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城,翟春泉[1](2010)在《快速成长中的中国压铸机制造业》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中国压铸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从压铸机主机及压铸生产过程自动化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压铸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与配套情况,并从完善设备、清洁生产与环保、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以及新技术、新装备等角度展望了中国压铸机及压铸生产的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压铸机制造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张义诚,郭来平[2](1998)在《从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看国产压铸机的质量现状与水平》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安排,国家铸造锻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国内生产压铸机的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本文根据抽查结果介绍了国产压铸机的质量现状和技术水平,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产压铸机的质量及技术水平提出建议。
郭敖如[3](1990)在《我国压铸技术的进展》文中指出叙述了我国压铸机发展简史和压铸生产发展简况,简单介绍了我国主要压铸机制造厂的情况。从压铸设备及压铸工艺的进步详细介绍了三十多年来我国压铸技术的进展:包括新型压铸合金与熔化精炼技术、新型节能熔炼炉和保温炉、压铸工艺参数检测技术、新型涂料的发展与应用情况等。文章最后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展望了我国压铸技术的发展前景。
李松[4](2010)在《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及其二通插装阀块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力压铸(简称压铸)是在普通铸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种铸造方法。由于其可以连续大批量的生产形状复杂、轮廓清晰、薄壁深腔的精密铸件,充分显示出压铸零件的薄壁化、轻量化、精密化和高效化的优点。使得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压铸机的优劣是决定压铸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进行分析和阀块的设计,对整机性能进行一定的评估,对以后的改进打下基础。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压铸机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总结出了国内压铸行业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压铸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二章,主要对XT280压铸机主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图文的方式形象的说明压铸机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原理。并简单介绍了压铸过程中几个最重要的工艺参数。然后,通过对压铸机液压系统的动作原理分析,使得我们对压铸机的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三章,主要是根据XT280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和厂家提供的原始参数等参考资料,对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的泵站阀组、压射阀组和增压阀组的集成块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的设计。第四章,介绍了压力-流量复合阀(p-q阀)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建立p-q阀的数学模型对阀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在压铸机的整个压铸过程中,时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压铸件的质量。在系统工作中,二通插装阀的开启时间决定了各个工序的响应时间。所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NG50插装阀的开启时间进行Simulink仿真,进而建立压铸过程中的快压射和增压过程的阶跃响应的Simulink仿真框图,得出快压射和增压过程的响应时间。
李专政,詹昌俊[5](2013)在《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创刊50年之际,本文以该刊发表文献为线索,简单回顾了我国铸造机械50年的发展历史。
