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邓红艳[1](2016)在《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成教育主要是从行为训练着手,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礼仪习惯,它既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小学生快乐地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养成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那么,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来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和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形式,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养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本文主要以小学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养成教育及主题班会活动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本文出现的一些主要概念做出解释及说明。运用关键期理论、智力美德及多元智能理论,就为何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原因进行论述。笔者通过对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礼仪习惯等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总结有效的调查研究经验,结合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为小学开展有效的养成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实践案例与建议,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以后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廖梓夷[2](2015)在《基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汽开区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行为习惯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班主任与家庭沟通的问题进行研究。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可以从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视角,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进行研究,这可以丰富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也能为学校进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等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与整理,形成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情况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水平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对长春市四所小学一、二年级的33名班主任和240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情况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效果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小学生在劳动习惯与饮食习惯培养方面存在不足。(2)班主任与家长在沟通现状存在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劳动习惯、饮食习惯未成为沟通的主要内容。第二,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频次较少。第三,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渠道单一。(3)家庭情况会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水平产生影响,尤其是家长是否接受过培训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水平产生显着影响。(4)一、二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水平相差不大。(5)班主任与家长总体沟通水平会对小学生良好行为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影响;(6)沟通意识与态度、沟通策略、沟通环境和沟通培训与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效果具有显着性正相关。(7)班主任工作经验会对沟通素质产生显着影响。为此,本研究认为应该通过提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水平,促使小学生积极的行为习惯。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提升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成效的具体措施。第一,树立积极沟通态度与意识,增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第二,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明确沟通内容;第三,丰富班主任沟通策略,增强沟通的效率;第四,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培训;第五,改善沟通环境,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创造有益的条件。
刘鹤[3](2014)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以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青云里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入手,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以及内容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日常观察,找出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各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应对策略,为青云里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改变命运。优秀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养成优秀的习惯,一辈子享受不完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如果错过了小学这一关键时刻,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通过17年教学实践,对秦皇岛市海港区青云里小学(以下简称“青云里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再实践。找出青云里小学在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结合理论,为解决青云里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出合理的方法和路径。青云里小学行为养成教育以课程为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制定出相应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对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反复教育和强化。同时建立经验交流平台,加强校内和校际教学交流,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交流,构建全体师生参与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把青云里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实到位。发展学生少先队组织先锋带头作用,根据少先队组织特点,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活动体系,将行为养成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课余校园活动之中。建立家长和校园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养成教育协调一致,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养成教育体系,促进青云里小学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日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覃信飞[4](2019)在《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宿舍管理研究 ——以G县3所农村寄宿制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近年来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加强了对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自从推行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政策以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义务教育目前从曾经有学上向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农村初中也从非寄宿制向寄宿制的转变。随着绩效管理在全国各单位普遍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宿舍管理工作已成为了政府考核学校的内容之一。在G县,政府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的考核,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内容占了学校管理考核评价权重的7%,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实施寄宿制,这虽然解决了学生求学住宿方面的困难和减轻了学生在校读书的家庭经济负担,但这也给学校增加不少工作压力和管理难度。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宿舍管理也暴露出以下问题:管理效果不理想;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师和管理员对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学校实行的管理满意度不高。调研得出其主要原因:学校领导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学校宿舍管理方式不科学,缺少激励机制,监督执行力不足;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生活服务质量不高;家庭教育管理缺失。提出解决策略:一、学校层面: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改变学生宿舍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二、政府层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的经费投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管理督导和完善宿舍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宿舍管理人员的人事聘用与管理;加强社会治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三、家庭层面:家长需时常关注小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良好家风家教的打造。
