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一、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炎[1](2021)在《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及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早期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对选择治疗方式、延缓癌症进展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肿瘤标志物CA125、HE4及卵巢恶性肿瘤风险预测模型(ROMA指数)在区分附件包块良恶性程度及预测临床分期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0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妇科住院病房收治的885例附件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类型和绝经情况进行分组。采集这些患者手术前空腹测量的血清CA125及HE4表达水平,按照绝经与否情况分别计算ROMA指数,根据推荐值范围将附件包块患者风险分类并与病理结果相关联,分别绘制ROC曲线比较诊断效能,依据最大Youden指数确定最佳cutoff值,比较推荐值与最佳cutoff值诊断性能差异,并进一步评估各肿瘤标志物对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恶性肿瘤中,FIGO分期一致的患者,CA125和ROMA指数高于正常范围的人数多于HE4,且两者阳性的比例无显着差异。2.CA125在敏感性方面性能最佳(82.1%),而HE4则在特异性方面性能最佳(99.4%),绝经前CA125敏感性(83.6%)比绝经后(81.4%)稍高,特异性(65.4%)却较绝经后(80.7%)降低。与CA125相反,HE4在绝经前敏感性(65.6%)低于绝经后(69.5%),但特异性(99.8%)高于绝经后(97.4%)。ROMA指数敏感性(78.8%)高于HE4,特异性(93.8%)高于CA125。无论绝经状态如何,HE4的阳性预测值都是最大,ROMA指数的Youden指数都是最大。3.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分析,CA125和HE4的最佳cutoff值分别是84.1U/ml和63.2pmol/L,绝经前ROMA指数最佳cutoff值是10.3%,绝经后ROMA指数最佳cutoff值是25.5%。4.最佳cutoff值下CA125在良性肿瘤中的假阳性率从32.2%下降为8.6%,对卵巢恶性肿瘤特异性从67.8%上升到91.4%,敏感性从82.1%下降为70.9%;最佳cutoff值下HE4在恶性肿瘤的假阴性率从31.8%下降为19.0%,敏感性从68.2%上升到81.0%,特异性从99.4%降为93.2%;最佳cutoff值下绝经前ROMA指数在恶性肿瘤中的假阴性率从24.6%下降为16.4%,敏感性从75.4%上升到83.6%,特异性从94.9%下降为92.7%;最佳cutoff值下绝经后ROMA指数在恶性肿瘤假阴性率从19.5%下降为14.4%,敏感性从80.5%上升到85.6%,特异性从87.7%下降为85.1%。5.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同时联合诊断均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绝大多数良性肿瘤都被正确诊断。6.不同病理类型诊断价值的ROC曲线表明:对于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ROMA指数是最优诊断指标,对于子宫内膜样癌,HE4是最优诊断指标。7.不同FIGO分期诊断价值的ROC曲线表明:分期越高,诊断价值越大。CA125区分III-IV期与I-II的最佳cutoff值为231.8U/ml,HE4的最佳cutoff值为176.8pmol/L,ROMA指数的最佳cutoff值为77.9%。结论:1.与CA125相比,HE4更适合用于区分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尤其对CA125假阳性的卵巢良性肿瘤鉴别价值更大。2.CA125与HE4在敏感性与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上各有优势,二者联合诊断比单独诊断价值更大。3.CA125最佳cutoff值相比于推荐值具备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而HE4和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ROMA指数)最佳cutoff值相比于推荐值具备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4.HE4和ROMA指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比CA125更高的诊断价值,诊断价值与病理类型和FIGO分期有关。5.ROMA指数是区分卵巢肿瘤良恶性程度的有效工具,可用于临床附件包块患者的术前评估。

周艳,龙丹,刘伏香,梁珂莹,何军[2](2020)在《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AGC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起源于卵巢间质和性索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6~0.8)/100 000。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并有独特的性激素分泌功能,通常在肿瘤早期即可诊断。但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AGCT的认识不够,诊断时易遗漏,故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AGCT患者报道如下,并对AGC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做归纳和总结,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韩骁[3](2019)在《HE4联合CA125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干扰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E4)与糖类抗原125(CA125)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并对临床中发现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科新住院,盆腔B超提示卵巢肿物性质待诊,且留取血液标本行HE4及CA125检测的患者1235例。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将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照出院诊断进行疾病分类,比较各良恶性疾病两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结果:1.人附睾蛋白4及糖类抗原125对卵巢恶性肿瘤均有高敏感性,其中,对于中度恶性的无性细胞瘤及低度恶性的未成熟畸胎瘤和颗粒细胞瘤,CA125的敏感性相对于HE4较高;2.卵巢交界性肿瘤的HE4和CA125水平均有小幅升高,较恶性肿瘤低,较正常对照组高;3.对于卵巢成熟性畸胎瘤,HE4有轻度升高趋势,而CA125则未检测到异常表达;4.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中的CA125有显着升高趋势,呈现出高表达,而HE4则未监测出异常表达,接近正常人水平;5.部分卵泡膜细胞瘤病例CA125水平较高,HE4水平近于正常;6.其他卵巢良性肿瘤两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联合检测HE4和CA125在卵巢肿瘤初步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是有意义的,联合检测相对于单独检测其中一项均更有参考价值,临床中可以明显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检测血清HE4的同时应该关注患者的肾功能是否正常。

罗敏[4](2017)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导师治疗该病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了解并掌握合肥及周边地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的中医证型分布的特点,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分类提供较为统一规范的理论依据,从而建立全面、客观的辨证理论体系,且根据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不同季节相应证型分布特点,来选取最有效的诊疗方案,实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三因治宜的治疗原则;通过对导师刘春丽主任医师经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例进行中药统计分析,总结刘春丽主任医师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药物选取上提供研究性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且符合条件的462例患者病例,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时间起点分为春季组、夏季组、秋季组、冬季组,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五种证型组:湿热蕴结型、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肾虚血瘀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学,对四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季节有无相关性。根据证型分组,统计刘主任经治病例的中药用药频次,分析中药治疗的规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本次研究收集46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病例,其中春季组108例,夏季组119例,秋季组120例,冬季组115例,四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病例数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四季中的发病率分布基本相同。不同季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不同(P<0.05):春季组患者108例,占四季总例数23.38%,其中湿热蕴结型45例,占春季总例数41.7%;其次是寒湿凝滞型22例,占春季总例数20.4%;气滞血瘀型20例,占春季总例数18.5%。结果显示春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是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夏季组119例,占四季总例数25.76%,其中湿热蕴结型64例,占夏季总例数53.8%;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各21例,均占夏季总例数17.6%。结果提示夏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型为最多,气滞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病例分布相当。