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氯化银中回收金属银再制硝酸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昱辰,张保明,张帆,王芳,李梅[1](2021)在《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中银的回收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国内每年报废含银催化剂约1 000 t,可回收银约200 t。本文通过介绍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的原料概况、回收工艺、沉淀剂选择和还原工艺,为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回收和银冶炼生产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李芳蓉,田永峰,牛娟,孙彦坪,刘凤霞,童丹,李宏伟[2](2020)在《NaCl含量测定实验中含银废液的回收和再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减少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及良好职业素养,训练其实践操作能力。作者指导学生收集NaCl含量测定学生实验的含银废液,并采用三种方法回收处理,结果三种方法银回收率高达91.49%及以上,所得AgNO3的含量高达99.76%及以上,完全符合容量分析标准,纯度高,杂质含量低。故三种方法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含银废液处理的方法。但相较而言,AgCl水合肼直接提银法步骤最少,银回收率和所得AgNO3纯度最高,故可首选,其次选AgCl氨浸提-抗坏血酸还原法,再次选AgCl氨浸提-金属锌还原法。单质Ag转化成AgNO3时选稀硝酸作为溶剂和氧化剂更好。经近三年实践应用,回收了大量银,既经济又环保,实验药品使用率提高,实验经费降低,学生树立起了牢固的环保意识和坚定的节约信念,为高校化学实验室含银废液回收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并为回收利用实验废液中其它化学成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冯晋尧[3](2018)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资源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不同浓度下盐酸、硝酸、硝酸与氢氟酸的混酸在去除相应涂层时的脱除速率做对比,制作宏观浸出率曲线图,得出对废旧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资源化回收分步化学蚀刻的技术路线及技术参数,即室温下用体积分数为20%的HCl溶液,酸蚀30min清除表面铝涂层;室温下用体积分数为35%的HNO3溶液,酸蚀70min清除表面银栅;室温下用体积分数40%的硝酸和6%的HF组成的混酸,反应75min后去除氮化硅涂层并对晶硅初步抛光。对反应过程中重要的反应时间节点制作样品,进行SEM、EDS进行微观分析,进一步印证宏观浸出率曲线的真实状态。因回收太阳能电池片需经历450℃高温分离边框和电池片过程,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片均需经历高温过程。实验采用对太阳能电池片高温处理和不处理后进行分步化学蚀刻的方法对废晶体硅电池片资源化回收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高温处理后的太阳能电池片所受到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高温处理后的太阳能电池片上的铝层、导电银浆更易脱除,晶硅参杂层变得更易于活化,脱除更为容易。铝层经450℃高温处理半小时发生明显的氧化现象,致使结构疏松,更易于反应,反应终点提前至20min;高温处理后的电池片中的导电银浆大部分得到氧化,因此更容易脱除。该阶段反应终点时间缩短了40min;防反射层脱除过程中高温处理后的太阳能电池片p-n结脱除过程所需时间减短了15 min,因高温处理后,晶硅参杂层变得更易于活化,脱除更为容易。经过高温处理的太阳能电池片于最后一阶段处理时将会损失更多的硅含量。本技术研究考虑到在实际工业技术上的应用,采用了搅拌的方法来检测在动态过程中实验技术参数的差异,同时采用了处理液循环使用的方式来检测循环状态,对于铝层的剥离过程,在室温时,1:30的固液比,300r/min转速下,反应比静态过程提前结束5分钟,第二次循环反应比静态过程晚结束5分钟。第三次循环反应比静态过程晚结束40分钟。由于导电银浆在搅拌过程中更易脱落,实验结果显示三次循环过程硝酸浓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反应终点比静止状态浸出反应结束时间早6min。搅拌脱落的残渣中基本无银含量,可以确定在银回收过程中,银基本全部回收。回收率达到99.58%。三次循环中,对于防反射层脱除的处理液中混酸浓度基本无太大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搅拌过程反应第二阶段时间出现缩短,比静态过程第二阶段反应即防反射层脱除过程反应时间缩短了23min,抛光过程时间缩短了15min。总过程结束时间为22min,晶硅回收率达到71.18%。
