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当代成矿过程

腾冲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当代成矿过程

一、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metallogenetic process of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论文文献综述)

伯英,曹养同,吕凤琳[1](2021)在《云南勐野井钾矿区及周边泉水水化学特征及地表钾异常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勐野井钾盐矿位于云南省兰坪-思茅盆地的南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固体钾盐矿床。本文对该矿区及周边泉水等的水化学特征和地表钾异常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区含盐地层分布广泛,盐泉出露较多,通过对地表泉水、泉水沉积物、水中逸出气体及垂直断裂的测线剖面样品等取样分析,可以捕捉地表钾异常信息,对于成钾机理研究和钾盐找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结合以往研究证实了勐野井矿区附近盐泉水具有I级异常显示。沿垂直于断裂方向的剖面采集的土壤样品中,钾及相关组分的峰值和谷值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认为各元素含量异常是由深部流体(水、气)沿断裂上升补给造成的。泉水稀有气体He主要为深部壳源,个别为幔源,推断研究区的大断裂可能切至深部地壳,个别深切到软流圈上部。泉水氢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泉水具有深部补给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岩反应,受火山岩的影响较大,氢氧同位素和矿物学研究表明,深部热液在勐野井钾盐矿床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深部补给是勐野井矿区及周边地表钾异常形成的重要补给源,火山岩可能是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而断裂带是其重要的控制因素。

赵佳怡[2](2020)在《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热资源分布广、埋藏浅、温度高、储量大、水质优,属于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但该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复杂,目前深部岩溶热储结构和成因机制不明。地热科学钻探为获取深部热储空间结构有关数据提供了直接手段,也为获取深部流体样品提供了机会。地热流体携带大量深部信息,在水化学、同位素和微生物上留下组成特异的印迹,可用于识别地热流体形成演化机制。进行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对深部地热资源认识的提高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地热科学钻探、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水化学方法、同位素技术、微滴数字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技术方法,进行了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分析了深部热储空间结构,研究了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地热指示意义,建立了研究区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概念模型。主要认识如下: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侧、冀中拗陷中部。华北克拉通破坏使岩石圈减薄,地壳随之变薄,因此地幔热源较多,为研究区主要热源。断裂构造丰富,有众多次级构造单元,对局部构造起到明显控制作用,是良好的导热导水通道,深部热流通过断裂上涌,与热储中热流形成水热对流,导致热异常。从钻井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和热储空间结构。热储在凸起区埋藏较浅,凹陷区埋藏较深,表明在凸起区热量集中在浅部,凹陷区热量集中在深部。研究区地温梯度较高,一般为3.08.0℃/100m。垂向上,第四系一般为23℃/100m,新近系为3.03.7℃/100m,基岩顶部为3.094.15℃/100m,在基岩内部由于白云岩热导率较高,地温梯度降低到1.82.4℃/100m。研究区内大地热流值的分布范围为55125mW/m2,并在凸起区大地热流值高,凹陷区大地热流值低的特点。从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保定西部山区浅层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水,而研究区深部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Na水或Cl-Na水。过量的HCO3-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CO2和非生物成因CO2的混合。深部热水处于较封闭的环境,发生了较强烈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地下热水变质系数γNa/γCl比值为1.10-2.39,Cl/Br比值为409.29-735.29,大部分脱硫系数100?γSO4/γCl比值小于1,盐化系数γCl/(γHCO3+γCO3)比值为0.76-3.31,γCl/γCa比值为6.33-33.03之间,地下热水属于陆相淋滤变质水。深部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保定西部太行山区。深部热水年龄在两万年以上,处于水交替缓慢的区域水循环中。建立了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ddPCR检测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深部热水、浅层水和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平均含量分别为4.0×103±8.4×103 copies/mL、1.6×102±3.5×102 copies/mL和1.5×103±1.2×103 copies/g dw,显示深部热水富含硫酸盐还原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检出雄安新区深部热水含有38个菌门,541个菌属。深部热水的优势菌属大部分是硫酸盐还原菌,如热脱硫弧菌属Thermodesulfovibrio、热脱硫杆菌属Thermodesulfobacterium、嗜热厌氧菌科Thermoanaerobacteraceae、脱硫化小幡菌属Desulfovirgula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等。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深部热水中微生物固碳作用很强,硫酸盐还原作用次强,而微生物产甲烷作用很弱,意味着深部热水中的CH4大部分来自非生物成因CH4。在大流量抽水条件下,深部热水存在两种主要菌群类型,即厚壁菌门型和变形菌门型,且后者趋向于浅层水菌群类型,说明深部热水得到浅层水补给。深部热水变形菌门的优势菌属不同于钻孔上方浅层水变形菌门的优势菌属,进一步说明深部热水得到浅层水补给不是来自钻孔上方的浅层水垂直补给,而是来自浅部水的侧向补给,通过深循环获得热能,也可能是通过断裂带连通获得浅部水补给,深部热水资源具有资源的可更新性。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地热地质、区域构造、热储空间结构、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地热资源聚敛机制的指示意义,建立了研究区的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模型。