秋季组120例,占四季总例数25.97%,其中湿热蕴结型61例,占秋季总例数50.8%;其次是气滞血瘀型28例,占秋季总例数23.3%。说明在秋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较多。冬季组115例,占四季总例数24.89%,其中湿热蕴结型56例,占冬季总例数48.7%;其次是寒湿凝滞型23例,占冬季总例数20.0%;气滞血瘀型19例,占冬季总例数16.5%。结果表明,冬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仍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是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2、中药用药频次:从所收集的46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选取刘春丽主任经治的病例,共有148例,将所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对每个证型用药频次较高的前15味中药进行整理,情况如下:湿热蕴结型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活血调经、破血消症以及补气血等类中药进行治疗,使用的前15味高频次中药分别为:牡丹皮、大血藤、薏苡仁、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索、败酱草、丹参、泽兰、川牛膝、甘草、当归、柴胡、皂角刺。寒湿凝滞型以祛寒除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活血止痛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活血补血药及补益药,并配伍一定的理气药,其高频用药的前15味中药分别为:五灵脂、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蒲黄、小茴香、干姜、肉桂、没药、茯苓、白术、续断、莪术、乌药。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多选取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理气药、破血化瘀消症药、清热凉血药以及补血活血药等,其使用高频次的前15味中药为:延胡索、当归、柴胡、桃仁、五灵脂、川芎、枳壳、蒲黄、赤芍、郁金、香附、三棱、莪术、丹参、川牛膝。气虚血瘀证型以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活血止痛药、破血消症药、补气药、补血药以及清热凉血药、活血调经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5味中药为:三棱、延胡索、莪术、白术、党参、刘寄奴、大血藤、山药、牡丹皮、白芍、黄芪、丹参、川牛膝、柴胡、泽兰。肾虚血瘀型以温肾助阳、活血止痛为治疗原则,多选取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利水消肿药、补阳药、补阴药、活血调经药及破血消症药等,其高频次使用中药分别为:大血藤、牡丹皮、薏苡仁、菟丝子、补骨脂、续断、女贞子、紫河车、肉苁蓉、三棱、丹参、三七、川牛膝、当归、泽兰。总结其中最常用的中药17味,分别为:三棱、莪术、延胡索、丹参、川牛膝、当归、牡丹皮、大血藤、赤芍、泽兰、柴胡、薏苡仁、五灵脂、川芎、蒲黄、白术、续断。结论: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四季中的病例分布基本相同(P>0.05),其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具有相关性,在四季中分布不均衡(P<0.05)。春、夏、秋、冬四季均以湿热蕴结型分布最多,而病例分布位于第二位的中医证型各不相同:春季表现为寒湿凝滞型,夏季表现为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秋季表现为气滞血瘀型,冬季表现为寒湿凝滞型。此研究对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用药施治有指导作用。1.2导师刘春丽主任医师在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选取活血化瘀类及清热类中药,配伍少量的补益药,其中最常用的的17味中药包含活血化瘀类药物8味(三棱、莪术、延胡索、丹参、川牛膝、泽兰、五灵脂、川芎),清热类药3味(牡丹皮、大血藤、赤芍),补益类药3味(当归、白术、续断),其他类药3味(柴胡、薏苡仁、蒲黄),并根据各类证型的不同特点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此研究显示导师刘春丽主任医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善于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凉血祛湿,并注重祛邪扶正,以求良效。

裴芳利[5](201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内异症性不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统计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痛经、月经异常、手术r-AFS分期、生育指数评分(EFI)、输卵管最小功能评分(LF)、内异病灶评分、盆腔粘连评分及不孕类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与内异症性不孕流行病学资料的相关性,为临床病证合参、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证型的基础化、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2.通过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证型术后妊娠率、妊娠时间、痛经及月经异常的改善情况,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腹腔镜保守治疗术后中医药辨治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制定不同证型内异症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中西医综合性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及电话随访形式,对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752例患者,逐一复习病历资料整理并进行随访调查。收集整理患者的中医证型、年龄、主诉、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月经史、痛经情况、术中内异病灶评分、粘连评分、输卵管功能评分、r-AFS分期、生育指数评分、术中巧囊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内异症类型等资料,整理及填写病例观察表。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整理患者术后治疗方式,术后一般健康状况,详细记录患者的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痛经情况、月经的期量色质情况,妊娠与否及妊娠时间,整理并填写病例调查表。以上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证型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法,计量资料采用x土s表示,本研究中计量资料均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配对秩次检验及差值的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妊娠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课题对7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患者进行调研发现,本病主要有“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阻、气虚血瘀”五个证型,另见“寒凝血瘀、脾肾两虚血瘀、肝郁脾虚血瘀、肾虚肝郁血瘀”四个证型,但所占比例较少。与权威文献着作中出现的证型有相似之处,其中以肾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岭南地区痰瘀互结型及湿热瘀阻型较文献报道中较高,而典型的寒凝血瘀型仅占1.73%,这与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且所有证型均见血瘀之象,与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理相符合,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知,血瘀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肾虚、气滞、痰浊、湿热、气虚、寒凝、脾虚等均为瘀血产生的致病因素。2.本病以25~40岁为高发年龄,占总例数的94.41%,其中25~34岁者占80.34%,在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有显着性差异,29~34岁段及35~40岁段以肾虚血瘀型居多,25~28岁段以气滞血瘀型所占比例较高,与其它各证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可表现为难治性不孕、痛经、月经异常、盆腔包块、慢性盆腔痛等多种形式,其中不孕为临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纳入的752例内异症患者中640例以不孕为主诉入院,占总例数的85.11%。而本研究中内异症患者月经以正常者居多,异常者仅占32.45%;以无痛经者居多,痛经者占43.75%,重度痛经者仅占2.13%,可见导致不孕仍是内异症临床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4.本课题对不同证型组患者原发性不孕及继发性不孕构成比进行统计发现,不孕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中各证型组患者均可伴见月经异常,是否合并月经异常及月经异常的严重程度在不同证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例月经异常患者中,以肾虚血瘀型月经异常最为多见、月经积分最高,与其它各证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29例合并痛经的患者中,以痰瘀互结型合并痛经比例稍高,占同证型患者的57.6%,其次为湿热瘀阻型,不同患者痛经积分也不尽相同,以痰瘀互结型及湿热瘀阻型患者痛经积分稍高,但各证型组患者否合并痛经及痛经严重程度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752例受试对象进行内异病灶评分、盆腔粘连评分及r-AFS分期,发现内异病灶最高分为46分,共1例,最低分为1分,共134例,平均分为8.31 土 11.67分,不同证型组间内异病灶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O.05)。粘连最高分为104分,共5例,最低分为0分,共206例,平均分为16.62±22.65分。752例受试对象盆腔无粘连者仅占27.39%,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与文献报告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约80%的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输卵管问题与盆腔问题结果相一致。