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_4三层畜车介绍

J_4三层畜车介绍

一、J_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袁海芳[1](2007)在《新型家畜车设计》文中指出现用的J5、J6型家畜车,存在速度低、轴重利用率低、技术指标落后、无粪便收集装置等问题。其中商业运营速度低不适应铁路货运进一步的大面积提速,与新造货车商业运营速度120km/h不匹配;无粪便收集装置不符合国家不断加强环保、防疫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国内外家畜车的现状,以及客户对家畜车提出的新要求,在四种新型家畜车设计方案中确定了一种相对优化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在功能上着重满足提高运行速度、加装粪便收集装置、改善押运间条件、采用封闭钢地板、减少粪便污物对车体的腐蚀的要求;并预留了将来加装发电装置以及粪便处理装置的空间。本文对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对该方案的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体钢结构基本参照既有家畜车结构,改善了车体局部钢结构设计;通过采用经过抽簧处理的转K2转向架、120型货车空气控制阀等空气制动装置等提高了家畜车的运行速度;通过增加车辆长度,提高了载重量、轴重利用率和每延米载猪的头数;通过加装粪便收集装置,实现了全程粪便污物的收集;通过在押运间加装便器、增加排风扇、日光灯、增加押运间保温层厚度等设计,改善了押运人员的生活条件;通过增加货运间顶保温层的厚度,以及增加水箱容积,使降温用水储存量增加等改善了货运间家畜的生活环境;在材料的选用方面也采用了耐腐蚀性材料,提高了家畜车的使用年限。本文对所设计的新型家畜车进行了有限元结构强度分析计算,计算使用的软件是着名的美国SDRC公司的I-DEAS(10.1)。计算分别建立了两个计算模型;模态分析建立了整体结构分析模型;其它载荷工况建立了1/2结构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在垂直静载荷作用下,家畜车车体侧梁中央的最大垂向变形为8.93mm,中梁中央的最大垂向变形为9.64mm,即家畜车车体整体刚度满足TB/T1335-1996的要求。在四种计算工况作用下,各工况的最大Yon Mises应力均未超出09V和09CuPTiRE-B的许用应力,车体能够满足运行的强度需要。计算结果表明,该车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文中对该设计还进行了制动初速度为120km/h的制动距离、通过驼峰能力等参数的计算。

唐国兴[2](1967)在《J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文中指出 J4型三层家畜车已在1967年第3期《鉄道车辆》上报导过,现再重点介绍一下该车的结构设计情况。 J1型家畜车以运送生猪为主,并可运送鸡、鸭、鹅等其他家禽。 该车分为上、中、下三层。

徐荣华[3](2000)在《建国50年货车发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铁路货车及其主要零部件的发展情况 ,展望了今后的发展

贺辉[4](2013)在《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研究》文中提出祭祀作为人们宗教信仰和崇拜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构成因素之一。新石器时代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摆脱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后,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领域都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各种祭祀行为为代表的精神活动构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主体,呈现出丰富的崇拜观念和信仰层次,并与后世的宗教祭祀活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承载这一时期人类精神信仰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是考古发现各类祭祀遗迹。本文主要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研究,来探寻史前人类的精神信仰体系,文章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祭祀”概念进行了定义,根据原始宗教的相关理论对祭祀的起源进行了探讨,然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最后对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略作评述。第二章对“祭坛类遗迹”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分布于全国的新石器时代的祭坛进行了考察,并利用相关研究方法对一些祭坛进行了考证。其次根据祭坛自身的形制特点,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统一的分类研究。最后结合分类的研究成果,分区域对祭坛所呈现出来的信仰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研究,其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祭坛进行了逐个重点研究。第三章为对“祭祀坑类遗迹”的研究。对祭祀坑在全国范围的分布进行考察并做了鉴别,对于一些不能确定性质的遗迹作“存疑”处理。根据祭祀坑的瘗埋现象和其与其他遗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类研究,在“独立性”和“关联性”两大类划分的基础之上又各自细分为若干小类。然后对第一大类相对独立性祭祀坑内诸小类的瘗埋现象的成因及其信仰体系分别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存疑类祭祀坑也进行了分析。对第二大类关联性祭祀坑的祭祀对象进行了专题研究。第四章为对“地上建筑类遗迹”的研究。首先结合该类遗迹的分布状况对其祭祀性质进行了认定,然后根据遗迹相似的祭祀功能将其分为“祖庙”类、“殿堂”类和“神庙”类建筑三种类型,针对每一类别中的典型遗迹详细论述了对其定性的依据和祭祀内涵。第五章为对“其他类祭祀遗迹”的研究。主要是对一些无法归类或因数量太少不宜单独归类的祭祀遗迹进行研究,共分“石柱祭祀遗迹”、“祭祀场类遗迹”、“奠基祭祀遗迹”、“墓葬及墓地祭祀遗迹”、“居室葬的祭祀现象”、“龙形塑像遗迹”、“地面摆放的筒形器和套缸遗迹”等共7个小类,分别对每一类祭祀遗迹所呈现出的祭祀内涵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为“结语”。是对全文主要研究内容的总结,分别概括了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总体特点和信仰系统的整体观,并对各地区内部祭祀遗迹和信仰体系的区域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点出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与祭礼的起源,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新石器时代各种类型的祭祀遗迹整体上反映出较为多元的信仰对象,与这一时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有密切关系。祭坛的祭祀对象主要为天地、太阳、山川等自然神和祖先、亲人、巫师等神格化的人,不同区域内的祭坛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差异,而且在信仰体系上也各有侧重。祭祀坑因瘗埋现象和位置的不同而对应着不同的祭祀对象,相对独立的祭祀坑主要是用来祭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地母神、谷神等,关联性祭祀坑的祭祀对象则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地上祭祀性建筑分别呈现出对祖先神、太阳神崇拜的单纯宗教功能和兼具祭祀与议事复合功能的特点,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其他类的祭祀遗迹中,奠基祭祀遗迹和墓葬及墓地中的祭祀遗迹在功能上和与之相对应的关联性祭祀坑基本一致;积石冢及西水坡M45主要体现了对巫师等神职人员的祭祀;居室葬反映出对祖先和凶死者的祭祀和禁忌;龙形塑像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龙崇拜的见证;屈家岭文化的陶缸和套缸是独具特色的农业崇拜和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象征。