翟立国[3](2020)在《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是一套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的富含油气的暗色细粒沉积岩组合。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该组中含有大量与火山作用、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物质,包含热液喷流白云岩、方解石喷爆岩、凝灰质泥岩和泥灰岩等。由于芦草沟组沉积物粒度很细,直接开展细粒沉积物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以这套岩系中的硅质岩为研究目标,采用岩石学、矿物学并结合流体包裹体及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硅质岩的形成环境与成因模式,进而为探讨芦草沟组沉积环境,丰富该时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提供更多证据。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芦草沟组硅质岩可划分为:变形层状、层状、斑状团块状、透镜状、结核状以及粗巨团块状六类,整体具有准同生沉积结构特征。其矿物组成主要为微晶石英与玉髓,晶体形态以半自形—它形为主,阴极发光结果显示硅质矿物普遍呈不发光现象,代表形成于低温热液环境。2、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电子探针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其硅同位素?30Si值范围为-0.7—0.7‰,属于热液(水)成因硅质岩,其负值代表硅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正值代表正常热水沉积;电子探针结果显示硅质岩富含Sr O,且K2O/Na2O值均小于1,说明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成因与火山热液(水)作用关系密切;包裹体温度范围为96.4—367.1℃,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期次,表明流体活动具有多期次性。3、综合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与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湖相泥岩沉积期,由于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携带大量Si O2的热液流体进入湖盆,Si O2过饱和沉积形成硅质岩;第二种为岩浆热液活动间歇期,湖盆内整体处于平静的状态,由于湖水温度升高,使得Si O2在类似温泉水条件下沉积形成硅质岩。4、通过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芦草沟组这套细粒沉积岩的形成受到了岩浆热液活动的广泛影响,属于受深渊物质控制的一类特殊的泥岩,可以作为将来研究深部物质与有机质关系的典型目标

刁谦,牛树银,孙爱群,真允庆,张福祥,宋涛,陈中,陈超,孙璐[4](2019)在《中国东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地热资源勘查实践,初步认为控制地热的因素是:热源主要来自深部的地幔楔;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是形成地热资源和区域高地热场的重要控制因素;喜山期形成地热的温度要高于燕山期形成地热的温度;地表浅部的温泉群是勘查深部地热的重要线索;区域构造背景(裂谷、碰撞及俯冲带)和局部深部构造(断裂、破碎带)是提供地热上升的通道;形成地热田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储层,还要蕴藏地热温度和一定厚度的盖层。可概括为(热)源–通(道)–储(层)–盖(层)4个字的规律。我国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以地热资源分布的空间位置,分为五个方面来阐述:即花岗岩地热、火山(岩)地热、矿山地热、油气田地热和城市地热。其中矿山地热和火山(岩)会伴有"热害"。为了加速我国东部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进程,提出关于对中、低温热水型地热发电、开发立法和优选地热靶区、化"害"为"利"的攻关科硏研、以"EGS"经济支撑和热水勘查钻孔长期保存的五点建议。

