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论文文献综述)
姚如月[1](2019)在《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种工作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和水平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其自身人文素养的体现,而且在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等方面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按照教学语言的类别重点探讨教学语言的应用策略,而没有对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当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是客观分析和评价教师教学语言质量的前提。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长期深入课堂观察了解到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存在讲授语不准确、语言缺少丰富性和感染力、语言不够鲜活、提问语和评价语缺少艺术性等问题,而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语言库贫乏、讲读缺少真情、讲授时过度依赖PPT、过分强调知识等则是导致教师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在“巡诊号脉”的基础上对教学语言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在归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过度依赖PPT”这一问题。PPT的应用对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照本宣科”现象严重,限制教师的即兴表达等。但是,之前的研究成果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提升策略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该章将结合前文归纳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方治病”。本章将从教师恪守教学语言的基本规范、加强专业学习、通过朗读表达情感、精心组织教学、巧妙使用提问语和评价语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会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分析。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从一线教师的课堂上采撷得来,真实生动、说服力强,便于教师学习、借鉴。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语言水平和质量有所帮助。
胡朝阳[2](2019)在《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人类作为交际工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与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教学语言得以建立。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用于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研究教学语言是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可以实现教学语言研究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深化教学语言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阐释了“具有何种教育素养的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实现了好的教学效果”。第一章,阐释了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教学语言是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工具。教育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特性,它是社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规范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教育性是教育目的的协同性、教育过程的规范性和教育效果的发展性的融合。真正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交往的工具,同时构成教学本体。教育性是教学语言所表现出的根本特性,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预设与功能实现的融合。第二章,阐释了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真正的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它是“向善、求真、趋美”的,它具有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语言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它们分别表现为教学语言的伦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基础,伦理性是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灵魂,艺术性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表现力。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根本前提。第三章,基于事理的逻辑,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实现过程为线索,阐释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标准。首先,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前提性标准。师生是一种资格,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在教学目的的协同下,师生的相互作用建构了教学关系,使得教学语言成为自身,因而建构教学关系是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形成教学交往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就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最后,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学语言实现其教育性的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就表现出它的教育性。第四章,分析了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机制。基于功能主义的观点,制约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因素是教学目的、教师和教学语境。教师既是教学语言的“创造者”,也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其言说条件和言说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功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养构成教师的言说条件。教师应遵循的言说原则包括适应原则、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教学语境是教学语言实现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它制约着教学语言的语义生成、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最重要的语境因素。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语义的理解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最终保证。第五章,探讨了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根本策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并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其次,要完善教师的言说条件,即确立言说的前提,明确言说的目的,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并形成教学语言的风格。最后,要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即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李家璇[3](2020)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似乎是思想政治课的常态。但在一次校际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令人印象深刻,相较而言,另一位教师略显平淡。