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中的电动机和其他部件

空调中的电动机和其他部件

一、空调机中的电动机及其它部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斌[1](2016)在《大型商场建筑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运行能效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占比日益增大。建筑节能,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商场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群体,其节能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央空调是大型商场建筑的主要能耗设备,夏热冬暖地区,其能耗达到商场总能耗的35%以上。冷冻水系统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核心设备,其运行参数的优化运行将直接影响着中央空调系统的整体能效。因此,冷冻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对商场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州某大型商场建筑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商场空调冷负荷区间跨度较大和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设备运行不合理等问题,开展了冷冻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为商场中空调冷冻水系统在不同负荷区间的高效运行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1)选择适合商场冷冻水系统的设备数学模型,通过采集该空调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对冷冻水系统各设备的数学模型进行辨识和交叉验证。(2)利用TRNSYS软件自定义模块的功能,将冷冻水系统设备数学模型进行编译。添加基于遗传算法的MATLAB控制模块,并使用精英主义选择方法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建立该商场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TRNSYS仿真平台。(3)根据该商场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分析冷冻水系统设备性能及实际运行效率,找出了目前该商场中央空调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发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冷冻水流量和冷冻水供水温度与冷水机组运行能效相关系数较高。(4)利用冷冻水系统TRNSYS仿真平台,对不同冷负荷区间情况分别进行参数优化运行,并与实际运行数据对比,结合2014年8月15日至2015年8月14日全年冷水机组运行情况,得到冷冻水系统全年平均节能率约为5.70%,平均运行能效COPe约提高0.27,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运行方法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可以为商场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艳清[2](2015)在《蒸发冷却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间空调器产量急剧上升,随之带来的能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选取房间空调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能耗水平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总结现有节能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空调系统的构建原则,提出了一种复合蒸发冷却技术、分离式热管技术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技术的蒸发冷却式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以下简称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本文针对该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并与传统房间空调器进行对比,定性分析了该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原理。利用DeST软件模拟房间的逐时负荷,并针对房间空调器的负荷特性确定设计工况,以蒸发冷却蒸气压缩式制冷模式为基准,对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各主要部件进行设计计算。由于复合空调系统还能实现蒸发冷却热管模式,在保障供冷需求下,为了使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优,结合经济性因素,对复合空调系统建立集中参数法的优化数学模型,确定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最优换热面积。其次,对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各主要部件建立数学模型,其中,对风冷蒸发器和直接蒸发冷却式冷凝器建立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对涡旋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建立集中参数模型,构建复合空调系统各制冷模式的动态运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离散求解。同时,根据对系统的设计结果,搭建了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性能测试实验台,改变室外空气的干球温度测试系统在不同制冷模式下的性能,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数学模型的可靠性。最后,根据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和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供冷期的动态运行数学模型,以沈阳地区为例,对复合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并与传统空调系统、蒸发冷却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无分离式热管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对复合空调系统在我国各典型地区(沈阳、北京、长沙、广州)应用的动态运行性能进行模拟仿真,考察复合空调系统的适用性。本文提出的蒸发冷却式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充分考虑了服务对象的室内负荷特性及室外冷源的特性,在保障运行可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冷源。本文定性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空调系统,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不仅能够保障冷却可靠性,而且能兼顾节能性和经济性。