郭娟[5](2019)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盐泉、咸泉和卤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文中提出沉积盆地内多分布有地下卤水,在含盐地层裸露区、浅埋区常有盐泉、咸泉出露。卤水的矿化度达几十至几百克升,富含Br、I、Sr、Li、Ba、Cs、Rb、B和K等元素,是农业、工业、核工业的重要原料。地下卤水和盐咸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分隐含着关于盐岩以及蒸发过程和地下水循环的重要信息,对揭示古蒸发岩沉积环境和地下水循环中物质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发育以中下三叠统(T1j-T2l)为代表的含盐碳酸盐岩,在盆地中西部赋存地下卤水且深埋地下,在盆地东部的背斜核部出露盐咸泉。本文对四川盆地盐咸泉(钻井)共64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质概况、盐咸泉的出露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并重点分析探讨盆地东北部盐咸泉的补给来源、水化学组分、水岩相互作用以及形成机制进行详细探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内盐咸泉的出露(钻井开采位置)受盆地内构造线的控制,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断裂或断裂带以及盆地内的背斜构造中,在盆地东北部主要受背斜控制,在河谷内出露地表。卤水赋存于四川盆地中西部T1j-T2l碳酸盐岩,处于深埋和停滞状态,且不受现代水循环的影响,矿化度高于300 g/L,水化学类型为Cl-Na和Cl-Na·Ca型。盆地东北部盐咸泉主要出露于T1j-T2l碳酸盐岩背斜核部,矿化度822-82933 mg/L,水化学类型为Cl·HCO3-Na·Ca、Cl·SO4-Na和Cl-Na型,pH为7.02-8.4,温度为15-40℃,川25卤水井(C25)高达87℃。盆地东北部盐咸泉的稀土元素总量随pH的增大而降低,在还原环境中其含量较高。区内盐咸泉稀土元素总量为0.141-0.314μg/L,其中轻稀土元素相对贫乏(0.065-0.253μg/L),中稀土元素次之(0.018-0.091μg/L),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0.004-0.02μg/L)。盐咸泉的形成演化机制主要为地下水在背斜核部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沿背斜两翼径流,形成地下水浅或深循环(局部或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同时,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溶滤T1j-T2l碳酸盐岩和蒸发盐岩(包括硬石膏和岩盐岩)获得地下水组分受地热增温获得热量。地下水的排泄区域通常位于背斜中部、两翼或倾末端河流切割碳酸盐岩出露区的低洼地带、或河流切割非碳酸盐岩地区在地形的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形成不同矿化度和不同温度的盐咸泉,为溶滤型地下水。

何维[6](2018)在《黔东南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水岩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岩反应是泛指流体与岩石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同时实现流体与围岩之间的能量、质量及同位素等的交换。地热水中的离子大多数来源于水岩反应,离子组分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含水层岩性特点和水岩反应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温泉的形成成因方面、温泉水来源和热储温度均有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而对于温泉的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水岩作用过程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在根据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黔东南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特征以及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水岩作用进行研究。本文以黔东南变质岩区剑河、黄平、雷山、台江四处温泉及周边围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侧、岩石矿物鉴定、各水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运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多学科,多角度地来全面探讨黔东南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水岩反应的研究。论文主要获得以下认识:研究区主要出露地层为青白口系的下江群,为一套浅变质岩碎屑岩,温泉出露地层主要以清水江组为主,以含较多的凝灰质为特征,主要为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和板岩等,主要岩石矿物为石英、长石、岩屑和少量云母、黄铁矿等。研究区四处温泉均为断裂(裂隙)温泉,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温度为27.542.8℃,为中低温温泉;p H值为7.88.7,属于弱碱性;主要离子为Na+和HCO3-,离子浓度范围为分别为58.9310mg.L-1、131703mg.L-1,是典型的HCO3-Na型水。通过对岩石样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温泉水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温泉主要离子来源分析,揭示出研究区具有一定的水岩作用。研究区温泉水中大部分离子来源于水岩反应,水中的微量元素基本上继承了岩石中微量元素特征,水中的稀土元素是岩石中的稀土元素进入水体,温泉水中Eu均呈现出明显的正异常,主要是由于斜长石中含有较多的Eu,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使水体中的稀土元素继承了斜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即显示Eu的正异常。因此,稀土元素组成,主要受热储层清水江组中钠长石与水的反应制约。Na+是岩石中钠长石与富含CO2水的反应;水样中的SO42-以及亲硫元素Cu、Pb、Zn、As、Sb等主要来源于岩石中黄铁矿氧化溶解。由研究区温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岩石与水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得出,研究区大部分离子来源于水岩反应,研究区主要发生的水岩反应为:钠长石与富含CO2水的反应、斜长石与水之间的反应以及黄铁矿在氧化条件下与热水之间的反应等。