为何同样的教学内容、同套教学设计,不同教师授课,学生反应千差万别,经过分析,关键在于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共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通过对M中学思想政治课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的访谈和对教学实录的观察,诊断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除声音小、语速快之外,还存在教学语言使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普通话发音、专业术语表达缺乏规范性,教学语言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流畅。以此确定行动研究目标,教师通过加强教学语言基本功训练,深入挖掘教材、扎实备课、做好教学设计等手段,实施观察,基本达成行动研究的目标,但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二轮行动研究在总结反思第一轮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教学语言缺乏交流性和方向性,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深入分析学情、合理设置情感教育目标,选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尊重学生话语权,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理论知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经过实施观察,行动研究目标达成。第三轮行动研究初始,教学语言还存在重复拖沓的问题,同时出现新现象,教学语言缺乏启发性、缺乏节奏感。通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撰写逐字稿,加强语言节奏训练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预定目标。经过三轮行动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显着提高。通过对三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得出如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的结论:开展语言技巧训练,提高教学语言基本功;备课时重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加强情感教育;教学情境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在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学情境和语言规范的启发性问题;设计不同环节教学语言,撰写逐字稿;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话语权;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回答;合理使用板书和辅助性教学语言。回顾行动研究的全过程,由于开展行动研究的时间有限、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选择不全面,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语言节奏和语言风格对教学语言感染力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验证,研究结论有待完善。研究型教师是社会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同时还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总结发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周国花[4](2018)在《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长沙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当今社会,环境创设蕴含着巨大的隐性教育功能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的思想也越发被众人所接受。幼儿园表演区作为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弥补集体艺术活动的不足,可以让幼儿在审美体验中增强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素养。然而,已有研究很少将关注点放在单一区域的环境创设上,单纯研究表演区活动的也极少。以至,对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了解当今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现状,进一步贯彻《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基本精神,更好的发挥表演区环境促进幼儿艺术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本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编制相关的观察记录表,对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的空间布局情况、材料投放情况、墙饰情况进行了现状的描述和分析,归结出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呈现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就提高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缘起、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并详细阐述了研究方法和观察工具的设计。第三部分:研究结果与分析。在对本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从表演区的观察空间布局、材料投放、墙饰三个维度对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进行了现状分析。并分别对不同职级教师和不同年龄班的表演区环境创设情况进行比较。第四部分:讨论。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结合现场记录和访谈记录,对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研究者就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指南》《纲要》《规程》等理论知识学习,树立正确儿童观;增强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教师环境创设的能力;改变管理者的观念,提升管理者自身认识与能力;改变家长观念,争取家长支持和配合这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张奇勇[5](2014)在《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 ——以教学活动为取向》文中提出纵览已有的关于情绪感染的文献后发现,就情绪感染这一概念主要存在两种分歧——一种认为情绪感染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过程(原始性情绪感染,primitive emotional contagion),一种认为情绪感染是一个需要意识参与的过程(意识性情绪感染,conscious emotional contagion)。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学者们没有对情绪信息进行分类,即没有区分“低级情绪信息”和“高级情绪信息”及其在传递机制上的差异性,最终使得情绪感染这一概念不断扩大化而不知所指。由于情绪感染概念上的分歧导致其发生机制上也存在同样的分歧,在实验研究中所诱发出的“情绪感染”现象千差万别,基本混淆了情绪感染与移情、同情、情绪调节、情绪信息加工等心理过程,如“员工道歉的真诚与否决定了顾客的情绪感染能否产生”,这里所谓的“情绪感染”就包括了表情情绪信息、语义情绪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顾客的情绪调节过程,并非是单一的情绪感染现象。由于以往研究在情绪感染概念与机制上存在分歧,这使得情绪感染这一研究领域失去了最基本的交流平台。为此,使用推本溯源的方法从“感染”的词源上来探究情绪感染的概念问题,明确哪类情绪信息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来传递,进而在情绪感染的概念和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来论证情绪感染的机制问题。由于情绪感染往往伴随着其他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被以往学者误认为是情绪感染机制本身,其实是在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之外,但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为此构建了情绪感染的调节模型,它包括不同类型情绪信息的加工机制、觉察者的心理状态(如情绪状态、注意力倾向)、觉察者的高级认知加工(如先入观念、情绪解释)。研究以教学活动为应用取向,构建并通过实验手段证明“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的科学性。论文紧扣上述思路,共有七个部分的研究,分述如下: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词源学、逻辑推理的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将情绪信息加以分类,区分了感官情绪信息与高级情绪信息及其在情绪传递机制上的差异性,构建了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第二部分:在分析以往关于移情、意识性情绪感染、情绪调节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情绪感染的调节模型。编制了教学视频、《情绪易感性问卷》、《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等实验工具。