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道秀,赵会平,刘春雷,苏明阳,刘会范[1](2015)在《3例成人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并探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对3例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均获顺利进行,未改为开放性手术,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90、175 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4、48、68 h,住院时间分别为6、7、9 d。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与手术医生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与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密切相关。加强心理指导、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出院指导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筱宁,李树华[2](1999)在《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睾丸肿瘤是危及男性青壮年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睾丸肿瘤中,非精原细胞瘤(NSGTT)有早期腹膜后淋巴转移,恶性程度高,且对化疗敏感度低,甚至不敏感。行睾丸根治术后,还需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术后需辅以化疗,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故入院后,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障碍,做好术前心理疏导,使之能主动配合手术;术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化疗期间,密切观察毒性反应,协助患者渡过化疗关,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王梦[3](2020)在《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PMMGCT)在纵隔肿瘤中较为罕见,约占纵隔肿瘤的1%-4%,其临床特征不具特异性,与其他纵隔肿瘤难以鉴别,在临床中易造成误诊,且治疗不够规范。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中PMMGCT患者病例,得出影响PMMGCT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总结PMMGCT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从而警惕误诊延误病情,提高该病正确诊断率,做到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材料与方法(1)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例PMMGCT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2)以“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纵隔精原细胞瘤、纵隔非精原细胞瘤”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知网及PubMed三个数据库,获取病理诊断为PMMGCT的病例,并有治疗后随访及转归情况,剔除重复报道的病例。将搜索到的文献及本案例一并进行分析。(3)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PMMGCT患者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情况,将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1 1项因素(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分期、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75)表示,并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共261例病例入组,除2例患者未说明年龄外,其余患者男性235例(90.7%),女性 24 例(9.3%),年龄区间 0.25-72 岁,平均年龄 24.0(19.0-31.0)岁。经体检发现肿瘤的有19例,其余伴临床症状者以胸痛、胸闷、咳嗽(多为干咳)、发烧、上腔静脉综合征较多见,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肿瘤生长位置以前纵隔最多见。261例中有81例(31.0%)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s,PMSGCT),180 例(69.0%)为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non-seminomas,PMNSGCT),胸部 CT 为初次检查本病的常用手段,病理诊断为确诊本病的金标准。有具体分期描述的242例中1期22 例(9.1%),Ⅱ期 63 例(26.0%),Ⅲa 期 83 例(34.3%),Ⅲb 期 74 例(30.6%),其中22例(9.1%)肿块局限于纵隔,剩余220例(90.9%)肿块均有外侵或转移,转移部位以肺、脑以及胸外淋巴结较多见;在治疗上,261例患者中有163例(62.5%)给予手术,180例(69.0%)给予化疗,92例(35.2%)给予放疗。26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000±10.595月,1年总生存率57.9%,3年总生存率47.2%,5年总生存率40.8%。(2)在年龄、病程长短、合并胸腔积液、临床分期、有无肺转移上,PMSGCT与PMNSGCT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有无胸外转移上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PMMGCT好发于20-40岁男性,血清学检查(AFP、β-HCG)可帮助提高正确诊断率;(2)PMNSGCT与PMSGCT相比,发病较年轻、病程较短、临床分期较高、胸腔积液、肺转移较多且预后明显差;(3)治疗上,若肿瘤局限可先行手术完整切除后予以放化疗;若肿瘤不可根治切除,可术前行放化疗后择期行手术切除残余肿瘤;(4)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王赛辉,石小毛,高海华[4](2019)在《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两性畸形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两性畸形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科对5例两性畸形患者实施治疗,应用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配合做好围手术期及出院后延续护理工作。结果 5例患者手术顺利,伤口均一期愈合;出院后治疗依从性及社会适应性良好。结论 应用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对两性畸形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及出院后连续性的照护,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帮助患者顺利过渡到社会,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宋艳芳,史晓兰,马青松[5](2020)在《临清市2009年至2018年男性生殖系统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统计临清市2009年至2018年男性生殖系统不同病变检出率情况,分析其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的发病趋势,为临清市男性生殖系统病变防治提供可靠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8年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阴茎、前列腺、睾丸、阴囊病变诊治的2 816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病理检查结果分别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病变构成、检出率变化及发病趋势。