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一、论冷战后的中印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韦健锋[1](2013)在《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和缅甸同为我国西南重要邻国,印缅双边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我西南边疆安全环境。本论文对独立后的印缅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据此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涉印、涉缅历史与现实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印、对缅外交策略。论文第1—3章重点介绍了印缅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不同时期内印缅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影响因素。第4章阐述了印缅边境反政府武装、非法移民和非法贸易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印缅关系的影响。第5章从中印缅三国相互认知入手,通过介绍中国对缅关系的发展和建设经缅甸连结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及其印度的因应举措,来展示中国因素对印缅关系的作用情况。结论部分对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该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作简要展望。1948年以来,印缅关系总体呈现出由高涨到快速回落再由低落到渐次升温的发展历程。尼赫鲁—吴努时期,相同的遭受殖民统治经历、共同的不结盟理念,以及两国领导人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结下的友谊,成就了印缅关系史上的蜜月期。奈温时期,印度对缅甸军人掌权、实施“国有化”和奉行消极中立政策感到不满,两国共同利益减少,双边关系相对冷淡。冷战末期,缅甸政局动荡,国内民主状况恶化,印度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对缅甸当局进行猛烈抨击,两国关系跌至历史冰点。冷战后,印缅两国出于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等不同或相同的各自利益需求,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的来看,意识形态、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缅甸政局变化和印缅两国的外交政策,是影响独立后印缅双边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事实上,在这些因素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的国家利益需求:印缅之间国家利益需求的兼容性、同向度越高,两国关系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陈相秒[2](2012)在《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全球。中印两国作为人口、资源和文化大国,并相继实行经济改革,以此紧跟全球化之步伐。冷战时期,经历了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双边关系跌入低谷。直至1988年方以经贸往来为始端,重启双边关系的缓和之路。在这两大背景之下,中印关系显露出独特之处。首先,随着两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彼此在地区争端愈演愈烈。同时,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成为双方交锋的直接阵地,双方之纠缠难解难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两国经贸往来不断加深。因此,学界试图以双边经贸往来为契机,推动两国政治关系改善的。相互依赖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贸易相互依赖乃为经济相互依赖之最重要组成,其以敏感性和脆弱性为衡量指标而量化相互依赖之程度。同时,国际体系乃以合作和冲突并存为常态,二者在不同推力作用之下,走向和平或战争。因而,相互依赖程度的深浅将是合作或冲突朝着和平或战争的直接动力。由此,深度的贸易相互依赖,且处于国际机制的网络之中,将通过权力效应和交流与沟通路径有效改善双边政治关系,朝向和平方向发展。反之,在缺少国际机制或者低度的相互依赖之中,贸易相互依赖可能成为冲突的一种源头,并走向战争。在考察了冷战后中印贸易总额和贸易结构之后,可得出中印之贸易相互依赖尚弱,并不足以有效改善双边政治关系。反之,中印经贸关系的加深却为两国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时而成为恶化双边关系的源头。因此,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需要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两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途径,并借此建立坚实的互信。与此同时,在后危机时代G8式微,G20适时而起,且有“金砖四国”应运而生。中印以最大发展中国家,参与重塑与维持地区与国际体系秩序势在必行。故而,中印两国应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把握地区和国际体系层面的机遇,并接受挑战。目前学界对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之于政治关系之影响略显不足,相互依赖理论虽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却存在概念混乱及缺少良好的弊病。因此,从以概念界定和量化分析的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凸显出其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中印关系可谓未来亚洲乃至国际体系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因而限制双边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值得注意。但总体而言,中印之未来需要双边不断的努力。文章的结论为:冷战后,中印双边贸易并未有效改善两国之政治关系;反之,正是不够充足的贸易相互依赖,中印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给两国之政治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影响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

张静[3](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周帅[4](2016)在《中印战略信任: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文中提出战略信任对国家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影响战略信任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又具有相关性。中国与印度两国建交至今一直存在很深的不信任。1962年边界冲突前,国家类型不同决定了两国不会有战略信任,最终导致边界冲突。战略利益方面,在安全上两国并不存在共有战略威胁,相反在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相互威胁;而共同经济利益上产生的信任层级尚低,不足以抵消因安全上的相互威胁而引发的不信任。

张贵洪[5](2010)在《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一种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和政治相对稳定,中国和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另一方面,中印关系的发展已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近年来对中印关系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为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包括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启发。