吴艳[5](2012)在《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在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共同组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全文贯穿与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与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两条主要线索,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两个平行层面开展研究,最终归纳总结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初步建立互动关联基础模型。滇西北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藏、傈僳、怒、独龙、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怒、独龙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滇西北地区多样性明显,民族多样性独特,文化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研究的珍贵案例资源地区。论文选取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客宗古城、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小中甸镇,德钦县奔子栏镇、云岭乡、燕门乡,和怒江贡山县捧当乡等地的自然村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在各村落开展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访谈等工作,收集和整理各地区村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的自然、人文和建筑资料,据此分析丙中洛的怒、藏、傈僳、独龙等建筑,及云南藏族在香格里拉、德钦、贡山等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以探寻建筑影响因子。论文研究历时4年,分4次对上述研究基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在选取的近30个村落,完成了近60个建筑的测绘工作。论文研究的建筑类型以民族民居为主,延伸到藏传佛寺、天主教堂、土司府邸等,调研成果补充和完善了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的田野调查、访谈、测绘图纸及影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了两个平行层面的关联性对比研究,最终归纳以下结论: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是产生民族建筑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多样性表现在应对自然环境中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应对社会文化中民族性相关的人与“人、神”关系。地区性与民族性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二者同时存在且持续关联作用,造就民族建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形成多样性丰富的民族聚居地建筑。其中的影响因子分两类:属自然领域的地区性因子,该类因子不可改变,但具有可选择性;属社会领域的民族性因子,该类因子可以改变,且选择性强。

景传峰[6](2007)在《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汽车运输专用车是一种用于小汽车铁路运输的铁道车辆。随着我国小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运输的市场潜力巨大,小汽车铁路运输逐步体现出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铁路运输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论文结合小汽车运输对铁道车辆的技术要求,对闲置家畜车改造成为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合理利用原有结构、尺寸并提高小汽车装载率和车型适应范围的技术难题,达到了增加小汽车铁路运输装备数量和国有闲置资产再利用的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的主要研制情况。通过分析小汽车运输对铁道车辆的技术要求,确定了车体结构改进途径和小汽车装载紧固结构方式,提出了影响产品性能和行车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理论上对主要技术参数选取、制动系统配置、转向架弹簧校核、关键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利用ANSYS软件对车体及重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进行了计算,最后通过车体静强度试验、冲击试验、线路动力学试验和装载运行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或计算所得出的结论、车体结构改进的合理性。论文最后得出结论: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车体结构基本合理,车内空尺寸布置和上层地板翻转结构能够满足用户的装载要求。车辆整体结构和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TB/T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要求。车辆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指标满足GB5599-1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试验鉴定规范》的要求。

刘建军[7](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向华[8](2013)在《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湘、鄂、黔、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民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旋律音调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了整理收集。在对每一类土家族民歌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选取局内人认可的代表曲目进行分析,力图协调文化承载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以理论联系实际、田野调查综合已有文献的态度面对课题的每项工作,同时注重其音乐变迁的环节,力图客观地透过音乐形态对土家族民歌的功能、族性特征、形成缘由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本论文分八章予以论述:第一章土家族概况,第二章土家族古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三章土家语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四章西南官话土家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五章土家族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六章土家族劳动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七章土家族丧葬歌曲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八章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综合分析及其形成缘由之研究。本课题研究土家族旋律音调结构,旨在对纷繁多样的土家族音乐事象、多种多样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一个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的研究,继而提炼出土家族民歌的族性特征。希望对特色渐失的土家族民歌的传承略尽绵薄,也希望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有所贡献。