齐崇伟[5](2020)在《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彝族地区养成教育备受瞩目。虽然大体上按目标前行,但是在认识和做法上存在种种误区,出现诸如实践方面的功利性、强制性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为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比较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结合彝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等,提出适切彝族学生身心特点的策略。全文共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简要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本研究做以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首先是养成教育的历史溯源和内涵;其次对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最后是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有关概述。第三部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老师、家长、学生的访谈和扎根现场参与,提出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目标理解走样、教育内容陈旧、方法上间接与被动、形式单一和评价错位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分裂。第四部分是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本研究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旧习,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提升教师素养,牢筑条件根基,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改进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评价等策略,以期促进彝族地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取得重要发展。
曹明明[6](2016)在《小学生行为习愦的现状调查与养成策略》文中提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有了更多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这一阶段,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会无法弥补,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小学生的任何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的、长期反复训练而得的。国内外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其内涵、外延、实现路径、所需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可以总结出现阶段中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总体状态与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的论述主要在对山东省东部某市某小学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展开。本文中的问卷调查采取恰当的设计原则、方法与实施过程,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横向的、纵向的、对比的、综合的多角度对比。问卷兼顾了随机性与均衡性原则,以随机抽出的学生为核心,对该生的家长与班主任同时进行调查,得出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认知角度与不同认知结论,从而揭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与多样的评价机制。综合相关数据,论文概括了调查对象的总体行为习惯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措施。在问卷分析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得到了辩证分析,得出哪些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利,哪些不利,并进而总结出各种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正面作用的各个有利因素。据此,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策包括了营构家校协同机制、培养自我养成意识、进行分层过程设计。这些对策结合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可以从不同侧面共同形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与强大动力。经过对某市部分小学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和实施的调查研究,本文发现影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因素,并合理平衡这些因素,找到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任小琴[7](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龙小佳[8](2015)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我国小学的养成教育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改进的阶段,如何通过规范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对于出于人生发展奠基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正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对于学校、师生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从观察小学生在校的行为现状入手,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等,并总结出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效果与经验,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育英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背景,主要阐述了育英学校概况与养成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小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是从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小学生安全习惯、小学生学习习惯、小学生卫生习惯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与途径方法。第四部分从学生规则意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卫生习惯好转、对学校的积累效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育英学校养成教育取得的成效。第五部分是经验和反思,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意见等。本文通过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文献研究等,在实践和反思中摸索出一些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宝贵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可供其他学校参考。
杨璟[9](2017)在《6S管理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小学阶段教育管理和德育工作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生养成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阶段良好的养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够为小学生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本文以6S管理在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的应用为例,总结了该校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分析了典型案例、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同时对6S管理理论和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思路和方案,旨在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本文的研究能够立足现实,以中华小学书香门第为例,在6S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和安全的相关管理研究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
