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苏二陈汤加昧治疗风寒咳嗽6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坤[1](2021)在《宫晓燕教授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宫晓燕教授以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门诊病例,统计处方信息,整理数据,分析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等,并总结相关理论,学习和继承导师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治疗慢性咳嗽患者的就诊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数据预处理,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相关规则分析,探讨结论并总结导师运用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方药及理念。结果:对收集到的364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以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证候共有3个,分别为风寒袭肺、外寒内饮及阳虚外感,共涉及中药132味,单张处方平均使用中药18.45味,使用频率≥40次药物38味,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及味数最多,温性药物占比最大,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归经侧重于肺经、脾经,关联规则显示紫苑、款冬花、白前、前胡关联性强。结论:对运用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结果讨论如下:1、病机关键:风寒犯肺为外在诱因,痰湿内停或阳气不足为内在条件,致病因素以风、寒、痰为主。风寒邪气从皮毛侵袭人体,郁闭肌表,壅塞肺气,气机失调,上逆作咳,失治误治或素有痰湿内停或阳气不足,则久咳不愈。2、理论特色:从肺阳不足,兼有外感论治慢性咳嗽。肺阳不足为现代慢性肺病常见病因之一,但较少医家从该角度论述,治疗此类患者,以补气温阳为先,不忘宣肺祛邪,补肺阳不离补脾阳,培土生金以扶正固本。3、治法运用:治疗用药不离宣肺温通,根据不同病机选用宣肺疏风、温肺化痰、温阳散寒的治法,强调宣肺不离降肺,一宣一降,调畅气机,温法常以温补、温化、温宣、温降同用,补肺阳,化寒饮,宣肺气,降肺气。4、核心方剂:以柴胡桂枝汤、三拗汤、小青龙汤、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减配伍麻黄、桔梗、生姜等宣肺散寒;紫苑、款冬花、百部等降气止咳;半夏、白芥子、干姜等温阳化饮;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固表。5、用药特点:辛宣苦降,甘味相和;表里同治,扶正固本。以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时注重辛、苦、甘三味的应用,辛以宣肺,苦以降气,宣降相合,有助于气机通畅,恢复肺部生理功能。苦以燥湿,甘以补脾,甘苦并用,有助于健脾运湿,培土生金。用药注重解表与补虚药,辩证配伍止咳化痰药,肺脾同治,祛邪不伤正。
李德维[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万丽玲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相关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形式,探析其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以利于学习与传承其临床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万丽玲教授在2018年9月-2020年5月所诊治的符合标准的慢性咳嗽的病案,将数据预处理后把符合要求的病案录入Excel表格中保存,录入完成后进行二次检查,并固定一名检查员以复核数据、定期检查资料的准确性,反复确认数据无误后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药效分类、中药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等,并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将获得的统计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分列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对其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纳入病案199例,处方464首,得到常用中药137味,高频药物39味,一般信息统计结果中男女比例接近3:5,年龄在50-60岁的人数占比最大。药物功效频数及百分比排名前十者依次为止咳平喘药、发散风寒药、温化寒痰药、补气药、行气药、清热化痰药、化湿药、发散风热药、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四气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温、寒、平、凉、热,其中,温性药的使用频率近60%;中药五味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辛、苦、甘、淡、酸、涩、咸;中药归经频次最高前五位分别为肺、胃、肝、脾、心;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十者依次为苦杏仁、桔梗、厚朴、炙甘草、陈皮、生姜、旋覆花、白前、紫菀、茯苓。设置一定的支持度(20%)和置信度(80%)对高频药物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可得到药物组合597对,其中,二阶关联规则中苦杏仁与桔梗支持度最高,苦杏仁与白前的置信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中苦杏仁、厚朴与桔梗支持度最高,苦杏仁、厚朴与白前的置信度最高;经聚类分析统计后可得到核心药物组合共13组,取距离=23,39味高频药物可聚成4类,得出4个新处方。结论:1.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药物组合及4个处方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使用价值;2.据数据挖掘结果分析,慢性咳嗽以寒咳为多,风寒是其主要病因,在治疗上万丽玲教授主要以温肺降气止咳为大法;其用药特点以“寒温并用,以温为要”、“宣降并用,降重于宣”、“补泻同调,固卫为先”为主;3.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特色药对包括柴胡与前胡、旋覆花与枇杷叶、枳壳与枳实、青皮与陈皮;且其对厚朴、鱼腥草二药有更深层次的使用体会。