罗文林[3](2015)在《基于微纳磨床实验室高精度恒温空调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精密空调应用于对环境有严格控制的地方,往往是对于工作、实验或贮存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而现今,当各类精密产品的机械加工所应达到的精度不断提高以及某些科学实验研究深入到分子物理以及纳米技术的时候,不管是精密产品的生产制造还是科学实验室,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恒温。根据检测、加工精度、产品整体精密度或者实验环境的要求,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控制技术下,有着不同的精度要求。本课题基于东华大学申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中为实现一种高精密加工微纳磨床的课题研究,针对微纳磨床的设计制造要求,从磨床加工所需±0.1℃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以及零件生产加工区域的热稳定性与热均匀性出发,对微纳磨床的加工的内环境影响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的分析,并对需要的一些模块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优化。此外还在仿真模拟的研究基础上,为服务于实验项目之后的顺利开展,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室布局规划与空调系统设计。本课题内容主要基于东华大学6级洁净度微纳磨床项目,主要开展对高精度恒温空调系统的扰量特性、气流组织方式、高速电主轴变转速运行和送风扰量波动的研究,并得到了高速电主轴水冷冷却系统的运行策略,分析了围护结构传热影响与控制方法,确定并优化了内环境气流组织方案以及分析了送风温度波动和送风量波动的边界范围。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旨在拓宽高精度恒温系统空调环境设计的应用和研究,以保证高精度加工过程所需要的环境温度及其精度范围。并通过实例的开展与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为我国高精度恒温微纳磨床内环境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恒温机械加工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

刘广强[4](2012)在《轴流风机的节能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在提倡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的大背景下,本文从整体入手,综合分析影响风机性能的因素。通过对当下关于轴流风机节能效果的研究,包括风机的运行调节节能和设计节能,首先分析轴流风机的设计节能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流型设计和结构设计),并分别建立轴流风机的最优流型的气动设计模型和最优结构设计模型,其次对比分析各种运行调节的调节原理、节能效果、适用范围以及投资大小等。在满足轴流通风机设计参数的条件下,采用工程设计方法一一孤立叶型法,分别用等环量指数、变环量指数设计一台轴流风机,进而结合最优化理论设计最优环量指数时的风机,最后运用GAMBIT对所设计的三台轴流风机完成三维建模。在风机的节能设计环节,本文借助先进的CFD技术,对影响轴流风机性能的主要参数进行对比模拟,同时观测风机内部流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三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最优环量下的节能效果,继而寻找一条提高风机效率、降低设计成本从而实现风机节能的途径。在风机的节能运行环节,本文同样借助CFD模拟,对本文所优化的风机进行工频和变频下的对比模拟,考察变频调速在风机的运行调节中的节能作用,从而为风机运行的节能研究提供依据。本课题中,通过对不同环量指数情况下的功率、压力以及效率的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最优化环量指数所设计的轴流风机其节能效果要明显好于其它两种方法。通过分析云图发现风机叶轮尾部涡流和叶顶尾迹涡流也会对风机的节能效果产生影响。而对于采用了变频技术进行运行调节的风机,其节能效果也要好于改变管网特性曲线的运行方案,这也论证了变频调速在风机的运行调节中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贾艳艳[5](2011)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变频空调器模糊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频空调由于其节能、高效、工作噪音低,能够营造一种更为舒适的房间温控环境,因而成为家用空调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较之普通空调而言,变频空调的控制系统更为复杂,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变频空调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近年来人们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算法,克服了传统的PID算法的弊病,系统自调节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的获取仅仅依赖专家经验,在环境发生突变时会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达不到真正的智能。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直接以空调系统舒适性为优化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进化理论对模糊控制系统的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进行协同自动寻优控制,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本论文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论文首先从追求舒适度的角度对空调的发展进程做了论述,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变频空调发展的关键技术。2.针对遗传算法的缺陷,对遗传算法操作中的选择操作进行了改进,并加入了自适应遗传算法,使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随着进化代数而有所改变,使得遗传算法具有了自适应性及一定的自学习功能。3.建立了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遗传模糊智能变频空调系统,并对其适应度函数以及模糊规则编码进行确定,根据构建的原理,将空调的软件控制部分遗传算法子系统进行了软件程序的编制。4.利用Matlab软件对基于遗传算法模糊智能空调系统进行了仿真设计。仿真过程表明,遗传模糊算法不仅不需要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而且其控制规则和隶属度函数也不仅仅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利用遗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即可获得,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PID算法和常规模糊控制算法。