汪秋雨,何强,胡意文,王日,黄绍勇,吕喜聪,孙敬韬,蔡琥[4](2017)在《全湿法短流程高纯银的制备工艺》文中认为以铜阳极泥中间物料分金渣为原料,提出一种"亚钠分银-酸化沉银-净化除杂-银粉还原"的全湿法短流程制备高纯银粉的新工艺。对工艺的机理及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银的浸出率达到98.4%,粗氯化银中杂质元素Pb和Te的脱除率分别为97.7%和96.7%,银的直收率到达98.1%。采用OES、XRD、SEM检测方法对产物的化学成分、表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颗粒均匀的99.995%高纯银粉。
鄂毓邦[5](2016)在《硝酸银滴定废液的回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纯碱化工厂,盐分(氯离子)是生产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要对原材料、生产控制中间物料、产成品的盐分进行分析检验,检验方法是银量法,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硝酸银滴定废液,这些废液若不合理处理会给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污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针对分析实验室硝酸银滴定废液中银的回收进行初步探讨,利用氯化钠将废液中的银进行沉淀富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提取出银粉,可以制成硝酸银溶液进行循环利用,达到降本增效目的,同时也满足了环保的要求,所以将硝酸银滴定废液进行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万丽[6](2016)在《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材料对Ag(Ⅰ)分离和预富性能的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镀镍料液中Ag(Ⅰ)的选择性分离和其以AgCl43-而非Ag+的形态存在,本文以秸秆和废纸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化学改性路线,制备了一系列巯基功能化吸附剂,结果如下所示:1、通过环氧氯丙烷对碳化秸秆纤维素进行氯代反应,氨基化后与氨基硫脲和戊二醛进行巯基化反应,得到吸附剂TSC-NH3-OCS.本实验在单一体系和镀镍模拟混合体系中,吸附剂对Ag(Ⅰ)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7%([H+]=0.1~2 mol L-1)和91.26%([H+]=0.1~0.5 mol L-1),并且最大吸附量能达到153.54和46.69 mg g-1。通过红外、XPS和扫描电镜表征可知,巯基功能基团已成功嫁接到秸秆纤维素表面,吸附机理可以解释为硫代酰胺基团中质子化的硫醇基与AgCl43-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吸附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此外,通过动态模拟实验对模拟料液中的Ag(Ⅰ)进行回收,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可以重复利用,并且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2、以废纸纤维素为原料,首先使用高碘酸钾将纤维素邻羟基氧化开环,胺化后再与氨基硫脲和戊二醛进行反应,得到含有巯基功能基团的吸附剂PWP-OX-TSC.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单一体系还是镀镍模拟混合体系中,尤其是在低酸度条件下PWP-OX-TSC对Ag(Ⅰ)的吸附能力比甲醛、硫脲、甲醛/氨基硫脲以及戊二醛/硫脲修饰的吸附剂效果好,最大吸附量能达到171.16(单一体系)和49.89 mg g-1(混合体系)。通过红外、XPS.SEM.EDX分别对吸附剂PWP-OX-TSC进行表征,确定了吸附剂的表面形貌、结构和吸附机理。通过对模拟料液的重复性试验验证吸附剂具有再生性。3、将废纸纤维素原料,在未经过氧化或开环的条件下,直接进行氯代、氨基化-巯基化作用,得到固相萃取剂PWP-Cl-TSC,应用于高浓度盐溶液中Ag(Ⅰ)的分离和预富集,并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在酸度01 mol L-’条件下,吸附剂对Ag(Ⅰ)的吸附率可达到100%,最大吸附量为177.02 mg g-1,用2.5mL、TU(0.73 mol L-1)-HCl(0.2 mol L-1)作为洗脱剂可以把Ag(Ⅰ)洗脱下来,该方法的检出限1.74 ng mL-1,相对标准偏差为6.48%,富集因子为16.7。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样品中Ag(Ⅰ)的分离和预富集。
