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

市场经济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陶韶菁[1](2014)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党报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报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介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是解决中国当前具体问题的思想武器。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而产生的信息传播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而形成的信息价值系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勃兴,改变了中国传媒的生态环境,也重构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方式。党报传播肩负着意识形态宣传和传媒事业发展的双重使命,在新的传播生态下进行适应性变革与调整以便更好地履行使命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实证研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传播的“新闻立体三角关系理论”,从党报与公众、党报与现实生活、党报与政党、党报与国家等关系层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传播体系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信息—新闻—传媒新闻”的“新闻三环理论”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拓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舆论—新闻”的“新三环新闻理论”传播模式,并指出将新闻传播注入和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应该成为新业态环境下党报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报传播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功能,党报传播体系的结构与功能需要进行重组和优化:一是在结构上实现从宣传主导向信息分享的发展变迁。在结构转变过程中,要夯实党报传播体系的组织因素、管理因素、制度环境因素和价值因素构成的基础结构,要不断完善党报内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互构、党报运行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形成的交互结构,从而实现整合秩序的目的,既包括党报内部的组织管理和制度设置为党报运行提供的基础秩序整合,也包括通过党报的传播和运行建构出大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实现传递主流社会价值、子系统秩序与社会整体系统秩序的兼容与和谐。二是在功能上做到从总体性支配到综合性干预的发展路径转移。在功能嬗变上,要对党报传播期望达到的状态与结果(含党报传播的主体目标和客观目标)做好目标评价,要对党报运行实际产生的效果和状态(指党报传播体系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所能够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状态评估,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既包括推动基础秩序的社会进步(指维护和建设现有的社会秩序,为社会整体进步提供保障),也包括推进基础秩序的革新和完善,创造向更加和谐状态和科学状态的社会秩序迈进的基础。最终实现建立整合政治、经济和公共功能的文化运行机制,子系统的动态进步和社会整体系统的稳步向前推进。三是在模式上逐步形成基于“信息—舆论—新闻”的三元互动和双向反馈的传播模式。首先是信息舆论替代信息传播,在“新三环新闻理论”模式中,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舆情符号,承载着信息和价值双重要素,赋予了信息以价值判断和社会评价的功能;其次是双向反馈替代单向传播,在“新三环新闻理论”模式中,新闻传递出的信息会激活或演变成为某种舆论,这种舆论既是党报传播的目的,也是党报传播的反馈机制,通过与其他言论互动和竞争之后形成信息场,进而反作用于党报传播体系,为党报主导和控制舆论提供了坚实基础;最后是多元互动替代静态输出。在“新三环”模式中,信息不是片段式、静态的和稳定的,而是链条式、动态的和多变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信息与环境之间也会发生互动,信息与受众之间也会形成竞争,从而建构出一个复杂的、多元的、能动的信息竞争格局。此外,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态势下,并将党报“新三环新闻理论”传播模式落到实处,党报传播体系需要以全媒体发展模式夯实党报主流地位,以新媒体技术重构党报传播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消费者主权与生产者主权相统一的传播格局,最终逐渐融入国际化和适应“地球村”。

燕志华[2](2014)在《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报是中国当代一个巨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在新闻议程设置、热点话题参与、主流价值观塑造、重大事件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华日报》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异常发达的江苏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江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是国内着名的省级党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新华日报》为例,对其头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新闻要素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党报反映的社会变迁具有“时AI写作意”的特征,同时对党报及其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论文属于个案研究,通过对《新华日报》头版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在论证党报的“写意”特征之外,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党报头版的政治性是否掩盖了新闻性?头版会议和领导人报道占据多大的比例?从党报的头版能否研究社会变迁?党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有足够的舆论监督,以及是否有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体人物的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党报的话语风格有什么变迁?等等。论文选择了《新华日报》从1978年起16年、总共1300多个头版为研究范畴,分别以农业、民生、舆论监督、头版头条、话语风格、个体人物报道频率、重大事件报道策略等为重点进行了内容和变迁分析。此外,对科技、文化、交通、环境、社会、教育、外交、卫生等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论文综合运用了社会变迁、社会传播、议程设置、“把关人”、文化堕距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以抽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此前对党报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纯粹的新闻视角、党报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是以变迁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项主题要素进行考察,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论文还认为,《新华日报》头版在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博弈中,后者占据了上风;通过对头版新闻要素的统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头版的民生报道渐渐增多,并成为报道的重点;舆论监督不足,但开始强化;个体报道数量增多的背后,是党报“意识形态焦虑”;话语模式从政治话语走向平民话语,等等。此外,论文指出党报影响力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不足,提出党报必须警惕“传播失灵”的危机。认为党报未来要发展,必须进行转型。

林晖[3](2003)在《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文中认为本论文集中探讨自1996年以来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和整合,从外部的结构调整到内部的资源整合、新闻报道模式的转换。 过去的20余年,中国新闻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但中国新闻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还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明朗化之前,奢谈新闻体制的根本改革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并不试图构建一个中国新闻改革的纲领或框架,而是立足媒介改革前沿,针对当前新闻改革实践和理论中遇到的困惑和主要的矛盾,针对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中国媒介做大做强之道。这是本论文的基本取向。 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总纲,本章回顾了过去,提出问题,分析了新一轮改革的背景、目标和特点。 中国新闻业20年余年改革的最大成就得益于两度引入信息概念,重新认定了媒介的功能和性质,由此出发,在结构、市场、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引起了中国媒介显着而深刻的变化。 改革给中国媒介带来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但正因为是在旧有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未变的框架之下进行,20余年改革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失衡、运作失序、管理失范。 为了解决20多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同时也为了适应加入WTO以后传媒业生态环境的深刻改变,中国媒介自上而下开始了主动的整合和改革。 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步,第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第二步,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第二章,着重探讨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围绕传媒业做大做强,实现效益目标,中国传媒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 在传媒整体格局方面,本章提出改变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 中国传媒业要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是前进中必须突破的“瓶颈”。