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论文文献综述)
长野光佑,张耀曾[1](1967)在《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文中研究表明 最近,仪用电压互感器发展很快,特别是在绝缘方面更为显着。现仅就其外观、线卷结构、铁心结构以及仪用电压互感器的实际接线等问题,作一个介绍。一、干式仪用电压互感器仪用电压互感器分为注油式和干式的两种。干式仪用电压互感器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绝缘材料的历史,它的发展是经过如下变迁的: 绝缘棍合物型→聚乙基型→环氧树脂型→异丁烯橡胶型现在,实际应用的是环氧树脂型和异丁烯橡胶型两种。
董景义,陈先友,许长华,陈山,刘涛,吕燚[2](2015)在《低电压大容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低电压大容量变压器温升试验时对电源设备的特殊要求,绘制了温升试验接线原理图,通过对实际产品的温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胡月[3](2019)在《消除消弧线圈励磁支路影响的电容电流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配电网中电缆出线的大量增加,中压配电网电容电流也随之增大。为了提高中压配电网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运行的稳定性,我国普遍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措施,从而补偿故障时产生的电容电流。因此,准确检测对地电容电流成为了合理配置消弧线圈容量的前提。现有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主要采用信号注入法,但是不管是从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侧注入还是消弧线圈副边注入信号,在测量过程中都忽略了励磁支路带来的分流影响,故在现场应用中测量误差较大。为了消除消弧线圈励磁支路带来的分流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中压配电网电容电流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消弧线圈副边注入两个特定频率的电流信号,利用接地变压器低压侧安装的电流互感器直接获取流过消弧线圈原边的注入电流相量,从而直接避免了信号从消弧线圈副边注入后感应到配电网一次侧时在励磁支路上产生的分流。同时,从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侧获取注入特定频率的反馈电压值,最后根据双频法的基本原理将测得的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对地电容值。针对该方法实现的关键点本文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分别对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中的参数计算进行了详细地推导,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获取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传变测量误差。其次,在保证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都具有良好的传变特性情况下,确定了注入信号频率的合适范围为10Hz120Hz,再将注入的电流频率在该范围内进行分组,通过分析频率选取不同对电容值测量准确度的影响规律,从而选取注入频率为20Hz和120Hz。最后,基于正交矢量锁定放大原理设计了一种双频微弱信号检测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可以将淹没在工频干扰中的微弱信号准确地提取出来。通过对改进的电容电流测量方法进行整体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对地电容值不同的配电网测量误差均不超过1%,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这对于提高配电网电容电流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张兆慧[4](2015)在《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中长途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具有运能大、污染小、节约能源等优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速铁路在人们的中长距离出行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和谐型高速动车组投入运行以来,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整体运行平稳。随着运营线路的增加和服役时间的延长,各型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绝缘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设备标准不统一、运行维护方法和规范缺失等问题。为保证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运行安全,降低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绝缘事故率,提高运用维护水平,展开了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研究。为掌握近年来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比较详尽的故障资料,首先对动车组相关运营部门、主机厂、高压电器供应商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按主要部件和电器将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分为受电弓、绝缘子、高压电缆、高压互感器、避雷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牵引变压器等8个主要部分。分析各部分的典型故障,建立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故障树模型,进行故障影响及危害度分析,并以部件为基础提出提高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的建议。结合高压电气系统原理图和可靠度理论,建立各型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模型。根据上海动车段和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提供的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故障数据,计算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指标,为动车组高压预防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为方便实际应用,使用C#语言开发了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软件,收录各型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原理图和可靠性框图,实现动车组高压电气部件及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对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事故报告进行有效管理。为提高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针对己发现的动车组高压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预防性维修理论,提出定期进行动车组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的建议,并以避雷器和牵引变压器为例介绍动车组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情况。