熊汉琪[3](2021)在《祛风止咳方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喉咳患者常因苦于阵发性咽喉奇痒、干咳连连而就诊。现代医学经过对喉咳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变态反应、上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的刺激、植物神经失调等原因相关;在治疗方面,主要以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为主,临床疗效往往欠佳。而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喉咳,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处方,疗效满意。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认识到风邪外犯、肺气不利是喉咳发生及发展变化的重要病机。导师临床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以祛风止痒、理肺止咳为主要治法,以“祛风止咳方”加减化裁,具有良好的疗效。目的:通过对祛风止咳方(炙麻黄3g,荆芥6g,蝉蜕3g,桔梗6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枇杷叶10g,款冬花10g,金沸草10g,百部10g,墨旱莲10g,乌梅10g,蛇蜕3g,甘草3g)与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前后症状积分的观察,以对比两者治疗喉咳的疗效,进而说明祛风止咳方用于治疗喉咳其疗效较惠菲宁更佳,有利于弘扬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优势。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间,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之风邪外犯型喉咳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中药组(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中药组以祛风止咳方为基本方进行化裁治疗,西药组则使用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7日时间。通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总积分,以及主、次症状的积分,以对比祛风止咳方与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的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评定:中药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3.33%。西药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41.38%。对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可见祛风止咳方与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均可有效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其中又以祛风止咳方疗效更优。(2)主、次症状及体征疗效评定:祛风止咳方与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均可有效改善风邪外犯型喉咳过程中的干咳、咽痒、咽干、咽痛、咽异物感、咯痰、恶风、鼻塞流涕、咽部黏膜充血。其中,祛风止咳方改善干咳、咽痒、咽干、咽痛、咽异物感、咯痰、恶风较美敏伪麻口服液(惠菲宁)效果更优;两者改善鼻塞流涕、咽部黏膜充血的效果基本相同,没有显着性差异;两者改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的效果均不明显。结论:使用祛风止咳方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可以发挥显着的疗效。对于风邪外犯型喉咳过程中出现的干咳、咽痒、咽干、咽痛、咽异物感、咯痰、恶风、鼻塞流涕、咽部黏膜充血,祛风止咳方可以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且在治疗剂量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切实的临床价值。
李沿君[4](2020)在《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具体通过对其理论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为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提供临床依据,为治疗外感风热咳嗽提供新的、安全的、有效的药物。方法:将60例符合中、西医咳嗽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复方氨酚愈敏口服溶液。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感口服液(石膏、麻黄、杏仁、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苏叶、大枣、甘草等组成)。疗程四天。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发热、肺部体征、咽部症状,及外周血(WBC、NEU)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发热、鼻塞流涕、肺部体征、咽部症状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着差异;两组在外周血(WBC、NEU)的比较上(P>0.05)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大小便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疗效显着,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林怡冰[5](2020)在《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咳嗽作为一个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证素、治则治法、古今方药等皆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且系统的研究和梳理,研究对象涉及各个朝代、地区和医家,多以特定医家或特殊人群为主,未见江苏地区各医家对咳嗽病的辨治思想、用药配伍规律的系统整理研究。而江苏中医作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医学之一,其地医派纷呈,名医辈出,医家所撰医籍中记载有不少与咳嗽相关的文献,积累了大量的临证经验和遣方用药思想。因此,对江苏地区医家辨治咳嗽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方法: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参考陈道瑾,薛渭涛主编《江苏历代医人志》、薛清录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郭霭春主编《中国分省医籍考》中的相关记载,共整理筛选出代表性医学专着53部,对每一部着作中与咳嗽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段整理与评述,总结各个时代不同医家辨治咳嗽病的经验与特色。同时以江苏地区的孟河医派和吴门医派为代表,对孟河医家和吴门医家治咳的方药和医案做了初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1.对先秦至清末江苏医家所编撰的存世医着进行整理,初步统计,明以前医家共撰有医籍125本,存世53本;明代医家共撰有医籍474本,存世210本;清代医家共撰有医籍1938本,存世838本。2.咳嗽的分类,明以前江苏医家分类较为简单,主要根据咳嗽的症状表现和病程长短进行区分,或按照疾病发生发展对象的不同分列出特殊群体咳嗽与普通咳嗽。明代医家分类多样而细化,大部分医家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更具体者根据咳嗽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进行分类。清代医家则更重视具体病证的辨治,在辨治上亦着重突出个人的诊治特色。咳嗽的诊治,主要有对症治疗、从脏腑关联入手寻找辨治方法、先辨病因病机再用药的不同。3.孟河医派与吴门医派医家在治咳药物的选择上皆以甘味药和苦辛药为主,归经以肺、脾、心三经为主,药味上则以平性药为主。