目前制约媒介“三跨”的主要是区域壁垒、行业壁垒、资本壁垒和产权壁垒,而要突破这层层壁垒,必须依靠从理论、政策到机制的一系列突破,包括重新认定传媒的双重性质、明晰产权、对传媒实行分类管理、编营分离的机制改革 等。 第三章,党报改革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过去党报以其高度的权威 性曾处于中国传媒的核心地位,但目前,党报正从核心滑向边缘,整个报业结 构失去中心。 中国的党报是唯一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党报的作用。重树党报的核心地位,不仅关系到中国传媒 业的结构调整,也涉及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党报面临的困境是受到宣传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了重树党报权威, 必须减轻党报的市场压力,对党报功能、受众、风格重新定位,使党报真正成 为严肃的高级大报。 第四章,主要探讨成立媒体集团的理论依据以及集团内部整合资源、优化 结构的路径选择。 从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我国依靠行政力量快速完成了报业集团化、广电集团化。也正因为完全依靠行政力量的速配,新组建的媒介集团就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子报结构重复、内耗不断的弊端。为此,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成为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章,主要探讨中国广电走类型化之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完善类型化运作体制的必要举措。 到2002年底,中国的电视己基本完成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也正在实施之中。但正象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中国刚刚实施的类型化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境,本章提出了分灶吃饭、分级收费、无线(台)有线(台)分离、制播分离、编营分离的运作模式,以机制改革确保频道专业化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 第六章,本章论述编辑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 为了在尽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中国媒体,中国媒体必须尽快打开业外资本进入媒体的通道。本章提出基于中国媒介的特殊性质,资本运营必须有相应的内部制度建设为前提,保证以效益为目标的改革不偏离方向。其中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媒介双重属性的制度体现,无疑将成为媒介制度的一个新亮点,为媒介的资本运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七章,主要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变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式。 衡量中国新闻改革的成败标准只有一个: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新闻媒体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 中国媒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不可能走向完全的商业化运作,但在新兴的大众化媒介中,也深深受到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市场取向的影响,着眼于中国乙夕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这是当前媒介改革中值得警惕的潮流。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

刘勇[4](2004)在《重塑权威、重塑核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子明[5](2012)在《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研究 ——以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产品在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现代社会政府功能定位的逐渐清晰和社会发展机制的日臻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充当的角色和作用日趋复杂,科学的供给机制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达到效率最优化和公平最大化,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提高供给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但是公共产品理论的框架里并不包含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点,精神产品又有其独特属性,因此,本文以公共产品概念为理论平台,结合精神产品的特性,提出了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按照文中设定的概念内涵,本文把公共精神产品的种类分为报刊、广播电视和公共图书馆。电影和剧院演出可以在技术上对消费者进行限制,不能满足“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的非排他性条件,况且每次消费的成本支出与消费次数成正比,而报刊和图书的重复阅读不会增加成本开支,边界成本很低,这是本文设定公共精神产品范畴的重要依据之一。按照这样的理论建构,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1949年以后的精神产品输出体制进行了研究,探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以《湖南日报》为个案,研究其发行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路径。本文主要以公共产品概念为理论支撑,以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为例证,以两者的交叉为创新点,研究了我国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通过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并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为参照,结合湖南日报自办发行的内容、成绩,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本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公共精神产品的学理界定。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平台。第一节,通过研究公共产品理论和精神产品的特点,拟定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第二节,根据公平含义和公平原则,建立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的价值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第三节论述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对政府、市场和第三方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几种供给模式的优劣,提出“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级是政府和市场角色分工的关键”,并从技术上合理区分普通精神产品与公共精神产品,实现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即按照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规律供给公共产品。第二章对美、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报刊、广播电视和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体制进行探讨,研究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共性特征,提取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我国的公共精神产品输出提供有益的启示。第三章是对我国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体制研究。本章对我国1949年以来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进行了研究,按照各个历史节点对形成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影响,论文把我国的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沿革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探寻我国当下公共精神产品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判断其是否随着历史背景的更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改革提供思路。第四章是对作为公共精神产品的党报的自办发行体制改革论述。通过对《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的过程、内容和成绩进行研究,分析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第五章是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本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行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和路径。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我国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是社会发展逻辑支配下的必然产物,其公共性一直没有真正实现,供给水平的提高与供给对象的不平衡性并存是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最基本的特点。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思路是供给水平提高和体制改革并举。