杨茜[10](2018)在《通过班级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以K市J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环境。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主要德育工作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学校教育目前还陷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大环境,班级建设的困难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近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班级建设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话题,在已有研究中表明,班级建设不是学科科学的附属,它也是一个单独的教育领域,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本着让学生得到成长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创设具有生命力的班级生活,对学生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远大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为基础,首先寻找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中界定养成教育、成长需求和班级建设的内涵,其次走进班级,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找到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解读小学生习惯养成和班级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有效的策略,在实践中检验策略的效果,希望从研究中为今后的班级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二、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养成教育的研究 |
1.3.2 对小学主题班会活动的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养成教育 |
2.1.2 小学主题班会活动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关键期理论 |
2.2.2 智力美德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养成教育与主题班会的关系 |
第三章 行动前期:对养成教育的调查 |
3.1 调查过程简述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工具与设计 |
3.1.3 调查实施与反馈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小学生自理能力情况 |
3.2.2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情况 |
3.2.3 小学生责任心情况 |
3.2.4 小学生尊重他人情况 |
3.2.5 小学生热爱祖国情况 |
3.3 小学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四章 教育行动:小学主题班会促进养成教育的案例 |
4.1 行动实践一:培育小学生爱国情怀 |
4.1.1 问题的提出及归因分析 |
4.1.2 行动研究设计方案 |
4.1.3 措施与行动 |
4.1.4 行动反思与改进 |
4.2 行动实践二:提升小学生感恩情怀 |
4.2.1 问题的提出及归因分析 |
4.2.2 行动研究设计方案 |
4.2.3 措施与行动 |
4.2.4 行动反思与改进 |
4.3 行动实践三: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
4.3.1 问题的提出及归因分析 |
4.3.2 行动研究设计方案 |
4.3.3 措施与行动 |
4.3.4 行动反思与改进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5.1 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总结 |
5.2 对主题班会活动的几个误区的揭示 |
5.2.1 误区一:随意性的班会模式 |
5.2.2 误区二:节日化的班会模式 |
5.3 对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1: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2: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访谈问卷(教师版) |
(2)基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汽开区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理论 |
2.2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理论 |
第三章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状况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相关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现存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存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以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青云里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理论基础和目标 |
2.1 开展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 |
2.2.1 青云里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
2.2.2 青云里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人 |
2.2.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目标 |
第三章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现状 |
3.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
3.2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现状 |
3.3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实践与对策分析 |
4.1 构建全体教师参与的养成教育体系 |
4.2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养成教育 |
4.3 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带头作用,建立自我管理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宿舍管理研究 ——以G县3所农村寄宿制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重视 |
1.1.2 曾工作学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引发选题兴趣 |
1.1.3 已有的学校管理经验和个人兴趣 |
1.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1.2.1 权变管理理论 |
1.2.2 激励理论 |
1.2.3 寄宿制学校 |
1.2.4 农村初中 |
1.2.5 学生宿舍管理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情况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观察法 |
1.5.4 问卷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G县3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宿舍管理概况 |
2.1 G县教育简介 |
2.2 调查研究的三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概况 |
2.2.1 G县 A中学及其宿舍管理简介 |
2.2.2 G县 B中学及其宿舍管理简介 |
2.2.3 G县 C中学及其学生宿舍管理简介 |
第3章 G县3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宿舍管理效果不理想 |
3.2 宿舍管理工作存在形式主义 |
3.3 教师和宿管员对宿舍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 |
3.4 学校宿舍管理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章 问题原因分析 |
4.1 学校管理方面 |
4.1.1 学校领导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待优化,管理缺少权变 |
4.1.2 学校管理机制缺少激励性,管理监督执行力不足 |
4.1.3 学生宿舍管理方式不科学 |
4.2 学校硬件条件需完善、对学生的生活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
4.3 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 |
4.4 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
第5章 解决对策 |
5.1 学校层面 |
5.1.1 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 |
5.1.2 改变学生宿舍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 |
5.1.3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
5.1.4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 |
5.2 政府层面 |
5.2.1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的经费投入 |
5.2.2 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管理督导、完善宿舍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
5.2.3 完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宿舍管理人员的人事聘用与管理 |
5.2.4 加强社会治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 |