赵红利[7](2018)在《普洱盆地地下热水赋存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洱盆地位于云南省宁洱县内,盆地面积约30km2,自新生代起构造运动剧烈,在晚第四纪后不断上升成为一个相对构造隆起区。盆地内有岩浆活动的迹象,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水热活动明显,温泉出露密集。地下热水赋存主要受近南北向深大断裂控制,近东西向张性断裂是热水赋存的主要空间,两组断裂交汇处为温泉有利出露位置。碳酸盐岩地层地下热水也很丰富,但水温较断裂构造带热水要低。普洱盆地地热田热源为地下5km以下深部熔融的岩浆囊,区内断裂纵横交错,近南北向的压扭性断裂(F1、F2、F3)为主导热断裂,近东西向的断裂为导水富水断裂,两种断裂的交汇处往往是地热显示强烈区。下部的龙潭组砂岩和茅口组灰岩地层经多次构造运动破坏,裂隙发育,为热水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深部带状热储和小范围层状兼带状热储。上部中生界砂岩胶结密实,渗透性差,裂隙率相对较小,与第四系地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盖层。热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单一,以HCO3?Ca型水为主,热泉水温度、流量随雨季旱季不同有所变化,水化学组份相对稳定。热水的水化学组分的含量大多随水温升高而增加,热水均为未成熟水。采用地球化学温标及SiO2混合模型,计算出热储层温度,推测热水循环深度平均4578m,深部热水在上升的过程中遇80%以上的冷水混入,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水温随之降低。地下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同时接受周边高海拔地区地下水补给;随后沿着断裂出露于地表,形成了温度较低的温泉。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资料及地热钻孔资料后,建立了地热田概念模型,分析了地下热水赋存特征。根据热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对地热田的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冷水混入比例及补给来源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普洱盆地地下热水的形成机理,对普洱盆地地下热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王登红,孙艳,刘喜方,田世洪,代晶晶,刘丽君,马圣钞[8](2018)在《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锂的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我国虽然盐湖锂矿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改进;四川甲基卡等硬岩型锂矿近年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勘查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钻探深度大多浅于300 m,致使目前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4%。因此,在已知锂矿矿田开展深部找矿的方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开展锂能源金属成矿规律、锂同位素研究、地气测量、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潜力评价技术方法和找矿方法等研究,是当前锂能源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在四川甲基卡、新疆卡鲁安、四川黄金口及贵州大竹园等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成矿条件、不同埋深的锂矿的初步研究,概括了我国锂矿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方向,即:在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一带根据"五层楼+地下室"模型寻找深部层状锂矿;在新疆卡鲁安等地预测隐伏岩体的存在并指导找矿;在四川黄金口通过"钾锂兼探"寻找深部液态锂矿;在贵州—重庆等地寻找深部沉积型锂矿。