李改芹[9](2019)在《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视,高速列车正在成为现代铁路主要的运输方式,那么下一步利用高速铁路的优势对货物进行快速的运输已经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铁路需携车旅游的乘客逐渐增加,针对此类运输业务,我们提出了人车一体化的新型铁路运输模式,即将旅客乘坐的车厢和运输小汽车的车厢进行编组连挂。这种运输模式能实现旅客及其私家车同步到达旅游所在的目的地,满足需携车出行的铁路乘客的个性化需要。利用高速铁路车辆快速、稳定以及量大的优势进行小汽车的运输非常符合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对高速铁路车体结构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客运轨道的车体结构设计方面,由于高铁货运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关于高速铁路货运方面的车体结构研究文献很少。为了适应铁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打破现有轨道车型产品单一的现状,充分利用铁路的超强运输能力。本文将在成熟的客运动车组车体结构设计基础上,设计一款满足人车一体化运输模式的新型货运车体,即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满足车辆限界和车体结构设计中基本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再针对运输对象不同类型小汽车的尺寸,选取小汽车运输车需要编组连挂的某双层动车组车型。基于此确定车体的长、宽、高等相关尺寸参数,完成车体整体尺寸布局设计,并对车体结构进行局部的强度预校核。2.对车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用SolidWorks建立车体的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化原则采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完成车体有限元的前处理。3.根据欧洲标准《EN12663》,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对车体的10种工况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分析,得出最大应力值处于一位端单元格与第二个单元之间隔墙中下部;分别对车体空车和整备状态下的前八阶模态进行分析,得出车体一阶弯曲频率大于14Hz和10Hz,满足规定要求。4.运用有限元优化软件OptiStruct对车体结构进行轻量化优化设计,建立车体优化的数学模型,以车体各个板厚作为设计变量,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车体总重量为约束条件,车体优化后重量减轻1.06t,再运用Ansys软件对优化后的车体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优化后校核结果满足标准要求。

陈醉[10](2019)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文中研究指明辽西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间地带,也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史前六大区系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文即以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料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聚落变迁及其所反映的早期社会演进情况,探讨变迁与演进的背景、动力,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得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区域特性,同时从经济形态、文化区位和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对区域特性的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回顾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考古实践及研究简史,分析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并对一些关键术语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年代框架的构建。通过对以往考古学文化分期成果的梳理,确立本研究的年代框架和主要聚落遗址的时间位置。结合考古发现情况,将本文涉及的聚落遗存划分为五个时期,从而为接下来的聚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分期和年代上的依据。第三章至第七章为各时期聚落形态的具体分析。通过聚落构成要素、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区域聚落形态三个方面,对各时期聚落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厘清聚落内遗迹的形制和性质、单个聚落的布局和演变、区域聚落的分布和组织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同一时期内不同阶段聚落的变迁和不同地域聚落的差异。此外,还分析了不同时期经济形态、陶器生产专业化和与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遗存,为后文早期社会的探讨奠定基础。第八章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研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发生期之后,辽西地区历经了由简单逐步复杂并最终突然衰落的四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发育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繁荣阶段、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衰落阶段,分析、总结各阶段聚落形态与早期社会的特点。根据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的区域性,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分为南部中心区和北部边缘区,两区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单个聚落的构成和聚落类型、单个聚落布局形态及其演变、区域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北部边缘区与南部中心区虽然时段上是同步的,但聚落形态和早期社会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形态背景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第九章为比较研究。通过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北方以远地区的比较分析,明确辽西地区聚落形态特性,并认为经济形态、文化区位和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早期社会的特性。在辽西地区的发展兴衰进程中,文化传统贯穿始终,具有持续性;南北区位文化兼容并蓄,具有特殊性;狩猎采集经济形态特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精神文化底力,具有根本性。总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早期社会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狩猎采集型的发展道路。根据比较研究结果,本文将黄河中下游地区、辽西地区、北方以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变迁归纳为两种发展模式。第十章为结语,对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主要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J_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_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家畜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家畜车发展概况
        1.2.1 国内发展
        1.2.2 国外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明确设计要求
        1.3.2 新型家畜车的方案设计
        1.3.3 新型家畜车的设计实施
