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

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

一、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何辰波[1](2019)在《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乡村建设人物,他们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对于缓解民国严峻的乡村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3年7月13日,江西农村改进社万家埠实验区在安义县万家埠成立,以王枕心为首的乡村建设人员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解决当时江西农村贫、愚、弱、乱等问题。1937年8月20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王枕心辞职投身抗战,被迫停止他的乡村建设活动。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西的乡村建设运动为背景,以王枕心为研究对象,对王枕心的生平进行梳理,并提炼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总结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评析其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不足,探讨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从而获取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首先为绪论,介绍了笔者的选题缘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接着将王枕心的生平分为研修农学、上下求索,五年乡建、躬身实践,抗战救国、迎接解放三部分,本文利用档案等材料对王枕心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随后提炼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王枕心在借鉴他省经验的基础上,以恢复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完善农村组织、发展农村教育为两翼,针对当时中国农村普遍贫、愚、乱、弱的基本问题,以惠农、智农、聚农、强农为法宝结合自身乡村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减税惠农,促进生产;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培干聚农,推进自治;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的乡村建设思想。而后总结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王枕心从乡村经济、乡村政治、乡村文化教育卫生三个方面推进他的乡村建设实践,采取了推广信用合作、成立群众组织、完善农村医疗等措施,改善了万家埠地区的乡村面貌。然后对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进行评析。本文分析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四大成就,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两大不足。最后为结语,探讨了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改善了万家埠地区乡村的面貌,培养了一批乡村建设人才,并在江西开创了一套乡村建设理论,为日后江西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王枕心所主张的从供给侧调整农村的生产;大力推行智识教育;完善保障措施,吸引人才主动下乡;经验与信息共享,放眼全国统一布局等策略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带来启示。

燕洁[2](2018)在《利津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严峻,在中国式养老的大格局中,涉及人口众多的农村养老是我国最大的特色,与城市养老相比,农村养老的形势更为严峻。当前利津县尚未专门针对农村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全国针对县级层面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也比少,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及案例分析的观念方法,从利津县情出发,重点找出利津县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养老模式或经验做法,结合利津县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整个研究既注重理论的创新性和指导性,又考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希望能为利津县及其他县区解决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提供参考。利津县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为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低人口出生率加剧农村人口老化,老龄人口的抚养比不断加大,养老社会负担不断加重。而应对养老问题的养老服务与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并不匹配,表现在老年人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少、城乡分布不均衡,老年人社会服务机构缺乏,床位紧缺,家庭养老的压力不断加大。利津县农村主要采取居家养老方式养老,随着孝道文化退化、土地保障作用弱化,社会养老模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津县农村养老存在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现象突出、传统养老观念深入人心、农村养老敬老观念淡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利津县应该通过建立农村良好养老社会环境、健全农村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农村老龄人口健康支持体系、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

文世芳[3](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任玉霜[4](2016)在《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中国农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民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他们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文综合以上观点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构想。研究围绕“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形成的平台以及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区分了农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对职业农民培育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评述,具体包括社会分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第二,对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研究,介绍了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并对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单评述,在论述目前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时,从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培育主体自身意愿进行分析,并从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分析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内生性环境因素和外生性环境因素,内生性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变化,并用多元回归解释了三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外生性环境因素包括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呼唤,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农产品安全的需求。环境分析不仅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迫切性也为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种形式,每种平台都从现状、培养模式、形成途径、相关建议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龙头职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现有“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解释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应,并搜集了 2013年中国农垦年鉴中139家龙头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财力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四个指标,得出了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和类型划分,在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介绍了家庭农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形成的经验,选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研究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背景、经验和效果,总结了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发分别从职业农民立法、教育体系、产业链的拓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第六、提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主要观点如下: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并根据耕地的特点,分区域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本刊编辑部[5](2016)在《应急管理工作动态》文中研究表明10月1日—10月31日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检查值班值守和安全防范工作情况10月1日下午,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在当日带班领导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兆前陪同下,来到总局总值班室,看望慰问国庆值班人员,详细询问了各单位国庆节期间值班工作安排部署情况,听取了办公厅关于当日各地区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值班值守情况汇报,要求大家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刘晶晶[6](2014)在《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差异化认知,是联系生产者和服务者到消费者的桥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经济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逐渐地走入了农产品市场。