张佴栋[7](2016)在《超声辅助酸性硫脲浸出烧结灰中银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烧结灰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烧结工序捕俘的烟气粉尘,连续多年来我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之首,因此每年产生的烧结灰数量十分巨大,对烧结灰的不合理处理,将对钢铁生产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然而烧结灰中富含钾、铁、铅、银等有价元素,综合回收价值高,关于银的回收利用还鲜见报道。因此,将烧结灰中的银加以回收利用,不仅能够减轻对烧结灰处理压力,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本文以烧结灰为原料,以硫脲为浸出剂,引入超声技术为强化手段,研究从烧结灰中回收银的新工艺,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如超声功率、颗粒粒径、反应温度等对银浸出率的影响。最终选定的浸出条件为:超声功率为400 W,颗粒粒径为96~75μm,反应温度50℃,硫脲浓度为22 g/L,搅拌速度为400 r/min,液固比为8:1,浸出时间为90 min,在此条件下银的浸出率可达94.70%。(2)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烧结灰中银的浸出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并得出最优实验条件。在此条件下银的预测值为96.15%,实际值为94.70%,其绝对误差为1.45%,表明在该拟合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烧结灰中银的浸出过程。(3)对烧结灰中银的浸出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经计算得出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18.19 kJ/mol,表明反应速率的限制环节为通过固膜的内扩散控制。
章尚发[8](2013)在《铜阳极泥提取硒、碲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铜阳极泥是铜电解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冶炼副产物,同时是铜冶炼企业综合回收的重要原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铜阳极泥富含金、银、铂、钯等贵金属和硒、碲等稀有金属,以及铜、铅等贱金属。硒、碲的提取回收是铜阳极泥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综述了硒、碲等金属的理化性质以及目前铜阳极泥的处理工艺,详尽介绍了不同处理工艺的特点以及硒、碲提取的流程。鉴于目前铜阳极泥中硒、碲回收率较低的现状,以云南某铜冶炼厂所产的铜阳极泥为实验研究原料,在不影响金、银回收率的前提下,采取预处理酸浸——氯化浸出硒、碲——氯化液还原除金——二氧化硫还原硒、碲的工艺提取铜阳极泥中的硒、碲,重点研究了氯化过程中硒、碲的走向和分布,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热力学分析了铜阳极泥分铜渣中硒、碲的氯化浸出,认为氯化浸出是铜阳极泥提取硒、碲的较好工艺,同时实验确定了氯化浸出的优化工艺条件:时间150min、温度60℃、氯酸钠质量浓度65g/L、液固比4:1、氯化钠质量浓度50g/L、硫酸酸度300g/L,在此条件下硒的浸出率为96.5%,碲的浸出率为76.4%,同时金的浸出率达到93.7%。浸出液中银的含量为3.5mg/L,银微量浸出,说明氯化浸出硒、碲对银的回收率影响极小。研究了铜阳极泥中铜的物相和含量,高含量的铜会导致铜阳极泥直接氯化浸出过程中氯化剂的消耗增加,从而使浸出液中氯离子浓度升高,对后续废水处理不利,需要对铜阳极泥预处理脱除铜。提出了在稀硫酸溶液中加入硫酸铁作为助浸剂,利用Fe3+离子的催化氧化性质浸出脱除铜阳极泥中的铜,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确定了铜阳极泥预处理酸浸脱除铜的优化工艺条件:浸出时间为2.4h、酸度为110g/L、液固比为10:1,优化条件下实际测得铜的浸出率为96.52%。通过对比预处理前后铜阳极泥的XRD结果显示出预处理酸浸前后硒的物相不发生改变。同时检测浸出液中不含有硒、碲、金、银,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酸浸对碲的提取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在氯化提取硒、碲之前可增设预处理酸浸的工序,使硒、碲等稀贵金属达到富集。为了在硒、碲回收的过程中不影响金的回收率,需要对氯化液中进行除金,采用FeSO4还原沉淀氯金酸,在温度80℃、时间90min、硫酸亚铁加入量为理论量10倍的条件下还原率达到99.7%,还原后液中金的含量低于1mg/L,同时硒、碲的还原率仅为3.8%和3.7%,达到较好的硒、碲氯化液中除金的效果,从沉淀渣的XRD结果可知沉淀渣为高品位金,其中无单质硒和单质碲的特征峰,杂质较少。计算和分析了铜阳极泥氯化过程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分布,其中硒、碲主要分布在还原后液中,分别为总量的92.8%和73.6%,另外硒在氯化渣和沉淀渣中分别占总量的3.5%和3.7%,碲在氯化渣和沉淀渣中分别占总量的23.6%和2.8%。同时论述了综合回收硒、碲等元素的工艺,与传统的选冶联合流程工艺相比,直收率指标有了较大提升。
曹梦竺,张韧[9](2013)在《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针对不同来源的含银废水,总结了近几年常用的银回收技术及实验成果,指出了废料中银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逐渐由高能耗、高污染、低回收率的方法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回收率的方法转变。