药物的归类上,皆以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虚药为主,其中杏仁、茯苓、贝母、甘草的使用率相对较高。4.江苏医家与其所撰医着为中医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总结各个时代不同医家辨治咳嗽病的经验与特色,挖掘其临证经验和遣方用药特点,为今后与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证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李文韬[6](2020)在《前胡汤对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患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使用前胡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指标来综合评判其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建立大鼠急性支气管炎模型,考察前胡汤对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的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分治疗组(前胡汤加西药)和对照组(阿莫西林分散片、惠菲宁),收集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28例(脱组2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对照组29例(脱组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观察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中医症候评分变化(包括治疗前后咳嗽发作频次、咳痰色量质、咽痒情况等),并进行综合疗效的判断;在疗程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来评估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水平,作为安全性指标。2、动物研究:取SPF级SD大鼠64只,采用烟熏法建立急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蒸馏水20ml/kg,灌胃)、阳性药物惠菲宁治疗组(惠菲宁10ml/kg,灌胃)、前胡汤高剂量组(水煎液20ml/kg,灌胃)、前胡汤低剂量组(水煎液10ml/kg,灌胃)各16只,再取16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蒸馏水20ml/kg,灌胃)。连续给药7天,每天1次。每天给药前按照评分表观察大鼠呼吸系统的变化。分别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测定大鼠体重,给药2h后,取大鼠眼眶血测定白介素2、白介素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给药2h后,取大鼠肺泡灌洗液测定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及比例;取大鼠支气管及肺组织经脱水、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支气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状况,管腔内有无渗出物,肺泡壁间质炎及肺泡气肿改变,支气管是否扩张等。结果:1、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咽痒、肺部啰音、面赤三项症状积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积分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两组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66%(P<0.05)。疗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明显异常,患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治疗后三组比较,前胡汤高剂量治疗组可显着改善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5),惠菲宁组和前胡汤低剂量组也有改善作用(P>0.05);三组对模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和比例具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但惠菲宁治疗组作用强度弱于前胡汤高剂量组;前胡汤高剂量治疗组对模型大鼠支气管炎细胞浸润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中给药7天时药效更为明显。惠菲宁和前胡汤低剂量组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的数量也有所减轻。结论:前胡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患者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更为显着。同时,前胡汤还可以降低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模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和比例,对模型大鼠支气管炎细胞浸润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本课题证实了前胡汤在临床使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前胡汤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鹏丽[7](2020)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网络调控特点及配伍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本研究通过古今文献梳理,探讨古今风咳理论及辨治特点;从网络方剂学的角度阐释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应与机制特点。方法:1.收集整理古今风咳相关文献,梳理古今风咳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治法特点。2.基于网络方剂学的研究策略,使用开源数据库、在线分析平台、已发表文献等资源,检索、整理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全方)及拆方(三拗汤、僵蚕-全蝎)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潜在靶点信息,分别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参数分析等,阐述全方干预CVA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并比较拆方干预CVA的网络机制特点与差异。3.采用OVA致敏、激发建立CVA小鼠模型,使用辣椒素吸入法检测小鼠5 min内咳嗽次数,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全身体积描计系统(WBP)检测气道高反应性改变,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4、IL-13)、神经生长因子(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qPCR法检测肺组织和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基因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和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蛋白表达,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CVA的效应机制,以及拆方配伍干预CVA的效应机制特点与差异。