附录是我国城市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调查,在全国18个城市采集了1160份调查问卷,首次全面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调查述明了调查方法、测量方式和样本构成,然后对公共精神产品供应状况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南长森[6](2012)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2008年、2009年在西藏、新疆爆发的“3,14”、“7,5”事件为切入点,从发展传播学角度提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命题,从而使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成为本文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在西北民族社会发展与媒介变迁的时空中,用田野调查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理论思辨方法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形塑的问题,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国家认同出现矛盾与和谐这一认知关系,围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媒介发展呈现出二元竞争格局、非均衡发展态势的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一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汉文媒体)和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民文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二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机关报、台主流媒体与专业报、对象报、台等非主流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这种竞争格局,看似党报党台在起舆论导向作用,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人们很容易忽略国家认同的最高追求,使娱乐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而使国家认同甚或流于形式和偏失,形成国家所需的意识形态一手弱、市场经济放任自流的娱乐消费一手强的非均衡发展态势。这种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趋于娱乐消费和国家认同趋于柔弱的矛盾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健康发展。因此,消化、克服并使其朝向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就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对此,本文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应建构、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利用媒介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工具和喉舌机关的“一翼”与媒介市场化生存的“一翼”并统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体”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平衡机制,以此作为物质基础来负载国家认同,同时以公民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加以导向和强化,使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等相关认同向以国家认同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和转型。本文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机制与国家认同方面有所新意或创新,认为应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所负载的公民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关键,国家在媒介市场化中力戒其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介造成的伤害。

黄家周[7](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张春林[8](2004)在《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文中提出传媒发展水平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受众对传媒的消费能力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抉择转化,传媒的运作机制从计划配置向市场调节转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我国传媒策略的调整从传者中心时代向受众中心时代过渡。再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传媒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个最终面向市场的问题。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讲,面向市场就是面向消费者,对于传媒来说,就是要面向受众。在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大环境中,受众将是影响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集中研究。 本文研究受众策略,不是孤立地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来剖析。受众身份是把握受众的一把钥匙,也是传媒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社会因素入手,主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主体层面与客体层面”,“群体层面与个体层面”这三个维度对受众身份进行了深入分析。 因为受众身份在变,所以传媒的受众策略要调整。本文首先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历时性考察。在前市场化阶段,传媒无视受众的存在,受众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不能也没法对传媒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传媒运作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做法。在半市场化阶段,传媒开始重视受众,受众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开始萌动,对传媒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还不至于决定传媒的生死,这个时期传媒的受众策略是一种服务型、满足型的。在市场化阶段,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传媒重视受众是必然的、明智的选择,受众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日益凸现,受众对传媒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个时期传媒的受众策略是一种细分型、精细型的。 其次,本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共时性考察。在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变化趋势和受众身份的衍化规律的基础L,木文对传媒策略要解决的儿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大众化一与小众化的问题,中心城市受众、周边城市受众与农村受众的问题,全国性媒体、区域性媒体与地方性媒体的问题,细分受众的度与量的问题,信息短缺、信息饱和与信息过剩的问题等等;分析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四类媒体的受众格局变化,认为我国这四类媒体发展都还不充分,相互之户lJ的林代性竞争还没有完全形成,各自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媒介全球化问题不「iJ’回避,全球媒体必然对我囚传媒的发展构成威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再次,本文对一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分类考察。中国传媒的l卜场化首先在报业取得成功,虽然报业发展红红火火,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小容回避。都市类报纸可谓全面走向市场的先行者,但是其同质化竞争一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媒资源浪费,并进而影响了都市类报纸的深度发展。木文没有对同质化竞争一味贬斥,而是认为同质化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都市类报纸应该寻找其长远发展的受众支撑,办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党报是报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深层次分析党报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党报也有一个面向市场的问题;党报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受众而有待拓宽,二是市场压力驱动必然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党报的传统优势正在削弱,党报改革的关键在于和川;J创新,建立一套与市场接轨的运作机丁}jl]。免费报纸在我国刚刚起步,但是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本文认为,尽管日前的政策环境尚不适宜免费报纸的大规模发展,不过一旦报、}仁价格政策放开,更多的市场化报纸肯定会卷入价格竞争的激流,必然会带来报业11,场的洗牌与爪组。 J播虽不是一种强势媒体,但依然有巨大的发展式‘间。木文认为,在人众化策略日趋萎缩的背景卜,)’‘播可以右小众化思路卜人(j’f乍为,“窄播”是)“播发展的必然选择;广播且有接受地点的流动性、接受!生七的轻便性、{麦受行为的随意性等适‘l’l:“窄播”的优点,J、‘播完个liJ一以在“窄播”‘!,}!工‘1二。)”播的“石‘播”策略,实质1几就是·个如},」实现频率分业化的问题;我!l;l)’‘播的频率七业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化还很不充分,频率专业化,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就是受众细分化;广播可以从受众群体、受众需求、接受时间等维度来细分受众,在专业频率中凸现贴近性、服务性和参与性。在其他媒体的市场挤压中,广播要“突出重围”,仅靠其自身那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借助电视、J一及纸、口联网等媒体平台,实现广播的跨时空延伸。 电视是己成为实实在在的第一媒体,不过其日子也不好过。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些传媒研究者为电视开出的济世良方。在分析频道专业化的诸多制约因素的基础<sub>匕本文认为频道专业化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l一匕视受众的专业化接受需求;专业频道的经济来源靠什么支撑;专业特色靠什么来维持;提防专业化程度卜的同质化。木文指出,在频道专业化的同时,中国电视大众化的文章并没有做足。要缩小收视率理论数据与实?