第三部分:通过实验室实验考察了高低分情绪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无意识模仿水平、生理反馈水平以及情绪体验水平上的差异性,通过路径分析实证了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第四部分:通过实验室实验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感官情绪信息的感染效果具有差异性,比较了多通道与单通道感官情绪信息的感染效果,证明了语义情绪信息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第五部分:通过实验室实验考察了觉察者在两种情绪状态——快乐与焦虑状态下对情绪感染的调节作用,以及觉察者在不同的注意力倾向——专注“教学内容”与专注“教师表情”下对情绪感染的调节作用。第六部分:通过实验室实验证明了觉察者的高级认知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考察了觉察者在两种先入观念——认为教师是“权威”教师与“新手”教师观念下对情绪感染的调节作用,以及觉察者在高级情绪信息与感官情绪信息的效价不一致时高级认知对情绪感染的调节作用。第七部分研究:对上述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成果做了总结,并对这些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获得如下结论:1.情绪感染是指情绪诱发者的感官情绪信息被觉察者感知并自动化地、无意识地加工成与诱发者相同的情绪状态的心理现象。情绪感染是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过程,无需意识参与,但可与高级认知加工产生的情绪状态相叠加。2.情绪感染受高级认知加工调节,如由高级情绪信息诱发的情绪体验可与情绪感染相叠加,觉察者的高级认知加工、情绪状态、注意力倾向、先入观念等均会影响情绪感染的效果。3.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模仿与生理反馈水平、情绪体验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路径分析证明了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为:感官情绪信息→觉察者觉察→觉察者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4.积极、消极感官情绪信息对各生理指标的唤醒程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多通道感官情绪信息的感染效果要好于单通道,语义情绪信息可以与相同效价的感官情绪信息相叠加,调节了感官情绪信息的感染效果。5.学生在快乐情绪状态下更易感染教师快乐的情绪,而不易感染教师消极的情绪;学生在焦虑情绪状态下对教师情绪具有免疫力。学生专注“教学内容”时,削弱了教师情绪的感染力,专注“教师表情”时,提高了教师情绪的感染力。6.学生的先入观念对教师情绪的感染效果具有调节作用,当学生不能合理地解释教师情绪展示的原因时,就会大大削弱教师情绪感染的效果。7.情绪感染理论与实践可以成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应用情绪感染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确设计、合理操控相关因素,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情绪感染力。
周炘融[6](2019)在《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历史学科教书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思考,对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价值判断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好地运用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条理化梳理,使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知识框架体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够提升教师魅力,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宗旨,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传递正确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应该遵循表述历史的准确性、解释历史的逻辑性、解读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兴趣的幽默感、开发智力的启发性、传递价值观的情感性等一系列原则。运用策略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语言的功能优势,塑造幽默生动、华丽丰富、明快轻松、朴实严谨、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语言要从教师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入手,练就流利悦耳的口头语言,大方得体的体态语言和直观系统的书面语言,使教学语言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王战钰[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问题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亲和力”也是不应该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亲和力也应该在未来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之列。课程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亲和力多是宏观上的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即整体亲和力或者说是一种合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理解还要从要素中去把握,课程实施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各要素亲和力的提升是增强课程亲和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在众多要素中,主体即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增强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发挥着对其他要素亲和力的整合和协调作用。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根本视域,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增强问题,以期作为课程亲和力增强的重要准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这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总结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第三部分:以实习学校为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说服力未能充分彰显、教学吸引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不足、人格影响力未能充分显现等。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对亲和力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学生释疑不够及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教师的人文情怀相对欠缺等。第四部分:根据对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树立亲和力增强的观念前提;其次,教师要做好释疑解惑,提升理论说服力;然后,教师要回应学生期待,增进教学吸引力;最后,教师要展现人文情怀,增强情感感染力。
鲍莉莎[8](2020)在《基于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小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剧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小学生要能用英语在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进行交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在中小学校开设戏剧课程。因此,本研究将尝试采用创造性戏剧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意愿。