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

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

一、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论文文献综述)

侯燕[1](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兰宁远[2](2019)在《问鼎长天——中国921(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上有了"中国星"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了"全球文明"的幕布。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四大疆域,拉近了太空与人类的距离,为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从而,

刘书良,陈家忠[3](2015)在《强国之梦——程连昌人生几个片段(节选)》文中研究表明在刚走进七机部的时候,还处在"文革"的动乱之中,各部门领导之间派别明显,相互之间明争暗斗。而程连昌则初来乍到,是个外来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超脱。他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任何派别理念和个人情感因素,作为工程的总调度,他只谈任务工程,只顾如何分配任务,要求什么时间按什么质量标准来完成这项任务,完全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黄仁国[4](2010)在《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文中提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教育交流。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美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官方教育交流,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都是以民间名义进行,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又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这30年,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时期,后1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恢复的时期。在后10年中,经济因素在教育交流中的作用异军突起,政治、经济与教育形成明显的三向互动。这30年,中美之间单纯的教育交流尽管不多,层次也不高,但教育交流问题始终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教育有关的交流也始终是中美民间往来中最主要的形式。在中美关系中,教育交流问题由边缘位置上升到特别重要的地位。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教育交流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现代化这两个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建交前30年的双边关系,是深入了解中美建交前双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中研究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并由此打通近代与当代、建交前与建交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展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国际交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本文将教育交流定义为:政府部门、工商界、民间组织及其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和教材图书建设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方法等的交流,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能够较好地分析1949年至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教育交流。本文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美国的部分档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大量报道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说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厘清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中的重要史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坚持以弄清1949年至1978年中美教育交流的客观事实为最高准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制作和使用了必要的图表,做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以此再现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实际情况,以此分析教育交流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对后来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交流大发展的影响。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可以以1969年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期,后10年则是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期。前20年又可以细分为4个时期,即短暂的观望(1949-1950)、中断(1950-1955)、中方示好美方封闭(1956-1960)、中方封闭美方示好(1961-1968)。后10年细分为3个时期,即恢复(1969-1972)、发展和摇摆(1973-1976)、突破(1977-1978)。前20年是中美对抗的时期,但对抗中有试探;由于双方试探的节奏不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间完全中断了两国政府都视为合法的直接的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接收了美国在华的文教机构,美国政府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这20年中美教育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教育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多半是一方视为合法而另一方则视为非法,或者是以民间形式在第三国进行。后10年是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时期,是双边教育交流循序渐进的时期;总体上看,双边直接的教育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加深,逐渐得到重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态势上,却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非一帆风顺。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教育国际交流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对当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按时间顺序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这是中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观望后便进入长期的激烈对抗时期。这章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概述、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中美敌对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以及这一时期的有限交流。本章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背景,从中国政府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工作来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时的教育交流问题。本章认为,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后中国教育部门的调整为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富布赖特听证会和与大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成立为恢复美中教育交流做了准备。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交流主要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教育交流问题、青年代表团交流、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美国友人访华。第二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这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时期。这章主要分两部分展开,一是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二是中国代表团访美。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斯诺访华制定处理美国人来华问题的政策,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交往大门,通过邀请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通过邀请杨振宁访华带动美籍华人学者访华,通过邀请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议员访华,打开直接的政治沟通渠道,并协商中美教育交流问题。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进行了改组,还派了特别信使访华;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两次组团访华。这一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医学代表团、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了美国。第三章“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这是中美关系取得一定发展后又出现摇摆的时期。这章主要分析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工商界以及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中国从事教育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在这一时期特别明显。这种互动主要是正面的,而1975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失败案例和西藏歌舞团事件则揭示了其负面影响。第四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这是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这章内容包括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美中往来的新突破、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中国赴美访问情况、新的教育交流形式。中国科教战线、侨务工作和旅游工作的拨乱反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中美基本确定了教育交流的大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五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这是对前四章的总结与延伸。这章内容包括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力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历经曲折:前20年,政治上的力量起主要作用,经济上的作用力影响不大,教育事业本身的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后10年,政治、经济和教育本身的力量形成明显的互动,共同影响着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具有主体多元化,层次由浅入深,形式逐渐多样化,双向交流不平衡、不对称、不对等的特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从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来看,保持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交流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则。