杨亚雄[6](2011)在《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印关系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的历程,其中既有兄弟般的亲密合作,也发生了边界纠纷引起的武装冲突。除了印度大国主义的因素外,中印两国关系的曲折变化更主要始于地缘政治在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性作用。中印同处亚洲,互为邻国,共同崛起在大国复兴的道路上,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印两国在处理彼此关系时的地缘政治思维的作用。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历史上引发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历届印度政府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这种国际政治思维在整个冷战时期表现尤为明显。虽然冷战的结束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地缘政治思维在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出现了新的特征。冷战后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中印关系进行研究,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地缘层次来分析中印关系的变化历程,并通过剖析地缘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对中印两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其走向做出分析。

魏兰芳[7](2019)在《冷战后印度大国身份构建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改变和印度国情的变化对印度大国身份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以政治独立、实用主义外交手段和大国平衡外交作为构建大国身份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冷战时期以外交和政治为中心的对外战略,实行以经济外交为中心、进取性战略和海洋战略作为主要的大国战略内容。在外交领域,印度为扩大战略范围进行了全方位大国外交和地区多边外交,提升了印度的知名度,在国家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在军事领域追求“核大国”地位并将核力量实战化,与其他国家开展军事交流和技术合作,大量进口先进武器以进行武器现代化,印度军事实力的提升使印度在数量上成为军事大国,在质量和能力上向军事强国靠近;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印度一直以来的大国情结,印度支持联合国改革,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活动,以获得联合国大国承认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大国身份构建影响了印度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并且推动全球国际格局最终走向多极化、为地区中提供安全保障和维持地区秩序,总体上促进印度与其他国家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其中,在中印关系中竞争与合作并存。印度崛起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周边国家。双方地缘政治战略“认知错位”为中印两国带来了战略冲突。中国在应对印度崛起的过程中要树立双方地缘政治的正确认知,与印度进行全方位合作,健全中印双方沟通与互信机制以建立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地区环境,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

何娜[8](2008)在《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大国因素》文中指出中印两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且互为邻国,中印两国的关系的变化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冷战时期,中印关系处于僵持状态,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印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印关系的变化除了受其自身原因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大国关系的作用。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入手分析冷战后者一时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这三个大国因素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影响,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冷战后美国根据其战略利益重新调整了对中、印两国的政策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第二部分写的是冷战后俄罗斯依据其本国利益调整了与中、印两国的政策及其对中印关系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则是冷战后日本根据日本的国家利益重新调整了对印政策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最后加以总结概括,得出结论:美俄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起着推动和阻碍双重影响,日本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但美、俄、日三大国在中印关系变化中起的是非主导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印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需要。中印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利益,中印关系的前途是光明的。

冯传禄[9](2016)在《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探讨当代中国为何以及如何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的战略性议题。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厘清当代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和崛起进程中的世界大国,其“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背景、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聚焦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运作以及印度洋安全架构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尝试在地缘战略研究框架下给出相关学术回应。中国地处亚太,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而东接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是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就其地缘战略或海洋战略而言,过去印度洋方向并不构成中国重要战略方向。