5.3 家庭层面 |
5.3.1 家长需时常关注小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
5.3.2 加强良好家风家教的打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5)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已有研究综述 |
1.3.1 相关研究的总体分析 |
1.3.2 已有养成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已有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理解 |
2.1 养成教育的历史和内涵 |
2.1.1 养成教育的历史 |
2.1.2 养成教育的内涵 |
2.2 学校教育和养成教育 |
2.2.1 养成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 |
2.2.2 学校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
2.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 |
2.3.1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概述 |
2.3.2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特点 |
2.3.3 民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意义 |
3 凉山彝族自治州P县学校养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样本的基本情况 |
3.1.2 调查方式的选择 |
3.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目标走样 |
3.2.2 内容陈旧 |
3.2.3 方法被动 |
3.2.4 形式单一 |
3.2.5 评价错位 |
3.3 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 |
3.3.1 养成教育观念的落后 |
3.3.2 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 |
3.3.3 家庭与学校教育分裂 |
4 改善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策略 |
4.1 转变思想观念,突破传统 |
4.1.1 回归成长目标 |
4.1.2 扩充时代内容 |
4.2 依托彝族文化,丰富形式 |
4.2.1 择取彝族文化,充实教育素材 |
4.2.2 创设活动协会,拓宽实践渠道 |
4.2.3 融合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
4.3 提升教师素养,改善条件 |
4.3.1 深化养成教育认识 |
4.3.2 强化教育理论学习 |
4.3.3 提升教育语言修养 |
4.4 增强学生主体,强调主动 |
4.4.1 认识自我 |
4.4.2 摆脱依赖 |
4.4.3 加强协作 |
4.5 改进评价方式,引导发展 |
4.5.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
4.5.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4.5.3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生行为习愦的现状调查与养成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四) 个案法 |
第一章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
一、问卷设计说明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设计原理 |
(三) 调查过程 |
二、问卷结果统计 |
(一) 一般教师部分 |
(二) 班主任部分 |
(三) 学生部分 |
第二章 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习习惯分析 |
(一) 良好学习习惯 |
(二) 良好学习习惯个案 |
(三) 不良学习习惯个案 |
(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素 |
二、其他行为习惯分析 |
(一) 良好行为习惯 |
(二) 良好行为习惯个案 |
(三) 不良行为习惯个案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一) 过程因素 |
(二) 环境因素 |
第三章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策 |
一、构建家校协同机制 |
二、培育自我养成意识 |
三、进行分层过程设计 |
四、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五、探索有效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
1.4.1 模式依据 |
1.4.2 模式设计 |
1.4.3 模式验证 |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概念厘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
2.2.1 幸福观的结构 |
2.2.2 幸福观的特征 |
2.2.3 幸福观的功能 |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
3.1 时代背景 |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
3.2 历史考察 |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3 现实状况 |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1.1 应然要求 |
4.1.2 实然状况 |
4.1.3 问题原因 |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2.1 应然要求 |
4.2.2 实然状况 |
4.2.3 问题原因 |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3.1 应然要求 |
4.3.2 实然状况 |
4.3.3 问题原因 |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4.1 应然要求 |
4.4.2 实然状况 |
4.4.3 问题原因 |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4.5.1 应然要求 |
4.5.2 实然状况 |
4.5.3 问题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1 基本举措 |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2 主要特点 |
5.2.1 广泛渗透性 |
5.2.2 目标淡化性 |
5.2.3 科际整合性 |
5.2.4 价值选择性 |
5.2.5 交流对话性 |
5.2.6 现实实用性 |
5.3 经验借鉴 |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
7.1.1 五元各司其职 |
7.1.2 五元内外结合 |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
7.2.1 五元互相渗透 |
7.2.2 五元互利共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育英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背景 |
第一节 育英学校概况与养成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育英学校概况 |
二、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 |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
第三章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实践 |
第一节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 |
二、安全习惯的培养 |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
四、卫生习惯的培养 |
第二节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一、班级常规教育 |
二、学科渗透教育 |
三、课外活动教育 |
第四章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效 |
第一节 文明礼仪习惯逐步形成 |
第二节 安全意识提高 |
第三节 学习习惯提升 |
第四节 卫生习惯好转 |
第五节 对学校的积累效应 |
第五章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经验和反思 |
第一节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经验 |
一、全校师生员工统一认识,注重养成教育的培育 |
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养成教育 |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凸显自主意识 |
四、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使养成教育持之以恒 |
第二节 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研究反思及对策 |
一、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再思考 |
二、在小学实施养成教育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6S管理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个人缘由 |
二、工作缘由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6S”管理 |
二、养成教育 |
第二节“6S”管理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校园“6S”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行为主义理论 |
三、主体教育理论 |
四、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6S管理在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养成教育中的实施 |
第一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概况 |
第二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现状及引入 6S管理的背景 |
一、学校领导层更换,创新管理制度 |
二、学生养成教育有待提升,德育管理效果不明显 |
第三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实施 6S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1S整理的推行:学会正确分类,携带与学习有关的物品入校 |
二、2S整顿的推行:学会在家、在校,将自己所需物品放置整齐 |
