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论文文献综述)
马长林,郑泽青[1](1998)在《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文中研究说明 以1919年"三一"运动为标志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韩民族独立运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正义力量的支持和声援,尤其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政党和社会组织,对韩国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在众多给韩国独立运动以支持的社会组织中,中国济难会在这方面的活动尚不为人们所熟
马长林,郑泽青[2](1998)在《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文中研究指明 以1919年"三一"运动为标志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韩民族独立运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正义力量的支持和声援,尤其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政党和社会组织,对韩国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在众多给韩国独立运动以支持的社会组织中,中国济难会在这方面的活动尚不为人们所熟
杨明飞[3](2019)在《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文中认为由于国外政治性济难团体建立及其活动的鼓舞,共产国际的号召,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年9月,在中共上海区委的直接号召和具体领导下,于上海成立了以救济革命被难者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济难会。之后,上海市济难会、湖南济难会、广东济难会、北京济难会等地方分会不断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严峻的环境,在部分地区,济难会继续建立。1928年11月,上海市各区济难会开始以人道互济会的名义开展活动。1929年11月下旬,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济难会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决定把名称改为“中国革命互济会”。从此,中共领导的革命济难组织以“中国革命互济会”的面目出现。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济难会的定位是“实现联合战线的一种工具”和“赤色革命的后防”,宗旨是救济一切解放运动之被难者。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对济难会的路线有所变化。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强调“济难会绝不是一个慈善机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救济机关”,济难会的任务主要为:给被难的革命者以精神上、物质上的救济,并且以“济难”名义“打入广大工农群众,促进其觉悟和团结,并引其走到党的周围”。1929年底到1930年6月,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把互济会完全引向了直接进行全面斗争的道路。1930年9月底,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开始对“立三”路线进行了纠正乃至批判,认为引导互济会组织武装暴动是“立三”路线的恶果。批判“立三路线”后不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又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受此影响,互济会的路线也开始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转向重新强调直接斗争的“左倾”。在组织系统上,济难会的制度构想为全国总会、省总会、县或市总会、区总会及各分会,并且对各级互济会的具体组织进行了周密规定。为加强对互济会的领导,中共在各级互济会设立了党团,党团受各级党部领导。在实际的组织发展中,从范围上讲,济难会在全国的绝大部分省份和苏区都有所建立。但是,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在很多地区的组织发展和运行效能与制度构想相去甚远。与中共对济难会的路线演变相呼应,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济难会对受伤、被捕的被难人士及其家属进行了营救和物质救济,对英、日等国和北洋政府的暴行进行了揭露和声讨,对国民革命的推进产生一定助力。国共合作破裂后,在范围上,互济会的实际活动呈现非常泛化。在国统区,援救被捕中共人士及其家属,甚至在部分地区直接参与组织监狱暴动;参与组织公开的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示威游行等活动;公开为红军进行招考救护队宣传员、军医、军官;在上海的部分时期,济难会还做为党外人士同共产党联系的桥梁。在苏区,互济会从事了慰劳和抚恤红军战士及其家属,救济难民等社会救济工作,扩红退还公债等活动。虽然互济会实际所从事的活动严重泛化,但是其活动的开展程度并不充分。总体而言,济难会的活动对中共在国统区的活动与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有限。
刘思奇[4](2020)在《中国革命互济会 ——实践、成效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群众组织广泛吸引群众同情革命,并响应党的号召。中国革命互济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成立的,主要工作是救助在革命活动中遭到摧残、迫害的人,并结合革命宣传,提高群众觉悟,将群众吸引到同情革命的道路上。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的开展,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是群团工作的一部分,是全民抗战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实践与成效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党史研究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今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了四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基本概况。包括了互济会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参与阶层等。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梳理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二是关于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实践探索。主要从宣传、援救、拥军优属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革命宣传吸引更多群众同情革命,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通过援救革命被难者为革命事业保住战士;通过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增加军人革命信心。三是关于中国革命互济会的成效。探析其在巩固统一战线、提高群众觉悟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效。通过号召各个阶层同情革命,参与革命,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来巩固统一战线;通过宣传被难者详情、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来提高群众觉悟;通过对革命被难者、灾民、难民进行救助,起到社会保障作用。