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1](2015)在《地铁铝合金枕梁焊接结构寿命评估》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其研发水平也逐步提高。铝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作为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牵引传递的枢纽,枕梁是车体上同时承受纵向力和垂向力的交叉部位,车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与枕梁寿命息息相关。焊接结构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连接方式,它节省材料,并减少钻孔、装配等工序,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它能够按照使用要求选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但是在检修过程中发现枕梁焊缝处存在疲劳裂纹问题,这对地铁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枕梁铝合金焊缝的疲劳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新加坡铝合金枕梁为研究对象,对枕梁进行静强度分析计算,确定结构的安全性和薄弱部位;进行枕梁静强度试验并采集结构薄弱部位测点数据;选取枕梁上26个测试点,将有限元静强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枕梁结构强度满足试验要求。然后采用最新的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技术方法“主S-N曲线法”,对枕梁68条主要焊缝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和寿命预测,并对枕梁进行疲劳强度试验;将应力分析与寿命预测结果和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枕梁进行补强试验,与枕梁未补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补强方案能提高枕梁抗疲劳能力。对于不满足疲劳寿命设计年限的焊缝进行结构改进,对改进后的枕梁运用主S-N曲线法重新进行寿命评估,焊缝寿命有相应提高。
苏航[2](2014)在《转K6摇枕弹簧疲劳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近几年我国铁路在高速和重载方面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这也对车辆零部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摇枕弹簧是货车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主要起着传递载荷和缓冲因为线路引起的振动和冲击的作用,所以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枕簧疲劳可靠性及灵敏度的研究对于货车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十分的重要,只有将理论研究和维修周期相互结合,才能保证弹簧可靠的工作。本文将C80B敞车的转K6转向架摇枕弹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室测得的60Si2CrVAT的P-S-N曲线,用实测的载荷谱对摇枕弹簧进行疲劳寿命的评估,同时建立弹簧的可靠性模型,并通过编程对弹簧进行可靠度的计算和随机变量灵敏度的计算,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线路实验测得心盘和旁承的载荷谱,然后通过受力分析转化成弹簧的应力谱,并对应力谱进行统计推断,确定其分布类型。(2)根据成组实验法和升降法得出材料的P-S-N曲线,同时考虑影响疲劳强度的各种因素,从而获得弹簧的P-S-N曲线。(3)根据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根据弹簧的应力谱和P-S-N曲线对弹簧的疲劳寿命进行计算,并和AAR载荷谱计算的结果作对比,验证本文编谱的可靠性。(4)建立弹簧的可靠性模型,利用Monte Carlo模拟法进行编程,根据仿真结果计算相关的可靠性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5)根据Monte Carlo仿真的结果,根据可靠性灵敏度的相关理论,计算四种随机变量对可靠度变化的敏感度,并绘制灵敏度随寿命变化的曲线,最后对比四种随机变量的灵敏度,得出结论。