陈兰芝[9](2014)在《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说:“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①党的思想纯洁性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和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实践基因。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基本内涵包括理论纯洁、信仰纯洁、信念纯洁、道德纯洁和立场纯洁五个方面;呈现出整体性与个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目标性与过程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直接理论源泉。基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社会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政党,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列宁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表达了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思想,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加强意识形态的灌输、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功能、坚持革命武器的理论创新,澄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具有思想指导、信念聚合、巩固统一的价值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理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阐明保持思想纯洁是政党领导的责任应然,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道德规范,主张清扫政治灰尘改造主观世界,奠定了首先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立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理解和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抵制精神污染、坚定理想信念,提出解决思想问题要以制度为保障,为制度反腐奠定了思想基础。江泽民科学判断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列,阐发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注重党的执政能力提高。胡锦涛着眼于应对执政风险的现实需要,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主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九十多年来,党在保持思想纯洁性方面积累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思想领导的根基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继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宗旨意识与群众路线。党在保持思想纯洁性方面的主要教训是:对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判断依据过唯成分论;对党的指导作用发挥迷信过共产国际指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产生过教条主义错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面临着悖论式的现代性境遇。现代性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置身其中的个人、政党、社会以至人类面临着诸多困扰,尤其是精神性信仰危机表现强烈。党内思想不纯主要表现为:主义淡化、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信念动摇;党性迷失、道德滑坡;权利错位、义务虚化。通过贪腐官员的个案分析研究揭示腐败的主要思想根源是:马列主义只是说在嘴上、理想信念没敌过真金白银、公权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问题是由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市场化等现代性演进力量带来的价值困扰、工具困扰和物化困扰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矛盾引发的。因此,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不能封闭僵化,要增强包容意识、创新意识和制度绩效。现代性问题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领域,其实质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重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针对党内思想不纯的突出问题,笔者力图从理论、信念、德性、权利与义务维度探讨在现代性发展境遇中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可行性路径:第一,基于日常生活的理论视角,构建理论教育内化机制。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活力,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一种“说话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提高理论教育内化度。第二,基于党员情感需要的心理分析,剖析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宏叙事”与党员个体“微需要”的内在矛盾,构建理想信念情感激发机制,改善党员理想信念的民生根基,激发党员信仰认同的情感需要与情感体验,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培育党员的身份认同感与组织归属感,从而提高党员思想入党的情感度。第三,基于党员干部执政道德的实践定位,构建党员干部道德养成与评价机制,强化党员干部道德自律、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构筑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法治基础,推进党员干部“道德指数”测评动态化发展,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约束度。第四,厘定党章对保持党员思想纯洁性的权利性和义务性要求,构建党员权利与义务行履的制度保障机制,增强党章意识,建立学习党章的长效机制;健全党内沟通机制,保障党员权利实现;推进党代表工作机制建设,发挥党员义务履行的示范效应,提高党员实践党章的效力度。总之,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各种考验实质上“考”的是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必须居安思危,借鉴苏共纯洁性丧失的教训,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评估、惩戒等手段,统筹兼顾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各个层面,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党员队伍管理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把思想纯洁的“软要素”转化为实践操作中的“硬标准”,为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提供制度保障。

孔洪刚[10](2006)在《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文中研究指明从执政党视角看,作为执政资源和执政手段的新闻媒体,其转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执政理念和执政环境。通俗的说,新闻媒体的转型,必须适应党的大政方针和形势变化的需要。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分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是对1942年、1956年、1978年以来三次新闻改革的回顾,以及对当前执政理念、执政环境下新闻媒体面临转型的分析。1942年的新闻改革,适应了革命根据地的特殊环境,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诉求,取得转型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以取消新闻媒体机构、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单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灌输、宣传作用为前提的。1956年的新闻改革,就是在国家准备转向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次新闻改革,对传统党报理论进行了探索,认为编辑部不一定代表党的立场,主张在报刊上开展自由讨论。由于整个国家受革命党思维主导,加上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资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这次转型最终没能成功。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边缘突破”的形式,适应了经济建设中心执政理念和执政环境的需要,新闻媒体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同时,由于经济建设具有纠偏和过渡的性质,这一时期的新闻改革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前三次新闻改革的成败得失充分说明,新闻媒体转型的目标、方式、路径,受制于执政理念、执政环境双重因素,必须适应二者的需要,超前和滞后,将会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十六大以来,经济建设中心执政理念开始转向执政党理念,执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阶层结构呈现高度立体、低度整合形态,世界性联系加强带来国际规则压力与国际伦理责任。上述执政理念与执政环境的变化,给新闻媒体带来机遇与挑战,转型迫在眉睫。新闻媒体转型,主要包括媒体信息理念、媒体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媒体管理安排三个层次。当前的新闻媒体,只有从整体上进行路径选择,才能完成富有成效的转型。在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梳理和分析后,从第二章开始,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新闻媒体的转型方略。第二章论述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信息理念和做法面临挑战,必须从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公开,从信息分层走向信息公平、从信息失衡走向信息公正,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媒体信息理念。第三章论述媒体功能走向多元的依据、目标和具体做法。新闻媒体一向是党的喉舌,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媒体的多元需要,这不仅妨碍了它公益性的一面,也使它作为文化产业不能作大作强。新闻媒体要实现功能的多元化,必须进行二元分类,将新闻媒体分为公益性事业媒体和经营性产业媒体。第四章论述媒体管理的科学化,包括分类管理、制度化管理和导向管理三部分。与第三章所提出的二元分类相对应,需要按照公益性事业媒体和经营性产业媒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在管理取向上,媒体管理需要实现制度化,既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也离不开对制度落实过程的监督。在内容管理方面,应从宣传管理走向导向管理,即以间接管理为主、开放引导为主、事后追惩为主。第五章对苏联(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等国执政党与新闻媒体关系进行了考察。从比较意义上说,他国的经验或教训,对思考我国新闻媒体今后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影响我国新闻媒体转型主要有四个自变量,一是国际环境,二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三是政治文化,四是社会阶层结构。通过对我国上述四方面的分析,论文认为,我国新闻媒体的转型,仍需要遵循渐进性原则。真正完成新闻媒体的转型,需要等待具有理性参与政治文化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成熟。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党报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党报