黄锐[6](2009)在《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件的充型模拟及模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力铸造具有生产效率高,压铸件尺寸精度高,组织致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等优点,广泛的运用于工业生产之中。压铸模具在整个压铸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压铸模具设计过程存在着过多的依赖于模具工程师的个人经验,模具设计的周期较长,设计工作繁重等缺点。压铸的充型过程对压铸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压铸件中许多缺陷都是由于充型过程不平稳造成的。压铸模具的浇注系统和溢流槽的设计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压铸充型过程是否平稳。本文开始先根据作者的经验设计了一个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模具的浇注系统和溢流槽的工艺方案。引入铸造数值模拟软件Pro/CAST对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件的充型过程进行模拟,发现充型过程平稳,但是在压铸件的两端发现了缩松缺陷。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在原工艺方案的基础之上在压铸件的两端分别增设了一个溢流槽。再用Pro/CAST观察充型过程是整个充型过程。发现充型过程平稳,缩松缺陷被转移到增设的溢流槽中去了,通过后续加工,可以将缩松的部位切除。达到了对压铸件的质量要求。在完成浇注系统和溢流槽的优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用Pro/Engineer2.0模具设计模块完成压铸模具型腔和斜滑块抽芯机构的设计。传统的压铸模具设计是在完成模具型腔的设计后,直接在二维设计软件里完成模架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劳动强度大、设计不直观、设计周期比较长等缺点,本文通过模架专家系统EMX4.1的引入,直接在EMX4.1里三维地添加模架降低了设计的的强度,缩短了模架设计的周期,增强了模架设计的直观性。本文通过引入数值模拟软件Pro/CAST对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件充型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浇注系统和溢流槽的设计,指导了作者的模具设计过程。通过Pro/Engineer2.0模具设计模块完成模具的型腔设计和斜滑块抽芯机构的设计,通过模架专家系统EMX4.1的引入完成了模具的模架设计,缩短了模架设计的周期,通过以上的运用充分体现了CAD/CAE技术对压铸模具设计的提升作用。
技术检查组[7](1967)在《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文中研究指明 我厂广大革命职工,在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最坚决响应伟大导师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发扬革命精神,打破洋框框,自行设计并制造成功了一台 J116型63吨卧式冷室压铸机(见封三照片)。经有关部门鉴定,质量完全符合要求。
张超彦[8](2009)在《基于PRO/E的压铸模CAD/CAM系统开发》文中指出作者以Pro/E为开发平台,利用VC++中的MFC,结合PRO/ENGINEER自带的Pro/Toolkit二次开发工具,并结合ACCESS数据库,完善了压铸模CAD模架设计系统,开发了压铸模CAD浇注系统,并集成了压铸模CAD/CAM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压铸模设计加工工具。本系统可以通过压铸模CAD系统完成压铸模的理论计算、设计工作;压铸模模架图形库系统自动产生系列模架,并在压铸模CAM系统完成NC操作。压铸模CAD系统主要包括压铸机选择、浇注系统设计、模体尺寸计算、压铸机数据库等八个模块,取代传统设计繁琐的计算过程,并且通过参数化造型技术,自动生成浇注系统的三维图形;压铸模模架图形库系统包括了标准零件图形库和系列模架图形库,集成了常用的标准件以及114套系列模架,以供CAD系统调用;压铸模CAM系统调用CAD系统选取的系列模架,通过特征识别、毛坯设定并且调用工艺库、刀具库、NC参数库等数据库,来实现NC代码的自动生成。三个子系统均可单独使用,数据库都可方便的扩展。本系统可有效缩短压铸模设计、制造时间,提高设计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张瑞峰[9](2009)在《镁合金超薄Notebook外壳压铸成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笔记本电脑的个人消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人办公、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其便携性、轻薄化、抗冲击、散热性等性能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传统的塑料外壳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镁合金。镁合金是最轻的工程金属材料之一,具有很好的比强度、比刚度,特别适合制造要求重量轻、强度高、减震降噪的工程结构部件和要求一定强度的壳类零件。镁合金低熔点、低比热及充型速度快等优点极其适合于用现代压铸技术进行成形加工,其压铸件壁厚可达0.6mm~1.5mm,且强度远远高于同类厚度的塑胶产品。