结果每年有50%左右的男性检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近10年BPH检出率呈升高趋势,而阴茎尖锐湿疣和疣状癌、睾丸附睾炎和精原细胞瘤、阴囊炎检出率呈降低趋势;阴茎炎、尖锐湿疣和软纤维瘤、睾丸附睾炎和畸胎瘤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高发年龄为≤30岁;BPH和前列腺癌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高发年龄为≥61岁,睾丸腺瘤样瘤、精原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阴囊炎和良性肿瘤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后降低趋势,高发年龄为31岁~50岁。结论 BPH为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病变;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为良性肿瘤的2倍,良性肿瘤以阴茎尖锐湿疣和睾丸畸胎瘤常见,在年轻男性中的检出率较高,恶性肿瘤以前列腺癌和睾丸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常见,在中老年男性中的检出率较高。
张亚[6](2017)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的70例患儿,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行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高月,陈洁[7](2016)在《21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手术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总结21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不同年龄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术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术后做好伤口护理、严密观察疼痛情况、做好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护理。结果所有患者身高略有增长,第二性征均有发育,阴毛、腋毛略有增长。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的保证。
杜源[8](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马亚贞[9](2018)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取脐部5mm切口置入腹腔镜辅助探查,取患侧阴囊横切口分离至腹股沟管外环口,腔镜引导下提出鞘膜囊,抓住睾丸拖出体外,记录睾丸大小、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发育情况,充分游离精索,将睾丸无张力引降至阴囊内,用双钩疝针法在腹腔镜监视下自腹膜外高位结扎鞘突管。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该手术的所有患者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21例患者23侧腹股沟内睾丸全部成功引降至阴囊内,其中1例中转为常规腹腔镜睾丸固定术,其余20例22侧睾丸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入路成功引降固定。2.左侧隐睾7例、右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2例,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9例,术中新发现右侧隐睾合并左侧内环口未闭合3例,均于腹腔镜下行睾丸固定加疝囊高位结扎术。6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外环口处;14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中段,3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内环口处。3.患者中位年龄2岁。按年龄分组,小于2岁者13例,平均手术时间(34.23±8.62)min,大于2岁者8例,平均手术时间(43.75±9.16)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睾丸均停留在阴囊内,外观良好,左右阴囊对称,未发现睾丸回缩、萎缩、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等并发症。第二部分两种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对比观察常规三孔腹腔镜与改良单孔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隐睾症的疗效,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83例一期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的隐睾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8例经常规三孔腹腔镜手术,B组55例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记录患者年龄、睾丸位置、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中位年龄2岁,所有睾丸均成功完成引降固定,其中单孔中转为三孔手术5例,包括3例双侧隐睾和2例高位隐睾,均计入A组。2.两组间平均年龄基本相同,A组28例平均手术时间(35.71±10.16)min,其中高位不可触及型3例(10.17%),双侧隐睾10例(35.71%),合并腹股沟斜疝3例(10.71%);B组55例平均手术时间(31.64±8.72)min,与A组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3),其中高位不可触及型5例(9.09%),双侧隐睾2例(3.64%),合并腹股沟斜疝9例(16.36%)。3.手术顺利,未见术中大出血、精索损伤、膀胱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除A组中1例于术后24个月发生睾丸萎缩外,无疝气、鞘膜积液、睾丸回缩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与其它手术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四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探讨不同类型隐睾症的最优治疗方案,为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一期睾丸固定术治疗的可触及型隐睾症患者698例。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腹股沟切口睾丸固定术组(TIO组)、常规三孔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组(LO组)、经阴囊睾丸固定术组(TSO组)和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睾丸固定术组(LATO组)四组。对手术年龄,睾丸位置,侧别、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不同术式、不同隐睾类型的构成比。结果:1.患者中位年龄2岁(6个月-18岁)。所有698例患者均完成一期睾丸固定术,成功率为99.71%(696/698)。2.TIO组161例,术后睾丸萎缩1例;LO组59例,中转TIO组1例;TSO组249例,术后睾丸回缩1例,经TIO手术行二次引降固定成功;LATO组229例,因游离不充分中转LO组18例,因术中出血中转TIO组1例。3.LATO手术占所有小龄组手术的37.84%,小龄患者在LATO手术组内占比68.12%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组;LO组比TIO、TSO更适合腹股沟型隐睾、双侧隐睾;LATO比TIO、TSO、LO更适合处理合并疝气、鞘膜积液的隐睾,LO比LATO更适合处理腹股沟型隐睾和双侧隐睾,TSO比LO、LATO更适用于外环口附近隐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的腹股沟型隐睾安全、有效,腹股沟损伤小,美容效果佳;对于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患者,可同时高位结扎疝囊或鞘突管;对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操作更简单快捷。2..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安全有效,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疗效相同,美容性更好;合并腹股沟斜疝时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可做为小儿隐睾隐瘢痕治疗的选择之一。对于高位不可触及型隐睾或双侧隐睾,引降有张力时,常规腹腔镜手术更有优势。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一期手术引降困难时,可考虑分期手术避免睾丸萎缩。3.四种手术入路各有利弊。腹腔镜入路手术适合治疗腹股沟型隐睾、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隐睾及双侧隐睾,其中小龄患者先选择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手术,如引降张力高、需要腹腔镜辅助游离者,则中转为常规三孔腹腔镜手术。单纯经阴囊入路手术损伤小,效果确切,适合治疗外环口附近的低位可触及型隐睾。经腹股沟入路睾丸固定术在处理手术部位出血、术后复发等意外中仍有重要价值。