        二、 党报传播
        三、 新媒体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 党报传播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二、 党报传播面临的兼容性冲突
        三、 党报传播的使命和责任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意义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章节分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党报传播理论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党报传播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党报传播理论
        二、 列宁对党报传播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党报传播理论
        一、 革命时期的党报传播理论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党报传播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主要新闻传播理论及其启示
    第一节 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回顾
    第二节 自由主义理论
        一、 理论发展脉络与基本观点
        二、 理论评析与启示
    第三节 社会责任理论
        一、 理论发展脉络与基本观点
        二、 理论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大众传播理论
        一、 理论发展脉络与基本观点
        二、 理论评析与启示
    第五节 发展传播学
        一、 理论发展脉络与基本观点
        二、 理论评析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媒体发展对党报传播的双重效应
    第一节 新媒体对网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新媒体的特点与本质
        二、 新媒体下网络行为调查分析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给党报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 实时性提高了党报干预生活能力
        二、 社交媒体成为党报舆论引导新场域
        三、 新媒体提高党报受众的参与能力
        四、 新媒体融入党报传播大格局
        五、 新媒体对人的精神交往的促进
    第三节 新媒体发展给党报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 党报的政治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失衡
        二、 开放信息系统改变新闻传播格局
        三、 新媒体带来党报受众的社群化困境
        四、 “碎片化”语境弱化党报主导地位
        五、 新媒体对人的精神交往的干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功能与党报传播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功能与定位
        一、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功能
        二、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定位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传播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 党报传播体系的结构功能的总体概述
        二、 党报传播体系的静态结构
        三、 党报传播体系的动态功能
        四、 党报传播体系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及逻辑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第一节 “新闻立体三角关系理论”
        一、 概念提出
        二、 党报与公众的关系
        三、 党报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四、 党报与政党的关系
        五、 党报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公众层面: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一、 舆论及舆论形成过程
        二、 纸媒舆论引导发展轨迹
        三、 案例分析:《人民日报》重构意识形态和舆论引领的主导地位
        四、 增强党报舆论引导力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 现实生活层面:扩展党报的新闻传播力
        一、 新闻传播力与党报干预生活能力的关系
        二、 扩展党报新闻传播力的制度设计
    第四节 政党层面: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与社会引导作用
        一、 维护公权力下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引导机制
        二、 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与社会引导力的制度设计
    第五节 国家层面:提升党报的主流价值影响力
        一、 党报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的现实互动状态
        二、 西方巧实力战略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
        三、 提升党报主流价值影响力的制度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新三环新闻理论”的提出
        一、 “新三环新闻理论”理论模型
        二、 “新三环新闻理论”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党报传播模式重构
        一、 传播结构从宣传主导向信息共享转变
        二、 传播功能从总体支配向综合干预转变
        三、 传播过程强化舆论引导新闻和传播信息
    第三节 党报传播的发展态势
        一、 以全媒体发展模式夯实党报主导地位
        二、 新媒体技术重构党报传播的生态环境
        三、 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的互利发展
        四、 积极推进交流融合,走向国际化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IV - 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2)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媒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记录器”
        1、西方报纸与社会现实
        2、新闻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报纸
        3、报纸叙事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特色的党报事业
        1、党报产生及社会属性
        2、党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党报效应”
        4、读者群的社会分层
    三、时代“写意”:党报头版反映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
        1、党报反映变迁的逻辑
        2、党报新闻:时代“写意”
        3、头版的“历史人格化”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与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理论
        2、传播制度与议程设置理论
        3、政治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二、国内党报研究成果梳理
        1、研究的热点
        2、党报头版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3、党报研究典例:人民日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抽样法
        2、文献法
第三章 新华日报历史变迁与社会特质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1、新华日报的历史和发展
        2、新华日报的特质
        3、历史地位及现实成就
    二、头版及议程设置
        1、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2、“头版难题”
        3、议程设置与现实挑战
    三、头版的导向与社会
        1、意识形态导向
        2、改版与变化
        3、版面与社会的折射
第四章 头版新闻要素分类与分析
    一、党报头版头条
        1、地位及重要性
        2、头条与政治领导人报道
        3、头条新闻的内容与分类
    二、头版历年的新闻要素统计分析
        1、1978—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
        2、1989—1993年:从“六四”到“南巡”
        3、2000—2003年:进入WTO时代
    三、头版会议新闻的统计及变迁
        1、头版央地会议的“新闻拼图”
        2、头版会议新闻的变与不变
        3、党报会议新闻的“传播失灵”
第五章 新华日报头版与农业
    一、农业:党报头版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1、农业在头版中的位置
        2、关于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新探讨
    二、从农村到城市
        1、“农民话语”与“城市社会话语”
        2、城市社会的来临
        3、“农民的终结”及中国本土化争议
第六章 新华日报头版“个体”人物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
        2、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之下的个体与集体
        3、“个人”的现代性蕴含
    二、头版个体出现的频率
        1、“公”与“私”的宣传
        2、个体新闻出现的频率和变化
        3、“典型人物”的政绩化倾向
第七章 新华日报头版的“新闻维稳观"
    一、头版新闻报道的内在特征
        1、头版政治性与新闻性的隐性冲突
        2、头版领导人的形象诉求
        3、重大新闻的隐晦传播特征
    二、“新闻维稳观”的操作模式
        1、“六四事件”的新闻策略
        2、“基辛格角”的形成与传承
    三、“新闻维稳观”的未来发展
        1、“喉舌论”的极端化发展
        2、“维稳观”的三阶段
        3、新闻维稳的关键在于正确“发声”
第八章 新华日报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个传统
        1、舆论监督的历史形成
        2、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3、舆论监督的方式与成效