要焕年[5](1978)在《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过电压》文中提出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在国内外的电力系统中均曾普遍发生。电压互感器本身虽小,但其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因此引起了普遍的重视。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过电压可分两种:一种是中性点不稳定过电压;另一种是中性点位移过电压。前者多在正常运行的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产生,例如投入空母线时的过电压:后者均在定相的过程中产生,这主要是由于定相的方法不当引起的。
张宗超[6](2020)在《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一些非线性负荷和分布式电源大量的接入配电网系统中,造成了潮流的双向流动,对电能的污染增加,严重时超过了的允许限度。电能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优质的电能有利于确保电网和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能够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电能质量,提高电能质量,找出导致电能质量所存在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需要对电能质量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目前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大多数是局部单点测量,测量的结果只反映局部系统运行状态,但是测量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时间标记和联系,缺乏准确性。对不同地点的电网信号采样时提出基于GPS同步采样的方法,实现对异地电能质量参数的同步测量与分析,系统实时的掌握全网的运行状态。为了实现不同地点的同步采样,提出了基于GPS的同步采样方法。利用GPS高精度的秒脉冲信号(Pulse Per Second,PPS)启动主控芯片外部中断,触发不同地点的采样装置,对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同步采样。同时ADC转换器将采样得到的模拟数据进行数字信号转换,再把这些数据打上记录世界时钟的标签实现设备的同步采样和测量。在整个同步采样过程中,先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电压、电流有效值,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了电压、电流的相位,准确的获得电压、电流矢量。对于电能质量检测装置的设计实现,先从电能质量参数的检测算法上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主要稳态电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其中闪变检测采用的是现有的IEC平方闪变检测方法。对于谐波检测来说,由于FFT的计算效率较高,在嵌入式系统DSP中能够方便的实现,所以在FFT算法上提出了基于4项莱夫-文森特窗(Rife-Vincent,RV)窗的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推算出谐波的频率、幅值和相位的计算表达式,通过曲线拟合函数推出了既简单又实用的插值修正表达式。然后对弱信号以及复杂的谐波信号进行相应的仿真计算,并同几个典型的加余弦窗函数FFT算法对比,发现4项RV(Ⅰ)窗函数FFT算法在计算谐波参数时的准确性较好,可以很好的抑制非整周期采样造成的长范围泄露问题,而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可以有效的对短范围泄漏进行修正。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了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该系统在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和各电能质量测量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ADC+DSP+MCU的硬件构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根据模块化的思想进行了设计,并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李雪良[7](2013)在《电流互感器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互感器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由闭合的铁心和绕组组成。它是一种变压器,电力系统供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等电器采样使用的重要设备。串接在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中,电流互感器在工作时,始终是闭合的,当电网电压和电流超过一定量值时,电能表和其他测量仪表及继电保护装置必须经过互感器接入电网,才能实现正常测量和保护电力设备的安全。文章就电流互感器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进行分析。
王彧文[8](2017)在《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行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对现在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对于工程人员更是要完成大量的实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高校的实验设备不是应有尽有的,而且运营、维护和升级的成本高昂。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课程要求内的各种实验,利用仿真软件、组态软件及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组态王组态软件的B/S构架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底层设备仿真平台和上位机组态软件两部分。该平台依托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远程登录,登陆后再进行仿真实验,之后并获得相应的结果。以智能变电站仿真模拟运行为例,使用Simulink仿真变电站稳态运行、变压器差动保护、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备用保护的算法仿真和其仿真所需电气量的获取。然后通过组态王软件设计变电站监控界面,通过动态数据交互协议实现仿真数据的采集,并用Oracle数据库记录仿真数据、图像及视频等资料,利用组态王的WEB发布功能及Java EE技术将仿真实验平台发布到网络上,这些部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仿真实验平台。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实现对实时性数据和图片的压缩以及对它们的存档,本文引入了以深度学习的训练方式下的主方法是对图像分成相似的子图形集并压缩的算法来减少数据压缩的时间和空间并提高压缩图像的质量。最后进行软件测试,该平台很好的实现了对智能变电站的仿真的功能和用户操作的可视化,各个功能运行稳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该平台对在线轻量级的低成本的教学用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领域进行突破,是对常规的实验操作的有效补充。