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hosted ore deposits in reef-chert suite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1](2021)在《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研究确定罗甸玉的成矿作用类型为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而不是以往的接触交代型。该接触-热液交代叠生矿床类型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为一种新的软玉矿床成因类型。其从四大寨组二段灰岩和硅质岩沉积开始,经历了基性岩床侵入作用和引发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岩床自身的自变质作用和对围岩发生的矽卡岩化作用和最后的花岗岩浆侵入导致的青磐岩化作用和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和交代成矿作用,历时约200Ma。时间之长,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复杂,极为罕见。2.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罗甸玉矿区的矿体赋存围岩特征、鉴别出成矿过程发生的三期岩浆作用事件和两期变质作用事件的组成、性质、年龄和时代。岩体赋存的围岩为四大寨组二段沉积于中晚二叠世,主要岩性为贫Mg、Fe、Al等成分的高纯度灰岩和可含不等量的灰质成分但也贫Mg硅质岩。三期岩浆作用中的第一期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年龄为260Ma~256Ma,与峨眉山大岩浆岩省的同类岩石同龄,先后由远程侵入的辉绿岩床、中性岩囊和酸性岩脉组成。基性岩浆成分为演化岩浆,呈幕式侵入和输送。中性岩囊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底劈到新就位的玄武质岩浆中的产物,酸性岩脉为最晚期结晶分异的残余岩浆贯入的结果。第二期和第三期中酸岩浆作用分别发生在160Ma~170Ma和86Ma~90Ma,前者总体富Na,后者富K。第一期变质作用于辉绿岩床侵位期间,幕式侵入的基性岩浆在围岩中持续发生接触热变质,在幕间则发生过矽卡岩化作用,在期后发生辉绿岩床岩石的自变质作用。第二期变质作用与第三期86Ma~90Ma的富K中酸性岩脉侵入有关,以青磐岩化作用开始,以热液交代变质作用至成矿而终结。3.综合分析确定辉绿岩床岩石是罗甸玉关键成矿元素Mg提供者,而岩石中的单斜辉石分解则是Mg的重要物源。在整个成矿过程中,辉绿岩床分3次向围岩提供Mg。第一期变质作用中,玄武质岩浆多幕侵位的幕间,岩浆一定程度的冷却产生热液在岩床与围岩之间发生单向交代的矽卡岩化作用,第一次使岩浆中的Mg向围岩迁移;而第二次Mg输送受岩床期后的自变质作用控制。第三次的Mg输送则与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的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相关。第一次提供的Mg主要来自未固结的玄武质岩浆;第二、三次输送的Mg是通过单斜辉石分别分解为绿泥石和绿帘石,溶解出来的Mg2+提供。4.确定罗甸玉的成矿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而不是以往的海西晚期。成矿缘于~86Ma富K花岗岩脉的侵入作用,它首先导致先期自蚀变了的辉绿岩,包括岩囊、和164Ma~172Ma的中酸性脉岩还有该期先侵入的岩脉发生了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喜马拉雅早期叠加的热液交代作用成矿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基性岩床中的单斜辉石继续分解出Mg并带入富含碱金属K和Na离子的岩浆水和变质水、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并带入围岩中,浸蚀原来赋存Mg的矿物如透辉石使之溶解,释出Mg,生成富Mg的矿液;第二阶段是这些矿液在合适的物化条件下最终玉化成矿。因此,罗甸玉与新疆和田玉不同(它的形成是在所谓的“成岩阶段”发生了透闪石对透辉石的交代反应),是溶解透辉石形成富Mg或高Mg的矿液(矿液形成阶段),而最后的阶段为矿液转变为软玉石的玉矿化阶段。5.研究第一次提出将辉石分解出的Mg、Fe、Al等多组分热液纯化为高Mg热液的机制,即蚀变过程中高Fe2+/(Fe2++Mg)值的铁绿泥石和理论上不含Mg绿帘石的形成吸纳了大量的Fe,提高矿液中的Mg纯度,为生成优质的白玉和青白玉创造了物质前提。总之,本研究基于罗甸玉形成的研究提出的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类型、岩浆幕式输送过程中以接触热变质为主的幕间矽卡岩化作用、基性岩浆与硅质灰岩之间的单向交代作用、热液交代成矿中的矿液形成阶段和玉化阶段划分、蚀变过程中铁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形成可提高Mg纯热液的作用机制观点和首次确定罗甸玉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的结论,刷新了软玉石成矿作用机理的认识。