    二、舆论监督的流变
        1、从强力到困境
        2、“打死老虎”现象
        3、“内参”的现状与未来
    三、前景与路径选择
        1、舆论监督与宣传部门的“和谐”
        2、党委政府“撑腰”与舆论监督的困境
        3、评论成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武器
第九章 新华日报头版新闻话语形式
    一、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话语”辨析
        2、话语模式
        3、话语折射
    二、党报话语的表达模式与风格
        1、《人民日报》国家话语的表达策略
        2、《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叙述模式
    三、新华日报的新闻话语的变迁
        1、头版通讯标题的话语模式
        2、头版通讯内容的话语模式
        3、权威话语主体:从官员到专家
第十章 思考与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3)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 20余年新闻改革的成就和特点
    第二节 20余年新闻改革中的问题
    第三节 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二章 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
    第一节 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第二节 关于中国报业竞争结构的探讨--早与晚、大与小、综合与专业、厚与薄
    第三节 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媒介格局转换的“瓶颈”
第三章 重树党报权威--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 党报面临双重压力
    第二节 党报需要“减压”
    第三节 党报必须姓党
第四章 资源整合--集团化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 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第二节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第五章 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类型化--新世纪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
第六章 编营分离--媒介资本运营的前提
    第一节 媒介市场状况:竞争失序经营失范融资不畅
    第二节 两权分离:专业办报专业经营
    第三节 实施两权分离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七章 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第二节 新模式.新视角.新理念--中国新闻媒介报道的新跨越
第八章 媒介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节 法治:新闻改革的题中之义
    第二节 媒介管理模式的转换
主要参考文献

(5)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研究 ——以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共精神产品的学理界定
    第一节 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精神产品的概念界定
        三、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设定
    第二节 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原则
        一、公平含义
        二、公平原则
        三、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原则
    第三节 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体制
        一、公共产品的输出体制
        二、中国公共产品的输出体制
        三、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体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
    第一节 美国的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
        一、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输出体制
        二、美国的报刊发行体制
        三、美国的公共图书馆输出体制
    第二节 法国的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
        一、法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输出体制
        二、法国的报刊发行体制
        三、法国的公共图书馆输出体制
    第三节 德国精神产品输出体制
        一、德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输出体制
        二、德国的报刊发行体制
    第四节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的经验和启示
        一、扩大行业协会、学会的权责,转变公共精神产品输出平台的角色意识
        二、促进公共精神产品资源共享,利用公共精神产品边际成本功能
        三、加强制度设计,重视公共精神产品立法
        四、深化社会分工,实施制播分离、邮发分离
        五、回归公共产品的价值原点,廓清市场作用和政府功能
        六、整合公共精神产品平台资源,实现公共精神产品平台的多维功能拓展
        七、提高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的普遍性和覆盖率
        八、以公众利益为价值导向,改变公共精神产品输出的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体制
    第一节 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历史沿革
        一、广播电视输出体制
        二、报刊发行体制
        三、公共图书馆输出体制
    第二节 我国1992年改革后的公共精神输出体制
        一、广播电视输出体制
        二、报刊发行体制
        三、公共图书馆输出体制
    第三节 我国城市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状况描述
        二、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三、调查结论对我国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南日报的自办发行体制改革
    第一节 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党报,组建发行公司
        二、自主筹建覆盖全省的发行网络
        三、整合集团发行资源,组建发行队伍
        四、强化征订手段,扩大党报覆盖面
        五、健全印刷投递网络,提高投递时效和投递质量
        六、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报款回笼和资金安全
        七、建立报刊评价体系
    第二节 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的成绩
        一、建立了遍及全省的党报发行网络
        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
        三、投递时效有所增强,服务质量显着提高
        四、多种经营并举,有效拓宽赢利空间
        五、与共享邮局发行网络,提升发行品质
    第三节 湖南日报自办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报业集团的多重属性存在认识偏差
        二、自办发行渠道单一,对发行本质认识不足
        三、邮政发行的意识变革和思维转型
        四、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实施邮发分离
        二、拆除市场藩篱,转变公共精神产品观念
        三、保持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的渠道生态
        四、借鉴世界各国报刊发行的先进经验,实现报刊发行的科学发展
        五、正确认识党报集团的三重属性
    第二节 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自办发行”的弊端与困惑
        二、“邮发合一”的科学性因子
        三、具体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的现实孕育与理论观照
        1.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
        1.2.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成就
        1.2.3 国家认同文献研究综述
        1.2.4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的拓新领域
    1.3 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社会变迁与现状
    2.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与社会发展特征
        2.1.1 西北少数民族人文地理区域特征
        2.1.2 西北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特征
    2.2 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变迁与现状
        2.2.1 社会变迁初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起步晚、内驱力小、媒介融合度低、媒介生态脆弱并形成单一的传播布局
        2.2.2 社会变迁中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格局与宣传效应
    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问题
        2.3.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2.3.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体系的形成现状
        2.3.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2.3.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与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成因
    3.1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影响
        3.1.1 全球化概念演进与内涵特征
        3.1.2 全球化与现代化、民族主义、“地球村”的起源与发展都在叠加背景中形成互促效应
        3.1.3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1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内涵特征
        3.2.2 新媒体技术传播功能的辩证分析
        3.2.3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1 社会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其认识
        3.3.2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1 认同
        4.1.2 宗教认同
        4.1.3 文化认同
        4.1.4 民族认同
        4.1.5 国家认同及其相关认同的价值指涉
    4.2 国家认同为主导的相关认同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5.1.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强市场过程弱国家调控的表现