学生对变电站的了解除了现场参观和观看视频外还有另外的途径,而且对智能变电站的知识了解更完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姚东晓[9](2008)在《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EC61850标准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促进电力系统的保护监控朝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对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通信性能和处理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间隔层智能设备,由于其处于变电站保护监控的第一线,既要完成基于本间隔数据的保护监控功能,又要协同其他间隔及变电站层设备完成站层分布式保护监控功能,因此高性能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的研究是实施新型标准的重要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湖南大学与武汉长江通信公司签订了《与电子式互感器接口的微机保护研究》合作项目,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是该项目的扩展。本文围绕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的总体设计展开研究,主要作了如下工作:(1)通过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层分布式实现思想及IEC61850标准对通信实时性的要求,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内部基于分布式结构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硬件平台。硬件平台内多CPU单元并行工作,通过内部以太网及CAN总线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构建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局域网模型,并通过计算最坏情形下的网络延时,证明了所研究硬件平台满足快速报文对通信实时性的要求。(2)构建了系统的软件框架。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及发布者/订阅者模式为例对系统所采用的通信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通信模式的特点及具体实现时需注意的问题。介绍了各种通信报文的帧格式及编码;以距离保护功能的实现及线路保护逻辑节点的配置为例说明了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3)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配置流程。变电站配置采用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描述变电站IED设备、变电站系统拓扑结构和变电站网络通信的配置;对SCL的结构模型及模式定义语言进行了分析。
呼守信[10](2005)在《基于Intel 80C196KB控制的矿用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采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矿井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矿井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广泛收集矿井电网微机保护资料、借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将微电子技术和微电脑技术应用到保护中,提出了一套更适合井下综机电气设备运行工况的集保护、控制、显示、整定、自诊断及通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保护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根据矿井高压电网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矿井高压电网常见故障的电气特征,并参照相关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原理和动作指标,尤其是针对大型及特大型矿井供电系统中性点普遍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现状,采用了“基于零序电压基波启动,五次谐波功率方向比较”的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以80C196KB单片机为中央控制单元,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化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该系统能自动判断短路、过载、过压、欠压、漏电等故障,并对高压电缆的绝缘水平进行实时监测,液晶显示器能清楚地显示系统的各种运行状态和参数,键盘能完成各种保护参数值的设定、故障检查、试验等各项功能,RS-485串行通讯接口实现了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和上位PC机之间的远程数据通讯。
二、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论文提纲范文)
(2)低电压大容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计算模型 |
2.1试品参数 |
2.2电源容量和施加电压计算 |
2.2.1电源容量估算 |
2.2.2施加电压计算 |
2.3试验接线原理图的确定 |
(1)工频发电机组。 |
(2)互感器。 |
(1)功率分析仪用标准电流互感器 |
(2)功率分析仪用标准电压互感器 |
a.型号:HJ12-120W1 |
b.型号:HJ12-3 |
(3)中间变压器。 |
(4)无功补偿电容器。 |
3 MT2及电源设备参数选择 |
3.1 MT2确定 |
3.1.1试品绕组温度为35℃时,低压侧电流 |
(1)试品绕组温度在35℃时,最负分接负载损耗计算。 |
(2)在试品绕组温度35℃时施加总损耗,对应的低压侧电流。 |
3.1.2在试品绕组温度为75℃时施加总损耗,对应的低压侧电流 |
3.2电源设备参数选择 |
3.2.1高压侧施加电压估算 |
3.2.2高压侧施加电流计算 |
3.2.3温升试验第一阶段所需电源容量估算 |
3.2.4中间变压器分接位置确定及电源设备容量分配 |
4试品温升试验 |
4.1仪器仪表校正 |
4.2温升试验 |
4.2.1温升试验数据测量 |
4.2.2温升数据对比 |
5结束语 |
(3)消除消弧线圈励磁支路影响的电容电流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改进的电容电流检测方法 |
2.1 改进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 |
2.2 改进的测量方法基本原理 |
2.3 改进的测量方法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互感器传变特性下注入频率的选取 |
3.1 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3.1.1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3.1.2 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3.2 电流互感器在不同频率下的传变特性 |
3.2.1 电流互感器模型的参数计算 |
3.2.2 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的仿真结果 |
3.3 电压互感器在不同频率下的传变特性 |
3.3.1 输电线路和电压互感器模型的参数计算 |
3.3.2 电压互感器传变特性的仿真结果 |
3.4 注入频率的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频微弱信号的提取 |
4.1 双频微弱信号检测模型 |
4.2 双频微弱信号检测核心原理 |
4.2.1 相关检测法 |
4.2.2 正交矢量锁定放大原理 |
4.3 仿真模型与分析 |
4.3.1 模型搭建 |
4.3.2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测量方法整体仿真 |
5.1 模型搭建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互感器采集到的信号提取仿真结果 |
5.2.2 改进的电容电流测量方法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理论概述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 |
1.3.1 研究主要工作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2 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故障分析 |