王炯辉[2](2018)在《加拿大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升级期,迫切需要合理利用国内外优质铁矿资源,以解决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为此DSO(Direct Shipping Ore)即直运型铁矿作为全Fe品位大于50%(SiO2<18%)的富铁矿,因其矿石品位高、经济性好而备受关注。加拿大拉布拉多成矿带赋存的DSO铁矿床,是加拿大矿业史上最早大规模开发的铁矿种,但对其矿床成因和找矿方法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勘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拉布拉多成矿带中段-谢弗维尔周边相继发现和重新评价了多处DSO富铁矿床,针对这些铁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拉布拉多成矿带铁矿床的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对于该成矿带的DSO型铁矿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加拿大拉布拉多成矿带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详细总结Joyce Lake、Red Dragon、Sawyer、Lac LeFer和Houston等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已知主要DSO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NW向大断裂和次级伸展构造、次级褶皱的叠加处控制着矿床产出位置,矿石按结构、硬度可分为软质和硬质DSO矿,软质矿石主要含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和针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赤铁矿产出与石英紧密相关,后期赤铁矿交代前期含铁建造中的石英,且矿石中见有大量空隙,总体显示深部热液-表生改造特征;而硬质矿石主要含铁矿物为蓝色赤铁矿,石英含量极少,总体表现为热液改造特征。通过开展详细地野外考察和室内矿物学、地球化学、成矿流体研究,发现位于深部的块状矿体较浅部的粉状矿体具有更高的铁含量,并且DSO矿石的LREE含量比铁燧岩中LREE含量要高,表明矿体在形成过程中更多受深成的热液作用,表生风化作用对铁元素的富集贡献相对要弱;同时DSO矿石中的氧同位素δ18O值相比铁燧岩中明显降低,亦指向矿床成因与热液流体相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的成矿模式,矿体的形成过程中受明显的热液作用,而非前人认为的仅靠表生淋滤作用。在充分总结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成矿模式的基础上,确立DSO矿床的主要找矿预测标志,分析对比根据重磁资料解释DSO的技术方法,提出利用小波分析、匹配滤波等重磁数据处理方法分离苏克曼含铁建造与下覆地层,识别与提取DSO富铁矿体与苏克曼组地层局部重力异常,并基于泊松公式由磁异常换算假重力异常,计算由DSO矿体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开展矿体定位预测研究,在Joyce Lake、Lac LeFer、Hayot、Black Bird矿区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探获了可观的潜在DSO铁矿资源,为拉布拉多成矿带DSO矿床的勘探指明了找矿方向。
胡军[3](2015)在《西昆仑大红柳滩铁矿床成矿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昆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是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依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将西昆仑分为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甜水海地体和喀喇昆仑地体。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找矿潜力巨大。大红柳滩铁矿床位于甜水海地体东段,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赤铁矿,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稳定同位素研究,深入探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动力学背景、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国内外典型BIFs,分析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大红柳滩铁矿床赋存在甜水海岩群一套绿片岩相变质的碎屑沉积—碳酸盐岩,原岩为一套页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由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硅化方解质大理岩、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赋矿围岩是含铁白云质大理岩和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矿体主要呈带状、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产出,矿石整体品位为18%53%,平均品位达35%。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少量褐铁矿、菱铁矿,少量硫化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方解石、白云母、硬绿泥石等。矿石结构主要包括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以及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揉皱构造、浸染状构造。基于矿物组合的差异,矿石主要分为5种类型:石英-赤铁矿型(类型-1)、石英-白云母-白云石-方解石-赤铁矿型(类型-2)、石英-铁白云石-赤铁矿型(类型-3)、石英-菱铁矿-赤铁矿型(类型-4)、菱铁矿-赤铁矿-硫化物型(类型-5),其中类型-1矿石为主要类型,占资源储量的90%左右。