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理解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之我见(上)(论文文献综述)
康娜[1](2021)在《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优化数学课堂,优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具备整体性、系统性,而对“教学行为链”的研究还较罕见。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提供经验,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有何特征?(2)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有何特征?(3)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使用策略和培养途径有哪些?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梳理,得到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及初步的“教学行为对”和“教学行为链”编码表,并使用专家咨询法对编码表进行优化以及权威性确认;其次,采用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并结合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四种课型(概念课、公式定理课、合作探究课、习题课)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教学行为链”的特征研究以及“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使用策略的分析;最后,结合对两名高级教师访谈的内容,得出培养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关于“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对”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四种课型中,“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与“讲解陈述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均较高;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中,概念课中“施动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公式定理课与习题课中“练习讨论类”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合作探究课中“交流沟通类”频次、时长较高。关于“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链”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习题课中,“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较高,这三类课均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合作探究课中,“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最高,此类课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关于“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课堂引入环节、课堂小结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为主;课程讲授环节中,概念课、公式定理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主,问题直观型(E型)、明示直观型(E型)为辅;合作探究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自主交流型(C型)为主,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辅;习题课中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贯穿教学始终;课堂练习环节中,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思考型(A型)”为主;课堂小结环节以“B型”为主进行展开。关于“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问题思考型(A型)与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策略为:这两类“行为链”无论在哪种课型,都较适用;推荐使用在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中的概念或定理的生成环节;习题课中,每种题型的练习环节加以运用;合作探究课中,在学生主动探究并汇报成果以后的例题解析或课堂练习环节可加以运用;均可运用在课堂小结环节;其他环节可视情况而定。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在合作探究课中,探究实际问题环节建议使用;其他课型尽量使用此类行为链,可尝试在概念、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加以运用;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合理的设置此类行为链的使用位置以及对应的教学内容。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的结论:增加“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以及“问题思考型(A型)”和“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教师多创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增加“交流沟通类”行为对以及“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使用,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使用,减少“教师演讲,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模式的出现;教师应将课堂“化整为零”,从每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起步,设置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
罗瑞[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梁新悦[3](2021)在《基于逻辑推理素养下的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逻辑推理素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逻辑推理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一方面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创造力发展也有所帮助,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中,数学习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习题课基本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对于习题课来说,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依据教材,精心设计和计划的课程活动。该课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习题课堂中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数学教学入手,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相关理论设置调查问卷,然后对教师和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进行大量的练习,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反思的指导。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下,并且学生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素养无法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逻辑推理与习题课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在对逻辑推理素养的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习题课中的问题,从预选题目,逐级分层讲题,总结和反思这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在预选习题方面,提出了围绕逻辑推理素养设置习题,预设习题的辨析与确定的策略。在层级递进变式讲题方面,提出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进行习题变式与训练和进行习题的考察与检测的策略。在总结反思方面,提出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之后依据各项教学对策做出教学设计。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王文文[4](2021)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以来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高中物理相较于其它学科来说难度较大,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普遍反映物理难学,物理成绩普遍不高,许多学生甚至都达不到及格线。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的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将提高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使新课改理念的落实不到位,并且在习题教学中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这些问题导致习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习题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不仅课时多,还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更要强调其有效性。本研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对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理论分析。