鉴于周边安全态势、地理限制以及自身力量局限,中国地缘战略向来以亚太为重心,而以往中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关注相对集中于邻近自身的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在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客观现实以及相应的战略资源分配状况,本身有其内在必然性,更也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近年来,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战略新姿态,在继续重视西太平洋的同时,中国也将印度洋地区纳入视野,并初步勾画出一个海陆相撑共进的战略大轮廓。以巴基斯坦为例,2015年中巴正式确立了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两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然而,锐意打造“中巴经济走廊”,以及西印度洋上经(?)瓜德尔港,这都不过只是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积极进取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的战略新姿态已体现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不过这却也已经将自身置于全球瞩目的焦点和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别有用心者,对所谓中国“珍珠链”战略、所谓“中国威胁论”、所谓中国正在进行力量投射、资源掠夺、经济殖民等进行大肆炒作。这一类言论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恶化了中国在印度洋的生存环境。在美、印一些战略家看来,所谓“国强必霸”便是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所谓“珍珠链”战略就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对相关国家的港口援建以及民事应用就是中国向西扩展以及围堵印度的战略构件。更殊为严峻的是,近年里“印太”概念勃兴之下,印度洋地区同亚太地区已渐被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空间,纳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战略视野和前沿部署。尤其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已向印度洋方向扩展,而美印关系出现明显的战略接近,使印度洋方向的美中印战略三角已形成一种并不利于中国的扁平化趋势。此外,印度洋相关海域以及环印度洋的诸多地区本身交织着复杂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素来被世人普遍视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相当危险”的区域。可见,对中国而言,印度洋地区绝非可以轻松自如存在的等闲之地,更不是世外桃源。事实上,中国并非印度洋国家,而从中国沿海出发西进印度洋的最近航线也有数千公里,中国想要在印度洋地区有效存在,显然无法像维持自身在亚太地区存在那般便利(无论如何还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陆权)。与此同时,考察当代印度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玩家,中国显然是后到者——作为后来者和外来者,中国拓展自身在印度洋的存在,不可避免对区域既有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会产生相关影响,无论在现实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势必都会造成一定冲击。故而,至少从表面看来,中国“西进”印度洋,面对着复杂的战略环境、立场各异的行为主体,而自身又处于相对地理劣势,势必会为自己再增加一个比较棘手的“印度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会使自身在应对西太平洋方向相关挑战时面临双线受压的风险。鉴于以上这些“不利”因素,按理中国应继续对印度洋敬而远之。然而,如今中国在印度洋却是日益积极进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中国会出于怎样的战略谋划和政策考量,要把以往并不构成自身重要战略方向的印度洋,纳入国家大战略的视野,甚至作为中国海洋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一个生长点呢?这实际上就是本文聚焦的第一个问题。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已体现出中国决策层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而“西进”堪称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精髓。于中国“西进”视野之下,南亚和印度洋无疑正是“一带一路”沿陆、海西向进发首当其冲的重要战略地区和主要海洋公域。厘清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根本动因和战略逻辑,不仅是中国谋划自身印度洋战略的前提,更也是破除“珍珠链”之说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在综合分析了印度洋战略环境(第一章),以及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第二章)后,本文认为,在21世纪里,鉴于印度洋的地理联通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潜力以及的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复杂局势等因素,今日印度洋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能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乃至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和平崛起都有了密切而特殊的战略关联。无论就外部压力或内在动力,当代中国已经不可忽视印度洋战略方向而单从东亚或太平洋视角来探讨现在的发展及未来的命运。中国“西进”印度洋有其必要性、可能性、正当性、机遇性和战略性。本文第三章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所面对的风险和所迎来的机遇之后,指出了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新姿态或者说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主要并不是因为印度洋之危险又或者因为所谓的印度洋的全球竞争的“中心舞台”地位,事实上反倒是中国当前“西进”印度洋具有了相关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并迎来历史性机遇,因此在战略成本和战略收益视角下,“西进”印度洋可望以较小的战略成本带来巨大战略利益——这构成了当代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的根本性动因,又或者说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知与行的核心逻辑。因此,“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主要并不是为了应对印度洋风险,更不是为了争夺印度洋霸权,而是一种顺势而为、把握历史机遇的地缘战略布局。本文的第三章同时还指出,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进”印度洋构成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中国海洋战略的“生长点”以及中国探索和平崛起路径、体现自身大国作为的“试验田”。现今,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存在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拥有了一些有利主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可盲目乐观。机遇性与战略意义,都并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理由。事实上,要把握历史机遇和实现“西进”潜在的战略意义,需要尽可能地减小战略阻力和尽可能地化解潜在风险因素,换言之,需要通过巧妙的地缘政治运作来实现恰当的战略目标。