盆腔粘连患者中以湿热瘀阻型粘连评分较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FS术中分期在Ⅰ期、Ⅱ期、Ⅲ、Ⅳ期患者间比例相当,在不同证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患者均以肾虚血瘀型最多,占总例数的44.28%,其次为气滞血瘀型,占总例数的29.65%。8.内异症患者LF以高分者居多,8分者占总比例的26.86%,7分者占总比例的12.63%,6分者占总比例的21.14%,5分者占总比例的11.57%,4分者占总比例的12.63%,LF低分者所占比例较少,3分者占总比例的3.72%,2分者占总比例的8.91%,1分者占总比例的1.20%,0分者占总比例的1.33%,平均分为5.69分。根据LF对妊娠影响的不同及EFI评分标准中LF分段方法,将其分为0~3分段、4~6分段、7~8分段三个级别。LF以4~6分段者所占比例最高共341例,占45.34%,其次为7~8分段共297例,占39.49%,0~3分者较少,占15.16%。对不同LF分值段中医证型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各分值段均以肾虚血瘀型例数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型,二者与余五组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EFI平均分为7.90分,最低分为2分,共3例,占0.40%,最高分为10分,共92例,占12.23%,患者EFI集中在8分、9分的患者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26.06%及27.26%,其次为7分者,占17.69%,6分、5分、4分、3分患者分别占9.84%、3.85%、2.53%、0.13%。按EFI对患者生育能力影响的不同,将其分为0~4分组及5~10分组,后者共729例,占总例数的96.94%。通过比较不同EFI分值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发现,各分值段患者均以肾虚血瘀型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痛经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组痛经症状积分较术后6个月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组患者术后6月、术后12月痛经症状积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较术后6个月痛经症状积分显着下降(P<0.05)。不同证型组间痛经症状积分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型、湿热瘀阻型差值较其它各证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患者月经积分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组月经积分较术后6个月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组患者术后6月、术后12月月经积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较术后6个月显着下降(P<0.05)。不同证型组间月经积分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差值最高,其次为气滞血瘀型,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各证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52例患者中共446例妊娠,术后累计妊娠率为59.31%,按妊娠时间不同分组比较,发现术后6个月内共255例患者妊娠,累计妊娠率为57.17%,术后6个月至术后12个月126例患者妊娠,累计妊娠率为28.3%,术后1年以上累计妊娠率仅14.57%,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均以中以肾虚血瘀型及气滞血瘀型妊娠率较高,但经统计不同证型间术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以妊娠与否作为影响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在年龄、LF评分、EFI评分、不孕年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手术史、不孕类型、异位病灶评分、粘连评分、内异病灶类型、r-AFS分期、中医辨证分型及是否痛经、是否合并月经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输卵管功能(LF)、生育指数(EFI)为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二者评分高者,术后妊娠率升高。而患者年龄、不孕年限,经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某些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1.瘀阻冲任胞宫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血瘀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肾虚、气滞、痰浊、湿热、气虚、寒凝、脾虚等均为瘀血产生的致病因素。本病主要有“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阻、气虚血瘀”五个证型,另见“寒凝血瘀、脾肾两虚血瘀、肝郁脾虚血瘀、肾虚肝郁血瘀”四个证型,但所占比例较少,与权威文献着作中出现的证型有相似之处,其中以肾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2.中医药可显着改善内异症患者月经异常及痛经症状,提高患者临床妊娠率,但不同证型调经止痛效果不一,肾虚血瘀型及气滞血瘀型调经效果更好,而痰瘀互结型及湿热瘀阻型止痛收效较佳。3.不孕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内异症性不孕患者以术后6个月为受孕黄金时期,术后当结合患者病情,积极予个体化助孕措施以提高患者妊娠率。其中LF评分及EFI评分对预测患者术后自然受孕力有重要指导意义,二者评分高者,术后妊娠率高;而r-AFS分期、中医证型与术后妊娠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对术后生育力预测价值有限。4.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不同证型月经异常情况有别,临床当结合患者年龄及证型的不同遣方用药各有侧重;但中医证型与内异症性不孕的类型、是否合并痛经及痛经严重程度、内异病灶评分及盆腔粘连评分、LF评分、EFI评分、r-AFS及术后临床妊娠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吴正芳[6](2015)在《内异停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VEGF及在位内膜VEGFR-2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机理到目前为止尚未清楚明了,有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对EM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长足的进展。本课题运用内异停方对EMs患者进行保守治疗,观察EMs患者临床症候、体征、CA125、血清VEGF、在位内膜VEGFR-2等变化情况,探究内异停方治疗EMs的作用机理,观察EMs与VEGF/VEGF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以及内异停方对血清VEGF、在位内膜VEGFR-2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EMs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例中药保守治疗的EMs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口服内异停方)和对照组(16例口服桂枝茯苓胶囊)。均于经后开始服药,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候、体征进行评分,并观察CA125、血清VEGF及在位内膜VEGFR-2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56.25%,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症候、体征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治疗组治疗后CA125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125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疗后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7.81±15.59),(48.94±15.87),治疗后分别为(14.64±4.25),(37.25±9.30),将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作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VEGFR-2在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治疗组疗前100%,疗后83.33%,对照组治疗前后均为100%,组内比较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P>0.01;统计学上均无意义,但治疗组在位内膜阳性表达率降低,说明中药对VEGFR-2转阴率有一定的作用,可能由于样本量偏少,目前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内异停方对EMs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EMs患者的临床症候、体征,降低CA125水平,并可通过降低血清中VEGF的含量及在位内膜中VEGFR-2的阳性表达率,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有效控制或延缓病情的进展。