2.1 高压电气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
2.1.1 受电弓典型故障分析 |
2.1.2 绝缘子典型故障分析 |
2.1.3 高压电缆典型故障分析 |
2.1.4 高压互感器典型故障分析 |
2.1.5 避雷器典型故障分析 |
2.1.6 断路器典型故障分析 |
2.1.7 隔离开关典型故障分析 |
2.1.8 牵引变压器典型故障分析 |
2.2 高压电气系统故障分类及影响 |
2.2.1 高压电气系统故障分类 |
2.2.2 故障影响度及危害性分析 |
2.2.3 基于故障分析提高可靠性的建议 |
2.3 本章小结 |
3 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3.1 可靠性建模和分析方法 |
3.1.1 可靠性建模方法 |
3.1.2 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
3.2 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建模 |
3.2.1 CRH_1型动车组 |
3.2.2 CRH_2型动车组 |
3.2.3 CRH_3型动车组 |
3.2.4 CRH_5型动车组 |
3.2.5 CRH380B型动车组 |
3.3 上海局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1 基础数据统计 |
3.3.2 可靠性分析 |
3.4 长客厂CRH380B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1 可靠性规律验证 |
3.4.2 可靠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软件 |
4.1 软件功能介绍 |
4.2 软件逻辑构架 |
4.3 本章小结 |
5 动车组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 |
5.1 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介绍 |
5.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
5.1.2 预防性试验说明 |
5.2 避雷器预防性试验 |
5.2.1 试验目的与方案 |
5.2.2 现场试验情况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牵引变压器预防性试验 |
5.3.1 试验方案概述 |
5.3.2 现场试验情况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各指标 |
1.2.1 电压偏差 |
1.2.2 频率偏差 |
1.2.3 三相不平衡 |
1.2.4 电压波动与闪变 |
1.2.5 谐波 |
1.3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的优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GPS同步时钟同步测量技术 |
2.1 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介绍 |
2.1.1 GPS的授时原理 |
2.1.2 基于GPS时钟同步采样 |
2.2 电压矢量的测量 |
2.2.1 电压有效值的计算 |
2.2.2 电压矢量的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的检测方法 |
3.1 电压偏差检测 |
3.2 频率偏差检测 |
3.3 三相不平衡度检测 |
3.4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 |
3.5 谐波检测方法 |
3.5.1 莱夫-文森特窗 |
3.5.2 多谱线插值算法 |
3.5.3 基于莱夫-文森特窗多谱线插值FFT算法 |
3.5.4 谐波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组成 |
4.1.1 系统设计要求 |
4.1.2 系统的组成及整体框图 |
4.2 模拟信号采集变换模块 |
4.2.1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
4.2.2 模数转换电路 |
4.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4.3.1 SRAM和 FLASH外部存储电路 |
4.3.2 DSP的数据传输 |
4.4 数据管理模块 |
4.4.1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 |
4.4.2 LCD液晶数据显示模块 |
4.4.3 数据的存储模块 |
4.4.4 GPS同步时钟模块 |
4.5 电源模块 |
4.6 系统硬件平台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平台和设计原则 |
5.1.1 CCS4.12软件开发平台 |
5.1.2 软件设计原则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数据的采集处理模块 |
5.4 SPI双向通信传输 |
5.5 数据管理模块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和误差分析 |
6.1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 |
6.2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误差分析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电流互感器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流互感器的定义 |
2 电流互感器的检验项目 |
2.1 现场检验执行标准 |
2.2 现场检验周期及检验项目 |
2.3 现场检验设备 |
3 互感器的变比检查的试验方法 |
3.1 对于具体试验方法的分析 |
3.1.1 通过电流法分析 |
3.1.2 通过电压法分析 |
4 结束语 |
(8)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电站发展历程与技术变革 |
1.2.2 虚实结合实验的研究现状 |
1.2.3 图像压缩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
2.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分析 |
2.1.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原则 |
2.1.2 虚实结合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设计目标 |
2.2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架构方式 |
2.2.1 系统架构解决方案 |
2.2.2 远程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
2.3 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用到的技术 |
2.3.1 Simulink仿真 |
2.3.2 “组态王”软件 |
2.3.3 DDE通讯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mulink”的变电站仿真系统 |
3.1 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
3.2 变压器仿真模型 |
3.3 继电保护仿真设计 |
3.3.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3.3.2 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
3.3.3 备用保护 |
3.4 MATLAB和组态王的DDE通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 |
4.1 “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开发过程 |
4.2 配置I/O设备 |
4.2.1 和虚拟仿真系统连接 |
4.2.2 和实物远程实验系统连接 |
4.3 构建数据库 |
4.3.1 数据变量和数据词典 |
4.3.2 “组态王”连接数据库 |
4.4 图形界面和动画连接 |
4.5 报表、曲线及报警 |
4.5.1 系统报表 |
4.5.2 曲线绘制 |
4.5.3 报警和事件系统 |
4.6 网络设置 |
4.7 Internet发布 |
4.7.1 画面发布 |
4.7.2 数据发布 |
4.7.3 用户管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型图像压缩算法 |