综合野外地质现象、矿物组合、矿物化学成分及接触关系,成矿演化期次可分为4期:沉积—成岩期;热液期;变质变形期;表生氧化期。2.矿区侵入岩中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变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484.5±2.7 Ma、527.9±2.8 Ma和532.3±3.1 Ma,限定了铁矿床沉积时代的下限为532Ma;硅化方解质大理岩和硬绿泥石黑云母石英片岩中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为593±7 Ma,约束了成矿时代的上限,因此推断铁矿形成时代为532593Ma。依据变辉长岩中获得的变质年龄(485±8Ma和489±6Ma)和灰白色中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入年龄,结合甜水海地块加里东期强烈的变质作用,推断区域变质时代约为480Ma,可能持续至440Ma。3.大理岩和片岩中163颗有效碎屑锆石U-Pb年龄分为5个主要的年龄组,分别为25612329 Ma(峰值2442 Ma)、20761644 Ma(峰值2051 Ma和1835Ma)、1164899 Ma(主峰值943 Ma、次峰值1142 Ma)、869722 Ma(主峰值830 Ma和754 Ma)、696593 Ma(主峰值637 Ma),对应于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全球地壳增长事件、Columbia超大陆汇聚、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Gondwana超大陆早期汇聚。2.7Ga3.2Ga的古老锆石信息,1.6Ga3.6Ga的Hf同位素两阶段地壳模式年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高级变质岩、火山岩、侵入岩的发育,说明了西昆仑存在前寒武纪基底,具有独立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1142Ma、943Ma、830Ma、754Ma、637Ma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世界其它地区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峰值和多数的εHf(t)正值,说明西昆仑造山带在相应的时期曾是Rodinia超大陆和Gondwana超大陆的一部分或边缘地带。4.大红柳滩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与Gondwana超大陆汇聚相关。结合西昆仑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具体演化过程如下: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纪(593532Ma)西昆仑造山带处于Gondwana超大陆汇聚早期增生造山引发的弧后拉张环境,片岩构造环境为与板块俯冲形成的大陆弧或者弧后盆地佐证此观点。伴随不断的拉张,甜水海地体与南昆仑地体之间形成了原特提洋的一部分(西昆南洋),早期并未发育成熟的洋壳,沉积了浅海—滨海相的大理岩,晚期才开始发育成熟洋壳,洋中脊扩张形成的532Ma变辉长岩支持这一观点。寒武纪早期—奥陶纪早期(532485Ma)西昆仑南洋南北两向发生俯冲和局部碰撞,约480Ma甜水海地块已经进入后碰撞阶段,528Ma的与洋壳俯冲相关的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485Ma的后碰撞中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支持这一观点。5.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铁矿石低的Ni/Zn比值(0.030.85)和Co/Zn(0.010.35),与热液成因的BIF型铁矿床Ni/Zn比值(0.080.78)和Co/Zn比值(平均值0.15)十分相似。铁矿石稀土总量(∑REE)均明显低于PAAS,REEY在经PAAS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显示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无明显的La、Ce异常和轻微的正Y异常,类型-1和类型-4矿石显示强烈的Eu正异常(Eu/Eu*平均值为2.07和4.28,均>1.8)和相对低的∑REE,类型-2和类型-3矿石显示Eu正异常(Eu/Eu*值分别为1.42和1.46,均<1.8)和相对高的∑REE;类型-1和类型-4矿石的Y/Ho比值(28.48和27.88)相对类型-2和类型-3矿石(29.18和29.43)较低。表明类型-1和类型-4矿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兼具海底高温热液和现代海水的特征,类型-2和类型-3矿石形成过程中高温热液流体参与成矿逐渐减少,低温热液流体参与成矿。6.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铁矿石具有不均匀分布的SiO2/Al2O3值分(1.531603.33)、Th/U比值(0.195.34)和Ni/Co比值(1.446.33)、低的Sr/Ba比值(0.051.56);Al2O3与Ti O2、Na2O、K2O、P2O5、As、Sc、V、Cr、Co、Cu、Rb、Zr、Nb、Cs、REE、Th元素显示出良好的正相关性;Al2O3和Ti O2与TFe2O3、Fe O、Mn O显示一定的负相关性;TFe2O3和Fe O与Ca O、Na2O、K2O、As、Zr、Cs、Nb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显示出陆源碎屑物质参与成矿。