为了深入了解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笔者从所在地区的一所高中抽取18位教师、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如下问题:在习题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且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课后的反思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到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将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影响习题课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整合并划分,从课堂的教学准备、教学行为、课堂时间管理、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提出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再以所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为理论指导,设计出习题课有效教学的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物理习题课教与学的现状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提升目前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再以所提策略为指导设计习题课的有效教学案例;第三部分为第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结论与展望,即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并进行相应的反思,提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官丽宁[5](2021)在《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面向量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是近代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平面向量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重要内容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亦是近年高考的热点。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上变动较大,如何开展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其相关内容的教与学,如何使用新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人大复印全文数据库等方式收集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影响因素、解决策略、教学设计等多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评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基于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编制了《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从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力、性格)维度编制了《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选取四川省内江市4所中学共338名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用Excel2010对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作了处理,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论:其一,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高阶认知水平较低,在“创造”水平最薄弱,总体得分率仅为16.22%;其二,学生对向量投影知识的记忆存在“死记硬背”情况;其三,学生性别在布鲁姆认知水平各维度及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论:一是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水平较低,均值为3.2989(满分5分),得分率为65.98%;二是学生性别在非认知因素上差异明显,男生非认知因素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学习动机”和“性格”优于女生;三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在非认知因素及其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四是不同学校学生非认知因素存在差异;五是开放题解答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知识理解、应用存在困难,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六是非认知因素总体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大(解释66.7%的变异量),非认知因素5个维度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情感(Beta=0.384),其次是态度、意志力、性格,学习动机(Beta=0.087)几乎不影响学业成绩。(2)对4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结论:(1)新课导入方式单一,均以物理功引入新课;(2)专家型教师(职称为正高级、高级)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具体,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难点的确定更笼统,在难点突破上,均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典型例题的应用和学生具体的学情;(3)均认为几何画板等现代数学软件有助于数学教学,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悉,而使用频率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2)重视概念课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3)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4)适当重视学生高阶认知水平的发展,可采取创设高阶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等方法提高学生高阶认知水平;(5)注重高中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重视成就动机的培养,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表扬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方面入手;(6)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7)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APOS理论对新教材中平面向量数量积做了1个教学设计。
洪梦[6](2021)在《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数学教科书建设的地位上升到制度层面,习题被视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旨在了解各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特色,对于教科书编写和习题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多从习题的表层结构来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并且表明习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研究从倡导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出发,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对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新版教科书进行比较,试图分析两版教科书习题设计的异同,以在提升我国数学教科书习题编写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贡献。确定了三个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2)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异同是什么?(3)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特色是什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评估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编码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信度检验,从编排体系和编码数据两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1)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2)两版教科书习题在数量、开放性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每课时的习题数量约为12道;开放型习题占比不足10%;不同主题的题型占比不同;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类型上,北师大版体现数学运算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体现数据分析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上,水平一与水平二的习题占比约为3:2,水平三的习题占比极低。(3)两版教科书习题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在性质上,都以迁移与应用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模仿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探索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在背景上,两版教科书不存在显着差异,科学背景的习题占比不足5%。在知识点含量上,都以解题时需要2~3个知识点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1个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4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总的来说,人教A版习题的综合难度大于北师大版,并且人教A版侧重于综合运用的研究性习题,北师大版侧重于巩固练习的迁移性习题。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编写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2)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3)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李悦颖[7](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习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授课形式,单元复习是复习课的一种类型,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研究并出台了适合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学校教学中单元复习课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分析单元复习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利用调查问卷对高中生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分析了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概念与规律掌握度不够,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不强,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较弱,问题意识缺乏的现象。