曾北昌[6](2010)在《面向家电产品的拆卸与回收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主要难题。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快,被淘汰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资源也呈过快开发和过量消耗的严重局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破坏以及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以各种途径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态环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准、资源回收、再生效率较低,针对废旧固体产品应该由以往的“事后处理”,改为“前端减量”。面向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并以之作为产品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的一个重要准则,使得产品易于拆卸、利于回收、废弃物处理费用最低、回收重用价值最高,最终达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一绿色产品设计思想,不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可以避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解决环境问题”的弯路。面向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设计是一个新概念,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规范。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系统化、理论化的产品设计准则。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拆卸与回收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产品基于模块化的拆卸混合模型的建模方法,以产品拆卸信息为基础,混合模型图为框架,加入模块化思想,得到模块化设计的混合图拆卸模型,使可拆卸性设计的产品标准化,更具有互换性和延续性,并可以有效地解决图论模型中边与顶点产生“组合爆炸”的问题。2.研究并建立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设计评价系统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产品进行评价,构造家电产品评价系统框架,给出建立同一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和计算权重的方法,研究最底层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的建立和隶属度的计算,最后给出综合评价,得出经济回收评价报告,并对设计的薄弱环节提出再设计建议。3.初步开发了拆卸与回收设计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该系统用Access2000+Visual C++6.0开发,以D1008滚筒洗衣机为实例,为洗衣机的拆卸序列规划,回收评价分析提供辅助工具。

杜明明[7](2009)在《利用STATCOM解决电网电压恢复问题》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沙特阿拉伯西部电网存在的电压恢复问题展开研究,阐述了沙特西部电网的概况及其特殊性,即夏季负荷高峰期空调比重高达80%以上。指出了引起电压恢复问题的根源是故障后大量空调的堵转现象;分析了空调电机引起电压恢复问题的机理;提出了能够适用于PSS/E暂态仿真的空调动态模型;分析了电动机不同参数对电压恢复的不同影响,为模型参数确定提供了依据;为了解决沙特西部电网电压恢复的问题,在DSP-380变电站加装容量为500Mvar的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仿真算例表明引入STATCOM是抑制故障后大量空调堵转引起的电压恢复问题的有效方法,采用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电压在1s内即可完全恢复。本文也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STATCOM相比于SVC的优越性。

李丁丁[8](2008)在《水源热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水源热泵机组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在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设计了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资源的水源热泵系统方案,为某电厂的办公楼进行制冷和供暖。该方案不仅在空气调节上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为实现电厂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为了使水源热泵机组高效运行,本文编制了水源热泵系统的计算机动态仿真程序,模拟了机组变工况运行的特性,研究了机组的过热度、环境温度、蒸发/冷凝温度等参数对机组制冷/供热效果以及压缩机耗功的影响,为热泵机组的控制提供了方向。

刘玉成[9](2006)在《中低压轴流通风机的最优流型气动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最优化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应用VB高级语言与Excel电子表格相结合,进行中低压轴流通风机的最优化流型气动优化设计计算。在给定轴流通风机设计工况下的压力、流量和初选不同电动机转速以及级型式的情况下,计算出通风机的比转数,确定通风机的轮毂比,选定流量系数、压力系数和通风机的全压效率。计算出通风机的外径并进行合理的圆整。在进行经济技术性分析后,最终确定风机的设计方案,进而确定通风机适当的级型式、叶轮尺寸、轮毂比、转速和叶片数等基本参数。运用孤立翼型和叶栅叶型相结合的理论,在保证通风机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变环量指数来调整叶片的扭曲规律,进行变环量流型的优化设气动设计计算,进而找到通风机设计工况下的效率最高点。一般认为,通风机在最高效率点运行时,噪声也比较低。优化计算结束要进行效率验算并给出所配电动机的型号和规格。 在第四章的试验验证部分,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定型生产风机的主要参数(如效率、功率等)进行比较,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并据此优化设计计算程序,给出一个设计计算实例。 最后,根据最优的气动计算结果,绘制出通风机的叶片图和叶型图。

赵克中[10](2006)在《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研究》文中认为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是采用磁驱动技术与不同的机械传动机构相结合、实现多种运动型式组合的一种全新理念的传动部件,不仅可以实现无泄漏、全密封,而且更加注重运动型式的转化和运动状态的控制。与传统的磁力驱动器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在流体机械、流体系统、精密机械等领域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应用,同时起到了简化机构、提高可靠性、实现无接触动力传递和多种运动型式转换的作用。 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磁场建立2D、3D模型,并基于2D、3D模型,首次对耦合磁场的内部微观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耦合磁场内部特性,既丰富和发展了关于耦合磁场特性的描述,同时又为耦合磁场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基于3D模型,首次对耦合磁场动力学、运动学进行深入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总结和综述国内外文献关于磁力驱动器原理以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求解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磁场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基于ANSYS软件,对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磁场采用矢势法和标矢法建立2D、3D模型,创建物理环境,划分网格、赋予特性,加边界条件和载荷,对其场值进行求解计算,并对其磁场动力学、运动学以及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比较了基于2D、3D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首次得出3D模型修正后的转矩值比2D模型分析计算所得值约小16.5%。 通过对转矩密度的分析研究,首次得出:转矩密度从端面向高度延伸增大,延伸到内部10mm后,基本为常数。这一结论可有效地指导实际工程应用中对耦合磁场的优化设计。 通过分析研究磁场磁标势、磁感应强度矢量及磁感应强度绝对值的空间分