田丽娟,杜川川[10](2013)在《碳高温还原法和碳酸钠法处理实验室含银废液》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碳高温还原法和碳酸钠法分别处理化学实验室氯化物分析测定后产生的含银废液,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处理步骤、回收率、样品纯度、回收经济成本。实验数据表明,采用碳高温还原法可达到93.52%~95.53%的回收率、92.03%~95.93%的纯度,采用碳酸钠法可达到96.03%~98.37%的回收率、94.32%~95.21%的纯度,综合比较碳酸钠法更具优势。
二、从氯化银中回收金属银再制硝酸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氯化银中回收金属银再制硝酸银(论文提纲范文)
(1)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中银的回收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原料概况 |
2 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回收工艺 |
2.1 硫酸溶解法 |
2.2 硫代硫酸盐法 |
2.3 硫脲法 |
2.4 硝酸溶解法 |
3 沉淀剂的选择 |
4 银的还原工艺 |
4.1 液相化学还原法 |
4.1.1 氨-肼还原法 |
4.1.2 铁还原法 |
4.2 熔炼还原法 |
5 结语 |
(2)NaCl含量测定实验中含银废液的回收和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步骤 |
2.1 实验废液的收集 |
2.2 废液的前期处理 |
2.3 回收方法比较 |
2.3.1 AgCl水合肼直接提银 |
2.3.2 氯化银氨浸提银 |
2.3.2.1将银还原为单质银 |
2.4 制备回收AgNO3 |
2.4.1 溶解金属银所需HNO3的浓度的选择[20] |
2.4.2 制备回收AgNO3 |
2.5 回收Ag NO3质量测定 |
2.5.1 回收AgNO3的含量测定 |
2.5.2 回收与市售AgNO3(AR)对比测定氯化物中Cl-含量 |
3 结果讨论 |
3.1 三种方法回收方法和回收结果比较分析 |
3.1.1 三种方法回收银的回收方法对比分析 |
3.1.2 三种方法回收银的回收率对比分析 |
3.2 三种方法回收所得AgNO3质量分析比较 |
3.3 结论 |
4 结束语 |
(3)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资源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对比国外国内研究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内容 |
1.7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及简介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铝的资源化回收技术路线选择 |
2.1.1 铝层处理液的选择 |
2.1.2 技术路线小结 |
2.2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铝的资源化回收技术参数的测定 |
2.2.1 样品的预处理 |
2.2.2 硅片中铝的反应实验步骤 |
2.3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银的资源化回收技术路线选择 |
2.4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银的资源化回收技术参数的测定 |
2.5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硅的资源化回收技术路线选择 |
2.5.1 防反射层处理液的选择 |
2.5.2 技术路线小结 |
2.6 光伏太阳能电池片中硅的资源化回收工艺参数选择 |
2.6.1 采用滴定法检测防反射层取出过程中过蚀硅的质量 |
2.6.2 实验仪器 |
2.6.3 实验药品 |
2.6.4 实验方法 |
2.6.5 采用失重法检测防反射层的剥离状况 |
2.6.6 防反射层检测方法小结 |
2.7 实践应用 |
2.7.1 高温前处理实验参数验证 |
2.7.2 分析方法 |
2.8 搅拌处理电池片实验方案 |
2.8.1 搅拌处理的必要性 |
2.8.2 实验原理 |
2.8.3 实验步骤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铝浸出实验参数测定 |
3.2 铝处理小结 |
3.3 银参数测定 |
3.4 银处理小结 |
3.5 硅实验参数测定 |
3.6 防反射层处理小结 |
3.7 高温前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 |
3.7.1 Al的回收 |
3.7.2 Ag的回收 |
3.7.3 去除Si3N4涂层 |
3.8 高温前处理实验小结 |
3.9 搅拌实验 |
3.9.1 铝处理部分 |
3.9.2 银部分 |
3.9.3 硅部分 |
3.10 太阳能电池片湿法回收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4)全湿法短流程高纯银的制备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 |
1.2 主要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亚钠分银和酸化沉银 |
2.2 净化除杂和银粉还原 |
2.3 优化试验 |
3 结论 |
(5)硝酸银滴定废液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废液中银的提取方法 |
2.1 水合肼还原法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原理 |
2.1.3 实验过程 |