石远凯,孙燕[10](2008)在《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外科治疗和放射治疗一样,内科治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肿瘤内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肿瘤内科治疗效果已经从早期的姑息治疗发展到目前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根治,涉及的范围也从治疗提前到预防。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使肿瘤内科治疗的效果有了新的提高。
二、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3例成人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手术方式 |
1.3结果 |
2 护理 |
2.1入院护理 |
2. 2 术前护理 |
2.2.1心理护理 |
2.2.2术前准备 |
2. 3 术后护理 |
2.3.1一般护理 |
2. 3. 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2.3.2.1腹胀 |
2.3.2.2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2.3.3心理护理 |
2.3.4出院指导 |
3 讨论 |
(3)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临清市2009年至2018年男性生殖系统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阴茎病变的检出结果 |
2.1.1 不同检出年份阴茎病变检出率比较 |
2.1.2 不同年龄阴茎病变检出率比较 |
2.2 前列腺病变的检出结果 |
2.2.1 不同检出年份前列腺病变检出率比较 |
2.2.2 不同年龄前列腺病变检出率比较 |
2.3 睾丸病变的检出结果 |
2.3.1 不同检出年份睾丸病变检出率比较 |
2.3.2 不同年龄睾丸病变检出率比较 |
2.4 阴囊病变的检出结果 |
2.4.1 不同检出年份阴囊病变检出率比较 |
2.4.2 不同年龄阴囊病变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3.1 阴茎 |
3.2 前列腺 |
3.3 睾丸 |
3.4 阴囊 |
(6)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2.2 家属满意度 |
3 讨论 |
(7)21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手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Swyer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 |
3.2 护理 |
3.2.1 术前护理 |
3.2.1. 1 心理护理 |
3.2.1. 2 术前准备 |
3.2.2 术后护理 |
3.2.2. 1 疼痛护理 |
3.2.2. 2 伤口护理 |
3.2.2. 3 化疗的护理 |
3.2.2. 4 出院指导 |
4 小结 |
(8)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随访资料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首诊特征 |
3.3 术前检查 |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4 术中情况 |
3.5 术后病理 |
3.6 随访及预后 |
3.6.1 单因素比较 |
3.6.2 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
4.2 肿瘤治疗策略 |
4.3 手术治疗 |
4.3.1 手术方式入路 |
4.3.2 手术切除范围 |
4.4 化疗和放疗 |
4.5 术后并发症 |
4.6 术后病理 |
4.6.1 基本信息 |
4.6.2 脏器浸润 |
4.7 预后及随访 |
4.8 肿瘤与血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两种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症的疗效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与其它手术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隐睾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治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
2 细胞毒类药物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3 靶向治疗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4 改变癌症治疗观念, 重视癌症幸存者 |
5 有效预防是降低肿瘤发病率的最佳手段 |
6 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7 转化性研究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是推动诊断和治疗技术进步的动力 |
8 展望和体会 |
9 结束语 |
四、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3例成人睾丸混合性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 张道秀,赵会平,刘春雷,苏明阳,刘会范.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06)
- [2]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J]. 何筱宁,李树华. 实用护理杂志, 1999(01)
- [3]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D]. 王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两性畸形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 王赛辉,石小毛,高海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10)
- [5]临清市2009年至2018年男性生殖系统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J]. 宋艳芳,史晓兰,马青松. 中国性科学, 2020(10)
- [6]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 张亚. 河南医学研究, 2017(24)
- [7]21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手术的护理[J]. 高月,陈洁. 现代临床护理, 2016(06)
- [8]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9]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D]. 马亚贞.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10]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J]. 石远凯,孙燕. 中国肿瘤,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