但是类型-2矿石的Si O2/Al2O3值略低于类型-3矿石,明显低于类型-1和类型-4矿石,具有更高的Al2O3、Ca O、Mg O、K2O含量,类型-2矿石比类型-1、类型-3矿石、类型-4具有明显较高的Zr、Cu、Cs、Th、Cr元素丰度,表明类型-2矿石形成过程中具有更大比例的陆源碎屑物质参与,类型-3矿石次之,类型-1和类型-4矿石有少量的碎屑物质参与成矿。7.除类型-2矿石个别显示出Ce负异常外,其余类型矿石均表现为Ce无异常特征;硅化方解质大理岩、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类型-2矿石C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海相碳酸盐特征,与在西澳Hamersley群Wittenoom亚层碳酸盐(白云岩)及太古宙-古元古代叠层状白云岩相似,类型-3和类型-4矿石显示负的δ13C值,与西澳Hamersley赤铁矿省BIF型碳酸盐岩(铁白云石和菱铁矿)可类比,类型-3矿石δ13 CPDB值略高于类型-4矿石,上述特征表明硅化方解质大理岩、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类型-2矿石产在浅部海水相对氧化的环境中,而类型-1和类型-4矿石产在相对较深的还原缺氧环境中,类型-3矿石产在深部和浅部的过渡地带。8.类型-1矿石赤铁矿负的δ18OV-SMOW值(-3.9‰-0.9‰,平均值为-2.1‰)与国外典型的BIF型富铁矿十分相似,表明变质热液流体和大气降水参与矿富赤铁矿的成矿过程。重晶石(δ34SV-CDT变化于+4.7‰+10.1‰之间,平均值为+7.25‰)、黄铜矿(δ34SV-CDT变化于+8.0‰+12.7‰之间,平均值为+10.28‰)、辉铜矿(δ34SV-CDT变化于+9.5‰+11.4‰之间,平均值为+10.58‰),上述硫同位素值指示矿区硫源应是火成岩中的硫酸盐或者海相硫酸盐硫混染了岩浆硫。9.对比国内外典型BIFs,综合分析大红柳滩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较为特殊,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早寒武纪,具Superior型BIFs特性。10.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动力学背景、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成矿模式,划分为4个主要的成矿作用阶段:沉积—成岩期(593532Ma)、热液成矿期(532485Ma)、变质变形期(485440Ma)、表生氧化期。
曹远远[4](2012)在《Arabia地盾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选区预测》文中认为本文简述Arabia地盾大地构造、成矿-构造演化背景,厘定Arabia地盾VMS成矿带构造背景、含矿层火山旋回等基本特征;结合野外考察剖析典型VMS矿床,总结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初步圈定VMS找矿有利区带,取得认识、成果如下:1、VMS型矿床是Arabia地盾铜、锌矿最重要工业类型,伴生金银,成矿构造背景为板块汇聚边缘的岛弧裂谷、弧后裂谷;2、VMS含矿层为Arj–Mahd, Bidah-Shwas, Siham, Isamah, Samran, Malahah,Al Amar组,矿床形成于酸性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间歇期,赋矿围岩为长英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喷气沉积岩。3、VMS成矿与火山作用近同期,上部透镜状、块状矿体,Fe-Mn-Mg碳酸盐化、滑石化蚀变发育;底部网脉状、浸染状矿体,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发育,矿体顶部发育碧玉、燧石条带、喷气碳酸岩等,矿化分带性,顶部富锌,底部富铜。4、VMS矿床伴生脉状、网脉状富金多金属矿化,其成矿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受构造改造、局部角砾岩化,火山热液沿断层及角砾岩化带运移,遇上覆渗透性较差的盖层,成矿流体进入渗透性较好的角砾岩化火山碎屑岩及熔岩中成矿,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蚀变发育,矿体顶部发育火山喷气岩。5、以裂谷火山岩带为找矿战略选区,以酸性火山喷发旋回中流纹英安质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勘探目标层,结合火山机构及卤水汇集盆地筛选靶区,以碧玉岩、燧石、喷气碳酸岩、流纹岩穹窿、熔岩(含眼球状石英)、含硫化物沉积层、铁帽、“无长石带”、管状绿泥石化、Fe-Mn-Mg碳酸盐化、滑石化蚀变等为找矿标志。6、优选Al Massane-Kutam, Wadi Bidah-Wadi Shwas, Zalim-Afif–AsSafra-Nuqrah, Samran-Jabal Sayid, Al Amar–Khnaiguyah等5个有利成矿区带,指出了进一步勘查工作方向。
二、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hosted ore deposits in reef-chert suite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hosted ore deposits in reef-chert suite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软玉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全球主要软玉矿床成因与存在问题 |
1.2.2 罗甸玉矿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和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概况、工作量和选题的创新性和特色及主要研究成果 |
1.5.1 论文概况 |