2.2 铁还原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原理 |
2.2.3 实验过程 |
2.2.4 注意事项 |
2.3 氯化钠的加入量 |
4 结语 |
(6)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材料对Ag(Ⅰ)分离和预富性能的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银的回收及富集方法简介 |
0.2.1 含银废水的来源 |
0.2.2 溶液中富集回收银的方法简介 |
0.3 分离中的固相萃取 |
0.3.1 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 |
0.3.2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0.3.3 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
0.4 生物质吸附剂概况及应用前景 |
0.4.1 生物吸附剂概述 |
0.4.2 纤维素基生物吸附材料的研究概况 |
0.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章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 |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1.1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途 |
1.1.2 实验主要试剂和用途 |
1.2 实验方法 |
1.2.1 镍和铜的浓度测定方法 |
1.3 不同酸度的单一体系和三元体系溶液的配制 |
1.3.1 单一体系溶液的配制 |
1.3.2 三元体系模拟料液的配制 |
1.4 吸附实验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
1.4.1 静态吸附试验 |
1.4.2 吸附动力学实验和方程 |
1.4.3 吸附热力学实验和方程 |
1.4.4 固相萃取实验和方程 |
1.4.5 镀镍氯化液模拟料液中Ag(Ⅰ)的存在形态 |
第2章 巯基改性的秸秆纤维素对镀镍氯化液中Ag(Ⅰ)的吸附研究 |
2.1 巯基改性的秸秆吸附剂的制备 |
2.2 吸附剂TSC-NH_3-OCS的表征 |
2.2.1 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 |
2.2.2 红外光谱特征 |
2.2.3 元素分析结果 |
2.3 单一体系和混合体系中酸度对TSC-NH_3-OCS吸附性能的影响 |
2.4 吸附剂TSC-NH_3-OCS吸附性能与商品树脂的比较 |
2.5 吸附剂TSC-NH_3-OCS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
2.5.1 吸附剂TSC-NH_3-OCS的吸附等温线 |
2.5.2 吸附剂TSC-NH_3-OC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
2.6 吸附剂TSC-NH_3-OCS吸附Ag(Ⅰ)的机理 |
2.7 吸附剂TSC-NH_3-OCS的洗脱实验 |
2.8 柱实验和吸附剂的重复性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巯基改性的氧化纤维素对镀镍氯化液中Ag(Ⅰ)的吸附研究 |
3.1 巯基改性的氧化纤维素类吸附剂的合成 |
3.2 吸附剂的表征 |
3.2.1 红外光谱特征 |
3.2.2 吸附剂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 |
3.3 酸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
3.3.1 不同酸度下PWP-OX-TSC、TU-PWP-GLA、TU-PWP、TSC-PWP四种吸附剂对单一体系和混合体系中Ag(Ⅰ)的吸附比较 |
3.3.2 不同酸度下PWP-OX-TSC对混合体系中Ag(Ⅰ)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
3.4 吸附剂PWP-OX-TSC的吸附等温线 |
3.5 吸附剂PWP-OX-TSC吸附Ag(Ⅰ)的热力学、动力学性质 |
3.5.1 震荡时间的影响 |
3.5.2 吸附剂PWP-OX-TSC对Ag(Ⅰ)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
3.6 吸附剂PWP-OX-TSC对Ag(Ⅰ)的吸附机理 |
3.7 吸附剂PWP-OX-TSC对Ag(Ⅰ)的洗脱和循环实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巯基改性的氯代纤维素用于Ag(Ⅰ)的预富集与检测 |
4.1 不同巯基改性的氯代废纸纤维素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吸附剂PWP-Cl-TSC的表征 |
4.2.2 酸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
4.2.3 振荡时间的影响 |
4.2.4 吸附剂PWP-Cl-TSC对Ag(Ⅰ)的饱和吸附量 |
4.2.5 吸附剂质量影响 |
4.2.6 溶液流速的影响 |
4.2.7 洗脱剂的影响 |
4.2.8 方法学考察 |
4.2.9 共存离子的干扰 |
4.2.10 对高浓度的铜和镍模拟溶液的分析 |
4.2.11 实际样品分析 |
4.2.12 吸附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7)超声辅助酸性硫脲浸出烧结灰中银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概况 |