陈平[3](2012)在《减振橡胶制品耐低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解决了弹性旁承产品低温下刚度变化过大的问题,研究了五种不同低温测试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配方中各个体系对天然橡胶低温弹性模量的影响,以丁腈橡胶(丙烯腈含量为19%)为主体生胶,得出了既耐油又耐低温的配方设计方法。采用30分钟压缩耐寒系数试验方法,结果表明,NR并用BR的量在15份为易,传统硫化体系比有效硫化体系有更好的耐低温性能。其中加入硫代促进剂A的硫化体系抗低温结晶性最好。研究开发的弹性旁承低温刚度变化率由原来的50%降低到8%。六种胶料采用五种低温测试方法,结果表明,脆性温度中单试样法要比多试样测定值低2-4℃,DSC测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DMTA测定的值低约1-7℃左右。采用DMTA测试方法,研究了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5种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与胶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天然橡胶中低硫高促的硫化体系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最低,而半有效硫化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最低。采用胶料耐油质量保持率及-50℃下的压缩耐寒系数进行胶料的耐油及耐低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丙烯腈含量约为23%时耐油耐低温性能最佳,硫化体系对耐油耐低温性能影响基本一致,过氧化物硫化体系,耐油耐低温性能表现最好,耐油耐低温性能最佳的增塑剂为DOS,生胶耐油耐低温最佳配比为:NBR/BR=80/20。
左顺宏[4](2010)在《铁路货车转向架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向着高速、重载的方向不断发展,对车辆零部件的疲劳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货车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摇枕弹簧在实现车辆载荷的均匀传递,缓和线路不平顺引起的振动与冲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保障行车安全,迫切需要对摇枕弹簧进行疲劳可靠性的研究。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研究对于货车的运行安全、设计制造、维修周期及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现有摇枕弹簧采用了新型材料60Si2CrVAT,亟待对其疲劳可靠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本文以C70敞车的转K6转向架摇枕弹簧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60Si2CrVAT材料的试验数据,利用AAR载荷谱对摇枕弹簧组进行了疲劳寿命评估,提出了评估弹簧疲劳的可靠性模型,并对弹簧组进行了全面的可靠性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疲劳试验数据及弹簧的材料属性得出弹簧的S-N曲线,并利用铁道部标准试验载荷对弹簧进行了疲劳寿命验证计算。(2)结合车辆的结构,对弹簧进行了详细的受力分析,采用AAR载荷谱,将载荷谱(包括心盘和旁承)转化为弹簧载荷谱,对弹簧进行疲劳寿命估算,得出了五种弹簧的疲劳寿命。(3)根据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考虑疲劳强度、材料属性、几何参数等基本因素的随机性,提出了弹簧的疲劳可靠性模型,并用Matlab进行建模,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数字仿真,得出了弹簧的相关可靠性指标。(4)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的仿真结果,对弹簧的疲劳寿命进行了分布拟合。通过与常用可靠性模型的对比,分析了摇枕弹簧组的系统可靠性。(5)分析了弹簧组系统故障对各弹簧疲劳寿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的维修建议。
翟中炎[5](2009)在《货车转向架摇枕侧架缺陷安全分析初探》文中提出侧架和摇枕是货车转向架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载荷下服役,疲劳裂纹是其主要失效形式。本学位论文开展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节约制造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分裂纹故障的侧架摇枕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缺陷安全分析两部分:1.裂纹故障的侧架摇枕现场调查分析:以成都东、西安和北京西等车辆段检修货车转向架裂纹故障摇枕侧架的原始数据为有效数据进行调研分析。2.引用某货车的在一段线路试验应力时间历程,使用二项式拟合法求解不同工况下侧架摇枕的载荷时间历程。使用上步求得的载荷时间历程,对含裂纹的侧架摇枕缺陷部位有限元子模型进行计算,最后提出货车转向架缺陷部位裂纹的临界安全尺寸和标准规定的裂纹极限尺寸。