王钟强[5](2009)在《历史上的这个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1月)100年前1909年1月7日法国航空俱乐部发出第一批15张飞行驾照,其中第1号驾照给了法国航空先驱路易斯·布莱里奥,第15号给了第一个发明飞机的美国人威尔伯·莱特。

朱和平[6](2006)在《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国防经济发展历史反思与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侧重于从战略层次对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反思与宏观思考。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把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置于国际战略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并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近代中国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的历史反思,同时比较借鉴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国防经济的经验教训,探讨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特殊规律,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出有益启示,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力求在宏观运筹和战略指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本文在回顾考察历史的基础上,对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作了分析,就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防经济发展观、构建国防经济发展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看法;就国防经济发展如何坚持以国家安全需求为牵引,使之更好地体现和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如何坚持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何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以建设信息化国防为目标,推进国防经济向信息化整体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信息化国防的道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军民兼容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在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在开放与合作中促进国家安全与发展;如何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法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新的战略对策及措施。本文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为今用的原则,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历史阶段、事件的史料搜集和求证,而重在尝试结合现实,以史为鉴,启迪和指导未来。同时,坚持以我为主,比较中外,力求在历史反思与开放比较中得出更为科学、辩证的结论,试图在宏观思考和战略指导上有所作为。

彭子强[7](1990)在《筑向太空的长城——中国“两弹”历程揭秘》文中认为 第一章跨越历史的分水岭曾几何时,核爆炸的音响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种外交语言……一个时代的开始那是这样的年轮:一个日子可以决定一个时代……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凌晨,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一块沙漠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钢架,钢架上放着一颗新的未经试验的炸弹。在距钢架十六公里外,人们都戴上了黑色防护镜,脸上也涂了油膏。他们接到一个命令,一律脚对钢架,面朝下俯伏在地上。一个骨瘦如柴的科学家倚在坑道指挥所里一根木柱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看着倒数计时器上的显示数字:45,44,43,……,10,9,8,……,当时针指到五点二十九

张继庆[8](1985)在《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日》文中研究说明 航天工业部代表团一行六人,应日本外务省的邀请,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九日至二十四日访问了日本。这是我国官方宇航代表团首次访日,受到了日本官方各宇航机构及民间企业的重视和欢迎。日本外务省科技审议官松田庆文先生代表日本外务省主持了隆重的欢迎会,介绍代表团与日本各宇航机构的代表见面。日方出席会议的有科技厅、通产省、文部省、邮政省、运输省、气象厅的官员。 松田先生在欢迎会上致辞中表示,日中两国自一九七二年建交以来,又于一九八○年签

张继庆[9](1983)在《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文中提出 以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程连昌同志为团长的中国航天代表团一行五人,应美国国家航空与宇航局局长贝格斯博士的邀请,于6月15日至7月4日访问了美国。 6月17日,美国宇航局派专机送我们去肯尼迪空间中心,听取贝格斯局长和女宇航员舍登博士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二次飞行的介绍,并出席在“参观者中心”举行的盛大招待会和游览“火箭公园”。

二、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论文提纲范文)

(1)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强国之梦——程连昌人生几个片段(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每顶赤日下雾城
率中国航天代表团访问美国