然而与此相应的却是湖北省的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强,品牌建设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规范与实证性分析法、文献调查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量与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针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并把对该理论的理解应用到湖北省的农产品品牌上,尤其是对武昌鱼和采花毛尖的案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后提出了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建议。

施晟[7](2012)在《“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当前我国“农超对接”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为例,利用在山东省、海南省和浙江省579户西兰花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合作社和超市的访谈材料,分析了“农超对接”进程中农户、合作社、超市之间的合作绩效和合作剩余分配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4个关键性问题:(1)“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如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创造合作剩余?(2)“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是否使农户收入增加?(3)“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导致农户行为发生哪些变化?(4)“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能否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既公平、又有效率的合作剩余分配方案?对上述4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1)在“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中,农户、合作社和超市三者通过有效的合作,成功实现了对西兰花的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进而提高了西兰花的市场价值。另外,“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还通过产品品质创新、生产方法创新、产业组织创新、销售市场创新,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创造了大量的合作剩余。(2)销售渠道对西兰花种植户的销售净收入具有显着影响。参与“经合作社卖给超市”销售渠道(即“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农户获得的销售净收入,显着高于参与小商贩渠道、批发商渠道、加工企业订单、“合作社未卖给超市”等渠道的农户获得的净收入。此外,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户主每年接受培训的次数、西兰花种植面积、市场需求信息的可获得性、完成销售所需的运输距离等因素对农户的销售净收入具有显着影响。(3)尽管“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约束了农户自由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的权利,导致其技术效率有所降低,但该模式中的农户通过安全生产和对西兰花的质量加工,有效提高了西兰花的市场价值,使得“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经济效率显着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因素包括销售渠道、西兰花种植面积、全家务农总人数、农药购买方式、农药成本、化肥投入量等。此外,销售渠道、户主每年接受培训的次数、全家务农总人数、对加工价格的预期、对加工方式的认知、产品加工配套设施等因素显着影响农户对西兰花的质量加工行为。(4)在“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中,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不同行为主体对合作剩余的分配。其中,农户获取西兰花销售中的价格溢价;合作社获取其社会网络资源的经济租金;超市拥有市场营销活动的剩余索取权,并获取超额利润。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农户认知、销售渠道、政策环境。此外,影响农户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身份、购销合约、市场信息、政策环境。总体而言,本文将理论与实证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主体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合作剩余分配。本文在以下方面拓展了经典理论的适用范围:首先,通过将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农产品中具体应用,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值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农户采取安全生产行为和质量加工行为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基于Barzel的产权理论,从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剩余分配机制。

刘宇[8](2012)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是连结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与不断增多的污染物排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多重压力与制约,使得探索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其增长速度始终高于10%。然而,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增长是用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的:土地资源供给有限,但需求不断增加;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矿产资源储量虽然相对丰富,但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且已有部分矿产濒临枯竭;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现有方式继续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必将增强,限制经济的增长。因此,应把握住时代契机,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追求经济及社会双重目标,协调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优化辽宁省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产业始终呈“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比重在48%左右。众所周知,相对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是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地区会使整个经济受到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在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二元结构”,相对较为落后;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约占第二产业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行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是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的传统结构,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要想摆脱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不但应该对三次产业间而且应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分别论述了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为了深入了解产业结构变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实施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和特征,并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进行评价,进而证明了辽宁省现有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呈现不可持续性,结构优化迫在眉睫;之后,分别分析了三次产业的经济概况、产业内部结构状况以及相应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通过基准分析选择各产业的主导行业,以三次产业优化的方向为指导,选择主导行业的优化路径、领域及产品;最后,借鉴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提出了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手段,通过三次产业主导行业及其优化路径、领域和产品的选择,摆脱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环境约束的评价,可以清晰看出产业结构变化对资源、环境有着较大影响,尤其是第二产业,这为今后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了依据;此外,对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三次产业主导行业的选择及优化则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选择方案。