4.建立二氧化硫衍生物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损伤模型,使用MTT法筛选各药物细胞毒性及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的改变,qPCR法检测细胞TRPV1、TRPV5基因表达等。探讨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对二氧化硫衍生物致16HBE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古代风咳含义较广,在历代的演变中还被描述为风嗽、伤风嗽、伤风咳嗽、因风咳嗽、感风咳嗽、冒风咳嗽等。风咳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风寒、风热、风燥、痰盛、火郁、气虚、血虚、劳倦、情志等。外感风咳多属风寒、风热为患,可通过辛散解表、宣肺止咳,清金化痰、降气止咳等法治疗,内伤风咳多因风痰内蕴、肝风内动、脏腑内伤而致,可通过祛风化痰、熄风止痉、佐金平木、培本固元等法治疗。现代医家将临床上表现为急迫性、阵发性、挛急性、刺激性等特征的咳嗽归属于风咳范畴,临床发病特点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常伴有咽喉发痒的症状,可由冷空气、油烟、灰尘等因素诱发及加重,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疾病。主要病因病机包括风邪犯肺、风痰伏肺、肝风内动、肺气虚损等,治法有疏风宣肺、解痉止咳、化痰通络、祛风平肝、滋阴理肺、补肺固表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疾病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期治疗。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注重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化痰通络、润肺止咳、利咽等;缓解期强调补肺益气、扶正固表等防止复发。此外,古代医家有使用虫类药治疗伤风咳嗽、风痰喘嗽的记载,现代医家善用虫类药治疗持续性、痉挛性等具有风咳特征的咳嗽,以增强搜风通络、解痉止咳之功。2.通过靶点整理,共获得CVA相关疾病靶点2082个;三拗汤加全蝎、僵蚕药物活性成分530个,共作用于1873个与人类相关的靶点基因。其中:(1)三拗汤加全蝎、僵蚕与CVA疾病作用的交集靶点共 108个,包括SCN5A、MAPK、CYP3A4、TNF、TRPV1、EGFR、IL1β、IL-6等,主要涉及槲皮苷、乌索酸、山奈酚、柚皮素、卵孢白僵菌素、甘氨酸、白僵菌素、芒柄花素、甘草酸等成分;主要涉及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参与转录调节、抗氧化、信号受体结合等多种分子功能,并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MAPK、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等通路。(2)三拗汤(拆方一)与CVA作用的交集靶点共84个,僵蚕-全蝎(拆方二)与CVA作用的交集靶点有57个,两者干预CVA既有共同作用靶点,也有其特有作用靶点。进一步分析得知:三拗汤干预CVA主要涉及细胞对化学刺激及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功能,主要作用于IL-17、HIF-1、TNF等信号通路以及Th17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僵蚕-全蝎干预CVA主要涉及血管调节作用、酶活性调节等,主要作用于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3.实验结果发现,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可显着减少模型小鼠5 min内辣椒素引咳次数(P<0.05,P<0.01)、外周血EOS数量(P<0.01)、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P<0.01),降低气道高反应性(P<0.05,P<0.01),并可显着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涉及降低细胞因子(IL-4、IL-13)水平(P<0.05,P<0.01)、神经肽类物质(NGF、CGRP)水平(P<0.05,P<0.01),及神经源性炎症介质PGE2水平(P<0.05,P<0.01),并下调肺与延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基因与蛋白表达(P<0.05,P<0.01),以及增加16HBE细胞存活率(P<0.05),减少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P<0.05),减少细胞中TRPV1、TRPV5基因的表达(P<0.05)。此外,三拗汤加全蝎-僵蚕组:小鼠咳嗽次数明显低于三拗汤组(P<0.05)、EOS计数及白细胞总数均明显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P<0.01)、气道高反应性低于三拗汤组和僵蚕-全蝎组(P<0.05,P<0.01)、IL-13水平低于僵蚕-全蝎组(P<0.01)、TRPA1基因表达量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TRPV1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TRPV5基因与蛋白均低于三拗汤组(P<0.05,P<0.01);三拗汤组EOS计数与白细胞总数均显着低于僵蚕-全蝎组(P<0.05);僵蚕-全蝎组PGE2水平明显低于三拗汤组(P<0.05)。结论:1.古代风咳理论较为丰富,既包括风寒、风热等外感咳嗽,也包括风痰内蕴、肝风内动、脏腑内伤等内伤咳嗽;治法包括辛散解表、清金化痰、宣肺止咳、祛风化痰、熄风止痉、佐金平木、培本固元等。现代医家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归属于中医风咳范畴,主要由风邪犯肺、风痰伏肺、肝风内动、肺气虚损等所致,主要通过疏风宣肺、解痉止咳、化痰通络、祛风平肝、滋阴理肺、补肺固表等法治疗。2.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CVA的潜在靶点涉及免疫调节、神经系统、炎症调节、氧化反应、TRP离子通道调控等作用机制。拆方干预CVA的网络机制特点各有偏重,其中三拗汤偏重于细胞对外刺激的反应,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僵蚕-全蝎着重参于细胞内的改变,主要作用于代谢酶的调节、血管调节、钙信号通路等。3.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可显着减少CVA模型小鼠的咳嗽次数、外周血EOS数量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组织病理改变,其功效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因子IL-4、IL-13,神经肽NGF、CGRP,与神经源性炎症介质PGE2的调节,肺与脑组织中TRPA1、TRPV1、TRPV5离子通道的调控,以及对16HBE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等。通过拆方分析得知,全方效果总体而言优于拆方,而拆方间作用特点各有偏重,其中三拗汤主要贡献在于改善气道炎症、调节肺与延脑中TRPA1、TRPV1离子通道作用,而僵蚕-全蝎在减少咳嗽次数、改善神经源性炎症、及调节肺和延脑中TRPV5离子通道作用上效果突出。