孙宁[7](2011)在《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超声检查因其直观、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受到妇产科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最早多应用于观察多囊性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情况。1970年开始使用超声指标描述多囊卵巢,1981年Swanson等人首先应用高分辨率实时经腹超声测量多囊卵巢的卵巢体积(Ovarian Volume,OV)(?)口窦状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s, AFC),研究多囊卵巢OV和AFC的直径。1992年Takahashi等人采用经阴超声测量多囊卵巢的卵巢面积(Ovary Area,OA),研究发现多囊卵巢与正常卵巢相比OA增大。Sample等人1977年最早超声(经腹)下使用椭圆体积公式来分析45名1-20岁正常女性的OV,研究女性发育过程的OV。Andolf等人1987年超声下研究377名40-70岁女性OV与年龄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OV随年龄增长而缩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辅助生殖技术研究中利用OV和AFC来反映卵巢储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随OV的缩小和AFC的减少,卵巢储备能力降低。2000-2004年5篇文献研究发现OV的改变是反映生殖衰老或绝经状态敏感且特异性的指标,Giacobbe等人2004年超声下研究192名40-55岁妇女反映绝经状态OV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采用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发现OV≤4cm3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国内学者1993年超声下观察359名13-71岁正常女性一生各期:青春期、生育期不同月经周期和绝经期的OV,研究结果发现生育期的排卵期OV最大,绝经期OV最小,OV随月经周期而改变。1997年协和妇科内分泌学者研究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子宫面积、OA以及血E2水平的改变,结果发现MT早期与生育期妇女卵泡期相比,子宫面积增大38%,OA缩小30%,E2水平无明显下降。2008年妇科内分泌学者继续前面的研究,采用STRAW分期,前瞻性(1年)研究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OA的变化,研究发现OA随卵巢功能衰退而缩小。研究认为AFC (2-10mm),与卵巢大小不同,不随月经周期的时相而变化,与年龄相关性好,研究者认为将来可能用于生殖分期的修正。2001年Flaws等人研究年龄40-54岁妇女的AFC,共59例,绝经前34例,绝经后25例,研究发现绝经前AFC(2.5±1.7)明显多于绝经后(1.1±1.3)。国内生殖衰老过程中该指标研究较少。关于超声下卵巢形态的变化多用OV,而临床目前观察卵巢大小多用两条径线,从中可以计算OA,实际应用以卵巢径线为主,检测较方便,省时。现未有在同一群病例中对OA和OV的比较,来说明OV反应卵巢大小较O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AFC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和方便。研究表明年龄和FSH水平、月经周期的改变与生殖衰老密切相关,尤其后二者已用于生殖衰老分期。本论文基于生殖衰老的STRAW分期,较全面、系统地观察社区女性卵巢大小与AFC在生殖衰老过程中的改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本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横断面研究第二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一年随访研究第三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面积变化的四年随访研究第一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横断面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的变化。[研究内容]1.描述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AFC和FSH、E2水平的分布情况。2.分析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和AFC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变化情况及与年龄的相关性。3.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绝经状态之间FSH水平、E2水平、卵巢径线、OA、OV和AFC的变化对妇女卵巢功能衰退的提示作用。4.探讨可能适于临床应用的,对卵巢功能衰退有提示价值的卵巢径线、OA、OV和AFC的界值。[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年龄在17-65岁之间的女性,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未使用激素治疗和口服避孕药;可以阅读和理解中文;自愿参加本研究。研究时间: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研究地点:北京某高校住校女生;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信息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月经史和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月经周期第3-7天的血清FSH和E2水平;月经周期第3至7天行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最大切面,测其纵径和前后径,探头在原位旋转90度,显示横径并测量。计算OA和OV,并动态观察双侧卵巢内AFC。 LMC≥60天者,在任意天进行检查。月经记录:采用统一的月经日记表,记录月经及可能的生活事件连续记录。质量控制:按研究开始前制定质量控制方法执行。[统计分析方法]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来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2.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和AFC及各项指标的情况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描述。3.评估连续变量的个体内差异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4.研究对象各种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变化情况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分析。5.研究对象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与年龄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6.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调整混杂变量后的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STRAW分期卵巢大小、卵泡数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7.使用ROC曲线探讨卵巢大小、卵泡数、年龄和FSH水平反映绝经状态的cut-off值,将卵巢纵径、卵巢横径、卵巢前后径、OA、OV、AFC、年龄和FSH水平分别划分成7个、7个、8个、7个、6个、4个、9个和8个cut-off值,采用闭经≥12个月为绝经后,闭经<12个月为绝经前作为绝经状态的金标准。[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符合条件、自愿参加并完成检查480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2.54±13.02岁(17.67-63.75)。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59±0.55cm、1.91±0.42cm和1.64±0.36cm;MOA为3.49±1.40cm2; MOV为4.86±2.79cm3; MAFC为3.47±1.76个;FSH和E2水平分别为29.06±31.23IU/L和50.38±71.48pg/ml。2.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在不同年龄变化情况(1)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在不同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和MOV在45-岁组下降明显,50-岁组进一步下降,最小在55~岁组;AFC从30岁开始降低,37岁呈显着下降趋势,50岁后卵泡几乎衰竭。(2)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均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r=-0.677;r=-0.676;r=-0.565;r=-0.618;r=-0.603;r=-0.628;P<0.01);平均卵巢纵径和横径与年龄关系最密切。3.根据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早期、生育峰期、生育晚期、MT早期、MT晚期、绝经早期和绝经晚期,对FSH、E2水平、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进行比较。(1)经调整年龄和体重指数后,七组间FSH和E2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各组FSH和E2比较显示:E2在生育早期组、生育峰期组分别与MT早期组、MT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育晚期组、MT早期组、MT晚期组分别与绝经早期、绝经晚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SH水平在生育早期组、生育峰期组、生育晚期组、MT早期组分别与MT晚期组、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2)经调整年龄和体重指数后,七组间平均卵巢径线、MOA、MOV和MAFC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各组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指标两两比较显示:平均卵巢纵径在生育早期组(3.09±0.37cm)、生育峰期组(2.97±0.33cm)、生育晚期组(2.72±0.32cm)、MT早期组(2.65±0.39cm)分别与MT晚期组(2.30±0.37cm)、绝经早期组(1.88±0.31cm)、绝经晚期组(1.77±0.24cm)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T晚期组与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平均卵巢横径在生育早期组(2.29±0.24cm)与绝经早期组(1.35±0.23cm)、绝经晚期组(1.25±0.17cm)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生育峰期(2.18±0.20cm)、生育晚期组(2.01±0.27cm).MT早期组(1.95±0.29cm)分别与MT晚期组(1.74±0.34cm)、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T晚期组与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平均卵巢前后径在生育早期组(1.87±0.22cm)与生育峰期组(1.92±0.21cm)、绝经早期组(1.20±0.23cm)、绝经晚期组(1.11±0.18cm)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生育峰期组、生育晚期组(1.75±0.23cm)、MT早期组(1.71±0.30cm)分别与MT晚期组(1.50±0.35cm)、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MT晚期组与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MOA和MOV在生育早期组(MOA:4.60±0.99cm2;MOV:7.13±2.11cm3)与绝经早期组(MOA:1.81±0.75cm2;MOV:1.74±1.24cm3)、绝经晚期组(MOA:1.59±0.48cm2;MOV:1.36±0.66cm3)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生育峰期组(MOA:4.52±0.90cm2;MOV:6.66±1.79cm3)、生育晚期组(MOA:3.80±0.92cm2;MOV:5.31±2.16cm3)、MT早期组(MOA:3.66±1.19cm2; MOV:5.06±2.49cm3)分别与MT晚期组(MOA:2.81±1.17cm2;MOV:3.56±2.47cm3)、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T晚期组与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MAFC在生育早期组(4.79±1.57个)与生育峰期组(4.71±1.16个)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在生育晚期组(3.15±1.39个)与MT晚期组(1.4±0.78个)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4.