特别是最近几年,采用镁合金外壳或内部结构件的笔记本电脑占了整个笔记本行业的6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电子信息产业镁合金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但镁合金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同等尺寸的塑胶产品,生产工艺也较塑胶复杂。特别对厚度在0.8mm以下的镁合金薄件产品来说,现有的压铸成型工艺无法保证较高的成品生产良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超薄件Notebook外壳的大量生产。在同等尺寸及相同的结构下,产品越薄、压铸生产的良率越低。成品易出现充填不良、缩陷、弹性变形、裂纹等品质问题。当镁合金Notebook外壳的产品厚度在0.50mm左右时,它的重量仅为100多克,组装后整台机器的重量不超过500克,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价值。但是,由于此种产品压铸成型的技术难点,在业界的开发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开发、生产经验都极为匮乏。本文正是针对镁合金超薄压铸件的压铸生产技术难点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Notebook外壳压铸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压铸件缺陷的产生原因、对策分析;接着借助Magma软件对0.5mm厚度的超薄Notebook外壳的压铸成型过程进行了仿真,深入分析了其在压铸成型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再用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镁合金超薄压铸件弹性变形的控制,镁合金压铸模具温度的控制及镁合金压铸工艺参数对压铸成型质量的影响控制。优化了0.50mm超薄Notebook外壳的产品、模具结构设计和压铸工艺参数,使此产品最终达到大量生产并交货客户,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耿鑫明[10](1999)在《江苏省压铸工业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江苏压铸生产的调查研究,介绍了江苏压铸现状与40 年来的行业概况,并对江苏压铸生产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二、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成长中的中国压铸机制造业(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压铸业的简况 |
1.1 发展历程 |
1.2 压铸件市场 |
1.3 压铸业与汽车工业的关联性 |
2 中国压铸机制造业现状 |
2.1 中国压铸机生产的发展历程 |
2.2 中国的压铸机制造业现状 |
3 中国压铸机的技术进步与配套情况 |
3.1 压铸机主机的情况 |
3.2 压铸生产过程自动化 |
4 压铸机及压铸生产过程的发展趋向 |
4.1 自动化、大型化、单元化的压铸设备进一步完善 |
4.2 清洁生产与环保 |
4.3 自动化压铸生产过程 |
4.4 高密实压铸的压铸机 |
4.4.1 真空压铸 |
4.4.2 局部加压 |
4.4.3 挤压铸造 |
4.4.4 半固态铸造 (SSM) |
5 发展压铸机制造业的思考与建议 |
(4)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及其二通插装阀块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压铸机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压铸业发展 |
1.2.2 国外压铸业发展 |
1.2.3 我国压铸液的应解决的问题和压铸业的发展方向 |
第2章 XT280压铸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XT280压铸机的组成 |
2.1.1 机座部分 |
2.1.2 开合模机构 |
2.1.3 压射机构 |
2.1.4 液压系统 |
2.1.5 电气系统 |
2.1.6 冷却系统 |
2.1.7 润滑系统 |
2.1.8 安全防护门 |
2.1.9 报警系统 |
2.2 压铸机的压铸工艺 |
2.2.1 压力 |
2.2.2 速度 |
2.2.3 温度 |
2.2.4 时间 |
2.3 压铸机液压系统原理 |
2.3.1. 启动与压力调整 |
2.3.2 机器的开合模 |
2.3.3 顶出、顶回 |
2.3.4 抽、插芯 |
2.3.5 压射与压射回程 |
第3章 压铸机液压系统元件和阀块设计 |
3.1 XT280压铸机设计参数 |
3.2 液压系统计算及元件选择 |
3.2.1 液压源 |
3.2.2 液压站及辅件选择 |
3.3 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阀块设计 |
3.3.1 泵站阀块设计 |
3.3.2 压射阀块设计 |
3.3.3 增压阀块设计 |
第4章 P-Q阀比例复合阀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
4.1 静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1 压力阀的静态数学模型 |
4.1.2 流量阀的静态数学模型 |
4.2 动态分析 |
4.2.1 流量控制动态模型分析 |
第5章 二通插装阀块特性分析 |
5.1 快压射过程二通阀开启特性分析 |
5.1.1 二快压射插装阀的流量方程 |
5.1.2 二通插装阀开启特性的计算机仿真 |
5.2 压铸机快压射系统仿真 |
5.2.1 快压射系统的物理模型建立 |
5.2.2 二快压射系统Simulink仿真 |
5.3 压铸增压系统仿真 |