巴俊杰[9](2017)在《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瑞滇地热田处于云南腾冲-梁河弧形热活动断裂带与瑞滇-曲石断裂交汇处,是腾冲地热带热显示最强烈的热田之一。前人已在瑞滇地热田做较详实的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瑞滇地热田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特有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高地热异常区等地质背景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成因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法、仿真数值耦合模拟法及多信息资料集成综合法,对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典型代表一腾冲县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整理前人对瑞滇及相邻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流体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开展了较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室内试验等工作,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区域岩浆囊侵入形态及构造活动与瑞滇高地热异常区的关系;b、研究区物化探分析、地质结构特征及热田热储结构研究;c、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H-O同位素特征、基底花岗岩岩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成因关系,并对热流体补给高程、热流体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推断;d、运用AquaChem分析软件,结合CL-SO4-HCO3三角图、Na-K-Mg三角图、Piper 图、Langelier-Ludwig 图、Ternary 图以及 Schoeller Plot 指印图等图解,对瑞滇地热田的地下热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及演化进行研究;e、采用PHREEQC软件对研究区热泉水热液矿物的饱和度指数、热流体化学相平衡进行分析;f、利用石英温标、硅焓图解法、氯焓图解法、流体化学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对瑞滇地热田浅部、深部热储温度及“冷”、热流体混合比例进行了分析推算;g、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地温场的二维、三维温度场响应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h、运用FEFLOW仿真软件,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的运移模式等条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耦合研究;i、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的成因模式。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近南北向区域性大盈江-腾冲断裂带是热田控热构造的主体,能够导通至固东-马站岩浆囊,为瑞滇高温地热田的形成提供高温热源条件。瑞滇-曲石断裂亦是热田大型次级控热断裂构造。(2)瑞滇地热田基底古永花岗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次要蚀变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研究区的花岗岩富含238U,232Th,40K等放射性元素,富集层中衰变所产生的热量平均生热率为6.9μW/m3。(3)研究区地层岩性和构造断裂以及热田地热地质条件是控制流体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流体化学相的平衡研究显示,热流体溶解所需的钾长石、钠长石、钠云母和黑云母等矿物来源与研究区基底花岗岩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流体组分主要受控于热流体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岩浆、热液的蚀变作用以及地下水补给的带入。(4)利用保守离子Cl-与地热流体中Na、F、B、Li、Rb、Cs、SiO2特征组分的相关关系良好特征,表明热储水源统一、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单一,并能推断瑞滇地热田泉水中混入的初生母源流体来自于同一个深部热储。瑞滇地热田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Na型,其次为HCO3·F-Na等。(5)基于瑞滇地热田的热储层结构,本文提出了瑞滇热储的概念模型。地热田热储可分为花岗岩风化带深部热储和下更新统砂砾石层浅部热储两层。(6)利用地热田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推算补给热储的大气降水主要来自2200m以上的东侧及南侧中高山区。氚法测年推算出瑞滇地热田混合热流体形成年龄大于15年。石英温标法、硅-氯焓图解等方法估算出浅层热储在140℃左右,深层热储在220℃左右;并表明瑞滇地热田内存在“冷”、热流体混合过程,冷水混合比例一般在60%到70%之间。(7)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反演模拟岩浆囊侵入后,研究区区域温度场的变化特征。晚更新世岩浆囊的侵入对瑞滇地温场的影响显着,是瑞滇高温地热田形成的主要热源。(8)论文基于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对瑞滇地热田流体化学组分特征、化学组合类型及其成因以及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建立了热田热流体化学场。并结合地温场的背景、热储结构、地温梯度特征、大地热流特征、岩浆囊侵入特征以及区域地温场影响等条件,建立了区域地温场数值模型,探究岩浆囊对瑞滇地热田的控热关系。在上述研究过程中,综合地热分布特征、热储温度、热流体循环流域、热流体年龄及流体运移模式等条件,并运用FEFLOW仿真软件对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瑞滇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定性认识提供了定量支撑。

李关清[10](2015)在《西藏扎西康锑硫盐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与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文中指出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以大量发育锑硫盐矿物为特色的大型-超大型锑铅锌多金属矿床,但对该矿床成因认识的争议,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对成矿带内锑硫盐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对进一步明确区域找矿方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本论文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扎西康锑硫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合矿床的地、物、化、遥特征,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找矿模型,并对其区域成矿潜力作出了评价。扎西康矿床的工业矿体均赋存于下侏罗统日当组近SN向和NE向张性断裂中,受构造与地层控制,以含钙炭质板岩为主体的日当组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近SN向和NE向张性断裂为重要的容矿、导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就位,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铁锰碳酸盐化和硅化。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中As、Sb、Ag等成矿元素强烈富集,与沉积过程中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是成矿物质来源之一;矿区辉绿岩脉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与遮拉组玄武岩、桑秀组玄武岩及错那地区晚侏罗世中基性岩脉一致,系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所形成。典型硫化物矿物标型和硫、铅、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元素中S、Sb、As、Ag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日当组,Pb、Zn很可能来自变质结晶基底和/或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淡色花岗岩。根据包裹体中氢同位素组成,获得成矿时矿区已经隆升至接近现代的海拔高度,结合前人古高程研究成果,推测为中新世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范畴,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密度无明显变化,但盐度呈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主成矿阶段,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很可能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扎西康矿区及其区域地物化遥综合找矿信息研究,提出扎西康矿床的综合找矿标志包括:南北向和北东向控矿断裂标志、下侏罗统日当组地层标志、地表铁帽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和化探/物探异常标志,并首次对成矿带“扎西康式”矿床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共圈定成矿远景区块3个,包括3个找矿有利地段(M1M3)、7个找矿可行地段(L1L7)和6个成矿可能地段(N1N6),展示了扎西康矿区深部和外围以及区域成矿带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广阔前景。