反映绝经状态的卵巢径线、OA、OV、AFC、年龄和FSH水平的界值卵巢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反映绝经最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结合分别为≤2.1cm、≤1.6cm和≤1.4cm(纵径:敏感度86.8%,特异度为90.9%;横径:敏感度96.1%,特异度为90.3%;前后径:敏感度92.1%,特异度为86.6%);OA、OV和AFC反映绝经最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结合分别为≤2.3cm2、≤3.0cm3和≤2个(OA: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1.5%;OV: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5.5%;AFC: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4.2%)。年龄和FSH水平反映绝经最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结合分别为≥51岁和≥30IU/L(年龄:敏感度为94.2%,特异度为91.1%;FSH:敏感度为96.7%,特异度为85.2%)。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OA、OV、AFC、年龄和FSH水平ROC下的面积分别为0.925、0.978、0.971、0.955、0.974、0.933、0.976和0.949。[结论]1.卵巢径线、OA、OV和AFC在本研究人群中变化明显。2.平均卵巢径线、MOA、MOV和MAFC在不同年龄存在差异。AFC在30岁后开始下降,37岁开始明显减少。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与年龄相关性分析中,卵巢纵径和横径与年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AFC; OA与OV相比,OA与年龄相关性更高。3.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卵巢径线、OA、OV在MT早期开始变化,AFC在生育晚期开始变化。4.卵巢径线、OA、OV和AFC与年龄和FSH水平一样可以反映绝经状态。第二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一年随访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一年内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的变化。[研究内容]1.描述一年内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AFC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2.分析一年内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和AFC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变化情况。3.根据研究对象一年中月经周期的变化,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绝经状态之间激素水平、卵巢径线、OA、OV和AFC的变化。4.描述绝经时间与OA、OV、FSH和E2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访时间1年。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研究时间: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在入组时完成基线问卷调查和基线检查,于12个月±15天内完成随诊问卷调查和检查。研究地点: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基线信息:同第一部分随诊信息:有关基线调查问卷内容的变化情况;血清FSH和E2水平以及盆腔超声检查,检查时间与基线相同。月经记录和质量控制:同第一部分[统计分析方法]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来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2.基线和随访研究对象卵巢径线、OA、OV和AFC及各项指标的情况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描述;绝经时间与OA、OV、FSH和E2水平的关系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描述。3.一年内研究对象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在不同年龄间变化情况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分析。4.根据研究对象一年中月经周期的变化,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调整混杂变量后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基线和随访不同STRAW分期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的变化。5.不同STRAW分期基线和随访之间卵巢大小、卵泡数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符合条件、自愿参加并完成基线检查400人,完成随访的有349人,随访率为87.2%。研究对象基线时平均年龄为47.77±8.16岁(19.42-62.58)。基线检查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46±0.51cm、1.81±0.40cm和1.58±0.36cm,随访时分别为2.40±0.55cm、1.73±0.43cm和1.51±0.36cm。基线检查时的MOA为3.20±1.32cm2,随诊时为3.00±1.34cm2。基线检查时的MOV为4.25±2.62cm3,随诊时为3.85±2.55cm3。基线检查时的MAFC为3.05±1.64个,随诊时为2.96±1.87个。基线检查时的FSH和E2水平分别为34.0±32.2IU/L和55.8±81.1pg/ml,随诊时分别为38.2±33.0IU/L和51.2±71.4pg/ml;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FSH水平在基线和随诊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MOA在4.5cm2以上的有44例(12.7%),随诊时为42例(12.1%);基线MOA在2.0cm2以下的有71例(20.5%),随诊时为97例(28.0%)。基线MOV在8.0cm3以上的有27例(7.8%),随诊时为19例(5.5%);基线MOV在2.0cm3以下的有73例(21.1%),随诊时为101例(29.2%)。基线MAFC≤1个的为30例(8.7%),随诊时为37例(10.7%),MAFC在随诊时缺失的更多。2.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随年龄的改变情况根据每位参加研究的妇女一年基线和随诊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所得的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均随年龄增长有逐渐下降趋势(P<0.001)。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和MOV在45~岁组下降明显,50~岁组进一步下降,最小在55~岁组;MAFC在35~岁组下降明显,40~岁组进一步下降,最小在50~岁组。3.随访结束时,将月经周期的长度根据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期组、MT早期组、MT晚期组、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对平均FSH、E2水平、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进行比较。(1)对基线和随诊各分期FSH、E2、卵巢径线、MOA、MOV和MAFC比较显示:基线和随诊的E2和FSH水平在生育期组与MT早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早期组与绝经晚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平均卵巢纵径在生育期组(2.81±0.36cm)和MT早期组(2.64±0.31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86);MT早期组和MT晚期组(2.50±0.47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2);绝经早期组(1.98±0.31cm)和绝经晚期组(1.77±0.24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88);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平均卵巢横径在生育期组(2.09±0.26cm)和MT早期组(1.93±0.21cm)、MT晚期组(1.91±0.40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4,p=0.270);MT早期组和MT晚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25);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平均卵巢前后径在生育期组(1.80±0.23cm)和MT早期组(1.70±0.25cm)、MT晚期组(1.64±0.41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30,p=0.180);MT早期组和MT晚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33);绝经早期组(1.26±0.23cm)和绝经晚期组(1.10±0.15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2);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随诊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均在生育期组(纵径:2.85±0.34cm;横径:2.07±0.27cm;前后径:1.79±0.23cm)和MT早期组(纵径:2.63±0.35cm;横径:1.91±0.27cm;前后径:1.66±0.27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5;p=0.079;p=0.172);绝经早期组(纵径:1.80±0.26cm;横径:1.27±0.20cm;前后径:1.14±