同时学生的画图能力有待加强,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仍需教师的积极引领。访谈结果说明教师虽然对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还不到位。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贯彻新颖性原则,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思路都要与新授课相区别,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充满新鲜感;其次要贯彻层次性原则,对班级中接受能力有差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复习过后都能有所收获;再次要贯彻整合性原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性的培养,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予以贯彻;最后要凸显灵活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情状况来动态调整复习内容与复习方式。结合上述原则,建议教师应从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应用性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从多活动的参与及变式题目的训练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问题、证据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物理学史及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叶丹[8](2021)在《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点燃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引擎,全国开展了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有效标尺;开展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能够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胜任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课堂教学观察表,借助观察表利用课堂观察法了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概率与统计课的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是应用构建的观察表观察数学课堂教学,解释观察表的使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LICC范式和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经过三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观察表,并在实际课堂中检验观察表的有效性,最终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的四种课型课堂教学观察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观察维度覆盖了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课堂表现领域,观察视角简洁适合记录与处理,观察点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设置了较高的表现期望,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合格;(2)经过实践检验,构建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预定的观察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效,并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3)构建的观察表可以发挥诊断功能,能以观察报告为框架诊断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依据观察表和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指明方向,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发挥观察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上的作用。本研究将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为课堂中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行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吴海梅[9](2021)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的研究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标准具体化的教学材料,是能够成体系的阐释数学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如调换探究活动导致不符合学生实际、盲目增加习题难度和数量导致加重课业负担等等,有必要对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以此来审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上的问题.研究教科书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教科书,实现有效的、优质的课堂教学;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研究采用严家丽构建的“教科书使用水平模型”中的研究维度,从理解研究教科书、诠释整合教科书、运用教科书、评判反思教科书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教师对教科书的整体认识情况,借助课堂观察法探询教师何时何处以及如何使用教科书,利用访谈法有针对性且细致全面的解析教科书的使用情形,以此分析了解K市初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数学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的上位材料,由于课程标准的抽象性和笼统性,教师难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导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混淆了“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概念;(2)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想法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忽视教科书中引入方式和探究活动的编排意图,使得对等腰三角形内容认识的不够深刻;(3)教师一味的追求“高效”选择删除探究活动,导致教学内容失去了连贯性,因此教师没有发挥出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4)教师认为教科书中例题偏难而习题又偏简单,基于此,教师对例题和习题巩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价值的认同感较低;(5)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和实践教学情况都是教师课后反思应该涉猎的内容,而教师仅对学生的反响和课堂的流畅度进行了反思,缺乏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优劣性的反思.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一些关于教师使用教科书方面的建议.
莫文阳[10](2021)在《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全方面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在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存在情况及其形成成因、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一窥高中生学习磁场相关知识并利用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首先,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梳理,归纳出磁场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要求水平,确定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在乔际平和邢红军教授对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分类、SOLO分类理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编制了《高中磁场解题思维障碍调查问卷一》和《高中磁场解题思维障碍调查问卷二》,发放给被测对象填写后收集数据,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和数学统计分析,了解被测对象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存在情况。基于SOLO分类理论,从被测对象的问卷填写情况和日常物理练习情况出发,对被测对象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调查对象出现磁场解题思维障碍时表现出的相应思维结构层次大部分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及以下层次,还未达到关联结构层以及抽象拓展结构层次。可以在SOLO分类理论和优化学生思维结构提升其思维结构层次的思想基础之上,针对问卷调查分析以及日常教学分析结果中被测对象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特点,相应地制定出帮助学生解决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策略。从磁场解题思维障碍成因分析中,被测对象特定思维障碍的具体形成原因、表现出思维障碍时其思维结构的缺陷出发,基于SOLO分类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各种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例如,对于知识的负迁移思维障碍中出现的学生无法根据解题线索准确提取素材,只接触到某一素材就快速收敛导致错误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绘制知识网络,挖掘素材的相互关系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正确梳理线索、素材以及相互关系,提高思维结构层次。最后,通过提出切实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优化习题课教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寻找解决高中磁场解题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