本研究主要通过行动研究,从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流利度、精确度、感染力、逻辑性这四个维度,以及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同学互动、师生互动和公开演讲这三个维度,对Z校五年级两个班共20名学生进行三轮的实验,考察创造性戏剧教育对于小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它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流利度、精确度、感染力和逻辑性四个维度的发展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同时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同学互动、师生互动和公开演讲三个维度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研究还分析了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和在创造性戏剧教育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对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意愿的各个维度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发现在第一阶段,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流利度和感染力维度发展较快,精确度和逻辑性维度的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其口头表达意愿中公开演讲维度的发展是有明显提升的,同学互动和师生互动维度的发展变化不大。但从第二阶段开始,随着活动对学生语言运用要求的提高,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精确度和逻辑性维度以及其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同学互动和师生互动维度发展明显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情况还受其承担角色偏好影响。主要承担编剧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能力的精确度和逻辑性维度,以及意愿的公开演讲维度。承担主角和配角的学生其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流利度和感染力提升显着,其英语口头表达意愿各维度也有明显提升。而主要承担旁白角色的学生其口语素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能力的流利度维度和意愿的公开演讲维度。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线英语教师提出了教学建议,也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冯波[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相继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习近平还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这一系列指示表明党和国家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也标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任务。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提升对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是因为我本硕专业都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学习和实践也深切感知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性,希望能把政治课上成学生喜爱的课,将自己塑造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有利于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本文以对教师亲和力的理论解析和教师亲和力的教学实现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部分开展选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第一章,是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探析部分,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理论探讨。首先,着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概念,即对亲和力、教师亲和力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进行了基本诠释。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三个方面的特质。接着,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基本构成。最后,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功能效应。通过第一章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获得了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章则通过调查问卷法、观察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调查和观察,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表现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个人的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等人格魅力彰显不鲜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不够、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才华展露不充分、形象气质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课堂氛围呆板、教学效果不理想五个方面,从三个角度究其原因,从学校制度层面认为培育教师亲和力的制度保障缺乏,从教师角度得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综合素养发展不足,最后分析社会缺乏支撑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合力。第三章,主要以第一章的理论依据和第二章的实证研究为依据,再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表现和原因,阐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学校完善科学的亲和力保障制度、教师树立亲和的教育观念和发展亲和的综合素养、社会营造亲和教育环境,为提升教师亲和力注入合力。综上,基于党和国家的指示部署和自身初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积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开展了尝试性研究,以期达到更好实现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理想目标。
吴林龙[10](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文中提出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教师的话语权实际上是教师言说的思想理论观点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教师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教师课堂话语的感染力、教师个体性话语的渗透力和学术性话语的支撑力。社会现实环境的复杂性、部分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性、教师主观因素介入的不当性、学术研究的薄弱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力量的形成。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最为根本和迫切的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增强教师自身话语言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与归纳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
一、讲授语不准确 |
二、语言缺少丰富性 |
三、语言缺少感染力 |
四、语言不够鲜活 |
五、提问语与评价语缺少艺术性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专业知识不扎实,语言讲述缺乏准确性 |
第二节 语言库贫乏,语言表述缺少丰富性 |
第三节 讲读缺少真情,语言没有感染力 |
第四节 讲授时过度依赖PPT,语言不鲜活 |
第五节 过分强调知识,忽视语言艺术性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提升策略 |
第一节 自觉恪守教学语言的基本规范 |
一、符合学情 |
二、简洁性 |
三、生动性 |
四、启发性 |
第二节 加强专业学习,丰富语言内涵 |
一、养成阅读习惯,积累语言素材 |
二、拓宽学习渠道,获取语言材料 |
三、学以致用,丰富教学语言 |
第三节 朗读诗文,提高语言感染力 |
一、设计朗读活动,选择抒情方式 |
二、掌握朗读技巧,服务情感需要 |
三、朗读《沁园春·雪》,演示情感表达 |
第四节 精心组织教学,力保语言鲜活 |
一、创新教学方式,保障学生话语权 |
二、明确教学环节,减少无效语言 |
三、合理使用PPT,助推语言表达 |
第五节 巧妙提问评价,讲究语言艺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二、“教育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视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根本特性 |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功能主义阐释 |
一、功能主义:阐释教学语言的理论视角 |
二、教学语言:存在于教学关系之中的语言 |
三、教学语言:教学交往的工具 |
第二节 教育性:教学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所表现出的特性 |