二、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metallogenetic process of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metallogenetic process of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勐野井钾矿区及周边泉水水化学特征及地表钾异常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勐野井矿区周边泉水水化学总体特征及钾异常指示
    3.2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指示意义
    3.3 锶同位素组成
    3.4 泉水沉积物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分析
    3.5 泉水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3.6 剖面土壤样品元素分布特征
    3.7 综合分析
4 结论

(2)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4 研究区地热地质背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储空间结构
    3.1 研究区热储分布特征
    3.2 岩石热导率
    3.3 热储空间热传导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温场特征
    4.1 平面地温分布规律
    4.2 垂向地温分布规律
    4.3 区域大地热流
    4.4 地温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5.2 研究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
    5.3 水岩作用分析
    5.4 研究区同位素特征
    5.5 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6.3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检测结果与分析
    6.4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特征
    6.5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6.6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地热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
    7.1 地热资源聚敛因素分析
    7.2 地热流体成因分析
    7.3 地热流体微生物分析
    7.4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关于热液喷流岩研究进展
        1.2.2 硅质岩研究现状
        1.2.3 硅同位素研究进展
        1.2.4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学特征
    2.1 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2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地层特征
        2.2.1 下二叠统卡拉岗组(P1K)
        2.2.2 中二叠统乌拉泊组(P2w)与井井子沟组(P2j)
        2.2.3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
        2.2.4 中二叠统条湖组(P2t)
    2.3 芦草沟组岩性组合特征
第三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3.1 芦草沟组凝灰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3.2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3.3 芦草沟组硅质岩样品分类
    3.4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
        3.4.1 芦草沟组变形层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2 层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3 斑状团块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4 透镜状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
        3.4.5 结核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6 粗巨团块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7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阴极发光特征
第四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地球化学及包裹体特征
    4.1 硅同位素样品的选择与前处理
    4.2 硅同位素特征
    4.3 芦草沟组硅质岩电子探针数据分析
    4.4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五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讨论
    5.1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硅质来源
    5.2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成因分析与模式
    5.3 小结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东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地热资源主要的地质因素
2 我国东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初探
    2.1 花岗岩地热
    2.2 火山(岩)地热
    2.3 矿山地热
    2.4 油气田地热
    2.5 城市地热
3 关于开发地热资源的具体建议
4 结束语