0.20cm)和绝经晚期组(纵径:1.74±0.28cm;横径:1.22±0.21cm;前后径:1.09±0.17cm)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1;p=0.937;p=0.929);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平均MOA和MOV在生育期组(MOA:4.04±0.93cm2; MOV:5.80±2.02cm3)、MT早期组(MOA:3.58±0.92cm2; MOV:4.78±1.83cm3)、MT晚期组(MOA:3.40±1.50cm2;MOV:4.84±3.38cm3)分别与绝经早期组(MOA:2.00±0.74cm2; MOV:2.01±1.22cm3)、绝经晚期组(MOA:1.56±0.43cm2; MOV:1.35±0.62cm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MAFC在各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诊MOA和MOV在生育期组(MOA:4.06±0.99cm2;MOV:5.82±2.20cm3)和MT早期组(MOA:3.51±0.99cm2;MOV:4.67±2.00c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9;p=0.076);绝经早期组(MOA:1.65±0.54cm2;MOV:1.46±0.81cm3)和绝经晚期组(MOA:1.53±0.53cm2;MOV:1.31±0.89c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90;p=0.508);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随诊MAFC在各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经调整年龄和体重指数后,五组间FSH、E2水平、卵巢径线、MOA、MOV(?)(?)MAFC在基线和随诊之间的比较显示:MT晚期组的随诊FSH明显高于基线FSH水平(p<0.001);生育期组和绝经晚期组的E2水平随诊时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5);MT晚期组的E2水平随诊时明显低于基线水平(p=0.033);MT晚期组和绝经早期组的随诊的平均卵巢纵径、横径、前后径、MOA、MOV和MAFC明显较基线减少(p<0.05);生育期组、MT早期和MT晚期组的MAFC在基线和随诊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19,p=0.077,p=0.279)。4.绝经时间与OA、OV、FSH和E2水平的关系以生育期为对照组,MOA和MOV从MT早期开始缩小,在MT晚期显着缩小,MT晚期(停经≤0.9年)和绝经后妇女与正常月经妇女比较,MOA分别缩小33.9%和58.4%,MOV分别缩小43.8%和73.5%,绝经3-5年后两者无明显继续缩小。FSH水平从MT晚期显着增加,MT晚期(停经≤0.9年)和绝经后妇女与正常月经妇女比较,FSH水平分别增加466%和662%,绝经1-5年仍处于波动状态。E2水平在MT晚期(停经≤0.9年)与正常月经妇女相比无明显变化,绝经1年后无明显降低。[结论]1.随诊一年内卵巢径线、OA、OV和AFC在本研究人群中变化明显。2.随诊一年内平均卵巢径线、MOA和MOV随年龄增长而缩小;MAFC随年龄增长而减少;MAFC在35岁后明显下降。3.根据研究对象一年中月经周期的变化,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进行分组,卵巢径线、OA、OV在MT晚期明显变化,提示在MT早期开始变化,AFC从生育期开始变化。4.MT晚期与生育期妇女卵泡期相比,OA和OV显着缩小,E2水平无明显下降。第三部分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面积变化的四年随访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面积的变化。[研究内容]1.描述基线时妇女不同STRAW分期OA的变化。2.比较基线和第四年随访不同STRAW分期OA的变化。3.分析五年所有观察对象不同STRAW分期OA的变化。[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访时间4年研究对象:年龄30-54岁之间;在20—30岁之间月经规律,范围在21—35天之间;在过去12个月中有月经来潮;在过去12个月中未使用激素治疗和口服避孕药;可以阅读和理解中文;在研究所涉及的社区内至少再居住1年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研究时间: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先后于2005年6月~2005年12月和2007年4月~2007年7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8居民委员会,愿意参加调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妇女。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在入组时完成基线问卷调查和基线检查,于12个月±15天内完成每年随诊的问卷调查和检查。研究地点: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基线信息和随诊信息:同第二部分月经记录和质量控制:同第一部分[统计分析方法]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来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2.根据研究对象月经周期的变化,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分组,调整混杂变量后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基线和五年所有观察对象不同STRAW分期OA的差异。3.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比较基线和第四年随访不同STRAW分期者OA的差异。[结果]1.基线卵巢面积的情况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349人纳入基线数据分析。基线时有103人处于生育期(29.5%),有154人处于MT早期(44.1%),另有92人处于MT晚期(26.4%);基线MOA为3.54±0.98cm2。调整年龄和BMI后,卵巢纵径、前后径、MOA在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延续前人的工作成果,随访四年结束后,根据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将研究对象分为生育期组、MT早期组、MT晚期组、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分析随时间变化的不同时期的OA的改变。(1)基线时生育期共有65人,第四年随访时有29人过渡到MT早期,6人过渡到MT晚期。基线时MT早期104人,随访时有68人仍处于MT早期,33人过渡到MT晚期,3人绝经。基线时MT晚期有73人,第四年随访时仍处于MT晚期者33人,另外40人绝经。(2)完成四年随访的研究对象从基线到第四次随访的5次MOA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基线时生育期的妇女平均随访3.59年后,仍然处于生育期者的MOA(4.03±1.23cm2),较基线(3.61±0.81cm2)升高(P>0.05);过渡至MT早期者的MOA(3.59±0.97cm2),较基线(3.29±0.81cm2)升高(P>0.05)。MOA在生育期和MT早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67)。基线时MT早期的妇女平均随访3.59年后,仍然处于MT早期者的MOA(3.56±0.84cm2),较基线(3.62±0.86cm2)降低(P<0.05)。MT晚期者MOA(3.03±1.27cm2),较基线(3.55±0.69cm2)降低(P<0.05)。MOA在MT早期和MT晚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03)。基线MT晚期者平均随访3.59年后,仍然处于MT晚期者的MOA(2.96±1.26cm2),较基线(3.66±1.44cm2)降低(P<0.001)。过渡至绝经早期者的MOA(1.61±0.56cm2),较基线(2.93±1.23cm2)降低(P<0.001)。MOA在MT晚期和绝经后早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调整年龄和BMI后,1427个观察值的MOA从生育期到绝经早期存在不断缩小趋势(生育期:3.64±0.98cm2;MT早期:3.51±1.09cm2;MT晚期:3.05±1.33cm2;绝经早期:1.80±0.74cm2),MOA在各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MOA随时间的推移而缩小2.根据研究对象月经周期的变化,按照STRAW生殖衰老分期系统分组,MOA从生育期到绝经期存在不断缩小的趋势,MOA在MT早期开始变化,MT晚期显着降低。3.OA是反映卵巢大小的较好指标。

徐勤都[8](2011)在《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盆腔炎颗粒治疗血瘀肾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细胞凋亡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服用盆腔炎颗粒)、对照组(服用盆炎净颗粒),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混合细菌加机械损伤方法,制备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药物干预后,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Caspase-3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大鼠子宫组织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临床疗效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大鼠升高,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增强(P<0.05)。除Caspase-3外,盆腔炎颗粒大剂量组的作用均明显优于盆炎净颗粒组(P<0.01)。盆腔炎颗粒各剂量组子宫组织FasmRNA及FasLmRNA表达相关系数为0.894,呈显着正相关性(P<0.01)。结论:盆腔炎颗粒治疗血瘀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增强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相关凋亡指标的表达,诱导炎细胞凋亡,抑制炎细胞生长,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热娜[9](201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异位的子宫内膜同原位的子宫内膜,均具有潜在的恶性可能。本研究通过对卵巢EM恶变、卵巢恶性肿瘤合并EM及未合并EM的卵巢恶性肿瘤病例的分析,了解卵巢EM恶变在临床发病情况及其与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并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共362例,根据卵巢EM恶变诊断标准及病理结果,将EM恶变的17例患者分为A组,除外A组患者,其他仅合并卵巢EM的卵巢恶性肿瘤16例患者分为B组,未合并卵巢EM的卵巢恶性肿瘤329例为C组,从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三组进行对照分析。