崔铭香[9](2010)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六位青年农民工的打工及学习“故事”,进而深度分析和解读了他们的“故事”。首先,本研究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进行了素描,以摸索者、攀登者、求索者三种类型呈现。摸索者是青年农民工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基础样态,攀登者是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纵向深入状态,求索者是其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的横向拓展状态。同时剖析了影响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成年早期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个性因素作用等方面。其次,分析并归纳了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特点、学习行为特征及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具有以下特点:客观生存境遇方面,职业境遇工作内容琐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生活境遇方面,衣、食、住、行简约、朴素,业余生活单调、同质;社会境遇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缺乏。主观境遇方面在感知、情绪、情感等方面感到受歧视、遭受过诬陷,甚至遭遇过欺骗。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动机方面,青年农民工大多出于自愿而参加学习,其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职业进展型——为了适应工作;社会刺激型——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认知、兴趣型——为了求知;外界期望型——为了他人。其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包括学历方面的学习和非学历方面的学习,并且,以非学历方面的内容为主;非学历方面的学习中,又包括“学会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内容具有职业指向性的特点。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方法和非正式学习方法。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看书、做题;多说、多练;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注重理解等。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向师傅学习;向同事、朋友、他人学习;从做中学;从书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中学习;从反思、体悟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等。学习方式具有复合特征,即每个青年农民工可能采取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因人而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既包括正规学习,又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青年农民工的主要学习方式。青年农民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环境不利、学习支持缺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具有限制和激发作用;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具有改善和提升作用——对客观生存境遇有改善作用,对主观生存境遇有提升作用。另外,青年农民工继上述学习行为之后,都决心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可以说是其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阐明了从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超越环境;要善于抓住学习资源;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继续学习;坚强的意志关乎学习成效。进而提出了促进成人学习的相关建议,包括社会层面,创设学习条件;教育机构层面,保护学习热情;学习者层面,成为学习化个人。结尾部分从研究效度、推广度、伦理性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张学忙[10](2008)在《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武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必须给予支持、完善和推动发展,基于此,论文希望通过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和水质、空气、土地污染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农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创造出赏心悦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优美环境,从而将“都市”与“农业”真正地融为一体,实现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景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化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文总体研究思路是,首先,采取与有关涉农部门座谈、进行农户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典型城市进行调查,搜集有关都市农业资料,整理、解读国家及地方有关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法规,积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在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引入实证分析,客观评价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而筛选、提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运作机制和有效发展途径。第三,确立新模式,设计和规划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并将新模式在实践中予以反馈检验和不断完善与改进。第四,利用归纳方法分析国内典型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并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国外典型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揭示可供借鉴的发展举措和制度安排。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全文除导论外,共有九章,现分述如下: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主题思想、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观点作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对都市农业概念内涵、特性特征、功能作用作了概述,分析了都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指出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联的一种农业现象,在都市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对都市农业发展展开分析与政策研究的依据和逻辑起点。第二章,概述并总结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下文进一步讨论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关于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探讨、模式选择以及相应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设计研究,是全文研究的核心与重点。论文首先从考察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其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都市农业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构建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据此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模式选择和模式构建进行分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典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台北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进展,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荷兰、法国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为论文进行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研究作了实践的铺垫。第八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第九章,是研究结论的总结。论文提出发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四点建议,具体内容有:政策引导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前提;综合规划是保证;资金扶持是保障。

二、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1)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资料
        1.2.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王枕心的生平
    2.1 研修农学上下求索(1897-1932 年)
    2.2 五年乡建躬身实践(1932-1937 年)
    2.3 抗战救国迎接解放(1937-1967 年)
第3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3.1 减税惠农,促进生产——缓解农村之贫
    3.2 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化解农村之愚
    3.3 培干聚农,推进自治——疏解农村之乱
    3.4 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破解农村之弱
第4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
    4.1 乡村经济建设
        4.1.1 进行农事实验
        4.1.2 推广信用合作
    4.2 乡村政治与社会建设
        4.2.1 提升公共服务
        4.2.2 恢复乡村秩序
        4.2.3 开展民众运动
    4.3 乡村文化、教育与卫生建设
        4.3.1 举行文娱活动
        4.3.2 普及基础教育
        4.3.3 培训乡建人才