冯明飞[6](2009)在《C70铁路货车轮—轴疲劳可靠性分析》文中提出C70货车是中国的主型铁路货车,其轮—轴失效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本学位论文以线路测试载荷为基础,研究轮—轴的疲劳可靠性。应用测力轮对获得线路轮轨接触力数据,区分工况,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获得了相应的轮—轴疲劳应力谱。研究了制动导入的车轮热应力,按服役工况将热应力与机械应力偶合,获得了轮—轴相应的服役疲劳应力谱。应用S-N曲线+Miner损伤法则,完成了轮—轴疲劳当量应力计算以及可靠性寿命预测。该项工作探索了利用轮—轨测试力完成对铁道车辆轮—轴的疲劳可靠性分析的方法。
张卫华,曾京,王勇[7](2001)在《提速货车转向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提速货车在滚动振动试验台所进行的动力学性能试验情况 ,特别是通过滚动振动试验台试验所进行的参数和结构优化过程 ,分析了这些货车转向架设计中的得失。对货车转向架性能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研究 ,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提出了转向架设计和定型的意见
杨国桢[8](1974)在《铁道车辆脱轨安全性的设计(上)——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设计和试制了几种新型客货车转向架,取得了不少成绩和宝贵经验,同时在这些新转向架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脱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25.5米客车转向架、66型转向架和电动客车DK2转向架在试验运用过程中,先
四方车辆研究所二室[9](1967)在《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文中指出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由大连机车车辆工厂、鉄科院和四方车
二、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铝合金枕梁焊接结构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疲劳研究发展概况 |
1.3 铝合金疲劳寿命研究 |
1.4 车辆焊接结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2.2 疲劳基本理论 |
2.2.1 S-N曲线 |
2.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2.2.3 名义应力法 |
2.3 基于名义应力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2.3.1 IIW标准的疲劳评估方法 |
2.3.2 BS标准的疲劳评估方法 |
2.4 基于主S-N曲线法的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2.4.1 焊接结构的疲劳特性 |
2.4.2 焊接接头的应力分布 |
2.4.3 结构应力的定义 |
2.4.4 结构应力的数值计算 |
2.4.5 主S-N曲线法的焊缝寿命计算 |
2.4.6 主S-N曲线法的焊接结构寿命评估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铝合金枕梁静强度分析与试验对比 |
3.1 铝合金枕梁结构介绍 |
3.2 枕梁有限元模型 |
3.3 枕梁静强度计算 |
3.3.1 载荷工况 |
3.3.2 静强度计算结果 |
3.4 新加坡铝合金枕梁静强度试验 |
3.4.1 试验目的和依据 |
3.4.2 试验主要技术参数 |
3.4.3 测点布置和编号 |
3.4.4 试验方法 |
3.4.5 试验结果 |
3.5 静强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铝合金枕梁焊缝应力分析 |
4.1 影响焊缝应力集中的因素 |
4.2 新加坡铝合金枕梁疲劳强度试验 |
4.2.1 试验项目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论 |
4.3 焊接接头的建模方法及质量要求 |
4.3.1 板壳模型建模方法 |
4.3.2 实体模型建模方法 |
4.3.3 焊缝单元质量要求 |
4.4 焊缝结构有限元模型 |
4.5 枕梁焊缝评估位置 |
4.6 基于主S-N曲线法的焊缝结构应力分析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铝合金枕梁焊缝寿命评估 |
5.1 枕梁焊缝的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
5.2 补强枕梁疲劳试验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结果 |
5.3 提高焊缝疲劳寿命的结构改进 |
5.3.1 改进的有限元模型 |
5.3.2 结构应力计算结果 |
5.3.3 改进焊缝的疲劳寿命评估 |
5.4 提高枕梁抗疲劳能力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转K6摇枕弹簧疲劳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弹簧的基本理论 |
2.1 弹簧的作用 |
2.2 弹簧的几何参数 |
2.3 弹簧的受力分析 |
2.4 弹簧的计算公式 |
2.5 弹簧疲劳失效概述 |
3. 弹簧应力谱 |
3.1 摇枕载荷谱 |
3.2 弹簧组的受力分析 |
3.2.1 弹簧系统结构 |