四是关于中国革命互济会的经验启示。结合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中的优缺点及成效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组织提供借鉴。要加强对群众组织中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完善规章制度以及群众组织中的党组制度。以此来避免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组织运行有过多干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革命互济会的研究数量少且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革命互济会基本概况进行梳理,从而开展系统研究,分析成效,总结经验。特别是对涉及统一战线、党团组织、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研究。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中国革命互济会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视角下开展研究。通过对中国革命互济会基本问题的探索,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工作的开展。
杨昭全[5](2009)在《朴殷植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朴殷植诞辰15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朴殷植(1859—1925),韩国现代着名革命家,终生为韩国反日独立运动事业奋斗;韩国现代着名儒学家,倡导阳明学,革新儒学,着有《儒教求新论》;韩国现代杰出史学家,出版《韩国痛史》、《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等十部着作,影响深远;现代中韩关系的友好使者,为现代中韩友谊关系史做出很大贡献。伟人英名,永彪青史。
杨昭全[6](2009)在《朴殷植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朴殷植诞辰15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朴殷植(1859—1925),韩国现代着名革命家,终生为韩国反日独立运动事业奋斗;韩国现代着名儒学家,倡导阳明学,革新儒学,着有《儒教求新论》;韩国现代杰出史学家,出版《韩国痛史》、《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等十部着作,影响深远;现代中韩关系的友好使者,为现代中韩友谊关系史做出很大贡献。伟人英名,永彪青史。
阮仲一[7](1981)在《中国济难会发起经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济难会发起在五卅事变以后,这是证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到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恐怖政策已经达到了最高度,中国人民已经知道起来,有组织的防护一切解放运动的前锋,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民族解放运动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之下继续下去,达到最后的胜利。于是乎中国济难会乃应运而生。
华磊[8](1995)在《百年来中国人的韩国观》文中提出 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历史形成的兄弟情谊世代相传。然而,百年来的中韩关系史又是一部充满悲壮和曲折的历史。由于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并朝鲜以及战后冷战时代的出现、朝鲜战争的爆发,使自古唇齿相依的中韩两国长时期变得十分陌生和隔膜。即便在70年代初,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中韩关系的改善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依然姗姗来迟。
华磊[9](1995)在《百年来中国人的韩国观》文中提出 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历史形成的兄弟情谊世代相传。然而,百年来的中韩关系史又是一部充满悲壮和曲折的历史。由于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并朝鲜以及战后冷战时代的出现、朝鲜战争的爆发,使自古唇齿相依的中韩两国长时期变得十分陌生和隔膜。即便在70年代初,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中韩关系的改善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依然姗姗来迟。
王明飞[10](2010)在《“虹口事件”与中韩关系》文中提出中韩两国,辅车相倚,唇齿相依,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进入近代,中韩两国又同样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大批韩国爱国志士亡命海外,继续开展反日独立运动。1919年3月1日,以韩国前国王高宗李熙去世为契机,韩国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日独立示威运动——“三·一运动”,面对汹涌的韩国独立运动浪潮,日本殖民当局采取野蛮的屠杀政策,残酷地镇压了韩国人民的反抗运动。“三·一运动”后,韩国独立志士意识到需要有一个坚定的领导核心领导国内外的反日独立运动。应韩国独立运动的发展要求,1919年韩国独立志士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韩国反日独立运动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努力发展与中国政府的友好关系。虽几经努力,但除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偏于一隅的广州护法军政府建立了短暂的外交关系外,与北京政府以及后来的国民政府均没有建立友好的关系。这种局面直到“虹口事件”发生后才得以改观。“虹口事件”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下属组织韩人爱国团策划实施的,对日本军政要员的一次暗杀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一个微妙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中日矛盾激化,中国各地掀起了反日救国浪潮。为迫使国民政府承认其对中国东三省的占领,也为转移国际视线,减轻国际压力,1932年1月28日,日本发动了对上海的侵略战争,“一·二八事变”就此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驻上海的国民革命第十九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就此拉开。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最终,中日签订了有损中国利益的《上海停战协定》。虽然,中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矛盾却在急剧上升,无论中国民间,还是中国政府高层,都对日本的侵略极端愤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金九为团长的韩人爱国团策划实施了震惊中外的“虹口事件”,炸死、炸伤多名日本军政要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侵略气焰以极大打击,彰显了韩人无所畏惧的反日斗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考虑改变以往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漠不关心的态度。经过深思熟虑,中国国民政府决定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进行积极援助。自此,中韩联合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虹口事件”在近代中韩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韩关系转折的关键性事件,是中韩两大民族联合御侮、团结抗日的新起点。这一事件也使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摆脱了长期以来所处的困境,使韩国独立运动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拟就“虹口事件”发生前后的中韩关系进行深入的阐述,以展现此时期中韩关系变化的全貌,并探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意义。以便大家能够比较清楚的了解两国在患难时期的这段珍贵历史,以期促进当今中韩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济难会的产生及其性质 |