同期本院经手术确诊的卵巢EM患者共1946例。结果:卵巢EM恶变的发生率0.87%(17/1946),为卵巢恶性肿瘤的4.7%(17/362)。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合并EM 16例,发生率为4.4%(16/362);从一般特征上分析,A、B组临床症状多以腹痛为主,其次为盆腔包块;从临床分期来看,A、B组以Ⅱ期居多,分别占70.6%、56.5%,C组以Ⅲ期为多,占47.7%;从组织类型来看,A、B组多为透明细胞癌(分别为70.6%、56.2%),而C组则以浆液性腺癌(50.2%)为主。三组在一般特征、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分类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EM恶变的临床症状以腹痛为多,其次为盆腔包块,肿块直径超过9cm,且CA125水平多在200U/mL以上;卵巢EM恶变及卵巢恶性肿瘤合并EM病例中早期患者比例较高,具有年轻化(尤其是卵巢内异症恶变患者)的特点,且多为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卵巢EM恶变的诊断与组织病灶程度、临床分期可能有关,与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有一定关系,EM可能是一些早期卵巢上皮性癌的病因,卵巢EM病灶恶变可能来源于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因此卵巢EM可被认为是卵巢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李淑云[10](2009)在《补肾法对肾虚排卵抑制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SD大鼠肾虚排卵抑制模型为研究工具,以罗氏促排卵汤和/或针灸补肾法为施加因素,研究补肾法对肾虚排卵抑制模型的促排卵作用,探讨补肾法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机理。方法:采用羟基脲灌胃方法对10-12周龄,体重200-250g,SPF级雌性SD大鼠进行造模,造模后观察阴道细胞涂片与卵巢的病理改变,在光镜下计算卵巢切片各级卵泡计数,造模29天大鼠卵巢组织中次级生长卵泡与成熟卵泡的比例明显减少,而以原始卵泡和初级生长卵泡为主。提示为排卵抑制,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为①肾虚排卵障碍造模组、②造模加中药组、③造模加针刺组、④造模加针刺加中药组,再加上未造模的空白对照组,共5组。药物和(或)针灸干预的第6天,各组分别取一半雌鼠与雄鼠同笼;药物和(或)针灸干预的第15天,未与雄鼠同笼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处死,采血,进行血清性激素、血清抑制素A、B的检测;取各组大鼠脏器测湿重;药物和(或)针灸干预的第15天,与雄鼠同笼者,取出雄鼠,继续饲养7天后无菌条件下处死,采血和测定血清性激素、脏器测湿重。结果:1、羟基脲造模后可使大鼠出现肾虚症状,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模型组大鼠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2、羟基脲造模成功后,予以罗氏促排卵汤煎剂、针刺关元、中极、肾俞、子宫穴位加电针、罗氏促排卵汤煎剂+针刺加电针进行治疗干预,均可以使大鼠子宫、卵巢湿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肾、肾上腺、脾、脑垂体的变化不明显;治疗干预后与雄鼠同笼大鼠妊娠率提高,妊娠胚胎数,单个子胎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抑制素A、B的变化,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SD大鼠羟基脲造模形成肾虚排卵障碍的动物模型进行补肾治疗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应用羟基脲灌胃可以成功建立肾虚排卵抑制大鼠动物模型,并以肾虚症状为主,兼见脾虚的症状。2.通过补肾法对肾虚-排卵抑制病理模型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模型大鼠的肾虚及脾虚症状。3.本研究采用的补肾法包括以附子、菟丝子、巴戟、淫羊藿等为主要药物的中药复方罗氏促排卵汤;针刺取关元、中极、肾俞、子宫等穴;也采用了针、药并用的治法,对肾虚-排卵抑制病理模型进行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大鼠的妊娠率、妊娠胚胎数目、单个胚胎直径,但对大鼠各个脏器湿重、内分泌和抑制素等指标的影响尚未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抑制素A、B的变化,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大鼠的育龄早期应用羟基脲灌胃建立肾虚排卵抑制模型,并未影响到模型大鼠的卵巢储备能力。

二、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及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3)HE4联合CA125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干扰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收集
    1.2 研究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统计所有肿瘤标志物值
    2.2 统计学处理
    2.3 干扰因素
3 讨论
    3.1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3.2 糖类抗原125
    3.3 人附睾蛋白4
    3.4 肾功能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导师治疗该病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3、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4、古今对四时疾病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相关性分析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二 导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2、不同季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的意义
    4、中药用药规律的特点
第四部分 结语
    1、研究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内异症性不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1.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认识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1.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研究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分布及标准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现状
        1.3.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文献研究
        1.3.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1.3.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病例筛选过程
    2.4 其它诊断或评分标准
    2.5 研究方法
        2.5.1 调查内容
        2.5.2 调查方式
        2.5.3 质量控制
    2.6 样本量估算方法
    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分析
        3.1.1 年龄分布
        3.1.2 证型分布
        3.1.3 主诉分布
        3.1.4 内异症患者输卵管最小功能评分(LF)分布
        3.1.5 内异症患者生育指数(EFI)评分分布
        3.1.6 内异症患者r-AFS分期分布
        3.1.7 内异症患痛经程度分布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内异症性不孕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段的关系
        3.2.2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异常的关系
        3.2.3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的关系
        3.2.4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孕类型的关系
        3.2.5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输卵管最小功能(LF)的关系
        3.2.6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生育指数(EFI)评分的关系
        3.2.7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异位病及盆腔粘连评分的关系
        3.2.8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r-AFS手术分期的关系
    3.3 中医证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术后中医药辨治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3.3.1 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症状积分变化的相关性
        3.3.2 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积分变化的相关性
        3.3.3 中医证型分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妊娠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特点
    4.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3 中医证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分析
        4.3.1 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年龄段的关系
        4.3.2 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异常的关系
        4.3.3 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的关系
        4.3.4 中医证型分布与内异症r-AFS分期、内异病灶评分级盆腔粘连的关系
        4.3.5 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孕类型及输卵管最小功能评分(LF)的关系
        4.3.6 中医证型分布与生育指数(EFI)的关系