侯玉[8](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李崇进[9](2019)在《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的中医证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壮族民间治疗咳嗽的专病专方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三个证型的临床疗效,评价壮医龙盘止咳方与小儿咳嗽不同证型间的证效关系;为临床更广泛地运用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病例,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共分为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壅肺证三组。各组均给予壮医龙盘止咳方,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等相关指标,用WP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壅肺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58.62%、75.86%。在症候疗效方面,风热犯肺证组总有效率优于痰湿蕴肺证组及痰热壅肺证组,痰热壅肺证组又优于痰湿蕴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积分中,三组在咳嗽、咳痰、鼻塞、肺部啰音单项症状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流涕、咽充血、扁桃体方面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不同证型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不同(P<0.01),其中风热犯肺证组下降明显,痰湿蕴肺证组与痰热壅肺证组下降程度差别不大(P>0.05)。三个证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过敏、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结论:壮医龙盘止咳方对小儿咳嗽的三个证型均有疗效,以风热犯肺证最佳,痰热壅肺证次之,痰湿蕴肺证最差。在各单项症状中壮医龙盘止咳方对咳嗽、咳痰、鼻塞及肺部啰音改善最明显,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苏文静[10](2019)在《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通过观察小儿咳嗽病的主、次症状减分率、有效率及临床痊愈时间,评价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的优效性,探讨温药熨疗法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方面的优势,为其更好地发挥在小儿咳嗽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中医小儿咳嗽病(风寒夹痰证、痰湿蕴肺证)及西医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的患儿12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风寒夹痰证67例、痰湿蕴肺证53例;按照治疗方案完成112例,脱落8例;其中风寒夹痰证,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痰湿蕴肺证,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根据《儿科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不同证候分型(风寒夹痰证、痰湿蕴肺证),对照组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组在中药汤剂口服基础上加用温药熨疗法,疗程为7天;观察治疗前后(0天、3天、7天)各组小儿咳嗽病的主、次症状减分率、有效率及临床痊愈时间。结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第3天,风寒夹痰证治疗组咳嗽、肺部听诊主症积分减分率,恶风、鼻塞流涕次症积分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蕴肺证治疗组肺部听诊主症积分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风寒夹痰证、痰湿蕴肺证治疗组均能有效消除或改善小儿咳嗽病所引起的主、次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7天,风寒夹痰证、痰湿蕴肺证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风寒夹痰证、痰湿蕴肺证治疗组小儿咳嗽病痊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用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能有效改善患儿主、次要症状、体征;2)运用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起效快、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3)运用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杏苏二陈汤加昧治疗风寒咳嗽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苏二陈汤加昧治疗风寒咳嗽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宫晓燕教授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二章 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证候与药物分析 |
1 证候分析 |
1.1 风寒袭肺 |
1.2 外寒内饮 |
1.3 阳虚外感 |
2 药物分析 |
2.1 功效 |
2.2 药性 |
2.3 药味 |
2.4 归经 |
2.5 关联规则 |
2.6 方剂分析 |
第三章 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理论探讨 |
1 宣肺温通法的确立 |
2 致病因素 |
2.1 风 |
2.2 痰 |
2.3 寒 |
3 病因病机 |
4 证候表现 |
5 治法 |
5.1 宣肺疏风 |
5.2 温肺化痰 |
5.3 温阳散寒 |
6 临证加减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慢性咳嗽古代文献源流简述 |
2 现代研究简述 |
2.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
2.2 上气道综合征(UACS) |
2.3 变应性咳嗽(AC) |
2.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
2.5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
数据挖掘部分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的整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3.2 药物功效的分类统计 |
3.3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统计 |
3.4 用药频次统计 |
3.5 Apriori关联规则 |
3.6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性别与年龄等一般情况 |