        4.3.4 建设医疗体系
第5章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评析
    5.1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
        5.1.1 政学合作的乡村建设模式
        5.1.2 全面覆盖的乡村建设方式
        5.1.3 博采众长的乡村建设思路
        5.1.4 详细完备的乡村建设计划
    5.2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不足
        5.2.1 没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5.2.2 没有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王枕心简谱
附录B 王枕心的着述
附录C 《农村》各期目录一览表

(2)利津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评价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现有研究条件
        3.不足之处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1.人口老龄化
        2.抚养比(负担系数)
        3.养老保障制度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相关理论
        1.人口结构类型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3.社会公正理论
二、利津县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现状
    (一)利津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利津县农村养老模式
        1.家庭(居家)养老模式
        2.机构型集体养老模式
        3.政府补贴型养老模式
三、利津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现象突出
    (二)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少且收入低
    (三)传统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四)农村养老敬老观念淡薄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
    (六)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缺位
    (七)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
四、国内外农村养老实践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养老实践经验
        1.以房养老模式
        2.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的养老模式借鉴
    (二)国内农村养老实践经验
        1.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2.把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模式
        3.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4.凸显志愿者作用
    (三)对利津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启示
        1.探索多元养老模式共同推进
        2.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
        3.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五、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村良好养老社会环境
        1.积极营造农村敬老孝老浓厚氛围
        2.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养老法规
        3.深入开展老年精神关爱
    (二)健全农村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1.健全农村各类保险制度
        2.完善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3.发展农村养老公益慈善事业
    (三)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1.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2.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
        3.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四)健全农村老龄人口健康支持体系
        1.加强农村老龄人口的疾病预防
        2.积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3.发展老年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
    (五)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
        2.大力开展农村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3.丰富农村养老服务业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4)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土地撂荒严重
        二、粮食进口增加
        三、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化
        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
        五、乡土情结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二、国内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工
        三、新型职业农民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推拉理论
        五、收入差距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职业农民模式
        二、学院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市场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二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培育施教主体不明确
        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不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四、农民自身培训意愿不足
    第三节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职业农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性”环境分析
        一、农村耕地变化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
        三、农业机械化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生性”环境分析
        一、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三、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第一节 龙头企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龙头企业的经营现状
        二、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模式分析
        三、龙头企业为平台培育职业农民的因子分析
        四、效率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启示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职业农民形成的途径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二、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组织的比较
        三、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以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美国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日本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三节 德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四节 三种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立法保障
        二、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三、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5)应急管理工作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检查值班值守和安全防范工作情况
福建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天津市召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四川省召开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现场推进会
交通运输部举办全国海上搜救政策宣贯培训班
甘肃省安委会召开2016年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
辽宁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甘肃省地震救援队成为国内首支省级重型救援队
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视电话会议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举办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
公安部召开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全国应急产业发展推进交流会在湖北召开
公安部交管局部署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工作
国家铁路局举办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培训班
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安全生产及食品安全等工作
安徽省安委会召开2016年第四次全体会议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
中德军方举行“联合救援-2016”卫勤实兵联合演习
国家粮食局印发《粮油安全储存守则》和《粮库安全生产守则》