    4.4 中医证型分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术后中医药辨治疗效的关系分析
        4.4.1 中医证型与治疗前后痛经的关系分析
        4.4.2 中医证型与治疗前后月经的关系分析
        4.4.3 中医证型与妊娠的关系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内异停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VEGF及在位内膜VEGFR-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治疗现状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的改变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方法
        1.9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临床结果分析
    2. 内异停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2.1 正气不足、湿热夹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
        2.2 治疗上强调扶正与祛邪并重
    3. 内异停方的组方及方药分析
    4. VEGF/VEGFR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4.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4.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4.3 VEGF/VEGFR-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5. 课题的创新点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症状评分
    附表2: 体征评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一部分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横断面研究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 操作定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六. 结论
第二部分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一年随访研究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 操作定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六. 结论
第三部分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面积变化的四年随访研究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 操作定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六. 结论
总结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超声下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的测量
附件二 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症状基线调查问卷
附件三 问卷填写指导手册
附件四 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问题跟踪调查表
附件五 社区妇女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调研月经日记卡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标准
        (三) 病情程度分级
        (四) 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一) 两组间疗效观察
        (二) 相关分析与疗效比较
        (三) 安全性评价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条件
        (三) 实验药品和试剂
        (四) 实验仪器
        (五) 实验器械和材料
    三、实验方法
        (一) 预实验
        (二) 试验模型复制方法
        (三) 实验分组
        (四) 动物模型制备
        (五) 给药方法
        (六) 取材方法
        (七) 实验检测指标
        (八) 大鼠子宫组织相关指标免疫组化S-P 法检测
        (九)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相关指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十) 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一) 预实验结果
        (二) 实验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观察
        (三) 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
讨论
    一、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中医学研究
        (一) 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
        (二)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三) 血瘀肾虚是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之一
    二、活血补肾法治法探析
        (一) 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二) 理气止痛提高活血化瘀疗效
        (三) 补肾培元以扶正祛邪
    三、方药分析
        (一) 盆腔炎颗粒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二) 现代药理研究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实验结果分析
    五、盆腔炎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的探讨
        (一) 盆腔炎颗粒对CPID 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 作用的影响
        (二) 盆腔炎颗粒对CPID 大鼠子宫组织中FAS/ FASL 作用的影响
        (三) 盆腔炎颗粒对CPID 大鼠子宫组织中P53 作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1 临床资料
        1.2 分组
    2.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临床分期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补肾法对肾虚排卵抑制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一、不孕症概述
    二、不孕症的病因
        (一) 排卵障碍性不孕
        (二) 输卵管性不孕
        (三) 子宫性不孕
        (四) 免疫性不孕症
    三、不孕症的治疗
        (一) 辨证分型中医治疗
        (二) 中药单方治疗
        (三) 中医治法的研究
        (四) 中医针灸治疗不孕症
        (五) 西医治疗
        (六)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机理研究
    五、抑制素的研究
中篇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材料和方法
        (一) 动物及饲料
        (二)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三) 分组
        (四) 实验方法
        (五) 实验步骤:
        (六) 观测指标
    三、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一)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二) 造模成功后,进行治疗,治疗前后体重变化。
        (三) 未与雄鼠合笼的各组大鼠脏器湿重情况。
        (四) 与雄鼠合笼的各组大鼠脏器湿重及妊娠情况。
        (五) 未与雄鼠合笼的各组大鼠FSH、LH、E_2。
        (六) 与雄鼠合笼的各组大鼠E_2、P、β-HCG。
        (七) 未与雄鼠合笼的各组大鼠抑制素A、B的改变。
下篇 讨论与结论
    一、以羟基脲建立肾虚排卵抑制模型的研究
    二、罗氏促排卵汤药物作用和分析
    三、针刺疗法促排卵的研究
    四、针刺疗法对肾上腺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五、抑制素的变化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及临床价值分析[D]. 黄佳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 周艳,龙丹,刘伏香,梁珂莹,何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0(05)
  • [3]HE4联合CA125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干扰因素[D]. 韩骁.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4]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导师治疗该病用药规律研究[D]. 罗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内异症性不孕的相关性研究[D]. 裴芳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内异停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VEGF及在位内膜VEGFR-2的影响[D]. 吴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卵巢大小和窦状卵泡数变化的研究[D]. 孙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05)
  • [8]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模型大鼠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徐勤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分析[D]. 热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10]补肾法对肾虚排卵抑制模型大鼠的影响[D]. 李淑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56例绝经后附件包块B超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