        1.3.4 新型家畜车的分析计算
        1.3.5 新型家畜车鉴定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2章 家畜车方案设计
    2.1 家畜车运用存在问题及分析
    2.2 用户对新型家畜车的功能需求
    2.3 新型家畜车的主要设计目标
    2.4 新型家畜车功能方案比选
    2.5 用户对新型家畜车的功能需求
    2.6 新型家畜车方案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2.6.1 底架长度25.5m
        2.6.2 车体宽度3100mm
        2.6.3 车辆高度4553mm
        2.6.4 装载家畜数量228头猪/31头牛
        2.6.5 载重31t/30t
        2.6.6 商业运营速度120km/h
    2.7 新型家畜车同在用家畜车技术参数比较
    2.8 新型家畜车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2.9 方案结论
第3章 新型家畜车结构设计
    3.1 总体设计思路
    3.2 主要结构
        3.2.1 总体布置
        3.2.2 车体钢结构
        3.2.3 装货门组成
        3.2.4 押运间侧门
        3.2.5 隔墙门
        3.2.6 调节窗
        3.2.7 水箱盖
        3.2.8 扶梯
        3.2.9 装货间设备及木结构
        3.2.10 押运间设备及木结构
        3.2.11 给水装置
        3.2.12 粪便收集装置
        3.2.13 空气制动装置
        3.2.14 手制动装置
        3.2.15 车钩缓冲装置
        3.2.16 转向架
    3.3 所用材料选择
        3.3.1 钢材选用
        3.3.2 铸件选用
        3.3.3 制动系统用材
        3.3.4 其他材料选用
    3.4 基本尺寸及主要性能参数
        3.4.1 基本尺寸
        3.4.2 主要性能参数
    3.5 新型家畜车制动距离计算
        3.5.1 计算数据
        3.5.2 制动距离计算
        3.5.3 粘着利用率计算
        3.5.4 结论
    3.6 新型家畜车通过几何曲线计算
        3.6.1 基本假定
        3.6.2 计算车辆
        3.6.3 水平曲线通过计算
        3.6.4 竖曲线通过计算
        3.6.5 结论
第4章 新型家畜车车体结构强度、刚度及模态分析计算
    4.1 说明
    4.2 结构分析程序
    4.3 计算模型及计算载荷工况
        4.3.1 网格划分
        4.3.2 计算载荷
    4.4 评定标准
        4.4.1 刚度
        4.4.2 强度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刚度
        4.5.2 质量计算结果
        4.5.3 强度计算结果
    4.6 模态分析结果
    4.7 结论
第5章 工厂鉴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建国50年货车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货车
    1.1 敞车
    1.2 棚车
    1.3 平车
    1.4 罐车
        1.4.1 轻油罐车
        1.4.2 粘油罐车
        1.4.3 酸碱罐车
        1.4.4 粉状货物罐车
        1.4.5 液化气罐车
        1.4.6 其他
    1.5 漏斗车
        1.5.1 无盖漏斗车
        1.5.2 有盖漏斗车
    1.6 保温车
    1.7 家畜车
    1.8 自翻车
    1.9 长大货物车
    1.10 守车
    1.11 米轨车
    1.12 检衡车
    1.13 电站列车
    1.14 其他专用车
    1.15 出口车
2 主要零部件
    2.1 转向架
    2.2 制动装置
    2.3 车钩缓冲装置

(4)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祭祀的概念与起源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的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新石器时代”及相关概念的提出
        二、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标志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跨度与分期
        四、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区
        五、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的分区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研究现状回顾及评述
        一、综合研究
        二、专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
        四、其他研究
        五、相关评述
第二章 祭坛类遗迹
    第一节 分布考察
        一、北方地区
        二、黄河上游地区
        三、黄河中游地区
        四、长江中游地区
        五、长江下游地区
    第二节 分类研究
        一、甲类 石坛
        二、乙类土石混合坛
        三、丙类土坛
    第三节 信仰体系研究
        一、祭坛的基本功能及其它
        二、北方地区祭坛的信仰体系
        三、黄河流域祭坛的信仰体系
        四、长江中游祭坛的信仰体系
        五、环太湖流域祭坛群的信仰体系
        六、长江下游其他祭坛的信仰体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祭祀坑类遗迹
    第一节 分布考察
        一、北方地区
        二、黄河上游地区
        三、黄河中游地区
        四、黄河下游地区
        五、长江中游地区
        六、长江下游地区
    第二节 分类研究
        一、甲类独立性祭祀坑
        二、乙类关联性祭祀坑
    第三节 瘗埋现象和祭祀对象研究
        一、兽祭坑中家畜种类多寡现象分析
        二、农业崇拜—从磁山遗址祭祀坑群现象谈起
        三、相对独立的人祭坑和兽祭坑与地母神信仰
        四、存疑类祭祀坑瘗埋现象辨析
        五、器物祭祀坑内的瘗埋现象
        六、关联性祭祀坑专题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地上建筑类遗迹
    第一节 分布考察
        一、北方地区
        二、黄河上游地区
        三、黄河中游地区
        四、长江中游地区
        五、长江下游地区
    第二节 分类及祭祀功能剖析
        一、“宗庙”类建筑—以女神庙为中心
        二、“殿堂”类建筑—以大地湾F901为中心
        三、“神庙”类建筑—以高庙遗址祭祀建筑为中心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其他类祭祀遗迹
    第一节 石柱祭祀遗迹
        一、遗迹现象
        二、分析研究
    第二节 祭祀场类遗迹
        一、遗迹考察
        二、分析研究
    第三节 奠基祭祀类遗迹
        一、分布考察
        二、相关分析和研究
    第四节 墓葬及墓地祭祀遗迹
        一、北方地区的石圈墓和积石冢
        二、西水坡M45及蚌塑图案的祭祀内涵
        三、其他墓葬和墓地祭祀遗迹
    第五节 居室葬的祭祀现象
        一、居室葬遗迹
        二、相关分析和研究
    第六节 龙形塑像遗迹
        一、发掘所见的龙塑遗迹
        二、祭祀内涵探析
    第七节 地面摆放的筒形器和套缸遗迹
        一、遗迹考察
        二、相关分析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总体的特点及演变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信仰体系总体观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区域特色和信仰体系特点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与祭礼起源
    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其他