二、空调机中的电动机及其它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机中的电动机及其它部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商场建筑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运行能效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研究现状
        1.2.2 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设备模型的建立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主要设备介绍
        2.1.2 研究对象管理控制平台介绍
    2.2 研究对象数据采集系统
    2.3 冷水机组能效数学模型建立
        2.3.1 常用冷水机组模型介绍
        2.3.2 冷水机组运行能效数学模型建立
        2.3.3 冷水机组运行能效数学模型参数辨识
    2.4 冷冻水泵数学模型
        2.4.1 冷冻水泵数学模型建立
        2.4.2 冷冻水泵模型参数辨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冻水系统TRNSYS仿真平台的建立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 冷冻水系统TRNSYS部件模块的建立
        3.2.1 冷水机组TRNSYS模块的建立
        3.2.2 冷冻水泵TRNSYS模块的建立
    3.3 冷冻水系统优化控制及仿真平台的建立
        3.3.1 MATLAB优化仿真模块的嵌入
        3.3.2 冷冻水系统动态仿真平台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冻水系统设备性能及运行效率分析
    4.1 冷冻水泵性能研究分析
        4.1.1 冷冻水泵并联运行工况研究
        4.1.2 研究对象冷冻水泵运行情况分析
    4.2 冷水机组性能研究分析
        4.2.1 冷水机组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2 研究对象冷水机组运行情况分析
        4.2.3 研究对象冷冻水系统不同负荷区间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4.3 冷冻水系统变流量运行能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冻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5.1 冷冻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数学模型
        5.1.1 数学描述
        5.1.2 冷冻水系统优化变量的选取
        5.1.3 约束条件确定
        5.1.4 目标函数的建立
    5.2 冷冻水系统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求解
        5.2.1 遗传优化算法
        5.2.2 遗传算法的求解
    5.3 冷冻水系统参数优化运行及结果分析
        5.3.1 冷负荷区间低于 25%
        5.3.2 冷负荷区间为 25%~50%
        5.3.3 冷负荷区间为 50%~75%
        5.3.4 冷负荷区间为 75%~100%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蒸发冷却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房间空调器的应用背景及发展规模
        1.1.2 当前国内空调器的性能状况
    1.2 房间空调器节能技术现状
        1.2.1 采用高效元器件
        1.2.2 优化系统设计
        1.2.3 先进的节能控制手段在空调器中的应用
        1.2.4 其他方面的节能技术
    1.3 蒸发冷却技术
        1.3.1 蒸发式冷凝器
        1.3.2 直接蒸发冷却式冷凝器
        1.3.3 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构建及优化设计
    2.1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构建
        2.1.1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1.2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节能原理
        2.1.3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特点
    2.2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设计
        2.2.1 设计原理
        2.2.2 设计工况的确定
        2.2.3 基于蒸发冷却蒸气压缩式制冷工况的部件基本参数确定
        2.2.4 系统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2.5 基于蒸气压缩式制冷模式的相关部件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3.1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各部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直接蒸发冷却式冷凝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2 风冷蒸发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压缩机数学模型
        3.1.4 热力膨胀阀的数学模型
        3.1.5 制冷剂充注量数学模型
    3.2 两种制冷模式的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3.2.1 蒸发冷却热管模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2.2 蒸发冷却制冷模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3 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3.1 实验系统原理
        3.3.2 实验台的搭建及实验测试仪器
        3.3.3 实验步骤
        3.3.4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动态运行特性模拟分析
    4.1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供冷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4.3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4 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微纳磨床实验室高精度恒温空调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2.1 恒温空调系统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恒温空调环境扰量特性研究现状
        1.2.3 恒温空调环境气流组织优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内容、方法及意义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传热学与数值模拟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传热学概述
        2.1.1 热传导
        2.1.2 热对流
        2.1.3 热辐射