4.2 药物功效的分类 |
4.3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 |
4.4 用药频次统计 |
4.5 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 |
4.6 聚类分析结果 |
4.7 新方分析 |
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用药经验总结 |
1 寒温并用,以温为要 |
2 宣降并用,降重于宣 |
3 补泻同调,固卫为先 |
4 特色药物及药对介绍 |
4.1 柴胡与前胡 |
4.2 旋覆花与枇杷叶 |
4.3 枳实与枳壳 |
4.4 青皮与陈皮 |
4.5 单味药新识 |
5 案例赏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祛风止咳方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喉咳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喉咳的认识 |
1.2 中医现代医家对喉咳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喉咳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的处理 |
1.7 不良事件的判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选择病例 |
2.2 分组与治疗方案 |
2.3 药物来源 |
2.4 观察方法 |
2.5 疗效评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搜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临床信息分析 |
3.4 治疗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对喉咳病因病机的探讨 |
2 对祛风止咳方组方的分析 |
3 祛风止咳方内主要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麻黄 |
3.2 荆芥 |
3.3 蝉蜕 |
3.4 蛇蜕 |
3.5 桔梗 |
3.6 金沸草 |
3.7 杏仁 |
3.8 枇杷叶 |
3.9 款冬花 |
3.10 乌梅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信息分析 |
4.2 治疗效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研究 |
第3章 临床研究及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研究范围及文献来源 |
1.1 江苏地域的界定 |
1.2 江苏医家的界定 |
1.3 文献来源 |
2 咳嗽的概念 |
2.1 “咳”与“嗽”的含义 |
2.2 咳与嗽的区分 |
第二部分 明以前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文献梳理 |
1 葛洪《肘后备急方》 |
1.1 从病症、病程论治,治疗方法多样 |
1.2 治咳方药剂型丰富,详述治疗宜忌 |
2 陈直《养老奉亲书》 |
3 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伤寒百证歌》 |
4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
4.1 病因以寒邪为主,治疗需用温药 |
4.2 从脉息辨证,区分劳嗽 |
5 薛辛《女科万金方》《薛氏济阴万金书》 |
5.1 从病因论治,随症加减 |
5.2 补充前人论述 |
6 王履《医经溯洄集》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明代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文献梳理 |
1 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
2 薛已《内科摘要》《女科撮要》 |
2.1 论脏腑虚损性咳嗽 |
2.2 论产后咳嗽 |
3 秦昌遇《幼科折衷》《幼科医验》《幼科金针》《症因脉治》 |
3.1 汇集诸家所言,详述小儿咳嗽辨治 |
3.2 收录咳嗽医案 |
3.3 重视小儿咳嗽的服药方法 |
3.4 论普通咳嗽 |
4 王肯堂《胎产证治》《胤产全书》《医镜》 |
4.1 咳与嗽为一症,与肺脾心相关 |
4.2 论产后咳嗽 |
4.3 论小儿咳嗽 |
5 施沛《祖剂》 |
6 李中梓《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
6.1 咳嗽总分内外阴阳,同时应随症治之 |
6.2 阐发《内经》理论 |
7 庄履严《妇科百辨》 |
8 马兆圣《医林正印》 |
9 丁凤《医方集宜》 |
9.1 论治咳嗽 |
9.2 论治小儿咳嗽 |
10 小结 |
第四部分 清代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文献梳理 |
1 蒋示吉《医宗说约》 |
1.1 病因归结于湿 |
1.2 自拟方效专,外治法、食疗方颇具特色 |
2 徐大椿《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 |
2.1 批判咳嗽一味用补的现象 |
2.2 咳嗽辨证难且易误治 |
3 唐千顷《大生要旨》 |
4 尤怡《金匮翼》 |
5 何书田《何氏药性赋》 |
6 林佩琴《类证治裁》 |
6.1 气逆有声者为咳,无声痰动者为嗽 |
6.2 重视咳嗽的辨证分类 |
7 吴达《医学求是》 |
7.1 详求病因病机,重视咳嗽的转归预后 |
7.2 先辨证情后用药 |
8 柳宝诒《惜余医案》 |
9 方仁渊《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 |
9.1 医宗《内经》,擅长望诊、运用运气学说 |
9.2 用药轻灵,巧用古方,随症加减 |
10 黄堂《黄氏纪效新书》 |
10.1 遵循经旨,好用经方,随症加减 |
10.2 区分咳痰腥臭与肺痈 |
11 马培之《马氏医论》 |
12 张璐《张氏医通》 |
13 小结 |
第五部分 江苏医家治咳的古代方药研究 |
1 医案收集与研究设计 |
1.1 方药来源 |
1.2 数据纳入标准 |
1.3 数据排除标准 |
1.4 药物名称规范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孟河医家治咳方药统计与分析 |
2.2 吴门医家治咳方药统计与分析 |
3 小结 |
结语 |
1 文献总结 |
2 治咳药物统计 |
3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前胡汤对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患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急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治咳的经典方剂 |
1.3 近现代中医对于咳嗽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学 |
2.3 病理学 |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5 治疗方法 |
2.6 急性支气管炎现代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给药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实验所用药物的来源及规格 |
3. 观测指标 |
3.1 观察指标 |
3.2 综合疗效指标 |
3.3 血液检测指标 |
3.4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疗效结果比较 |
4.3 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对大鼠呼吸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3.2 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 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影响 |