二、深刻理解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之我见(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刻理解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之我见(上)(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中数学优质课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
2.1.3 “教学行为对”的概念界定 |
2.1.4 “教学行为链”的概念界定 |
2.1.5 课堂教学结构的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教学行为概念的相关研究 |
2.2.2 教学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
2.2.3 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2.2.5 “教学行为对”的相关研究 |
2.2.6 “教学行为链”的相关研究 |
2.2.7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与评析 |
2.3 理论基础 |
2.3.1 CPUP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
2.3.2 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理论 |
2.3.3 交往教学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分析法 |
3.3.2 课堂录像观察法 |
3.3.3 半结构化访谈法 |
3.3.4 Nvivo视频编码分析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研究工具的专家咨询 |
3.4.2 “教学行为对”编码表 |
3.4.3 “教学行为链”编码表 |
3.5 研究思路 |
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 |
4.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频次特征 |
4.1.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
4.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
4.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
4.1.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
4.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
4.2.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
4.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
4.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
4.2.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
5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特征分析 |
5.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
5.1.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
5.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
5.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
5.1.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
5.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
5.2.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
5.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
5.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
5.2.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分布的特征 |
5.3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
5.3.1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频次分布特征 |
5.3.2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时长分布特征 |
6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策略及培养途径分析 |
6.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 |
6.1.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引入环节 |
6.1.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讲授环节 |
6.1.3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练习环节 |
6.1.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小结环节 |
6.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分析 |
6.3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分析 |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的研究结论 |
7.1.2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 |
7.1.3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 |
7.1.4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 |
7.1.5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的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专家意见表 |
致谢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逻辑推理素养下的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五)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对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研究 |
2.国内外对习题课教学的研究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1.数学核心素养 |
2.逻辑推理素养 |
3.数学习题课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 |
2.自我效能感理论 |
三、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1.编制与实施 |
2.结果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1.编制与实施 |
2.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1.对象及设置 |
2.访谈结果及分析 |
3.集体访谈 |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1.学生缺乏主体性 |
2.习题的数量偏多缺乏典型性 |
3.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
4.缺乏对习题的总结与反思 |
5.习题课上缺乏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落实 |
四、基于逻辑推理素养下的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研究 |
(一)基于逻辑推理素养下的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
1.精心预选习题 |
2.层级递进变式讲题 |
3.科学评价总结反思 |
(二)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
(三)教学案例及效果分析 |
1.教学案例 |
2.教学效果 |
五、总结及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1.存在的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E 《直线的参数方程》习题课教学设计 |
致谢 |
(4)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
1.2.2 习题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习题教学 |
2.1.2 有效教学 |
2.1.3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课现状调查研究 |
3.1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1 问卷调查概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3.2.1 问卷调查概况 |
3.2.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3.3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3.3.1 访谈调查概况 |
3.3.2 访谈提纲的编制与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
4.1 教师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
4.2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
4.3 习题课课堂时间管理的有效性 |
4.4 习题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
4.5 习题课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
第五章 习题课有效教学案例——“加速度”教学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新疆部分高中联考成绩汇总 |
附录2: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3:高中物理习题题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现实诉求 |
1.平面向量数量积在高考中的体现 |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容编排变化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非认知因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学习的影响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策略综述 |
(一)克服负迁移 |