参考文献
后记

(5)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释义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建筑“地区性”研究
        1.3.2 建筑“民族性”研究
        1.3.3 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4.3 论文框架
第2章 多学科交叉融贯的综合性科学研究
    2.1 本章引论
    2.2 建筑学语境中多学科融合综合的方法
        2.2.1 本研究是人居环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本研究是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
        2.2.3 运用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交叉学科及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宏观梳理
    3.1 本章引论
    3.2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建筑
        3.2.1 “同一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概念界定
        3.2.2 世界范围的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
        3.2.3 国家范围的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
        3.2.4 地区范围的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
    3.3 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建筑
        3.3.1 “同一民族”与“不同地区”的概念界定
        3.3.2 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的建筑
        3.3.3 印第安人不同地区的建筑
        3.3.4 中国藏族不同地区的建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研究一: 丙中洛怒、藏、傈僳等民族之村落
    4.1 本章引论
    4.2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的典型案例-云南怒江贡山丙中洛
        4.2.1 云南省: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4.2.2 怒江州:滇西北不同民族聚居的代表地区
        4.2.3 贡山县丙中洛乡:“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地区
    4.3 丙中洛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4.3.1 丙中洛的地区多样性
        4.3.2 丙中洛的民族多样性
        4.3.3 丙中洛的文化多样性
        4.3.4 丙中洛的民族建筑独特性
    4.4 丙中洛不同民族聚居地村落研究
        4.4.1 村落选点分析
        4.4.2 村落案例分析
        4.4.3 Ι类村落:怒江东岸半山河滩集中型
        4.4.4 Ⅱ类村落:乡镇府驻地附近的大型半山集中型
        4.4.5 Ⅲ类村落:离乡政府驻地较远的半山组团型
        4.4.6 Ⅳ类村落:人口少,民居分散的小型半山分散型
        4.4.7 Ⅴ类村落:沿主要交通道路分布的半山线型
        4.4.8 丙中洛村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研究二: 丙中洛怒、藏、傈僳等民族之民居和宗教建筑
    5.1 本章引论
    5.2 Ι类村落民居
        5.2.1 伍里傈僳、怒、藏等民族民居
        5.2.2 扎那桶怒、傈僳族民居
        5.2.3 查腊怒族民居
    5.3 Ⅱ类村落民居
        5.3.1 丙中洛村藏族、傈僳族民居
        5.3.2 东风藏、怒、傈僳族民居
    5.4 Ⅲ类村落民居
        5.4.1 青那怒、独龙族民居
        5.4.2 双拉怒族民居
    5.5 Ⅴ类村落民居
        5.5.1 重丁怒族、藏族民居
        5.5.2 尼打丹怒族、藏族民居
    5.6 Ⅳ类村落民居及拓展延伸研究
        5.6.1 四季桶独龙族民居
        5.6.2 捧当乡迪麻洛藏族、怒族民居
        5.6.3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松塔村怒族民居
    5.7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建筑对比研究
        5.7.1 民居案例分析
        5.7.2 研究小结
    5.8 丙中洛不同民族聚居地典型宗教建筑案例研究
        5.8.1 天主教堂
        5.8.2 基督教堂
        5.8.3 藏传佛寺
        5.8.4 宗教建筑对比分析
        5.8.5 研究小结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研究一: 云南藏族在香格里拉、德钦等地之村落
    6.1 本章引论
    6.2 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的典型案例:云南藏族
        6.2.1 我国藏族的起源、文化及分布概况
        6.2.2 我国藏族的建筑概况
        6.2.3 云南藏族的分布与特点
    6.3 云南藏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6.3.1 云南藏族的地区性分布
        6.3.2 云南藏族的民族性特色
        6.3.3 云南藏族的文化性变异
        6.3.4 云南藏族的建筑多样性
    6.4 云南藏族不同地区聚居村落案例研究
        6.4.1 村落选点分析
        6.4.2 云南藏族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独克宗(编号:F 线)
        6.4.3 通往西藏的西北线不同村落(编号:G 线)
        6.4.4 通往川藏的东北线不同村落(编号:H 线)
        6.4.5 通往丽江的东南线不同村落(编号:J 线)
        6.4.6 通向怒江的西线不同村落(编号:K 线)
        6.4.7 云南藏族村落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研究二:云南藏族在香格里拉、德钦等地之民居和宗教、土司建筑
    7.1 本章引论
    7.2 F 线民居:独克宗古城藏族民居
        7.2.1 独克宗古城北门街藏族民居
    7.3 G 线民居:通往西藏的西北线不同村落藏族民居
        7.3.1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1)199
        7.3.2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满村开古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2)
        7.3.3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形朵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3)
        7.3.4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奔东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4)
        7.3.5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开香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5)
        7.3.6 香格里拉县奔子栏镇夺通村夺通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6)207
        7.3.7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吉仁水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7)
        7.3.8 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一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8)