一、教育性的内涵和结构 |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内涵和表现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价值预设 |
第一节 求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
一、“求真”:教学的科学性 |
二、教学语言的“真”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向善:教学语言的伦理性 |
一、“向善”:教学的伦理性 |
二、教学语言的“善”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伦理性的核心意蕴 |
第三节 趋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
一、“趋美”:教学的艺术性 |
二、教学语言的“美”的内涵 |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核心意蕴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上):标准分析 |
第一节 前提性标准:建构教学关系 |
一、建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先决条件 |
二、师生是建构教学关系的主体 |
三、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建构教学关系的基础 |
四、教学目的的协同运动是建立教学关系的契机 |
第二节 过程性标准:形成教学交往 |
一、形成教学交往是实现教学语言教育性的过程 |
二、教学交往的形成依赖于教学对话的展开 |
三、形成教学交往的关键是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 |
第三节 结果性标准:实现教学的目的 |
一、实现教学目的是教育性现实生成的标志 |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功能实现(下):机制探讨 |
第一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
一、言说主体——教师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决定性因素 |
二、言说环境——教学语境是影响教学语言教育性的重要因素. |
第二节 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过程 |
一、语义的生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起点 |
二、语义的表达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展开过程 |
三、理解的达成是教学语言功能实现的完成 |
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教学语言教育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
一、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 |
二、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 |
三、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 |
四、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五、涵养通达的教育智慧 |
第二节 完善教学语言的言说条件 |
一、确立言说的前提 |
二、明确言说的目的 |
三、精心准备教学语言的内容与风格 |
第三节 改进教学语言的表达 |
一、遵循基本的表达原则 |
二、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学语言 |
2.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
(四)文献综述 |
1.教学语言的相关研究 |
2.教学语言感染力的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
2.行动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
3.行动研究中的道德伦理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 |
(二)计划 |
1.制定行动计划 |
2.编写教学设计 |
(三)实施 |
(四)观察 |
(五)反思 |
1.目标达成度 |
2.不足之处 |
五、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附录 |
(4)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长沙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S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 |
二、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现实急需改革的诉求 |
三、研究者对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兴趣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表演区 |
二、环境创设与表演区环境创设 |
三、材料投放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区域活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表演区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观察工具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观察工具设计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
一、S幼儿园表演区空间布局情况 |
二、S幼儿园表演区材料投放情况 |
三、S幼儿园表演区墙饰情况 |
第二节 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比较 |
一、不同职级教师表演区环境创设的比较 |
二、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表演区环境创设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特点 |
一、S幼儿园表演区空间布局整体创设较好 |
二、S幼儿园表演区材料投放种类单一,对材料的使用取放规则引导不够 |
三、S幼儿园表演区墙饰的更换率低,缺少表演记录和展示 |
四、S幼儿园不同职级、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表演区环境创设上存在差异性 |
第二节 S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
二、幼儿园管理者方面的原因 |
三、家长方面的原因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转变教师固有观念,提高表演区环境创设水平 |
二、改变幼儿园管理者对表演区环境创设的观念,提升管理者的自身能力 |
三、改变家长观念,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5)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 ——以教学活动为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构建 |
1 情绪感染的概念 |
1.1 以往关于情绪感染的概念 |
1.2 情绪感染概念的构建 |
2 情绪感染与相关情绪心理现象的辨析 |
2.1 情绪感染与移情 |
2.2 情绪感染与同情 |
2.3 情绪感染与情绪调节 |
2.4 情绪感染与情绪处理/加工 |
3 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 |
3.1 以往关于情绪感染机制的研究 |
3.2 情绪感染机制的理论构建与论证 |
4 以往关于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个体差异 |
4.2 群体人际关系 |
4.3 上下级关系 |
4.4 服务关系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研究设计与实验工具制作 |
1 问题提出 |
1.1 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不明确 |
1.2 实验诱发的“情绪感染”现象混杂 |
1.3 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的研究无关联 |
1.4 应用研究集中于服务业、管理业 |
2 研究设计 |
2.1 情绪感染的理论基础 |
2.2 情绪感染的意识性调节变量 |
2.3 情绪感染的调节模型 |
2.4 研究框架设计 |
2.5 研究假设 |
3 实验工具制作 |
3.1 教学视频的制作 |
3.2 《情绪易感性问卷》的中国化修订 |
3.3 《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的编制 |
3.4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 |
1 引言 |
2 研究一: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3 研究二:高低分情绪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与生理反馈水平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4 研究三:高低分组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性与情绪感染发生机制的路径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5 讨论 |
5.1 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 |
5.2 高低分情绪觉察者的模仿与生理反馈水平 |