三、3S清扫的推行:制定清扫细则 |
四、4S清洁的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秩度 |
五、5S素养的推进:增强小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六、6S安全的推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
第四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实施 6S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
一、教师培训:6S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的密切关联 |
二、主题班会:就 6S标准寻找班级学生养成教育 |
三、德育处考核:文明班级评选 |
四、家长会培训:提升家校配合 |
第四章 6S管理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实施的效果和不足 |
第一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 6S管理的效果 |
一、班级用品损耗降低 |
二、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好转 |
四、校园环境更加美化、班级环境整洁有序 |
五、学生自律性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增强 |
六、学生安全意识提升,有效地降低了事故率 |
第二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 6S管理存在的不足 |
一、家校同步仍有待提升 |
二、制度太过统一,无法体现班级管理的特色与优势 |
三、教师在 6S管理中对学生养成教育的示范榜样作用不足 |
第三节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开展 6S管理的困境 |
一、班主任王老师的心声:“6S,让我心累!” |
二、部分学生心声:“我已习惯,不想改变,也难以改变。” |
三、个别家长疑虑:“企业 6S管理应用到学校管理,会不会太死板?” |
第五章 6S管理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实施的改进建议 |
一、深入建立家校有效沟通机制 |
二、提出 6S+1 管理模式 |
三、注重提升教师素养 |
四、多元化鼓励,完善管理制度 |
五、走出去、找标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通过班级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以K市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通过班级建设,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
(一)养成教育观念形式片面,学生行为习惯难以促进 |
1.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缺乏自主发展意识 |
2.家长缺乏养成教育意识,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
3.班级建设缺乏生命力,忽视学生的成长需求 |
4.学校养成教育的实践效果不显着 |
(二)完善班级建设,强化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养成教育 |
(二)成长需要 |
(三)班级建设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 |
1.国内外关于行为习惯的研究 |
2.国内外关于养成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班级建设的研究 |
1.班级文化的发展趋势研究 |
2.班级文化的内涵、功能、内容的研究 |
(三)关于成长需要的研究 |
1.需要理论的发展趋势 |
2.成长需求的实践研究动态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五、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1.理论基础 |
2.实践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观察法 |
第一章 小学生班级行为习惯现状和原因分析——以K市J小学为例 |
一、对K市J小学学生班级行为习惯研究概述 |
(一)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三)观察的基本情况 |
二、学生班级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结果 |
(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缺乏自我提升意识 |
1.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
2.课堂中缺乏良好的倾听能力 |
3.对课外知识的渴望程度不高 |
(二)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欠缺同理心,集体意识不够强 |
1.学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
2.文明规范意识不足,缺乏集体观念 |
(三)难以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 |
(四)安全意识薄弱,家长和社会配合度不高 |
三、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和原因分析 |
(一)学生自身因素 |
1.心理不成熟 |
2.缺乏内驱力 |
3.性格缺陷 |
4.性别差异 |
(二)家庭因素 |
1.家庭背景差异 |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观 |
3.缺乏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
(三)学校因素 |
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 |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
(四)社会因素 |
1.不良的社会风气 |
2.政府教育部门对养成教育重视不够 |
第二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班级建设的内在关系 |
一、立足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内化学生的成长需要 |
(一)基于交往需要的习惯养成问题 |
(二)基于自我实现需要的习惯养成问题 |
(三)基于安全需要的习惯养成问题 |
二、提供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建设,是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 |
(一)创建良好的班风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
(二)树立教师榜样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
(三)完善的班级制度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
(四)丰富的班级活动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 |
第三章 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班级建设活动策略 |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物质文化,以环境促进习惯养成 |
(一)优化物质环境建设 |
1.丰富的物质环境建设 |
2.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物质环境建设 |
(二)物质建设注重营造和谐的氛围 |
二、建立民主、公正的班级制度,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 |
(一)建立健全的班级公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 |
1.针对本班实际共同制定班级公约 |
2.增强班级责任感的岗位制度 |
(二)注重环境的强化与内化作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
三、设计多元班级活动,扩大学生习惯养成成长空间 |
(一)丰富学生知识眼界的阅读活动 |
1.晨读经典 |
2.午间的阅读分享 |
3.校外的亲子共读 |
(二)创建有特色的社团活动 |
(三)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 |
(四)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
四、创造优良精神文化品质,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
(一)班主任引导树立统一班级价值观 |
(二)培养团结奋进的班级精神 |
(三)塑造富有特色的班级形象 |
(四)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2.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家长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D]. 邓红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2]基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汽开区四所小学为例[D]. 廖梓夷. 延边大学, 2015(01)
- [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以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为例[D]. 刘鹤.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4]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宿舍管理研究 ——以G县3所农村寄宿制初中为例[D]. 覃信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5]彝族地区学校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凉山州P县为例[D]. 齐崇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小学生行为习愦的现状调查与养成策略[D]. 曹明明. 鲁东大学, 2016(06)
- [7]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为例[D]. 龙小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9]6S管理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为例[D]. 杨璟.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通过班级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以K市J小学为例[D]. 杨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