        7.3.9 德钦县燕门乡石底村众三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9)
        7.3.10 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G10)
    7.4 H 线民居:通往川藏的东北线不同村落藏族民居
        7.4.1 香格里拉县格咱乡翁水村泽央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H1)
        7.4.2 香格里拉县东旺乡跃进村普路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H2)
        7.4.3 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新联村比虾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H3)
    7.5 J 线民居:通往丽江的东南线不同村落藏族民居
        7.5.1 香格里拉县建坛镇红坡村吾日组藏族民居(村落编号:J1)225
        7.5.2 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联合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J2)
        7.5.3 香格里拉县洛吉乡尼汝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J3)
        7.5.4 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安南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J4)229
    7.6 K 线民居:通向怒江的西线不同村落的藏族民居
        7.6.1 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K1)
        7.6.2 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丙中洛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B1)230
        7.6.3 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东风村藏族民居(村落编号:B2)
    7.7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建筑对比研究
        7.7.1 民居案例分析
        7.7.2 民居案例对比研究
    7.8 云南藏族不同地区聚居典型宗教建筑及土司府邸案例研究
        7.8.1 宗教建筑
        7.8.2 土司建筑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表现分析
    8.1 本章引论
    8.2 自下而上的“村落-民居-宗教和典型建筑”关联表现分析
        8.2.1 自下而上的生长系统
        8.2.2 基础层:村落
        8.2.3 支撑层:民居
        8.2.4 核心层:宗教及典型建筑
    8.3 自物质而精神的人与“天、地”,人与“人、神””关联表现分析
        8.3.1 自物质而精神的思维系统
        8.3.2 物质层:“人-天”关系与“人-地”关系
        8.3.3 精神层:“人-人”关系与“人-神”关系
    8.4 历时性关联表现分析
        8.4.1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之丙中洛建筑更新
        8.4.2 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之云南藏族建筑更新
        8.4.3 历时性影响因子
    8.5 互动关联的立体模型研究
        8.5.1 生长系统
        8.5.2 思维系统
        8.5.3 立体模型
        8.5.4 案例验证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总结
    9.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图表说明
致谢
附录 A 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测绘图(选样)
附录 B 调研测绘家庭问卷(选样)
附录 C 丙中洛怒、藏、傈僳等民族家庭调查问卷(选样)
附录 D 云南藏族在东旺乡不同村落家庭调查问卷(选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小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1.2 我国铁路小汽车运输现状
    1.3 国外铁路小汽车运输发展现状
    1.4 我国铁路发展小汽车运输的技术经济优势
    1.5 我国目前铁路小汽车运输方式简介
        1.5.1 平车运输方式
        1.5.2 集装箱运输方式
        1.5.3 小汽车运输专用平车运输方式
    1.6 课题来源及前景预测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辆改造方案研究
    2.1 家畜车结构简介
    2.2 小汽车运输对车辆的技术要求
    2.3 方案设计思想与原则
    2.4 主要技术参数
    2.5 主要结构特点
        2.5.1 下层底架
        2.5.2 上层地板
        2.5.3 侧墙
        2.5.4 车顶
        2.5.5 端门
        2.5.6 钩缓和制动装置
        2.5.7 转向架
        2.5.8 附属装置
    2.6 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关键问题分析与研究
    3.1 车内空间尺寸分配
        3.1.1 基本原则
        3.1.2 宽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3.1.3 半宽720m为顶部最高点的确定
        3.1.4 高度方向尺寸的确定
    3.2 曲线通过能力
        3.2.1 通过曲线时,两相邻车辆端部间的最小间隙
        3.2.2 过弯道时手制动机干涉校核
    3.3 转向架配簧校核
        3.3.1 概述
        3.3.2 计算基本参数及公式
        3.3.3 弹簧校核计算
        3.3.4 空车工况下心盘高计算
        3.3.5 与C64K型敞车弹簧参数对比分析
        3.3.6 结论
    3.4 制动系统计算校核
        3.4.1 概述
        3.4.2 制动系统的基本配置
        3.4.3 制动计算的内容
        3.4.4 按轮轨粘着条件计算车辆制动率
        3.4.5 按制动距离计算车辆制动率
        3.4.6 车辆制动倍率的确定
        3.4.7 手制动系统校核
        3.4.8 结论
第四章 静强度计算
    4.1 ANSYS软件简介
    4.2 车体静强度计算
        4.2.1 结构简介
        4.2.2 力学模型
        4.2.3 计算载荷
        4.2.4 材料特性及许用应力
        4.2.5 车体垂向弯曲刚度
        4.2.6 车体强度计算
        4.2.7 结论
    4.3 上层地板静强度计算
        4.3.1 结构简介
        4.3.2 力学模型
        4.3.3 计算载荷工况
        4.3.4 计算结果
        4.3.5 结论
    4.4 端门静强度计算
        4.4.1 结构简介
        4.4.2 计算载荷
        4.4.3 力学模型
        4.4.4 约束
        4.4.5 计算结果
    4.5 静强度计算结论
第五章 静强度试验分析
    5.1 试验项目和方法
        5.1.1 垂向载荷试验
        5.1.2 纵向力试验
        5.1.3 扭转试验
        5.1.4 顶车试验
        5.1.5 垂向弯曲刚度试验
    5.2 试验评定标准
        5.2.1 强度评定标准
        5.2.2 刚度评定标准
    5.3 试验仪器和测点布置
        5.3.1 试验仪器
        5.3.2 测点布置
    5.4 试验整理
    5.5 试验结果
        5.5.1 垂向静载荷工况
        5.5.2 纵向工况
        5.5.3 扭转工况
        5.5.4 顶车合成应力
        5.5.5 第一工况合成应力
        5.5.6 第二工况合成应力
        5.5.7 车体垂向弯曲刚度