(5)四川盆地东北部盐泉、咸泉和卤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流系统(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
        1.2.2 岩溶地区地下水的研究
        1.2.3 地下卤水、盐泉和咸泉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四川盆地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
        2.2.2 四川盆地地层
        2.2.3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质概况
第3章 区域盐咸泉基本特征
    3.1 泉的主要类型
    3.2 泉水出露特征
    3.3 泉水的水化学特征
        3.3.1 咸泉、盐泉主要物理化学参数
        3.3.2 咸泉、盐泉主要水化学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川盆地东北部盐咸泉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起源类型
    4.2 氘过量参数
    4.3 补给区高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川盆地东北部盐咸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1 基本物理化学参数(TDS、pH、T和 Eh)
    5.2 水化学类型
    5.3 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1 主要离子组分特征
        5.3.2 主要离子与微量元素组分来源
        5.3.3 矿物饱和指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四川盆地东北部盐咸泉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1 稀土元素特点
    6.2 重要参数描述
    6.3 稀土元素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泉水的形成演化机制
    7.1 盐分来源
    7.2 热源、热储温度以及循环深度
    7.3 (水动力)循环模式
        7.3.1 区域盐咸泉循环模式概念图
        7.3.2 局部盐咸泉循环模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黔东南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水岩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概况
        1.3.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
        2.1.2 地层
        2.1.3 岩石
    2.2 水文地质特征
        2.2.1 剑河温泉
        2.2.2 黄平浪洞温泉
        2.2.3 雷山陶尧温泉
        2.2.4 台江温泉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野外样品采集及处理
        3.1.1 水样采集及处理
        3.1.2 岩样采集及处理
    3.2 实验方法
        3.2.1 水样实验分析方法
        3.2.2 岩样实验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区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岩反应研究
    5.1 温泉水物理参数
    5.2 温泉水化学特征
        5.2.1 温泉水化学类型
        5.2.2 常量组分分析
        5.2.3 微量、稀土元素组分分析
    5.3 温泉水化学特征反映的水岩作用
        5.3.1 温泉水的来源
        5.3.2 温泉水主要阴离子来源
        5.3.3 温泉水主要阳离子来源
        5.3.4 温泉水元素存在和迁移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普洱盆地地下热水赋存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热资源类型
        1.2.2 常用地热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普洱盆地地热田地质特征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层富水性
        2.2.1 上古生界
        2.2.2 中生界
        2.2.3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大地构造位置
        2.3.2 区域地质构造
    2.4 普洱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2.4.1 基底构造
        2.4.2 新构造运动
    2.5 岩浆岩
    2.6 区域水热活动
        2.6.1 温泉的空间展布
        2.6.2 温泉特征
        2.6.3 地震活动与地下热水的联系
第三章 普洱盆地地热田概念模型
    3.1 地球物理特征
        3.1.1 重力场异常
        3.1.2 大地电磁测深(MT)
        3.1.3 航磁信息
        3.1.4 地球物理综合分析
    3.2 地热田范围确定
    3.3 热源
    3.4 热储层、热通道与盖层
        3.4.1 热储层
        3.4.2 热通道
        3.4.3 盖层特征
    3.5 概念模型
第四章 地下热水赋存特征
    4.1 盆地水文地质条件
        4.1.1 盆地第四系特征
        4.1.2 第四系含水层的赋水性
        4.1.3 盆地基底地层及赋水性
        4.1.4 地下水补给条件
    4.2 地下热水赋存的影响因素
        4.2.1 地下热水赋存的地形地貌
        4.2.2 断裂构造对地下热水的主导作用
        4.2.3 地下热水赋存的地层岩性
    4.3 温泉水流量变化特征
    4.4 地下热水赋存特征
第五章 普洱盆地地下热水形成机理
    5.1 地温场特征
        5.1.1 区域地温场背景
        5.1.2 普洱盆地地温场
        5.1.3 普洱盆地地温场异常的影响因素
    5.2 温泉水化学特征
        5.2.1 水化学成分
        5.2.2 综合指数分析
    5.3 热储温度估算
        5.3.1 地热温标的概念及发展
        5.3.2 热储计算公式的适用性
        5.3.3 水-岩平衡判断
        5.3.4 SiO_2-热焓模型
        5.3.5 热储温度计算
    5.4 热流体补给来源
        5.4.1 大气降水
        5.4.2 其他补给来源
    5.5 热水循环深度
    5.6 热运移模式
    5.7 地热田形成机理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与项目目录)

(8)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能源金属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1 锂———21世纪的能源金属
    1.2 国内外能源金属锂资源的分布
    1.3 我国锂资源需求大, 对外依存度高
2 能源金属锂深部探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2.1“五层楼+地下室”模型指导甲基卡热穹窿构造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勘查
    2.2“以锂找锂”指导深部找矿
    2.3 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
    2.4 地气测量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2.5 深部卤水“钾锂兼探”及储量动态估算
    2.6 遥感技术初步圈定靶区
    2.7“铝锂兼探”寻找新类型锂资源
3 我国能源金属锂资源的找矿方向
4 结语