1.5.2 与本研究有关的工作量 |
1.5.3 创新点与特色 |
1.5.4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构造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1 地层系统特征 |
2.2.2 岩浆作用 |
2.2.3 变质作用 |
2.2.4 构造事件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赋矿地层特征 |
3.2 含矿带及矿体特征 |
3.2.1 含矿带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组分 |
3.3.3 结构构造 |
3.3.4 物理光学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围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
4.1 剖面特征 |
4.1.1 罗暮四大寨组剖面(KPM07) |
4.1.2 罗悃上饶四大寨组剖面(LD16) |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4 讨论 |
4.4.1 四大寨组地层化学成分特点 |
4.4.2 四大寨组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盆地环境条件及其水化学成分 |
4.4.3 四大寨组与区域上的栖霞组、茅口组的比较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
5.1 基性岩体的产状和岩相分带 |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
5.3 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 |
5.3.1 锆石特征 |
5.3.2 年龄分析结果 |
5.3.3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5.4 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5.5 岩石地球化学 |
5.5.1 主量元素 |
5.5.2 微量与稀土元素 |
5.5.3 构造环境 |
5.6 讨论 |
5.6.1 多幕岩浆侵位 |
5.6.2 基性岩床的就位深度 |
5.6.3 岩浆分异作用 |
5.6.4 罗甸高Ti与低Ti辉绿岩的成因 |
5.7 小结 |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
6.1 岩体产状 |
6.1.1 中性岩囊 |
6.1.2 中酸性岩脉 |
6.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
6.2.1 岩囊中性岩 |
6.2.2 岩脉中性岩 |
6.2.3 岩脉酸性岩 |
6.3 锆石年代学 |
6.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
6.3.2 分析结果 |
6.4 岩石地球化学 |
6.4.1 主量元素 |
6.4.2 微量元素 |
6.5 讨论 |
6.5.1 罗甸中性岩浆岩的年龄和岩浆作用期次 |
6.5.2 中性岩囊和中酸性脉岩的成因 |
6.6 小结 |
第七章 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 |
7.1 接触热变质作用 |
7.1.1 接触变质带特征 |
7.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7.1.3 特征变质矿物结构关系 |
7.1.4 特征变质矿物的EDS谱图 |
7.1.5 岩石化学特征 |
7.2 侵入岩的气液变质作用 |
7.2.1 气液变质岩的产状 |
7.2.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
7.2.3 变质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7.2.4 岩石化学特征 |
7.3 气液变质岩锆石测年 |
7.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
7.3.2 分析结果 |
7.4 讨论 |
7.4.1 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鉴别 |
7.4.2 单向对流矽卡岩化作用 |
7.4.3 接触递增变质带特征和温度条件估计 |
7.4.4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引起的成分改变 |
7.4.5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作用年龄 |
7.5 小结 |
第八章 罗甸玉同位素测定和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8.1 锆石定年 |
8.2 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
8.2.1 氢氧同位素 |
8.2.2 硅同位素 |
8.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8.3.1 流体包里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
8.3.2 流体包里体温度和盐度 |
8.3.3 流体包裹体密度 |
8.3.4 成矿深度 |
8.4 罗甸玉的成矿年龄 |
8.5 小结 |
第九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 |
9.1 罗甸玉的成矿物质来源 |
9.1.1 钙和硅的来源 |
9.1.2 镁的来源 |
9.2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 |
9.3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