    2.2 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3 数值求解
        2.3.1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2.3.2 SIMPLE 算法
第三章 高速电主轴水冷冷却系统固-液耦合传热模拟分析
    3.1 微纳磨床工作环境及其内扰因素的分析
    3.2 高速电主轴传热分析及计算
        3.2.1 电主轴及冷却系统物理模型的建立
        3.2.2 物理模型的网格划分
        3.2.3 热载荷的分析与计算
    3.3 高速电主轴水冷冷却系统仿真
        3.3.1 高速电主轴的数学模型
        3.3.2 边界条件设定与数值计算
        3.3.3 模拟工况介绍
        3.3.4 仿真模拟结果
        3.3.5 模拟结果讨论
        3.3.6 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四章 微纳磨床工作环境围护结构传热影响的模拟分析
    4.1 外扰因素的分析
    4.2 微纳磨床内环境物理条件概述
    4.3 气流组织备选方案的提出
    4.4 微纳磨床内环境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4.5 微纳磨床内环境数学模型
    4.6 边界条件设定与数值计算
    4.7 仿真模拟结果
    4.8 结论
第五章 微纳磨床内环境空调送回风气流组织方案模拟分析
    5.1 边界条件设定
    5.2 三种气流组织方案的仿真模拟
        5.2.1 温度监测点的设定
        5.2.2 气流组织仿真模拟及相关结论
        5.2.2.1 方案 A 气流组织仿真模拟及相关结论
        5.2.2.2 方案 B 与 C 气流组织仿真模拟及相关结论概述
        5.2.3 不同气流组织方案下加工区域热均匀性分析
        5.2.3.1 加工区域温度监测点的监测设定与数据结果
        5.2.3.2 三种气流组织方案的温度均匀性分析
    5.3 气流组织方案的确定
    5.4 确定设计方案的优化
    5.5 结论
第六章 送风扰量波动临界范围仿真模拟分析
    6.1 送风温度波动临界范围的分析确定
        6.1.1 温度波动监测点的设定
        6.1.2 不同温度波动范围内下监测点数据分析
    6.2 送风量大小波动临界范围的分析确定
    6.3 结论
第七章 微纳磨床实验室布局与空调系统设计
    7.1 实验室布局规划
        7.1.1 各功能区布局划分
        7.1.2 吊顶、墙面与门窗设计
    7.2 空调系统设计
        7.2.1 室内外设计参数
        7.2.2 实验室环境空调及磨床内环境空调数据计算
        7.2.3 实验室环境空调及磨床内环境空调系统设计
        7.2.3.1 磨床内环境孔板送风设计计算[67]
        7.2.3.2 空调平面图设计[68-69]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轴流风机的节能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风机节能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与任务
第2章 轴流风机的节能优化设计
    2.1 轴流风机气动优化方程式的推导
    2.2 轴流风机最优流型的优化计算
        2.2.1 轴流风机径向平衡方程的推导
        2.2.2 轴流风机最优流型优化变量
        2.2.3 轴流通风机最优流型气动设计的约束条件
        2.2.4 环量指数对轴流风机流型设计的影响
    2.3 轴流通风机结构参数的优化计算
        2.3.1 风机主要结构参数
        2.3.2 风机主要结构参数的优化
    2.4 轴流通风机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第3章 轴流风机的节能运行
    3.1 非变速调节
        3.1.1 节流调节
        3.1.2 入口导叶调节
        3.1.3 动叶调节
    3.2 定速电动机的变速调节
        3.2.1 液力耦合器
        3.2.2 油膜滑差离合器
        3.2.3 电磁转差离合器
    3.3 交流电动机的变速调节
        3.3.1 鼠笼式电动机调压调速
        3.3.2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变极调速
        3.3.3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
        3.3.4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调节
        3.3.5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势的串级调速
        3.3.6 绕线式异步电机的同步化
        3.3.7 同步电动机调速
        3.3.8 开关磁阻电机
    3.4 各种调速方式的综合性能分析
第4章 轴流风机的气动设计计算
    4.1 等环量指数为1时的轴流风机气动设计
        4.1.1 基本参数的确定
        4.1.2 选择电机功率
        4.1.3 轮毂比和轮毂直径的确定
        4.1.4 各基元截面气流参数和空气动力负荷系数的计算
        4.1.5 各截面叶片几何尺寸的选择计算
        4.1.6 集流器的计算
    4.2 变环量指数为0.3时的轴流风机气动设计
        4.2.1 基本参数的确定
        4.2.2 各计算截面叶片环的气流参数和空气动力负荷系数的计算
        4.2.3 叶片的绘制
    4.3 优化环量指数为0.6时的轴流风机气动设计
第5章 轴流风机数值模拟与分析
    5.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5.1.1 流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5.1.2 湍流模型
    5.2 Fluent软件的简介
    5.3 风机三维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3.1 三维模型建立
        5.3.2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5.3.3 参数的设置
    5.4 模拟结果对比与数值分析
    5.5 最优环量指数为0.6时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5.6 最优环量指数时的变频调节与阀门调节对比模拟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遗传算法的变频空调器模糊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变频空调器的优点
    1.3 变频空调器的关键技术
    1.4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在空调控制中的应用
        1.4.1 模糊控制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4.2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1.4.3 国内外空调模糊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模糊控制和遗传算法的研究
    2.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2.1.1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2.1.2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
        2.1.3 模糊控制系统与模糊控制器设计
    2.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2.1 遗传算法的特点
        2.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2.2.3 遗传算法运行参数设定
        2.2.4 模式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基于遗传算法模糊理论应用现状研究