5.3.1 增压系统的物理模型 |
5.3.2 增压系统Simulink仿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 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铸造机械制造业体系 |
2 八、九十年代我国铸造机械制造业蓬勃发展 |
3 新世纪我国铸造机械制造业技术大进步 |
4 结语 |
(6)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件的充型模拟及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 压铸成型CAE 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压铸工艺介绍 |
2.1 压铸工艺特点 |
2.2 压铸件常见缺陷和解决方法 |
2.2.1 流痕 |
2.2.2 冷隔 |
2.2.3 擦伤 |
2.2.4 凹陷 |
2.2.5 气泡 |
2.2.6 气孔 |
2.2.7 缩孔 |
2.2.8 花纹 |
2.2.9 裂纹 |
2.2.10 欠铸 |
2.2.11 压痕 |
2.2.12 网状毛刺 |
2.2.13 有色斑点 |
2.2.14 麻面 |
2.2.15 飞边 |
2.2.16 分层 |
2.2.17 疏松 |
2.2.18 错边(错扣) |
2.2.19 变形 |
2.2.20 碰伤 |
2.2.21 硬质点 |
2.2.22 脆性 |
2.2.23 渗漏 |
2.2.24 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 |
2.2.25 机械性能不符合要求 |
3 压铸数值模拟和模具设计软件介绍 |
3.1 PRO/CAST 简介 |
3.1.1 序 |
3.1.2 适用范围 |
3.1.3 Pro/CAST 材料数据库 |
3.1.4 Pro/CAST 模拟分析能力 |
3.1.5 Pro/CAST 分析模块 |
3.1.6 Pro/CAST 特点 |
3.2 PRO/ ENGINEER 2.0 模具设计简介 |
3.3 EMX.4.1 简介 |
3.3.1 专家模架系统(EMX)特点 |
4 初始压铸工艺参数确定 |
4.1 压铸件的基本参数 |
4.2 确定压铸机型号 |
4.2.1 确定比压 |
4.2.2 计算胀型力 |
4.2.3 压铸机部分性能指标校核 |
4.3 分型面的选择 |
5 压铸工艺数值模拟 |
5.1 填充过程的有关理论 |
5.1.1 喷射填充理论 |
5.1.2 “全壁厚”填充理论 |
5.1.3 三阶段填充理论 |
5.2 压铸数值模拟理论与数学模型 |
5.2.1 有关热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5.2.2 充型模拟控制方程 |
5.2.3 自由表面的处理 |
5.2.4 压铸的边界条件 |
5.3 模拟分析流程图 |
5.4 浇注系统设计方案 |
5.4.1 内浇口的设计 |
5.4.2 横浇道的设计 |
5.4.3 溢流槽的设计 |
5.4.4 分析模型的建立 |
5.5 文件格式 |
5.6 网格划分 |
5.7 数值模拟所设置的相关参数 |
5.8 方案模拟分析 |
5.8.1 充型过程模拟 |
5.8.2 缺陷分析 |
5.9 优化过后方案的模拟分析 |
5.9.1 优化方案充型过程分析 |
5.9.2 优化方案缺陷分析 |
6 压铸模具设计 |
6.1 压铸模具材料选择及热处理 |
6.1.1 模具材料的要求 |
6.1.2 模具材料的选择 |
6.2 成型零件的设计 |
6.2.1 动模镶块和定模镶块的设计 |
6.3 套板的设计 |
6.4 排气槽的设计 |
6.5 抽芯机构的设计 |
6.5.1 抽芯机构的组成和分类 |
6.5.2 抽芯机构设计要点 |
6.5.3 斜滑块抽芯机构的设计要点 |
6.5.4 抽芯力 |
6.5.5 抽芯距离的确定 |
6.5.6 斜销的设计 |
6.6 压铸模具模架的设计 |
6.6.1 用EMX4.1 添加基础模架 |
6.6.2 用EMX4.1 添加附件 |
6.6.3 模具的装配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基于PRO/E的压铸模CAD/CAM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2.1 PRO/Engineer 二次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2.2 PRO/TOOLKIT 与VC++相关知识介绍 |
2.2.1 基本知识 |
2.2.2 PRO/TOOLKIT 程序的工作模式 |
2.2.3 PRO/TOOLKIT 应用程序设计 |
2.2.4 PRO/TOOLKIT 菜单创建 |
2.2.5 PRO/TOOLKIT 对话框与MFC 对话框 |
2.3 PRO/Engineer 的自动三维建模方案 |
2.3.1 关系(Relations) |
2.3.2 族表(family table) |
2.3.3 程序(Pro/Program) |
2.3.4 用户自定义特征(User Defined Feature) |
2.4 参数化造型 |
2.5 系统中数据库的应用 |
第三章 压铸模CAD |
3.1 CAD/CAM 系统概述 |
3.1.1 CAD 系统概述 |
3.1.2 CAM 系统概述 |
3.2 压铸模CAD/CAM 系统简介 |
第四章 压铸模CAD 系统 |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系统结构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结构 |
4.2 程序的注册运行 |
4.3 基本参数输入 |
4.4 压铸机选择 |
4.4.1 压铸机的选择依据 |
4.4.2 模块具体设计 |
4.5 浇注系统设计 |
4.5.1 内浇道设计 |
4.5.2 横浇道设计 |
4.5.3 直浇道设计 |
4.6 模架尺寸计算 |
4.6.1 动、定模镶块的壁厚尺寸 |
4.6.2 型芯尺寸 |