9.3.1 成矿机理 |
9.3.2 成矿模式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Ⅰ 实验分析方法 |
1 锆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 |
2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5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及流体成分 |
6 氢氧同位素分析 |
7 硅同位素分析 |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 |
附第4 章测试分析数据 |
附第5 章测试分析数据 |
附第6 章测试分析数据 |
附第7 章测试分析数据 |
附第8 章测试分析数据 |
(2)加拿大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高品位赤铁矿床研究意义及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现状 |
1.2 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拉布拉多成矿带构造演化历史 |
2.1.2 大地构造特征 |
2.2 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侵入岩 |
2.2.4 区域变质作用 |
2.3 矿产情况 |
2.3.1 勘探历史 |
2.3.2 矿床类型 |
3 DSO型铁矿矿区地质特征 |
3.1 成矿地层 |
3.2 主要富铁岩性层 |
3.3 成矿构造 |
3.4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4 拉布拉多成矿带典型DSO矿床 |
4.1 乔伊斯(JoyceLake)矿床 |
4.2 红龙(RedDragon)矿床 |
4.3 索耶湖(SawyerLake)矿床 |
4.4 铁湖-黑鸟湖(LacLeFer-BlackBird)矿床 |
4.5 休斯顿-马尔科姆(HoustonandMalcolm)矿床 |
4.6 矿床地质特征总结 |
5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
5.1 成矿动力学 |
5.2 地球化学 |
5.2.1 主量元素分析 |
5.2.2 微量元素分析 |
5.2.3 成矿环境分析及物质来源 |
5.3 氧同位素 |
5.4 矿床成因 |
5.5 拉布拉多DSO型铁矿成矿模型 |
5.6 小结 |
6 DSO型铁矿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方法研究 |
6.1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6.1.1 岩矿石物性特征与DSO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
6.1.2 研究思路 |
6.1.3 技术方法 |
6.2 综合地球物理技术方法有效性分析 |
6.2.1 重力异常反演 |
6.2.2 重磁异常联合反演 |
6.2.3 理论模型 |
6.2.4 小结 |
7 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找矿预测 |
7.1 乔伊斯湖(JoyceLake)矿区 |
7.1.1 地面重力异常的特征分析与解释 |
7.1.2 航磁异常的特征分析与解释 |
7.1.3 DSO找矿远景区 |
7.1.4 DSO矿体定位预测 |
7.1.5 找矿预测 |
7.2 铁湖(LacLeFer)矿区 |
7.2.1 地面重力和航磁异常的特征分析与解释 |
7.2.2 DSO找矿远景区 |
7.2.3 DSO矿体定位预测 |
7.2.4 找矿预测 |
7.3 海耶特(Hayot)矿区 |
7.3.1 地面重力和航磁异常的特征分析与解释 |
7.3.2 DSO找矿远景区 |
7.3.3 DSO矿体定位预测 |
7.3.4 找矿预测 |
7.4 黑鸟湖(BlackBird)矿区 |
7.4.1 DSO矿体定位预测 |
7.4.2 找矿预测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西昆仑大红柳滩铁矿床成矿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BIFs铁矿研究现状 |
二、国内BIFs铁矿研究现状 |
三、西昆仑BIFs铁矿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六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
一、构造单元划分 |
二、构造单元特征 |
第二节 区域地层 |
一、前寒武纪 |
二、古生界 |
三、中生界 |
四、新生界 |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
一、侵入岩 |
二、火山岩 |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
二、区域磁场特征 |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节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矿区地层 |
第二节 矿区构造 |
第三节 矿区岩浆岩 |
第四节 矿区变质作用 |
第五节 矿体特征 |
第六节 矿石特征 |
一、矿物组成 |
二、矿物化学成分 |
三、矿石结构构造 |
四、矿石类型 |
第七节 成矿演化期次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岩成矿时代 |
第一节 定年思路和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第三节 成岩成矿时代 |
第四节 沉积源区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探讨 |
一、沉积源区 |