客观而言,现在,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或者说怎样“经略”印度洋的相关问题,已构成了中国周边外交及区域战略的重要关切,构成了中国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的新注目点,进而也构成了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而新兴的战略性议题,并不断促进中国政府外交工作的奋发有为和学界研究的学术自觉。然而,今日印度洋,在许多国外战略学者和相关国家战略决策者眼中,已然被视为21世纪大国战略角逐的新兴舞台,而中国因素已然被视为一个对印度洋地区政治格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变量。不容否认,鉴于中国强劲的崛起势头,现在中国和外界之间,除了有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一面之外,一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势已悄然形成。对体系霸权国和地区大国而言,防止中国影响力在印度洋方向扩散,也是与中国博弈和竞争的重要环节。此外,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在中国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崛起以及崛起后的中国对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心的重大问题。于是,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无疑成为大家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无正式成文的印度洋战略;迄今为止,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在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尤其在军事力量前沿存在方面,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依然还殊为有限。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形成“西进”印度洋稳健而恰当的战略谋划,以维持和拓展自身的有效存在。这已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当务之急。固然,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和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不可否认,经济手段始终有相关局限性。在经济上分享由中国因素带来的红利,并不妨碍一些国家在政治、安全上对华保持适当距离,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诋毁中国、“要挟”中国。鉴于此前中国在印度洋存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存在,为把握机会和化解风险,当代中国当需要慎重而深入地考虑在印度洋如何应对大国博弈和参与地区事务这一类地缘政治运作的问题,更也需要密切关注印度洋安全动态,主动参与和塑造以合作安全为核心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架构。为此,本文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以较大精力分析了“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和相关战略挑战(第四章),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第五章),巴基斯坦战略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面对的机遇和风险因素(第六章),并在第七章提出了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的相关主张。本文所主张的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构成了本文关于中国“西进”印度洋在地缘政治和海洋安全层面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战略支柱,更也是本文对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问题,或者说中国如何“经略”印度洋问题,所给出的一个框架性的研究回应。

李莉[10](2007)在《冷战后印度的安全观及对华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论冷战后的中印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冷战后的中印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情况
        (二) 国外研究情况
        (三) 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三、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一)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二) 理论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印缅关系的历史回顾(1948年以前)
    一、古代印缅关系
        (一) 11世纪前的印缅关系
        (二) 11-19世纪的印缅关系
        (三) 印度文化对缅甸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英国治下的印缅关系
        (一) 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征服
        (二) 英国治下的印缅政治关系
        (三) 英国治下的印缅经济关系
    三、独立前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印度文明的传播是古代印缅关系的主流
        (二) 英殖民统治时期印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1948-1992)
    一、冷战时期印度、缅甸的对外政策
        (一) 印度的对外政策
        (二) 缅甸的对外政策
    二、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
        (一) 1948-1962年蜜月期
        (二) 1962-1988年冷淡期
        (三) 1988-1992年对抗期
        (四) 影响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受缅甸国内政局影响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三) 突出政治—外交关系
第三章 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1992-2012)
    一、冷战后印度、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 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 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
        (一) 政治—外交关系
        (二) 经济—贸易关系
        (三) 军事—安全关系
        (四) 影响冷战后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冷战后印缅关系的特点
        (一) 印度对缅政策更加务实
        (二) 双边关系持续升温
第四章 印缅关系中的边境问题
    一、跨境反政府武装问题
        (一) 印东北的叛乱组织
        (二) 缅甸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三) 印缅两国反政府武装的跨境活动
    二、非法移民问题
        (一) 独立以来印缅之间的非法移民问题
        (二) 印度因应缅甸非法移民的举措
        (三) 非法移民给印缅关系带来的挑战
    三、非法贸易问题
        (一) 边境毒品交易
        (二) 非正式贸易
    四、边境问题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第五章 印缅关系的中国因素