3.2.2 弹簧有限元分析 |
3.2.3 弹簧受力分析 |
3.2.4 弹簧组的平衡方程 |
3.2.5 弹簧的“压死” |
3.3 弹簧等效应力谱 |
3.4 弹簧统计应力谱 |
3.4.1 弹簧应力分布 |
3.4.2 线性回归检验 |
3.4.3 载荷最大值推断 |
3.5 本章小结 |
4. 弹簧的疲劳寿命 |
4.1 名义应力法 |
4.2 材料的P-S-N曲线 |
4.2.1 疲劳试验条件 |
4.2.2 材料试验方法 |
4.2.3 P-S-N曲线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 |
4.2.4 P-S-N曲线的方程表达式 |
4.3 弹簧的P-S-N曲线 |
4.3.1 疲劳强度影响因素 |
4.3.2 弹簧疲劳强度 |
4.4 弹簧的疲劳计算 |
4.4.1 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
4.4.2 小应力循环影响 |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1 疲劳损伤和寿命计算结果 |
4.5.2 结果分析 |
4.5.3 AAR载荷谱计算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弹簧的可靠性 |
5.1 可靠性简介 |
5.1.1 产品可靠性简介 |
5.1.2 可靠性主要特征 |
5.2 可靠性基本理论 |
5.2.1 应力-强度干涉法 |
5.2.2 一次二阶矩 |
5.2.3 蒙特卡洛法 |
5.3 可靠性计算模型 |
5.3.1 疲劳可靠性模型简介 |
5.3.2 功能函数 |
5.3.3 随机变量的分布 |
5.3.4 随机数的产生 |
5.3.5 Monte Carlo仿真 |
5.4 弹簧可靠度 |
5.5 可靠性灵敏度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减振橡胶制品耐低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弹性旁承产品现状及发展概况 |
1.2.1 弹性旁承的产品结构 |
1.2.2 弹性旁承产品的技术要求 |
1.2.3 弹性旁承产品的研究概况 |
1.3 减振橡胶的研究进展 |
1.4 橡胶低温性能研究概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用原材料及配方 |
2.1.1 实验用原材料 |
2.1.2 实验用配方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实验工艺 |
2.4 胶料性能测试及表征 |
2.4.1 混炼胶硫变性能测试 |
2.4.2 胶料常规物理性能测试 |
2.4.3 压缩耐寒系数测试 |
2.4.4 30分钟压缩耐寒系数测试 |
2.4.5 胶料DMTA测试 |
2.4.6 DSC测试 |
2.4.7 耐油性能测试 |
2.4.8 其余胶料性能测试 |
2.4.9 弹性旁承产品低温垂向静刚度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弹性旁承低温刚度变化率影响研究 |
3.1.1 生胶体系对胶料及产品低温性能的影响 |
3.1.2 增塑体系对胶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
3.1.3 填充体系对胶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
3.1.4 硫化体系对胶料及产品低温性能的影响 |
3.1.5 根据以上规律改进配方后胶料及产品各项试验结果 |
3.1.5.1 改进配方后胶料试验结果 |
3.1.5.2 改进配方后产品各项性能试验结果 |
3.1.6 工业化应用情况介绍 |
3.1.7 小结 |
3.2 胶料不同低温测试方法试验结果分析及比较 |
3.2.1 胶料不同低温测试方法试验结果分析 |
3.2.2 小结 |
3.3 胶料配方对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的影响规律 |
3.3.1 生胶体系对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影响 |
3.3.2 填充体系对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影响 |
3.3.3 硫化体系对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影响 |
3.3.4 增塑体系对胶料的低温弹性模量变化率影响 |
3.3.5 小结 |
3.4 丁腈橡胶耐油耐低温性能的研究 |
3.4.1 不同丙烯腈含量的生胶体系对耐油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硫化体系对胶料耐油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的增塑剂对胶料耐油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
3.4.4 不同的填充体系对胶料耐油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
3.4.5 不同的生胶并用体系对胶料耐油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
3.4.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答辩委员会决议 |