4.6.3 套板尺寸 |
4.6.4 支承板尺寸 |
4.6.5 导向机构计算 |
4.6.6 推出机构尺寸 |
4.6.7 座板厚度尺寸 |
4.7 压铸机数据库 |
4.8 标准模架数据库 |
4.8.1 压铸模标准零件库 |
4.8.2 压铸模系列模架库 |
第五章 压铸模CAM 系统 |
5.1 压铸模的结构及加工工艺特点 |
5.1.1 结构特点 |
5.1.2 加工工艺策略 |
5.2 基于PRO/ENGINEER 的压铸模CAM 系统的架构 |
5.3 用户登陆 |
5.4 特征识别 |
5.5 毛胚设定 |
5.6 加工类型及加工工艺的确定 |
5.7 相关数据库的建立 |
5.8 CAD/CAM 系统集成 |
第六章 压铸模 CAD/CAM 系统的应用实例 |
6.1 应用程序的注册运行 |
6.2 基本参数输入 |
6.3 选择压铸机 |
6.4 浇注系统设计 |
6.4.1 内浇口设计 |
6.4.2 横浇道设计 |
6.4.3 直浇道设计 |
6.5 模体尺寸计算 |
6.5.1 动定模镶块尺寸 |
6.5.2 套板尺寸 |
6.5.3 支承板尺寸 |
6.5.4 导柱导套尺寸 |
6.5.5 推出机构尺寸 |
6.5.6 座板尺寸 |
6.6 模架选择 |
6.7 打开需加工的零件 |
6.8 特征识别 |
6.9 产生毛坯 |
6.10 选择加工类型 |
6.11 确定加工工艺 |
6.12 进入Pro/NC,进行虚拟加工 |
6.12.1 建立制造模型 |
6.12.2 定义操作 |
6.12.3 设置加工刀具 |
6.12.4 选择加工区域 |
6.12.5 NC 检测 |
6.12.6 Pro/NC 后置处理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镁合金超薄Notebook外壳压铸成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镁合金Notebook 外壳压铸成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镁合金Notebook 外壳成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镁合金Notebook 外壳成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外壳压铸成型过程及缺陷分析 |
2.1 镁合金Notebook 外壳压铸技术介绍 |
2.2 镁合金 Notebook 外壳功能要求及其常用材料特性分析 |
2.3 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外壳压铸缺陷类型及原因分析 |
2.3.1 充填不良 |
2.3.2 缩陷 |
2.3.3 变形 |
2.3.4 裂纹 |
2.3.5 冷接纹 |
2.4 镁合金超薄 Notebook 外壳压铸成型模流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外壳压铸件变形分析及控制 |
3.1 镁合金Notebook 外壳产品基本设计方案 |
3.2 镁合金超薄 Notebook 外壳压铸变形控制方法 |
3.2.1 压铸件弹性变形仿真分析 |
3.2.2 产品局部加肉防弹性变形技术 |
3.3 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外壳压铸件弹性变形实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压铸成型模具温度控制 |
4.1 镁合金超薄件模具设计基本方法 |
4.1.1 压铸模具结构设计 |
4.1.2 压铸模具方案设计 |
4.2 模具温度控制技术 |
4.3 模具温度提升技术试验结果及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镁合金超薄Notebook 外壳压铸成型工艺 |
5.1 镁合金压铸的特性 |
5.2 镁合金压铸工艺参数对压铸成型质量的影响分析 |
5.2.1 压力影响 |
5.2.2 速度影响 |
5.2.3 时间影响 |
5.2.4 温度影响 |
5.3 压铸工艺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及评价 |
5.3.1 试验过程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成长中的中国压铸机制造业[J]. 陈金城,翟春泉.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0(09)
- [2]从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看国产压铸机的质量现状与水平[J]. 张义诚,郭来平.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1998(02)
- [3]我国压铸技术的进展[J]. 郭敖如. 中国铸机, 1990(04)
- [4]XT280压铸机液压系统及其二通插装阀块特性分析[D]. 李松. 东北大学, 2010(03)
- [5]铸造机械50年发展一瞥[J]. 李专政,詹昌俊.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3(01)
- [6]汽车安全带旋转芯轴压铸件的充型模拟及模具设计[D]. 黄锐. 重庆大学, 2009(12)
- [7]上海压铸机制造厂新产品介绍J116型卧式冷室压铸机[J]. 技术检查组. 铸造机械, 1967(05)
- [8]基于PRO/E的压铸模CAD/CAM系统开发[D]. 张超彦. 中北大学, 2009(11)
- [9]镁合金超薄Notebook外壳压铸成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张瑞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10]江苏省压铸工业的回顾与展望[J]. 耿鑫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