(二)降低认知加工的难度 |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
(四)激活非认知因素 |
三、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知课教学设计研究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五、相关理论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非认知因素 |
(三)APOS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理论 |
六、综述小结 |
(一)综述结论 |
(二)综述引发的思考 |
第3章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一)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1.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2.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二)教师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
四、数据的编码 |
第4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测试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数量积测试结果分析 |
3.高中生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结果差异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基本描述性统计 |
2.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非认知因素现状分析 |
3.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
4.问卷中开放题学生回答结果分析 |
5.非认知因素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新课导入分析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难点分析 |
(三)几何画板使用情况分析 |
第5章 平面向量数量积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一、研究结论 |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调查结论 |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调查结论 |
(三)教师访谈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一)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新教材 |
(二)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合理教学策略 |
(三)重视平面向量数量积广泛应用价值 |
(四)适当重视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发展 |
(五)注重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
(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多元化 |
(七)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
三、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设计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预测) |
附件2 平面向量数量积测试卷(正式) |
附件3 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非认知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4 非认知因素各维度介绍 |
附件5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习题研究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1.1.2 习题比较是各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 |
1.1.3 习题设计是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需要 |
1.2 问题提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习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专家评估法 |
1.6.3 内容分析法 |
1.6.4 比较研究法 |
1.7 研究重、难点 |
1.7.1 研究的重点 |
1.7.2 研究的难点 |
1.8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习题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习题的功能与教学 |
2.1.3 数学教科书习题的比较研究 |
2.1.4 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与原则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
2.2.2 认知负荷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习题比较的教材版本 |
3.1.2 习题比较的具体内容 |
3.2 研究工具 |
3.2.1 数量 |
3.2.2 题型 |
3.2.3 开放性 |
3.2.4 综合难度 |
3.2.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3.3 编码说明 |
3.3.1 位置检索码 |
3.3.2 维度标记码 |
3.3.3 编码示例 |
3.3.4 编码信度 |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四章 各主题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函数主题的比较 |
4.1.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
4.1.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
4.1.3 小结 |
4.2 几何与代数主题的比较 |
4.2.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
4.2.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
4.2.3 小结 |
4.3 概率与统计主题的比较 |
4.3.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
4.3.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各维度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习题数量的比较 |
5.1.1 统计结果 |
5.1.2 小结 |
5.2 习题题型的比较 |
5.2.1 统计结果 |
5.2.2 小结 |
5.3 习题开放性的比较 |
5.3.1 统计结果 |
5.3.2 小结 |
5.4 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
5.4.1 统计结果 |
5.4.2 小结 |
5.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 |
5.5.1 统计结果 |
5.5.2 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 |
6.1.2 关于研究工具的讨论 |
6.1.3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6.1.4 研究的创新点 |
6.2 结论 |
6.2.1 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 |
6.2.2 在数量、开放性维度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 |
6.2.3 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 |
6.3 建议 |
6.3.1 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 |
6.3.2 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 |
6.3.3 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划分 |
附录2:人教A版、北师大版必修教科书习题编码数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时代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
1.1.2 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复习的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单元复习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单元 |
2.1.2 复习课 |
2.1.3 单元复习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素养框架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 |
2.2.4 信息加工理论 |
3 高中物理单元复习现状调查 |
3.1 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2 问卷的编制 |
3.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2.2 访谈提纲 |
3.2.3 影响单元复习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
4 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策略 |
4.1 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复习教学的原则 |
4.1.1 新颖性原则 |
4.1.2 层次性原则 |
4.1.3 整合性原则 |
4.1.4 灵活性原则 |
4.2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策略 |
4.2.1 从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应用性角度出发,培养单元物理观念 |
4.2.2 在剖析物理过程的细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4.2.3 促进学生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4.2.4 从物理学史及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
5 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单元复习教学案例 |
5.1 案例一:《圆周运动》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
5.2 案例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
6 总结 |
6.1 论文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总结 |
致谢 |
(8)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迈向核心素养,体现时代要求 |