(4)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
    第三节 中美对抗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
    第四节 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教育交流
第二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
    第一节 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访美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
    第一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三节 美国工商界的交流活动
    第四节 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中国从事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
    第六节 "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
第四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
    第三节 美中往来的新突破
    第四节 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
    第五节 中国赴美访问情况
    第六节 新的教育交流形式
第五章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
    第四节 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国防经济发展历史反思与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家安全、国防经济发展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基础理论研究
        (二) 国防经济应用理论研究
        (三) 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四) 国防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五) 国防经济史学理论研究
    三、研究视角与选题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一) 必须坚持以国家安全需求为牵引,确保国防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 必须坚持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实现国防经济与国防经济协调发展
        (三) 必须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信息化国防的道路
        (四)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军民兼容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
        (五) 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在开放与合作中促进安全与发展
        (六) 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章 近代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
    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的发展
        (一) 晚清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的发展
        (二) 民国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的发展
    二、新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的四次战略性转变
        (一) 第一次战略性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期,结束战争状态转入相对和平时期建设轨道
        (二) 第二次战略性转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进入全国大备战
        (三) 第三次战略性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跳出临战大战思维,步入改革开放时代
        (四) 第四次战略性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步入科技强军时代
第三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一: 必须坚持以国家安全需求为牵引,确保国防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国家安全需求是主导国防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一) 改善战略态势,维护国家利益
        (二) 维护国家统一,制止民族分裂
        (三) 应对多元威胁,确保综合安全
    二、国防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安全战略为指导
        (一) 国家安全战略决定国防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 国家安全战略决定国防经济发展的规模
        (三) 国家安全战略决定国防经济的发展水平
        (四) 国防经济发展必须随着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而调整
    三、正确发挥国家安全需求对国防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一) 增强战略判断的准确性,避免国防经济偏离正确轨道
        (二) 增强安全需求的稳定性,确保国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 增强战略预测的前瞻性,牵引国防经济超前主动发展
        (四) 增强安全需求的适应性,防止背离形势超越国力发展
第四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二: 必须坚持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国民经济是国防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二、国防经济是国家安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
    三、现代高技术战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四、国防经济必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 把国防经济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二) 建立科学的国防费增长机制,实现国防费的适度增长
        (三) 建立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增强应急能力和战争潜力
第五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三: 必须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信息化国防的道路
    一、国防经济发展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客观必然性
        (一) 以现代化为中心是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二) 以现代化为中心是世界各国国防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 以现代化为中心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
    二、中国国防经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中国国防经济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二) 中国国防经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信息化国防的道路
        (一) 以建设信息化国防为目标,推动国防经济向信息化整体转型
        (二) 以信息化为主导,实现国防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设信息化国防
第六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四: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军民兼容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国防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 为国防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 为国防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 推动了国防经济领域观念更新和改革深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 国防成本上升与国防投入不足的矛盾
        (二) 经济效益目标与国防安全目标的矛盾
        (三) 物质利益观念与牺牲奉献精神的矛盾
        (四) 保障社会化与军队“办社会”的矛盾
    三、中国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改革历程
        (一) 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二) 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改革的贡献与进步
    四、世界主要国家国防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 世界主要国家国防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二) 世界主要国家国防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五、进一步完善军民兼容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
        (一) 进一步提高国防经济的军民兼容程度,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军民结合
        (二) 按照“小军工、大动员、高效能”模式调整国防经济规模、结构和布局
        (三) 进一步推进国防系统保障社会化,彻底解决国防系统自我保障的问题
        (四) 调整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政策,鼓励扶持新兴民用科技企业“民转军”
第七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五: 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在开放与合作中促进安全与发展
    一、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和被动挨打
    二、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开放合作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通过国际安全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二) 多极化格局进程中国际安全合作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合作机制完善
        (四)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给国际安全合作带来新的挑战
        (五) 国防经济国际合作的趋势和特点
    三、积极拓宽开放与合作的领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一) 积极主导和创建“上海合作组织”
        (二) 积极与大国和周边国家开展战略磋商和对话
        (三) 推进军备控制与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
        (四) 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
        (五) 双边、多边联合军事演习迈出重要步伐
        (六) 对外军事交往日趋活跃
        (七)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八) 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
    四、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一) 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参与国际安全合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 以灵活务实的策略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
        (三)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防科技工业国际合作
第八章 历史启示与战略思考之六: 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一) 科技创新是国防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 正确处理对外引进与自行研制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力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四) 大力协作,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二、依靠体制创新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一) 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是国防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 紧贴“战场”、“市场”,加强国防经济领域宏观调控
        (三) 深化军工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生机与活力
    三、依靠法制创新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一) 创新国防经济法规制度的必要性
        (二) 抓紧创新和完善国防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三) 加强国防经济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四、依靠理论创新推动国防经济持续发展
        (一)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 确立新的国防经济发展观
        (三) 构建国防经济发展新的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2]问鼎长天——中国921(一)[J]. 兰宁远. 神剑, 2019(01)
  • [3]强国之梦——程连昌人生几个片段(节选)[J]. 刘书良,陈家忠. 今日科苑, 2015(05)
  • [4]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D]. 黄仁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5]历史上的这个月[J]. 王钟强. 航空档案, 2009(Z1)
  • [6]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国防经济发展历史反思与战略思考[D]. 朱和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4)
  • [7]筑向太空的长城——中国“两弹”历程揭秘[J]. 彭子强. 当代, 1990(01)
  • [8]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日[J]. 张继庆. 宇航学报, 1985(02)
  • [9]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美[J]. 张继庆. 宇航学报, 1983(04)

标签:;  ;  ;  ;  ;  

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