河南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青海省政府部署进一步做好近期防震减灾工作
云南省召开综合交通建设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辽宁省举办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模拟演练培训班
交通运输部组织突发事件部省联动桌面演练
湖北省召开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新修订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
水利部部署岁末年初水利安全生产工作

(6)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品牌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
        1.2.1 品牌建设理论
        1.2.2 农产品品牌建设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
    2.1 品牌
        2.1.1 品牌定义
        2.1.2 品牌的属性和特征
    2.2 农产品品牌
        2.2.1 农产品的特征
        2.2.2 农产品品牌
        2.2.3 农产品品牌的分类
        2.2.4 农产品品牌和“三品一标”
3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理论
    3.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
        3.1.1 建立农产品品牌对于消费者、生产者或服务者具有积极意义
        3.1.2 品牌经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增加国际竞争力、构筑诚信社会
        3.1.3 构建农产品品牌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求
    3.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
        3.2.1 品牌战略和品牌定位
        3.2.2 品牌设计和品牌塑造
        3.2.3 品牌传播和品牌衍生
        3.2.4 品牌危机和品牌维护
4 湖北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4.1 湖北省农业和农产品建设发展迅猛
    4.2 消费者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
        4.2.1 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因素考察
        4.2.2 消费者的农产品品牌意识考察
        4.2.3 消费者对着名品牌、无品牌的农产品的理解
    4.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品牌多而品牌价值不足
        4.3.2 农业产业化过程品牌战略不突出
        4.3.3 品牌建设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
        4.3.4 政府缺乏经验和方法,配套系统不完善
5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案例分析
    5.1 湖北武昌鱼和武昌鱼集团
        5.1.1 品牌战略和品牌定位分析
        5.1.2 品牌设计和品牌塑造分析
        5.1.3 品牌传播和品牌衍生分析
        5.1.4 品牌危机和品牌维护分析
        5.1.5 武昌鱼集团的经验与启发
    5.2 采花毛尖与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
        5.2.1 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
        5.2.2 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和品牌形成分析
        5.2.3 采花毛尖的成功经验和启发
6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把科学的品牌建设理论融入到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中去
        6.1.1 树立品牌意识
        6.1.2 增强品牌建设理论的学习
        6.1.3 明确分工,把品牌建设和农业生产两部分剥离开来
        6.1.4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6.2 积极创造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环境和条件
        6.2.1 强化农产品消费者的品牌意识
        6.2.2 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化、全球化
        6.2.3 促进品牌相关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6.2.4 加强交通和信息通路的基础建设
    6.3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湖北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
        6.3.1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6.3.2 推动产业集群效应
    6.4 利用区域化品牌优势,发掘农产品品牌地方特色
    6.5 政府部门要起到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表

(7)“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农超对接
        1.3.2 合作剩余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2.1 文献综述
        2.1.1 农超对接
        2.1.2 农工商综合经营
        2.1.3 农业产业化
        2.1.4 订单农业
        2.1.5 小结
    2.2 理论回顾
        2.2.1 分工与合作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产权与制度理论
3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创新机制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3.2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合作的绩效
        3.2.1 分析框架
        3.2.2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
    3.3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中的创新机制
        3.3.1 产品品质创新:调整种植结构以符合市场需求
        3.3.2 生产方法创新:加强技术指导以符合超市标准
        3.3.3 产业组织创新:创新合作模式以协调生产经营过程
        3.3.4 销售市场创新:开拓超市渠道为农户赢得价格溢价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对农户亩均西兰花净收入的影响
        4.1.1 变量设置
        4.1.2 模型选择
        4.1.3 计量结果分析
    4.2 不同销售渠道下农户亩均西兰花净收入的差异比较
        4.2.1 模型构建
        4.2.2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内生性的处理
        4.2.3 计量模型的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及效率测评
    5.1 理论分析
        5.1.1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5.1.2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5.2 研究方法
    5.3 不同销售渠道下的农户生产效率测评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不同销售渠道下的技术效率比较
        5.3.3 不同销售渠道下的经济效率比较
    5.4 农户行为的效率测评
        5.4.1 安全生产行为的效率测评
        5.4.2 质量加工行为的效率测评
    5.5 本章小结
6 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和质量加工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1 变量设置
        6.1.2 二元Probit模型构建
        6.1.3 计量结果分析
    6.2 农户的质量加工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设置
        6.2.2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6.2.3 计量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中相关主体的剩余分配机制
    7.1 合作剩余分配的现状
        7.1.1 信息获取能力对合作剩余分配的影响
        7.1.2 风险控制能力对合作剩余分配的影响
    7.2 合作剩余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
        7.2.1 产权分配机制
        7.2.2 参与约束
        7.2.3 激励相容约束
        7.2.4 合作剩余的表现形式
    7.3 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的影响因素
        7.3.1 变量设置
        7.3.2 有序Logistic模型构建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4 农户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7.4.1 变量设置
        7.4.2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7.4.3 计量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农超对接”合作的潜在问题及澳大利亚超市的启示
    8.1 “农超对接”合作的潜在问题
    8.2 澳大利亚超市的案例分析
        8.2.1 超市经营有机农产品的现状
        8.2.2 超市经营有机农产品对供应商的影响
        8.2.3 超市经营有机农产品面临的挑战
    8.3 案例启示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8)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2.2 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2.3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拟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2.1.1 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
        2.1.2 环境约束与经济增长
    2.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2.1 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