    一、印缅中三国的相互认知
        (一) 印度对中缅两国的认知
        (二) 缅甸对中印两国的认知
        (三) 中国对印缅两国的认知
    二、中国对缅关系的新发展与印度的反应
        (一)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战略考量
        (二)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实施
        (三) 印度因应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举措
        (四)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三、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连结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度的反应
        (一)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二) 印缅中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认知
        (三) 印度应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举措
        (四)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四、中国因素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结论
    一、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受两国外交政策影响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三) 受缅甸政局影响
        (四) 受边境问题影响
        (五) 受中国因素影响
    二、印缅关系的未来展望
    三、印缅关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中印经贸关系政治影响研究现状述评
        1.2.1 现实主义观点
        1.2.2 建构主义观点
        1.2.3 自由主义观点
        1.2.4 小结
    1.4 文章结构、组成与研究方法
        1.4.1 文章结构与组成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
第二章 贸易相互依赖理论梳理与本文理论观点
    2.1 贸易相互依赖概念的界定
        2.1.1 已有相互依赖概念研究梳理
        2.1.2 相互依赖概念界定
    2.2 国家间贸易相互依赖的衡量
        2.2.1 实证变量的归纳
        2.2.2 相互依赖量化维度的选择
    2.3 贸易相互依赖的政治效应
        2.3.1 自由主义的观点:贸易和平论
        2.3.2 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贸易冲突论
        2.3.3 贸易相互依赖何以实现合作、走向和平?
    2.4 小结
第三章 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关系:基于数据的分析
    3.1 冷战后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3.1.1 双边贸易总额
        3.1.2 双边贸易结构
    3.2 参照组的选择:以中美贸易关系为对照组
        3.2.1 对照组选择的原因与标准
        3.2.2 以中美贸易相关系为分析参照的原因
    3.3 冷战后中印双边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分析
        3.3.1 敏感性相互依赖分析
        3.3.1.1 进出口总额模型
        3.3.1.2 基于进出口总额模型的数据分析
        3.3.2 脆弱性相互依赖分析
        3.3.2.1 脆弱性相互依赖量化的三大分析模型
        3.3.2.2 基于三大模型的数据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冷战后中印政治关系的研判
        4.1.1 国际体系层次
        4.1.2 区域层次
        4.1.3 双边关系层次
    4.2 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消极作用
        4.2.1 中印贸易中印度经济民族主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4.2.2 贸易往来中商业纠纷激化印度排华情绪
    4.3 小结
第五章 启示与展望:如何深化中印贸易相互依赖与中印关系之未来
    5.1 中印贸易关系的未来趋势
    5.2 启示:深化中印贸易相互依赖的障碍与途径
    5.3 中印关系的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中印战略信任: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战略信任的因素
二、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类型
    (一)印度的地区扩张者角色
        1. 印度的信任阈限
        2. 印度对待弱小邻国的行为
    (二)中国的地区安全寻求者角色
        1. 中国的信任阈限
        2. 中国对待弱国的行为
    (三)西藏问题上中印的国家类型
        1. 印度在中国西藏的扩张者角色
        2. 中国对印度在西藏扩张的应对措施
    (四)边界问题上中印的国家类型
        1. 边界争议概况
        2. 印度在争议边界的扩张者角色
        3. 中国对印度在边界扩张的应对措施
三、中印两国的战略利益
    (一)中印间的安全利益
        1. 中印不存在共有威胁
        2. 中印存在严重的相互威胁
    (二)中印间的经济利益
        1. 中印经济贸易状况
        2. 中印经贸特点
        3. 经济利益对双方信任促进有限
结论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一种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框架和内容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

(6)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新中国和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印关系历史回顾
        一、中印关系的蜜月期
        二、中印关系的僵冷期
        三、中印关系的恢复期
        四、中印关系的发展期
        五、中印关系的新时期
    第二节 中印关系的发展现状
        一、两国外交形成良性互动
        二、经贸和科技合作
        三、军事往来
        四、不和谐音符时现
第二章 中印关系的地缘因素
    第一节 双边层次上的地缘因素
        一、西藏问题
        二、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
    第二节 地区层次上的地缘因素
        一、南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二、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三、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四、印度海洋战略与中印关系
    第三节 全球层次上的地缘因素-中印关系中的大国因素
        一、美国-中印关系的平衡者
        二、俄罗斯-中印俄三角战略的首倡者
        三、日本-中印关系的负面角色
第三章 中印发展关系的制约因素及推进中印关系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 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边界问题
        二、大国战略的碰撞
        三、意识形态的分歧
        四、中国威胁论
    第二节 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途径