二中国济难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支持 |
(3)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济难会的创建及名称演变 |
一、中国济难会的创建 |
(一)济难会建立的背景 |
(二)济难会的建立 |
二、中国济难会的名称演变 |
第二章 中国济难会的宗旨定位与发展 |
一、中国济难会的宗旨定位 |
(一)强调济难会是联合战线组织 |
(二)强调济难会的群众化和宣传化 |
(三)走向全面的直接斗争 |
(四)对“立三”路线的批判 |
(五)斗争路线的重新确立 |
二、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国济难会的运行机制 |
一、中国济难会的组织系统 |
(一)济难会的组织结构 |
(二)互济会的干部培训与组织改造 |
二、中国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一)上海地区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二)国统区济难会的经费状况 |
(三)苏区互济会的经费状况 |
第四章 中国济难会的活动 |
一、开展各种援救活动 |
(一)援救被难人士及其家属 |
(二)援助和营救被捕人士 |
(三)组织监狱斗争与抚育革命人士后代 |
二、反对英日等国和白色恐怖 |
(一)揭露和声讨英、日等国 |
(二)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 |
(三)直接支持革命武装与对外联系 |
三、苏区互济会的活动 |
(一)慰劳和抚恤红军战士及其家属 |
(二)开展救济难民等社会救济工作 |
(三)扩红退还公债与反对白色恐怖 |
结语 |
一、广泛但程度有限的组织运行实效 |
二、泛化但有限的革命救济活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中国革命互济会 ——实践、成效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创建及发展 |
(一)创建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三)基本要素 |
1.组织机构 |
2.会员构成 |
3.经费来源 |
二、中国革命互济会的实践 |
(一)宣传工作 |
(二)援助工作 |
(三)拥军工作 |
三、中国革命互济会的成效 |
(一)团结革命力量,巩固统一战线 |
(二)宣传革命思想,提高群众觉悟 |
(三)开展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
四、中国革命互济会的经验启示 |
(一)加强党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 |
(二)强化政治教育,改进工作作风 |
(三)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朴殷植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朴殷植诞辰1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卓越的革命家 |
1. 曾为李朝末期官吏 |
2. 积极进行启蒙运动 |
3. 百折不挠进行革命 |
4. 临危受命,出任临时政府总统 |
5.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二、着名的儒学家 |
1. 曾是正统派朱子学者 |
2. 倡导阳明学,大力革新儒学 |
三、杰出的史学家 |
1. 史学思想 |
2. 封建帝王传记 |
3. 古代名将传记 |
4. 现代义士传记 |
5. 通史 |
四、出色的中韩友好使者 |
1. 关心中国,鼓励中国人民 |
2. 中国人士之支持与援助 |
五、伟人英名彪炳青史 |
(9)百年来中国人的韩国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10)“虹口事件”与中韩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虹口事件"前的中韩关系 |
2.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2.1.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背景 |
2.1.2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过程 |
2.2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初期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
2.2.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护法军政府的关系 |
2.2.2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
2.2.3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初期的关系 |
第三章 "虹口事件"的发生 |
3.1 "虹口事件"发生的背景 |
3.1.1 中日关系恶化 |
3.1.2 义烈斗争 |
3.2 "虹口事件"发生过程 |
3.3 "虹口事件"的影响 |
3.3.1 中外报纸对"虹口事件"的报道及各国态度 |
3.3.2 "虹口事件"对日韩中三国的影响 |
第四章 "虹口事件"后的中韩关系 |
4.1 中国国民政府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态度的转变 |
4.1.1 "金蒋会见"确立援助韩国独立运动 |
4.1.2 国民政府援助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原因 |
4.1.3 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四、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J]. 马长林,郑泽青.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2]中国济难会与韩国独立[J]. 马长林,郑泽青.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3]中国济难会研究(1925-1934)[D]. 杨明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4]中国革命互济会 ——实践、成效与经验研究[D]. 刘思奇. 延安大学, 2020(12)
- [5]朴殷植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朴殷植诞辰150周年[J]. 杨昭全. 韩国研究论丛, 2009(02)
- [6]朴殷植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朴殷植诞辰150周年[J]. 杨昭全. 韩国研究论丛, 2009(02)
- [7]中国济难会发起经过[J]. 阮仲一. 纪念与研究, 1981(00)
- [8]百年来中国人的韩国观[J]. 华磊. 韩国研究论丛, 1995(00)
- [9]百年来中国人的韩国观[J]. 华磊. 韩国研究论丛, 1995(00)
- [10]“虹口事件”与中韩关系[D]. 王明飞. 延边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