    3.2 遗传算法的缺陷
    3.3 改进的遗传算法
        3.3.1 选择操作的改进
        3.3.2 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的设定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智能变频空调系统的研究
        3.4.1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3.4.2 基于遗传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编码的确定
        3.4.3 交叉操作方法的确定
        3.4.4 变异操作与终止迭代条件
    3.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智能变频空调系统的实现
        3.5.1 变频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3.5.2 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3.5.3 变频空调控制系统软件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智能变频空调仿真系统的设计
    4.1 仿真工具介绍
        4.1.1 MATLAB简介
        4.1.2 模糊逻辑工具箱简介
        4.1.3 Simulink动态仿真环境
    4.2 系统仿真设计
        4.2.1 仿真系统参数的设定
        4.2.2 仿真实验
    4.3 PID及常规模糊控制和遗传模糊算法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家电产品的拆卸与回收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对产品设计提出的挑战
    1.2 面向拆卸与回收设计的概念
    1.3 面向拆卸与回收设计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背景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洗衣机产品调研分析与回收策略
    2.1 我国洗衣机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2.2 洗衣机产品的结构与生产工艺
        2.2.1 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
        2.2.2 洗衣机装配
    2.3 我国废旧产品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4 洗衣机的发展与回收策略
        2.4.1 对环境保护、资源重用和产品设计的认识
        2.4.2 洗衣机产品品牌及设计标准的统一
        2.4.3 政府立法是企业良好行为的进一步保证
        2.4.4 洗衣机产品的回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拆卸与回收设计的理论体系
    3.1 面向拆卸与回收设计的理论
    3.2 产品拆卸与回收层次的决策方法
    3.3 产品设计过程与产品回收过程
    3.4 拆卸与回收设计方案
        3.4.1 设计子系统
        3.4.2 回收子系统
        3.4.3 方案的最优选取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设计
    4.1 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设计流程
        4.1.1 家电产品的拆卸与回收问题
        4.1.2 家电拆卸与回收设计流程
    4.2 拆卸与回收设计准则
        4.2.1 材料的选择与标识
        4.2.2 拆卸与回收设计准则
    4.3 拆卸模型的建立
        4.3.1 家电产品拆卸相关信息
        4.3.2 拆卸混合图
        4.3.3 产品模块的定义及模块划分原则
        4.3.4 产品模块化拆卸混合图模型的建立
    4.4 拆卸系列生成算法
        4.4.1 与拆卸系列有关的指标
        4.4.2 回收的基本原则
        4.4.3 最小拆卸费用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家电产品拆卸与回收评价
    5.1 常用的评价方法
    5.2 家电产品评价系统框架
    5.3 产品可拆卸性评价指标体系
        5.3.1 可拆卸性评价指标的模糊量化
        5.3.2 评价指标体系
    5.4 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
        5.4.1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5.4.2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
        5.4.3 综合重要度计算
        5.4.4 各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及隶属度的计算
        5.4.5 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拆卸与回收设计系统评价工具
    6.1 拆卸与回收设计系统
        6.1.1 用户登录
        6.1.2 软件组成模块
        6.1.3 数据的获取
        6.1.4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6.2 基于算法实现技术
    6.3 最优拆卸系列生成
    6.4 拆卸与回收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利用STATCOM解决电网电压恢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空调负荷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1.2 电压恢复的研究
        1.2.1 研究电压恢复的重要意义
        1.2.2 电压恢复研究现状
        1.2.3 解决电压恢复问题的方法
    1.3 本文所做工作
第二章 沙特西部电网的电压恢复缓慢问题
    2.1 引言
    2.2 沙特电网简介
    2.3 实测的三次故障及波形
        2.3.1 DSP单相故障(2000.8.22)
        2.3.2 WDJ单相故障(2001.9.17)
        2.3.3 HVM-MPS三相故障(2000.6.25)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的负荷特性和数学模型
    3.1 空调简介
        3.1.1 空调器制冷原理
        3.1.2 空调的种类
        3.1.3 定频与变频
    3.2 单台空调的负荷特性
        3.2.1 空调的静特性
        3.2.2 空调的动态特性
        3.2.2.1 停机特性
        3.2.2.2 启动特性
        3.2.2.3 全电压范围的电压扰动特性
        3.2.2.4 空调电机的堵转与重启动
        3.2.3 空调负荷引起电压恢复问题的机理
    3.3 单台空调的数学模型
        3.3.1 空调的静特性模型
        3.3.2 空调的动特性模型
        3.3.2.1 感应电动机的三种模型
        3.3.2.2 空调的动态负荷模型
        3.3.2.3 空调的典型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电机的综合和模型参数的确定
    4.1 引言
    4.2 空调模型参数的确定
        4.2.1 确定空调模型参数的方法
        4.2.2 空调模型参数确定的依据
    4.3 常见的多台电动机综合等值方法
        4.3.1 方法一:取滑差极端值,输入阻抗相等
        4.3.2 方法二:转子端口并联,电气参数加权
        4.3.3 方法三:电气参数加权,有功功率求和
    4.4 多台空调电动机的综合等值