        一、求同存异、扩大双方合作的基础
        二、解决边界争端是关键
        三、发展中印关系应采取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冷战后印度大国身份构建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
1 冷战后印度的大国身份构建
    1.1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依据
        1.1.1 考底利耶与《政事论》
        1.1.2 地缘战略优势
        1.1.3 殖民地遗产
    1.2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政治基础
        1.2.1 政治独立
        1.2.2 实用主义外交理念
        1.2.3 大国平衡外交
    1.3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战略演进
        1.3.1 经济外交为核心
        1.3.2 进取性战略
        1.3.3 海洋战略
2 冷战后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具体路径
    2.1 大国外交和地区多边组织外交
        2.1.1 全方位大国外交
        2.1.2 地区多边外交
    2.2 增强军事实力以及核大国地位合法化
        2.2.1 对“核地位”的追求
        2.2.2 印度的军事合作
        2.2.3 武器现代化
    2.3 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
        2.3.1 印度支持联合国改革的主张和理由
        2.3.2 印度的外交努力
3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影响
    3.1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产生的内部影响
        3.1.1 政治影响
        3.1.2 经济影响
        3.1.3 社会影响
    3.2 印度大国身份构建产生的外部影响
        3.2.1 国际格局的冲击者和塑造者
        3.2.2 影响地区的权力结构与安全
        3.2.3 对双边关系尤其中印关系的影响
4 中国对印度大国身份构建的应对
    4.1 中国对印度的地缘战略认知
        4.1.1 对印度的地缘战略思维的认知
        4.1.2 对印度的地缘战略选择
    4.2 开展多方位中印合作
        4.2.1 构建战略共同点
        4.2.2 强化经济合作
        4.2.3 发展安全合作
    4.3 健全中印双方沟通与互信机制
        4.3.1 加强各层次人员沟通交流
        4.3.2 完善边境信任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大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印度和中国
        一、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印度
        二、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中国
    第二节 美国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分析
        一、冷战后中印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二、美国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双重作用
第二章 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
    第一节 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印度和中国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印度
        二、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
    第二节 俄罗斯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分析
        一、冷战后俄罗斯对中印关系的促进作用
        二、俄罗斯对中印关系的阻碍作用
第三章 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日本因素
    第一节 日本在南亚地区的利益取向
        一、日本在南亚的经济利益
        二、日本在南亚的政治利益
        三、日本在南亚的能源利益
    第二节 日印关系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冷战后的日印关系
        二、日印关系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以及研究难点
第一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战略环境
    第一节 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特性
        一、印度洋独特的地理构造
        二、突兀的南亚次大陆
        三、规律性的印度洋季风和洋流
        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第二节 环印度洋的全球地缘政治“破碎地带”
        一、印度洋地区的范围和国家组成
        二、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生态
    第三节 印度洋地区国际战略地位步入快速上升通道
        一、“印太”概念勃兴
        二、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快速上升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
    第一节 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及当前战略新姿态
        一、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
        二、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新姿态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顶层设计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外交重心的调整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战略新布局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西进”印度洋的“错误知觉”
        一、“错误知觉”相关表征
        二、“错误知觉”的现实背景
        三、“错误知觉”之批判
        四、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
    第一节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
        一、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二、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环境
        三、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机遇
        四、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能力和理念
    第二节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意义
        一、“西进”印度洋: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
        二、“西进”印度洋:中国海洋战略(海权战略)的生长点
        三、“西进”印度洋: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经济转型的新布局