5.1 深度学习原理 |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 |
5.2.1 图像块的聚类 |
5.2.2 图像块的匹配 |
5.2.3 深度学习的训练流程 |
5.3 算法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实现与调试 |
6.1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工作流程 |
6.2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测试 |
6.2.1 测试流程 |
6.2.2 结果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和创新点 |
7.1.1 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声明 |
(9)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
1.1.2 IEC61850 标准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 论文所做工作 |
第2章 基于IEC61850 标准的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功能模型研究 |
2.1 IEC61850 标准概述 |
2.1.1 IEC61850 建模方法 |
2.1.2 IEC61850 标准的体系结构 |
2.2 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功能模型研究 |
2.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接口映射 |
2.2.2 间隔层保护监控装置功能模型及通信网络研究 |
2.3 小结 |
第3章 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的硬件平台研究 |
3.1 分布式硬件系统构架 |
3.2 硬件各功能模块实现 |
3.2.1 内部交换机及GPS 插件 |
3.2.2 保护监控功能插件 |
3.2.3 通信功能插件 |
3.2.4 人机对话功能模块 |
3.3 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所构成的局域网络通信性能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构架 |
4.1 系统通信 |
4.1.1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
4.1.2 发布者/订阅者模式 |
4.2 通信报文介绍 |
4.3 系统功能实现方式 |
4.4 小结 |
第5章 系统配置研究 |
5.1 系统配置概述 |
5.2 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 |
5.3 SCL 模式定义文件—XML Schema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Intel 80C196KB控制的矿用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意义 |
1.2 矿井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3 研究新型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必要性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矿井高压电网常见故障与保护原理 |
2.1 选择性漏电保护 |
2.1.1 矿井高压电网漏电故障特征 |
2.1.2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2.2 短路保护 |
2.2.1 短路故障的暂态过程 |
2.2.2 短路故障的保护原理 |
2.3 过负荷保护 |
2.3.1 过负荷特性 |
2.3.2 过负荷保护原理 |
2.3.3 热量积累 |
2.4 电压保护 |
2.5 监视线保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控系统的信号采样及算法 |
3.1 采样方式的选择 |
3.2 微机保护算法的分析 |
3.2.1 正弦模型算法 |
3.2.2 非正弦模型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锁相环同步控制 |
4.1 同步采样 |
4.2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4.3 数字集成锁相环 |
4.4 采用锁相环的同步控制 |
4.4.1 锁相环同步采样电路的实现 |
4.4.2 锁相环在交流采样中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5.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
5.2 微机系统 |
5.2.1 中央处理器的选择 |
5.2.2 微机系统的外围扩展单元 |
5.3 模拟量输入 |
5.3.1 交流采样单元 |
5.3.2 选择性漏电处理单元 |
5.3.3 绝缘监视保护单元 |
5.4 开关量输入、输出单元 |
5.4.1 开关量输入回路 |
5.4.2 开关量输出回路 |
5.5 人机交互接口单元 |
5.5.1 液晶显示模块 |
5.5.2 键盘电路的设计 |
5.5.3 键盘与液晶显示 |
5.6 通讯接口 |
5.7 保护装置的防爆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6.1 单片机仿真系统和单片机编程器 |
6.2 主控模块程序 |
6.3 功能模块程序 |
6.3.1 自检与初始化模块 |
6.3.2 参数整定模块 |
6.3.3 数据采集模块 |
6.3.4 数据处理模块 |
6.3.5 频率计算模块 |
6.3.6 故障判断模块 |
6.3.7 液晶显示模块 |
6.3.8 RS-485通讯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控系统抗干扰设计 |
7.1 概述 |
7.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7.2.1 去耦电路 |
7.2.2 地线设计 |
7.2.3 总线的可靠性设计 |
7.2.4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措施 |
7.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7.3.1 数据抗干扰方法 |
7.3.2 程序运行异常处理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8.1 实验条件 |
8.2 硬件电路的调试 |
8.3 软硬件的联合调试 |
8.4 保护功能调试 |
8.5 系统整体调试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最近的仪用电压互感器及其接线[J]. 长野光佑,张耀曾. 变压器, 1967(10)
- [2]低电压大容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法研究分析[J]. 董景义,陈先友,许长华,陈山,刘涛,吕燚. 变压器, 2015(06)
- [3]消除消弧线圈励磁支路影响的电容电流检测方法[D]. 胡月.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4]动车组高压电气系统可靠性研究[D]. 张兆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5]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过电压[J]. 要焕年. 电力技术通讯, 1978(04)
-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张宗超.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电流互感器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分析[J]. 李雪良. 硅谷, 2013(12)
- [8]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D]. 王彧文. 广西大学, 2017(01)
- [9]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研究[D]. 姚东晓. 湖南大学, 2008(01)
- [10]基于Intel 80C196KB控制的矿用高压配电装置测控系统的研究[D]. 呼守信. 太原理工大学, 2005(02)