5.3 高低分组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性与情绪感染发生机制的路径分析 |
6 结论 |
第四部分 情绪信息类型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1 引言 |
2 研究一:感官情绪信息的情绪感染效果比较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3 研究二:语义情绪信息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感官情绪信息的情绪感染效果比较 |
4.2 语义情绪信息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5 结论 |
第五部分 觉察者的心理状态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1 引言 |
2 研究一:觉察者的情绪状态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3 研究二:觉察者的注意力倾向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觉察者的情绪状态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4.2 觉察者的注意力倾向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5 结论 |
第六部分 觉察者的高级认知对情绪感染的调节 |
1 引言 |
2 研究一:情绪感染中先入观念的应验现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3 研究二:情绪感染中高级认知的解释现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情绪感染中先入观念的应验现象 |
4.2 情绪感染中高级认知的解释现象 |
5 结论 |
第七部分 理论总结与应用、研究展望 |
1 理论总结与实践应用 |
1.1 情绪感染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
1.2 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 |
1.3 情绪感染的调节模型 |
1.4 多通道情绪信息的感染效果 |
1.5 语义情绪信息对情绪感染效果的调节 |
1.6 学生心境与注意力对情绪感染效果的调节 |
1.7 教师身份信息对其情绪感染力的调节 |
1.8 教师情绪的合理表达对情绪感染效果的调节 |
1.9 情绪感染理论对教师培训内容的启示 |
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2.1 研究反思 |
2.2 研究展望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课堂教学语言 |
(二) 教学语言艺术 |
二、选题的缘起及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价值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 |
四、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一) 拟解决的问题 |
(二) 可行性分析 |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 |
一、口头语言 |
(一) 教学语言要素 |
(二) 教学语言节奏 |
(三) 教学语言力度 |
(四) 教学语言修辞 |
二、体态语言 |
(一) 手势语言 |
(二) 面部表情语言 |
三、书面语言 |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原则 |
一、表述历史的准确性 |
(一) 表达的基本观点必须准确 |
(二) 阐释历史概念要准确 |
(三) 表述的史实要准确 |
(四) 历史名词的准确读音 |
(五) 注意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 |
二、解释历史的逻辑性 |
(一) 章节目录之间的逻辑性 |
(二) 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性 |
三、解读内容的生动性 |
四、激发兴趣的幽默感 |
五、开发智力的启发性 |
六、传递价值观的情感性 |
第三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策略 |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常见问题 |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策略 |
(一)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塑造艺术策略 |
(二)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情感表达艺术策略 |
(三) 历史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运用策略 |
(四) 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形式的运用 |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案例 |
(一)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案例 |
(二) 华丽丰富的教学语言案例 |
(三) 明快轻松的教学语言案例 |
(四) 朴实严谨的教学语言案例 |
(五) 赞颂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
(六) 沉重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
(七) 感动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
(八) 悲愤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
第四节 历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
一、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
(一) 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
(二) 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 |
(三) 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 |
(四) 提高历史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一)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
(二)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三)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
(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一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及其增强的意义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亲和力 |
2. 教师亲和力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点 |
1. 引领性 |
2. 深刻性 |
3. 复杂性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
1. 理论说服力 |
2. 教学吸引力 |
3. 情感感染力 |
4. 人格影响力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的意义 |
1.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
3. 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取得的成效 |
1. 教师意识到增强自身亲和力的必要性 |
2. 教师的亲和力得到学生初步认可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存在的问题 |
1. 理论说服力未能充分彰显 |
2. 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
3. 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感染力不足 |
4. 人格影响力未能充分显现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教师对亲和力认识不足 |
2. 教师对学生释疑不够及时 |
3.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了解 |
4. 教师的人文情怀相对欠缺 |
三、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 |
(一) 转变理念,树立亲和力增强的观念前提 |
1. 充分认识亲和力 |
2. 全面把握课程观 |
3. 勇于改变师生观 |
(二) 做好释疑解惑,提升理论说服力 |
1. 强化学科素养,凸显专业魅力 |
2. 及时澄清误区,增强思政信度 |
(三) 回应学生期待,增进教学吸引力 |
1. 关照学生需要,活化思政内容 |
2. 师生共同参与,用好思政方法 |
3. 顺应时代潮流,讲好思政话语 |
(四) 展现人文情怀,增强情感感染力 |
1. 坚定学科自信,增加信仰穿透力 |
2. 发扬仁爱之心,提高情感触动力 |
3. 加强道德修养,发挥人格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小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基于学生的学情实际 |
1.1.3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实际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产生 |