        四、“西进”印度洋: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及大国作为的“试验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及相关挑战
    第一节 南亚地缘政治经济特征
        一、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
        二、“一家独大”的地区政治经济格局
        三、一种复杂的地区安全局面
        四、相对低效的地区合作机制及一条明显的区域裂痕
    第二节 南亚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一、南亚是“一带一路”战略图景中的海陆交汇地带
        二、南亚是中国构建和谐周边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
        三、南亚是中国大西部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地缘依托
    第三节 当前中国在南亚周边面临的相关挑战
        一、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印度相关博弈动态令中国承压
        三、美国对华“再平衡”在“印太”空间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战略对接:有效政策选项抑或伪命题
        一、相关动态与学者策论
        二、研究评析和相关问题
        三、“季风计划”及其内在局限性
        四、印度的“门罗主义”和地缘政治焦虑
        五、印度的“对冲策略”和“战略模糊”手段
        六、印度的“制衡者”和“监管者”角色
    第二节 现阶段中印新型强邻关系的定位
        一、中印关系中的复杂问题
        二、在中印关系多重属性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互为强邻的地缘政治属性
        三、对印政策应有的整体性战略思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进”视野下的巴基斯坦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问题
    第一节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巴基斯坦
        一、巴基斯坦国家概况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中巴经济走廊”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第三节 对瓜达尔港的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瓜达尔港的历史渊源
        二、对中国而言,瓜达尔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的战略价值
        三、对瓜达尔港的几点看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进”视野下中国“陆海相撑共进”战略路径探讨
    第一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合小稳大”的南亚融合战略
        一、促进地缘意义上中国与南亚的多个维度融合
        二、中国的南亚战略诉求应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
        三、中国的南亚战略取向不应“合小攻大”却要“合小稳大”
    第二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
        一、对印度洋战略环境两种认知误区
        二、当前中国在印度洋安全合作局面及其成因
        三、印度洋安全架构新构想:协治安全
        四、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讨论
        五、中国促成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初步思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10)冷战后印度的安全观及对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冷战后印度安全观念的几种看法
    (一) 安全观无变化说
    (二) 安全观改变说
    (三) 安全观部分变化说
二、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安全观念的变化
    (一) 冷战后印度安全观的第一次变化:冷战结束至1998年
        1.认为安全环境依然严峻, 但安全威胁不再主要来自军事方面, 而是来自政治和经济领域, 主要是印度在国际社会被边缘化的威胁
        2.对实力的认识发生变化, 开始重视经济实力的战略影响
        3.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上, 摒弃结盟安全, 主要依靠自主安全
    (二) 冷战后印度安全观的第二次变化:1999年至今
        1.认为安全环境明显改善, 印度崛起迎来战略机遇
        2.正式提出综合安全观念
        3.安全对话与合作被视为冷战后印度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 冷战后印度安全观未发生变化的部分
        1.依然重视传统安全, 即领土安全和军事安全
        2.依然信守均势与制衡原则
三、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
    (一) 冷战结束至1998年印度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
        1. 解决边界问题与发展中印关系同步进行
        2.调整边界谈判策略, 重点推进的建立旨在确保边界安宁的机制
        3.在西藏问题上保持低调, 不刺激中国
    (二) 1999年至今印度对华政策的新变化
        1.加大对华经济合作的力度
        2.加强军事交流与安全对话, 进一步深化互信机制的建设
        3.寻求中国支持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 与冷战时期 (1962年以后) 类似的政策
        1.努力维护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2.继续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
        3.继续寻求中印间的力量均衡
四、安全观对印度对华政策的影响
五、结 论

四、论冷战后的中印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D]. 韦健锋. 云南大学, 2013(05)
  • [2]冷战后中印贸易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D]. 陈相秒.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3]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中印战略信任: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J]. 周帅. 南亚研究, 2016(04)
  •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一种分析框架[J]. 张贵洪. 南亚研究季刊, 2010(01)
  • [6]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1(11)
  • [7]冷战后印度大国身份构建及其影响研究[D]. 魏兰芳. 辽宁大学, 2019(01)
  • [8]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大国因素[D]. 何娜.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9)
  • [9]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D]. 冯传禄. 武汉大学, 2016(01)
  • [10]冷战后印度的安全观及对华政策[J]. 李莉. 国际政治科学, 2007(04)

标签:;  ;  ;  ;  ;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