二、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探讨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
第一节 主要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一、主量元素特征 |
二、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第二节 原岩恢复及古构造环境 |
一、风化蚀变 |
二、原岩特征 |
三、源区特征 |
四、古构造环境 |
第三节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节 侵入岩构造环境 |
第五节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 |
第一节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一、矿石主量元素特征 |
二、矿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三、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二节 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 |
一、碎屑物质 |
二、Fe、Si物质来源 |
三、成矿环境 |
第三节 矿床成因类型 |
第四节 成矿模式 |
第七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Arabia地盾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选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依托项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拟解决问题及依托项目 |
1.2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2.1 矿床特征 |
1.2.2 成矿与构造演化 |
1.2.3 成矿模式 |
1.3 Arabia 地盾矿产勘查概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Arabia 地盾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盾构造单元 |
2.1.1 Midyan 地体 |
2.1.2 Hijaz 地体 |
2.1.3 Jiddah 地体 |
2.1.4 Asir 地体 |
2.1.5 Afif 地体 |
2.1.6 Ad Dawadimi 地体 |
2.1.7 Ar Rayn 地体 |
2.1.8 Hail 地体 |
2.2 构造演化 |
2.3 构造-成矿事件 |
第3章 Arabia 地盾含 VMS 岛弧火山岩带特征 |
3.1 Malahah 岛弧火山岩带 |
3.1.1 地质背景 |
3.1.2 典型矿床特征 |
3.2 Qunfudah 岛弧火山岩带 |
3.2.1 地质背景 |
3.2.2 典型矿床特征 |
3.3 Siham-Isamah 岛弧火山岩带 |
3.3.1 地质背景 |
3.3.2 典型矿床特征 |
3.4 Taif 岛弧火山岩带 |
3.4.1 地质背景 |
3.4.2 典型矿床/矿点特征: |
3.5 Al Amar 岛弧火山岩带 |
3.5.1 地质背景 |
3.5.2 典型矿床特征 |
第4章 Arabia 地盾 VMS 矿床成矿特征 |
4.1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
4.2 成矿与火山作用关系 |
4.2.1 VMS 类型划分与火山沉积作用 |
4.2.2 VMS 成矿与火山-沉积演化 |
4.2.3 VMS 矿体展布与火山机构 |
4.2.4 VMS 矿体分带性与火山沉积作用 |
4.2.5 与碳酸岩关系 |
4.3 围岩蚀变 |
4.4 后期构造、变质改造 |
4.5 与 Nubia 地盾 VMS 对比 |
第5章 找矿标志与选区预测 |
5.1 找矿标志 |
5.1.1 火山喷发间歇期热水-喷气-沉积产物(顶板) |
5.1.2 火山喷发中心、火山机构及近矿火山岩 |
5.1.3 蚀变+变质产物 |
5.2 勘查模式 |
5.3 优选 VMS 成矿有利区带 |
5.3.1 Al Massane-Kutam 成矿有利区带 |
5.3.2 Wadi Bidah-Wadi Shwas 有利区带 |
5.3.3 Zalim-Afif-As Safra-Nuqrah 有利区带 |
5.3.4 Samran-Jabal Sayid 有利区带 |
5.3.5 Al Amar-Khnaiguyah VMS 有利区带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个人简介 |
四、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hosted ore deposits in reef-chert suite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D]. 黄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加拿大拉布拉多成矿带DSO型铁矿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D]. 王炯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西昆仑大红柳滩铁矿床成矿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成因研究[D]. 胡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5(10)
- [4]Arabia地盾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选区预测[D]. 曹远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