3.4 对大鼠支气管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痰热郁肺证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2. 前胡汤方药分析 |
2.1 立方依据 |
2.2 组方现代药理学分析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4. 临床研究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治疗前组间分析 |
4.3 两组治疗后组间分析 |
4.4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分析 |
4.5 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分析 |
4.6 综合疗效分析 |
4.7 安全性指标分析 |
5. 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分析 |
5.1 前胡汤对大鼠呼吸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5.2 前胡汤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5.3 前胡汤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
5.4 前胡汤对大鼠支气管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基金项目 |
致谢 |
(7)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网络调控特点及配伍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与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风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
1 理论源流 |
2 病因病机 |
3 治法方药 |
4 小结 |
第二节 现代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
1 理论进展 |
2 病因病机 |
3 治法方药 |
4 小结 |
第三节 三拗汤加全蝎、僵蚕配伍应用研究 |
1 古代文献梳理 |
2 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全方及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网络方剂学研究 |
第一节 全方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拆方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全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效应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体外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拆方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效应与机制特点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主要内容和结果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9)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的中医证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5 随访方式及记录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2 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小儿咳嗽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小儿咳嗽的认识 |
4.3 壮医药对咳嗽的认识 |
4.4 壮医龙盘止咳方组方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观察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小儿咳嗽病的认识 |
1.1 小儿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及免疫特点 |
1.2 小儿咳嗽病的病因 |
1.3 小儿咳嗽病的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小儿咳嗽病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小儿咳嗽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对小儿咳嗽病的治疗 |
2.3 温药熨疗法在小儿咳嗽病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资料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3.3 症候总积分减分率比较 |
3.4 主症积分减分率比较 |
3.5 次症积分减分率比较 |
3.6 临床疗效及痊愈时间比较 |
4 讨论 |
4.1 温药熨疗法治疗小儿咳嗽病的理论依据 |
4.2 温药熨疗法治疗小儿咳嗽病的优势 |
4.3 研究结果的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杏苏二陈汤加昧治疗风寒咳嗽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宫晓燕教授宣肺温通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总结[D]. 李小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D]. 李德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祛风止咳方治疗风邪外犯型喉咳的临床疗效观察[D]. 熊汉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感口服液治疗外感咳嗽风热犯肺型的疗效观察[D]. 李沿君.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江苏医家辨治咳嗽病的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D]. 林怡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前胡汤对急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患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李文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三拗汤加全蝎、僵蚕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网络调控特点及配伍效应机制研究[D]. 王鹏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的中医证效研究[D]. 李崇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温药熨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苏文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