1.1.1 银矿资源 |
1.1.2 银的用途 |
1.2 烧结灰概况 |
1.2.1 烧结灰来源 |
1.2.2 烧结灰回收现状 |
1.2.3 烧结灰处理存在的问题 |
1.3 银的浸出工艺 |
1.3.1 氰化法 |
1.3.2 硫脲法 |
1.3.3 硫代硫酸盐法 |
1.3.4 卤化物法 |
1.3.5 硫氰酸盐法 |
1.3.6 其他方法 |
1.4 超声波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
1.4.1 超声技术简介 |
1.4.2 超声波作用原理 |
1.4.3 超声波技术应用 |
1.5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装置 |
2.3 实验原理 |
2.4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酸性硫脲浸出烧结灰中银 |
3.1 浸出溶剂的选择 |
3.2 各个实验因素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1 超声功率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2 颗粒尺寸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3 反应温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4 浸出时间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5 硫脲浓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6 搅拌速率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2.7 液固比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3 超声强化与常规浸出对浸出实验的影响 |
3.3.1 两种浸出方式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3.3.2 两种浸出方式下酸性浸出渣的物化性质表征 |
3.3.3 超声波条件下酸性浸出渣的面扫描图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银的浸出工艺 |
4.1 引言 |
4.2 超声辅助浸出烧结灰中银的响应曲面优化设计 |
4.2.1 优化设计 |
4.2.2 中心实验设计与分析 |
4.2.3 二阶回归方程的拟合与统计学分析 |
4.2.4 模型充分性证明 |
4.2.5 优化条件和预测模型的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银的浸出动力学研究 |
5.1 液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 基于不同因素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5.2.1 反应温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5.2.2 硫脲浓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5.2.3 颗粒粒度对银浸出率的影响 |
5.3 动力学控制步骤及其参数的确定 |
5.3.1 动力学控制步骤 |
5.3.2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 |
5.3.3 表观反应级数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硕士期间申请国家专利 |
(8)铜阳极泥提取硒、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的理化性质与用途 |
1.1.1 硒、碲的理化性质与用途 |
1.1.2 铜的理化性质与用途 |
1.1.3 金的理化性质与用途 |
1.2 铜阳极泥概述 |
1.2.1 铜阳极泥的形成 |
1.2.2 铜阳极泥的化学组成 |
1.2.3 铜阳极泥的物相组成 |
1.3 铜阳极泥的处理工艺概述 |
1.3.1 铜阳极泥处理的传统火法流程 |
1.3.2 铜阳极泥处理的湿法流程 |
1.3.3 选冶联合流程工艺 |
1.3.4 加压浸出-卡尔多炉工艺 |
1.4 铜阳极泥中硒、碲回收方法概述 |
1.4.1 湿法处理回收铜阳极泥中硒、碲 |
1.4.2 火法处理回收铜阳极泥中硒、碲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氯化浸出硒、碲的基础理论 |
2.1 热力学分析 |
2.1.1 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公式 |
2.1.2 相关φ-pH图分析 |
2.2 浸出反应动力学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阳极泥分铜渣氯化浸出硒、碲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原料的成分与物相分析 |
3.1.1 实验原料的成分分析 |
3.1.2 实验原料的物相分析 |
