工业化的研究 |
1.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 |
1.3.3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问题提出 |
1.4.2 研究的目的 |
1.4.3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1.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2.1.2 高层住宅工业化建造工艺的萌芽:1990s~2010s |
2.1.3 大量性与个性化:1940s~1960s |
2.1.4 体系化、通用化与多样化:1970s~1990s |
2.1.5 智能化与可持续:21 世纪 |
2.2 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2.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2.2.2 高层住宅工业化技术的起步:1950s~1970s |
2.2.3 预制装配体系的的没落和现浇体系的兴起:1980s~1990s中期 |
2.2.4 预制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的复兴:1990s末期 ~2010s |
2.2.5 科学工业化模式的探索:2010s至今 |
2.2.6 香港与台湾地区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3 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相关理论 |
2.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材料分类 |
2.3.3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结构体系 |
2.3.4 体系的专用与通用理论 |
2.4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技术策略的启示 |
2.4.1 总结与评述 |
2.4.2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技术策略的启示 |
第三章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3.1 建筑构件体系 |
3.1.1 建筑构件体系的定义 |
3.1.2 建立建筑构件体系的重要性 |
3.1.3 信息技术对建筑构件体系的影响 |
3.2 构件体系的分类原则 |
3.2.1 科学性和体系化原则 |
3.2.2 唯一性原则 |
3.2.3 等寿命周期的原则 |
3.2.4 建造流程为准的原则 |
3.2.5 重连接逻辑的原则 |
3.3 构件体系的分类方法与步骤 |
3.3.1 分类方法 |
3.3.2 分类步骤 |
3.4 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的分类 |
3.4.1 结构体系 |
3.4.2 外围护体系 |
3.4.3 内分隔体系 |
3.4.4 内装修体系 |
3.4.5 管线设备体系 |
3.5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3.5.1 面向工业化建造的产品设计模式 |
3.5.2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原则 |
3.5.3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 |
3.5.4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四章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技术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 |
4.1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 |
4.1.1 现浇工业化概念廓清 |
4.1.2 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的发展 |
4.1.3 既有现浇建造体系解读 |
4.1.4 当前建造体系的评述与启示 |
4.2 钢筋混凝土建造模式的四大技术体系 |
4.2.1 混凝土体系 |
4.2.2 模板体系 |
4.2.3 钢筋体系 |
4.2.4 脚手架体系 |
4.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的目标 |
4.3.1 充分发挥混合一体化材料特性 |
4.3.2 实现整体性与可靠性 |
4.3.3 追求经济性与适应性 |
4.3.4 现场化与工厂化的优化结合 |
4.4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体系架构 |
4.4.1 混凝土工厂化、商品化 |
4.4.2 结构体刚性钢筋笼生产工厂化、建造装配化 |
4.4.3 模架工具化、模板一体化 |
4.4.4 架子装备化 |
4.4.5 建造智慧化 |
4.5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 |
4.5.1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的生产 |
4.5.2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的生产 |
4.5.3 三级工业化装配——整体性连接 |
第五章 基于BIM信息化平台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 |
5.1 协同的概念及设计—建造协同的支撑技术 |
5.1.1 协同的概念 |
5.1.2 BIM技术概述 |
5.1.3 物联网与电子定位技术 |
5.2 设计—建造关联性的演化进程 |
5.2.1 远古时代:建造的本源 |
5.2.2 手工艺时代:原生同一 |
5.2.3 机械化时代:分化自治 |
5.2.4 工业化时代:趋向并行 |
5.2.5 信息化时代:数字协同 |
5.3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目标与原则 |
5.3.1 协同目标 |
5.3.2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原则 |
5.4 基于BIM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平台搭建 |
5.4.1 构件库的创建步骤及其关键技术 |
5.4.2 基于构件体系的构件分类与编号 |
5.4.3 建筑构件的编码体系 |
5.4.4 信息创建的插件体系 |
5.4.5 建筑构件定位追踪体系 |
5.5 设计—建造协同工作内容 |
5.5.1 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
5.5.2 生产阶段工作内容 |
5.5.3 构件运输阶段工作内容 |
5.5.4 建造阶段工作内容 |
第六章 装配式刚性钢筋笼高层保障性住房设计与建造实践 |
6.1 项目概况及场地布局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场地布局 |