        2.2.2 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
        2.2.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第3章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资源、环境约束评价
    3.1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3.1.1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3.1.2 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3.2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资源约束评价
        3.2.1 资源供给分析
        3.2.2 基于节约指数的资源消耗状况分析
        3.2.3 资源约束评价
    3.3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环境约束评价
        3.3.1 环境质量的演变
        3.3.2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环境效应分析
        3.3.3 环境约束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1 辽宁省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4.1.1 经济概况
        4.1.2 第一产业结构状况
        4.1.3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4.2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的选择
        4.2.1 农、林、牧、渔业专门化率分析
        4.2.2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
        4.2.3 牧业主导产业选择
    4.3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一产业优化方向及路径选择
        4.3.1 优化方向
        4.3.2 优化路径及产品选择
    4.4 小结
第5章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5.1 辽宁省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5.1.1 经济概况
        5.1.2 第二产业结构状况
        5.1.3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5.2 资源、环境约束下辽宁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5.2.1 初选
        5.2.2 基准分析
        5.2.3 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3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工业优化路径及产品选择
        5.3.1 优化方向
        5.3.2 优化路径及产品选择
    5.4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建筑业优化方向及产品选择
    5.5 小结
第6章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6.1 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6.1.1 经济概况
        6.1.2 产业结构状况
        6.1.3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6.2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6.2.1 基准分析
        6.2.2 主导产业选择
    6.3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第三产业优化方向和领域选择
        6.3.1 优化方向
        6.3.2 主导行业优化领域及产品选择
    6.4 小结
第7章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1 可供选择的新思维和新的战略和策略
        7.1.1 循环经济
        7.1.2 绿色 GDP
        7.1.3 技术替代
        7.1.4 环境替代
        7.1.5 能源替代
    7.2 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2.1 政策选择
        7.2.2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2.3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2.4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7.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研究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关注农民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弱势群体"
        二、关注农民工——"为自我发展实践终身学习的群体"
        三、关注农民工——"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提升农民工素质"
        四、关注农民工——"张扬学科使命,需关照其生存与学习"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质性研究的选择与运用
        二、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推进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一般研究综述
        二、青年农民工研究综述
        三、"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人口流动研究
        二、移民人力资本研究
        三、成人生存境遇研究
    第三章 理论背景简析与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析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二、学习与成人终身学习
        三、成人学习的必要与可能
        四、成人群体的学习权利
        五、成人教育研究新纲领
        第二节 概念界说
        一、农民工
        二、青年农民工
        三、生存境遇
        四、学习行为
中篇:"故事"呈现
    第四章 素描: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第一节 勇于尝试的摸索者
        一、李刚:骑自行车到上海的"寻梦人"
        二、苏强:来上海摸爬滚打的"淘金者"
        第二节 不畏艰难的攀登者
        一、陈燕:不甘于命运安排的"保姆"
        二、邹凯:勇于拼搏的"修路工"
        第三节 孜孜不倦的求索者
        一、赵蕊:"爬台阶"的纺织女工
        二、王晶:"扞卫家庭"的学习弄潮儿
        第四节 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简括
        一、样态之一:摸索者
        二、样态之二:攀登者
        三、样态之三:求索者
    第五章 探析: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因素群Ⅰ: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二、变化时代与学习时代
        三、青年农民工的回应
        第二节 因素群Ⅱ:成年早期面临的生活任务
        一、职业生活任务
        二、家庭生活任务
        三、个人发展任务
        四、闲暇生活任务
        五、健康生活任务
        第三节 因素群Ⅲ:其他多样化因素
        一、教育水平
        二、经验因素
        三、个性特征
        (一) 兴趣
        (二) 性格
        (三) 意志
        (四) 自我调控能力
下篇 探索与发现
    第六章 解读:生存境遇
        第一节 客观生存境遇
        一、职业境遇:"像机器人一样"
        二、生活境遇:"非常节俭"
        三、社会境遇:"觉得很压抑"
        第二节 主观生存境遇
        一、感觉受到歧视
        二、隐私权受到侵犯
        三、被诬陷、被冤枉
        四、遭遇欺骗
    第七章 解读:学习行为(上)
        第一节 学习动机:"为了生存"
        一、类型
        二、特点
        第二节 学习内容:"全副武装地学"
        一、内容:多元化
        二、特点:职业性
    第八章 解读:学习行为(下)
        第一节 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
        一、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二、推进学习活动的方式
        第二节 学习方法:"自学呀"
        一、正式学习方法
        二、非正式学习方法
        第三节 学习困难:"打击肯定有的"
        一、学习时间有限
        二、学习环境不利
        三、学习支持缺乏
    第九章 关系显现: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第一节 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状况
        二、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
        第二节 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的影响
        一、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二、对学习效果的分析
        三、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影响的简括
        第三节 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
        一、李刚——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二、苏强——就是要坚持终身学习
        三、陈燕——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四、邹凯——就是创造机会也要学
        五、赵蕊——就是要不断地踩台阶
        六、王晶——学是人生中最美的字
    第十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括
        一、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
        二、影响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
        三、生存境遇的特点
        四、学习行为的特征
        五、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一、几点启示