(4)铁路货车转向架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货车弹簧的发展历史 |
1.1.2 弹簧的失效形式 |
1.1.3 提速重载对弹簧的技术要求 |
1.2 疲劳寿命研究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摇枕弹簧的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3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
1.3.1 机械产品可靠性的特点 |
1.3.2 铁路车辆可靠性研究状况 |
1.3.3 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研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弹簧的性质及试验寿命 |
2.1 弹簧的作用及主要特性 |
2.1.1 弹簧装置的作用 |
2.1.2 弹簧的主要特性 |
2.1.3 弹簧的计算公式 |
2.2 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
2.2.1 有限元模型 |
2.2.2 有限元分析 |
2.3 材料的S-N曲线 |
2.3.1 S-N曲线模型 |
2.3.2 绘制S-N曲线的方法 |
2.4 材料的疲劳试验 |
2.4.1 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 |
2.4.2 材料疲劳极限的测定方法 |
2.4.3 试验数据 |
2.5 弹簧的S-N曲线 |
2.5.1 材料的S-N曲线 |
2.5.2 弹簧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
2.5.3 弹簧的S-N曲线 |
2.6 试验寿命 |
2.7 小结 |
3 摇枕弹簧的疲劳寿命 |
3.1 疲劳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
3.2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3.2.1 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3.2.2 AAR货车载荷谱 |
3.3 摇枕弹簧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
3.3.1 换算应力谱 |
3.3.2 弹簧的等效对称循环应力 |
3.3.3 小应力循环对疲劳累积损伤的影响 |
3.4 弹簧组受力分析 |
3.4.1 转K6转向架摇枕弹簧的结构 |
3.4.2 受力特性分析 |
3.4.3 弹簧组的挠力图 |
3.4.4 弹簧组的"压死" |
3.5 弹簧组疲劳寿命计算 |
3.5.1 载荷谱转换系数 |
3.5.2 心盘重车载荷谱损伤计算 |
3.5.3 旁承重车载荷谱损伤计算 |
3.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6.1 计算结果 |
3.6.2 结果分析 |
3.7 小结 |
4 弹簧的疲劳可靠性 |
4.1 可靠性简介 |
4.1.1 可靠性的重要性 |
4.1.2 常用可靠性特征量 |
4.1.3 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方法 |
4.2 蒙特卡罗方法 |
4.2.1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
4.2.2 随机数简介 |
4.2.3 均匀分布随机数的生成 |
4.2.4 任意分布随机数的生成 |
4.3 可靠性模型 |
4.3.1 疲劳可靠性模型 |
4.3.2 弹簧疲劳可靠性的随机因素 |
4.3.3 可靠性结构函数 |
4.4 蒙特卡洛仿真 |
4.4.1 仿真流程 |
4.4.2 程序设计 |
4.5 弹簧的疲劳可靠性 |
4.5.1 弹簧的可靠度 |
4.5.2 弹簧的疲劳寿命分布 |
4.6 小结 |
5 摇枕弹簧系统的可靠性 |
5.1 系统可靠性模型 |
5.1.1 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
5.1.2 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
5.1.3 表决系统可靠性模型 |
5.2 弹簧寿命分布的参数估计 |
5.2.1 常用的寿命分布模型 |
5.2.2 Weibull++7软件介绍 |
5.2.3 弹簧寿命分布的参数估计 |
5.3 系统可靠性模型 |
5.3.1 摇枕弹簧系统的性质分析 |
5.3.2 摇枕弹簧系统的模型 |
5.4 带故障弹簧系统的疲劳寿命 |
5.4.1 弹簧系统的故障 |
5.4.2 带故障弹簧系统的寿命计算方法 |
5.4.3 带故障弹簧系统的疲劳寿命 |
5.5 摇枕弹簧的检修建议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蒙特卡洛方法仿真主程序(外圆弹簧) |
附录2 疲劳累积损伤计算(外圆弹簧)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货车转向架摇枕侧架缺陷安全分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货车转向架侧架和摇枕的疲劳裂纹调研 |
2.1 侧架摇枕缺陷部位的裂纹典型图片 |
2.1.1 侧架裂纹主要分布部位 |
2.1.2 摇枕裂纹主要分布部位 |
2.2 裂纹调研分析 |
2.3 确定侧架摇枕缺陷部位的裂纹初始模型 |