1.1.2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课堂观察专业化 |
1.1.3 胜任核心素养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计划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主要途径 |
2.2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2.2 数学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2.3 有关“课堂观察”的研究 |
2.3.1 课堂观察的定义 |
2.3.2 课堂观察的工具 |
2.3.3 数学课堂观察的工具 |
2.4 有关“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的研究 |
2.4.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
2.4.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观察 |
2.5 文献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对象 |
3.2.1 文本对象 |
3.2.2 课堂观察对象 |
3.3 研究的方法 |
3.4 研究的工具 |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5.1 LICC课堂观察范式 |
3.5.2 PCK理论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构建 |
4.1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原则 |
4.2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步骤 |
4.2.1 开发设计 |
4.2.2 调试修正 |
4.2.3 正式使用 |
4.3 课堂教学观察表初步构建 |
4.3.1 一级指标观察维度的确定 |
4.3.2 二级指标观察视角的确定 |
4.3.3 三级指标观察点的分析 |
4.4 不同课型观察点的确定 |
4.4.1 概念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2 原理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3 习题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4 概率与统计观察点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1 基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2 基于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3 基于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2 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1 概念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2 原理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3 习题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4 概率与统计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5 观察表评分的计算方法 |
5.2.6 课堂观察表的信效度检验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 |
6.1 课堂观察表的使用 |
6.2 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 |
6.3 课堂观察表的实际使用 |
6.3.1 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2 高中数学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3 高中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4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课课堂教学观察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课堂观察表的构建 |
7.1.2 课堂观察表的检验 |
7.1.3 课堂观察表的实践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D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
附录E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F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G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H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I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率统计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J 课堂观察课例统计表 |
附录K 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的研究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教科书使用的理论研究 |
2.2 教科书使用的实证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思路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教师理解、研究教科书的情况 |
4.2 教师诠释、整合教科书的情况 |
4.3 教师运用教科书的情况 |
4.4 教师评判、反思教科书的情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II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1.4.1 研究的过程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1.2 SOLO分类理论 |
2.1.3 维纳归因理论 |
2.1.4 信息加工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物理练习 |
2.2.2 物理思维 |
2.2.3 物理思维障碍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高中磁场课程标准梳理与分析 |
3.1 关于高中磁场章节知识点的梳理与分析 |
3.2 关于高中磁场章节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梳理与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磁场解思维题障碍存在情况调查 |
4.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3.1 学生自身角度 |
4.3.2 问题本身的角度 |
4.3.3 教师教学原因 |
第5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障碍成因分析 |
5.1 学生自身的原因 |
5.1.1 知识的负迁移 |
5.1.2 思维的片面化 |
5.1.3 思维定势 |
5.1.4 物理公式数学化 |
5.1.5 前概念的干扰 |
5.1.6 情绪型思维障碍 |
5.2 物理问题本身的原因 |
5.2.1 题目中多余条件的干扰 |
5.2.2 题目中隐藏条件的干扰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磁场解题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
6.1 知识负迁移的解决策略 |
6.1.1 绘制知识网络,挖掘素材的相互关系 |
6.1.2 多角度多层次促进正迁移,深入理解解题素材 |
6.2 思维片面的解决策略 |
6.2.1 习题变式训练,多角度挖掘解题线索与素材 |
6.2.2 完善知识结构,拓展解题素材库 |
6.3 思维定势的解决策略 |
6.3.1 一题多解,增加解题素材收敛方式 |
6.3.2 设置“陷阱”暴露思维定势,迫使学生优化自身思维收敛方式 |
6.4 前概念干扰的解决策略 |
6.5 物理公式数学化的解决策略 |
6.6 隐藏条件产生干扰的解决策略 |
6.6.1 总结常见的隐藏线索,分辨素材的物理本质 |
6.6.2 物理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挖掘隐藏的解题素材 |
6.7 情绪性思维障碍和题目中多余条件产生干扰的解决策略 |
6.7.1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6.7.2 增加校园生活的物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7章 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 |
7.1 培养思维灵活性 |
7.1.1 培养学生思维收敛起点的灵活性 |
7.1.2 培养学生思维收敛过程的灵活性 |
7.2 培养思维深刻性 |
7.2.1 深入挖掘解题线索和素材背后的物理本质 |
7.2.2 讲解与实践并举,培养深刻性思维 |
7.3 培养思维批判性 |
7.3.1 熟悉课本与批判性地使用参考书 |
7.3.2 培养学生批判的胆量 |
7.3.3 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讨论会 |
7.4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
7.4.1 加强自主探究教学 |
7.4.2 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收敛过程中的独创性“直觉” |
第8章 建构良好的习题教学模式 |
8.1 《安培力中的三力共点问题》习题课教学案例 |
8.2 《用安培力制作一个小电动机》习题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磁场问题解决障碍调查问卷一 |
附录B 高中磁场问题解决障碍调查问卷二 |
附录C |
致谢 |
四、深刻理解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之我见(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D]. 康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逻辑推理素养下的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研究[D]. 梁新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D]. 王文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5]平面向量数量积教学的调查研究[D]. 官丽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D]. 洪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7]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单元复习教学的研究[D]. 李悦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D]. 叶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的研究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例[D]. 吴海梅.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10]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D]. 莫文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