1.2.2 研究问题的设定 |
1.2.3 研究问题的说明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造性戏剧教育研究现状 |
2.1.1 创造性戏剧教育概念的研究 |
2.1.2 创造性戏剧教育价值的研究 |
2.1.3 创造性戏剧教育内容和程序的研究 |
2.1.4 创造性戏剧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2.2 英语口语素养研究现状 |
2.2.1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内涵 |
2.2.2 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研究 |
2.3 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影响研究现状 |
2.4 文献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行动研究法 |
3.2.2 观察法 |
3.2.3 实验法 |
3.2.4 访谈调查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3.5 研究资料的搜集 |
3.5.1 研究日志 |
3.5.2 录像 |
3.5.3 观察表 |
3.5.4 访谈 |
第4章 创造性戏剧教育研究的计划与实施 |
4.1 创造性戏剧教育研究的计划 |
4.1.1 英语故事剧本的选择 |
4.1.2 整体方案设计 |
4.2 创造性戏剧教育研究的实施 |
4.2.1 第一阶段:丰富人物对话,让故事内容鲜活生动 |
4.2.2 第二阶段:续写故事结尾,让故事结局出人意料 |
4.2.3 第三阶段:创编全新故事,让创意思维完整表达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创造性戏剧教育前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变化 |
5.1.1 第一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1.2 第二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1.3 第三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2 创造性戏剧教育前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变化 |
5.2.1 第一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2.2 第二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2.3 第三阶段活动后变化情况 |
5.3 在创造性戏剧教育中承担不同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变化的区别 |
5.3.1 承担编剧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变化 |
5.3.2 承担主角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变化 |
5.3.3 承担配角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变化 |
5.3.4 承担旁白角色的学生英语口语素养的变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
6.1.2 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意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
6.2 研究建议 |
6.2.1 将创造性戏剧教育融入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 |
6.2.2 根据学情来调整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的方式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基本诠释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亲和力 |
(二)教师亲和力 |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质及其基本构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特质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基本构成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功能效应 |
(一)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同的心理效应 |
(二)加强学生对教师信任的情感效应 |
(三)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能力的认知效应 |
(四)调节教育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行为效应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及归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
(一)教师个人的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等人格魅力彰显不鲜明 |
(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不够 |
(三)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才华展露不充分 |
(四)形象气质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
(五)课堂氛围呆板、教学效果不理想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学校缺乏培育教师亲和力的制度保障 |
(二)教师教育理念和综合素养存有缺陷 |
(三)社会缺乏支撑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合力 |
第三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 |
一、学校完善科学的亲和力保障制度 |
(一)完善科学保障制度 |
(二)构建合理考评制度 |
二、教师树立亲和的教育观念和发展亲和的综合素养 |
(一)以育人思想为引领,树立亲和理念 |
(二)以构成要素为思路,发展亲和素养 |
三、社会营造亲和教育环境,为提升教师亲和力注入合力 |
(一)学生家长重视配合思政教师,形成家校育人局面 |
(二)提升教师亲和力,从学生这个着力点出发 |
(三)对教师家庭进行情感教育,为提升亲和力注入新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理论阐释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现实境遇 |
1. 社会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主导力 |
2. 课堂语言的单调乏味性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感染力 |
3. 教师主观因素介入的不当性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渗透力 |
4. 学术研究的薄弱性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支撑力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
1. 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为基础 |
2. 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关键 |
3. 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根本 |
4. 以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为支撑 |
5.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网络发声 |
四、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 姚如月. 河南大学, 2019(01)
- [2]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之研究[D]. 胡朝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基于M中学的行动研究[D]. 李家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幼儿园表演区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长沙市S幼儿园为例[D]. 周国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及其调节模型 ——以教学活动为取向[D]. 张奇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
- [6]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 周炘融.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3)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增强对策研究[D]. 王战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小学生英语口语素养发展研究[D]. 鲍莉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D]. 冯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J]. 吴林龙.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