    5.6 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5.7 静强度试验结论
第六章 冲击强度分析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内容和方法
        6.2.1 试验内容
        6.2.2 试验方法
        6.2.3 试验仪器及材料
    6.3 数据整理
        6.3.1 数据统计
        6.3.2 应力合成及评定标准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动力学试验及分析
    7.1 试验状态
        7.1.1 试验车辆
        7.1.2 试验线路
        7.1.3 试验速度
        7.1.4 试验列车编组
    7.2 测验项目
    7.3 试验方法
        7.3.1 相对摩擦系数测定
        7.3.2 测力轮对的安装
        7.3.3 加速度计的布置
        7.3.4 转向架弹簧动挠度计的布置
        7.3.5 试验数据的记录
    7.4 评定标准
        7.4.1 平稳性
        7.4.2 稳定性
    7.5 试验结果及分析
        7.5.1 平稳性指标(W)
        7.5.2 干线运行振动加速度
        7.5.3 脱轨系数
        7.5.4 轮重减载率
        7.5.5 车辆横向力
        7.5.6 倾覆系数
    7.6 试验结论
    7.7 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第八章 装载试验分析
    8.1 装车试验要求
    8.2 装车试验情况
    8.3 装车试验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
    9.1 结论
    9.2 后续工作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已完成的田野调查工作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局限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几点说明
第一章 土家族的历史及居地
    第一节 土家族的居地
        一、土家族居地与顽强团结的土家人
        二、土家族居地的河流与开朗的土家人
    第二节 土家族的历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家族古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梯玛神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尚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二、向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三、彭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第二节 摆手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土家摆手的“舞”
        二、土家摆手的“乐”
        三、土家摆手的“歌”
    第三节 茅古斯中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家语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龙山县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有梯玛调元素的土家语山歌
        二、一般土家语山歌
    第二节 永顺县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三节 其他地区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湖北来凤县土家语山歌
        二、湖南张家界市土家语山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南官话土家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湖南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湘西自治州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
        二、张家界地区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
    第二节 湖北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宣恩土家族高腔山歌
        二、鹤峰土家族山歌
        三、松滋县土家族山歌
    第三节 贵州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四节 重庆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家族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摇篮歌与哄儿歌
    第二节 咚咚喹歌调儿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家族劳动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土家族劳动号子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土家族船工号子
        二、土家族石工号子
    第二节 土家族薅草锣鼓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鄂西南土家族薅草锣鼓
        二、湘西北土家族薅草锣鼓
        三、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薅草锣鼓
        四、贵州土家族薅草锣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家族丧葬歌曲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撒叶儿嗬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二节 其他土家族丧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结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民歌之旋律音调结构族性特征总结
        一、旋律音调结构上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变迁性
        二、旋律音调结构在多样性基础上仍体现出较明显的族性特征
    第二节 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之形成缘由研究
        一、旋律音调结构与语言
        二、旋律音调结构与地理
        三、旋律音调结构与习俗
        四、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性格素质
        五、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审美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2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总体设计
    2.1 车体设计要求
    2.2 车体方案确定
    2.3 车体参数确定
        2.3.1 车体布局设计
        2.3.2 车体尺寸参数
    2.4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结构设计
        2.4.1 车体结构材料
        2.4.2 车体强度预校核
        2.4.3 车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5 本章小结
3 小汽车运输车车体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车体载荷及工况
    3.3 车体结构强度和刚度评价标准
    3.4 车体有限元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模态分析
    4.1 模态分析的评价标准
    4.2 模态分析的步骤
    4.3 空车状态下的模态分析
    4.4 整备状态下的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体结构优化设计
    5.1 结构优化概念及方法
        5.1.1 优化设计基本概念
        5.1.2 优化设计方法