        5.1.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弱国家调控的原因与强国家认同策略
        5.1.3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何以能成为国家认同之基础
    5.2 用公民认同承载国家认同是强化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必要途径
        5.2.1 公民认同内涵特征及其释义
        5.2.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关系
        5.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为何要以公民身份承载国家认同
    5.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要强化信息传播意识、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用新闻价值衡量新闻传播效应
        5.3.2 淡化宣传意识尤其是成就报道中的感恩、赐恩意识,复位和回归新闻传播的多功能属性
        5.3.3 克服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注重西北少数民族传播禁忌是提升国家认同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期间发表发表的学位论文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8)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受众身份——传媒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
上编 传媒受众策略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章 前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前市场化阶段影响传媒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社会形态的两次更迭
        二、经济结构的多元到单一
        三、外部环境的封闭半封闭
        第二节 前市场化阶段受众身份的基本特征
        一、受众身份政治层面擢升,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则无足轻重
        二、强调受众身份集体层面,忽视甚至无视个体层面
        三、重视受众身份客体层面,忽视甚至无视主体层面
        第三节 前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分析
        一、传媒运作的基本状况
        二、受众策略的基本特征
        三、受众策略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半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半市场化阶段影响传媒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市场作用的凸现
        二、对外开放的递进
        第二节 半市场化阶段受众身份的基本特征
        一、受众身份政治层面淡化、经济层面凸现、文化层面受重视
        二、受众身份群体层面的解放与个体层面的显露
        三、受众身份客体层面的复位与主体层面的萌动
        第三节 半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分析
        一、传媒运作的基本状况
        二、受众策略的基本特征
        三、受众策略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市场化阶段影响传媒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从对外开放到融入全球化体系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第二节 市场化阶段受众身份的基本特征
        一、受众身份文化层面的擢升
        二、受众身份个体层面的彰显
        三、受众身份主体层面的尊重
        第三节 市场化阶段传媒的受众策略分析
        一、传媒运作的基本状况
        二、受众策略的基本特征
        三、受众策略的成因分析
中编 传媒受众策略的共时性考察
    第四章 受众身份的衍化趋势和传媒策略的现实问题
        第一节 影响受众策略调整的几大社会变化趋势
        一、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
        二、从城乡二元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
        三、从开放程度来看
        四、从社会思潮来看
        五、从社会制约机制来看
        第二节 受众身份的衍化趋势
        一、从受众身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的维度来看
        二、从受众身份群体层面、个体层面的维度来看
        三、从受众身份主体层面、客体层面的维度来看
        第三节 传媒受众策略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大众化与小众化
        二、中心城市受众、周边城市受众、农村受众
        三、全国性媒体、区域性媒体与地方性媒体
        四、细分受众的度与量
        五、信息短缺、信息饱和与信息过剩
        六、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七、专业性媒体与综合性媒体
        八、同质竞争与异质竞争
    第五章 四类媒体之间的受众格局
        第一节 受众格局的现状分析
        一、各类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二、各类媒体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受众格局的趋势展望
        一、各类媒体的发展空间分析
        二、传统媒体结“网”捕“鱼”
    第六章 全球媒介语境中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如何看待世界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二、对全球化的辩证理解
        第二节 传媒的全球语境与中国思路
        一、媒体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二、中国的传媒开放思路
        第三节 中国传媒如何应对全球化
        一、正确对待国外传媒的入侵
        二、传统的受众意识有待更新
        三、壮大自身实力是关键
下编 传媒受众策略的分类考察
    第七章 报业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正视晚报、都市报的同质化竞争
        一、同质化竞争的受众背景分析
        二、如何看待同质化竞争
        三、同质化竞争的制约因素
        四、晚报、都市报可持续发展的受众依托
        第二节 党报期待雄风再振
        一、党报的受众策略述评
        二、党报的市场化之路
        三、党报的优势如何挖掘
        第三节 积极应对免费报纸的挑战
        一、免费报纸的受众背景分析
        二、免费报纸的运作规则
        三、价格大战与免费报纸
        四、报业价格放开的设想
    第八章 广播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如何发挥广播的窄播优势
        一、广播“窄播”的受众背景分析
        二、广播在“窄播”中再生
        三、广播“窄播”的优势
        第二节 频率专业化空间的拓展
        一、广播频率专业化的现状
        二、广播受众细分的基本维度
        三、专业频率突出“三性”
        第三节 对其他媒体平台的借助
        一、平面媒体平台
        二、图像平台
        三、互联网平台
    第九章 电视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频道专业化中的受众挖掘
        一、频道专业化的受众背景分析
        二、专业频道的发展现状
        三、频道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四、频道专业化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缩小收视率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额
        一、问题的缘起
        二、亟待开发的农村收视市场
        三、没地域的受众与有地域的节目
        四、易变的观众与缺乏对路的节目
        第三节 全球电视竞争中的受众争取
        一、中国电视面临的全球化冲击
        二、电视开放政策分析
        三、挖掘本土市场与开辟境外市场
    第十章 互联网络的受众策略
        第一节 互联网的国际背景与中国问题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
        二、潜在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 亟待充分挖掘的多媒体优势
        一、互联网络多媒体文本的现状
        二、多媒体的制约因素与必然趋势
        第三节 理应具有的大传播思路
        一、我国互联网应对大传播的准备
        二、大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
        第四节 不可忽视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一、主流意识形态网站的现状分析
        二、网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三、巩固和扩大网络阵地的建议与对策
结语:走向受众中心时代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声明
读书期间主要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9)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涵界定
    第一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概念探源
        一、“纯洁”与“纯洁性”的词源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概念使用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纯洁性的概念演用
        四、学界关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概念界说
    第二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纯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信仰纯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追求
        三、信念纯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念
        三、道德纯洁:秉持清正廉洁的执政道德
        五、立场纯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
    第三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础地位
        一、党的思想纯洁是组织纯洁的基础
        二、党的思想纯洁是作风纯洁的基础
        三、党的思想纯洁是清正廉洁的基础
        四、党的思想纯洁是制度建设的基础
    第四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目标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开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探索
        一、澄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
        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