3.2 氯化浸出实验研究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时间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3.2 温度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3.3 氯酸钠质量浓度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3.4 液固比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3.5 氯化钠质量浓度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3.6 硫酸酸度对硒、碲、金浸出率的影响 |
3.4 优化条件实验的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阳极泥预处理酸浸对硒、碲提取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的成分与物相分析 |
4.2 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概述 |
4.3 预处理酸浸脱除铜的理论分析 |
4.4 铜阳极泥预处理酸浸脱除铜的实验研究 |
4.4.1 实验过程与设计 |
4.4.2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预处理酸浸前后铜阳极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对比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氯化液中还原沉淀除金对硒、碲回收的影响 |
5.1 氯化浸出液中金的还原沉淀的理论分析 |
5.2 实验方法与设备 |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铜阳极泥氯化过程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与回收 |
6.1 铜阳极泥氯化工艺提取硒、碲的流程 |
6.2 铜阳极泥氯化过程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 |
6.2.1 预处理酸浸工序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 |
6.2.2 氯化浸出硒、碲工序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 |
6.2.3 还原工序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 |
6.2.4 提取硒、碲工艺总流程中硒、碲等元素的流向 |
6.3 提取硒、碲过程中硒、碲等元素的回收分析 |
6.3.1 硒的回收分析 |
6.3.2 碲的回收分析 |
6.3.3 铜的回收分析 |
6.3.4 金的回收分析 |
6.3.5 银的回收分析 |
6.4 优化后的氯化工艺与传统选冶联合流程硒、碲指标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
(10)碳高温还原法和碳酸钠法处理实验室含银废液(论文提纲范文)
1 反应原理与实验步骤 |
1.1 含银废液前处理 |
1.1.1 反应原理 |
1.1.2 实验步骤 |
1.2 碳酸钠法回收银 |
1.2.1 反应原理 |
1.2.2 实验步骤 |
1.3 碳高温还原法回收银 |
1.3.1 反应原理 |
1.3.2 实验步骤 |
1.4 银的纯度确定 |
1.4.1 反应原理 |
1.4.2 实验步骤 |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 实验仪器 |
2.2 试剂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投料量对银的回收率及纯度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对银的回收率及纯度的影响 |
3.3 经济成本分析 |
4 结论 |
四、从氯化银中回收金属银再制硝酸银(论文参考文献)
- [1]失效含银工业催化剂中银的回收技术进展[J]. 刘昱辰,张保明,张帆,王芳,李梅.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08)
- [2]NaCl含量测定实验中含银废液的回收和再利用研究[J]. 李芳蓉,田永峰,牛娟,孙彦坪,刘凤霞,童丹,李宏伟.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3]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资源化技术研究[D]. 冯晋尧.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8)
- [4]全湿法短流程高纯银的制备工艺[J]. 汪秋雨,何强,胡意文,王日,黄绍勇,吕喜聪,孙敬韬,蔡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7(05)
- [5]硝酸银滴定废液的回收利用[J]. 鄂毓邦. 盐业与化工, 2016(12)
- [6]巯基功能化纤维素材料对Ag(Ⅰ)分离和预富性能的集研究[D]. 万丽. 辽宁大学, 2016(02)
- [7]超声辅助酸性硫脲浸出烧结灰中银的工艺研究[D]. 张佴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铜阳极泥提取硒、碲的实验研究[D]. 章尚发.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9]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的研究现状[J]. 曹梦竺,张韧. 河南科技, 2013(13)
- [10]碳高温还原法和碳酸钠法处理实验室含银废液[J]. 田丽娟,杜川川. 科技资讯,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