    4.5 多个静负荷的综合等值
    4.6 对空调模型及参数的验证
        4.6.1 DSP故障(2000.8.22)
        4.6.2 DSP故障(2003.8.15)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ATCOM对沙特西部电网电压恢复的影响
    5.1 引言
    5.2 解决电压恢复问题的方法
        5.2.1 不同比例的空调组成
        5.2.2 同步发电机和同步调相机
        5.2.3 并联电容器
        5.2.4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5.2.5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5.3 STATCOM的模型、参数和控制策略
    5.4 仿真验证
        5.4.1 DSP故障(2003.8.15)
        5.4.2 DSP故障(2000.8.22)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水源热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1.1.2 采用热泵回收余热的意义
    1.2 火电厂余热的回收利用
        1.2.1 热泵技术原理
        1.2.2 水源热泵系统回收火电厂部分工业余热的特点以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源热泵系统利用研究现状
        1.3.2 热泵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暖通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
    2.1 系统方案的提出
        2.1.1 项目概况
        2.1.2 方案的主要内容
        2.1.3 方案的确定
    2.2 负荷的计算
        2.2.1 建筑概况
        2.2.2 负荷计算
    2.3 风机盘管的选型
        2.3.1 室内外计算参数
        2.3.2 空调过程设计
        2.3.3 风机盘管型号的确定
    2.4 水源热泵机组的选型计算
        2.4.1 热泵机组的设计条件
        2.4.2 系统热力计算
        2.4.3 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2.4.4 换热器的选择计算
        2.4.5 电子膨胀阀的选型
        2.4.6 制冷剂充注量的计算
    2.5 水源热泵系统的安装
第三章 水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制冷空调中的计算机仿真
    3.2 水源热泵系统仿真部件模型的建立
        3.2.1 压缩机模型的建立
        3.2.2 冷凝器模型的建立
        3.2.3 电子膨胀阀模型的建立
        3.2.4 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3.2.5 制冷剂热力性质的工程简化计算方法
第四章 水源热泵系统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系统仿真平台简介
    4.2 水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水源热泵系统的动态仿真过程
        4.3.1 过热度对压缩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4.3.2 水源热泵系统的动态仿真
        4.3.3 过热度对仿真动态过程的影响
        4.3.4 压缩机转速对仿真动态过程的影响
        4.3.5 环境温度对开机动态过程的影响
    4.4 水源热泵系统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中低压轴流通风机的最优流型气动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轴流通风机概述
        1.1.1 轴流通风机的发展历史
        1.1.2 轴流通风机的分类
        1.1.2.1 按产生的升压分类
        1.1.2.2 按使用用途和场合分类
        1.1.2.3 按叶轮数目不同分类
        1.1.3 轴流通风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产品“三化”
    1.2 课题背景
        1.2.1 中国能源及利用现状
        1.2.1.1 人均能源拥有量和储备量低
        1.2.1.2 能源利用效率低
        1.2.2 风机节能的现状和进展
    1.3 国内外风机优化设计回顾
    1.4 本文任务
    1.5 意义和可行性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轴流通风机空气动力理论
    2.1 轴流通风机典型结构
    2.2 轴流通风机翼型和叶栅及其主要几何参数和气流参数
        2.2.1 轴流通风机常用翼型
        2.2.2 翼型几何参数
        2.2.3 叶栅几何参数
        2.2.4 气流参数
    2.3 气流在级中的流动
        2.3.1 轴流通风机方案选择
        2.3.2 速度三角形
        2.3.3 简单径向平衡方程
        2.3.4 等环量流型和变环量流型
    2.4 孤立翼型和平面直列叶栅理论
        2.4.1 儒可夫斯基定理
        2.4.2 空气动力基本方程
        2.4.3 孤立叶型法和叶栅法
第三章 轴流通风机流型气动优化模型和求解
    3.1 轴流通风机优化设计的历史
        3.1.1 轴流通风机结构和性能参数范围
        3.1.2 轴流通风机流型最优化气动设计回顾
    3.2 风机气动优化设计模型
        3.2.1 方案选择
        3.2.2 轴流通风机最优流型气动设计的效率公式
        3.2.2.1 叶轮叶栅气动计算
        3.2.2.2 后导叶栅中气动计算
        3.2.3 轴流通风机最优流型气动设计的约束条件
        3.2.4 轴流通风机结构参数的优化选择计算
        3.2.4.1 最优轮毅比的计算
        3.2.4.2 最优稠度的计算
        3.2.5 轴流通风机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3.3 优化模型的求解
        3.3.1 效率项
        3.3.1.1 通风机理论全压p_(tF,th)
        3.3.1.2 叶轮压力损失项△p_r
        3.3.1.3 后导流器压力损失项△p_s
        3.3.2 约束项
    3.4 程序流程框图
第四章 结果分析和试验验证
    4.1 几组R级设计方案结果和 R+S级设计方案结果的对比
    4.2 DT-1型地铁轴流通风机(DT-1 AXIAL FLOW FAN)试验验证
    4.3 单级 R+S级方案中低压轴流通风机气动优化设计实例
        4.3.1 地铁轴流通风机最优流型气动优化设计计算
        4.3.2 结构尺寸的计算和图纸的绘制
        4.3.2.1 通风机结构尺寸
        4.3.2.2 通风机叶型图和叶片图
        4.3.2.3 结果分析对比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的立项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应用
    1.4 磁驱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1 本课题研究现状
        1.5.2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5.2.1 对传统传动技术的改造与创新
        1.5.2.2 简化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
        1.5.2.3 取代一些机械传动型式
        1.5.2.4 向多层面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2.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2.1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原理及结构特点