(9)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能利用与发展
        1.2.2 花岗岩区放射性元素生热研究现状
        1.2.3 地热田模拟研究现状
        1.2.4 地热研究中其他的常用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 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褶皱
        2.3.2 断层
        2.3.3 区域地质演化
    2.4 岩浆岩及岩浆活动情况
        2.4.1 区域岩浆囊特征
        2.4.2 研究区与马站岩浆囊关系
    2.5 区域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
    2.6 区域地震分布特征
    2.7 区域水热活动分布规律
第三章 腾冲瑞滇地热田地质特征
    3.1 地热田地质条件
        3.1.1 地层岩性
        3.1.2 岩浆岩
        3.1.3 地质构造
        3.1.4 新构造运动
        3.1.5 热田地貌演化特征
        3.1.6 瑞滇盆地的形成与发展
    3.2 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3.2.2 热储层结构
        3.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条件
    3.3 地热显示
    3.4 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3.4.1 重力场特征分析
        3.4.2 地热田电测深成果解译
    3.5 热田地热化探勘探
        3.5.1 研究区化探分析
        3.5.2 小结
    3.6 研究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3.6.1 花岗岩岩相特征
        3.6.2 研究区花岗岩化学特征
        3.6.3 花岗岩年代特征
        3.6.4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研究
        3.6.5 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对地温的贡献
        3.6.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上热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4.1.2 流体化学地质统计学分析
        4.1.3 流体化学组合特征分析
    4.2 研究区地球化学相平衡研究
        4.2.1 热泉矿物饱和度
        4.2.2 活度图解
    4.3 研究区地下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4.3.1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4.3.2 其他同位素特征研究
        4.3.3 地热田热流体测年
    4.4 研究区热流体气体特征
    4.5 研究区地热流体变异指数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瑞滇地热田地温场特征
    5.1 区域地温场背景
    5.2 地温异常特征
    5.3 大地热流特征
    5.4 地温梯度特征
    5.5 研究区热储层温度-温标法研究
        5.5.1 SiO_2-阳离子地热温标
        5.5.2 H_2-Ar惰性气体温标法
    5.6 研究区下热储层温度推算
        5.6.1 上热储层热流体冷热混合的标志
        5.6.2 下热储层流体温度推算
    5.7 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5.7.1 区域水热活动区地温场分布特征
        5.7.2 研究区瑞滇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
    5.8 小结
第六章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
    6.1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6.1.1 瑞滇地热田范围
        6.1.2 热源
        6.1.3 热储层
        6.1.4 热通道
        6.1.5 盖层
        6.1.6 瑞滇地热田概念模型
        6.1.7 热储流体化学场与成因模型耦合关系研究
    6.2 研究区温度场模拟研究
        6.2.1 区域地温场模拟研究
        6.2.2 地热田温度场模拟研究
    6.3 瑞滇地热田成因模式总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从事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目录
附表1 花岗岩测试分析表
附表2 水化学分析统计表
附表3 氢氧同位素统计表
附录1 程序附录
附录2 野外勘察照片
附图1-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附图2- 研究区水文化学图
附图3- 研究区电测深及地面测温等值线图
附图4- 研究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10)西藏扎西康锑硫盐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与区域成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
    2.1 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分布概况
第3章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体特征与围岩蚀变
第4章矿石物质组成、组构和成矿期次
    4.1 矿石的矿物组成
    4.2 矿物标型特征
    4.3 矿石的化学成分
    4.4 矿石组构特征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5章容矿地层与辉绿岩脉地球化学
    5.1 容矿地层地球化学
    5.2 辉绿岩地球化学
第6章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6.3 矿质沉淀机制浅析
第7章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硫同位素
    7.2 铅同位素
    7.3 碳氧同位素
    7.4 氢氧同位素
    7.5 硅同位素
第8章成矿模式与找矿标志
    8.1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2 综合找矿预测标志
第9章区域矿化综合信息分析与成矿资源潜力评价
    9.1 区域矿化信息分析
    9.2 区域成矿潜力评价
第10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metallogenetic process of hot springs in Tengchong(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勐野井钾矿区及周边泉水水化学特征及地表钾异常成因分析[J]. 伯英,曹养同,吕凤琳. 地质学报, 2021(07)
  • [2]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D]. 赵佳怡.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3]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D]. 翟立国. 西北大学, 2020(02)
  • [4]中国东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与建议[J]. 刁谦,牛树银,孙爱群,真允庆,张福祥,宋涛,陈中,陈超,孙璐.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5)
  • [5]四川盆地东北部盐泉、咸泉和卤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D]. 郭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黔东南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水岩反应研究[D]. 何维. 贵州大学, 2018(01)
  • [7]普洱盆地地下热水赋存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D]. 赵红利.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找矿方向[J]. 王登红,孙艳,刘喜方,田世洪,代晶晶,刘丽君,马圣钞.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1)
  • [9]云南腾冲县瑞滇地热田岩浆囊热源主导型热储成因模式研究[D]. 巴俊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10]西藏扎西康锑硫盐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与区域成矿潜力评价[D]. 李关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标签:;  ;  ;  ;  ;  

腾冲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当代成矿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