        二、相关建议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效度
        二、关于研究推广度
        三、关于研究伦理
        四、自我的收获与成长
    尾声:来自青年农民工的期许与共勉
        一、应正确认识学习
        二、应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应磨练坚强的意志
        四、应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
    一、都市农业概述
        (一)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二)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三)都市农业的类型及特性
        (四) 都市农业的功能
        (五) 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二、都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
        (一) 都市农业与都市的关系
        (二) 都市农业在都市建设中的作用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二) 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
        (三)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
        (四) 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三、产业融合理论
    四、循环经济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
        (三) 武汉市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二)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二、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 丰富自然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资源基础
        (三) 便捷交通、优越地理位置为都市农业开辟巨大的外部市场
        (四)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为都市农业创造良好基础设施条件
        (五) 良好发展势头彰显都市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六) 雄厚科技和工业实力为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 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农业发展描绘美好蓝图
    三、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 都市农业规划工作滞后
        (二) 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
        (三)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四)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五) 都市农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法规规范
        (六) 都市农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七) 都市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滞后
        (八) 都市农业项目缺乏文化、教育内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内涵
        (二)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方法
        (二) 都市农业数据的标准化
    三、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二、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一)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三)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环境
        (四)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运行机制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内借鉴
    一、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三) 启示与借鉴
    二、上海市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三) 启示与借鉴
    三、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三) 启示与借鉴
    四、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
        (三) 启示与借鉴
    五、台北市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
        (三) 启示与借鉴
    六、基本结论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外借鉴
    一、美国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二、日本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三、新加坡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四、荷兰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五、法国都市农业发展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六、启示和借鉴
        (一)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和规范管理
        (二)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三) 确保都市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四) 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武汉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一、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
        (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二) 发展特色种植业
        (三) 发展集约畜牧业
        (四) 发展高效水产业
        (五) 发展优势种子种苗业
    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一) 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二)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 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五) 充分发挥政府在都市农业中的职能作用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一) 抓好菜篮子的各项农业技术
        (二) 建立良种繁育、引进和推广体系
        (三) 推广先进的栽培、饲养和园艺技术
        (四) 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五) 健全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
        (六)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七)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八) 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
        (九) 深化农业投入的改革办法
    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开展土地整理,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二)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三) 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山水资源保护
        (五) 把都市农业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五、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一) 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 从政策上给予都市农业以支持
        (三)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四)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五) 政府对都市农业要服务和管理到位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应用情况
致谢

四、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 何辰波. 南昌大学, 2019(02)
  • [2]利津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 燕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3]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4]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任玉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5]应急管理工作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应急管理, 2016(10)
  • [6]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刘晶晶. 武汉轻工大学, 2014(04)
  • [7]“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D]. 施晟. 浙江大学, 2012(02)
  • [8]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刘宇. 辽宁大学, 2012(02)
  • [9]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D]. 崔铭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10]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学忙.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培训班在武汉举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