        2.1.1 传动机理分析
        2.1.2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运动型式
        2.1.3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运动特点
    2.2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应用特性及分类
        2.2.1 旋转调速传动机构
        2.2.2 直线旋转调位移传动机构
        2.2.3 旋转与直线组合的传动机构
        2.2.4 螺旋运动的传动机构
    2.3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应用
        2.3.1 流体机械领域的应用
        2.3.2 流体系统中的应用
        2.3.3 精密机械中的应用
    2.4 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实例
        2.4.1 在核反应装置上的应用
        2.4.2 在空调机上的应用
        2.4.3 流体系统上的应用
        2.4.4 精密机械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磁场的有限元分析与建模
    3.1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3.1.1 用有限元法分析磁场的基本方法
        3.1.1.1 物体离散化
        3.1.1.2 单元特性分析
        3.1.1.3 单元组集
        3.1.1.4 求解未知节点位移
        3.1.2 磁场的有限元法
        3.1.2.1 单元分析
        3.1.2.2 整体分析
        3.1.3 ANSYS软件
        3.1.4 用ANSYS对磁场进行分析
    3.2 实体建模
        3.2.1 基本条件
        3.2.2 2D有限元模型
        3.2.2.1 2D有限元模型的磁场计算
        3.2.2.2 2D建模
        3.2.3 3D有限元模型
        3.2.3.1 3D有限元模型的磁场分量方程
        3.2.3.2 3D建模
    3.3 本章小结
4.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磁场力学二维分析与研究
    4.1 2D模型数理参量定义
    4.2 2D磁场动力学分析与研究
        4.2.1 不同转角下磁矢势A_Z的分布
        4.2.2 不同转角下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分析
        4.2.3 不同转角下磁感应强度(?)的绝对值分析
        4.2.4 不同转角下磁通密度分析
        4.2.5 不同转角和不同层面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4.3 2D磁场运动学分析与研究
        4.3.1 转矩与转角的数学关系
        4.3.2 转矩、转角与磁感应强度的数学模型
    4.4 2D磁场结构参数特性分析与研究
        4.4.1 外磁体厚度对转矩的影响
        4.4.2 内磁体厚度对转矩的影响
        4.4.3 磁隙空气层厚度对转矩的影响
        4.4.4 基体层厚度对转矩的影响
        4.4.5 内外磁转子非共轴状态分析与研究
        4.4.6 材料特性对转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磁场力学三维分析与研究
    5.1 3D模型数理参量定义
    5.2 3D磁场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
        5.2.1 磁场磁标势空间分布分析
        5.2.2 磁感应强度矢量空间分布的分析与研究
        5.2.3 磁感应强度绝对值空间分布的研究
        5.2.4 内外磁转子磁感应强度矢量和绝对值空间分布的分析与研究
    5.3 3D磁场运动学分析与研究
        5.3.1 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分析与研究
        5.3.2 耦合磁场力的分析与研究
        5.3.3 转矩密度分析与研究
        5.3.4 外转子转矩分析
        5.3.5 转子在Z轴方向变化对转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特性实验研究
    6.1 静态特性实验研究
        6.1.1 静态特性实验测量方法与装置
        6.1.2 静态特性实验设备及仪器
        6.1.3 力矩和转角特性实验研究
        6.1.3.1 力矩和转角静态特性实验测试过程及结果
        6.1.3.2 力矩和转角静态特性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1.4 8极磁耦合器全周期特性实验
        6.1.5 静态退磁实验
        6.1.5.1 退磁静态特性实验测量方法与装置
        6.1.5.2 退磁静态特性实验测试过程及结果
        6.1.5.3 退磁静态特性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2 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6.2.1 动态特性实验方法与装置
        6.2.2 动态特性实验设备及仪器
        6.2.3 转速与转角特性实验
        6.2.3.1 转速与转角特性实验测试及结果
        6.2.3.2 转速与转角特性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2.4 涡流损失实验与分析
        6.2.4.1 涡流损失实验测试及结果
        6.2.4.2 涡流损失特性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2.5 振动传递测试实验与分析
        6.2.5.1 振动测试实验及结果
        6.2.5.2 振动测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空调机中的电动机及其它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商场建筑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运行能效及参数优化研究[D]. 刘志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2]蒸发冷却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 张艳清. 东北大学, 2015(07)
  • [3]基于微纳磨床实验室高精度恒温空调环境设计研究[D]. 罗文林. 东华大学, 2015(07)
  • [4]轴流风机的节能研究与数值模拟[D]. 刘广强. 东北大学, 2012(07)
  • [5]基于遗传算法的变频空调器模糊控制的研究[D]. 贾艳艳. 东北大学, 2011(04)
  • [6]面向家电产品的拆卸与回收设计技术研究[D]. 曾北昌. 苏州大学, 2010(01)
  • [7]利用STATCOM解决电网电压恢复问题[D]. 杜明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8]水源热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 李丁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9]中低压轴流通风机的最优流型气动设计方法[D]. 刘玉成. 东北大学, 2006(11)
  • [10]磁耦合双向驱动控制器的研究[D]. 赵克中. 东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空调中的电动机和其他部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