2.3.1 从现场报废侧架的裂纹照片确定裂纹初始模型 |
2.3.2 从现场报废的摇枕缺陷部位裂纹照片决定裂纹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侧架摇枕的载荷时间历程计算 |
3.1 应变时间历程试验数据 |
3.2 摇枕和侧架的力学模型 |
3.3 利用二项式拟合方法求解载荷时间历程 |
3.3.1 在测得的应变时间历程基础上,利用二项式拟合方法求解载荷的可行性论证 |
3.3.2 利用二项式拟合方法计算每个载荷的时间历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货车转向架侧架和摇枕缺陷部位裂纹临界安全尺度和标准规定的极限尺寸 |
4.1 计算三维裂纹应力强度因子K的理论依据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4.2 不含裂纹和含不同长度裂纹缺陷部位的应力分析 |
4.3 缺陷部位裂纹的临界安全尺寸和标准规定裂纹的极限尺寸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C70铁路货车轮—轴疲劳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轮轨载荷谱线路试验 |
1.2.2 结构疲劳应力计算 |
1.2.3 疲劳可靠性分析 |
1.3 本文工作 |
第2章 线路试验轮轨力测试 |
2.1 试验线路 |
2.2 轮轨力测试 |
2.2.1 有效信号提取 |
2.2.2 零线标定 |
2.2.3 测力轮对静标定及轮轨力换算 |
2.3 轮轨力测试 |
2.3.1 线路试验工况 |
2.3.2 轮轨力-时间历程 |
2.4 车轴轴箱部位载荷-时间历程 |
2.4.1 轴箱加载部位载荷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实测载荷谱的疲劳应力计算 |
3.1 结构疲劳应力计算方法介绍 |
3.2 轮轴结构有限元模型 |
3.2.1 轮轴力学模型 |
3.2.2 有限元模型 |
3.2.3 材料参数设置 |
3.3 轮轴结构疲劳应力计算 |
3.3.1 考核部位以及计算载荷组合 |
第4章 制动热应力分析 |
4.1 温度场边界条件确定 |
4.1.1 制动功率和热流密度计算 |
4.1.2 对流换热计算 |
4.2 热分析有限元模型 |
4.2.1 有限元模型 |
4.2.2 热分析材料参数 |
4.3 常用停车制动 |
4.3.1 常用停车制动工况温度场分析 |
4.3.2 常用停车制动热应力场分析 |
4.4 紧急停车制动 |
4.4.1 紧急停车制动温度场分析 |
4.4.2 紧急停车制动应力场分析 |
4.5 坡道制动 |
4.5.1 坡道制动温度场分析 |
4.5.2 坡道制动应力场分析 |
4.6 制动工况下疲劳应力组合 |
4.7 疲劳当量应力计算与寿命预测 |
总结 |
一 本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 |
二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提速货车转向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动振动试验台及试验方法 |
2新型重载单元列车敞车及通用型低动力作用大型敞车试验研究[1] |
2.1 稳定性试验结果 |
2.2 理论分析[3] |
3 120 km/h集装箱快运平车转向架和准构架转向架试验研究 |
3.1 120 km/h集装箱快运平车转向架试验[4] |
3.2 理论分析 |
4摆动式货车转向架动力学性能试验[5] |
5 对货车转向架的一点认识和意见 |
5.1 关于交叉拉杆的作用 |
5.2 抗菱刚度的提高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
5.3 旁承的作用和理解 |
5.4 旁承间隙 |
5.5 轴箱纵向定位 |
5.6 关于提速货车转向架的建议 |
6 结 语 |
四、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铝合金枕梁焊接结构寿命评估[D]. 张冉.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2]转K6摇枕弹簧疲劳可靠性分析[D]. 苏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3]减振橡胶制品耐低温性能研究[D]. 陈平.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4]铁路货车转向架摇枕弹簧的疲劳可靠性分析[D]. 左顺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5]货车转向架摇枕侧架缺陷安全分析初探[D]. 翟中炎.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6]C70铁路货车轮—轴疲劳可靠性分析[D]. 冯明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7]提速货车转向架试验研究[J]. 张卫华,曾京,王勇.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01)
- [8]铁道车辆脱轨安全性的设计(上)——研究报告[J]. 杨国桢. 铁道车辆, 1974(11)
- [9]货车转向架用旁承材料试验报告[J]. 四方车辆研究所二室. 铁道车辆, 19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