6.2 高层保障性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设计 |
6.2.1 结构体系设计 |
6.2.2 外围护体系设计 |
6.2.3 内分隔体系设计 |
6.2.4 内装修体系设计 |
6.2.5 管线设备体系设计 |
6.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技术构成 |
6.4 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式建造 |
6.4.1 工地工厂的准备 |
6.4.2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工厂化生产 |
6.4.3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现场化生产 |
6.4.4 三级工业化装配:构件工位上整体性连接 |
6.5 协同技术的运用 |
6.5.1 设计—建造协同实践 |
6.5.2 构件编码在项目中的应用 |
6.6 建造实践总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发展趋势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1 层保障房主要建造图纸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技术与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空心楼盖的发展 |
1.3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的构造 |
2.1 国内常见的空心楼盖类型 |
2.1.1 空腹夹层板楼盖 |
2.1.2 薄壁箱体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 |
2.1.3 蜂窝式空心楼盖 |
2.1.4 WFB混凝土密肋空心楼盖 |
2.1.5 GBF薄壁管钢筋砼无梁空心楼盖 |
2.2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结构 |
2.2.1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设计原理 |
2.2.2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设计要点 |
2.2.3 内模材料 |
2.2.4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的构造 |
2.3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特点 |
第3章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3.1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施工工艺 |
3.1.1 模板工程 |
3.1.2 钢筋工程 |
3.1.3 CBM内模安装工程 |
3.1.4 混凝土工程 |
3.2 CBM内模材料质量控制 |
3.3 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 |
3.3.1 CBM空心内模上浮 |
3.3.2 混凝土不密实 |
第4章 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经济分析 |
4.1 CBM空心楼盖在地下车库中应用的经济分析 |
4.1.1 板厚450mm地下车库工程 |
4.1.2 板厚550mm地下车库工程 |
4.2 CBM空心楼盖在综合楼工程中应用的经济分析 |
4.3 CBM空心楼盖在厂房结构工程中应用的经济分析 |
4.4 CBM空心楼盖在教学楼工程中应用的经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覆土厚度下地下车库楼盖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下车库楼盖概述 |
2.1 地下车库楼盖 |
2.2 地下车库楼盖的特点 |
2.3 地下车库楼盖的分类 |
2.3.1 楼盖的分类 |
2.3.2 地下车库楼盖的分类 |
2.4 地下车库楼盖计算方法 |
2.5 影响地下车库结构设计的因素 |
2.5.1 地下车库与建筑主体的连接方式 |
2.5.2 地下车库层高确定原则 |
2.5.3 地下车库防火分类 |
2.5.4 地下车库人防结构特点 |
2.6 控制好地下车库层高的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车库柱网布置及覆土厚度确定 |
3.1 地下车库柱网 |
3.1.1 汽车设计车型外廓尺寸 |
3.2 汽车库停放方式 |
3.3 汽车环形轨迹规律 |
3.4 垂直式停车通车道宽度 |
3.4.1 前进停车、后退开出 |
3.4.2 前进开出、后退停车 |
3.5 柱网设计 |
3.5.1 按汽车长度计算柱间间距 |
3.5.2 按汽车宽度计算柱间净距 |
3.6 覆土厚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车库楼盖在不同覆土厚度下的选型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消防车等效活荷载取值 |
4.3 井字梁楼盖 |
4.3.1 井字梁楼盖结构形式 |
4.3.2 PKPM计算井字梁楼盖 |
4.4 无梁楼盖 |
4.4.1 无梁楼盖计算方法 |
4.4.2 PKPM计算无梁楼盖 |
4.4.2.1 板带设计流程 |
4.4.2.2 工程实例 |
4.5 主次梁楼盖 |
4.5.1 主次梁楼盖结构布置 |
4.5.2 PKPM计算主次梁楼盖 |
4.6 加腋大板楼盖 |
4.6.1 加腋大板楼盖的设计及计算 |
4.6.2 PKPM计算加腋大板楼盖 |
4.6.3 加腋梁最优尺寸 |
4.7 不同楼盖结构形式结果比选 |
4.7.1 主要材料结果比选 |
4.7.2 层高和挖方量结果比选 |
4.7.3 不同覆土厚度下楼盖单位造价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地下厂房顶板大跨度架空支模简介[J]. 陈维伟.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2)
- [2]工程实践科技系列讲座(3) 大跨度桁架支模和混凝土叠合浇筑施工工艺简介[J]. 陈维伟. 建筑工人, 2010(11)
- [3]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及安全控制对策[D]. 刘盛.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4]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D]. 丁颖. 东南大学, 2018(05)
- [5]CBM现浇钢筋砼暗扁梁空心楼盖技术与经济分析研究[D]. 王磊.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1)
- [6]不同覆土厚度下地下车库楼盖选型研究[D]. 刘粹.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