        三、扞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纯洁
        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节 列宁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建构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二、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发挥理论斗争的批判功能
        四、遵循革命武器的理论创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三、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一致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一、阐明维护思想纯洁是政党领导的责任应然
        二、倡导实事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主张清扫政治灰尘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节 邓小平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一、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维护党的思想纯洁性
        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三、坚定理想信念要抵制精神污染
        四、解决思想问题要以制度为根本保障
    第三节 江泽民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一、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党的思想纯洁性
        二、提出四大考验问题雏形,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列
        三、以“三讲”为核心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四、积极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第四节 胡锦涛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一、阐明保持思想纯洁是党应对执政风险的现实需要
        二、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探索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坚持理论修养、政治修养与道德修养相统一
        三、增强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的约束力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思想领导的根基地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五、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
        六、坚持宗旨意识与群众路线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教训
        一、对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判断依据过唯成分论
        二、对党的指导作用发挥迷信过共产国际指示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产生过教条主义错误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现代性境遇
    第一节 现代性的内涵界定及其演进困境
        一、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二、现代性的演进力量
        三、现代性的信仰困境
    第二节 现代性境遇中党内思想不纯的问题症候
        一、主义淡化,信仰迷茫
        二、理想模糊,信念动摇
        三、党性迷失,道德滑坡
        四、权利错位,义务虚化
    第三节 现代性境遇中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个案分析
        一、“马列主义只是说在嘴上”
        二、“理想信念没敌过真金白银”
        三、“公权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第四节 现代性境遇中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价值困扰
        二、网络信息化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传播困扰
        三、市场经济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物化困扰
        四、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矛盾困扰
    第五节 现代性诉求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提出新要求
        一、增强包容意识
        二、增强创新意识
        三、增强制度绩效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机制建构
    第一节 理论教育内化机制
        一、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活力
        二、创新传播观念,推进互动融合传播
        三、关注受众主体,加强心理疏导
    第二节 理想信念情感激发机制
        一、物质关怀:改善党员理想信念的民生根基
        二、心理关怀:激发党员理想信念的情感需要与认同
        三、文化关怀:营造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廉洁文化氛围
        四、组织关怀:培育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
    第三节 党员干部道德养成与评价机制
        一、强化党员干部道德自警意识
        二、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信仰教育
        三、构筑党员干部道德约束的法治基础
        四、推进党员干部道德测评动态化
    第四节 党员权利与义务行履的制度保障机制
        一、保持党员思想纯洁性的权利与义务要求
        二、增强党章意识,建立学习党章的长效机制
        三、健全党内沟通机制,保障党员权利有效行使
        四、健全党代表工作机制,发挥党员义务履行的示范效应
结语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一、相辅相成: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与先进性的辩证统一
    二、居安思危:苏共纯洁性丧失的历史教训
    三、健全制度: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实体支撑
    四、拓展空间:深化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当前共产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新闻媒体转型:历史梳理与现实分析
    第一节 1942年党报改革:"偏至"下的现实功用
        一、历史背景的简要梳理
        二、1942年党报改革
    第二节 1956年新闻改革:一次失败的转型
        一、1956年新闻改革的启动与戛然而止
        二、革命党思维是其失败的思想根源
        三、国内外环境对改革失败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三次新闻改革:为与不为
        一、新闻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为与不为
        二、第三次新闻改革的双重性质
    第四节 新闻媒体面临新的时代转型
        一、执政党理念的确立及其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二、新的执政环境给新闻媒体提出挑战
        三、新闻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媒体信息理念:走向公开公平公正
    第一节 从信息保密走向信息公开
        一、信息保密的传统与现实
        二、树立信息公开的理念
        三、信息公开的界限
    第二节 走向信息公平公正
        一、从信息分层走向信息公平
        二、从信息失衡走向信息公正
第三章 媒体功能:走向多元化
    第一节 媒体功能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变迁
        二、当前媒体功能定位滞后于现实需要
    第二节 媒体功能走向多元的依据与目标
        一、媒体功能走向多元的依据
        二、媒体功能走向多元的目标
    第三节 分类定性拓宽功能
        一、外部效应理论
        二、我国新闻媒体的外部效应及其解决办法
        三、实行二元分类,拓展媒体功能
第四章 媒体管理:走向科学化
    第一节 分类管理
        一、实行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二、对公益性新闻媒体的管理
        三、对产业性新闻媒体的管理
    第二节 管理取向:走向制度化
        一、媒体管理制度化的必要性
        二、媒体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监督
    第三节 内容上的导向管理
        一、从宣传管理到导向管理
        二、导向管理的原则
第五章 国际比较视野下媒体转型展望
    第一节 从苏联到俄罗斯
        一、苏联僵化保守的新闻体制
        二、矫枉过正:传媒公开直接引发了苏联解体
        三、俄罗斯:从新闻自由到回归国家
        四、对苏联(俄罗斯)新闻媒体转型的分析
    第二节 美国
        一、新闻媒体的几次转型
        二、美国新闻体制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新加坡
        一、新加坡独一无二的新闻体制
        二、新加坡新闻体制成因探讨
    第四节 比较与思考
        一、比较
        二、中国场域的思考
结语
    一、简要结论
    二、研究中仍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党报传播研究[D]. 陶韶菁.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2]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D]. 燕志华. 南京大学, 2014(03)
  • [3]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D]. 林晖. 复旦大学, 2003(02)
  • [4]重塑权威、重塑核心[D]. 刘勇. 复旦大学, 2004(01)
  • [5]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研究 ——以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为例[D]. 何子明. 武汉大学, 2012(10)
  • [6]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 南长森. 武汉大学, 2012(06)
  • [7]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8]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 张春林. 四川大学, 2004(02)
  • [9]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D]. 陈兰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10]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D]. 孔洪刚.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市场经济下党报工作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