    5.2 车体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5.3 车体灵敏度计算及优化结果
        5.3.1 车体灵敏度计算
        5.3.2 车体结构优化
    5.4 车体优化校核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汽车规格尺寸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辽西地区聚落考古实践与研究进展
        1.2.1 聚落考古实践进展
        1.2.2 聚落形态研究进展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术语的界定
        1.5.1 “聚落”的定义
        1.5.2 经济形态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1.5.3 陶器生产专业化的演变模式
第二章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年代框架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遗址
    3.1 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
        3.1.1 南庄头遗址
        3.1.2 于家沟遗址
        3.1.3 东胡林遗址
        3.1.4 转年遗址
        3.1.5 西庙遗址
    3.2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形态
    3.3 遗迹概况
    3.4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特征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
    4.1 聚落构成要素分析
        4.1.1 房址分析
        4.1.2 墓葬分析
        4.1.3 灰坑分析
        4.1.4 其他遗迹
    4.2 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
        4.2.1 典型聚落
        4.2.2 其他聚落
        4.2.3 单个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与区域差异
    4.3 区域聚落形态
    4.4 经济形态分析
        4.4.1 小河西文化
        4.4.2 兴隆洼文化
        4.4.3 西梁类型
    4.5 陶器生产专业化
        4.5.1 直接证据
        4.5.2 间接证据
    4.6 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聚落遗址
    5.1 聚落构成要素分析
        5.1.1 房址分析
        5.1.2 墓葬
        5.1.3 灰坑
        5.1.4 陶窑
        5.1.5 其他遗迹
    5.2 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
        5.2.1 典型聚落
        5.2.2 其他聚落
        5.2.3 单个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与地区差异
    5.3 区域聚落形态
    5.4 经济形态分析
        5.4.1 赵宝沟文化
        5.4.2 富河文化
        5.4.3 红山文化早中期
    5.5 陶器生产专业化
        5.5.1 直接证据
        5.5.2 间接证据
    5.6 精神文化生活
第六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聚落遗址
    6.1 居住址分析
        6.1.1 居住址构成要素分析
        6.1.2 居住址布局形态
    6.2 礼仪遗址分析
        6.2.1 礼仪遗址构成要素
        6.2.2 礼仪遗址平面布局
    6.3 总结
    6.4 区域聚落形态
    6.5 经济形态分析
        6.5.1 红山文化晚期
        6.5.2 哈民文化
    6.6 陶器生产专业化
        6.6.1 一般性陶器生产
        6.6.2 特殊性陶器生产
    6.7 祭祀活动
第七章 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聚落遗址
    7.1 聚落形态与平面布局
        7.1.1 石棚山墓地
        7.1.2 南宝力皋吐墓地
        7.1.3 哈啦海沟墓地
        7.1.4 南台地遗址
    7.2 区域聚落形态
    7.3 经济形态
        7.3.1 小河沿文化
        7.3.2 南宝力皋吐类型
    7.4 精神文化生活
第八章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
    8.1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阶段性
        8.1.1 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与早期社会的发育
        8.1.2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聚落与早期社会的发展
        8.1.3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聚落与早期社会的繁荣
        8.1.4 新石器时代末期聚落与早期社会的衰落
    8.2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区域性
    8.3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背景与动力
        8.3.1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背景
        8.3.2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动力
第九章 比较研究:辽西地区聚落形态特性与成因
    9.1 辽西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研究
        9.1.1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变迁
        9.1.2 聚落形态的区域共性与特性
    9.2 辽西地区与北方以远地区的比较研究
        9.2.1 北方以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
        9.2.2 聚落形态的区域共性与特性
    9.3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特性及成因
    9.4 两种模式的提出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收获
        10.1.1 聚落形态研究方面
        10.1.2 早期社会研究方面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J_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家畜车设计[D]. 袁海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7)
  • [2]J4型三层家畜车介绍[J]. 唐国兴. 铁道车辆, 1967(06)
  • [3]建国50年货车发展概况[J]. 徐荣华. 铁道车辆, 2000(03)
  • [4]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研究[D]. 贺辉. 南京大学, 2013(05)
  • [5]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D]. 吴艳. 清华大学, 2012(07)
  • [6]J5SQ型小汽车运输专用车设计与研究[D]. 景传峰. 中南大学, 2007(12)
  • [7]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 向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9]面向高铁的小汽车运输车车体设计研究[D]. 李改芹.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D]. 陈醉.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J_4三层畜车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